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性障碍分析与建议
关于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性障碍分析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 教师评价 教育行政化 大学治理 同行评价
论文摘要: 高校教师评价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借鉴中外教师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性因素的分析,旨在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进入21世纪,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支高效的、富有创新性的师资团队,关乎大学的生命力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教师质量评价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文献综述
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相对较早。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师评价研究得以大发展。首先,西方高等教育评价活动主要是学校自我评价。这些评价活动主要有对教师任职资格的评价,如教师的学术水平、学历水平和教学经历等。其次,西方高等教育活动的许多内容较早融入了市场机制,许多中介机构参与实施教育评价活动,包括高校教师评价活动。再次,西方高校教师评价活动注重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在评价方法上多采取发展性评价,评价面广泛,可信度高。最后,西方高校教师评价活动注重实践性,高校教师评价研究侧重于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以做好学校工作。
我国教育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对于高校教师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一是高校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探讨与对策分析;二是对高校教师评价的功能以及评价原则的探讨;三是对国外教师评价理论在高校如何进行应用的研究。国内这些研究系统性不强,许多论文基本上是经验式的或思辨性的,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借鉴国内外教师评价的科研成果,本文拟从分析影响高校教师科学评价的制度性障碍入手,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体制。
二、影响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性障碍分析
1.政府机关对大学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建设高素质师资的关键,是实现大学的真正自治,理清行政机关与大学教育的关系。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然而,为适应分税制改革的需要,围绕分权展开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如共建大学、合作办学、下放大学等,体现的都是中央与地方对高等教育权力的重新分配、划定与转移,并非针对高校的自主权,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决策者并没有意识到教育是具有独特价值观念和文化目标、独特原则和活动规律的专门性事业,是需要遵循其专门的活动规律的。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通行的领导制度,是一种显著的行政管理制度,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成为教育领域中许多深层次矛盾的主要根源,这是高校教师评价科学体系未能有效建立的制度性原因。
2.学校管理者对高校教师的行政化管理倾向
在教育内部领导关系上,教师评价目的的确立、方法的选用、评价标准和评价的结果,更多是由管理者来主导。在今天中国社会行政与学术不分的状况下,专家、领导对评价者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而我国教育领域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关系,变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实质性的“上下级”关系。管理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教师们却几乎没有质疑和反对的余地。可以说,正是我们长期秉持的行政制度抑制了学术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责任心。在这种行政管理权力评教的压力下,数字化管理而非发展性评价成为制约高校教师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违背了教书育人的本真意义。
改善学术、教学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教学自由,保障学术和教育的高水平和创造性,是解决高校教师评价问题的关键。因此,教育行政职能必须予以转变。改革的深入,势必引起相关利益关系的变化,致使改革的深入受阻。“任何成功的变革项目背后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走向新变革是可能的”。改变政治控制教育的方式,将从根本上扫除影响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性障碍。
三、国外同行评价制度的启示
与行政评价相比,同行评价较为公正和客观。同行评价是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指导。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师群体中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同时获得发展。在这方面,美国同行评价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教学评价
美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合一,而非分离。美国大学没有繁多的考核指标,教师为自己的终身教职而奋斗,通过同行评价进行。教学评价是美国大学评估教师的关键因素。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有效,常常采用多个信息来源、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教师,力求全面反映教师在教学中的绩效水平。从各类学校对教学质量评价信息来源重要性的现行排序来看,采用较为普遍的有系主任评价、同行评价、系统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无论在何种类型的大学都很重要,评价的主体一般是与被评价教师所教学科相关的资深教授,也包括外校的资深教授。在评价教学时同行所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同行填表式评价、书面评价、匿名小组评价。
