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争议HR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应该如何预防
劳动争议HR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应该如何预防:
在劳动争议中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因此,当事人应当依据自己所掌握的证据来表述事实,阐述主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法院作为完全不知道事实经过的中立的第三方,将按照对立双方提供的证据确认一个法律上的事实。除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外,当事人提出申诉请求或者反驳对方的申诉请求,都应该提供证据。不能提供相应的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证明不了有关事实的,视为举证不能,将面临不利的裁(判)决后果。
当事人提供证据,一是证明自己所主张的争议事实存在,二是否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
劳动争议仲裁证据,是指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能够依法证明争议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材料。北京提示劳动争议仲裁证据有下列几种:
工具/原料
1书证是指用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表达一定的思想或行为,其内容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如劳动合同或协议、培训协议、保密协议、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工资单(工资折)、考勤表、押金收据、补偿协议、公司的规章制度文本等。2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争议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如出门卡,工伤损害工具等。
3视听资料是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录音、录像所反映的声音、形象,电子计算机所贮存的资料及其他科技设备所提供的资料来证明争议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如现场照片、谈话录音、监控录像等。
4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感知的争议案件情况所作的陈述。如其他在场劳动者的证言,一般要求证人出庭作证且收对方当事人和仲裁员或法官询问。
5鉴定结论是鉴定人依据科学知识对案件中的有关专门性的争议问题所作的分析、鉴别和判定.
第二篇:HR劳动争议预防措施
HR劳动争议预防措施
我们在对企业劳动争议的诱发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大部分劳动争议的形成都或多或少地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中普遍存在的下列问题有关:(1)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劳动法律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以致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劳动法问题束手无策。(2)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应用国家或地方性劳动政策法规,不知怎样在不侵害员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依法对员工进行管理,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工作秩序。(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缺乏依法调整劳动关系的知识和技能,导致企业内的劳动争议不断涌现。
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我建议人力资源管理者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学会正确使用劳动法律法规
应该说,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目前基本上都已经掌握了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当法律法规之间出现冲突时或出现地方之间的差异时,许多企业的人事经理就不知所措了。请看下面的案例:一天,上海某公司员工小李因其向公司提出辞职,要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而与公司发生了劳动争议。双方争议的焦点是,公司认为此时小李应当向公司支付一万元作为其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违约金,但小李认为公司的要求违法而拒绝支付。
公司人事经理指着劳动合同给小李看:“你跟公司签的劳动合同中有违约金条款:乙方(指员工)若在合同期内提前解除本合同,应向甲方(指企业)支付违约金一万元。按这个约定,难道你不应该承担违约金吗?”
“这种合同条款根本就是不合法的!是无效的。” 员工小李答道。
“怎么会不合法呢?我曾经在北京某企业当过好多年的人事经理,在北京工作时也曾经代表企业打了好几次劳动争议官司,北京的劳动仲裁机构每次都根据劳动合同的违约金条款,支持了企业向员工要求的违约金请求。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企业与员工约定的违约金条款是完全合法有效的。”人事经理也不示弱。
“那是北京,可我们这里是上海,你作为人事经理应该知道,两地劳动政策法规是有区别的。”小李胸有成竹地说。
小李的这句话引起了人事经理的思考:北京和上海执行的不都是国家的劳动法吗?难道两地的劳动政策法规还有不同的地方吗?
