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财政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青岛市财政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市财政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3]28号)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财政支持企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的意见》(青政发[2002]2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青岛市财政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以下简称专项资金评价),是指对由中央财政补助和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效果,进行综合性考核和评价。
第三条
专项资金评价对象是指中央财政拨入的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主要包括财政技改贴息资金、补助资金,科技三项费用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其他财政投入资金等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专项资金评价原则上每年从评价对象中选择某一项或某几项专项资金进行评价,每项专项资金的评价每年一般不超过一次。
第四条专项资金评价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单位自评与专家评价或委托中介机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专项资金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
(二)国家、省、市有关经济、科技、环保事业发展方面的政策规定;
(三)专项资金使用总体规划(计划)和目标;
(四)专项资金使用项目申请报告(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评估报告、建设计划合同书;
(五)经费预算批复文件、经费预算执行或决算报告、其他相关财务会计资料;
(六)项目验收报告;
(七)按要求需提报的其他相关资料。
第六条专项资金评价所需经费在当年预算相关专项资金中安排。
第二章专项资金评价的内容
第七条专项资金评价根据项目的实施阶段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专项资金评价按照项目承担单位的性质,分为企业类评价和事业单位类评价。
第八条
过程评价是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阶段性执行情况的考核与评价。主要评价专项资金使用是否规范、准确、合理,其他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结果评价是指对项目完成后总体执行情况的考核与评价,主要评价专项资金使用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企业类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企业发展能力状况、企业财务效益及财政贡献状况、企业发展能力预测等。事业单位类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被评价单位资金筹集情况、资金支出情况、财务管理情况等。
绩效目标的确立依据专项资金使用项目申请报告(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评估报告或建设计划合同书中预计项目完成后应达到的各项经济指标。
第三章专项资金评价工作实施程序
第九条
专项资金评价由市财政局统一组织实施。具体评价工作,可由财政局单独组织进行,也可与其他相关部门开展的业务评价联合进行。市财政局的具体工作职责是:负责选择确定专项资金评价的项目、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指导被评价单位开展自评;组织成立专家组或指定中介机构;汇总评审评价结论、反馈评价结果。
第十条
市财政局及相关部门组织专项资金评价时,采取直接组织专家组评价、委托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相应资质的或经过财政部门认定的中介机构(以下简称中介机构)评价的方式进行。
在委托中介机构开展专项资金评价时,市财政局与受托单位应签订委托协议。委托协议中应明确评价要求、评价方案和评价结果的认定方式。受托单位应保证评价内容的完整性和结果的真实性,每年市财政局将按一定比例对评价的质量进行抽查。
第十一条专项资金评价专家组成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熟悉财政、科技、环保、投资等领域的政策法规;
(二)具有丰富的相关行业管理经验;
(三)具备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信誉;
(五)按要求需具备的其他相关条件。
专项资金评价中介机构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
(二)具有相关行业管理组织机构颁发的专业资质;
(三)具有一定数量且与评价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具有一定规模且结构合理的咨询专家支持系统;
(四)具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
(五)具有良好的业绩和信誉;
(六)按要求需具备的其他相关条件。
第十二条专项资金评价工作的实施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下发评价文件。市财政局根据当年经济发展状况和各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确定当年专项资金评价项目、评价指标,制定本年度专项资金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下达年度专项资金评价文件。
第二阶段为自评阶段。由各被评价单位根据当年评价文件的具体要求填写《青岛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报告(范本)》(附件一)并按要求上报。
第三阶段为专家评价阶段或中介机构评审阶段。第二阶段结束后15日内
由市财政局或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组或委托中介机构采用集中评价与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步骤为:
一、专家组或中介机构应根据被评价单位的性质、专项资金特点及全市经济发展状况拟定各项财务指标的参考标准值,并编制《ХХ年度ХХ专项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权数表》(以下简称权数表)、《ХХ年度ХХ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计分参考值对照表》(以下简称对照表)。
二、专家组或中介机构根据被评价单位提供的资料、权数表、对照表及本办法第十四条等的有关条款确定评价等级。
三、由专家组或中介机构填写《青岛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范本)》(附件二)。
第四阶段为综合评价阶段。第三阶段结束后15日内,市财政局根据《青岛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对各项被评价的专项资金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对各项专项资金的管理质量、使用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15日内将评价结果反馈被评价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
第四章专项资金评价结果
第十三条市财政局及相关部门应根据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评价办法、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十四条专项资金评价结果分为优秀(A)、良好(B)、较好(C)、较差(D)四个等级。其中:
优秀(A):评价得分在80分(含80分)以上的;
良好(B):评价得分在70-80分(含70分)的;
较好(C):评价得分在60-70分(含60分)的;
较差(E):评价得分在60分以下的。
