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读后感+书摘

时间:2019-05-15 09:2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读后感+书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读后感+书摘》。

第一篇:《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读后感+书摘

“设计的觉醒过程,就是设计师在日常中对生活认知不断觉醒的过程,这意味着司空见惯的东西里也有大量值得我们去再发现的未知部分,'觉醒'是设计应该扮演的重要角色,《设计的觉醒》试图提供的就是接近设计觉醒的入口,《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读后感+书摘。”

--朱锷《设计的觉醒》序

今天读完了田中一光先生的这本文集。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路上床前顺手翻开一页就能开始读。回想起曾经在北京的地铁里和荷兰的火车上,本来是浮躁的环境,让人很难随意就扎进书里,却能多次片刻间被文中寥寥数语“秒杀”,特别受感动。要是能这么入了梦乡,延长这感动的时间,那真是件美事儿!我有一边看书一边划的习惯。这本恐怕是被我划的最花的一本了。即便如此,合上末页,觉得只领会了表层,意犹未尽。真想马上再重温一遍!

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a,b,c,d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不过,我以前所接触的各种书、杂志,大多是这样了。(恐怕是主题需要集中的缘故,而文集的主题可以相应的散开来。)也曾感叹过,其实它们并没有展示出,或教给我真实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因为我只看到那只结成的苹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干,以及部分根茎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给养分的大树,更不知土壤、大气等环境。

之前对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肤浅的知道那些特征鲜明的几何形。但这本书为我展示了其后的大树。正所谓“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从小观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尝料理、介绍他认为是“日本设计之源”的琳派绘画等娓娓道来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学和其与西方美学的异同。(这让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游!)文中多次探讨西学东渐对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以及国际化背景下日本设计何以体现独特的日本文化。这对国内当前的设计行业发展状况也很有借鉴价值。其中很多问题和想法,也常浮现在自己头脑里。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先生生活体验与设计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羡慕。“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一抬头,觉得眼睛似乎变亮了,耳朵也更灵了,感官放大,头脑也自由起来,好像事物若隐若现的关联马上就可以一一呈现在面前。而一处意外的关联往往会成就一个设计灵感。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田中先生文笔朴实细腻,字里行间透着令人陶醉的淡淡香气。(朱锷也功不可没阿!)我想他肯定是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肯定也是个从不停止思考的可爱工作狂老头子。仿佛我能看到他每天站在街头的人流中,冲着某处街景出神的样子。

总之这是本很叫人享受的书。下面摘抄几段我划过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我的二十一世纪(1993)

人就是有这种天性,在痛苦的时候,会想着或许明天一切就会好起来,而在幸福的时候又会隐隐不安于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幸。

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种叫做“空寂”的美学。破损的茶碗被用金色的漆修补,而漆本身的美渗入到茶碗中。这种以破损后修补而成的茶碗为自豪的观念,蕴含着至深的哲理。所谓世界只有物质是无法成立的,显示的或许就是这种强烈对比中的自豪。

我认为,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重新认识非西欧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国际交流,弥合由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思想冲突,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等,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最大课题,读后感《《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读后感+书摘》。

-一个人的创想之旅(1987)

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观察世界,观察人类,观察文化。

只是,这样的旅行一定要一人独自完成,万万不可结成团队。因为如果不是一个人行走,是吸收不到有助于设计的养分的。而越是单独行动,才越有机会更多地和人和物接触。

说到三角形,森英惠的蝴蝶形标志上也有三角形的翅膀。这个标志是1987年森英惠大厦竣工典礼的象征,是我为其海报和内部指示所做的设计。蝴蝶是象征森英惠的重要主题。

那个时期的我,正着手于康定斯基的海报,便想到“如果是康定斯基,他会怎样处理蝴蝶?”于是我尝试将蝴蝶的曲线用直线去描绘。虽然把森英惠和康定斯基联系在一起实在没有一点理由,但康定斯基确实给了我意外的启示。

再如,我曾在为书籍做装帧设计而毫无头绪时,转而在展示设计的工作中得到了装帧的灵感。我也曾在阅读音乐评论时,试着将“音乐”二字替换成“设计”,从而发现全文即变成了对设计的评论,由此得到新鲜的感触。

我的手边常会同时进行各种流派风格完全不同的工作,从柔软到硬实的都有。各式各样的工作一起品尝起来,渐渐就不分彼此,每项工作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淡。因此,原本毫无关系的A工作和B工作,有时候会意外地发生有趣的联系。蝴蝶与康定斯基的关系就类似于此吧。

越高水准的设计师,就越丰富地在脑中积累着这样的创想启示。

-设计与日本文化(1987.10.20)

只要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有着认真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做行政或是商务工作的人,也会具有与时代同行的设计感受。而如果在社会和生活中适当发挥出这种感受,就会增添生活的设计感并形成高度的文化。

.例如每到秋天,日本人就会推出一些以“吹叶”为名的料理和点心。它描绘了这个季节落叶纷飞、蘑菇长成、果实滚落,以及落叶被秋风吹到一起时的独特美感。这一幕在西洋人的眼中也许只是一堆无用的垃圾,而日本人却把这些看似不得不扫掉的枯叶比作栗子、银杏和蘑菇,美不胜收地放在盘中。这种美感意识并非来自大陆型文化,它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再认识这种典雅的美感。