(二)科研评价
在美国高校中,科研评价与教学评价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各类大学对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排列次序是不同的,他们各有侧重点。各校对科研水平评价的16项指标中,比重最大的有3项,即在高层次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书籍数和经过同行专家评定的研究工作质量。本人著作被引用的次数、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或报告数量和自我评定等项目则占次要地位。其他指标(如获得的研究课题资助或奖励)受重视的程度则不一致。研究型大学更为强调校内和校外同行专家的评价。
同行评价以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存在为条件,共同体内的学者认同一些基本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美国学术界的同行评价包含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外部评审人制度、匿名评审的专业杂志、研讨会(seminar)制度。
此外,引用分析法是美国科研评价的重要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质量高的文章或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就多。设在美国费城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它们所提供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科学引文索引(SCI)和文学与人类科学引文索引(AHCI)被作为评价高校科研水平和质量的具体指标,进入该索引的论文数量是衡量一所大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四、建立同行评价制度是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必然趋势
(一)为同行评价建立制度保障
在学校建立评价制度时,除了要开展领导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之外,还要把教师同行评价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评价手段。这样,便可以在学校中进一步确立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扩大教师对于评价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营造有利于同行评价的学校氛围。同行评价要由学校评价专门小组来领导,其中包括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全校的评价活动进行统一布置和协调,实施制度管理和过程监控。美国同行评价的实践已经清楚表明,没有学校制度的支持,同行评价难以开展,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二)为教师评价者提供支持条件
同行评价的持久开展,会给教师评价员增添许多任务和责任。他们要经常听课、与被评教师共同研讨、总结评价的书面材料、开展合作性的教学和研究等。所以,与自己的工作发生冲突和缺少足够的时间将成为他们面临的突出困难。为了让优秀教师能够对同行评价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给他们减少工作任务,甚至让那些教师成为“全职评价员”(full-time evalu ator),在一段时间里不承担任何教学或科研任务。在给予充分时间的同时,学校还应为主持同行评价的教师提供一些薪金资助,以补偿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除此以外,在开展同行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评价员提供持续的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的评价素养和交流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肖美良.高校教师评价研究简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第27卷,(1).[2]史万兵.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5.[3]Glad Wellm.The Tripping Point[M].Boston,MA:Little,BrownCompany,2000:258.[4]杨清.同行评价的教师文化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4).
第二篇:美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与IDP教育集团全球首发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名公布的数据,全世界高校前200名内,美国75所大学稳占团体第一,英国32所大学位居第二。2011年的前10排名中,美国占7席。一直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独占鳌头,与其优秀的教育资源是分不开的,优秀的教师资源就是其中之一。与此相对应的,是一套运行完善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从而保障了美国一流的教师水平,为美国杰出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实,美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也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评价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权威一致,在一种对比的情况下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第二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侧重于教师的个人素质,主要判断教师是否具有从事优秀教学活动所要求的个性特征;第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及以后),大学教师评价的重点转向了教师的一般教学行为。对教师的评价工作每年开展一次,主要从科研、教学、服务三方面进行。由此可见,美国的教师评价体制从权威理论越来越靠近实际教学,以下简要介绍当今美国高校的教授评聘、人才测评理念和评审内容三个方面。
