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夏感》人教七上7
《夏感》人教七上7
张笑天——《夏感》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识记新的字词。
2.了解对比等写景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朗读体会的写景特征。
2.品读讨论写作手法及写景亮点。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感受语言的魅力,朗读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特点,体会的主旨。
教学难点:
写作意旨的体现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1.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注意提醒学生使用恰当、准确、优美的语言。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先生的散文《夏感》。题目告诉我们,作者喜欢的是夏季,而“感”字,就是来解释为什么的。
二.整体感知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文,填空下列横线。
夏
是
一
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夏。
夏
是
一
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夏。
2.讨论明确夏的特点。
紧张热烈急促麦收时期农村农民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
三.精读训练
1.明确这三个特点在中的章节分布。
2.是否整篇都应读的紧张、热烈、急促?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对比的效果。用春之色的柔(女)、秋之色的艳(男)对比夏之色的热烈(齐)。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读出热烈的气氛,要有磅礴之气,升腾之气。
以第四段为例,用朗读来表现紧张、急促。(速度快,停顿短,干脆利落。)
四.品析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夏的特点。
1.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找出你们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可就词语运用、句式、修辞、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方面评析。
2.交流讨论。
实写与虚写,调动各种感官,精彩的比喻、拟人,多处对比,动词的准确使用。
注意讨论完,落实理解后的朗读,接着进行。
五.归纳总结全文主旨。
1.齐读末段。
2.读、背末段。体会作者文白相间、简朴生动的语言,体会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语言的雅致。
2.讨论:你如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明确:作者的意图是为了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
4.将“大声赞美”换一下,仅仅是赞美吗?你还可以再续写两句。如我更要投身到这个……我要抓住……我要珍惜……(写下来交流)
黄金不只是夏的颜色,也是时间的颜色。
板书设计:
夏感
感受、感触、感慨、感染、感动、感悟
六.归纳小结。
1.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学习本文的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并作业:找出一两首写夏的诗文,和本文比较一下,写出夏的什么特点,有何异同。
教学后记:
时间安排还是太紧,最后一段的背诵没能完成。只好临时改为作业。
学生回答问题的覆盖面不够。
这次备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就是备一定要广泛搜集资料,真正解读文本。这一最初我也读不太明白,直到最后搞懂了它是特定时间——麦收,特定地点——农村,特定人群——农民,才真正找到了切入点,找到了感情的出发点。如果老师不能真正解读文本,甚至自己还带着疑问、模糊认识,就去备,的设计肯定偏离主题,显得死板、做作;这样去讲,学生就会一头雾水,抓不住东西。
第二篇:《夏感》人教七上
《夏感》人教七上
《夏感》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学
董雪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诗歌视频,学生随录音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1.认真听读,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点评朗读;2.概括每段段意。
夏天总体特点
夏天的自然景物
夏天的色彩
夏天的旋律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研读课文
了解了的大致内容,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
.齐读第一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总领全文。由此,分析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自然段中,夏天是突然到来的?还是有个过程?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朗读第三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夏天缓缓而来的过程,那么第三自然段又是如何描绘夏天的色彩呢?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方法,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的使用,偶句,反复等修辞手法)
5.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试分析写法。
热爱,赞美
对比,欲扬先抑手法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
普通劳动者
热爱
赞美
向往
第三篇:七上《夏》课堂实录
七上《夏》课堂实录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土门镇初级中学 张治明 邮编:44261
3(老师宣布上课,师生问好。学生喊班级口号)
一、激情导入。
师:一年四季是大自然对人们的馈赠,我们可以感受不同时节不同风光的魅力。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生1:我喜欢春天,草长莺飞,姹紫嫣红,一切都生机勃勃。
生2:我也喜欢春天,可以卸去厚厚的冬装,活动自如,充满希望。
生3:我和她相反,喜欢冬天,虽然天气寒冷,但也意味着过年临近。(生笑)
生4:我喜欢秋天,天高云淡,气候适宜,那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累累的果实在枝头笑弯了腰,火红的枫叶点燃了秋天的热情!
