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人教版七上语文课程纲要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基础型课程
授课教师:
教学材料:人教版2013年3月第2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授课对象:
授课课时 :80个左右
一、课程目标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 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学习小说,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通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写作: 1.写叙事类文体,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2.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3.进行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作文等形式的专项训练。4.作文训练不少于 8 次,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45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 字的习作。5.注重作
文的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促进合作,共同提高。
综合性学习: 本册共安排了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重点培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 “漫游语文世界” :生活处处有语文。一起来开展一次生活中语文的活动。2. “成长的烦恼” : 3. “少年正是读书时”,通过活动,学会查找资料,整理有关材料。
名著阅读:本册安排的名著阅读篇目为《伊索寓言》 《繁星 春水》 重点是《繁星 春水》的阅读。还可以自由选取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并做一些摘抄或写读后感。具体目标如下: 《繁星 春水》 1.了解其艺术魅力,激发阅读我诗歌名著的兴趣、热情。2.了解她的“爱的哲学”。《伊索寓言》 1.学到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2.通过阅读,学习作品生动优美的语言。3.了解寓言这种体裁。
二、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散步》 《秋天的怀念》 《羚羊木雕》 《散文诗两首》 《世说新语》两则;第二单元: 《我的老师》 《再塑生命的人》 《我的早年生活》 《王几何》 《论语》十二章;第三单元: 《春》 《济南的冬天》 《风雨》 《秋天》 《古代诗歌四首》 ;第四单元: 《紫藤萝瀑布》 《走一步,再走一步》 《短文两篇》 《在山的那边》 《虽有嘉肴》 ;第五单元: 《化石吟》 《看云识天气》 《绿色蝈蝈》 《月亮上的足迹》 《河中石兽》 :第六单元: 《小圣施威降大圣》 《皇帝的新装》 《女娲造人》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寓言四则》。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 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条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如利用工具书、其他图书、电影、电视、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 演等进行语文学习。
2.挖掘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文、任务活动等资源进行语文学习。如学习“诗歌”这一单元,可联系新郑实际,让学生调查、研究、交 流;又如安排综合性学习“难忘初中生活”,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开展 学习、活动。
(二)教学实施
1.围绕专题,重点训练教材继续按人文专题组织单元,但每个单 元都有读写训练的重点。作为中学阶段的第一年教材,七年级上册特 别重视将中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 用。课程实施中,在教学每一个单元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学习重点联系起 来。人文专题,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读写 训练,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 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敢于放手,凸现自主 学生经过九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 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 和获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提 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方法的总结。
3.重视读书,培养语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读书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 知识积累,以悟促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读出文中人物的情感、态 度或作者的立场,读出自己的感受。本册的默读要求,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教学中要给学 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前提出要求,读后交流感受或质疑问难,逐步 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4.积累语言,加强练笔 继续重视积累,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多种形式熟读成诵,完成教材 规定的读背内容,而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积累精彩语言。同时,教师要重视由读到写的迁移,可根据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如仿写句段、续写课文、写读后感,使学生在练笔中运用积累的词句 和表达方法,提高表达水平。
四、课程评价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
1、重点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不仅评价学生个体情况,针对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珍视友情的特点,更注重评价学生对同伴学习的关注、互助的态度。“同伴搭配,学习不累”,教师善于利用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学习,以此促进资源共享,培养团体意识,增添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2、注重日常口头评价,即对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学生表现都给与 随机评价。对于更具有实践性的学习领域,如课外阅读、作文、口语 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采用展示性、表现性评价,不仅有张贴、公示
等静态形式,更注重动态形式: 朗读比赛、读书交流、设置情境交际、参与实际交际、辩论、信件往来等,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 表现的能力。
3、评价形式多样化。纸笔测试:随堂检测、月考、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满分120 分,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写作四大板块,更注重测后自我总结反思,即自我评价,以此培养自我改进的积极性和方法。
活动评价: 根据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准备安排三次综合性学习: 《微笑面对生活》《好读书好读书》、《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4、分项实施:
⑴识字写字重点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评价方式为:①默写,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改进。②随堂练习。随着课时的进展分别将生字放置在语境中辨析。如组成 不同的词,正确运用在不同的句中。小组竞赛,以“对”和“多”者 为胜出。③单元、期中、期末纸笔测试,按满分 120 分计算。⑵本册要求读写记的词语。小组合作对所积累的全部词语进行分类(小组自定分类标准,如按词义分、按词性分、按一般词语和成语分等),小组向全班展示交 流。以小组分工是否合理,是否人人积极参与,归类是否合理等作为评价依据。
