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实践报告总结

时间:2019-05-15 09:0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新闻实践报告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新闻实践报告总结》。

第一篇:社会新闻实践报告总结

短短的社会实践实践并不能让我完全的明白我将来要做的事情,但是实践中总是会有很多的收获,比如前几天我去报社参加社会实践,我就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虽然没有质的飞跃,但是很多小小的收获已经让我明白了很多。社会就是需要慢慢的适应:

1.和记者的关系

这个问题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我和黄老师、和本报社其他记者的关系;二是出差时和其他报社记者的关系。我感到那真是截然不同的关系啊。和黄老师,我要恭恭敬敬、唯唯诺诺、一声不吭,就像下级对待领导;和报社其他记者程度次之;到了出差和其他报社的记者搭上,那简直是另一番天地,男的可以勾肩搭背有如哥们兄弟,女的有如姐弟同窗(从最优越处论之,非通例)。这话似乎讲得过于夸张,但是如果从心理感觉上去体验对比,这种比喻好象的确无误。

不能排除的因素是,我那复杂的性格。我相信和我的性格迥异的人也许可以做到将上述两种关系“合二为一”,或者将差距拉小。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恐怕都不能例外。其中的原因我是这样看的:我在黄老师、在报社的其他记者面前,我是实习生,他们是我的指导老师;而在其他报社的记者面前,我不是实习生——我想单凭这一点事实就已经足够造成以上截然不同的心理差距了。

然而,我发现,黄老师和报社的其他记者对我的这种恭恭敬敬、唯唯诺诺的表现并没有感到愉快,或者并不表示欣赏;而从我个人的角度,实话说,我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也没有愉快之感,却是有一种厌恶,有一种对自己的不满。

2.it、家电类新闻的线索

我的观察结果是:一是来自网上(含新华社),尤其是重大新闻;二是来自企业的邀请。似乎单这两条线索就已经足够让记者跑腿。

记者熟悉了it、家电行业之后,对快捷的网上新闻能比较敏捷地做出分析判断,然后度量出某种视角去采写。(新快报的it新闻似乎总是比网络媒体慢大半拍,有时是几天!)所以黄老师叫我多关注网上新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企业的新闻邀请。黄老师把一些来自企业邀请的出差机会给了我,而他没有去,这说明那次活动在他看来一定不会太重要,如果很重要他一定会亲自出马;我出差回来后写过几篇消息稿,只有很少的短篇发表了,而大部分没有刊发,黄老师也没怎么过问,从这一点也证明企业的邀请不能算作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

此外,报社策划的主题活动更是经济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报社如果不主动这样做,似乎就很难生存下去。在我实习期间,接触到的新闻策划有“客户服务峰会”“金融博览会”“管理沙龙”和各种年度评比活动等。这些主题新闻往往占据那个时段经济新闻的绝大部分版面。

3.克服出差的恐惧

说来惭愧,实习前我有轻度的“出差恐惧症”,尽管我曾走南闯北,无所畏惧。至于和记者、企业人一道出行在外,对我还是第一次。这种恐惧心理多少和我在大学里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有关,此事既无可挽回也就少谈罢。幸运的是我在实习第一天就被派去了珠海,使我得以失去多愁善感的时间,想一想,是男子汉就上;第一次出差我做到了。往后也就有了树起自信心的“第一桶金”。

谁叫我多虑多思?这种性格是福也是祸。在第一次出差期间,我逐渐在人际的心理上获得了这样的认识:将心比心,有谁能超然人外?因此对人际的恐惧是毫无必要的,是自寻烦恼的!前面说过受访人往往会为记者的愚蠢提问主动解围,此理于人际关系亦然:每个人都容易为他人的种种举动寻找到合理的解释,即使一时无法解释也会神秘地相信他人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说,每个人在心理上都很容易把别人置于有利的位置,而把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从这个角度说我就没有必要担心别人会恶意猜忌我,相反他们会在心理上很主动地为我“解围”,为我“圆场”,把我置于有利的位置。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自寻烦恼呢?相反,一旦我发现别人有把自己置于不利位置的迹象时,而这个迹象竟然可能是由我而起时,似乎自己反倒有责任去为他(她)“解围”了。

所以,我在出差中遇到两件怪事:一是电脑商报的一个记者仅凭我主动说了几句话就认为我是外向型性格;二是南方日报的一个记者恭维我说,“你看起来很像记者耶!”(像记者并不值得高兴吧?)因为那次我主动和他们搭讪,并说他们看起来像在校学生。我每次出差都受到了公司很好的款待,并被其他记者看成是正式记者,除非我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因为我自卑而自贬身份。终于,出差的恐惧感逐渐得到克服。

再一个就是在现在的时常经济的利诱下,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导致其笔下的文章与事实有所偏差,连最基本的职责都忘记了,在报社我看到了有些不负责任的记者为了小利益而不顾廉耻和尊严,后来才得知,在今天这种工作和生活氛围里想要远离尘埃,不食人间烟火是基本不可能的了!