如果今后日本在经济上更加富裕,文化也可以逐渐被世界认识的话,那么什么才是日本可以向世界传达的?这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想我们不该忽视了明治以后的现代主义,而应当更加珍惜它。比如在国外介绍日本的时候,总是禅学、茶道、花道、歌舞伎或能乐这一类的东西,而之后却突然变成汽车、电视、电脑等内容的话,会让人感觉日本像是个神秘的国家,就是因为少了中间的部分。

-爵士乐与色彩(1971.8)

音乐的美也是不稳定而容易消逝的。听觉的感动最终化作了一种虚幻的记忆而铭刻在我们脑海中。这一点也和色彩十分相似。

在演奏会上深深震撼了我们的音乐,一旦被刻录到无机的黑胶唱盘上,那种感动的情绪就好像打了折扣一般平淡了。颜色久了会褪却,唱片久了会磨损,这些只是微妙的物理现象。然而颜色的隐匿、音乐的流逝还会因为观众和听众这方的不同而出现变化。所以我觉得,真正的美无法被分析和管理所保存,而只能永远存在于幻想中。

第二篇:觉醒读后感

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类精神觉醒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觉醒读后感。对于哲学、思想、学术和文化,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未有统一的标准。看过刘家和的《论古代人类精神的觉醒》一文深有感触,他似乎将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加以概括,升华出了深刻的主题。

刘家和用三个部分系统论述“古代人类精神觉醒”这一问题。第一部分是作者个人对“古代人类觉醒”的内涵的理解;第二部分是综合地分析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三世纪的那次古代人类的精神觉醒的条件;第三部分则是具体地比较分析了古代印度,希腊,中国的人类精神觉醒的特点。通读全文,我们就会对对其观点有一定的思考与不同程度的认同。

关于 “人类精神觉醒”的概念,刘家和指出是“人类经过对自身存在的反省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觉”。可能很多人会将“精神觉醒”仅限于“觉醒”的层面,即简单地认为是人类的“反省”、“反思”、“思考”,或者说是一般的认识,至于对“反省”、“反思”、“思考”及认识的内容就不会太关注,也不可能思考的太深入,更不会考虑到这种“反省”及认识的层次感,当然也就对“觉醒的内容”的认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刘家和用三个层次的反省使我们认清了这一概念。首先,要反省人与自然或天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对外界限的自觉,也就是人能将自己从自然界中辨认出来;其次,要反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内部结构的自觉,也就是人要认清自身的内部结构;再次,要反省人的本质或人性问题,达到关于自身的精神的自觉。在这里强调的是,只有实现前两个层次的反省,才能最终达到精神觉醒的层次——对人性问题的反省与自觉。这就体现出一种哲学倾向,也正如文章开头作者提到的:“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人类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可见,作者肯定哲学在人类精神觉醒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哲学的相关概念也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哲学,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智慧性因而也具有更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哲学史也就是人类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普通、最一般的规律的认识发展的历史。正如列宁所说:“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哲学笔记》)诚然,这也是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首先表现出的一个特征,即涌现出众多的先哲。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荀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注意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在伊朗,祆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提出了一种挑战性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和人世的生活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希腊也贤者如云,有诗人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些名字标志着人敢于依靠个人自身了。哲学家首先出现在世界上,他们象征着人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最根本的源泉,人以自己内在的世界来抗拒整个外在世界,借此他可以超越自身和世界之上。出现了先哲,有了哲学,人类精神觉醒便开始了。

此外,在第一部分中刘家和还通过分析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早期的社会条件,界定了“人类精神觉醒”的具体时间,即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三世纪,再具体点提到: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泰利士,印度的释迦牟尼和中国的孔子的出现。这是人类系统的哲学思考的开端,也是人类精神觉醒的明显标志。刘家和和雅斯贝斯都认为:原始时代无精神觉醒。刘家和用两例来证明:一是,原始的图腾制度,它使人类把非人类的异物视为自己的同类,这说明人还没有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二是,原始的社会组织——部落,它使人类把本为同类的其他人视为异物,这又说明人对自己的内部结构还没有清醒的认识。这两方面恰恰对应人类实现“精神觉醒”的前两个层次,既然前两个层次都没有实现,如何能达到人类的“精神觉醒”呢?作者同样又认为:文明早期无精神觉醒。文明时代虽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国家的产生,文字的出现等等,而恰恰这些也是人类精神觉醒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这一时期,生产虽有发展,但却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遂兴起了,却没有起到一定作用;国家亦产生了,但早期国家发展并不充分,血缘与地缘组织仍然并存,国家还处于一种过渡阶段;文字出现了,却没有关于人类对自身反省的记载。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原始时代(史前时代)与文明时代早期人类并没有出现“精神觉醒”。

