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十诫读后感
管理十诫读后感
这一诫简单来说就是官僚主义作风,大公司却会让很多小破事变成大事。
作者认为:精妙的组织构架不应该成为阻碍个人发挥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拦路虎,如果制度限制了人的个性、创造力、情感投入和想象力,那么整个组织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一个能干的秘书,一天下来被各种小事儿搞到委屈的掉眼泪,进而想要离开企业的事情不胜枚举,因为管理主义作风横行,只会让想要做事的人灰心丧气,进而选择离开;更会让想混下去的人,找到各种原因避免承担责任。
一块儿需要修补的地毯,因为经受部门设计行政审批、施工维修和采买部门,甚至可以拖上1年,官僚制度下的独特产物啊!书中道出了我之前工作的切身感受,心里冒出离开企业的念头时,原因并不是待遇,而是在开展工作时感到受桎梏。世人皆知的NASA美国航天局犯下过灾难性的错误也被作者列举出来:
1、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宇宙飞船升空后爆炸,7名机组成员全部遇难;
2、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宇宙飞船返回时解体坠毁,7名机组成员全部身亡。
这些血淋林的教训、惨痛的经济利益的损失,背后的原因都是官僚主义作风,所以,书中提到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外包”策略,诚然:全球细分趋势正在呈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分工明细绝对是创举,也确保了企业内部的扁平结构。
有时候大道至简:企业要盈利,盈利来源于企业为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以,一切经营和管理都应该围绕销售来展开,销售最大,其他组织机构都要有强烈的服务于销售的意识才行,书中是这样写的“以销售为出发点的思考模式”。
每一个读到这里的朋友,一定都有感觉,回想自己一天的工作时间里,有多少是在创新和干工作,又有多少时间是在应付官僚主义作风,而我们只能应对,无力拯救,所以:这一诫必须是企业高层和经营者从灵魂深处意识到,才有可能避免受其伤害。而可笑的是,企业的这种作风往往是由企业高管或经营者造成或影响所致的。远离官僚主义吧,这是一头难以驯服的猛兽!
第二篇:十诫观后感
“十诫”观后感
班级:2014英语1班
学号:140501010036
姓名:冷焰
如果说神是没有区别的,那么不论分为多少教派,达成多少约定,信仰多少的偶像和先知,就都显得不重要了,人类的一种愚昧在于他们的专一和执着,而神系和派系的斗争就是因为这种无所谓的执着,成为了人类的灾难我们之所以不停的斗争,不停的强迫和被强迫人们去信仰他们本不愿意信仰的神,是因为我们不曾有过真正的神的存在。
看完这部3个小时48分钟的影片,我已被这精细的电影画面、取景和服装所深深震撼。拍摄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十诫》,传达给世人的并非完全是一种宗教迷信,相反,导演更想体现的是人类自古至今都有着永不屈服、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在意志得以战胜生理各种需求下而爆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摩西的身份发生过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从埃及王子到犹太奴隶,为此不惜舍弃王子(甚至是法老王位)的身份和爱情。但此后摩西只是甘于成为奴隶、牧羊人;第二次转变在西奈山领受神谕后,担负起的拯救民族的使命。拯救民族也有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为给民以自由,从之前的降示神迹开始,到劈开红海落足西奈山后完成。但没有了王权统治的希伯来人忘记了他们过去所信仰的神,似乎神只在痛苦时拯救心灵,人们放纵、狂欢,崇拜偶像,此后就是摩西第二次的拯救,给人传十诫之法,重新确立信仰的地位。至举杖分海前后,可以看出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对“自由”定义的转变。“你生来就是一个奴隶,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奴隶”。这句话并非仅对剧情中的罗马奴役犹太民族而语,在古希腊哲学中,有一种古老而传承悠久的理论,即身体是灵魂的牢笼。上帝赐给我们自由,而人类不断的加添,荼毒这种自由。当人类没有了多余的规矩条框之后,就会陷入深深的怀疑与自我怀疑中。所以才产生了“十诫”。
电影中有很多细节让我惊叹不已:
凝结了智慧的宏伟建筑物们。劳苦的以色列人民为埃及法老建造城堡的那些场景太真实了:千万奴隶在宏伟壮观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下劳作,巨大的石头如何搬运,高达百米的石碑如何立起等等。电影真实再现了几千年前的劳动场景,也让我很直观的了解到那些闻名惊世的建筑是如何建造成功的,所有的历史文化古迹都是属于全人类的无价瑰宝;
特效特技。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时,为抗争法老的各种迫害而做出那些反抗,导演运用了很多特效特技,例如血染尼罗河、死神之夜、通天火柱阻抗法老车马战队、将红海从中劈开开出一条大道让以色列人逃生等等。尤其是劈开红海那段。气势恢弘到极点!道路两旁高耸百尺的海水呼啸奔腾,再合起来的那一瞬间飞流直泻波涛滚滚的场景,很赞叹。
整个画面色彩很浓郁。无论是埃及的壮观风景,还是内宫女人的五彩霓裳,都艳丽无比;之间还有很多段埃及民族舞蹈,;还有各国朝贡的那些珍宝,各有各的光彩夺目。这些种种都将法老生活的奢侈糜烂尽显无疑。也体现了当时美国电影界场景道具、服装设计的功力!