我知道现在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我不去适应也是没办法,我知道以后的路我也会慢慢的适应社会中的一些很繁杂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最难适应的东西,我会逐渐的适应。

以后当记者的路也许会很漫长,不过我已经想好了,我会慢慢的适应,做好一个记者,起码要和他们有所区别,这就是我,我会一直正直的走下去!

第二篇:社会新闻实践报告总结

社会新闻实践报告总结

社会新闻实践报告总结1

短短的社会实践实践并不能让我完全的明白我将来要做的事情,但是实践中总是会有很多的收获,比如前几天我去报社参加社会实践,我就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虽然没有质的飞跃,但是很多小小的收获已经让我明白了很多。社会就是需要慢慢的适应:

1.和记者的关系

这个问题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我和黄老师、和本报社其他记者的关系;二是出差时和其他报社记者的关系。我感到那真是截然不同的关系啊。和黄老师,我要恭恭敬敬、唯唯诺诺、一声不吭,就像下级对待领导;和报社其他记者程度次之;到了出差和其他报社的记者搭上,那简直是另一番天地,男的可以勾肩搭背有如哥们兄弟,女的有如姐弟同窗(从最优越处论之,非通例)。这话似乎讲得过于夸张,但是如果从心理感觉上去体验对比,这种比喻好象的确无误。

不能排除的因素是,我那复杂的性格。我相信和我的性格迥异的人也许可以做到将上述两种关系“合二为一”,或者将差距拉小。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恐怕都不能例外。其中的原因我是这样看的:我在黄老师、在报社的其他记者面前,我是实习生,他们是我的指导老师;而在其他报社的记者面前,我不是实习生——我想单凭这一点事实就已经足够造成以上截然不同的心理差距了。

然而,我发现,黄老师和报社的其他记者对我的这种恭恭敬敬、唯唯诺诺的表现并没有感到愉快,或者并不表示欣赏;而从我个人的角度,实话说,我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也没有愉快之感,却是有一种厌恶,有一种对自己的不满。

2. it、家电类新闻的线索

我的观察结果是:一是来自网上(含新华社),尤其是重大新闻;二是来自企业的邀请。似乎单这两条线索就已经足够让记者跑腿。

记者熟悉了it、家电行业之后,对快捷的网上新闻能比较敏捷地做出分析判断,然后度量出某种视角去采写。(新快报的it新闻似乎总是比网络媒体慢大半拍,有时是几天!)所以黄老师叫我多关注网上新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企业的新闻邀请。黄老师把一些来自企业邀请的出差机会给了我,而他没有去,这说明那次活动在他看来一定不会太重要,如果很重要他一定会亲自出马;我出差回来后写过几篇消息稿,只有很少的短篇发表了,而大部分没有刊发,黄老师也没怎么过问,从这一点也证明企业的邀请不能算作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

此外,报社策划的主题活动更是经济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报社如果不主动这样做,似乎就很难生存下去。在我实习期间,接触到的新闻策划有“客户服务峰会”“金融博览会”“管理沙龙”和各种评比活动等。这些主题新闻往往占据那个时段经济新闻的绝大部分版面。

3.克服出差的恐惧

说来惭愧,实习前我有轻度的“出差恐惧症”,尽管我曾走南闯北,无所畏惧。至于和记者、企业人一道出行在外,对我还是第一次。这种恐惧心理多少和我在大学里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有关,此事既无可挽回也就少谈罢。幸运的是我在实习第一天就被派去了珠海,使我得以失去多愁善感的时间,想一想,是男子汉就上;第一次出差我做到了。 往后也就有了树起自信心的“第一桶金”。

谁叫我多虑多思?这种性格是福也是祸。在第一次出差期间,我逐渐在人际的心理上获得了这样的认识:将心比心,有谁能超然人外?因此对人际的恐惧是毫无必要的,是自寻烦恼的!前面说过受访人往往会为记者的愚蠢提问主动解围,此理于人际关系亦然:每个人都容易为他人的种种举动寻找到合理的解释,即使一时无法解释也会神秘地相信他人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说,每个人在心理上都很容易把别人置于有利的位置,而把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从这个角度说我就没有必要担心别人会恶意猜忌我,相反他们会在心理上很主动地为我“解围”,为我“圆场”,把我置于有利的位置。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自寻烦恼呢?相反,一旦我发现别人有把自己置于不利位置的迹象时,而这个迹象竟然可能是由我而起时,似乎自己反倒有责任去为他(她)“解围”了。

所以,我在出差中遇到两件怪事:一是电脑商报的一个记者仅凭我主动说了几句话就认为我是外向型性格;二是南方日报的'一个记者恭维我说,“你看起来很像记者耶!”(像记者并不值得高兴吧?)因为那次我主动和他们搭讪,并说他们看起来像在校学生。我每次出差都受到了公司很好的款待,并被其他记者看成是正式记者,除非我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因为我自卑而自贬身份。终于,出差的恐惧感逐渐得到克服。

再一个就是在现在的时常经济的利诱下,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导致其笔下的文章与事实有所偏差,连最基本的职责都忘记了,在报社我看到了有些不负责任的记者为了小利益而不顾廉耻和尊严,后来才得知,在今天这种工作和生活氛围里想要远离尘埃,不食人间烟火是基本不可能的了!