(3)阅读 ①.朗读。小组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结对竞赛,要求对每篇课文都尽可能做到正确流利、声情并茂地朗读。同伴互赛,促进学生学习的高 效率、学习的积极性。②.默读。教师提供语段篇章,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 和习惯给予指导性评价。③.课外阅读。重点评价学生在内容概括、文意把握、写法领悟 等方面的领悟。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精彩发言者上榜等方式。④.古诗文诵读。主要评价学生记诵积累过程中是否独立思考、是否主动表达、表达是否清晰等。师生共同评价,特别关注后进生。⑤.文学作品阅读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 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⑥.写作重点评价立意是否新颖,结构是否清晰,表达能否做到 文从字顺,主要采用书面表达、展示等形式。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每次活动结束,都要针对学生的表现 展开自评和互评,主要评价参与态度、交际方式、表达能力。
第二篇:峡口初中人教版七上语文课程纲要
峡口初中语文教研组
七年级备课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江山市峡口初级中学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基础型课程 授课教师: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材料:人教版2013年5月第3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授课对象: 2014级七年级全体学生 授课课时 :80个左右
一、课程目标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学习小说,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通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写作: 1.写叙事类文体,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做到“文从字顺,突出中心,调理清楚”。2.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3.进行命题、半命题、新材料作文(自拟题目)等形式的 峡口初中语文教研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专项训练。4.作文训练不少于 8 次(每两周一次),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45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 字的习作(每分钟30—37字)。5.注重作文的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促进合作,共同提高。
综合性学习: 本册共安排了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重点培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漫游语文世界” :生活处处有语文。一起来开展一次生活中语文的活动。2.“成长的烦恼” : 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换位思考。3.“少年正是读书时” :通过活动,学会查找资料,整理有关材料。
名著阅读:本册安排的名著阅读篇目为《伊索寓言》 《繁星 春水》 重点是《繁星 春水》的阅读。还可以自由选取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并做一些摘抄或写读后感。具体目标如下: 《繁星 春水》 1.了解其艺术魅力,激发阅读我诗歌名著的兴趣、热情。2.了解她的“爱的哲学”。《伊索寓言》 1.学到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2.通过阅读,学习作品生动优美的语言。3.了解寓言这种体裁。
二、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散步》 《秋天的怀念》 《羚羊木雕》 《散文诗两首》 《世说新语》两则;
第二单元: 《我的老师》 《再塑生命的人》 《我的早年生活》 《王几何》 《论语》十二章;
第三单元: 《春》 《济南的冬天》 《风雨》 《秋天》 《古代诗歌四首》 ;
峡口初中语文教研组
七年级备课组
第四单元: 《紫藤萝瀑布》 《走一步,再走一步》 《短文两篇》 《在山的那边》 《虽有嘉肴》 ;
第五单元: 《化石吟》 《看云识天气》 《绿色蝈蝈》 《月亮上的足迹》 《河中石兽》;
第六单元: 《小圣施威降大圣》 《皇帝的新装》 《女娲造人》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寓言四则》。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 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条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如利用工具书、其他图书、电影、电视、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课本剧),学习游戏等进行语文学习。
2.挖掘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文、任务活动等资源进行语文学习。如学习“诗歌”这一单元,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调查、研究、交流;又如安排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开展 学习、活动。
(二)教学实施
1.围绕专题,重点训练。教材继续按人文专题组织单元,但每个单元都有读写训练的重点。作为中学阶段的第一年教材,七年级上册特别重视将中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课程实施中,在教学每一个单元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学习重点联系起来。人文专题,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 3 峡口初中语文教研组
七年级备课组
读写 训练,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敢于放手,凸现自主。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方法的总结。
3.重视读书,培养语感。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读书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以悟促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读出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或作者的立场,读出自己的感受。本册的默读要求,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前提出要求,读后交流感受或质疑问难,逐步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4.积累语言,加强练笔。继续重视积累,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多种形式熟读成诵,完成教材规定的读背内容,而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积累精彩语言。同时,教师要重视由读到写的迁移,可根据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如仿写句段、续写课文、写读后感,写观察日记等使学生在练笔中运用积累的词句和表达方法,提高表达水平。
四、课程评价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
峡口初中语文教研组
七年级备课组
1、重点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不仅评价学生个体情况,针对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珍视交友机会,展示个性的特点,更注重评价学生对同伴学习的关注、互助的态度。“同伴搭配,学习不累”,教师善于利用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学习,以此促进资源共享,培养团体意识,增添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2、注重日常口头评价。即对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学生表现都给与 随机评价。对于更具有实践性的学习领域,如课外阅读、作文、口语、综合性学习等多采用展示性、表现性评价,不仅有张贴、公示等静态形式更注重动态形式:朗读比赛、读书交流、设置情境交际、参与实际交际、辩论、信件(电子邮件,短信)往来等,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表现的能力。