后来,人事经理通过向劳动法专家请教,弄清了两地之间的政策差异:《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对劳动合同违约金问题的规定是:“订立劳动合同可以约定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支付的违约金最多不得超过本人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工资总额。”而《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的规定则完全不同:“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违约行为设定违约金的,仅限于下列情况:(一)违反服务期约定的;(二)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约定的。违约金数额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约定。”
由于上述两个地区的规定不同,因此在北京的企业按照北京地区的规定,可以与任一员工在劳动合同约定违约金,而上海的企业,对负有服务期和保守商业秘密义务以外的员工,均不可以设定违约金。这也就是上海的员工小李要对公司提出有关劳动合同违约金条款质疑的原因。
由于我国目前在劳动立法上的不完善和滞后,一些地区为了弥补国家立法上的这一暂时缺憾,纷纷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用以调整本地区的劳动关系。而不同地区制定的劳动政策,很自然会有许多不同之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既要掌握国家的劳动法律,也要掌握地方劳动政策法规,特别是企业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或规范。对于全国性的集团公司或总公司,以及在不同地区设有子公司或分公司的企业,更要在懂得国家劳动法律的基础上,掌握各个地区的劳动政策法规,特别要注意和了解各地法规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分、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均能遵守当地的劳动政策法规,保障人力资源的管理真正依法进行。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因错误适用法律而引发的劳动争议。
合法合理处罚违纪员工
企业为了保障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工作秩序或劳动秩序,往往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要求员工遵守。在此,我需要首先向人力资源管理者提醒的是,一定要注意你们企业规章制度的合法性。
虽然我国《劳动法》第4 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但总的来看,我国劳动法律对用人单位如何“依法”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规定较为简略,对于内部规章制度的调整缺乏一整套的法律规范,如应遵循哪些原则、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保证法定程序得到遵守、违法责任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劳动立法都存在着空白。好在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做了如下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因此,公司在制定内部规章制度时,至少应通过“民主程序”,并向劳动者进行“公示”。只有采用这种程序制定出的内部制度,才可能是合法的,发生劳动争议时这些规定才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依据。有了合法的规章制度后,当某个员工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时,企业通常采用给予该员工相应处罚的方式来维护制度的尊严。一般来说,企业对违纪员工的处罚有警告、经济处罚、解除劳动合同等。正是这些处罚,由于触动了员工的个人利益,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极易引发劳动争议。因此,建议企业对违纪员工的处罚应建立在既合法又合理的基础之上。
众所周知,经济惩罚手段会对员工心理造成较大冲击,很容易产生劳动争议。因此,我认为应尽可能缩小经济处罚范围或者不用经济处罚,操作中可以通过其他的管理手段替代这种处罚,如企业可以将对员工的经济处罚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实现,尤其是考核的方式实现。由于现在劳动力市场的残酷的竞争,劳动者即使没有立即得到经济处罚,但是将这些违反规章制度或劳动纪律的行为,从考核的角度作为其是否晋升或续签劳动合同的依据,比起经济处罚的效果更具威慑力。
另外,一些企业对违纪违规员工采取口头提醒、书面提醒、警告直至解除劳动合同这样循序渐进的处理办法,也起到了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目的。这样做,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的小气候,缓和上下级关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套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尊严的观点及由此衍生的处理企业人际关系的程序。
这样操作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可以谨慎地通过使用经济处罚以外相对缓和的处罚手段,防止劳资关系发生破裂性的矛盾。二是通过考核评价体系,使劳动者因其违纪违规行为和收入直接挂钩,达到比处罚更好的正面效果。
一般来说,员工的薪酬构成包括固定工资和不固定的奖金两部分,企业可以把对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列入奖金发放的考评体系中,从而对违规违纪行为制约。用这种浮动奖金的方法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员工也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企业承诺的工资部分并没有减少,而奖金多拿一点或少拿一点毕竟都是在“拿”,而不是在“扣”,而员工为了拿到更多的奖金,就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规范符合企业的要求。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成本没有丝毫的增加,没有损失。用这种方式来操作,同样可以达到对员工的约束作用,但却可以减少很多麻烦。构建有效的劳动争议内部防范机制
现代化企业应本着“建立以事前预防为主,以事中控制及事后补救为辅的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劳动争议内部应对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防范、化解因企业劳动争议可能导致的劳动关系、劳资矛盾等问题的激化或群体性事件,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在仲裁诉讼程序中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的利益。
1、建立职工参与或影响决策的管理机制。增强职工对企业工作环境的认识,减少和克服因不了解企业管理者意图和措施而引起的不满心理,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信任;
2、在企业内部创造有利的群体环境和交往气氛。企业要提出本企业组织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理想、信念和作风,用于统帅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创造出一种团结共事的和睦气氛;
3、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虽以精神环境为核心。然而,良好的物质环境是精神环境的前提和保证,是良好工作环境的外显特征。不好的工作条件既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导致员工对企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
4、做好员工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清楚地了解员工的需求与愿望,进行良好的沟通非常必要。这种沟通应更多采用柔性的、激励性的、非强制的手段,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支持组织其他管理目标的实现。例如设立员工投诉信箱,是为了让那些平时根本没有机会和渠道向公司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的员工,能够有一个直接的沟通渠道。这样有利于真正了解广大员工的心声,促进相互交流。如果企业清楚地了解了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应该说在这个企业里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已经具备了最重要的条件。
5、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通过推行企业内部的调解制度,尽最大可能地将劳动争议的苗头扼杀在企业内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往往可以使劳动争议不出企业就及时妥善地得到化解,把劳动争议消灭在萌芽状态。
