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管理读后感(合集)

时间:2019-05-15 09:2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设计管理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设计管理读后感》。

第一篇:设计管理读后感

设计管理读后感

之前一直想学习《设计管理》这门课,因为我比较喜欢这门课,曾经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将徐人平的《设计管理》在寒假里读完了,过了一个学期内容大都不记得了,但是还是下意识的知道一些。之后在十一假期期间我又将刘国余的读了一遍,读完之后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是内容多,但是条理性不强,有点儿像是谈话记录一样,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从设计管理的的概念到设计沟通,中间夹杂着设计管理组织与创新、设计管理与企业经营、设计项目管理、企业外部设计组织管理。我确实需要费很大的劲才能记住这些毫无规律可言的章节和内容。

避开书本的写作顺序不谈,还是侧重内容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吧。我比较喜欢搞管理,确切的说是搞计谋,猜测别人的心理。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组织、安排和沟通。因此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知道对方心理的具体想法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整个系统的工作做出自己最大化的贡献。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从设计管理本身的定义知道如何操作。假如我作为一个领导该如何的管理自己的团队。

我有一家自己的设计公司,公司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设计理念,对于公司的发展我制定了一个为期十年的发展计划,这是一个发展战略的规划。有了这个发展战略之后我开始着手构建公司内部的部门设置和设计组织形式,设计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我需要选取一种对我而言最为有效且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对于具体的设计项目我会根据情况来时时调整组织的形式来满足任务的需求。在《见证世界超级跑车诞生的六个月》这部影片中我感触很深。那是一个纯粹的汽车设计所,他们是作为企业内部的设计组织形式存在的,也对外经营,但主要还是负责本公司的设计业务。公司有着众多的设计人员,但是每一次的设计项目都是一个设计主管带头然后有设计主管召集公司的设计人员开会说明具体的设计任务,之后由主管自己挑选设计师从事该项目的设计。从这个例子我找到了一种适合设计所工作的组织形式。

建立了合适的组织形式之后,就是对于这个组织的管理和领导。这其中必定会有设计领导、设计师、设计成员之间的管理和沟通,如何正确的确立设计领导,加强设计人员间的沟通交流,激发设计师的设计创意,都需要一个很好的规则和制度来规范这一切。而对于设计本身而言就是要加强设计质量的管理,通过设计控制来实现设计质量的控制。作为一个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尤为重要的。沟通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没有说一个好的设计是建立在不沟通的基础之上的,在当今的社会中。沟通包括设计组织内部给成员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包括与组织之外的人的交流,我们通常会注意内部人员的交流,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对组织与外部的沟通加以关注,设计的本质是为人,而组织做设计是为顾客和消费者,他们的意见代表着设计的要求。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组织管理的相关内容,但是我想说的一点是作为组织的一员,在设计出现失误导致失败的时候我们的责任归咎于谁的问题。谁的失误谁承担还是众人分担,我想这个问题并不是轻松的前后者可以分清的。在《设计管理国外经典案例》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是不是该为失败开一场庆功宴呢?”我深有感触这句话。我要是领导绝对会追查错误的来源,之后就是对于始作俑者的批评与惩罚,然而这句话却让我醍醐灌顶,我最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拯救这个错误,而是寻找失败的制造者,这是一种舍本逐目,对当前的事态毫无用处的做法,我反而为我找到了“元凶”沾沾自喜,终于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了。转

嫁责任,这是我的第一想法。而“为失败开一场庆功宴”是给我们所有的人当头棒喝,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不是你或者我抑或是他一个人该去想的问题,而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去好好考虑的。作为一个组织,设计的失败必定是整个团队的责任,只是孰轻孰重罢了,但这不能成为我们逃避责任的借口。我们应当正视失败,共同承担。

这门课上完了,我却不是十分满意,我对于让学生来讲这种做法不是特别提倡,因为一旦将某一章节分配给某个人之后,其他的人都会减少对那一章节的关注,换而言之就是大家更加注重自己章节的学习,忽略其他的。如果是从头到尾老师在讲的话,大家都会去准备每一章节的内容,因为我们必须应对老师的提问。现在从我个人而言我还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虽然清楚的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但是还是会不自觉的偷懒,而这种分章节的做法更给了我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去逃避。这样以来很少能让学生对整个书的只是结构框架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而自己所讲的那个章节也会变成孤零零的一个知识块而存在,不久也会被忘却。当然,让每个人做一章节的ppt是可以的,但是必须等到课程结束之后,这样会起到一个比较不错的复习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门课内容和上课形式的一些感受,我很喜欢这门课,但是却没有给我带来足够的惊喜,高兴之余还有一点点失望。

