第一篇:培养小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的尝试
培养小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的尝试
安龙县兴隆镇青龙小学张鑫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自主识字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字,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独立、主动的识字。在这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识字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汉字教学规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要培育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既关注识字本身,更关注学生识字方法的获得、识字能力的提升和主动识字意识的加强。
一、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兴趣是生活的第一老师。有兴趣才能为我们指明方向,有行动才是目标的证明。自主识字,必须从兴趣开始。汉字记录和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汉字的发展反映着汉民族发展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文化精神、审美标准。作为教师,要不断挖掘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识字愿望,调动识字情绪,产生驾驭汉字的乐趣。
二、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自主识字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创新意识的形成就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教学中要做好“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容易受到启发;四是“引”的深度、广度要适宜。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办法,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要时时保持教学内容丰富且有新意,加强对教材的整合,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识字,如听读识字、部件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小组合作识字、设置识字卡、制作识字“剪报’、摘果子、走迷宫、找朋友、朗读等游戏方式等,其中最主要的有:一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提高识字效果,让学生借助拼音准确掌握字音;二是教好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培养学生运用汉字构字规律分析字形的能力,学会查字典。并鼓励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的自主识字,扩展阅读,复现生字,增加识字量,为提前阅读创造条件,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三、为学生提供自主识字的平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注重学法指导,诱发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时,只要抓住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就能起到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习会意字,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它的构字特点来分析,运用“拆字形”来识字。如:明、尘、鲜,可记为:日月明,小土尘,鱼羊鲜,使学生一目了然,既形象记忆了字形,也理解了字义。对于形声字的教学,我采用了换偏旁、去偏旁、加偏旁的方法比较,归类识字。如教学“清”时,引出“请、情、晴”这些字,引导学生比一比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这些字右边一样,只是偏旁不同,从而使学生自己感悟到“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学生不但能很快记住这些字,而且会慢慢地根据形旁去推测字义,并从中总结出“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并把这一识字方法延伸到课外,既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也扩展了识字量。
(2)利用游戏,趣味识字。游戏是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伴”字时,我出了一个谜面:“一个半人。”让学生猜猜看是什么字,动脑动笔写写看,写出来的同学喜笑颜开,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中把字形扎根脑海,加深了印象。除猜谜外,我还经常让学生在活动中善于发现识字规律:互认同学姓名、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店铺招牌、商业广告、道路标牌、学校的标语、名人字画)、认识动画片中的明星、编顺口溜、猜字谜、讲故事、开展识字擂台赛等等多种识字方法,体现识字教学的多元化。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使他们能把字的写得端正、整洁、规范,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这样,学生不仅增识许多汉字,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逐步形成识字能力。既提高了学生自主识记汉字和分辨、纠正错别字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使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
自主识字的良好习惯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校内、家庭乐于读书、看报、看商标、招牌、广告等,见到汉字,能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拓展识字途径和方法,并加强识字与生活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识字习惯。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尝试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尝试
国家教育部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课程总目标中规定学生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由此看出,新课标对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明确地提出了具体要求,不少国内外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同时,无数事实证明,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对一个社会公民终身进行语文教学。人们常说:万丈高楼从地起。由此可知,阅读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让小学生从进校大门开始,注重培养他们的课内外的自主阅读能力。让语文教学始终贯穿落实叶圣陶老者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理念,由此可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要从小学生抓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在小语阅读教学中,从而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从学生进校学习时起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1.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语文的阅读方法,体现小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教学这个双边活动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语文多媒体教学程序中,教师把自主学习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学生,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让学生从小学会自主阅读。教师要少讲,尽量让学生多学,比如适量布置一点课内外观察作业,预习新课或复习巩固作业。第二天在课堂上,看谁能理解新课知识,看谁已看懂了课文插图,看谁已认识了新课中的生字新词,看谁通过上网运用工具书已理解了文中句意思。对于课后思考练习题会解答了多少,对于发言积极的自主阅读的同学,教师要大方地给以夸奖。2.经常总结自主阅读方法,看谁用较少时间,能理解课文大意,看谁的看图写话最精彩。对优胜者适时给予激励,强化自主阅读动机。激励措施主要为:一是期望激励,教师以满腔热情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期望。二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尽力发掘其闪光点,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利用洛森塔尔效应来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兴趣。三是成功激励。激励优者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更加热爱自主阅读,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为以后继续进行自主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内阅读打基础,课外阅读求发展,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一个小学生,不可能从母亲生下来就会进行自主阅读。人们常说:“学生学生,就是要学习生疏和不懂的知识。”课堂内,教师要教给学生总结和学习常用的自主阅读方法。比如,要读懂一篇课文,首先要粗读全文,再细读课文,然后重点读其中的某部分,再建议学生采用从课堂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再去阅读课外读物。采用这样的课内阅读促动课外阅读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1.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前,协助学生总结并采用从课堂内学到的阅读方法,来训练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能力。众所周知,学生从其母体中出生后,就存在个体差异,教师不可能强求学生每次阅读同量同质的课外书,更不可能把学校和各个不同学生家里的书读完,因此,就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对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指点他们多读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对于阅读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降低对他的阅读要求。