人海战术。相比于在今天普遍存在的人数不够,特效来凑的电影画面,这部创作于上个世纪的电影可谓是良心之作,它采用了完全真实的场景,比如奴隶为法老建造城堡的工地场面,还有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的场面,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的全部涌来,各种年龄、各种职业。中间还夹杂着成群的猪牛马羊鸡鸭鹅等等,很想知道导演当时是如何组合和控制这么些人和动物,很强大!还有法老组织车马战队追击的场面,战车和战马都装饰的极其漂亮,两马两人组成一部战车,至少有几千组的样子,实在是震撼人心。
如画般的风景,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千军万马的规模,或许导演真正所要展现的是除去这些资本投入之后的那一片寂静,能与神对话的寂静,能与自我对话的寂静。这不是在演电影,而是在说故事,犹如让大家读一本很厚的书,而电影却甘愿充当所有读书者脑中浮现的那些幻想和理型。电影或许想告诉我们,人人都能是摩西,但是现在人人都不是摩西,甚至连善良的苦难者都不是,人们不怕苦难,更不怕用死亡来威胁自己的信仰,但是最怕的是既没有苦难也没有信仰。上帝死了吗?不,上帝从来就没有活过,活着的是我们,是人类,而终将死亡的,也会是人类。
看到电影中以色列人愚昧的堕落和痛苦的重生,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今天的我们,摩西会带着十诫的碑石引领着迷茫者的方向,然而我们今天的信仰危机和极度的愚昧,还有谁会带着希望,带着神的律法拯救世人?这部史诗电影真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的世界,展现了一个早已不存在的美丽的世界,善与恶的分明,爱与恨的对立,神与我的和谐,一切都是这么的理想化。当我们去感受这映画中的世界的时候,感性意识会不知不觉的去思考这世界的意义,或者说感性带动了我们的理智,对我们的世界进行反思。神在哪里?单纯的心灵在哪里?不受迷惘禁锢的心灵在哪里?我们又是在哪里?
今天无数的人拥有摩西的智慧,无数的人拥有摩西的才能和境遇,但是却没有什么人能够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干通向万能的心灵。正如电影中所描述以色列人的样子,我们在用金箔装饰我们各自的欲望,用物质填充我们无尽的贪婪,我们狂欢,我们空虚,我们心中没有方向,更不知道仰望天空的意义。
第三篇:创业十诫
创业十戒:戒大戒贪……还要戒除“烧钱”
贺岁片《非诚勿扰》的开头,一向风趣幽默的冯导继续“忽悠”了一把,葛优的故事讲到范伟先投资后“跳水”,增添笑料的同时,也让普通百姓从影像中感知了什么叫“疯投”。
事实上,创业企业要想拿到VC的钱绝非葛优那般轻松。“世界上有两个可以搞到钱的地方:从顾客的口袋里搞钱,这叫赚钱;从VC的口袋里搞钱,那叫讨钱。”
日前,网名为喜马拉雅熊的上海VC人士在名为《创业十戒》的博客中写道,创业企业要戒VC、戒大、戒贪、戒拖……还要戒除“酒色”。讨钱犹如讨饭,一些创业企业的业主自能明白个中味道。“
十戒并非清规戒律,也绝非灵丹妙药,但绝对是指向灯,具有警示作用。”深圳一VC行业人士在体味了《创业十戒》的文字之后如是说。
先赚钱还是先拿钱?