第二篇:《管理》读后感

德鲁克《管理》的读后感

苏谚杰 2009201807

初拿到《管理》这三本书,心中更多的是由崇敬而仰视所产生的激荡不宁,却非对它的好奇和渴望。早在第一次管理学的课上,德鲁克及其著作备受老师推崇,其大名如雷贯耳,而在其后的多次场合中,只要提到“管理”二字,德鲁克总会与之相伴。

但当我在宿舍虔诚地翻开书页之后,却感到了阵阵失望,叙述平淡,文笔无华,没翻几页就让我没了耐性。于是多日未碰,直至有作业为任,才勉强翻起细读。

有一些真正美的东西只有在日久潜心地感受之下才能发现,正如在平淡味乏的文字下所发现一种真理的过程。德鲁克的《管理》非同于市集街边的那些“管理速成”,并非是现在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所要的赚钱秘籍,因此也不适用于读小说的快速读法,这些文字的背后给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构建思想的方法。

也正是如此,解开了我对于组织行为学课堂的疑惑,没有细列讲课内容的课件,没有条条款款的概念要点,甚至连做笔记都难以下手。这些不适在《管理》书中都得到了释然,只有在看似发散的讲述内容和大量的实例中,才能把思想的脉络逐步构建起来,才能确保所得到的是思想而不只是工具,才能让我们合格的管理者而不是合格的技术人员。思想需要的是由细微处自我总结日积月累的拾慧,而不是传统教条的填鸭流水线作业。

一直以来我读书的速度很慢,过了些许时日也只研读了薄薄几十页,但也发现受益良多。思想与实践始终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大一一年过来,虽不敢说有多少经验,但在部门的工作中也对管理略微有些感悟,多多少少也能和曾学习过的管理思想有所相益得彰吧。

“那些理解管理学科,但并不具备最基础管理技巧和运用管理工具技能的管理人员,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甚至可能是第一流的管理者。相对而言,那些只知道管理技巧和管理手段,但并不理解管理学基本原理的人,却不是一个管理者。他们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技术人员。”初次看到这段话,有如一块玉叩响了我的心门,让我如恍然大悟一般。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作为一个有效器官分

布在企业、政府、军队等各机构的总结,并可以以之作为课程来教授。但在课堂上学习的人,是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管理者,还是成为一个技术人员,还有太多的路要走。因为管理是一种职能,一种责任,只有在实践和行动中通过绩效和成就才能对之进行衡量。

在曾经的管理学课上,多少管理方法的成功案例让我打开了认识管理世界的大门,并由各种管理手段的了悟而感到踌躇满志,让我感到手段方法的成功运用就是管理的成功,但在实际部门的工作中却让我得到了一盆冷水。

当我真正处于一个可以进行曾经所设想的管理的位子时,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的简单,人员的安排,物资的调配,组织的结构,许多时候理想化的模型对我来说不过是纸上谈兵,而种种手段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更加觉得虚无缥缈。真正运用之时更多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这大概也就是不合格的技术人员的表现吧。

也正是面对部门工作协调的窘况让我意识到了管理的学习需要一种契机,而这个契机应该是能将所学理论的筋骨所掌握并和所为行动相结合起来的桥梁。也许我要从中明白的是管理是什么?我的任务又是什么?而管理和我的任务又有什么联系?这便是管理与我、管理与我所处的环境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

正如《管理》中所提到的,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而作为一种社会职能,其不仅要承担社会责任以达到绩效和成就,更要根植与社会,根植于文化之中。只有通过与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对管理思想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做到活用管理的思想。而在地利人和的取得过程中,书中提到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和信念,这三者是管理思想在跨地域跨文化环境中都能有所成就的重要原因。若是作为一个部门的管理者,如何领悟管理思想,并将其根植于社会文化,同时把社会缩小以带入部门,并使之根植于部门文化,将是使部门管理者工作行之有效正确路径。

