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新课程改革(总)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简答题、论述题★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的发展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
巨大的差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或:片面追求升学率会造成哪些后果?):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 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我国现今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甄别、选拔的功能;
(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
样化发展的需要。
★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这次课改在强
调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注重把学生当做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因而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课改除了重新厘定课程目标之外,还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涉及“课
程”的几乎所有方面加以改革。
★
五、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里试从课程观、课程内 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校文化等方面阐述课改的几个重要理念。
1.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2.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3.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4.突破知识传授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5.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
6.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7.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第二节 新课改的目标
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本任务: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
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与内容)
(一)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
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
学课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三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内容——仍过分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实 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标准——仍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 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 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执行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 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人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和努力程度,冇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方向
(一)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执行评价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二)教师评价改革
1.打破“唯学生成绩”论教师工作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水
平不断提高的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三、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
2.评价主体参与原则和互动原则;
3.评价内容多元化、方式多元化原则;
4.参评主体的多元化原则;
5.倡导质性评价的原则;
6.评价的激励原则。
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一、概念、性质
概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特点:
1.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
成性目标、主体的关系。
3.课程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研究
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简答题)
6.把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节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
一、信息技术教育
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
1.促使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利于转变教师角色。
3.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4.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教学
(一)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的形态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利弊:
优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可以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缺点:颠倒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大容量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 盲目利用,浪费教学可用资源; 不顾实际强求使用多媒体。
(三)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
1.紧扣教材,有的放矢;
2.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
3.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
4.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
5.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
6.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第二篇: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一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 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二 国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趋势
1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课程内容上,重视课程的理论化和现代化
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5加大课程难度,实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三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过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修改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五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六 新的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为此,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伙伴关系,一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二要民主,民主是师生关系的融化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七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资助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转变学生单
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3合作学习,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积极意义。激发创造性;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促使学生不断反省、提高。