以上是对企业劳动争议预防工作的粗浅认识,期望能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点帮助。衷心地希望广大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们都能逐步地摸索出适合本单位的预防和化解企业内部劳动争议的有效措施,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率,使劳动关系在和谐、稳定的轨道上运行。
第三篇: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举证责任
引言
近年来,随着劳动者法律意识的提高,用工成本的增大,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出台,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逐年递增。某些用人单位因疏忽了劳动关系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而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其中大部分是因举证责任而导致的。为此,笔者抛砖引玉,在总结劳动争议案件办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拙见。
一、举证责任的定义
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其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义务,并有运用该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有利于其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
在一般证据规则中,“谁主张谁举证”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而举证责任的倒置则是这一原则的例外。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指基于法律规定,将通常情形下本应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一般是原告)就某种事由不负担举证责任,而由他方当事人(一般是被告)就某种事实存在或不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该方当事人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的一种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举证责任同时存在着“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同时也存在举证责任的倒置,这是由劳资双方的法律地位来决定的。
二、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九条“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
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条“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上述之规定明确了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即大部分举证责任都将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无形加重了用人单位义务,但这也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完善其用工体制,以规避法律风险。
三、举证责任之法律实务
(一)用人单位须对劳动合同的订立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在《劳动合同法》出台之前,很多公司特别是人员流动较大的公司都没有与员工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即使是《劳动合同法》出台,亦有某些公司、个体工商经营者抱着侥幸的心理,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而劳动纠纷往往就会在劳动者离职时出现。
劳动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在处理这类型纠纷时,一般要求用人单位就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承担举证责任,比如是否有签订的《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不能提供证据,那么就会被认定为未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将会承担双倍支付工资的风险。当然在此之前,须先确定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而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大部分由劳动者承担举证责任,但这对劳动者要求相对比较简单,像工号牌、名片、公司通讯录、工资表等都可以作为存在劳动关系的直接证据。如果劳动者确实提供了上述证据而用人单位不能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已签订《劳动合同》的,那么用人单位必然将败诉。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笔者建议用人单位与每位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妥善保管好已签订的《劳动合同》,对已到期的《劳动合同》及时续签(到期未续签的亦按照未签订《劳动合同》处理),以避免发生纠纷。
(二)用人单位须对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是否合法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按照上述规定,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履行以下的程序:草案——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协商(不一定取得劳动者同意,但须有会议纪要,劳动者须在会议纪要签字)——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最好是劳动者人手一份)。违反上述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将不会被劳动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认可。
在笔者办理的一件劳动争议案件中就涉及这个问题,用人单位在劳动者离职时克扣了一半的绩效提成。用人单位主张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员工离职的,剩余的绩效提成公司不再支付。经查证用人单位确实有此类规章制度,但是劳动者反驳其并不知情。劳动仲裁委员会要求用人单位拿出证明已将该规章制度告知劳动者的相关证据。但是该用人单位不能提供,于是劳动仲裁委员会并未认定规章制度对该名员工的约束,进而裁决用人单位支付剩余的绩效提成。
(三)用人单位对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合法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赋予了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但这些权利同时也对用人单位形成了约束。劳动合同不同于《合同法》上的“合同”,合同条款当事人除须协商一致外,还须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不以双方约定为准,即无论劳动合同是否有解除合同的条款,解除劳动合同都须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劳动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与劳动合同法相冲突的,那么也应以法律规定为准。所以如果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解除情形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那么将会被认定为无效。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必须要有法定的情形,且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同时须有相关证据予以证明。
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须提交的证据,如“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就应当规定详尽的录用条件;“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在规章制度中就须明确出现哪些情形就属于严重的情形,假如设定连续旷工达7天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达20天的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情况可以解除劳动合同,那么这个过程中用人单位就须提供该名劳动者旷工的相关证据,比如考勤表。
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如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款“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提交其与劳动进行协商但未能协商一致的相关证据,否则就不能以此款解除劳动合同,擅自解除的,将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双倍责任。