正因为史前时代与文明早期不具备这样那样的条件,所以作者在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人类精神觉醒”的条件。刘家和通过具体分析比较古印度,希腊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条件有三:其一,这一时期铁器广泛使用,经济空前发展,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也扩大了人们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往来,从而使人有可能由原先的狭小的活动范围和狭窄的眼界中解脱出来;其二,约公元前八世纪以后,印度,希腊和中国都经历了一个血缘关系削弱或解体的过程,血缘组织的解体,使人们得到难得的自由,从而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存在价值;其三,公元前八世纪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印度,希腊和中国都曾有过小邦林立的状态,邦与邦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争霸战争频繁不断,读后感《觉醒读后感》。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为赢得战争,各国都会不择手段,重用一切人才,当然也给了广大知识分子以难得的机会,因而相当于古代“哲学家”的人士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战争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为了解决各种矛盾,人们不得不注重精神上的思考,关于人性问题的探讨也就理所当然地浮出水面,成为人类精神觉醒的标志。通过这些条件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也正如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期事件事实上是一个关于人类内部的新起点,而不是关于人性整体的共同发展的问题”。(《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它只涉及少数区域。“轴心期并非人类进化的普遍阶段,而是一支独特的历史分叉过程。”(同上)通过总结古代印度,希腊和中国三个古文明的共同条件,我们也清楚了为何“人类精神觉醒”偏偏发生在这个时期的这些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其他时间却没有发生。(如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皆因条件不具备,且深受传统所限而与“精神觉醒”无缘。)

最后刘家和比较分析了古代印度,希腊和中国的“人类精神觉醒”的特点,分别加以论述。在人与自然或天的关系研究上,印度形成宗教研究的传统,希腊形成科学研究的传统,中国则形成人文研究的传统;在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中,印度佛教主张无差别的平等,古希腊学者揭示人类平等中的内在矛盾,而中国儒家则以具有礼的形式的仁使现实的有差别的仁同一起来;在人性问题上,古印度将人理解为宗教的动物,古希腊将人理解为政治的(城邦的)动物,而古中国则将人理解为伦理的动物。从这一部分的比较中,我们对三种古文明的“精神觉醒”的不同特点一目了然。对于异地同时发生的这次突破现象,特点却迥然各异,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而作者的分析阐述,也使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特点,从而找到了古今的共通点,那就是“古代人类觉醒”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印度尤其重视宗教,不仅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在人与人关系上、人性问题上都离不开宗教的影子,因此古印度的这种“精神觉醒”造成的正是它的宗教性文化特征。同理,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黑格尔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感。”(《哲学史讲演录》)后世的欧洲文化都是在希腊古典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起来的,古希腊的“精神觉醒”形成的正是那种科学严谨的欧洲文化;而中国则依然继承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人文伦理传统思想,处处彰显中国特色的儒家人文文化特色。

《信仰与觉醒》读后感

在《信仰与觉醒》一书中把康德列在黑格尔之后,这在中外学者中并不少见。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康德摆到了黑格尔之上的位置。在反形而上学的氛围中,这是很自然的。但我却不是太赞同这种做法。尤其当谈到信仰时,我认为黑格尔还是应当摆到康德之后,后面可以再加一个波兰尼。

康德说,我限制知识,为的是给信仰留下地盘。但他把知识限制得太过了,以至于只把自然科学作为科学,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全部作为准科学或次科学。新康德主义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截然二分,就是这种做法的延续。如果说近代经验主义(经验论)把物理学作为知识的典范,理性主义(唯理论)把数学作为知识的典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黑格尔是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知识的典范,尽管当时作为典范被公认的人文社会科学还不存在。狄尔泰等哲学家的贡献,恰恰在于像康德为自然科学划定范围那样,为人文社会科学划定了范围。信仰与知识的界限,由此才获得了充分的含义。也就是说,信仰与知识的差别,不仅是信仰与自然科学的差别,而且是信仰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差别。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实际上是由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造成的。当劳动从属于资本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必然会被从属于自然科学,而当劳动起而反对资本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也会起而反对自然科学。当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消除之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也将消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将成为同一门科学”。

按照波兰尼的看法,不管能否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都应当消除。至于信仰与知识的对立,在波兰尼看来也应当消除,因为任何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以信仰为前提和基础。这样,波兰尼就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了黑格尔。

黑格尔把宗教和艺术都作为绝对精神的一个方面,这表明,他混淆了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实际上把信仰当成了最高的知识类型,而知识当成了信仰的最高形式。这当然是错误的。但实证主义者把经过狭隘理解的自然科学作为知识范式,并以此批判黑格尔,更加大错特错。相比之下,马克思划分生活与意识,认为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然后把科学作为意识的升华形态,强调科学与生活的统一,这种批判才是真正有效的。

黄慧珍认为,马克思过分抬高了“醒”的作用,忽视了“觉”的作用。这在终结论的意义上是正确的,在过程论的意义上是不正确的。终结论意味着,共产主义(马克思把这之后的社会称为“人类社会”)作为醒的状态,与它之前的阶段(马克思称为“市民社会”)作为“觉”的状态,两者之间有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而过程论则意味着,共产主义与非共产主义之间,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马克思一生既有终结论观点,也有过程论观点,但早期终结论色彩较浓,后期过程论色彩较浓。表现在觉、醒关系上,马克思早年认为人可以完全进入醒的状态,后期则认为觉的状态会永远存在。在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关系中,马克思早期倾向于人类可以超越必然王国,晚年则倾向于必然王国永远存在。