八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 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独立性 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九 综合实践活动
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课时。内容:1 信息技术教育 2 研究性学习3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 劳动与技术教育。特点:1整体性 2 实践性 3开放性 4 生成性 5 自主性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十 现代你们信息技术队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促使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十一 多媒体教学
优点:1激发学生兴趣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扩大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隐患:1 颠倒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大容量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盲目利用,浪费教学可用资源不顾实际强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交叉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第三篇: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十大重要理念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十大重要理念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
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其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
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专家一致认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六大转变。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六、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指直觉地、主动地、独立地学习。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在未来社会里,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变更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知道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将成为世界性的学习主要方式。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停留在“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上,那么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将越来越低下,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就不言而喻。
七、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
我们知道,一切改革的最大困难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与一切新生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八、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管理与评价制度。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如果高考不改革,新课程改革实验将无法取得成功,甚至有人建议取消高考,让高中学生推荐上学之路。殊不知我国高考制度是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它虽然需要改革,但在短期内取消是不符合国情的,即使是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其基础教育的许多改革正向我国借鉴成功经验,正沿着与我国几乎相反的改革方向前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高考制度只能得到改革而不会取消。
九、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这里所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以下“四大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十、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
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旧分科课程的特点是: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旧课程的缺点是: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学科间人为分割,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旧课程的优点是: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学生可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利于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部;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新课程改革)
教师招聘考试与新课程改革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
(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第五篇: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公开招聘新任教师基础知识考试资料编写组
前言
为进一步做好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笔试考试工作,按照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笔试命题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教人[2011]30号)精神和具体要求,将基础知识笔试分为“专业科目”和“综合知识”两个科目,考试学段划分为中学教师(含职业高中学段)、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三个学段,为此而制定中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
大纲、小学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幼儿园教师“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以及三个学段的“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专业科目
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统一公开招聘新任教师中学段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
(一)主要范围:中学段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与教师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应试人员对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中学教育教学的了解情况,突出考核内容对应试者的实践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要求,以促进陕西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二、考核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考核知识点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教师专业化发展。
2.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教育学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学;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本质;学校的产生;古代学校;近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制;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含义;当代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方针。
学校教育功能的含义;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现代化功能、政治功能、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
反思与教师反思;教学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研究;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校本教研。
(2)分析与应用
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的应用;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及实际应用;教师反思的意义;教师反思的方法;教学日志的基本结构与实际应用;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与实际应用;教学课例的基本结构与实际应用;行动研究法的基本要素与实际应用。
(二)中学课程与教学
1.考核知识点