专项资金项目当年的评价结果作为本年度被评价单位的评价等级。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的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市财政局及相关部门对支持企业发展资金投入的重要依据,并据此对新增项目进行决策。对被评为C级以下的被评价单位提出警告并责令其限期整改,一年后复评仍达不到标准的,按有关规定处理。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年度评价结果组织有关专家于每年11月底之前对各项专项资金的管理质量、使用效益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管理质量高、使用效果好的专项资金在下一年度年度预算安排时适度增长,反之,则按一定比例递减。
附则
第十五条专家组和中介机构在接受评价委托、安排评价人员和选择评价专家时应遵守相关规定和严格履行回避原则。
第十六条市财政局、相关部门、专家组和中介机构对评价单位提供的资料及业务内容、相关的知识产权负有保密义务。
第十七条专家组和中介机构有违纪行为的,财政及相关部门视情节轻重,将取消其评价资格、终止委托关系,触犯法律的,按有关规定处理。第十八条
被评价单位有违纪行为的,财政及相关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可给予减拨、停拨、直至追回项目经费、在一定期限内暂停申报专项资金项目资格等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绩效评价档案资料按有关规定保存。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一:青岛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报告(范本)
附件二:青岛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范本)
第二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1〕28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绩效评价范围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各级政府为完成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所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财政性资金。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产出、效率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预算部门(单位)(以下简称预算部门)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独立核算的法人组织。
第三条绩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领导原则。绩效评价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级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
(二)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评价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按照科学可行的要求,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三)公正公开原则。绩效评价应当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四)分级分类原则。绩效评价由各级财政部门、各预算部门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五)绩效相关原则。绩效评价应当针对具体专项资金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应当清晰反映专项资金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
(六)权责统一原则。绩效评价应当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的权责关系,确保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职权和责任相统一。
第二章绩效评价主体和职责
第四条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是绩效评价的主体。第五条财政部门的职责:
(一)制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规章制度;(二)拟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计划;
(三)审核预算部门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评价指标和标准;(四)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数据库、指标库、行业标准库、第三方中介库、专家库和绩效管理系统,实行动态化管理,同时要与部门预算项目库对接;
(五)组织实施专项资金项目的绩效评价,对预算部门实施的绩效自评工作和报送备案的自评报告进行核实,可对预算部门自评情况组织再评价;(六)监督、指导预算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绩效管理工作;(七)其他应由财政部门负责的工作。第六条预算部门的职责:
(一)制定本部门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编制本部门专项资金绩效目标,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绩效评价个性指标;
(二)按照全市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计划,组织本部门实施绩效评价工作,并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绩效自评报告;
(三)检查所属单位绩效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督促发现问题的整改;
(四)配合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和绩效跟踪管理,落实财政部门绩效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完善项目管理和预算及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
(五)其他应承担的绩效管理工作。
第三章绩效评价对象和内容
第七条绩效评价对象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专项资金项目,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同预算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
第八条绩效评价的内容:(一)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二)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三)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四)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五)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
第九条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重点)专项资金项目可根据项目完成进度或资金使用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四章绩效目标
第十条绩效目标是绩效评价的对象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由预算部门在申报预算时填报。预算部门年初申报预算时,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要求将绩效目标编入预算;执行中申请追加或调整预算的,应当随追加或调整预算一并上报绩效目标。
第十一条绩效目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专项资金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