2.指点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学生阅读前作一些必要的方法指点,对于文章内容浅显的,可以要求低年级学生读通,读顺,基本上读懂就行了。对于中年级学生,要求他们知道
文中写了什么事。可用摘抄本摘录文中3-5个优美词语、佳句,基本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他们用摘记本,在中年级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再简单归纳一下各段段义及全文的主题,必要时写一写阅读心得体会。对于一般文章可以粗读,对于精典的优秀文章可以细读。精读。
四、创设条件,根据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的自主阅读。由于学生各自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异,多个学生家庭对课外自主阅读的必要性认可度不同,教师就要采用积极对策,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1.指点学生向学校图书室借阅适合不同年级阅读的图书。
2.发动学生捐一本读百本活动,组建办好教室图书角,挑选尽职尽责的小干部管理借阅好图书。
3.对于学生自己借、找的刊物,由教师浏览后,挑选其中的优秀篇目,让学生自主阅读。同时还可以激励他们请自己的父母在新华书店购买或到邮局订阅
一、两种适合于他们阅读的课外书报,比如阅读他们到邮局自订的《作文大本营》、《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拼音报》等,或到新华书店选购一、二本《安徒生童话选》、《爱的力量》等刊物。
4.定期查阅学生读书笔记,对于优秀者奖励,以便激发学生学写《摘录笔记》或读后感。对于暂差者给予善意督促。
5.鼓励学生挑剔刊物中的不足之外,倡议学生畅谈看了某文章后,假如我来写此文的构思或自写一篇作文来。
五、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创设自主阅读条件。不难看出,课外阅读实际上是小语教学的延伸阅读。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二年级读5万字以上,三、四年级读40万字以上,五年级读100万字以上,这正好印证了诗人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人又总结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激发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乐中读,在师生的赞扬声中读。因此,教师要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多读、乐读、趣读,把课外文章读懂读好。
六、营造浓厚氛围,激励学生产生自主阅读兴趣。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语文教师在班内创设了阅读环境,营造了阅读的浓厚氛围,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熏陶,充分体现学生从读写活动中品尝到自主阅读带来的乐趣。
七、总结读书法,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兴趣。在读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讲一些古人、今人,特别是身边人会读书,读好书并从读书中获得乐趣的例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看课题想内容,看前文猜想中间的故事情节,读中间想结尾的读书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这种科学的读书法来读书。还鼓励学生每当自己看到一篇课文题目,来构思假如让我来写这篇课文,我会怎样构思?怎样选材?怎样谋篇布局呢?以此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在读写活动中,教师要经常性地采用语言激励和物质奖励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兴趣,并用自己以前教过的学生实例激励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教师经常采用与学生一起交流的途径,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并适当开展一些与阅读写作有关的趣味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养成长期有效的自主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在几十年前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像他说的那样从小喜欢阅读,会阅读、会独立自主地终身性地阅读,待一班班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大学堂后,还会自主阅读。这就是当今小语教师应该考虑到的有效的长久教学目标,以课内阅读指导打基础,课外阅读求发展,激励孩子终身喜欢自主阅读,并使其读写能力大大提高。这便是当今小语教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课内外自主阅读能力的目标,从而提高整个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
第三篇: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
课程性质背景:
语文学科,是我们的母语课程,是一门最基础而又最难进行质量评价(亦即实效评价)的学科。它的难,难在其教学质量很难凭借某一份书面测试卷看出。从本质来讲,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应体现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那么,“语文素养”与我们通常所讲的“语文教学质量”到底有何差异呢?其实,在一定范畴里,“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质量”都指称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和存在(即通过语文课程达到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形成的东西)。但如果对这种结果形态进一步作生成上的分析,就会发现,“语文教学质量”是某个时间节点上静态的特征,而“语文素养”由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内化的过程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显然,从概念的周全性看,“语文素养”要比“语文教学质量”概括得更准确,更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
“语文素养”的概念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从“养”这一动态要求上讲,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应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才可能不但在课堂上,更在生活中,不但在学生时代,更在人生的每一天,都接触语文,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这与“学会发展”、“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是紧密贴合的。
时代要求背景: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在加大力度,大力倡导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特别是我们苏州市教育局,自从2007年3月提出“三项规定”以来,更是打出了一组组素质教育的“组合拳”。这组组合拳当中,“减负增效”是关键。“减负不减质量”、“减负推动学生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那么,如何做到长效的“减负增效”呢?这其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获得自学的能力就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苏州市教育局鲍寅初局长说:“教会学
生自学是‘教好每一个学生’的重要内容,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自学方案。”苏州市教育局适时在今年暑假开展了“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优秀学生评选,又在本学期开展“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的评选。苏州市教科院又正在全市开展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的研究。可以说,一系列的举措,使广大教师进一步领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这也是本课题提出的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背景。