课程基本理论;基础教育(中学)新课程改革;学校教学的过程与特点;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与评价。
2.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课程的含义;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课程理论的发展、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课程设计的概念、目标模式、过程模式;课程目标与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课程标准;教材与教科书;课程的类型;校本课程与开发;课程内容的基本观点;挖掘课程内容的方法与思路;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改的基本特征;课程设置的整合性;新课程的“三级管理体系”;新课程设计的特征;中学新课程的结构;新课程的实施。
学校教学的概念、特点、任务;非智力因素;教学过程的概念、特点、“三要素”说;教学过程的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说与发展说;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与表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简约型规律;教师主体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知识学习与品德形成相统一规律。
布鲁纳的学科结构教学理论;罗杰斯的情感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师观;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取向;课堂教学的概念、意义;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学设计的概念、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与设计的主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原则;教案设计的一般环节;导入技能的类型与原则;教学语言技能的概念、构成要素;提问技能的类型与原则;教授技能的类型与原则;变化技能的类型;强化技能的概念与类型;演示技能的定义与类型;板书技能的定义、意义、类型与应用原则;结束技能的定义、意义与应用原则;课堂组织技能的定义、步骤与类型;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班级授课制的定义、类型与结构;个别辅导的常用方法;小组教学的八种形式;现场教学的概念与组织要求;教学模式的概念与中学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堂好课的标准;怎样上好一节课;说课的概念、类型、内容与原则、听课的含义;听课的类型与教师如何听课;评课的内容。
教学质量的含义与影响要素;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评价的含义、原则、种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建构主义思想对教学评价的启示;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制、实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特点;教学测验题目的类型与编制;测验分数的解释。
(2)分析与应用 学习方式转变的方向与内容;课程内容的挖掘与转化;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落实与体现;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的教育性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落实;课堂教学原则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用;课堂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案的设计实践;说课稿的撰写;好课评价标准的实际运用;讲课的操作性要求;课堂教学环节实际应用。
(三)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
1.考核知识点
品德与德育;学校德育的原则、方法和模式;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2.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品德、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关系;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德育的概念、意义。
学校德育的客观真实性原则、整体系统性原则、辩证发展性原则、知行一致原则、正面教育原则、尊重平等原则;品德教育模式的内涵;品德教育中的认识模式、情感模式、社会化模式、生态模式。
班主任工作职责;班级管理的内涵;学生与班级管理;班集体建设的策略。
(2)分析与应用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与德育对策;正面教育原则、整体系统原则、尊重平等原则的实践运用;德育的认识模式、情感模式、生态模式的实践运用及德育方案设计;班集体建设方案设计;主题班会活动的设计;班级管理中常见问题的校正。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考核知识点
知识学习;学习理论;学习动机。
2.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学习的概念;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概念同化与形成;问题解决;学习的认知策略。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正强化与负强化,尝试错误学习,普雷马克原理;认知学习理论,顿悟学习,认知结构,发现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习共同体;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有意义学习、学生观、教师观。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与自我效能理论。
(2)分析与应用
强化原理在学生良好行为塑造中的运用;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观”对教学活动的意义;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对教学活动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的意义;人本主义学生观对教育的意义;概念与原理的教学策略及其实践应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实践运用;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实践运用。
(五)中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辅导
1.考核知识点
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基本规律;心理发展的理论;学校心理咨询的模式与技术。
2.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认知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认知冲突;最近发展区;内化;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三水平六阶段;个人神话;假想观众。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模式;艾利斯的ABC理论;释意;肯定性训练法;自我管理法。
(2)分析与应用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组织教学;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组织教学;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依据青春期的反叛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人格发展理论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实践应用;通过心理咨询方式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实践策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实践应用。
三、推荐学习的教材
1.栗洪武等主编《学校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2.王振宏、李彩娜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陕西省各地市新华书店有教材
西安市
序号
县区(单位)
招聘岗位资格条件及要求
备注
联系方式
学段 类别
招聘 学科
拟招聘人数
学历
专业名称
教师资格
其它条件
高陵县
初中
美术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美术学
初、高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师范类毕业生,年龄28周岁以下
钟老师联系电话029-86787710
地理
地理科学
小学
语文
大专及以上学历
小学教育(语文方向)、汉语言文学
小学及以上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师范类毕业生,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年龄28周岁以下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教育
英语
英语、英语教育
幼儿园
学前 教育1
国民教育序列大专及以上学历
学前教育
幼儿园 教师资格
国民教育序列大专及以上教育类相关专业未就业毕业生,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普通中专、大专毕业生,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年龄28周岁以下
学前 教育2
大专及以上学历
学前教育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师范类毕业生,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年龄28周岁以下