金融危机的来临使得大多数VC捂紧了自己的口袋,而在行业低谷期的时候,往往又会滋生创业的冲动。在喜马拉雅熊看来,创业伊始,对于创业者而言,“赚钱”似乎比“讨钱”更重要。
在“第一戒”中,喜马拉雅熊写道,创业者在构想你们的商业模式的时候,要想清楚如何才能赚到钱。为了防止走弯路,一定要用杀毒软件把“VC”二字从你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中彻彻底底地删除!
“创业企业从VC那里拿到钱不是坏事,但如果只想怎么拿钱,肯定做不成事,真正有远见的VC也不会去投资只会找钱的企业。”中科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常虹深有同感。
“到底是先赚钱还是先拿钱,最终要看商业模式,有些创业企业还真是一开始就烧钱。”赛马投资总裁刘冰云说,但如果创业企业一开始就过分依赖VC,拿不到钱就只有死路一条。
创业绝非剪包锤那样简单
喜马拉雅熊还告诫创业者要戒大、戒贪、戒拖、戒优越感、戒
躁还要戒除“酒肉与色”。“创业企业要向VC讲故事,绝不是电影中的剪、包、锤那样简单。”刘冰云笑言,其实大、贪、拖、优越感都是创业者忌讳的心态,投资者不喜欢夸夸其谈的吹牛专家。
“太具优越感的人不适合自己去搭建平台,心智拉不下来的话,往往会失去很多商机。”
“别心里老想着会把世界上的钱都赚到自己手里,多想想今天是否能赚到第一块钱,明天能不能翻番……有本领每天保持这样的速度前进。”喜马拉雅熊如是说。
“既要抬头看路,又要埋头拉车。”常虹对创业者的概括言简意赅,他认为创业者的“戒大”要多层次分析:鼓励远大;推崇扎实分析、找到成功要素,对同行的错误引以为戒,而不自大。
创业者非佛教信徒也要戒酒戒色?“坐在一个极品美女面前,不想入非非,这是一个男人的境界。当VC把一大堆钱推到你跟前,你只抽走了几张自己需要的,这是创业者的坦诚。”这是喜马拉雅熊的解释。“酒肉当然是指商业模式,那些过分依靠„潜规则‟做单的项目,商业模式往往很难持久。”
写给2009年的创业者们
时间: 2009-1-7 下午3:53
用户: 小·米 专业度: 23933
作者:王冉
我的一位好朋友、前《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主编牛文文几个月前在牛年尚未到来的时候就先做了一很“牛”的事:白手起家创办《创业家》,一本让创业者能够感到温暖和亢奋的杂志,一本能够影响他们的眼睛、大脑并进而影响他们心灵的杂志。
文文(现在是牛社长)一直想让我写一篇和创业者有关的东西。于是,想来想去,这开年第一篇就写给创业者。
去年夏天出版试刊号之前,文文曾经请我帮他想一句印在杂志封面“创业家”三个大字之下、可以概括杂志灵魂的口号。我给他的建议是“阳光财富的旅途”。后来他经过考虑,还是用了原先的 “创业-创新-创富”。我之所以推荐“阳光财富的旅途”,是因为与创造财富的结果相比,我更愿意强调创造财富的过程;与财富的数额相比,我更愿意强调财富的品相。同上世纪末必须承认灰色之重的中国企业家群体相比,我希望未来中国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群体可以阳光着创造并享受财富。
对创业者来说,2009年是一个最坏的创业时间,也是一个最好的创业时间。最坏是因为 在今天这样一个资本市场环境下获得融资相对困难,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最好是因为它为真正适合创业的人降低了机会成本,去掉了泡沫的虚幻与累赘,清掉了一些乱七八糟的竞争者,同时正好为对准下一个经济高潮的到来腾出了足够的时间。
其实,虽然大环境不同,但2009年出来创业与2008年出来创业或者2010年出来创业没有本质的区别。无论什么时候,创业成功都需要五个要素:宗教般的虔诚(坚信自己要做的那件事哪怕全世界坚信这件事的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竹子般的韧性(即便是在祸不单行雪上加霜的那个晚上躺在床上也从来不会想到过放弃)、老鹰般的眼睛(抬起头来能看到远处的群山轮廓,低下头去也能看清自己的脚趾头)、大海般的胸怀(性格决定命运,分享与包容的习惯是一对能够带你飞得很远的翅膀)和傻子般的运气(不错,创业者是需要运气的,正如洛斯维加斯的游客。)。
下面给2009年出来创业的朋友几条具体的建议。与其说是建议,不如说是一个打对勾的清单:
1.创业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你对自己要做的这件事感兴趣,而不是仅仅对创富感兴趣,更不是因为找不到其它合适的工作。
2.你对这件事感兴趣的程度已经到了夜里一想起来就兴奋得睡不着觉、不去尝试就浑身难受的地步。
3.如果你有房子有车,你愿意把它们都抵押出去来做这件事。
4.如果你在两三年后以失败收场,你确定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足以抵消创业失败带来的烦恼与挫败感。