(二)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进行定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三)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时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
第十二条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二)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四)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
(五)衡量每一项目的预期产出、预期效果、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
(六)其他。
第十三条财政部门应当对预算部门申报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符合相关要求的可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不符合相关要求的,财政部门可以要求其调整、修改。
第十四条绩效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予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根据绩效目标管理的要求和审核流程,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五条绩效目标确定后,随同年初预算或追加预算一并批复,作为预算部门执行和项目绩效评价的依据。
第五章绩效评价依据、指标和标准
第十六条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各级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三)预算管理制度、专项资金及财务管理办法、财务会计资料;(四)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制度;(五)预算部门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六)相关行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七)申请预算时提出的绩效目标及其他相关材料,财政部门预算批复,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决算报告;
(八)人大审查结果报告、审计报告及决定、财政监督检查报告;(九)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七条绩效评价指标是评价专项资金绩效的载体,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
第十八条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恰当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原则。应当优先使用最具评价对象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可比性原则。对同类评价对象要设定共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以便于评价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四)系统性原则。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专项资金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五)经济性原则。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
第十九条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一)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评价对象的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目标、决策过程、资金分配、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和项目管控等。
(二)个性指标是针对预算部门或项目特点设定的,适用于不同预算部门或项目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的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产出时效、产出成本以及项目效果。
共性指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个性指标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绩效评价标准是衡量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四)其他经财政部门确认的标准。
第六章绩效评价方式和方法
第二十一条绩效评价方式分为财政部门组织评价和预算部门自我评价。被评价部门按相关要求完成本部门绩效评价工作。
根据需要,绩效评价工作可委托中介机构或专家等第三方实施。财政部门应对第三方组织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进行规范,并指导其开展工作。
第二十二条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二)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五)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六)其他评价方法。
第二十三条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七章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第二十四条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一般应涵盖前期准备、评价实施、报告撰写和提交绩效报告阶段。
第二十五条前期准备主要事项包括:
(一)确定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对象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部门根据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及专项资金要求确定。
(二)下达评价通知。在实施具体评价工作前,财政部门或预算部门应下达评价通知,评价通知应载明评价目的、依据、人员构成和评价要求等主要内容。
(三)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由财政部门或预算部门组建绩效评价工作组,工作组负责建立联络制度、明确评价责任人、制定评价方案、实施具体评价等工作。
根据需要,绩效评价工作可委托专家、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实施,财政部门应当对第三方组织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进行规范,并指导其开展工作。
绩效评价工作组人员构成中专业人员人数原则上不低于工作组总人数的2/3。
(四)制订评价方案。绩效评价工作组根据评价对象特点,具体细化优化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技术路线、评价依据、评价人员、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以及评价进度等。
第二十六条评价实施的主要事项包括:
(一)资料收集。收集与专项资金项目相关绩效评价资料;(二)资料审核。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和甄别,充分核查其真实性、完整性、相关性、全面性和指标统计口径,并根据现实情况对数据、指标、标准进行必要调整和合理修正。
(三)综合评价。选择合适评价方法,对照评价方案中设置的评价标准、指标与权重,并结合非量化评价内容,对项目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十七条绩效评价工作组根据综合评价情况,撰写绩效评价分析报告,并将初步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部门,核实相关调整事项。绩效评价报告完成后提交财政部门审定。