在此之中,关注社会传统、价值观念和信念,我想更多的是着重于在使管理更容易得以成效的同时使成员个人目标理想和部门使命目的相契合,并使成员能够有所成就感,同时提升工作的活力和动力。而作为部门的管理者而言,我想将管理思想与这三者相结合还是尚未足够的,管理者的品性、性格、认知对于管理思想与部门工作的融合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一个善于交流、善于活跃

组织气氛的管理者也许在对部门管理的过程中相比于一个内向、不善言辞的管理者会更有优势。因此在管理思想根植于文化并取得卓著成效的过程中,组织的管理者有必要根据组织的文化和管理思想的调整去改变曾经的自我,在性格、处事等方面作出能使管理工作更有成效、能使组织配合更为和谐的改变。

无论是什么机构或组织,管理都是其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器官。而器官,是“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并与其他分担共同功能的结构一起组成各个系统。”管理作为组织中一个重要结构与组织中其它器官共同作用,组成系统,同时相辅相成,以更好地取得绩效、完成使命。也正是作为一个器官,组织中的所有动态变化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员工协同、结构组织、目标追循等组织中的活动都会对管理阶层的管理实践起到引导或推动,而管理对策的实施又会反馈于各项组织工作的进行。因此作为一个器官,连接其的脉络将各个行动部门的汇聚于其中,而又通过这众多脉络将指令发散到各个部门。在此,管理这个器官作为一个中枢,受到实践信息的影响而又指导实践,从而说明了管理是一门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的学科。管理是为了作用于实践而取得绩效,实践的归结和证明就是其再好不过支持。

管理还很年轻,还有很大的空间得以发展,而我对管理的学习也才刚刚起步,太多的认识也仅仅是浮于表面。唯有在今后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在实践的摸索中领悟其思想的奥秘。

第三篇:管理读后感

管理的历史很显然不是只有这一百年,只是在这过去的100管理得到了更深的认识、实践和学习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正如作者克雷纳所告诉我们的,管理没有终结答案可寻,惟有恒久的问题存在,管理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因此他就要带我们对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回顾。虽然这是个极其严肃的课题,但这本书却是用轻松甚至略带诙谐的笔调,将这百年的管理历史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并且明确的指出了诸多管理名人和理论的可取和不足之处。

对于所过去的管理百年,克雷纳将他们概括为“有趣, 创新和进步的100年”。因为在这百年里涌现了无数的管理名人和各样理论,有对过去的创新、补充以及批判,但无论怎样他们的出现,都使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使管理的实践更加有效。从泰罗以秒表计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到摩登时代福特的T型车装配线生产,到斯隆对组织的思考和管理,到诸多研究者对人对劳动者的探索,到在二战中吸取教训寻求企业发展,到著名的麦卡锡营销4P组合理论和麦格雷戈的X-Y激励模型理论,到对源于军事的战略的研究和运用,到在面临组织危机时对管理理论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到曾帮助日本经济复苏的戴明质量管理理论在西方的风行,直至各种管理模式的实践和兴起。

不难看出,这些理论的产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些理论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代的难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论存在的不足也被一一的展露出来,就如科学管理中对人性的忽视和流水线生产对人机械化的控制等。但我想也正是因这些隐藏的不合理让人们对管理有新的认识和补充,并催生了新的理论,就像霍桑实验对人关注的开始和组织的发现与发展。这也同样可以作为我们现在学习管理,了解管理历史的重要原因。而且作者也在最末了一章中也讲到,仅仅只有那些高层学习研究管理是不够的,仅仅只有一时的管理知识而不会吐故纳新是不够的,仅仅只会学习只能坐在办公室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也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当学会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并实践应该是更能让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方式。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在里面找到的仅有的与中国相关的便是很久以前的《孙子兵法》。虽然我们的工业发展比西方晚了很多,我们的管理学也还是个年轻的学科,但我想这不会成为我们在这方面发展的阻碍。书中讲到的日本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虽没有本土的理论,但却用锐利的眼光发现了甚至未被西方认可的戴明理论的价值并能加以实践。所以说,我们也同样需要学会大胆的运用对我们来说合理有价值的理论,自己缺乏理论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适合我们的理论。