5.你做这件事比马路上任何一个其他人有一些特别的优势。如果什么优势都没有,至少要有先发优势。
6.你做的这件事是一件能够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愉悦、自由或者健康的事。
7.你做的这件事的目标市场要足够大。做擀面杖不如做包子,开包子铺不行得把它开成全球连锁的肯德包、麦当包或者星巴包。(就是打个比方,千万别真的盗用人家的品牌和标识,那样不仅违法而且很低级,永无做大的可能。)
8.你不是只有一份商业计划书或者一项技术,更不是只有一个想法或者一个故事。
9.你这件事在未来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不融资也能继续往前做。
上面这九条里你要只打了六个对勾或者更少,最好别辞职。如果已经辞了,就继续找工作。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条件创业,更不是所有成功的创业都必须发生在今天。暂时没有做好准备也没关系,只要你身体里流淌着创业者的血液,2010年甚至2019年也同样有机会。
面对全球金融风暴,50%以上的投资人(甚至可能是80%以上的)都没了主意,很多人东看西看哆哆嗦嗦就是不敢出手。这个时候,我希望我们真正适合创业并且已经做好准备的创业者们会比那些一向只会人云亦云缺乏独立判断喜欢锦上添花不喜欢雪中送炭的投资人更加清醒、果断、坚定和富有主见。黑暗中启程,转过一道弯就是黎明。一路走到“黑”,机会一定远远大于半途而废。
第四篇:我关于《管理十诫》读后的感想
我关于《管理十诫》读后的感想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是我对管理这门学科最初也最深刻的印象。对于管理的起源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清楚的,只是管理在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体系,无时不刻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我清楚的记得,《管理学》一书中提到“管理有规律,管理无定势”,这也是我对于管理自己的看法。也因此,我对于书中所谓的经验都抱有怀疑态度。也因此,我对于唐纳德基奥在《管理十诫》一书的引言中所说“我所能做的,就是和每个人谈谈我的失败经历,我倒是敢保证,如果你们都重蹈我的覆辙,那么你们也一定会跌得很惨。”很是认同—— 唯有教训能使人增加经验。因此书中所言教训,均是我之经验。
书中所说的十诫,分别是:不愿冒任何风险;思维僵化、我行我素;把自己完全孤立封闭起来;犯了错误,拒不承认,目空一切;只求发展,漠视商业道德;不用心思考,对该做的事一知半解;自己不去把握,完全信赖专家;行政作风盛行,团队臃肿;信息错位,沟通不畅;对未来心理恐惧,悲观主义色彩浓重。而这十条都是管理者在管理途中会遇到的问题。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已经取得一定成就,而继续向更优秀发展又有一定风险时,管理者可能会选择不冒任何风险,偏安一隅。但这时,他们可能就忽视了市场瞬息万变的特性。前一秒的佼佼者,可能就淹没在了大浪淘沙之中。“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没有哪些成功靠的是满足现状,正是拥有进取心,人类社会才能在一次次冒险中成长起来。对于管理者,更是这样。勇往直前势必伴随风险,但也伴随着巨大的收益。如果企业、管理者忽视这一点,命运等待他的只是碌碌无为罢了。
另外,在追求成功时,管理者都能体现出谦虚,谨慎,与他人合作的优点;但当成功已经降临在他们身上时,物质会蒙上他们的双眼,管理者会变得我行我素,变得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的后果,势必会造成企业市场功能的弱化,行政作风的盛行。这一切所有的所有,都将对企业、对管理者个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成功确实会使人骄傲自满,安逸会催促人只顾享受。所以只有居安思危、“贪得无厌”的人才可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就像十诫中另外提到的一样,管理者不自己进行独立思考,过分依赖所谓专家,或者对未来过于悲观,对面前的困难过分关注,都会阻拦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管理者作为公司的灵魂,他的行动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如果管理者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足,企业又怎么自我革新;同样的,如果管理者感到前途暗淡,企业的未来又怎会有光明。因此,成功的管理者必须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未来更要充满希望,以此来支撑企业前行。