马克思去世以后,马克思观点中的两种倾向分离开来,各自得到了片面发展。这种分离和片面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马克思由此也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错误的批判。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回到马克思,而且是对马克思本人的观点进行批判,表现在信仰问题上,是重新划分“绝对”知识与“绝对”信仰的界限。就我本人的观点而论,我认为共产主义在终结论的意义上是不成立的,在过程论的意义上是成立的,终结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只能是一种信仰,而不可能成为一种知识。只有过程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才能成为知识。

第三篇:觉醒读后感

觉醒读后感

“黎明时窗旁的白瓷杯,看着阳光流入其内,遇见尚温热的咖啡,于是屋内的浓郁亲吻拥抱了窗外的明媚。

或许生活会在之后的一天中渐渐破碎,但至少,请允许我们带着些许泪水,感谢来自每个人身上微弱的光辉,感谢这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短暂的心灵安慰。”——自序

在这个近一个多月的放假中,我拜读了【觉醒】一书。书中以诗歌般的语言,在其中平淡而美好的意境中,通过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散文,缓缓向我们倾诉了这个平凡生命中,那些轻易被常人所忽视的、寻常举动中包含的美好、善意与尊重。而我在书中最大的感悟就是——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本书的作者是全球最富盛名的心灵作家、雕刻家、神学家的肯特·纳尔本(Kent Ner burm),他还是现居住于美国明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州大学的美国研究课题专业和斯坦福大学的宗教学与人文学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伯克莱研究生技术协会,并在明州大学取得了宗教学与艺术博士学位。着有【非狼亦非狗】【目光中的狼群】【真谛】【隐藏的美丽】【一个印第安人的灵魂】【让我成就你的平和】【走在宽恕的路上】【本土美国人的智慧】【让我耕耘爱】等二十余部作品。

本书分为【前言】、【觉醒】、【清晨的许诺】、【流逝】、【相聚】、【分别】、【尾声】与【关于本书作者】八个部分。期间一直在探寻这样的问题:我们希望生活得荣华富贵,但是每个人却都生活在平凡之中。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从最初的黎明到最终的午夜时分才形成了有意识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于是我们将生命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从内心深处思考最重要的问题——诸如,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爱是什么?死亡的背后是什么?但往往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时,答案已经超越了我们的生活阅历。

在书里,每篇文章和道理,都是用一句句短小简练的话,唯美的阐述出来,而其中有这样几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晨开启了新的梦,心灵倍感清爽,在黎明的色彩里万物得到了宽恕。”在【觉醒】的部分,作者就说明了这样一件事:黎明,是一个神圣的时刻。我们必须暂停一切,集中精神,在这完整的一天开始被世俗种种破碎之前,在她分散于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之前,去花费一个片刻,感受一天得开始,并且崇敬这一天的到来。那么,为什么,这一天是如此神圣的存在呢?

“没有谁能一定拥抱明天,而今天,他所绽放的所有美丽,都是我们拥有的”。这就是作者在【分别】这部分讲述的道理,他在文中讲述了一个朋友的死亡,对他的感触。“没有谁一定能拥抱明天,但今天,它的美丽,它的悲伤,它的复杂,都是我们拥有的。眼前的光也许就是我们在尘世看到的最后一缕。没有什么是肯定的,除了一个事实即有一天我们都不再拥有明天,并且我们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来临。”

“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恩赐;感谢生活,给予我此刻的光芒。”感谢,或者说是感恩,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最需要拥有的,谁也无法保证,我们将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刻失去什么,所以,要感受现在,要“活在当下”。

“我们都生活在怕被别人评价的恐慌中,然而我们之间的空白正在等待一个简单真诚的关怀去填补。”这句话是【流逝】这一部分的一句话,给我的感触也非常深刻。在这部分中的【一位邻居和一个朋友】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作者一个朋友的故事,作者一直担心他的一位教授与自己关系不好,他的朋友却一再鼓励他去热情的尝试,结果在半信半疑的状态下,却发现那位教授居然也是位亲切的人,而在作者与他的教授两人搭肩而去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的朋友正看着他们开怀大笑。

这个故事,让作者意识到:人与人相遇,都带着一种害怕,都在担心对方如何评价自己,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真正地为别人想一想,关心对方的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就能打动每一个人,消除每一寸隔阂。

想要享受生活,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生活是渺小的,但我们的梦想是伟大的。我们满怀信心和希望生活在我们生活的角落里。”我们或许拥有的不多,但每一寸我们拥有的角落,都可以承载我们的希望,为我们提供一个梦想的起航地。不要被生活的大喜遮蔽目光,让我们自私起来;不要被生活的大悲击垮,从此怨天尤人。“大喜让我们爱这个世界,大悲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作者用短短的话语,告诉了我们怎样才可以享受生活。

“我们的灵魂是由风、光和流逝的岁月弹奏的竖琴弦。我们必须去学着听她们的音乐,让她们在我们心中演绎美妙的旋律。”这句话,让我感受到,音乐的根源,不在于多么浩瀚大气,又或婉转灵明,她的本源,应该是演奏者,那一刻感受到的,自己灵魂与精神所感受的世界的旋律。

所以,让我们在未知的下一刻到来之前,在现在这一刻,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第四篇:觉醒——读后感