第八章绩效评价报告
第二十八条绩效评价报告是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编制、反映被评价预算部门绩效状况的文件,由绩效评价报告正文和附件构成。
绩效评价报告应条理清晰、依据充分、内容完整、客观严谨、格式规范。
第二十九条绩效评价报告正文应当说明项目概况、评价依据、评价过程、评价结果以及需要说明的重大问题;绩效评价报告附件包括绩效分析报告、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评价计分表、问卷调查处理结果、专家咨询意见、绩效状况及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分析诊断、整改策略措施建议等。
第三十条绩效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项目立项依据和项目基本概况;(二)项目绩效目标及其调整、完成情况;(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四)组织实施绩效评价情况;
(五)总结绩效目标取得的成果,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六)评价结论及建议,提出实现绩效目标拟采取的制度建设措施和整改策略建议。
第三十一条绩效评价报告分为财政部门组织评价报告和预算部门绩效自评报告两类,绩效评价报告具体格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九章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第三十二条绩效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按百分制综合得分高低按分值划段确定。
第三十三条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并将其作为安排以后专项资金预算和改进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
通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较好的,予以继续支持;对专项资金管理较好的做法,予以宣传推广;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较差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或不进行整改的,应当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相应调减项目预算,直至取消该项专项资金。
第三十四条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三十五条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中发现的财政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2011年8月1日起执行。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绩效评价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建[2011]3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水利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水务局:
为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财政部 水利部
二○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河流治理财政资金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绩效评价,是指对中小河流治理的项目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工程建设成果及治理效果、工程验收及后期管护,运用定量、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综合评价中小河流治理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第三条 绩效评价遵循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绩效评价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具体包括项目法人自评、省级复核汇总、财政部和水利部组织抽查并审定三个步骤。评价方式包括单位自评、专家评审、抽样调查和公众评议等多种形式。
(一)财政部、水利部负责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组织开展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工作,对各省(区、市)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抽查,并根据审定后的绩效评价结果,采取相应奖惩措施等。
(二)省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工作。组织、督促和指导市、县开展绩效评价实施工作,及时开展省级复核汇总工作,并向财政部、水利部上报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和绩效评价报告等相关材料。
(三)项目法人负责绩效评价自评工作,及时向县(市)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相关材料,配合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评价工作,并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二章 评价依据和内容
第五条绩效评价工作依据:
(一)国家相关规划和文件。
(二)财政部、水利部颁布的相关管理制度。
(三)财政部、水利部与省,省与市、县签订的目标责任书。
(四)各项目初步设计资料、土地预审、环评等前期工作文件;项目批复和预算下达文件。
(五)各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反映资金筹措和使用管理、工程建设等有关统计数据、通报。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批复文件、承诺文件、评审检查结论;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件和材料。
(七)其他相关资料。
第六条 绩效评价内容:
绩效评价由对省级工作的绩效评价和对具体项目绩效评价两部分组成。
(一)省级绩效评价内容
1、工作组织情况:是否根据规划任务制定前期工作及项目建设等分实施意见、省级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组织实施总体成效等。
2、前期工作审批程序:前期工作审查、审批程序是否严格,涉及省际河段的项目是否经流域机构复核后审批。
3、统计及信息宣传:省级中小河流治理情况报送及信息宣传情况。
4、资金落实情况:中央资金分解下达情况、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以及项目资金安排清单报送情况。
(二)项目绩效评价内容
1、前期工作:主要评价初步设计报告及施工图设计质量。
2、项目建设管理:主要评价项目建设“四制”执行、质量和安全管理情况等。
3、项目资金管理:主要评价资金拨付情况、项目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工程款支付是否及时、资金使用范围是否合规、财务管理是否规范等。
4、工程建设成果及治理效果:主要评价项目是否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建设任务、投资完成情况、工程防洪和生态效益等。
5、工程验收及后期管护:主要评价工程进度、档案资料管理、竣工验收和建后管护情况等。
第七条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部、水利部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要求,建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详见附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动态、可扩充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补充。
第三章评价的程序
第八条 绩效评价工作原则上于每年上半年集中组织实施,分批次对各地完