2、概念的界定
语文自主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学》中对“学习习惯”的解释:是指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是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动力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更少,收获更多。本课题所指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我们把它定义为:是指小学生在语文自学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并可帮助学生提高自学效果的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动力定型。
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感知、认知、自控力、理解、记忆、操作能力等诸多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所有能力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语文能力要求。而本课题所指的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它是指学生在语文自学过程中运用的,帮助学生提高自学效果的具体的方法与技巧。
3、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小学生应该形成哪些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如何来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研究的过程,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但能促进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方面教学经验的积累、理论水平的提高、专业的成长,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语文素养的提升。不言而喻,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的。同时,课题组的研究,也必将有效地促进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校本教研,带动其他老师共同进步。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希望达成以下三个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自学”,通过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增强,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增强,更好地做到在“减负高效”基础上的语文教学质量提高。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研究者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校本教研,带动学校其他老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学生,因此,研究内容也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发展。主要包含以下五个具体内容:
1、小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哪些自主学习的能力;
2、如何来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3、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家校合力、课内课外;
4、如何评价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水平。
5、如何利用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的一个方法。两位研究者要自觉地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按照“预诊(观察、调查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的步骤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行动研究室一个动态的过程,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行动研究还应有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两个研究者,以及家长、学生要全程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同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要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行动研究还要特别重视留下研究的过程性资料。
2、观察法
通过观察,了解本班学生在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方面的情况。我校是一所新开办的学校,研究者都是新接班,所以这一点尤为重要。观察的内容如:学生有哪些自学的习惯与能力?哪些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自学习惯与能力?学生自学的习惯有哪些差异?学生对待自主学习的态度如何?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哪些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自学习惯?
3、调查法
通过调查,更清楚地了解本班学生在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上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研究,指导实践。调查的对象是自己班与平行班,自己学校与其他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学生是否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已有哪些习惯?目前能力水平如何?别的班、别的学校是如何具体指导、操作这项工作的?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态度如何?家长的认识是怎样的?调查后要认真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用于指导课题研究,指导实践。
4、测验法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是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我们希望借“测验法”来检验之前课题研究的成果,来论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实践是否有效,是否要作必要的修正。
5、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个案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单一个体的研究追踪,论证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促进作用。当然,学习质量不单是指学习成绩,更不仅仅指一时的测试分数,而是着眼于学生的质量动态发展。
6、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特别是课题研究的后期,要全面细致地将课题研究的有关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加以完善,并清楚、系统地予以整理成文,以便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和指导教研组内其他老师。
五、研究步骤及具体安排
(一)启动、准备阶段(2009年9月~11月)
1、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
2、深入进行理论学习,结合观察、调查情况,商议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3、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
(二)研究、推进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
1、遵照课题研究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研究、推进。
2、研究者在各自的班级积极行动,反复指导、实践,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积极利用家校合力,借助家长会、家校路路通、个别交流指导、告家长书等形式让家长提高意识,齐抓共管。
4、利用积极的评价激励策略,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5、确定好个案研究对象,作研究的追踪调查。
6、利用公开研讨课的形式,展示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
(三)反思、调整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1、及时收集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2、利用测验法及时了解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以及能力水平,对全体学生在“习惯与能力“上作出一个阶段性的评估。
3、及时总结研究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研究反思,及时调整研究行动。
4、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座谈会,倾听家长和学生的感受、意见、建议,及时调整研究行动。
5、继续积极、深入地开展行动研究工作。
(四)总结、分享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0月)