非升即走——教授评聘制度
美国大学教授分助教、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每个院系基本上没有欧洲大学的极其严格的教授岗,也就是说,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想聘多少教授就聘多少教授,而没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在美国,一个系的教授的人数可能比助理教授还要多,而这种情况在英国与德国则极少。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至少有20 名以上教授,而剑桥大学哲学教授只能有2 名。教授的聘任基本上按年限与成果,采取“非升即走”原则,每5 年左右就要上一个新台阶,如果上不了,就准备走人,这种高度的流动状态,是目前我国的大学所不具备的。在这种正常的晋升以外,也有“破格”评聘,有突出成就可以不受任职年限与学历的限制。
美国大学素以人才高流动为特征,但是知名教授的稳定性也非常显著。像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加州伯克利等名校,有许多教授甚至从博士毕业时就进来,一直教到退休,但是,最典型的情况是被某校聘为教授以后,在该校一直呆下去。所以,和中国情况一样,年纪稍轻的人流动要大一些,而年纪与名气越大,流动就相对小一些。像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这些美国学界的大人物,基本上一生都呆在哈佛。
为了稳定教授队伍,美国一般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都试图聘请那些在学术上极有影响的教授为终身教授,这是许多人后半生一直呆在某校的基本原因,终身教授一般也称作某大学的讲座教授。在一般的讲座教授以外,还有以某人名字命名的讲座教授或教授。这在西方是共同的。以某人命名的教授知名度更高,如哥伦比亚的杜威讲座教授、牛津大学的齐切里道德——政治讲座教授、剑桥大学坦纳宪法讲座教授等。这些一般以某一学科的最知名的人名命名的教席,在待遇上、类似于我国的“特聘教授”。与我国的特聘教授不同的是,讲座教授有更严格的任期,一般在两年之内,有的只有几个月或一学期。
软硬兼施——人才测评理念
美国大学的人才测评注重真才实学,可以归纳为“软硬兼施”两个方面:一方面,看发表的论文或著作,但并没有数量的要求。另一方面,看他在教学与研究中的表现。一般而言,对于年轻人才,硬的方面看重一些,对老的教授,软的方面看重一些。
在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术期刊的“档次”和文章的质量,在《美国社会学评论》或《美国经济学评论》上发表10篇非常一般化的文章,没有新意或重复自己的观点的文章,还不及一篇真正有见解的文章,所以,在美国,既有著作等身的名教授,也有著述极少的名教授。1991 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纳德·科斯,一生写的文章加起来只有中文300 多页,而获奖的论文竟是1937 年的论交易成本的文章,他的第二篇重要文章是在1960 年发表,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芝加哥大学当几十年的名教授,新制度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理论都是在他的思想启发下出现的。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怀尔斯教授。当时年仅32岁的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就被学校大胆地聘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怀尔斯埋头做数学研究,九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普林斯顿大学各级领导“九年不问怀尔斯教授在做什么”,沉寂了九年后,怀尔斯一鸣惊人,终于以长达130多页的论文终结了数学界最难的题目——“费马大定理”。声望和荣誉纷至沓来。1995年,怀尔斯获得瑞典皇家学会颁发的罗尔夫朔奖(Rolf Schock Prize),1996年,他获得沃尔夫奖(Wolf Prize),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不得不令人感叹普林斯顿大学开放而包容的教师政策。
面面俱到——工作评审
美国大学任教的教授一般每年都要对其在过去一年的成绩进行一次书面汇报,该报告经系主任审阅后写得出对该教授的书面评语,然后交学院备案。工作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以全美排名第三的佐治亚理工学院为例):
1.教学
在美国,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授的最高职责,只有担任课堂教学的教师才能被正式称为教授,否则只能是研究员。课堂教学包括课时量和学生评估所得的分。课时量是和本系其他教授相比而论的。学生评估教师授课的质量是根据校方统一给定的题目来打分的。学生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是该教师教学成绩和水平的集中表现,该成绩是要被校方存档并作为未来提职和升终身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在每一学期结束的两周前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书面答分,主要答分的项目分类比较详细,一共有十几项,每项答分是从5到0分好坏六个层次供学生无记名选择。根据这些答案,经过校方统一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将得分将被存入该教师的档案。
2.科研
科研汇报的第一个要求是本拿到的科研基金,报告应列出属于自己可以支配的项目的名称,基金数额,基金来源和基金的起至日期;第二个要求是本撰写的基金申请书的题目,申请部门,金额,本人的贡献和申请的结果;第三个要求是本撰写和发表论文的情况,包括书的章节,正式期刊的文章(发表了的和正在受审的),会议文献等;第四个要求是在国内外专业会议上被邀请做特邀报告和自己发表报告的情况。
3.服务性工作
教授对本系、学院和学校的服务性贡献,对专业学会的贡献,包括组织会议,学术带头和促进学科发展等,对专业期刊的贡献,包括编辑,审稿和制定发展计划,参与国内外重大基金的评审等,因为它标志着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地位。
4.获奖情况
列出本的获奖情况以及该奖的重要性和被承认程度、下的奋斗目标和重大举措、专利申请、目前所从事的研究的题目和简短索引,以及人员分配情况等。
工作汇报提交给系主任之后,系主任按照材料情况进行打分。综合评估后,根据打分的结果,教授可以被分为四个类别:
A:对教学和课程发展有突出贡献但研究属于中等平均水平者
B:教学和课程发展属中等平均水平但具有杰出的科研能力者
C:教学和课程发展以及科研均属中等平均水平者 D:教学和课程发展以及科研都具有杰出贡献者