本书在“十诫”之后,又加一诫,也是本书作者、原可口可乐公司总裁的唐纳德先生认为最重要的一诫——丧失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在我看来,理性的管理者更是需要热情,既给自己动力,又给员工力量。所谓的方法实则是次要的,以人来讲,如果连激情都已褪去,又还有什么能支撑着身体前行呢。一个企业的热情或者说精神力,是支撑企业踏过坎坷的必需力量,甚至是最重要力量。管理需要的不仅是科学行,还有艺术性,而热情正是给人灵感的源泉。
书中的十一诫,在道出当今社会管理者自身问题的同时,也在指导着我们如何规避风险,获得成功。读完《管理十诫》,我对管理不得不说又有了新的见解。管理过程中不在乎犯错,暂时的失败也可以扭转乾坤,而自身的安逸与满足,自大与无知则会断送自己、断送企业的前程。管理有规律,管理无定势。如果我们能避免陷入“十诫”所提到的种种麻烦之中,或许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管理的规律,更好地向前发展。
以此与老师共勉,与同学共勉,与管理者、企业共勉。
隋新然 2012201842
第五篇:十诫之一的影评
生命,在冰面上书写圣经
——浅评基斯洛夫斯基《十诫》之一《滑冰的儿子》
曲楠 0917020 09级汉语言文学2班
提纲:
一、故事梗概: ·························································································································
1二、视听语言 ·····························································································································
21、视觉语言浅析:一语成谶的震撼与冷峻肃穆的哲思 ···················································
21.1鸽子,生命翱翔的希望——镜头意象 ··································································2
1.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特写中的眼神···························································2
1.3冻裂的牛奶瓶——镜头下的伏笔与隐喻 ······························································
31.4悬疑到处游离——蒙太奇结构解读 ······································································3
2.听觉语言浅析:压抑、灰暗而凄怨的风笛 ·····································································
3三、思想内涵与美学价值略谈 ··································································································
41.“I am ready”——科学与宗教的“交锋” ········································································4
2.陌生人不是“局外人”——信仰与生活的总控 ·······························································
5四.综述 ·····································································································································5
一、故事梗概:
奉行“无神论”而笃信科学的父亲和聪明的儿子波威舒心而自在的生活在波兰的一个小镇上。儿子波威在身为大学老师的父亲的影响下也喜欢上计算机和科学,但是与父亲不同的是,他会用自己纯真的思考时而探寻灵魂、信仰和生命的真谛。波威的姑姑艾琳娜是一位信仰上帝的“有神论”者,她引导波威:“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能为别人做事,帮助他们。”父亲的理性和姑姑的感性好像生活这张纸的正反两面,被波威认真“翻阅”着并温暖地陪伴他度过多雪的冬天。