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读《觉醒:在庸碌人生中慢慢苏醒》有感 “黎明时窗旁的白瓷杯,看着阳光流入其内,遇见尚温热的咖啡,于是屋内的浓郁亲吻拥抱了窗外的明媚。

或许生活会在之后的一天中渐渐破碎,但至少,请允许我们带着些许泪水,感谢来自每个人身上微弱的光辉,感谢这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短暂的心灵安慰。”

——自序

1一书。书中以诗歌般的语言,在在这个近一个多月的放假中,我拜读了《觉醒》○

其中平淡而美好的意境中,通过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散文,缓缓向我们倾诉了这个平凡生命中,那些轻易被常人所忽视的、寻常举动中包含的美好、善意与尊重。而我在书中最大的感悟就是——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本书的作者是全球最富盛名的心灵作家、雕刻家、神学家的肯特·纳尔本(Kent Nerburm),他还是现居住于美国明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州大学的美国研究课题专业和斯坦福大学的宗教学与人文学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伯克莱研究生技术协会,并在明州大学取得了宗教学与艺术博士学位。著有《非狼亦非狗》《目光中的狼群》《真谛》《隐藏的美丽》《一个印第安人的灵魂》《让我成就你的平和》《走在宽恕的路上》《本土美国人的智慧》《让我耕耘爱》等二十余部作品。

本书分为《前言》、《觉醒》、《清晨的许诺》、《流逝》、《相聚》、《分别》、《尾声》与《关于本书作者》八个部分。期间一直在探寻这样的问题:我们希望生活得荣华富贵,但是每个人却都生活在平凡之中。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从最初的黎明到最终的午夜时分才形成了有意识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于是我们将生命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从内心深处思考最重要的问题——诸如,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爱是什么?死亡的背后是什么?但往往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时,答案已经超越了我们的生活阅历。

在书里,每篇文章和道理,都是用一句句短小简练的话,唯美的阐述出来,而其中有这样几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晨开启了新的梦,心灵倍感清爽,在黎明的色彩里万物得到了宽恕。”在《觉醒》的部分,作者就说明了这样一件事:黎明,是一个神圣的时刻。我们必须暂停一切,集中精神,在这完整的一天开始被世俗种种破碎之前,在她分散于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之前,去花费一个片刻,感受一天得开始,并且崇敬这一天的到来。那么,为什么,这一天是如此神圣的存在呢?

“没有谁能一定拥抱明天,而今天,他所绽放的所有美丽,都是我们拥有的”。这就是作者在《分别》这部分讲述的道理,他在文中讲述了一个朋友的死亡,对他的感触。“没有谁一定能拥抱明天,但今天,它的美丽,它的悲伤,它的复杂,都是我们拥有的。眼前的光也许就是我们在尘世看到的最后一缕。没有什么是肯定的,除了一个事实即有一天我们都不再拥有明天,并且我们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来临。”

“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恩赐;感谢生活,给予我此刻的光芒。”感谢,或者说是感恩,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最需要拥有的,谁也无法保证,我们将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刻失去什么,所以,要感受现在,要“活在当下”。

“我们都生活在怕被别人评价的恐慌中,然而我们之间的空白正在等待一个简单真

诚的关怀去填补。”这句话是《流逝》这一部分的一句话,给我的感触也非常深刻。在这部分中的《一位邻居和一个朋友》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作者一个朋友的故事,作者一直担心他的一位教授与自己关系不好,他的朋友却一再鼓励他去热情的尝试,结果在半信半疑的状态下,却发现那位教授居然也是位亲切的人,而在作者与他的教授两人搭肩而去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的朋友正看着他们开怀大笑。

这个故事,让作者意识到:人与人相遇,都带着一种害怕,都在担心对方如何评价自己,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真正地为别人想一想,关心对方的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就能打动每一个人,消除每一寸隔阂。

想要享受生活,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生活是渺小的,但我们的梦想是伟大的。我们满怀信心和希望生活在我们生活的角落里。”我们或许拥有的不多,但每一寸我们拥有的角落,都可以承载我们的希望,为我们提供一个梦想的起航地。不要被生活的大喜遮蔽目光,让我们自私起来;不要被生活的大悲击垮,从此怨天尤人。“大喜让我们爱这个世界,大悲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作者用短短的话语,告诉了我们怎样才可以享受生活。

“我们的灵魂是由风、光和流逝的岁月弹奏的竖琴弦。我们必须去学着听她们的音乐,让她们在我们心中演绎美妙的旋律。”这句话,让我感受到,音乐的根源,不在于多么浩瀚大气,又或婉转灵明,她的本源,应该是演奏者,那一刻感受到的,自己灵魂与精神所感受的世界的旋律。

所以,让我们在未知的下一刻到来之前,在现在这一刻,感谢生活,享受生命。

参考文献

1《觉醒:○在庸碌人生中慢慢苏醒》([美]肯特·纳尔本,李文龙译,现代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第五篇:田中一光海报版面设计形式分析

田中一光海报版面设计形式分析

摘要: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田中一光一生设计了许多高水平的作品,其设计的海报作品,多采用理性的网格编排设计、严谨的方格骨格以及巧妙的处理虚实关系,并运用热情饱满的民族色彩,呈现出浓厚的东方艺术气息和鲜明的现代意识,是民族与国际、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以编排设计原理为理论基础,从版面简洁,方格骨格,虚实对比和色调均衡四个方面,对大师的作品版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方格骨格 虚实关系 视觉流程