世界在不断地更新,管理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人更需要被不断地更新。

第四篇:设计管理

论设计管理教育模式

摘要:设计管理的综合性特征,使它产生了如何在一个单一性的管理或设计学科内实施综合性跨学科教学的问题。设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相关专业培训活动的展开,任课教师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进修、加强实践性的教学、采用角色模拟模式、交叉教学模式及设计稽核模式的教学方法,有意识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提升,合作团队的搭建等,都是较为有效的对策。现就设计管理与设计教学展开探析,系统构建课程框架,从多元化视角,对设计管理学的内容方法和终极目标进行分析,将结果作为确。探寻出比较优化的设计管理教育模式。关键词:设计管理;课程类别;教学方法;教育模式 1引言

设计管理相关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和必修课,并结合课题和具体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设计管理相关知识去开发新产品,并熟悉整个设计流程及其涉及到的商业问题,强化学生对设计的深刻理解及其与商业存在紧密关系的认识。但是,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设计的正确认知上,建立在对设计的正确认知上的设计管理教育,对于本科设计专业学生来讲,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设计管理课程的内容,从而达到预期的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目标。设计管理教育重点应该放在设计创新、设计沟通、设计营销和设计调研四种知识能力的灌输上,并且教学方式要灵活,这是迎合现实社会对设计人才知识能力需求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具备设计职场所必需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1.1设计管理教育教学的定位

《设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设计管理的相关理论的讲授,明确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掌握设计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交叉案例分析展开深入的研究,从而加强学生的调查、分析、归纳等综合研究能力,进一步全面深入地掌握有效的设计管理技能。通过启发与互动式教学、模拟角色式教学、学科交叉式教学等方式探索《设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目前,设计管理教育的困难在于如何应用设计管理来实现商业的有效性。现在的高校中,学生没有被告知设计管理的有用性,设计仍被认为是仅和审美相关。设计管理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议题,设计管理教育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设计程序和管理的执行、推广和成败,在中国,关于设计管理教育仍属于未开发阶段。虽然有些院校已经开设设计管理的相关课程,但是在实际设计管理教育的执行上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现在,设计管理的需要越来越强,主要原因就是目前的设计者不能顾及整个产业问题,缺乏较为宽广的设计管理视野。设计管理的教育教学缺乏较为完善的方法和体制,仍需要设计教育者不断探索和实践。这是高校及每位专业教师的责任所在。1.2设计管理教育模式现状

设计管理教学目的旨在帮助学生在组织构架下了解设计和管理设计,针对有设计背景的学生培养其设计专业实务的管理能力,保证其能胜任企业环境中的领导角色。设计管理教育的目的除了传授给学生设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设计管理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根据设计的需要和“设计人”的发展需要,针对设计的总体发展趋势,提高设计师的素质。1.2.1国外设计管理教育教学现状

西方学者对设计管理层进行过比较深入而且较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在已有的工商管理课程中融入设计,但是这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可能性。如果说设计管理教育的目的是要把设计者转变为管理者。该计划在六个专业领域都有新见解,这六个领域分别是市场营销、组织动态、操作、后勤管理、金钱和计算以及计划和战略。这一计划深受好评,被认为是敏感于设计,聚焦于管理。设计管理计划的大部分学生是在职的美国设计者,分别来自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流行设计、商业设计、产业设计、广播设计、新媒体设计等不同的设计行业,这有助于了解其他设计科目是如何操作的。在相互支持的气氛中,学习商业语言,并开始作为管理者进行思考和行动。这意味着,将能够在设计和管理之间存在的沟壑之间搭建起桥梁,能够担任负有设计责任和管理责任的职位。1.2.2中国设计管理教育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设计院校本科设计教育的内容依然是以包豪斯教育思想为主要教育理念,培养绘画能力、制作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设计技能是本科教育的主要教育方法。研究生教育也延续本科教育理念以设计艺术理论、人机系统与应用的理论研究、设计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等理论研究为主。尽管目前一些综合性大学在设计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前沿的设计领域,在推进设计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教育方法上获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知识结构上看,设计和科学、工学知识组成了整个教学的知识体系,基本没有开设培养专业设计师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对掌握经营语言和法律知识的课程。这也说明,目前我国高等设计教育还没有确立设计管理教育体系。