我知道现在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我不去适应也是没办法,我知道以后的路我也会慢慢的适应社会中的一些很繁杂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最难适应的东西,我会逐渐的适应。

以后当记者的路也许会很漫长,不过我已经想好了,我会慢慢的适应,做好一个记者,起码要和他们有所区别,这就是我,我会一直正直的走下去!

社会新闻实践报告总结2

短短的社会实践实践并不能让我完全的明白我将来要做的事情,但是实践中总是会有很多的收获,比如前几天我去报社参加社会实践,我就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虽然没有质的飞跃,但是很多小小的收获已经让我明白了很多。社会就是需要慢慢的适应:

1.和的关系

这个问题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我和黄老师、和本报社其他的关系;二是出差时和其他报社的关系。我感到那真是截然不同的关系啊。和黄老师,我要恭恭敬敬、唯唯诺诺、一声不吭,就像下级对待领导;和报社其他程度次之;到了出差和其他报社的搭上,那简直是另一番天地,男的可以勾肩搭背有如哥们兄弟,女的有如姐弟同窗(从最优越处论之,非通例)。这话似乎讲得过于夸张,但是如果从心理感觉上去体验对比,这种比喻好象的确无误。

不能排除的因素是,我那复杂的性格。我相信和我的性格迥异的人也许可以做到将上述两种关系“合二为一”,或者将差距拉小。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恐怕都不能例外。其中的原因我是这样看的:我在黄老师、在报社的其他面前,我是实习生,他们是我的指导老师;而在其他报社的面前,我不是实习生——我想单凭这一点事实就已经足够造成以上截然不同的心理差距了。

然而,我发现,黄老师和报社的其他对我的这种恭恭敬敬、唯唯诺诺的表现并没有感到愉快,或者并不表示欣赏;而从我个人的角度,实话说,我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也没有愉快之感,却是有一种厌恶,有一种对自己的不满。

2. it、家电类新闻的线索

我的观察结果是:一是来自网上(含新华社),尤其是重大新闻;二是来自企业的邀请。似乎单这两条线索就已经足够让跑腿。

熟悉了it、家电行业之后,对快捷的网上新闻能比较敏捷地做出分析判断,然后度量出某种视角去采写。(新快报的it新闻似乎总是比网络媒体慢大半拍,有时是几天!)所以黄老师叫我多关注网上新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企业的新闻邀请。黄老师把一些来自企业邀请的出差机会给了我,而他没有去,这说明那次活动在他看来一定不会太重要,如果很重要他一定会亲自出马;我出差回来后写过几篇消息稿,只有很少的短篇发表了,而大部分没有刊发,黄老师也没怎么过问,从这一点也证明企业的邀请不能算作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

此外,报社策划的主题活动更是经济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报社如果不主动这样做,似乎就很难生存下去。在我实习期间,接触到的新闻策划有“客户服务峰会”“金融博览会”“管理沙龙”和各种评比活动等。这些主题新闻往往占据那个时段经济新闻的绝大部分版面。

3.克服出差的恐惧

说来惭愧,实习前我有轻度的“出差恐惧症”,尽管我曾走南闯北,无所畏惧。至于和、企业人一道出行在外,对我还是第一次。这种恐惧心理多少和我在大学里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有关,此事既无可挽回也就少谈罢。幸运的是我在实习第一天就被派去了珠海,使我得以失去多愁善感的时间,想一想,是男子汉就上;第一次出差我做到了。 往后也就有了树起自信心的“第一桶金”。

谁叫我多虑多思?这种性格是福也是祸。在第一次出差期间,我逐渐在人际的心理上获得了这样的认识:将心比心,有谁能超然人外?因此对人际的恐惧是毫无必要的,是自寻烦恼的!前面说过受访人往往会为的愚蠢提问主动解围,此理于人际关系亦然:每个人都容易为他人的种种举动寻找到合理的.解释,即使一时无法解释也会神秘地相信他人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说,每个人在心理上都很容易把别人置于有利的位置,而把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从这个角度说我就没有必要担心别人会恶意猜忌我,相反他们会在心理上很主动地为我“解围”,为我“圆场”,把我置于有利的位置。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自寻烦恼呢?相反,一旦我发现别人有把自己置于不利位置的迹象时,而这个迹象竟然可能是由我而起时,似乎自己反倒有责任去为他(她)“解围”了。