长安区
初中
思想品德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思想政治教育
初、高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8周岁以下
语文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8周岁以下,普通话等级二级甲等以上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8周岁以下
英语
英语
物理
物理学
化学
化学、应用化学
体育
体育教育
音乐
音乐学
美术
美术学
信息 技术
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小学
语文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小学及以上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8周岁以下,普通话等级二级甲等以上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8周岁以下
英语
英语
体育
体育教育
音乐
音乐学
美术
美术学
信息 技术
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8周岁以下,计算机水平达到国家二级
幼儿园
学前 教育 100
大专及以上学历
学前教育
幼儿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8周岁以下,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
碑林区
小学
语文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汉语言文学
小学及以上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未就业毕业生,普通话二级甲等及以上,本科学历年龄27周岁以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年龄30周岁以下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未就业毕业生,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本科学历年龄27周岁以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年龄30周岁以下
幼儿园
学前教育
大专及以上学历
学前教育
幼儿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未就业毕业生,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专科学历年龄25周岁以下,本科学历年龄27周岁以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年龄30周岁以下,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
莲湖区
幼儿园
学前 教育
大专及以上学历
艺术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方向)、学前教育
幼儿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年龄25周岁以下
小学
语文
大专及以上学历
文秘教育、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初等教育(语文方向)
小学及以上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年龄28周岁以下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小学教育(数学方向)、初等教育(数学方向)
体育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
英语
英语、英语教育
音乐
音乐学、音乐教育
信息 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
高中
语文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文秘教育、汉语言文学
高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有2年以上从教经历,年龄28周岁以下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英语
英语
历史
历史学
政治
思想政治教育
化学
化学、应用化学
职业 高中
计算机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或高中教师资格
临潼区
小学
语文
大专及以上学历
汉语言文学
小学及以上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年龄28周岁以下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教育
英语
英语、英语教育
音乐
音乐学、音乐教育
美术
美术学、美术教育
初中
语文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汉语言文学
初、高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8周岁以下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教育
英语
英语、英语教育
物理
物理学、物理教育
化学
化学、化学教育
地理
地理学教育、地理科学
历史
历史学、历史学教育
阎良区
职业 高中
现代农艺技术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现代农艺技术相关专业
相应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6周岁以下
舞蹈
舞蹈学
初中
语文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汉语言文学
初、高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6周岁以下,普通话二级甲等及以上
物理
物理教育、物理学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6周岁以下,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
小学
音乐
大专及以上学历
音乐教育、音乐学
小学及以上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年龄26周岁以下,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
美术
美术教育、美术学
幼儿园
学前 教育
大专及以上学历
学前教育
幼儿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年龄26周岁以下,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
户县
高中
数学
本科学历 学士学位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教育
高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30周岁以下
物理
物理学、物理教育
地理
地理科学
生物
生物工程
英语
英语
幼儿园
学前 教育
大专及以上学历
学前教育
幼儿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年龄30周岁以下
灞桥区
幼儿园
学前 教育
大专及以上学历
学前教育
幼儿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年龄26周岁以下
美术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美术学
初、高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6周岁以下
音乐
音乐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体育
体育教育
舞蹈
舞蹈学
语文
汉语言文学
周至县
幼儿园
学前 教育
大专及以上学历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等教育
幼儿园及相应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8周岁以下,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
小学
语文
大专及以上学历
初等教育、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文学
小学及以上 教师资格
英语
英语教育、英语
数学
初等教育、数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
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体育
初等教育、体育教育
音乐
音乐教育、音乐学
美术
美术教育、美术学
初中
英语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英语
初、高中 教师资格
物理
物理学
化学
化学
生物
生物科学
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体育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
音乐
音乐学
心理 健康
心理学
美术
美术学
未央区
初中
语文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汉语言文学
初、高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本科年龄26周岁以下,研究生年龄28周岁以下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教育
英语
英语、英语教育
小学
语文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汉语言文学
小学及以上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本科年龄26周岁以下,研究生年龄28周岁以下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英语
英语
体育
体育学类
音乐
音乐学
美术
美术学
幼儿园
学前教育
本科学历 学士学位
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未就业毕业生,年龄25周岁以下
体育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
小学及以上 教师资格
美术
美术学
音乐
音乐学
雁塔区
小学