圣诞节前夕,父亲用电脑计算出湖面冰的承重后,将圣诞礼物——一双滑冰鞋送给了儿子,并在夜里出门亲自到冰面上试探过后,放心地答应了儿子波威第二天去湖面滑冰这个渴盼已久的请求。但生活无定,冰面开裂,父亲在墨水瓶无故破碎、窗外消防车鸣笛骤起、放学后儿子下落不明等一连串不详预兆的刺激下,踉踉跄跄而极端无助的一步步走向一团忙乱、人头攒动的湖畔,最终,痛苦而无助的承受着滑冰的儿子落水而死的不幸。
影片最后,电视屏幕上波威跑动的画面和天真的笑脸与片头部分呼应,在姑姑悲伤的泪眼和父亲几近疯狂的追思中,戛然而止,却意味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视听语言
1、视觉语言浅析:一语成谶的震撼与冷峻肃穆的哲思
1.1鸽子,生命翱翔的希望——镜头意象
影片开头通过倾斜的镜头为我们展示了教堂墓地上空一群鸽子腾空飞起而又滑翔而下的景象,在死亡的肃穆氛围中燃起了生命翱翔的希望。鸽子落在波威家的窗台上,与窗内的波威侧首对望。导演运用将近半分钟的特写镜头,并对称地将镜头在鸽子和波威面部特写之间来回切换,朦胧而反光的窗玻璃镜面效果也增强了画面的和谐和温暖。鸽子,这一生命意象,绽放在波威纯真而宁静的笑脸,整个画面如同德加的“舞者”系列油画,于温情中铺展开生命的舞姿和人文的关怀。
在父子对话的镜头中,“鸽子”同样出现,但这次是在他们的语言中。儿子波威问正在看刊登有讣告的报纸的父亲:“人为什么会死?”“什么是死?”他不满足于父亲科学的解答,动情而激动地道出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当我早上计算对时,我好高兴。然后鸽子来讨面包屑吃。我去买东西,看见一只死狗,我跪在它身边,对自己说:‘那有什么用,谁会想知道,猪小姐要多久才追的到克米。那根本没任何意义,’”善良的波威坚信:“讨面包屑”的鸽子总要比“黄眼睛”“老在垃圾场上看到的好可怜的”死狗幸运,幸福的活着是与死相对的美好天地,活着,生命才有希望。当父亲告诉他人死后还会有记忆来延续的时候,波威眼神平静,他的眼睛如同与鸽子凝望时的清澈,看得到希望中能够翱翔的活生生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末尾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当落水而死的波威尸体被打捞上冰面的时候,岸上围观的波兰民众自发地跪下。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是死亡来临时悲悯的哀歌。
1.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特写中的眼神
影片拍摄手法上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特色是大量运用人物面部眼神的特写,这种眼神有时甚至可以超越语言达到心灵上的交流:波威与鸽子纯真眼神的对望;讨论生死问题时父亲忧虑的眼神和儿子疑惑的眼神;姑姑艾琳娜与波威饭后温情对话时信任而充满爱意的眼神;贯穿影片、似乎为局外人的湖边篝火旁陌生人呆滞而恐怖的眼神;父亲在得知儿子死讯后痛苦而迷茫的眼神以及教堂中与神像对望时绝望而忏悔的眼神;影片首尾呼应的姑姑艾琳娜泪眼滂沱的悲悯眼神„„所有这些眼神,作为影片中意蕴丰富的世界语,揭示人物心灵的同时也强化了剧情的震撼力。
特别是波威如同蓝宝石般透亮,又如同湖水般清澈的一双丰富而纯真的大眼睛,无时无刻不向观众传达着生命无声的诗意心语。还有姑姑泪眼纵横的蒙太奇首尾照应,导演用长镜头来刻录这双眼睛所流露出的痛苦、哀伤、无助、惋惜、忏悔等多重情感,与观众形成共鸣。“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十诫》中常带泪痕的眼神如同一眼眼满含着生命意蕴的清泉,虽“泉眼无声惜细流”,但却“于无声处听惊雷”。
1.3冻裂的牛奶瓶——镜头下的伏笔与隐喻
伏笔和隐喻是基斯洛夫斯基典型的镜头语言,这使得影片前后藕断丝连,命运的偶然性中渗透着必然性的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影片一开头就给我们了一组伏线千里、一语成谶的镜头:水面的一边是长有几丛芦苇的薄冰,水面的另一边则是没有上冻的暗绿色的活水,在寒风中,活水掠起波澜。这似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貌似平静的湖面下可能潜藏着捉摸不定的危机。而结合影片后半部分就会明白,这其实为后来湖面冰破、波威死亡埋下伏笔。
“倒入早茶中的牛奶”,这一镜头是影片中另一个较早出现的伏笔和隐喻。父亲和儿子波威探讨死亡问题的过程中,父亲将牛奶倒入暗黄色的早茶中。
(儿子波威)“变酸了,是吗?”