所以,我在出差中遇到两件怪事:一是电脑商报的一个仅凭我主动说了几句话就认为我是外向型性格;二是南方日报的一个恭维我说,“你看起来很像耶!”(像并不值得高兴吧?)因为那次我主动和他们搭讪,并说他们看起来像在校学生。我每次出差都受到了公司很好的款待,并被其他看成是正式,除非我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因为我自卑而自贬身份。终于,出差的恐惧感逐渐得到克服。

再一个就是在现在的时常经济的利诱下,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导致其笔下的文章与事实有所偏差,连最基本的职责都忘记了,在报社我看到了有些不负责任的为了小利益而不顾廉耻和尊严,后来才得知,在今天这种工作和生活氛围里想要远离尘埃,不食人间烟火是基本不可能的了!

我知道现在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我不去适应也是没办法,我知道以后的路我也会慢慢的适应社会中的一些很繁杂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最难适应的东西,我会逐渐的适应。

以后当的路也许会很漫长,不过我已经想好了,我会慢慢的适应,做好一个,起码要和他们有所区别,这就是我,我会一直正直的走下去!

第三篇:现代社会新闻乱象分析

现代社会新闻乱象分析

侯朝峰

新闻以把新信息传达给受众为己任,既担负着让受众了解事实真相的责任,又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它的存在,能够使人们快速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周围发生的事件,打破人们因社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相对狭隘的圈子,把人们融入到整个社会潮流中。正是由于新闻的这种特性,才使得新闻备受人们的青睐和关注,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窗口,从而确立新闻在世人心中的地位。然而,自从有新闻那天起,它便裹挟着虚假的音符扑向人类,误导人们的视听、摧毁新闻的本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大量虚假新闻不断出现,虚假新闻以虚构事实为手段,以最大限度吸引受众为噱头,以制造轰动效应、获得最大的利益为目的,严重扰乱了人们的视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新闻乱象。

现代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存在新闻的混乱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虚假新闻具体指未能真实反映事物本质的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真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①虚假新闻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周麟之指出南宋时期的小报报道“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彰显出虚假新闻的渊源。新时代背景下,虚假新闻表现为花样繁多的样式。

第一,新闻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编造新闻。曾经轰动整个中国的“华南虎照事件”,表象是个别记者受利益驱使,虚构出野生华南虎存在的“新闻”,其实质则是当地对巨大的旅游经济的期望使然,是经济利益催生了假新闻。由此可见,经济利益的诱惑,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和土壤,以此为目的而编造的虚假新闻也成为新闻的乱象之一。

第二,因为屈从于压力等因素,从业者隐瞒事实真相,编造新闻。此种假新闻以山西矿难后的“封口费”事件为代表。山西矿难后,从业者不是以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引导舆论,而是领取煤矿发放的“封口费”,然后昧心地瞒报事故的程度,缩减矿难的死亡人数。此类新闻彰显某些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人性的丧失,为新闻事业平添了一道耻辱的烙印。

第三,为着某种目的偷梁换柱、移花接木,虚构新闻。2010年,玉树地震,央视4月22日报道了《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的新闻。经查证,玉树抗震抢险中并无搜救犬死亡,搜救犬的动人事迹发生于四川汶川地震中。显然,这是个别记者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结果。

第四,因为政治的需要,新闻人对典型事迹任意拔高,虚构新闻。对此,人们从《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的新闻可见一斑。

第五,因为从业者责任心不强,以及对事实真相调查不实或道听途说而导致新闻失实。2010年7月27日环球网报道美韩军演时,中国空军数百架战机飞越青岛上空,后经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证实,这则新闻纯属子虚乌有,是未经任何核实、捕风捉影而予以报道的假新闻。

第六,新闻从业人员由于专业素质较低,任意地对事实加以想象,添枝加叶,导致新闻报道失实,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对英雄人物的描写,一方面是英雄行为可歌可泣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对英雄的心理活动和感受的“合理想象”,它使原本感人至深的英雄业绩和行为,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使原本值得人们铭记的英雄形象,笼罩了淡淡的阴影。

从以上分析,人们不难看出由于虚假新闻的“假”各有不同,导致了新闻乱象的复杂而多变。但不管何种新闻乱象,无不违背了新闻的精神本质——真实,背离了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永远坚守的真实原则,摧毁了新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公信力。它警醒人们在新闻事业艰辛的道路上,应坚守新闻的真实原则,恪尽职守,远离虚假新闻,消弭新闻的混乱现象。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人们追根溯源,认清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从根本上铲除虚假新闻产生的土壤,才能杜绝新闻乱象的发生。基于此,人们有必要探究和梳理虚假新闻产生的各种因素,以便防微杜渐,净化新闻环境。二