从以上的分项来开,比如作为一流大学并以研究为主的佐治亚理工学院,它的中心点还是教学和培养人才。学校的顾客是学生,而学校的产品也是学生,这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在美国任何教授都必须课堂教学,而且一些本科生的基础课往往是由有名的教授来担任。学校对研究也是相当的重视,因为它关系到学校的质量,声誉和排名,但没有一处提及SCI和片面追求发表文章的篇数。同时,在校内外的服务性工作也是很重要,因为它和学校的显示度有关系。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1893-1979)说过一句话:“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这句话正是美国大学重视教师质量的写照。美国比较成熟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起到了关键的发展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的,应该是其精细全面的各方考量,多元化和灵活性的评价处理。这样,既能保障高校教师安心教学和科研的权力,又能鞭策高校教师在真才实学的学术高峰上步步攀升。
(参考资料:《美国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给我们的启示》、《美国大学如何评审教授工作成绩》等文献。)
第三篇: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分析
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分析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上收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农信社已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为农信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农信社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信社来讲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支持还没有完全或真正到位还存在一些对农信社岐视或不公平的政策严重阻碍了农信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农信社“模糊”地位的限制名义上农信社是地方的合作金融集体组织但实际上从农信社成立之日起农业银行、人民银行就一直受国家委托行使对农信社的管理职责改革前归人民银行管理农业银行成立后由农业银行管理农行在八十年代还对农信社实行“四统一、一兼顾”管理1997年从农业银行脱钩后又归人民银行代管其法人机构——基层农村信用社在人、财、物上早无自主权更谈不上管理权仅保留一个形式而已同时在法律上没有任何规定要求地方政府承担对农信社的管理义务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也从未真正把农信社当作地方的金融机构来看待因此农信社遭遇了地位上的尴尬看似国家的但又不是国家的名义上是地方的但实际上又不是地方的
如此一来农信社就没有资格享受到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以及地方的优惠政策剥离不良资产、财政补充资本金等没有农信社的份地方政府给予地方企业亏损补贴、拨补企业项目资本金或开办费、减亏增盈的奖励、职工的困难救济以及各种税费的减免等也从来不惠顾到信用社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农信社甚至于连正常的代理财政手续费也未能如愿农信社这种“模糊”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限制或束缚了自己的发展
(二)受企业开户的限制由于农信社是一个地方的集体合作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低兼之农信社资不抵债社众多资产质量低、历史包袱沉重内控管理相对薄弱等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行业到一个单位都明文规定或有意识禁止某个行业或某个单位到农信社开立基本帐户1995年9月1日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事业单位基本存款帐户管理的通知》(银发1995247号)也作出规定“信用社不得超出规定的业务范围为大中型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开立基本存款帐户”地方的一些工商企业地方政府也出面干预或禁止其到农信社开立帐户去年农信社本身在向地方移交养老保险金时也规定社保部门不得在农信社开户由于受企业开户的限制使信用社对公存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信社的资金供应能力同时加大资金平均成本导致信用社经营环境恶化
(三)受业务开办的限制农信社不能开办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央行也不对农信社办理再贴现《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人民银行不能向
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提供贷款因此在前几年央行的再贷款也不对农信社办理;住房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也不能开办住房消费贷款只能限制在信用社内部职工办理至于助学贷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从农信社支持老百姓子女上学的范围还是贷款金额均比某个商业银行要强得多却得不到国家的承认更得不到国家财政的利息补贴所有这些不公平或岐视的国家金融政策规定形成了在老百姓心目中农信社和商业银行是“不一样”的金融机构公众对农信社和商业银行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出现了差异特别是前几年一些地方农信社出现的支付**更加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农信社的信任程度极大地影响了农信社的市场发展和业务的创新
(四)受地方行政干预的限制一些政府部门的领导把农村信用社当作政府部门甚至扶贫机关一样来看待工资发不出城镇开发资金不足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工程资金不到位等只要涉及到资金投入的问题一律找信用社“帮忙”除了无尝捐助外一些政府领导为了出“政绩”往往以各种方式命令信用社发放贷款虽然贷与不贷由信用社决定但在很多情况下农信社是不得而为之这种状况农信社要比商业银行严重得多给农信社的发展造成沉重负担