一、田中一光及其成就

1930年,田中一光出生在日本的历史故都——奈良,一个世代以“鱼万”为商号的商业之家,1950年(20)他毕业于日本京都市立美术专门学校图案科,最早是在大阪开始他的设计生涯,1955年(25岁)被推举为日宣美的会员,1957年(27岁)移居东京继续他的设计事业。1960年(30岁)参加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中心”的创立,1963年(33岁)成立田中一光设计事务所,1964年(34岁)参与东京奥运会视觉传达系统的设计,1980年(50岁)发起和建立了“无印良品”,并亲自负责其商标与早期广告的设计。由于长期生活在这些日本文化历史都市,从他的作品中可感受到京都的雅致、大阪的现实以及江户的遗韵。田中一光曾在“日本之历史”大型博览会(大阪)、“海洋文化”博览会(冲绳)中负责整体设计,在日本Seibu艺术博物馆、纽约Cooper协会、洛杉矶文化交流中心和巴黎 Public 博物馆举办过个人展,曾获得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银奖、东京ADC(广告联盟)优秀奖。

二、海报版面形式构成元素及编排规律

海报版式设计由图形、色彩、文字三大编排元素组成,图文编排在海报设计中尤为重要,它是海报设计语言、设计风格的重要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编排设计是一门具有相对独立的设计艺术,也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表达语言。编排设计是按照一定的视觉传达内容的需要和审美的规律,结合各种平面设计的具体特点,运用各种视觉要素和构成要素,将文字图形及其他视觉形象加以组合编排,进行表现的一种视觉传达视觉方法。版面的编排设计在方法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注重感性判断,认为设计的审美和编排的规则主要依赖于设计者感官的直觉判断力。另一种倾向则注重理性分析,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教学和几何学方面的知识,才能达到设计在艺术上的真正和谐与组织上的合理严密。而在设计实践中,这两种方法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划分开来,事实上它们常常被互补的运用于设计中。运用理性分析的设计方法的设计家最终也常常要靠感觉来来加以调整,同样的,各种栅格编排的方法已经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各国的设计家都可以从中得益,不管他们的设计方法是否强调理性分析。在海报版面的编排设计中,常常采取均衡、对比、对称、自由构图方式,通过对画面中的空间、动势、群化等进行处理,并运用几何形态与理性分析方法进行编排设计,突出要表达的主要主题。使主要形象呼之欲出,夺人心魄。

三、田中一光海报版面设计形式特征

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的非西方国家,它的工业革命比西方国家迟到有100年以上,它从1953年前后开始发展自己的现代设计,到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强国之一。日本设计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一种是比较民族化的、温煦的、历史的传统设计;另一种则是国际的、超前的、发展的现代设计,田中正是把这种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体制结合起来。他以感性的简洁、对称、均衡、中心、韵律、空白等编排设计原理,以各种不同的设计语言和多元化的创作出各种不同版面的海报。作品不拘任何成规陋习,强调极端的个性特征,追求版面意向的自由,单纯简洁的视觉元素,强烈奔放的色彩风格,虚实对比的平衡,引导视觉在色彩般的状态中体验最直白的情感。他善于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找到东西方之间的接洽点。作品的版面总是格外注意视觉元素的表意功能,始终是在叙述内容,在强化观赏性的前提下进行主题表现,用原色与间色原理去解释空白的运用,从他惯用的斑澜的色彩版面中,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两种最基本的视觉特色,一种是以西洋设计理论为根底的几何式结构,另一种是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冷暖色的对比、类似明度色并置的色彩运用。

(一)版面简洁

在田中一光海报版式中,他不是对视觉元素的简单挪用,而是对画面元素进行了反复推敲和精心设计,单纯而简洁,明朗而优雅的节奏,体现了海报独有的韵律。

例如田中一光的作品《大阪水族馆》图1.1,整个版面采取满版式的构图,整个构图重心偏向海报下半部分,而且不留地脚,大师一改往日的构图理念,大胆创新。海报主题形象由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勾勒出鱼头 和鱼身体,全身都是用黑色填充,这种大块的黑色应用,再经过身体里七个节奏欢快的小圆点的点缀,不但没有 那种死板与僵硬感,反而使整个画面更加的稳重,黑色 而充满张力的鱼身。鱼嘴上的一块看似无规则的绿色块,通过象征海洋的一深一浅的两种蓝色的背景,使这张海 报充满了流动性与活力,简单而随意。画面运用大块单

一色的颜色来表现,并没因构图简洁而呆板,反而在自 图1.1《大阪水族馆》 然而简洁的线条的勾勒下,使整个画面主次更加分明,同时加强了各层次间的对比。这种构图的不均衡性吸引了观者的注意力,形成单纯简洁的版面风格。

图1.2,大师采取中间构图的方式,视觉元素占了 画面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地方都以白色填充。首先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次是色彩纯粹。在有 限的构图中,全部主体都是由单纯的色彩组成,三片深 绿与浅绿的“叶子”组成了一棵具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形成了整个海报的视觉中心。这种构图方式,带给观者 简洁的视觉效果。通过分析他的版面风格和视觉元素,都充满了大和民族崇尚单纯简洁的艺术气质,没有那种 图1.2 类似“罗可可式”版面的烦琐,他的版面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原始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