毋庸置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具体表现为,除传统媒体之外,近几年还出现了诸如博客、手机短信等多种传媒方式,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信息传播途径的拓宽,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也为虚假新闻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时间新闻造假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阻碍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虚假新闻之所以如此泛滥,不仅有新闻发布者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梳理产生虚假新闻的深层原因,对于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可谓是多种多样。第一,时代背景下的利欲“诱惑”是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新闻造假的原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也大量地渗入到媒体运作机制中。一方面,媒体原有机制的打破,促使媒体以自负盈亏的方式步入市场,其经营机制逐步呈现商业化趋势,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成为不同媒体生存的基础。为此,媒体使出浑身解数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新闻人也逐步变得浮躁和拜金。他们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多的是受利益驱使,为金钱而报道“新闻”。一时间充满铜臭的八卦新闻等充斥媒体,既污染了受众的视听,也拷问着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与良心。众所周知,轰动一时的山西矿难“封口费”事件、“华南虎照事件”等诸如此类的新闻,媒体虽然暂时获得了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利益,却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媒体生存的基础。

第二,任意拔高、恶意炒作导致新闻失实。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或多或少地具有政治因素,“事实要为政治服务”的逻辑思维多年来一直禁锢着重大新闻的报道,其间任意拔高的新闻报道不一而足。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以“政治宣传”为借口,以吸引受众的眼球、增加媒体的影响为目的,或歌功颂德,或报喜不报忧,或报喜隐忧,有意地任意拔高,导致新闻失实。2010年4月22日央视播出的《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的新闻就是如此。这条新闻意在揭示玉树地震后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提升玉树人民的抗震信心,但新闻中感人的搜救犬,经查证却不是出现在玉树地震中,而是在四川汶川地震中。显然,这也是为宣传而报道,任意拔高的新闻,它既危害媒体的公信力,也最终危害玉树受灾的人们。

第三,新闻从业人员的不负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是产生虚假新闻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经济利益追逐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一些职业道德缺失的新闻人在经济利益面前变得媚俗、浮躁和拜金,为着名和利而不负责任地制造虚假新闻。2010年6月1日,《北京晚报》刊登了“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的新闻,称一位因炒蒜而赚钱的客户为分散资金风险,刷卡1501万元购入56公斤金条,其后,《新京报》、《京华时报》等纷纷刊发相同报道。但事实真相经查证却是,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为达到促销目的,编撰了该新闻的原稿,而一些记者不负责任,未加核实便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予以报道,致使新闻失实,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第四,媒体为迎合受众的感受,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导致媒体竞争无序,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抢”新闻成为媒体相互竞争的方式,只有首先“抢”到新闻,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媒体获取利益。媒体为增加卖点,不计后果,一味地追求“独家”报道,致使第一时间报道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2010年7月7日,《甘肃日报》刊登了“西安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的新闻,后经查实,此报道既无政府的文件作为来源,也没有权威新闻机构的新闻作为依据,只不过是个别记者凭借一个专家的演讲主观臆断的结果。该记者为第一时间发布“独家新闻”,根本不去对新闻的可靠性、真实性加以核实,而仓促见报,造成了不良影响。无独有偶,《新疆日报》2010年7月20日所报道的喀什房价两个月就翻倍的“新闻”,更是个别记者不深入调查、道听途说的结果,严重扰乱了喀什的房地产市场。此类新闻以偏激的受众本位主义为出发点,以媒体和个人的利益为目的,造成媒体间无序的恶性竞争,同时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第五,网络传播技术的运用,媒体监管机制的缺失,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虚假新闻有机可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技术得以在广大民众中广泛运用,手机短信、博客等,成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表达观点、了解社会的平台,信息的发布呈现具有更大开放性的多元化特征。由此而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虚假新闻的泛滥。一方面,网络平台以传统媒体的小报文章为源头,不加核实地任意引用,导致背离事实的虚假新闻迅速传播;另一方面,多种网络平台不断转载的内容,被不负责任的新闻从业者和媒体关注、报道,形成了虚假新闻的恶性循环,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2010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发布了金庸2010年12月6日19时07分于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的新闻,后经核实,金庸去世的消息纯属子虚乌有。同样,2010年7月22日四川新闻网、荆楚网等转载的“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的新闻,经上海康桥派出所核实,是恶搞的虚假新闻。类似以上杜撰、恶搞的网络新闻被传统媒体关注、转载后,迅速传播,以讹传讹,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和传统媒体的相互影响,导致虚假新闻呈爆炸式地向外扩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这些恶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媒体内部对新闻人的量化考核、淘汰制等措施,致使某些记者为完成任务或出于名利,再加上职业道德缺失,不惜拼稿、凑稿等,编造虚假新闻,而媒体却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致使虚假新闻得以蒙混过关,见之于世;另一方面,网络平台本就是虚拟社区,信息发布门槛过低,导致人人都可以随意发布信息,尤其是受利益驱使,片面追求点击率、经济效益,对网上发布的信息监管不力,或根本不实行监管,才使得虚假新闻任意泛滥。加上我们国家对虚假新闻制裁的法律不够完善、打击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虚假新闻能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鉴于此,在新闻界采取多种措施,扼制、杜绝虚假新闻势在必行。