所以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之前,一定要遵循法律规定,履行法定程序,否则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用人单位须对减少劳动报酬和计算工作年限承担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不能擅自减少劳动报酬,否则劳动者将可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追究用人单位的责任。现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制定的薪酬制度中将劳动报酬分为两大类: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基本工资是确定不变的,而绩效工资确是浮动的。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子,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数额,而绩效工资的数额确定是最高的,即劳动者在各项考核合格后的数额。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劳动者发生了旷工的情况致使绩效工资须下调,进而劳资双方发生了纠纷,进入到仲裁环节,由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合法而最终导致败诉。鉴于这样的情况,笔者建议用人单位在确定绩效工资时只确定最低标准,每月进行考核时,在此基础上增加,这样可避免发生上述情况。
劳动者工作年限的计算一般由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因为这块儿的证据主要是由用人单位来掌握的,如果用人单位不能提供的,那么劳动者的相关证据将会被仲裁委或者法院认可。所以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一定要妥善保管好员工入职的相关资料,以便以后查证或者提交证据。
(五)加班事实的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分摊
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三对加班事实的举证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如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劳动者提出考勤卡可以看出其加班,那么此时用人单位就须提供考勤卡以便仲裁委或人民法院查证,如考勤卡显示节假日有打卡记录的而又没有安排补休的,那么就会认定劳动者加班;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提供的,那么也认定劳动者加班。
当然,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在节假日上班毋须打卡,那么以避免通过考勤卡来主张加班费。但是某些用人单位在这一方面也做得不是很完善,像笔者接触过的一个用人单位,工资表中写明每个月的工作天数,本来5月实际工作日为24天的,结果登记的工作天数确是26天,那么这多出的两天就应该算作加班,如果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该证据的,那么加班费必定得到支持。
四、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
结合上述论述,虽用人单位在劳动争议案件中承担的举证责任较重,但是只要用人单位运用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恰当,也可避免承担不利的后果,减少损失。就如何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笔者建议如下:
(一)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拟定相关法律文件。如员工入职表、离职表、变更工作岗位通知书、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各类签收单等。
(二)合理制定规章制度,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以保障规章制度合法有效。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按照规章制度的程序及要求予以处理。
(三)劳动合同解除须谨慎,解除前须收集并保留相关证据,解除时须履行合法程序。
(四)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制定竞业禁止协议和服务期协议。
(五)其他需要规范的事宜。
从实践经验来看,凡事做大、做强的公司都会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公司来说,“人和”体现在规范的用工制度。笔者认为,用人
单位应当防患于未然,对现有劳动关系站在法律层面进行梳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劳动人事体制,以构建和谐的劳动人事关系。
第四篇:劳动争议
好学网 好学网
2012二级建造师备考辅导: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投标有效期和投标保证金
招标文件中应当确定一个适当的投标有效期。招标文件中可以要求投标人递交投标保证金,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投标总价的2%,并不得超过80万元人民币。投标保证金有效期应当超出投标有效期30天。
财产权制度
债的发生根据主要包括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等。物权的种类主要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居住权等。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及其相关主体依法对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专利权的主体主要有发明人或设计人、发明人的单位或设计人的单位、受让人等。《专利法》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其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专利权的客体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权的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是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权期限届满后,专利权终止。
好学网
第五篇:和解协议(劳动争议案件)
协 议 书
甲方:
乙方:XXXXX有限公司
甲方诉乙方劳动争议纠纷一案,济南市高新区人民法院业已立案受理,案号:(2018)鲁 民初 号。现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条款,以资双方共同信守。
1、乙方于本协议签订后三日内向甲方支付 元工资,乙方收到该款项后三日内向济南高新区人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
户名: 开户行: 账号:
2、本协议签订后双方就劳动关系无其他任何争议及未决事宜,甲方不得再向乙方主张任何的工资、经济补偿、赔偿、损失等。
3、本协议一式贰份,双方各执一份,自甲方签字、乙方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 年 月 日
乙方(公章):XXXXX有限公司
年 月 日
丙方(公章):山东高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年 月 日
附件:
山东美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应支付的
款项明细
一、债权依据
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鲁01民终5989号民事判决书、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2015)历民初字第126号民事判决书。
二、应付款项
1、支付广告发布费170,000元;
2、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16,362.5元;
3、案件受理费3700元。
注:关于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计算依据: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加倍计算之后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包括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和加倍部分债务利息。迟延履行期间的一般债务利息,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方法计算;生效法律文书未确定给付该利息的,不予计算。加倍部分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为:加倍部分债务利息=债务人尚未清偿的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除一般债务利息之外的金钱债务×日万分之一点七五×迟延履行期间。170,000元×日万分之一点七五×550天(收到终审判决之日2017年1月13日至2018年7月17日)=1636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