师:说得真好,富有诗意。还少哪个季节?
生:夏天。
生5:夏天太热了,让人提不起劲,就想进空调间。(生笑)
生6:我本来也这样认为,但预习了课文后,我对夏天的看法改变了,它是很热烈,很富有激情的,比春天更有旺盛的生机。(一些同学附和点头)
师:确实,一般人都认为夏天烈日炎炎、挥汗如雨,很难找到喜欢它的理由。而当代作家梁衡却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细腻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同学们通过预习就能深受感染,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梁衡笔下的《夏》(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师:刚才的发言让老师有了一种感觉,大家课前对文章经过了认真的预习,希望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我能不断加深这种肯定。检查一下大家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小黑板:1.给加点字注音。
迸发()芊芊细草()旋律()挑()着绿叶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磅(bó)(pú fú)苦(sè)
3.解释词语。
春华秋实闲情逸致
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预习成果,其余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老师巡回。师: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生大声地:正确。
师:大家课前准备很充分。磅礴的“礴”和苦涩的“涩”都是左右结构,旋律的“律”字拼音要有两点,书写的时候要注意。齐声把这些词语读两遍。生大声地朗读,加深印象。
(二)理清课文思路。
师:通过预习,你能不能马上说出,作者梁衡对夏天有怎样的感情?生4:热爱。
生5:赞美。
师:文中有明确的话吗?
生齐:我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师:大家要读出赞美之情,应抓住什么词语重读?
生6:赞美。
生7:大声,表示力度。
生8:还有夏季一词,是歌颂的对象。
生齐读。
师:作者对夏天的热爱赞美都围绕夏天的哪些景物来描写的?
生9:太阳、麦浪、热风
生10:棉苗、高梁、玉米、瓜秧
生11:黛色长墙。
师:那是什么?
生11:是草。
师:能不能更确切些?细草也是草。
生11:哦,应该是厚、密的草。
生12:,蝉儿。
师:夏天的景物单是一些自然风光和植物构成的吗?
生13:还有辛勤的农民。
师:对了,还有夏天的人们,也是夏天的一景。瞧,作者多有观察力,看到了夏天特有的自然风光、植物和人,这些夏天的美丽的景物(板书:景美)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14:二、三、四段。
师:体现了夏天哪些特点?
生15:紧张、热烈、急促。
师:文章哪一段?
生齐:第一段。
师:这是夏天的旋律,是夏天的特点。(板书:紧张、热烈、急促)师:可见,本文的结构?
生二齐:总分总。
三、赏析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师:既然夏天的特点是依赖我们刚才提到的景物表现出来的,那么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内容来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举一到两个例子进行分析。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
小黑板提示:
1、修辞手法
2、传神的动词、形容词
3、描写手法
(学生激烈地讨论,老师来回走动,并且不时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
师:有了结果的小组请举手示意。(个别小组有人举手,老师等待,举手人数渐多。)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讨论得差不多了,哪一组先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
生1:文章的第四段“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作者运用一些动词,通过写农民的表现来体现夏天的紧张、急促的特点的。(生读得缓慢、抒情。)师:这些属于什么描写?
生1:动作描写,也有心理描写。
生2:农民人数很多的,也属于场面描写。
师:很好,那这样的场面,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吗?
生3:人声鼎沸。
生4:热火朝天。
师:这样热火朝天的场景,刚才这位同学有没有读出其特点?好,你自己说。生1:没有一种热气腾腾的感觉,农民的心里很着急很紧张也没有读出来。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的着急?
生1:快割,快割;快打,快打。
师:要怎样读?你试一下。(生一口气读得很急。)
师:其他同学觉得他读得如何?