当前,要从根本上消弭新闻乱象,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完善新闻法规,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对于引导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二,对新闻从业人员,不但要进行专业素质的教育,更要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第三,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提高网络媒体新闻发布的门槛,过滤虚假新闻,最大限度地控制虚假新闻的流出。第四,加强媒体自律和公共的舆论监督,净化新闻环境。新闻媒体在向人们传达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的同时,既要自身严格要求,也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净化新闻环境,共同促使新闻报道走上正确的轨道。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经历不断变革的新闻媒体,面对种种困难和利益诱惑,它一方面在不断地完善、发展新闻事业,另一方面也因为社会的多元性,致使新闻业产生了种种乱象,导致新闻公信力的降低,阻碍了新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鉴于此,为更好地履行新闻的使命,消弭新闻乱象,杜绝虚假新闻是每一个新闻人、新闻媒体,甚至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者为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讲师)

注 释:

①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四篇:社会新闻的采写分析

社会新闻的采写分析

摘要:

80年前中国出现了“社会新闻”这个词后,先后有众多的媒体高人对社会新闻给予注解,社会新闻也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话题。随着新闻改革的发展,社会新闻作为新闻学内容之一,已在报纸、广播电视中逐渐多了起来。社会新闻的专业采写也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规范。

关键词:社会新闻

采写

事实

方法

一 了解社会新闻定义及把握采写技巧的重要性

社会新闻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社会新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

社会新闻近年来被一些都市晚报等生活报看作为主打新闻,但是仍有很多人以内容过于阴暗,画面过于刺激,观点偏激,情节庸俗等,对社会新闻的报道有所不满。现实社会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的确会有某些社会现实令读者难以接受。可是,社会新闻作为媒体舆论的工具,就是应该把社会黑暗的一面揭露出来,抨击危害社会与人民的人事。提醒大众正视社会现实,对反面教材进行反思与改进。此时,社会新闻的采写技巧便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能够把某个社会现实展现给大众并让大众接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要掌握的。

二 社会新闻采写方法策略

社会新闻的报道是多题材的,它是一门多边缘的新闻。因此对社会新闻的采写方法也应当十分重视。要选择典型题材和最佳角度;要情趣横生,引人入胜;要以小见大,平中寓奇;要注意政策和社会效应;要立足于我国现行法律基础上,讲究科学;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要广交朋友,建立通讯网。社会新闻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注意新闻的真实性。采访遭拒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新闻采访是正常开展新闻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没有新闻采访就没有新闻来源,更没有新闻传播。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单位和个人都能够积极配合新闻记者完成采访任务,但也有少数单位和个人由于种种原因,以各不相同的借口拒绝记者的采访,有的甚至引发严重冲突。例如1999年3月,湖南电视台记者随邵阳市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在湘运市场打假现场采访时,遭到业主单位的暴力拒绝;1999年3月20日,中国食品报记者在哈尔滨采访时,被哈尔滨红太阳集团人员持凶器打伤。

(1)

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其中的缘由,首先,新闻采访触犯了采访对象的既得利益,他们往往用拒绝采访来对抗。其次,新闻采访触犯了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同样会令采访对象拒绝采访。再次,不适当的采访方法,同样会令新闻采访遭受拒绝。另外,新闻采访屡遭拒绝还与采访的时间、地点、场合不当有关。新闻采访遭受拒绝的原因很多,许多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也会导致采访遭拒。

(2)作为新闻记者,要做的就是反省自己的新闻观念和采访行为。社会新闻的采访应遵循社会规律性原则,要通过解释分析,帮助受众了解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意义和影响,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报道社会问题时必须遵循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规范,这是人们解决社会问题的准则,是消除不和谐现象,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要遵循社会公众性原则,表现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遵循社会进步性原则,报道社会问题必须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根本目的。采写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1)首先是标题和导语的制作