(五)受法律保障的限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法律、法规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合作金融机构的地位和权益致使合作金融在改革和发展中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农信社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六)受自身管理政策的限制农信社的发展不仅受来自外面政策因素的限制而且还受自身管理政策的限制一些省市规定农信社自身营业用的房地产购建、车辆购臵以及一定限额以上的贷款等一律要经过省市合作管理部门的审批农信社包括联社在招录员工方面没有自主权甚至连自然减员补员都没有资格影响了业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此外农信社是个弱小的地方金融机构所发放的贷款大部分是农业贷款并带有较强的扶贫或政策性质而农业是个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风险大回报率低因此农信社经营成本大冒风险也大但其所承担的税赋与商业银行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损失准备也和商业银行一样按贷款余额1%提取而且与商业银行核销贷款本息最终挂到国家财政头上不同农信社核销的贷款本息最终还是由自己来消化因此农信社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也给农信社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在此特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农信社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条即以省为辖区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其管理框架省联社——地市联社或办事处——县联社省(区、市)、地市联社(办事处)对信用社的组织领导、服务扶持应以间接管理为主主要为全辖区统一制订一个行业标准、规章由各个信用社在标准内自主决策同时加强指导管理履行必要的监督检查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保证所订标准及规章的正确有效实施而县级联社应承
担起对农信社的主要管理职责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加强领导管理特别是要强化指导服务和监督查处两大职责块即建立地方政府对农信社应有的权力、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制度且要以法律形式进行明确以强化地方政府对农信社领导管理及风险防范的责任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的管理职责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行业管理部门来实施、体现不直接对农信社具体人、财、物和经营活动等负责或干预
(二)尽快建立健全合作金融机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农信社主要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一些规定以及各级信用合作社参照中国人民银行拟订的范本制订的章程等进行经营管理活动这些规定和章程的法律效力与针对一般性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法》相比法律效力比较低对确立合作金融产权的权威性较小因此农信社也应当像商业银行一样拥有独立的法律保障(比如美国《联邦信用社法案》)以树立起与《商业银行法》大致相当的权威性同时从法律上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成立条件、组织体系、业务范围、经营原则、服务宗旨、管理制度等予以细化规定使其依法经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增强防范风险的自觉性
(三)尽快实施国民待遇原则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农信社内控管理的加强央行和银监会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以及各地农信社经营管理状况放开对农信社在市场准入、业务开办、开户、结算等方面的限制实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的国民待遇
(四)尽快建立适合合作金融特点的政策支持体系
和风险补偿机制首先是金融政策的扶持一是对“两呆”贷款和历年损失挂账人民银行应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长期无息或低息再贷款支持;二是提高农信社贷款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增强农信社抗风险能力;三是适当提高转存人行存款利率解决利率倒挂问题提高盈利能力;四是适当提高农信社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提高其资金组织能力打击农村高利贷;五是尽快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解决行社脱钩后遗留资金纠纷问题其次是财政政策的扶持一是对政策性损失和挂账的弥补对新产生的亏损、风险由农村信用社和地方承担把责任交地方政府中央不再负责;二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各种税收要实行一定程度的减免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投向“三农”的贷款实行财政利息贴补或免交营业税或按一定比例适当返还对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或资不抵债社在一定时期内免缴营业税和经营所得税以增强农信社的盈利水平和发展后劲提高农信社支农工作的积极性;三是把农村信用社代理财政工作的业务手续费纳入制度化轨道并妥善解决财政拖欠农村信用社保值贴息问题;四是对农信社的不良资产特别是政策性部分实施剥离由专门成立的管理公司进行管理收回部分归还农信社损失部分由中央和地方逐年核销以促使农信社重组、改造、规范和轻装前进再次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扶持农信社作为地方性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和国家稳定的重要支柱地方政府有领导管
理和承担风险的义务要把农信社作为一个地方企业来对待千方百计支持帮助农信社的工作特别是在组织资金、清收不良贷款、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债权、减免各种税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
第四篇:评价建议
1.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加强学生遵循以德为中心,进行学术研究,改善同学间的良好关系。
2.导师不仅在育才方面做好模范作用,也要加强对学生育人方面的监督,教导学生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让学生有本可依。
3.查看学术研究的科研成果来凸显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4.对于“建设者和接班人”给予更好的指引与建议,让学生这方面了解更加充分。