语文
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士及以上学位
汉语言文学
小学及以上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未就业毕业生,普通话二级甲等及以上,本科年龄27周岁以下,研究生年龄30周岁以下
数学 8
数学与应用数学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未就业毕业生,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本科年龄27周岁以下,研究生年龄30周岁以下
英语
英语
体育
体育教育
音乐
音乐学
美术
美术学
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幼儿园
学前 教育
大专及以上学历
学前教育
幼儿园 教师资格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未就业毕业生,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大专、本科年龄27周岁以下,研究生年龄30周岁以下,大专学历限西安市生源或具有西安市常住户口
本文来自: 招教论坛(bbs.jszpxx.com)详细文章参考:http://bbs.jszpxx.com/thread-91177-1-1.html 按照《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陕发〔2010〕10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陕政发〔2010〕50号)要求,根据《关于印发〈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教人〔2011〕30号)规定,经研究决定,对2012年全省中小学(含职业高中,下同)、幼儿园需要补充的新任教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现将招聘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名额
2012年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统一公开招聘新任教师4176名,具体招聘单位和岗位见附表。
二、招聘对象和条件
(一)招聘对象
招聘对象为2012年毕业的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生、往届未就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及符合岗位要求的其他人员。招聘岗位所需的具体资格条件按附表岗位要求确定。
(二)应聘人员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2.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4.应聘人员年龄一般应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招聘岗位有具体年龄要求的,以附表岗位要求为准。招聘岗位年龄限制,均指周岁年龄,即截止到3月11日,不超过招聘岗位所要求周岁生日(以身份证上标明的出生月日为准)。
5.身心健康,能适应岗位要求。
6.普通小学、幼儿园教师应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普通初中和高中(含职业高中)教师应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7.应聘人员原则上应为统招大学毕业生。招聘岗位有特殊要求的,以岗位要求为准。
三、方法步骤
本次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按照发布招聘信息、网上报名与资格初审、基础知识考试(笔试)、资格复审、专业技能考核(面试)、体检、考察、聘用等环节进行。
(一)发布招聘信息
在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等网站上统一发布公告,公布招聘岗位和资格条件。对招聘岗位的专业、学历学位、资格条件等信息需要咨询时,请直接与招聘岗位所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咨询电话可以通过上述网站查询。
(二)报名与资格初审
本次招聘采取网上报名和资格初审。不设现场报名。
1.报名时间:2012年3月5日18:00—3月11日18:00。
2.报名网站: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www.xiexiebang.com)。
3.网上报名和资格初审:应聘人员直接登陆公布的报名网站,按照要求如实、完整填写本人信息,并上传本人近期免冠正面证件照(jpg格式,像素为130(宽)*165(高),大小50k以内)。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公布的资格条件在应聘人员提交报名信息后48小时内进行网上资格初审,审查通过后的信息不得变更。如应聘人员所填信息与本人真实信息不符,后果由应聘人员自负。凡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考试及聘用资格。应聘人员只能选择一个县(区)中的一个岗位进行报名,不能用新、旧两个身份证号同时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网上报名具体操作办法按照报名网页上《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统一公开招聘新任教师考生网报流程说明》和提示进行。网上资格审查时间为3月5日18:00—3月13日18:00。
4.考试收费标准参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收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陕价费调发〔2001〕89号)批准的每人每科50元标准收取。基础知识考试科目共两门,考试费100元,应聘人员在网上审核通过后网上支付。专业技能考核费用由各市按规定收缴。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特困家庭的应聘人员,先报名缴费,待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资格审查结束后,持相关证明到所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申报,由省教育厅统一办理退费手续。
5.网上交费和下载准考证:资格审查通过的应聘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登陆公布的报名网站,进行网上交费,缴费时间为3月5日18:00—3月14日18:00。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交费的,视为自行放弃报名。网上缴费成功的应聘人员需及时打印报名表,以备复审时用。4月2日18:00—4月6日18:00请缴费考生从报名网站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打印过程中遇到问题,请与考试技术支持咨询电话联系解决。
6.岗位开考比例:根据《陕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办法》规定,报考同一岗位的要形成竞争,招聘人数与应聘人数之比一般不能低于1:5比例,达不到这一比例的,除陕西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紧缺专业和急需引进的人才可放宽到1:3的比例外,原则上取消或削减该岗位的招聘计划,不再进行补报。3月15日,省教育厅确定不具备开考条件的招聘职位并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布,取消岗位的,由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负责退还报名费。
(三)考试考察
1.基础知识考试。基础知识考试科目共两门,一门为综合知识,一门为专业科目。两门分值各占50%。
基础知识考试时间为:2012年4月8日(具体地点及时间安排,详见准考证)。应聘人员须携带准考证、居民身份证按规定时间、地点参加考试。
综合知识考试范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师道德与教育法、公文与论文写作、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科技常识、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概况、陕西省情知识、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参考教材为:《陕西省公开招聘教师基础知识专用教材—综合知识(2012版)》(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各地市新华书店和经济日报社陕西图书发行部有售。地址:西安市长安中路239号通瑞大厦3楼351室即长安立交东南角长安大学西门北侧朗乐3楼。电话:029—82111044、85224971(外地考生可联系邮寄)。
专业科目按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分别组织命题。幼儿园教师专业科目考试为保教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小学教师专业科目考试为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中学教师专业科目考试为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各学段参考教材如下(陕西省各地市新华书店有售):
中学学段“教育知识与能力”参考书目为:
(1)栗洪武等主编《学校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2)王振宏、李彩娜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小学学段“教学知识与能力”参考书目为:
(1)栗洪武等主编《学校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2)李越、霍涌泉主编《教育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幼教学段“保教知识与能力”参考书目为:
(1)郑健成主编《学前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七次印刷。
(2)陈帼眉主编《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本次统一组织的公开招聘考试,招聘机构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单位和个人举办辅导培训班。
4月下旬,公布基础知识考试成绩。基础知识笔试成绩及合格人员名单可登陆陕西省人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