(二)方格骨格

所谓骨格就是基本形的创造、构成或编排常有的一种排版方式。几何方格骨格也就是以方格为基本形的编排方式。方格骨格是瑞士的设计师创造出的一种网格结构系统,在数理逻辑的基础上将版面分割出一系列分界线和骨格点,在版面的结构中寻找图片与文字的相互联系以及图形与文字的位置,使得平面设计版面简明扼要。理性严谨的方格骨格,稳中求变,变而有序,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和时代感。

在田中一光海报中,大量方格骨格的运用,成为他海报的一个重要特征。图1.3是田中的表演海报系列之一《日本舞蹈》,以脸作为主题形象。整个版面都是由均匀排列着的方格组成,并由不同的几何图形等形状组成。大师把机械的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安排在面积完全均匀并且完全对齐的方格骨格上,并以一定的方式把他们编排起来,给观者带来的是整个版面严谨的 秩序感和理性的工整感。在如此理性的方格骨格的编排 下,画面可能是机械的,但经过田中的编排,整张海报 就充满了生机,尤其是那双红色的眼睛以及粉红色的一 横,通过两块方格排列一起的白色背景,十分吸引观者 的注意力。编排在方格骨格中的几何形体,体现出版面 的稳定性。这种理性严谨的方格网格,是大师长期形成 的以方格骨格为设计基础的习惯。骨格中的颜色的变化,图1.3《日本舞蹈》 使整个版面带有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以及秩序感。

如图1.4,大师在均匀的几何形的骨格中,把各个不同的几何图形组成的“五官”按照视觉流程把它们编排在特定的位置,原本简洁的几何图形,经过大师的精细加工,使原本严谨机械的版面方格中带着节奏,刚 强中带着柔美,稳定中带着生动。作品中完全没有古板 的呆滞感,反而使人物更加生动活泼,表情丰富,把日 本大和民族的那种文化韵律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张作 品中,他着重以方格骨格为海报设计的基础,达到了高 度的严谨性和秩序感,留给观者的是无尽的遐想和由衷 的感叹。从这张海报中可以看到大师丰富的想象力与激

扬的创造力,整个版面通过严谨稳定的方格骨格的编排,图1.4 体现出严格的比例和尺寸,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版式特征。

(三)虚实对比

所谓虚实就是画面中再现的图形与隐现的虚形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他的作品中,常根据不同的虚实对比确定不同的版面形式。图形和文字与大面积的空白形成虚实对比,空白空间的 大量使用,更好的突出了主体,使版面传达出清晰、有 力的信息。

人的眼睛对中心很敏感,对版面的认知结构也不例 外。如图1.5是田中一光于1980年设计的能剧海报《 第二十七回产经观世能》,把版心放在画面的正中心,主

体图形主要由实形构成,但也明显感觉到虚形的存在,图1.5 画面的主体图形能面通过文字,色彩以及虚实的导向作用,把观者的视觉引向画面的视觉中心,主体图形通过虚实、明度、肌理等视觉元素的强调与对比。更加突出了主体形象,画面中大量的空白,赋予整个画面无限扩展的空间感。同时也更加突出海报的主题。

田中的海报多以实形造型为主,同时也注重虚形的巧妙经营。海报中的虚实两方面本来就存在于画面中,只是设计师把这种虚实关系有意识地进行了强化,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给观者营造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虚与实是相互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虚也就是设计实,虚是为强化实服务的,是有意之虚。

图1.6是田中一光为日本奥运会设计的丝绸版海报,他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和平与和谐,因此他采取比较稳重的满版式构图方式。海 报的中心部分是日本国旗及奥运会会徽,其余整个画面 都是有黑白两种颜色的对比组成,通过黑白对比来表现 整个版面的虚实。大师通过一条直线把版面均匀的分成 上下两部分,而上半部分的黑色调与下半部分的白色调 形成非常明显的虚实对比,这种黑与白的虚实关系,首 先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色代表着战争,白色象

征着和平,这种黑色的“战争”与白色的“和平”的对 图1.6 比,这种版面的虚实对比,又传达给观者的是内心的冲突与矛盾,激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对和谐生活的美好追求。在整体的虚实对比下,局部也采取这种黑白的虚实对比,也是经过线条的分割,通过灰色的中介,形成层次分明的黑白灰关系,这种线条造成的生硬与柔美,又很自然的形成了虚实。作品中把黑白两色处理得如此的和谐与自然,这正是大师的精妙之处。体现了大师特有的无和有、虚和实的意境美。显示了大师经过多年的探索后具备了对版面设计游刃有余的驾御能力。