3、评价形式多样化。纸笔测试:随堂检测、月考、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满分120 分,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写作四大板块,更注重测后自我总结反思,即自我评价,以此培养自我改进的积极性和方法。
活动评价: 根据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准备安排三次综合性学习: 《漫游语文世界》(第二单元)《成长的烦恼》(第四单元)、《少年正是读书时》(第六单元)。
4、分项实施:
(1)识字写字重点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评价方式为:①默写(或根据意思听写词语)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改进。②随堂练习。随着课时的进展分别将生字放置在语境中辨析。如组成不同的词,正确运用在不同的句中。小组竞赛,5 峡口初中语文教研组
七年级备课组
以“对”和“多”者为胜出。③单元、期中、期末纸笔测试,按满分 120 分计算。
(2)本册要求读写记的词语。小组合作对所积累的全部词语进行分类(小组自定分类标准,如按词义分、按词性分、按一般词语和成语分等),小组向全班展示交流。以小组分工是否合理,是否人人积极参与,归类是否合理等作为评价依据。
(3)阅读 ①朗读(分角色朗读)。小组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结对竞赛,要求对每篇课文都尽可能做到正确流利、声情并茂地朗读。同伴互赛,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学习的积极性。②默读。教师提供语段篇章,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 和习惯给予指导性评价。③课外阅读。重点评价学生在内容概括、文意把握、写法领悟等方面的领悟。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精彩发言者上榜等方式。④古诗文诵读。主要评价学生记诵积累过程中是否独立思考、是否主动表达、表达是否清晰等。师生共同评价,特别关注后进生。⑤文学作品阅读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⑥写作重点评价立意是否新颖,结构是否清晰,表达能否做到文从字顺,主要采用书面表达、展示等形式。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每次活动结束,都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展开自评和互评,主要评价参与态度、交际方式、表达能力。
江山市峡口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
二○一四年八月三十日
第三篇:《咏雪》人教七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
四、疏通大意,探究文本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默写课文。
五、课堂练习
五、课堂练习: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①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g)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语:对„„说。物②: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与儿女讲论文义()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若令月中无物()
短文
(二)中也有一比喻句,写在下面分析其好处。
比喻句:
好处:
六、阅读激趣: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七、布置作业:
1、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咏雪句并写出理由。
2、整理你在本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利用学到的方法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
教学反思:
1、本课的设计比较注意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做好基础工作。
2、学生的反应尤其是朗读和讨论表现非常好,积极动脑深入探究。如在评判咏雪句子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且说话注意到了形式要求,即:表明观点,阐述理由,再次总结。
3、教案设计挺全面,但因课堂时间紧张所以删去了几个环节,如《世说新语》的介绍﹑问题探究中的一二小题以及课堂练习和阅读激趣。现在想来还是因为刚进入初中的孩子们的文言知识有限,如果有一预习环节或一学期的积累可能就会更好。
4、教师的课堂用语要再进行锤炼,如把“说给我听”改为“讲给大家听听”等。这一点我会在每一堂课上都注意,因为这是一个教师的语言基本功。
第四篇:《夏感》人教七上
《夏感》人教七上
《夏感》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学
董雪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诗歌视频,学生随录音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1.认真听读,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点评朗读;2.概括每段段意。
夏天总体特点
夏天的自然景物
夏天的色彩
夏天的旋律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研读课文
了解了的大致内容,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
.齐读第一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总领全文。由此,分析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自然段中,夏天是突然到来的?还是有个过程?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朗读第三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夏天缓缓而来的过程,那么第三自然段又是如何描绘夏天的色彩呢?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方法,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的使用,偶句,反复等修辞手法)
5.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试分析写法。
热爱,赞美
对比,欲扬先抑手法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
普通劳动者
热爱
赞美
向往
第五篇:《咏雪》人教七上5
教学目标
⒈掌握“骤、纷纷、因”等词语的含义。
⒉反复诵读,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⒊感受和睦、轻松、融洽的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
难点:体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雪融化了是什么?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水”。于是,我肯定了答案:这是科学。接着,我启发学生用文学想象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结果有一个学生说是“春天”。此时,水到渠成,导入课文。今天,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咏雪诗”吧!
二、诵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三遍,并注意关键词:骤雪、纷纷、撒盐、柳絮因风。
三、自主合作
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交流翻译,解决难译句子。(5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然后,指名一二个学生翻译全文,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重点词句。
四、品读鉴赏
学生齐读课文,启发学生探究课文重点内容。教师提出问题:
把“雪骤”、“白雪纷纷”比作“撒盐”,比作“柳絮因风起”,到底哪一个好?