5.应该列出师德标兵和师德反面案列,有对比才能更好的突出师德师风的优良传统,加强让更多的好老师涌现。
6.需要补充大量在学科服务国家重要需求、成果转化、解决中国问题方面的人才,以至于不会让我们的研究成果毫无用武之地,更加推动着国家的发展。
第五篇: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担保是一种信用行为,担保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实际上是对未来担保风险的判断,它是在分析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风险因素,对担保项目未来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为是否提供担保行为提供依据,为规避和防止风险的发生制订防范措施,尽量减少担保代偿的可能性和减少担保损失。作为担保机构的管理者,不在于对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进行调查和核实,而在于在此基础上的对企业整体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在企业未来风险概率的大趋势上做出自己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担保业务按照“红黄绿”理论三种性质界定,既然是风险分析与评价,就专门和大家谈谈“红灯”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
1、债务风险;自身资本实力与债务匹配性风险、盈利能力与债务匹配性风险、销售收入与债务匹配性风险、债务期限性风险、硬债务与软债务风险、企业对债务的依赖性。
2、流动性风险;应收账款流动性、存货流动性、现金流动性、对外投资的流动性。
3、盈利性风险;未来利润与债务的匹配性、未来利润实现的可能性、未来利润实现的流动性、未来利润实现的稳定性。
4、资产风险;资产老化和重置风险、资产优化和技改风险、资产处置风险、资产安全性风险、资产实际投入分析。
5、虚假财务数据风险;实际销售额、实际利润水平、债务真实性、实际纳税额、总资产和有效资产的真实性。
二、技术风险评价
1、技术先进性风险;在行业中先进程度、在区域中先进程度、与现有比较领先程度。
2、技术成熟性风险;技术是否经过生产经营检验、技术是否稳定、技术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
3、技术与政策符合性风险;技术是否符合安全性要求、技术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技术是否符合特定法律要求。
4、技术替代性风险;技术是否容易替代、技术是否容易模仿、研发技术的门槛专业和成本的高低。
5、技术时效性风险;技术受到保护的时间、技术取得的方式、后续提升技术的能力。
6、技术依赖性风险;技术对人员的依赖、技术对原料的依赖、技术对环境的依赖。
三、经营与市场风险评价分析
1、经营的合法性风险;经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环保、安全、节能、减排等)、经营是否符合国家和地区战略规划、经营是否受到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鼓励(招商引资、减免税费、奖励等)。
2、行业与竞争风险;未来成长性、政策鼓励性、竞争激烈性、市场空间性、成长期限性、投入回报性。
3、销售渠道与网络风险;销售模式是否合理、销售网络是否齐全、销
售网络地位是否稳固、销售网络建设周期和成本。
4、下游市场依赖性风险;产品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包括单一客户、单一行业、单一国家和区域)。
5、上游依赖性风险;核心元件对上游的依赖、核心材料对上游的依赖、核心业务对上游的依赖、核心业务对社会关系的依赖。
6、生产与经营要素风险;水电气等生产经营要素变化、人员工资变化、员工社会福利变化、原材料采购变化、税收缴纳情况变化。
四、企业管理风险评价
1、安全生产风险;安全制度的健全性、制度的落实性、制度有效性、安全历史记录、安全风险的转移。
2、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依赖风险;关键人员的与企业的关系、关键人员的激励约束、关键人员的重要程度、关键人员的替代性、关键人员的社会风险。
3、法人治理结构风险;股权结构的合理性、股东历史和亲情渊源、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性、调整法人治理结构的可行性。
4、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激励约束机制对核心团队的吸引力、激励约束机制的可持续性、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性。
5、实际控制人作风和思路风险。投资欲望、企业资源控制、发展思路、经营偏好、管理和控制能力。
五、社会风险分析
1、法律诉讼风险;法律诉讼的性质分析、法律诉讼金额分析、法律诉讼时间分析。
2、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的性质严重性分析、税务风险金额分析、税务风险发生可能性分析、税务风险发生的危害性和挽救措施分析。
3、实际控制人个人行为风险;婚姻和家庭、赌博与吸毒、个人行为安全、非常规嗜好、参与非法组织与涉黑等。
4、非法集资和高利贷风险;集资和高利贷性质分析、集资和高利贷金额分析、集资和高利贷依赖性分析、集资和高利贷消化能力分析。
5、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风险;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质量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金额占比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集中度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损失影响分析。
6、不良信用记录风险;不良信用记录的性质(银行和非银行、真性不良和假性不良)、不良信用记录金额、不良信用记录历史时间。
六、反担保措施风险分析(区分反担保物品及权利与反担保行为措施)
1、反担保合法性合规性风险;反担保物来源的合法合规性、反担保措施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反担保措施的办理的合法合规性、反担保物的市场通用性。
2、反担保实际价值风险;反担保处置价值分析、反担保未来价值损耗分析、反担保变现能力分析、反担保变现难度分析、欠税欠付工资福利和欠付工程款分析、反担保物附加条约对价值影响。
3、反担保处置风险;国家文物、战略性物资、不符合环境及相关规划等要求、涉案反担保物、地方政府政策协议障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为。
4、反担保安全性风险;危险品与易燃易爆品、反担保物的时效性、自然灾害影响、易灭失反担保安全保障措施、反担保处置的复杂程度。
5、反担保可控性风险。封闭性运行措施的可靠性、反担保资产实物可控性、反担保资产控制的复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