(四)色调均衡

田中一光在他的海报版面色彩的设计中,风格上都展示了新的想法。这正是来自于他出色的色彩平衡感觉,使他的作品都沐浴在斑斓的色彩中。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家,田中一光深知作品通过画面对比色间的反差,画面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在色彩上做一定的强化处理会有利于表现该作品所要强调的内容。其海报作品就是通过对这种活跃空间的充分营造,通过对版面视觉元素的形体、色彩的整体强调与把握,酣畅淋漓地重新以五彩缤纷的色彩造型构织了一个均衡的色彩精神世界。图1.7《第二十八回产经观世能》,人的眼睛对中 心特别敏感,对海报的认知也不例外,他应用了中国传 统的天头大于地脚的构图版式。版面以红色作为背景,同时对能面进行了精到的处理,去除了其中间色调,使 纯白色作为的能面形象的底色,在红色背景的结合下,从而使原本比较“飘”的能面具有了稳重感,这种纯色 调之间的相互对比,使能面变得更加简洁,同时大师为

了让版面加以丰富,在以能面为对称,在其两边编排了 图1.7 颜色各异的两排字体,并使版面有均衡感,大师把能面作为主体安排在海报的中心位置,一切琐碎的过渡完全被去掉,形成了纯粹的白底,只剩下红橙色调的眼睛、鼻孔和嘴唇,再与纯红色的的背景相结合,达到了高度的对比,广阔的红色背景中各种色彩通过能面和空间色彩斑斓的琐碎文字自 由随意地点缀,与白色为版心的冷色区形成对比,又通 过大师巧妙的冷暖组合,通过对明度、彩度的控制,使 版面的色调平衡,且主体突出,给人一种亢奋的视觉冲 击力。

在田中一光的海报中,可以看到色彩有以下两方面 的特点:一方面多采用红绿、黄紫等高纯度的互补色;

另一方面又使用分割调和,以无彩色、特殊色去分割各 图1.8 个强对比色相而达到均衡统一。图1.8和图1.9,这两 张海报整个版面都大面积的运用同一种颜色,主体物却 以白色填充,主题图形放在画面的中心部位,主体颜色 与背景色形成均衡对比,画面产生强烈的冲击力。海报 以华丽斑斓的色彩装饰组成,版面中色彩起到的不仅仅 是内容介绍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意象。而在阅读 色彩的同时,感受到华丽的色彩世界。田中一光把蓝、绿、红、黄这些强对比的互补色统一在沉重的黑色调之

图1.9 上,将色彩的装饰性和象征性有机的应用在海报中,使整个版面既有对比,又有协调。此时仅仅起到传达功能的色彩成为了一种意象,使整个版面语言更加活跃,丰富多彩。

四、结语

从田中一光的作品中,看到他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板式的简洁洗练性。他把现代设计观念与日本传统艺术相揉合,使其海报带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并富有一定的表现主义色彩。他的其设计语言简洁、意境清新、形式优美。同时,作者又将设计主题安排在严谨理性的方格骨格当中,通过色彩与虚实关系的中介作用把严谨的方格和色彩统一起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版面语言的精妙把握。

参考文献

[1]朱鄂.田中一光[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01.[2]王亚非.包装设计基础[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01.[3]刘永福.现代招贴设计与和实训[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01.[4]曹芳.视觉传达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5]童慧明,李雨婷.100年100位平面设计师/百年百师系列丛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2.[6]谢雨玫.图片编辑与版面设计[M].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06.[7]许楠,魏坤.二十一世纪艺术设计精品课程规划教材——版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05.[8]吕曦.版面设计新体验[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01.[9]王汀编.版面构成[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0.[10]田中一光.与设计向前行[M].台湾:台湾出版社,2009.04.[11]傅涛.编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基础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05 [12]周峰,涂驰.编排设计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01 [13]苑崇利.日本文化概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04.[14]朱琪颖.海报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8.[15]姚香泓.创意海报版式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附录

下载《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读后感+书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设计的觉醒》田中一光.读后感+书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知觉醒》读后感

    《认知觉醒》读后感 《认知觉醒》读后感 1 当我看着自己书架上成排的书时,再看我手中的这本《认知觉醒》,心中无限感慨,书不在多一本足矣。我把和《认知觉醒》的相遇当成是自己......

    觉醒的力量读后感

    海门中南国际小学·教师每月读后感2015年11月 读《觉醒的力量》有感 石海芬 《觉醒的力量》是周国平老师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他2011-2014年期间的一些文章。包括他对感恩、幸......

    觉醒的年代读后感

    觉醒的年代读后感众所周知,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是继德鲁克之后,世界会倾听谁的声音呢?答案是肯定的—查尔斯·汉迪,这位与德鲁克并称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金融......

    《文化觉醒,中国崛起》读后感

    《文化觉醒,中国崛起——赵涛董事长在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上的讲话》读后感 阅读全文,掩卷沉思,才猛然认识到全民文化觉醒之异常重要。 西方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梦蓝山“觉醒”和“改变”“父母首先努力做到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轨迹里生活;如果父母想做到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自我的优越感......

    番茄工作法读后感+使用心得+书摘

    番茄工作法不是我听说的第一个关于工作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提高效率的书,番茄工作法读后感+使用心得+书摘。 上学的时候就学过《四轮复习法》应对高考,可惜不算太成功。之后有......

    《中华民族的觉醒》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的觉醒》教学设计 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 金敏燕 【对应的课程标准】 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综合多种因......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书摘及读后感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书摘及读后感书摘01不管是牧羊人、海员、还是推销员,总会有一个地方令他们魂牵梦萦,那里会有一个人让他们忘记自由自在周游世界的快乐。02恰恰是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