于是,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狠狠扣住“雪骤”“白雪纷纷”这些词点拨指导。
生1: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比较好。因为盐撒下来,与“雪骤”、“白雪纷纷”相比,盐下落的速度太快,雪当时却纷纷扬扬,处于“飘”的状态,跟“柳絮因风起”更像,而盐只能是“落”下来的状态!
生2: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雪会随风起舞的,而盐由于比较重,下落的路线太直,这样,就不符合当时“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3: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盐是“块”状的,它不会飘的,只会垂落下来。而柳絮是轻薄的,会因风起舞的,所以柳絮更像。
师: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后,又点拨:“撒”和“因”在这里用得怎么样?
生4:撒盐的“撒”,用词不当,“撒盐”是人为的,人工的,落下来很不自然。而“因风”,是柳絮顺着风起舞,既自然,又符合“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5:我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它给人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且与文中“欣然”“大笑”“乐”的情景相合拍,表现出融洽、轻松、活跃、欢快的气氛。而“撒盐”似乎体现不出有这种气氛。
师: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人的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统一,用“柳絮”比喻,就好在有意象。(过渡后,师又问)“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生6:我认为“公大笑乐”,是谢太傅在两人才华悬殊的对比中,而对谢道韫的才华表示满意和赞赏。
生7:从“公大笑乐”和文末补充介绍谢道韫身份的前后文可以看出,谢太傅都是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8:我的想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
师:(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所倾倒)鼓掌赞叹起来,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
师:你们学了《咏雪》后,肯定受到很大的触发,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于是,学生们跃跃欲试,读了他们写的形容飞雪的比喻。
生1:雪,像蒲公英,似鹅毛,如芦花,在天空中宛然飘飞!
生2:飞雪,犹如美丽的小蝴蝶,扇动着翅膀,随着和风,四处飘然!
生3:雪,是一群白色的小精灵,漫天飞舞着,来到人间,融进大地母亲的环抱里!
看着学生们开心的样子,我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真想天空为之作美,痛快地下一场大雪呀!
接着,课件展示纷纷扬扬的下雪镜头,我相机问学生:面对着如此纷扬扬的下雪情景,你对“柳絮因风起”有什么感想?
生: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界,用课件呈现古代诗人咏雪诗句:
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⒊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⒋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所《雪》
⒌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最后,引导学生高声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而收绾全文。
五、教师小结
王国维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以上咏雪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因为富有意境。这节课我们通过《咏雪》学习,对写景咏物,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发:凡是文学作品,写景咏物的语言,必须讲究含蓄,有想象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有意境。因为写景咏物,中国美学不注重形似,而注重神似,讲究美的姿态和活的神气,追求境生象外、得意忘象、无我之境。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不少于300字)
3.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课后余音
1.王昌龄在《诗格》中指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并提出意与景的关系:“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也就是说,写景咏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与神似,不可分离,相兼才好,和谐统一。但如果太形似了,反而失去神似。中国美学主张“写实”和“写意”的和谐统一。
“柳絮”虽然灰白色,但外形酷似雪花。“柳絮因风起”却把纷纷扬扬的下雪姿态,描述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把雪花比拟春天的柳絮,颇有生命活力,轻柔温馨,化寒为暖,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催人奋发向上,也给家庭送来轻松和煦的乐观情怀和文化氛围,具有深刻的意象(神似),这是写意。而“撒盐”一喻,虽然形似,但缺乏意象(神似),这是写实。好的诗句应当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即写实和写意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既有写实,又有写意。对于这些知识必须向学生讲清楚。
2.语文教学必须推崇文体语感意识。文体语感,指的是主体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如背景、意图、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因素)的领悟与把握。
文体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同。比如,说明文是写实的文体,语言表达直露。在语言运用方面,教学重点应放在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上。而诗歌是写意的文体,语言表达含蓄,具有想象力,情景交融。在语言运用方面,重点应放在品味语言的情感和意境上。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在品味“咏雪诗”的情感和意境上。教学过程始终紧扣“未若柳絮因风起”与结合“雪骤”、“白雪纷纷”、“因”、公大笑乐”等关键词,进行文体语感意识的熏陶,从而体味“柳絮因风起”境生象外的意境,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非理性领悟能力。阅读如果离开了文体语感,必定是不得要领的。只能是在外表层面上感知语言,感知文字和词汇。
阅读过程应着眼研究人的言语行为、言语活动,将言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认识。以往我们长期关注“工具性”视界下的认知,语文教学缺乏对“文体语感”的体认,往往把诗歌、散文、小说、通讯、游记、传记等都当做记叙文来教,不论何种文体,都一样地分析字、词、句、段、篇,而缺乏“文体语感”的“言语性”视界下的认知。
3.《教参》里有这样一组答案:“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