生5:没有轻重缓急的区别。前面提到“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而下面的“快割,快割”和“快打,快打”正好照应,要读得急、快,“弯着腰,流着汗”表现场面热烈,音调要微微高些。而其他地方,可以稍微读得缓和一下,来衬托急。
师:真厉害,看来你在朗读上有很高的天赋。能让大家欣赏一下你的朗读吗?(生读,很有味道。)
全班鼓掌。
师:真棒,本来老师想读一下的,这下就不班门弄斧啦。(生笑)看来,在朗读的时候,要抓住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语调、语速的变化,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来,我们学着她的语气、节奏,一起读一读。
师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师:其他小组的成果汇报?
生6:“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里不仅通过农作物,还通过自然景物来体现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
师:这里更能体现夏天怎样的特点?
生6:热烈。
师:看黑板,语言描写上是怎样来体现这种热烈的?有修辞手法的使用吗?有一些用的好的词语吗?
生6: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麦浪比喻成热浪,把汽车比喻成舰船。生7:不仅是汽车,还有山、云,都比喻成了舰船。
师:看得很仔细,不错。那么这一比喻有什么作用?
生8: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夏天麦田的蓬勃、旺盛的气势,麦田无边无际,麦穗在风吹下,形成热浪,加上“扑打”,一种夏天力量的美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师:你可以去当文学评论家或鉴赏者,字字精彩。
生9:这里的“烘烤”突出夏天的炎热。
生10:我看到一些写颜色的词语,火红、金黄都是很亮的色彩,只有夏天才配得上用他们,很大气。
师:你的分析也很大气。
师:如果我们朗读这段,可以从哪些词语上进行处理?
生10:火红、烘烤、金黄、翻滚、扑打、浮动要读得重,要读出气势与力量。
生11:涌、主宰、熟透也应重读。
师:这些词语都用得很到位,把夏天的热烈表现了出来,我们先请力量的代表——男生一起来读。
男生读,读得气势磅礴。
师:怎么样?(大家一起点头赞同。)我们一起来,一起感受夏天的热烈。全班齐读,比前一次更加有力,更加有气势。
生12:文章第三段中“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重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写棉苗、高粱、玉米、瓜秧这些植物的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写出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师:分析恰当。大家能帮植物配一下音吗?在这样的季节,他们会说什么呢?用第一人称吧。
生13:我要快快长大,回报主人的辛勤付出。
师:喝水不忘掘井人。
生14:大家一起努力长大啊,我们付出汗水,到秋天就会有收获的。
师:心里很急,一心想快快成熟,急促的旋律。每个人都试着把植物的心情放进去读一读。
生自由试读。
师:我们女生也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
女生齐读。读得较好。
生5:因为是拟人手法,我觉得还应该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的可爱神态读出来。挑、举、匍匐这几个词可以重读,这样会更好一点。
师:你又带给我惊喜了,你读一下。(生读,比集体读更有味道。)看来,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善于思考分析,敢于挑战,会不断进步。老师向你学习。全班鼓掌。
生15:我们小组分析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通过描写人们的动作行为表现夏天的急促和紧张。
(生读得很急)
师:这里的“可是”是什么意思?表示转折吗?
生齐声:不是。
生15:应该是“是不是”的意思,表示担心害怕。
师:他们担心害怕什么?
生15:可千万不要下雨啊。
师: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一种担忧和焦虑。抓住两个“可是”。你重新读一下。
(生读,有很大进步)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全班齐读)
师:这里农民的表现最能体现夏哪一特点?
生齐声:紧张。
师:他们除了紧张收麦打麦外,还紧张什么?
生16:还要忙着追肥、浇水。
师:为什么?
生16: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师:从“挑”字你看出什么?想想我们生活中用“挑”字的场合。生17:人们愿意这样去奉献,是农民主动的行为。
生18:农民对自己的责任很看重。
师:对,就如“挑起了中国的大梁”。
生19:农民劳作的勤劳辛苦。
师:文章中有没有表现农民勤劳辛苦的句子?