目前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专业设计师,企业只能把他视为具备高级技术技能的产品开发人才,而不是产品开发项目的管理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本身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中国国内大部分的设计公司,无论规模大小,对完整设计方案的策略性竞争优势和完整的设计构架,乃至对设计本身的管理诸多方面仍缺乏认识。在设计教育上,但由于我国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加之设计管理理论体系自身建立晚,使得我国设计管理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1.3设计管理教育模式探索

基于当今我国设计教育培养的设计师在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方面与现实商业需求存在“断代”的普遍现象,符合需求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借助于设计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去补充当前设计教育所欠缺的理念和知识。首先要从意识上摆脱传统设计认知的束缚来重新认识设计及其价值,然后结合社会需求来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设计师综合素质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充实自己欠缺的知识。总之,该模式是专门应对当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进行思考的,同时通过这一阶段企业里的教师给学生设计管理知识的灌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对设计的认知,从而提高其设计创新综合能力。1.4设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设计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创造性活动,它几乎包含在人类所有的活动之中。随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涉及到更多、更广的领域,它不仅能更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设计在当下所担当的使命与角色的转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也为我们对新的设计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这种背景之下,设计教育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在欧美和日本,许多企业都确立了设计主导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高等设计院校也在研究生课程中设立了设计管理专业。

现在,中国的“设计管理”相关理论很多借鉴了管理学、营销学等相关理论发展而来。设计管理在世界范围的形成和发展到现在不过几十年,国外一些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中国的现实情况要求必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管理理论,以适应实际需要。1.5设计管理教育模式

鉴于中国设计管理教育从设计院校开始萌芽与起步,应该尽快研究和开发出符合社会需求和设计教育现存条件的设计管理教育发展模式。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一是对设计专业学生的,一种是对设计管理专业学生的。不同的教育阶段和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其设计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教学内容要根据现有的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和市场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情况进行设置,设计管理的实践性才能够被突出出来。

当然,无论怎样来确定《设计管理》课程的类别,它作为交叉性的学科属性,在教学上都应该尽力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可以借鉴国外常用的专题讨论会的方式,在某些知识的讲授完成后开展;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具有丰富设计管理从业经验的人士做专题讲座。鉴于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喜欢理论讲授,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弥补。针对设计管理的实践性,高等设计教育中的《设计管理》课程应采取更多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 1.6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与措施 《设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设计管理的相关理论的讲授,明确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掌握设计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交叉案例分析展开深入的研究,从而加强学生的调查、分析、归纳等综合研究能力,进一步全面深入地掌握有效的设计管理技能。通过启发与互动式教学、模拟角色式教学、学科交叉式教学等方式探索《设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会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传统的课程设置大都基于课堂练习,社会实践的环节较少,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很难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幅度的增加实践课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解决,应以实验、研究、开发为中心,将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壁垒逐步打破并走向融合,让学生领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的过程,增强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无论是MBA教学中的设计管理,还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设计管理,只要是在单一性学科领域内实施跨学科设计管理教学,大多会出现问题。所以教学模式的探索和优化,对设计管理的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1.6.1启发与互动式教学

通过问题提出、创意策略、解决办法等方式开展师生启发与互动式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探讨问题,借助教师的论述和分析、学生的讲解与互评,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实现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启发与互动式教学中,首先需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需要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启发与互动式教学的重点,一是问题的提出,如何提出新问题,这个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二是问题的解决,强调综合分析能力,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个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1.6.2模拟角色式教学

模拟角色式教学,是设定一个设计任务,学生在设计任务的不同要求下模拟设计、市场、生产、企划等角色,并在设计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执行角色责任。由于模拟的角色的不同,体验设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和能力。此外,结合理论讲授和国际上典型的优秀设计案例剖析,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一定时间加强实践内容和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基地考察、市场调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6.3学科交叉式教学

学科交叉式教学是组合艺术设计专业与管理专业学生共同参与一个设计项目,在相互合作和相互评价中完成模拟的设计任务。首先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出设计任务,并执行整个设计过程,完成设计目标;管理专业学生准备设计规范并负责管理设计过程,并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监督及评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也针对设计规范与管理过程做出评价。学科交叉式教学结合艺术与管理两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同时采取艺术与管理两个专业的老师联合指导的方式,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