工项目和项目整体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如果某省(区、市)某批次项目(如规划内试点项目)提前完工,也可就该批次项目提前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上报财政部、水利部审定。
第九条 根据财政部、水利部的统一安排,绩效评价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1、项目法人按照本办法要求,完成绩效评价自评工作,根据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上报自评结果和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经县级财政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市级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由市组建项目法人的,项目法人将评价材料直接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以上工作应于每年3月15日前完成。
2、市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情况进行汇总,于3月31日前将自评报告报送省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
3、省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结合上报材料,综合运用专家评审、公众评议等多种方式完成复评工作,汇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复评结果及省级自评得分,同时完成本省当年项目治理绩效评价报告,于4月30日前报财政部、水利部审定。
4、财政部、水利部结合上报材料,组织抽查,审定最终评价结果。
第四章评价结果运用
第十条 绩效评价实行100分制(具体评分标准附后),其中,对省级工作的绩效评价占25分,对具体项目绩效评价占75分。绩效评价结果分四个等级:总分90分及以上的为优秀;80-90分的为良好;70-80分的为一般;70分以下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差:
1、将中央专项资金用于规划外项目的;
2、违背基本建设程序,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的;
3、在审计、稽察和其他相关检查中发现质量、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的;
4、项目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质量事故的,或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的;
5、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的;
6、项目法人在自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第十一条 省级绩效评价总得分为该地区评价批次全部项目省级复评得分的算术平均值与财政部、水利部核定的省级工作绩效评价得分之和。财政部、水利部将随机进行项目抽查,抽查项目平均得分超过该项目省级复评分的,省级总得分相应增加该分差,作为对该地区省级审定得分;反之,将省级总得分相应减去该分差,作为对该地区省级审定得分。如项目抽查得分与该项目省级复评分差超过20分的,该地区省级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审定为较差。
第十二条 绩效评价结果是对各地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与后续项目和资金安排挂钩。
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省份,在全国范围内通报表扬,完工项目补齐中央补助资金,给予适当奖励,同时加大后续项目的资金安排规模,适当增加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数量。
绩效评价结果为良好的省份,完工项目补齐中央补助资金。
绩效评价结果为一般的省份,完工项目视情况安排部分中央补助资金。
绩效评价结果为较差的省份,在全国范围内通报批评,完工项目视情况扣减中央补助资金,同时减少或暂停后续项目和资金安排规模。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各省应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实施细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江苏省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
价暂行办法》的通知
苏财规„2012‟4号
各市、县(市)财政局、水利(务)局: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财建„2011‟361号)精神,我们制定了《江苏省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江苏省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主题词:中小河流△ 治理 绩效评价 通知 抄送:财政部 水利部
二○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江苏省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1]156号)、《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财建[2011]361号)及省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绩效评价,是指对中小河流治理的项目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工程建设成果及治理效果、工程验收及后期管护,运用定量、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综合评价中小河流治理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第三条 绩效评价遵循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绩效评价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具体包括项目法人自评、市级复评汇总、省级组织检查复核及上报三个步骤。评价方式包括单位自评、专家评审、抽样调查和公众评议等多种形式。
(一)省财政厅、水利厅负责向财政部、水利部上报全省中小河流治理省级自评,负责对全省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开展、管理、监督和指导,对各市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抽查,并根据复核后的绩效评价结果,采取相应奖惩措施等。
(二)市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工作。组织、督促和指导各县(市、区)开展绩效评价实施工作,及时开展市级复评汇总工作,并向省财政厅、水利厅上报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和绩效评价报告等相关材料。
(三)项目法人负责绩效评价自评工作,及时向县(市、区)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相关材料,配合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评价工作,并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二章 评价依据和内容
第五条
绩效评价工作依据
(一)国家、省相关规划和文件。
(二)财政部、水利部,以及省财政厅、水利厅颁布的相关管理制度。
(三)财政部、水利部与省,省与市,市与县(市、区)签订的目标责任书。
(四)各项目初步设计资料等前期工作文件;项目批复和预算下达文件。
(五)各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反映资金筹措和使用管理、工程建设等有关统计数据、通报。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批复文件、承诺文件、评审检查结论;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件和材料。
(七)其他相关资料。
第六条 绩效评价内容