1、利用调查法、测验法对比、了解学生在课题研究前后在“习惯与能力”上的差异以及学习质量的差异。
2、举行一个课题研究成果分享会,邀请相关教科研专家、其他语文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利用讲座、主题发言、座谈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
3、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4、汇编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以及其他课题研究成果。
5、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广至学校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应用。有机会的,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作推广、分享。
六、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
2、课题结题报告。
3、《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序列表》。
4、个案研究案例汇编。
七、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1、主持人:陆林珍
分工:全面主持、管理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本班的具体行动研究工作;撰写课
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序列表》。
2、参与人:吴敏、徐卉、唐雯、査澄娟
分工:积极配合主持人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承担本班的具体行动研究工作;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个案研究案例汇编。
第四篇: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
《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总结
从2013年
月起,我在班级开展了“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小课题研究,现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总结。
为了让学生多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我在本学期的识字教学中 采用了“探究识字方法,拓展识字途径”等方法,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展示识字。
具体做法如下:
一、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让汉字“生动形象”些。
识字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对这样的事物,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让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让汉字更加“生动形象”些,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具体具体做:
动作识记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表示动作的字。如:“跳”字的字形比较复杂,若要学生做一个跳的动作,然后再出示这个字,通过认读加上学生前面做的动作,他们一定记得很牢。同样的方法还适用于趴、推、眨等许多表示动作的字词。图画记忆法
比如:教学“网”字,我是这样做的:请学生回忆看到过的网,然后画一画。不一会儿,学生画出了鱼网、蜘蛛网,有的还画出了一个小男孩正坐在电脑前上网。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将这个“网”字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字形联想记忆法
我们的汉字虽说是表意文字,但是是经过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帮助识记字形。例如:“帘”字,让学生想象:上面的穴宝盖就像一扇窗子,下面的这个“巾”就像挂在窗户上的布帘,所以这个字是窗帘的帘。
二、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让汉字“有趣”些。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方法有: 加一加
就是两个或几个熟字相加变成一个新字。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这类字时,相邻的同学就分别代表一个熟字,然后运用加法熟记。如教学“好”字,让相邻的学生分别代表“女”和“子”,口中还一边念“我是女,”“我是子”“女加子就是好”,“你好,你好,大家好!”这种由旧知识引出的新知识学生不但掌握了生字,又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学习兴趣也很浓。
减一减
就是用合体字减去一个独体字变成一个新字。在教学这类字时,相邻两个同学分别代表一个熟字,然后运用减法熟记。如教学:“代”字,让相邻两个同学分别代表“袋”和“衣”,边念“我是袋,袋鼠的袋”“我是衣,衣服的衣”“袋鼠减衣等于代表的代”。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学得快,记得牢。换一换
偏旁是构成汉字的重要部件,学生掌握了偏旁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基本知道了这个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优势帮助学生识字呢?可以让学生这样做:
让两个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形近字,采用边说边换位置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如教学“请”字,把“请”的言字旁换成目字旁,就变成了“睛”。
编顺口溜记忆法
这种方法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很好,经常引导学生编一编识字顺口溜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一些形近字的辨别,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间、间,小日回家大门关。问、问,小口敲门别开门。
牛羊吃草,草儿青;吃完喝水,河水清。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小牛要去告妈妈。
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汉字与孩子的生活“更近”些。
利用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视、广告、招牌以及商标等为媒体,引导儿童识字。
如:学了“点”字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学生一下子想起来了:这是“好吃点”的“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洋”是“洋洋百货”的“洋”,“张开翅膀”的“张”是“开张大吉”的张。„„ 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明白“时时处处皆语文”,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四、自做“识字课本”,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让孩子们的学习更“自主”些。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本中多次体现,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把生活中接触到的广告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体会收集、整理、编排的创造乐趣。
经过以上识字教学的尝试,班里学生的识字兴趣开始高涨。特别是识字展示活动,孩子们喜闻乐见,都愿意把自己课外认识的字展示出来。班级整体的识字量也有明显增加。我决定继续深入研究,总结识字教学经验,正确取得成果。
《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
---研究阶段总结
实验二校二年三班
迟晓霞
2013-05-20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识字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识字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1.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2.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3.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4。给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简笔画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而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教学“跳、扔、举、拍、扫、洗、刷、端”一课时,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初步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给字配“画”恰当地结合在图画与文的巧妙联系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生动地识字,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5.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商店”等活动,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人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