生20:夏,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是农民辛勤的汗水。
师:很好。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发现,作者赞美夏天,是赞美夏天自然风光的热烈、气势,是赞美夏天植物蓬勃生长的旺盛生命力,更是赞美了夏天辛勤劳作的农民。(板书:人勤赞美夏天、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四、课堂反馈。
师:同学们在课上的表现令老师非常满意。我相信大家的学习一定是有效的,高效的。我们自己来检查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完成《自主检测》“合作探究”第4大题1、3、4。
学生自主完成检测内容,老师巡回其间,不时指点。
(学生回答、集体讨论,老师强调答题的规范性,反馈有效。)
五、拓展延伸。
师:文章第五段说,历代文人很少写夏天,的确,描写夏天的诗词歌赋最少。老师找了两首诗歌,请你比较这两位作者对夏天的感情和课文表达的有什么不同。
小黑板展示诗歌:
苦行
唐 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生1:王维的诗歌写的是夏天的炎热、干涸,表达对夏天的不满之情。师: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是?
生1:重,苦。穿很少的衣服就觉得多了,树很密很多也不觉得阴凉。师:《山亭夏日》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2:《山亭夏日》有楼台倒影,有水晶帘,有微风,有蔷薇花香,景色比较美丽,很温馨,不像夏天的景色。
师:为什么这些景色是温馨的呢?从环境角度看。
生3:哦,在山中的亭子里,树多,又宁静,会比较阴凉。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心情?
生4:很悠闲,很恬静。
师:的确,不同的人由于环境不同,认识态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而不同的景物选择也能传递作者不同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师:所以,请你选择一些具体的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锤炼一些词语,对所选择的景物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某一季节的独特感受。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夏
梁衡
景美赞美夏天
紧张热烈急促
人勤赞美辛勤劳作的人民
第四篇:人教版-七上-语文-教学案-7散文诗二首
7* 散文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2.作者冰心的简介。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5.制成PPT演示文稿。
2课时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新隽永。
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3.意蕴深刻。
《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母亲 孩子(金色花——圣树)祷告 散发香气纯真的三次嬉戏母子之爱
读书 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2.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3.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 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 雨愈下愈大 红莲:左右攲斜 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不摇动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4.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如果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红莲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花瓣凋零、枯萎;被风吹倒了,压断了)是啊,如果没有荷叶的庇护,红莲可能会像文中写到的那朵白莲一样凋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白莲的句子。
品读课文描写白莲的部分,指导学生朗读时融入作者的情感。5.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6.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荷叶·母亲 寄寓→ 荷 叶―→母亲
(无畏 遮蔽)
联想
(无私 爱护)
红 莲―→“我”
象征→
心中的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
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第五篇:《咏雪》人教七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
四、疏通大意,探究文本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默写课文。
五、课堂练习
五、课堂练习: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①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g)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语:对„„说。物②: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与儿女讲论文义()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若令月中无物()
短文
(二)中也有一比喻句,写在下面分析其好处。
比喻句:
好处:
六、阅读激趣: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七、布置作业:
1、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咏雪句并写出理由。
2、整理你在本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利用学到的方法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
教学反思:
1、本课的设计比较注意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做好基础工作。
2、学生的反应尤其是朗读和讨论表现非常好,积极动脑深入探究。如在评判咏雪句子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且说话注意到了形式要求,即:表明观点,阐述理由,再次总结。
3、教案设计挺全面,但因课堂时间紧张所以删去了几个环节,如《世说新语》的介绍﹑问题探究中的一二小题以及课堂练习和阅读激趣。现在想来还是因为刚进入初中的孩子们的文言知识有限,如果有一预习环节或一学期的积累可能就会更好。
4、教师的课堂用语要再进行锤炼,如把“说给我听”改为“讲给大家听听”等。这一点我会在每一堂课上都注意,因为这是一个教师的语言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