(父亲)“是的。”
如果说醇香的牛奶代表美好的人生,当它被倒入暗淡的早茶中后,生命的光华和香洌就转而酸腐、变质。这似乎为影片后半部分儿子波威牛奶般鲜嫩的生命坠入暗淡幽深的早茶般湖底的命运埋下伏笔,又揭示了一个关于命运的哲理:“倾倒”生命必然遭遇酸腐的结局。影片中最典型的伏笔和隐喻是事发前夜出现在镜头中的“冻裂的牛奶瓶”。被波威装满水的牛奶瓶在外面“只放了一小时”就被冻碎了,然而玻璃虽然裂开,原来的水却冻成了一只坚硬无比的“保龄球”。这似乎在传达一个消息:室外气温已经够低了,湖面上的冰一定也够厚了,儿子想要滑冰的愿望也一定能够实现了。作为严寒天气的旁证,它佐证了后来父亲用科学计算机得出的冰的厚度已经足以承受波威“三倍重的人”了这一论断。但是后来湖面的冰碎了,这如同虽然牛奶瓶里的水冻得僵硬,但是瓶玻璃却碎了的事实。“冻裂的牛奶瓶”,这一隐喻带有命运的双重性:既有科学的合理性,又有宗教的荒诞性。
无故破碎的墨水瓶也是出色的伏笔和隐喻。稿纸下突然滋生、蔓延的黑蓝色块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和不安感。泼洒得到处都是的墨汁似乎是儿子的鲜血,破碎的瓶子也隐喻裂开的冰面,这些预兆和谶语,强化了影片的宗教色彩,与“十诫”的神秘性相吻合。
1.4悬疑到处游离——蒙太奇结构解读
基斯洛夫斯基的《滑冰的儿子》,从头到尾看下去,心中会生出许多疑问。比如说:波威的父亲和母亲关系如何?(我们可以理解为离异)波威家的计算机为什么会自动打开?(我们可以理解为由于一种神秘力量)波威的姑姑艾琳娜出示的照片上的人物是谁?(虽然影片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可以猜想为教皇或教父等宗教人物)河边篝火旁的陌生人究竟是谁,又在干什么?(我们可能无形中把他看做上帝的化身或神秘的人物)„„所有这些悬疑的设置,增强了影片的神秘感,加深了“十诫”的宗教意味。导演在这些蒙太奇上游离着悬疑,引导大众思考的同时渲染了命运的无定性和宗教的价值点。北大教授戴锦华称其为:“雾一般的氛围,一种生命自身的无解中的歌吟。”悬疑正是“雾”一般的朦胧,人生的方程式“无解”而耐人寻味。
2.听觉语言浅析:压抑、灰暗而凄怨的风笛
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为刺耳而凄怨的笛声,类似风笛尖锐的高音,缓慢而拖长的旋律像萦绕在整个影片镜头中挥之不去的蓝绿色调的阴霾一样,让人不安时深感压抑。影片片头和片
尾的字幕部分就开始用音乐营造氛围。这种灰暗的风笛声出现在一些特定的镜头画面中,镜头语言与音乐语言契合得很紧密:死狗与雪天,冻裂的牛奶瓶,父亲夜里去湖面上试探冰的承重能力以及最后波威的尸体被打捞上冰面„„这些不幸命运的伏笔或遭遇在音乐中得到强烈的渲染,这一音乐夹杂着凛冽的风雪声更让人心生寒意。这一音乐尤其总伴随着湖边篝火前出现的陌生人响起,如同其模糊而血红的眼神,恐怖而神秘。影片最后,父亲与神像的对峙中,父亲推倒祭桌,打翻蜡烛,惊悚而幽怨的音乐再次响起,如同中国“何须怨杨柳”的“羌笛”,渲染了其失子的悲痛、与神对峙的激烈心理斗争,也强化了生命和命运的悲悯情怀以及宗教的神秘意味。
三、思想内涵与美学价值略谈
1.“I am ready”——科学与宗教的“交锋”
“I am ready”是影片中笃信科学的父亲的计算机屏幕显示的一句话,它似乎是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似乎又不是。它是影片中最大的悬疑:究竟是谁的心语?又究竟有什么深意?