制作一个好标题不仅有利于写好一片社会新闻,而且能够更好的吸引编辑的眼镜,给编辑一个好的印象,提高稿件的采用率。一个好标题最重要的是准确,做到“题能统文,文能对题”。其次标题应该简洁明快,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标题一定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掺有任何虚假成分。标题应鲜明,具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表现出社会新闻贴近社会,贴近大众的心理。例如2004年8月26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同志,请警惕“关系牌”香烟》,这一标题鲜明真实,容易被读者接受。标题的制作还应生动,多样,可以用名言警句,对仗句比喻句等来修饰一则标题,《新闻知识》1987年第5期的《大老齐成了“香饽饽”》用的就是比喻式标题。

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美国新闻学家杰克海敦说“导语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力量。它是促读者读下去的诱饵。”所以要写好导语,首先要具体实在,切忌空谈。要在分析事物特征的基础上,选出素材中能够反映食物特征的重要、精彩、典型的事实来写。其次要简洁精炼,切忌冗长。再次要新颖活泼,切忌呆板。导语要给人以新意,有新闻感、新鲜感。写活导语要讲究文采,善用比喻和特写镜头,展现出故事韵味和人情味,避免用呆板的句式介绍静态事物,使导语新颖活泼。(2)选好角度

新闻角度是采访新闻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同样一个社会事物,可以从多个角度写出新闻,一般选择最具社会性、最为受众所关心的事物的一个侧面。要多抓形象,多抓特色,多注意新闻事实与人民群众利益的联系,多从读者的眼光出发,做到别开生面,读者一见钟情。

一篇优秀的社会新闻需要从一个好的新颖的角度去挖掘。两届好新闻获得者顾自忠采写的《从邮局看变化》,就是一篇很有吸引力的新闻。它通过新疆经济形势的好转,说明党的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个报道的主题已不新鲜,但顾自忠别出新意,从邮局这个不大引人注意的角度看社会的经济变化,以小见大,很好的把握了角度的选择成为一篇好新闻。(3)素材的取舍

写作社会新闻,尤其是写这方面的通讯、特写、新闻故事,往往需要大量素材,在新闻事实总体上可取的情况下,力求把新闻中最有趣、最新鲜、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突出出来。选材一定要与主题相关,才能表现主题的中心思想。要选出典型的素材,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选材还应该少且精。

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者李亚杰、董宏军写的《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大气磅礴,令人动容。08年四川地震后,新华社记者前往灾区,了解和采访灾区广大共产党员抗震救灾的先进事迹。从中做出整理,选出好的素材,把抗震救灾最新鲜,最感动,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整理成为一篇优秀的社会新闻。

(4)语言的运用

采写语言要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简洁明快,这样报道的社会新闻才能故事性强、现场感强、可读性强。作为新闻记者,应该和自身的惰性作斗争,准确的表达出深刻而丰富的内容。要长期坚持不断积累语言知识。获奖新闻《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作者王遐运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对年过七旬的吴兰玉老人艰苦且坚强的生活做了报道,感人肺腑,成为社会新闻佳品。3 采写报道中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激发记者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创新它使使记者得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报道模式的束缚,开辟出全新的报道领域思路,使新闻采写工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求异思维强化记者的主体意识,使新闻报道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它使记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独立思考问题,客观评判事物,正确反映社会,不为外人左右,不为传统所缚。求异思维赋予记者独特的思路、独到的见解,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潮流。求异思维优化新闻竞争机制,给新闻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新闻采写工作需要竞争,在采写过程中,不断“求异”,不断地“标新立异”,才能实现新闻报道的突破。三 我看社会新闻的采写

现如今,社会现象弊端百出,社会新闻的发生与发展鉴证了社会的真实现象。作为新闻工作者,社会新闻的采写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做一篇好的社会新闻,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关注的。我认为首先最重要的仍旧是新闻人自身的标准。我们做社会新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揭露社会腐败现象,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发展铺路。所以,对于一些急功近利,谋取个人私利的新闻人,在对社会新闻的采写过程中肯定不能够以公正的态度去予以揭示。因此,做好社会新闻采写工作,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用事实说话,公正不阿。

创新思维是每个时代,每个学科,每个领域永远都谈不老的话题。对社会新闻的采写来说也不例外。要想在社会新闻采写中做出好成绩,就要寻找自己的新闻与别人的新闻的不同之处。同一个事实,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可以提高想问题办事情的能力与技巧。新闻采写亦如此。拿采访来说,一般的记者会直接照本宣读采访问题,可能还会使被访者紧张甚至语无伦次。而我们可以以另一种比较亲切的身份接近被访者,这样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会新闻的采写需要每一位对新闻工作拥有积极态度且端正的新闻工作者的努力。这样,才会有好的新闻作品呈现给社会,有更多的受众接受社会现实并积极修正不良行为与现象。社会才会有稳定发展的美好未来。