设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交叉性等特点,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传性、可用性,从而建立一套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设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1.6.4校企教育模式

鉴于设计教育本身的教学体制等诸多问题,设计管理教育可以在原有的设计教育模式基础上进行,以提高当今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即在把大四这一学年作为学生在校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设计院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半年时间聘请企业里的教师如一线设计师或者管理者作为设计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师给学生授课,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设计和设计管理以及如何去做合适的设计;另外半年可以派学生到企业学习,但这需要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商业环境情况及其对设计的正确认知实际项目操作。

参考文献:

[1]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邓连成.设计管理[M].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3]李志春,寇树芳.浅析设计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4]刘瑞芬.设计程序和设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和山,李晋红,周意华.设计管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第五篇:设计管理

关于建设工程报建流程与需要资料

一、初步设计审查(5个工作日)

1、申请书:

2、计委备案通知或立项批复(复印件);

3、规划批准方案总平面图(查验原件,复印件须盖建设单位公章);

4、勘察、设计合同(复印件);

5、初步设计文件:立面效果图小样两份、初设说明书一份、初步设计图一套(含总平面图1份、建初图1份、结初图1份、水初图1份、强电初设图1份、弱电初设图1份、暖通初设图1份等),另单备地下室平面图1份、给排水总初图1份、住宅项目电视广播系统初设图1份(无专门电视广播初设图,可用弱电初设图代替)、防雷图1份(建筑高度80m以上项目)、转输水箱(水池)所在楼层给水平面图、地勘报告1份。

6、初步设计文件电子文档一张,内容包括全套初设图纸、设计说明、效果图等;7.住宅项目应报户型统计表

二、建筑节能审查备案(5个工作日)

二、建筑节能审查备案表建筑节能设计图建筑热工设计计算书

三、施工图设计审查备案(3个工作日)

(一)、行政审查立项通知(复印件一份)消防、规划、环保、广电等部门出具的行政审查意见(复印件各一份)。设计合同、资质证明正本(复印件各一份)勘察合同、资质证明正本(复印件各一份)

(二)技术审查

1、《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报告》原件3份

2、《审查合格书》原件一份、《施工图审查报告》原件1份

3、审查合同、资质证明正本(复印件各一份)

4、《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登记表》原件一份

5、建筑施工总平图一份(加盖审查机构章)(复印件一份)

四、招投标监督备案

下载设计管理读后感(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设计管理读后感(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零售管理》读后感

    《零售管理》之直复营销 零售从渠道来看,可分为单渠道零售和多渠道零售,从销售模式,可分为店面零售和无店面零售,其中无店铺零售包括:直复营销、直销和自动售货机。目前,我们公司......

    管理语录读后感

    《管理语录》读后感 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与交流情感的纽带和桥梁,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具有良好沟通的技巧水平,才能真正体现管理能力。 本书......

    酒店管理读后感

    酒店管理书籍读后感 ---《酒店管理180个案例品析》班级:XXX 学号:XXX姓名:XXX 记得刚拿到此书,酒店管理四个字引入眼帘。180个案品析,深深吸引了我。作为酒店管理的一名学生,我觉......

    绩效管理读后感

    《绩效管理实务》读后感 管理是严肃的爱,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绩效管理实务》这部管理学习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但提高了我管理知识的层面档次,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领受了一个管理......

    《第一管理》读后感

    《第一管理》读后感通过阅读《第一管理》,我的第一感受是我们的系统安全管理思想还存在着差距,因为公司目前管理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视作业区层面的管理探索,多次强调提高人力资源......

    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青 岛 农 业 大 学论文题目: 《中国式管理》观后感专业班级:09级编导3班姓名学号:胡希超200905842011年12月22日1 《中国式管理》观后感 刘燕老师带我们学习了曾仕强教授的《中......

    《管理哲学》读后感

    读《管理哲学》杂感 怀着一份期待、一丝忐忑却又希冀着清空内心之前的所有认知与观点,我开启了这趟沁人心脾的管理哲学之旅。也许是与贾老师笔下的各种圣哲对话,思绪难免万千,......

    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中国式管理》读后感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强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