“I am ready”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前半部分,姑姑艾琳娜为波威注册了宗教辅导班,并打电话征求“无神论”父亲的意见,父亲虽然表面上尊重儿子的想法不加干涉,但实际上是宛然拒绝的,这时电脑绿光屏幕突然开启,气氛灵异,两人在一小段时间的诧异与惊惧后,父亲安慰儿子:“不过是玩笑,别当真!”然后强行关闭了电脑,态度强硬。
第二次是在后半部分,刚刚承受了丧子之痛的父亲回到家中,情绪消极而悲观,黑蓝色的环境中突然闪现出一片绿光——电脑再次自动打开,荧屏上显现“I am ready”的词条,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跑向教堂,“叩问”上帝,两者面对面“交锋”,父亲推倒祭桌,打翻烛台,烛泪滴在圣像的脸上,如同其流下的悲悯的眼泪,尔后又向放圣水的容器走去,他拿起一块“圣冰”放在脸上,手指间滴落的液体——是水,还是眼泪?此时父亲态度已从对神的强横变为犹豫和无助,他在无尽的痛苦中,似乎有了忏悔的意味。
“I am ready”究竟有什么深意?综上可知,它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上帝说给父亲的话语,也揭示了《十诫》之一《滑冰的儿子》所传达的总主题:科学和宗教“谁为主”?父亲是科学的代表:他秉持“无神论”的观点,不相信人有灵魂,排斥孩子入宗教指导班,不信仰上帝和主,对科学及其理性推论深信不疑,并引导儿子波威自主“设计程序”,增强其科学兴趣、科学头脑和意识。而姑姑艾琳娜则是上帝忠诚的信徒,宗教的代言。父亲处处与宗教对峙,甚至最后落水儿子的尸首被打捞上冰面、众人都自觉跪下时,他似乎也不肯跪下向宗教屈服。所以,宗教和上帝“准备好了”,他准备和影片中的父亲谈谈:科学和宗教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你可以在两者间做出选择,但是不能强行无视两者共同的存在,在某些时候,宗教,或者说某种精神皈依和情感天性,能够解决科学解决不了的难题。
“冰面破碎”是科学与宗教“交锋”状况的实例。父亲依据拥有严密逻辑的电脑程序和气温的科学观测,推算出冰面的厚度,并得出即使是三倍于儿子体重的人也可以在湖面上的安全滑冰的结论,申明只要离河湖汇流处15公尺就能安全滑冰。可是第二天,冰面破了,儿子落水而死,科学在宗教、命运、意念面前遭遇了“滑铁卢”。
影片中还与类似的一段场景:电脑能够分析出波威母亲正在睡觉,却永远回答不出“母亲睡梦中梦到了什么”这类问题。姑姑从非科学的情感和人性的角度出发,立刻说出波威同意的答案:母亲梦见了儿子波威。可以说,对于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宗教和情感是解答的门径。
导演意图并不是说明科学和宗教两者孰优孰劣,而是想说明:生命其实是一本永远读不完又钻研不透的圣经,它不是科学理论和公式经过逻辑推演就能“估计推测”、说清道明的。生命多彩的本质在于宗教式的命运无定和信仰执着,也会因此更为容易和舒心,如果过分理性而抛弃感性,生命就会充满危机,暗淡无光。
2.陌生人不是“局外人”——信仰与生活的总控
影片中时常出现在湖边篝火前的陌生人,看似是个“局外人”,实则渗透到整个剧情当中,也许是作为上帝化身抑或使者的神秘力量,也许是作为整个生命的“旁观者清”。他,与影片中的现象、预言、伤疤、象征有关,与光、火、光线、蜡烛有关,与教堂、十字架有关„„他的设置渗透了导演的警戒意义:被父亲视为信条的公式和电脑等人创造的一切都有着无法磨灭的缺陷,宗教和科学、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在于谁能够更深层而更彻底的解决信仰和生活中的问题。生命无常。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操控着生命和命运,这种力量不为人的力量所控制而操控着人,如同湖边的陌生人。它的存在,引导着人们在自然生存、社会生存的基础上,抵达更高层次的精神生存。
四.综述
基斯洛夫斯基《十诫》系列电影都为故事里的人物设置了极端的困境,让他们面对永恒的难题和棘手的选择,《滑冰的儿子》更渗透了他对科学、宗教、命运、人性的思考。但是影片传达的并非单纯的警戒意,挑战古老的十诫,伴随彻底的绝望和撕心裂肺的痛苦的是无与伦比的情怀和博大的心胸。基斯洛夫斯基珍视生命,他满怀希望,在冰面上书写着命运的圣经。
lsx1997@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