第五篇:实践报告总结

暑假社会实践总结

今年7月,我们学校学生自己组织去了东莞伟易达电子厂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社会实践。从中体会和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刚开始我们在东莞伟易达电子厂里实践第一个体会到的就是一个字——“累”,但后来慢慢的习惯下来,因为大部同学是独生儿女,没有经历过很大风吹雨打,可以说大部分同学一直以来在保护伞下走过,这次学生自己组织的实践生活可以给这些我们真正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些我们在实践中到困难时,并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向困难中挑战。实践磨炼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现在的意志比实践前坚强多,我们真正体会到“梅花香自苦中来”的味道。这次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难得的社会经验,提供了社会实践锻炼的大舞台,厂里规定要完成每日产量任务,而且要保质量;而我们的几个学生负责人要鼓励同学完成任务,而且还要平衡同学们的心态,合理保证同学们的休息时间,因为在人数是基本上固定不变的条件上,做不完成就要加长时间完成,这样各位同学之间的脑海里又各有所想法,这就要靠我们负责人如何来处理好这样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我们负责人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在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我们都能一一解决。东莞伟易达电子厂真正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为我们踏上就业的人生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流水线上同样学到了很多东西:

首先,第一个是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做团队精神,在流水线上工作是不能随便离岗或停顿下来,如果流水线上有一个人离岗或停顿将会影响整条生产线的速度,连累到整条拉的同学,同时质量也要有所保证,不能马虎,哪怕是看起来不大重要,都有可能被 QC、QA 检查出来重新返工,哪样浪费整条生产线上的同学的时间,这就使同学们学会了办事情谨慎、认真、仔细的对待,学会了团结,分工和互相协调,使同学们体会到团队精神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其次,同学学会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理解到什么是“粒粒皆辛苦”,的名句,在学校里大手大脚的花钱,而在工厂里看到员工们辛辛苦苦拼命的加班才得到哪点血汗钱时,在我们自己也拿到辛辛苦苦地加班,用自己血汗挣回来的加班费时,才真正的体会到“钱”是来之不易,日后用钱时不能不三思而后行。可以说这次实践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无形的思想道德课,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教育深刻。

其三,同学们学会了沟通,学会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学会在苦中作乐的技巧,在生产线上工作是比较枯燥的,每天都反复的做哪份工作,如果没有同身边的同事沟通,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一个人是很孤独,同时在一个工位上工作时间长了,前后工位之间将免不了有磨擦出现,处理不好,将影响我们的工作质量。这就让我们的同学们懂得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人缘将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无限的方便和欢乐。

其四,这次东莞之行给同学增进了不少友谊,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在这陌生的地方实践,意识到同学之间的帮助非常重要,大家紧密的团结在一起、生活、工作有遇到什么问题都互相的关顾,原先不认识的同学也互相融一切到一个团结合作的大集体里来,有什么心事也学会了互倾诉,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总的来说,我们这一次实践的同学,他们是比较配合和成功的,大家都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他们学习到了很多在校园、在课堂上、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使我们了解很多和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特别是我们体会到生活中的艰辛和找工作的不容易。

感谢这次实践,这是一段充满挫折与反思的旅程,这是一件我们一生用心珍藏的礼物,这一切必将是我生命中不朽的记忆,必将给我们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是我生命中丰硕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载社会新闻实践报告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新闻实践报告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践报告总结

    从2007年2月6日开始,我在xx省xx市司法局进行了一个月的实习,整个实习进行了32天,在这三十多天的时间里,在我的指导老师李主任,学校指导教师孙老师以及我所实习的办公室同事的帮助......

    暑期实践报告总结

    暑期实践似乎就这样短暂的结束了。虽然组长并没有叫我不用去了,但是明白人都知道。出了这种事,谁还有心情来接受像我这种对公司利益没有任何帮助的实习生啊。所以,我是真的被“......

    会计实践报告总结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

    实践周报告总结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实习报 告实习名称 综合实践周实习——外宣调研院系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报告人 时间:浙江传媒学院实习情况登记表档。 篇二......

    产业实践报告总结

    产业实践报告总结 产业实践报告总结时光飞逝,我们在学校课堂学习已经早已结束了,利用毕业前夕短暂的时间,20xx年3月22日我来到了盛辉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实习,为走上社会做最后的准......

    水电站实践报告总结

    水电站实践报告总结1 这次认识实习是在攀枝花二滩水电站进行的.xx年7月13日的上午,阳光明媚,心情也暖暖.每个人精力充沛.都很期待也很珍惜这次短暂的认识实习机会.二滩简介......

    实践报告总结格式

    实践报告总结格式 实践报告总结格式1 一、实践报告的封面、扉页和目录1.封面内容:实践报告题目、团队名称;2.扉页:成员组成(姓名、班级、)、实践单位、实践时间等; 3.目录:正文......

    产业实践总结(报告)

    工作总结 2013年年初我来到厦门义华信会计事务所实习。这是一家中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一共有将近10名注册会计师,而事务所的业务主要为法定审计,专项审计,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