绩效评价由对市级工作的绩效评价和对具体项目的绩效评价两部分组成。
(一)市级工作绩效评价内容
1.工作组织情况:是否根据规划任务制定前期工作及项目建设等分实施意见、市级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责任落实情况、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监督检查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组织实施总体成效等。
2.初步设计审核把关情况:所辖县(市、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组织市级审查严格程度,执行效果等。
3.统计及信息宣传:市级中小河流治理情况报送及信息宣传情况。
4.资金落实情况: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
(二)项目绩效评价内容
1.前期工作:主要评价初步设计报告及施工图设计质量。
2.项目建设管理:主要评价项目建设“四制”执行、质量和安全管理情况等。
3.项目资金管理:主要评价资金拨付情况、项目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工程款支付是否及时、资金使用范围是否合规、财务管理是否规范等。
4.工程建设成果及治理效果:主要评价项目是否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建设任务、投资完成情况、工程防洪、排涝和生态效益等。
5.工程验收及后期管护:主要评价工程进度、档案资料管理、竣工验收和建后管护情况等。
第七条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中小河流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我省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具体情况,建立我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详见附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动态、可扩充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补充。
第三章
评价的程序
第八条 绩效评价工作原则上于每年上半年集中组织实施,分批次对各地完工项目和项目整体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如果某市、县(市、区)某批次项目(如规划内试点项目,某安排项目)提前完工,也可就该批次项目提前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上报省财政厅、水利厅审定。
第九条 绩效评价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项目法人按照本办法要求,完成绩效评价自评工作,根据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上报自评结果和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经县级财政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市级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由市组建项目法人的,项目法人将评价材料直接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以上工作应于每年2月25日前完成。
(二)市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情况进行复评与汇总,形成自评报告于3月10日报送省财政厅、水利厅。
(三)省财政厅、水利厅结合上报材料,组织检查并核查各市复核评分,综合运用专家评审、公众评议等多种方式完成审核工作,汇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复评结果及省级自评得分,同时完成本省当年项目治理绩效评价报告,于4月30日前报财政部、水利部审定。
第四章
评价结果运用
第十条 绩效评价实行100分制(具体评分标准附后),其中,对市级工作的绩效评价占25分,对具体项目绩效评价占75分。绩效评价结果分四个等级:总分90分及以上的为优秀;80-90分的为良好;70-80分的为一般;70分以下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差:
(一)将中央专项资金及省级补助资金用于规划外项目的;
(二)违背基本建设程序,擅自扩大或缩小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的;
(三)在审计、稽察和其他相关检查中发现质量、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的;
(四)项目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质量事故的,或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的;
(五)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的;
(六)项目法人在自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第十一条 市级绩效评价总得分为该地区评价批次全部项目省级复核绩效指标得分的算术平均值(总分75分)与省财政厅、水利厅核定的市级工作绩效评价得分(总分25分)之和。省财政厅、水利厅将进行项目复核,该地区的项目绩效指标得分即为省级复核绩效指标得分。如全部项目省级复核绩效指标得分的算术平均值与市级复评的项目绩效指标得分的算术平均值分差的绝对值超过18分,该地区市级工作绩效指标得分直接扣除10分。
第十二条 绩效评价结果是对各地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与后续项目和资金安排挂钩。
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市,在全省范围内通报表扬,辖区内完工项目补齐省以上资金补助,同时加大后续项目的资金安排规模,适当增加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数量。
绩效评价结果为良好的市,辖区内完工项目补齐省以上资金补助。
绩效评价结果为一般的市,辖区内完工项目视情况安排预留的部分省以上资金补助(扣减10%以内,不含10%)。
绩效评价结果为较差的市,在全省范围内通报批评,辖区内完工项目扣减省以上资金补助的10%,同时减少或暂停后续项目和资金安排规模。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2年4月19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附件:
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
评价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河流治理财政资金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建[2004]729号)、《财政部 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1]156号)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绩效评价,是指对中小河流治理的项目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工程建设成果及治理效果、工程验收及后期管护,运用定量、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综合评价中小河流治理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第三条 绩效评价遵循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绩效评价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具体包括项目法人自评、省级复核汇总、财政部和水利部组织抽查并审定 三个步骤。评价方式包括单位自评、专家评审、抽样调查和公众评议等多种形式。
(一)财政部、水利部负责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组织开展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工作,对各省(区、市,以下简称省)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抽查,并根据审定后的绩效评价结果,采取相应奖惩措施等。
(二)省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工作。组织、督促和指导市、县开展绩效评价实施工作,及时开展省级复核汇总工作,并向财政部、水利部上报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和绩效评价报告等相关材料。
(三)项目法人负责绩效评价自评工作,及时向县(市)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相关材料,配合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评价工作,并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二章 评价依据和内容
第五条 绩效评价工作依据:
(一)国家相关规划和文件。
(二)财政部、水利部颁布的相关管理制度。
(三)财政部、水利部与省,省与市、县签订的目标责任书。
(四)各项目初步设计资料、土地预审、环评等前期工作文件;项目批复和预算下达文件。
(五)各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反映资金筹措和使用管理、工程建设等有关统计数据、通报。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批复文件、承诺文件、评审检查结论;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件和材料。
(七)其他相关资料。
第六条 绩效评价内容:
绩效评价由对省级工作的绩效评价和对具体项目绩效评价两部分组成。
(一)省级绩效评价内容。
1.工作组织情况:是否根据规划任务制定前期工作及项目建设等分实施意见、省级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组织实施总体成效等。
2.前期工作审批程序:前期工作审查、审批程序是否严格,涉及省际河段的项目是否经流域机构复核后审批。
3.统计及信息宣传:省级中小河流治理情况报送及信息宣传情况。
4.资金落实情况:中央资金分解下达情况、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以及项目资金安排清单报送情况。
(二)项目绩效评价内容。
1.前期工作:主要评价初步设计报告及施工图设计质量。
2.项目建设管理:主要评价项目建设“四制”执行、质量和 安全管理情况等。
3.项目资金管理:主要评价资金拨付情况、项目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工程款支付是否及时、资金使用范围是否合规、财务管理是否规范等。
4.工程建设成果及治理效果:主要评价项目是否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建设任务、投资完成情况、工程防洪和生态效益等。
5.工程验收及后期管护:主要评价工程进度、档案资料管理、竣工验收和建后管护情况等。
第七条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部、水利部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要求,建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详见附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动态、可扩充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补充。
第三章 评价的程序
第八条 绩效评价工作原则上于每年上半年集中组织实施,分批次对各地完工项目和项目整体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如果某省某批次项目(如规划内试点项目)提前完工,也可就该批次项目提前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上报财政部、水利部审定。
第九条 根据财政部、水利部的统一安排,绩效评价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项目法人按照本办法要求,完成绩效评价自评工作,根据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上报自评结果和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经县级财政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市级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由市组建项目法人的,项目法人将评价材料直接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以上工作应于每年3月15日前完成。
(二)市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情况进行汇总,于3月31日前将自评报告报送省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
(三)省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结合上报材料,综合运用专家评审、公众评议等多种方式完成复评工作,汇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复评结果及省级自评得分,同时完成本省当年项目治理绩效评价报告,于4月30日前报财政部、水利部审定。
(四)财政部、水利部结合上报材料,组织抽查,审定最终评价结果。
第四章 评价结果运用
第十条 绩效评价实行100分制(具体评分标准附后),其中,对省级工作的绩效评价占25分,对具体项目绩效评价占75分。绩效评价结果分四个等级:总分90分及以上的为优秀;80-90分的为良好;70-80分的为一般;70分以下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为较差:
(一)将中央专项资金用于规划外项目的;
(二)违背基本建设程序,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的;
(三)在审计、稽察和其他相关检查中发现质量、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的;
(四)项目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质量事故的,或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的;
(五)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的;
(六)项目法人在自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第十一条 省级绩效评价总得分为该地区评价批次全部项目省级复评得分的算术平均值与财政部、水利部核定的省级工作绩效评价得分之和。财政部、水利部将随机进行项目抽查,抽查项目平均得分超过该项目省级复评分的,省级总得分相应增加该分差,作为对该地区省级审定得分;反之,将省级总得分相应减去该分差,作为对该地区省级审定得分。如项目抽查得分与该项目省级复评分差超过20分的,该地区省级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审定为较差。
第十二条 绩效评价结果是对各地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与后续项目和资金安排挂钩。
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省份,在全国范围内通报表扬,完工项目补齐中央补助资金,给予适当奖励,同时加大后续项目的资 金安排规模,适当增加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数量。
绩效评价结果为良好的省份,完工项目补齐中央补助资金。
绩效评价结果为一般的省份,完工项目视情况安排部分中央补助资金。
绩效评价结果为较差的省份,在全国范围内通报批评,完工项目视情况扣减中央补助资金,同时减少或暂停后续项目和资金安排规模。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各省应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实施细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1.年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2.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制表及评价标准 3.中小河流治理公众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