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选择题及答案(一)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选择题及答案
(一)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
2、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3、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
A、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
A、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5、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
A、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信息化课程资源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A、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7、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
A、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8、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A、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9、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考试、选拔方式。
A、学生自由选择
B、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综合评价的
10、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1、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12、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改革B、创新 C、变革
13、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A、发挥 B、发展 C、发扬
14、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1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基、本 C、必要
16、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
A、重要 B、必要 C、首要
17、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18、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19、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20、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21、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22、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3、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24、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 B、耳 C、心 D、眼
25、学生的主体是(C)。
A、教师 B、家长 C、学生 D、学校
26、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27、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28、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1/3 B、2/3 C、1/2 D、1/4
29、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3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31、许多人利用早晚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抑制的干扰是(A、双重抑制
B、单一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32、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3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34、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35、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36、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37、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
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39、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
A、教学方法的变革 B、教学过程的变革
C、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D、学习方法的变革
40、下列不属于校外课程资源的一组是()
A、科研院所、科技馆、多媒体教室 B、教科书、实验室、博物馆
C、家长、教师、工厂 D、自制教具、校园草坪、阅览室
41、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42、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43、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44、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45、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4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47、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48、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49、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
50、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A、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51、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5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53、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54、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
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④⑤
55、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56、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57、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②
58、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
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
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④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59、课程标准对下列哪项内容没有做硬性的规定()
①课程目标、内容 ②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基本标准
③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和课时安排 ④评价基本标准和评价具体方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60、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B、①②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61、现行的课程体系形成于()
A、信息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经济时代
D、知识经济时代
30、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
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62、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63、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64。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4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6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6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6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7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7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7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7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7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7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76、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A)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7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及即(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78、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A)。
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B、辩论 C、合作性讨论 D、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79、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8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8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因地制宜 举一反三 声名狼籍 怨天尤人 B、荼毒生灵 为富不仁 安然无恙 变本加利
C、走投无路 漫不经心 川流不息 千头万序 D、随机应变 因材施教 再接再厉 相提并论
83、与“课外阅读是否影响课内学习?它对课内学习能否起促进作用?。”衔接最合理的是()
A、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B、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C、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D、这是谁都无法明确的问题
84、古人苏秦受辱而悬梁刺股,终成学业,恰好印证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这说明人的情绪的两极()
A、是对立而不可调和的 B、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
C、是具有社会性的,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D、是可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85、对话式教学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认知性或其他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的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设计体现出()
A、平等民主性 B、多元互动性
C、自主探究性 D、开放创新性
86、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科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87、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88、某教师讲授“价格由6元变为2元”的数量问题,学生表述正确的是()
A、原来一条围巾卖6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两倍
B、原来一条围巾卖6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三分之二
C、原来一条围巾卖6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到三分之二
D、原来一条围巾卖6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缩小了两倍
89、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
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 D、三番五次
90、下面是上海实验小学的一则评语: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成;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带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每次看到你难受的样子,老师们真不忍心。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
A、结果评价 B、过程评价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91、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2、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论,从而获得迅速进步。这个现象说明了()
A、学习的实践性 B、学习的渗透性 C、思考的独立性 D、思想的开放性
93、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其背景说明最全面的是()
A、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
B、社会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挑战
C、我国加入WTO面临的挑战 D、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挑战
94、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B、顺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仍为矩形
C、既为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四边形为正方形
D、以一条对角线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
95、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96、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刻背景是()
A、工业经济时代 B、知识经济时代
C、网络信息时代 D、农业经济时代
97、不属于引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是()
A、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存在极大的反差
B、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C、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D、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振兴教育,全民有责
98、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99、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100、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D)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0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
10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B)
A、人民当家作主 B、实现共同富裕 C、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3、我国的立国之本是(B)
A、大力发展生产力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党的领导
104、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05、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它的本质属性是()
①整体性 ②实践性 ③开放性 ④生成性 ⑤自主性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106、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包括的方面是()
A、兴趣化学习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107、下列对“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关系说法不当的是()
A、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B、强调研究性学习是因为过去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
C、彻底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D、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108、对信息技术教育所承接的任务说法不准确的是()
A、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B、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C、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D、提高课堂教学中制作及使用教学课件的力度和普及性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11、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改革主要任务说法不准确的是()
A、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B、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C、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D、构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12、“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3、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4、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5、学生张某长期不做作业,班主任将他安排在最后一排,并不许他与同学们交流,致使张某逐渐荒废学业。教师这种做法违背了课程改革教学行为的()原则
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C、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自我监控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116、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
A、主动性 B、独立性 C、体验性 D、问题性
117、英国在99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体现的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B、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C、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D、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18、当前,教育手段的运用出现了()
A、多媒体化、综合化、网络化 B、信息化、网络化、自主化
C、网络化、教具化、学具化
D、信息化、多媒体化、超文本化
119、人教社许多教材特别强调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加大了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其目的是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即体现()
A、发现法
B、演示法
C、指导法
D、实验法
120、“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这条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A、学习内容 B、学习方式 C、学习观念 D、学习过程
12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22、()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2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为主。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2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12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12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
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2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
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
12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次。
A、7 B、4 C、5 D、8
129、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130、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A)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31、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C)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32、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B)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33、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D)
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34、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A)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135、“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A)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36、(B)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37、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B)。
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138、“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B)的特点。
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139、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A)。
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40、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C)。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B)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D)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C)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D)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2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2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6、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C)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养
27、(A)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28、阅读是学生的(A)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B)、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30、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①)
(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3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
(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2、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1)建构主义理论;
(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3)多元智能理论;
35、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
(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
(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
(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
(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38、(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A)
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
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4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
A、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3、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B)
A、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44、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ABC)
A、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信息化课程资源
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AB)
A、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ABC)
A、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7、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A BC)
A、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8、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ABC)考试、选拔方式。
A、学生自由选择
B、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综合评价的
4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ABC)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5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改革B、创新 C、变革
52、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A、发挥 B、发展 C、发扬
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 B、基本 C、必要
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
A、重要 B、必要 C、首要
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5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5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5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6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2、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6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 B、耳 C、心 D、眼
6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65、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6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1/
3B、2/3 C、1/2 D、1/4
6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6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6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A)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7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C)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74、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D)
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C)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76、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B)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7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A)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B)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7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D)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80、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8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A)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8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A)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A)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8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B)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
8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D)
A、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C)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8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88、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C)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89、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C)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
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④⑤
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D)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C)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9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A)
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②
9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D)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
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
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④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94.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B.①②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9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A)
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9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9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9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A)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9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00.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A)。
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B、辩论 C、合作性讨论 D、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101、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A)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0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C)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103、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C)
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 D、三番五次
10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B)
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10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D)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0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
108.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B)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B)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11、“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B)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2、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C)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15、(A)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C)。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11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D)次。
A、7 B、4
C、5 D、8
118、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11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A)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2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C)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21、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B)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2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的圣殿。(D)
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23、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A)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124、“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A)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25、(B)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26、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B)。
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127、“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B)的特点。
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12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A)。
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C)。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130.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131.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13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33、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34、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 C.对话的D.互动的
135.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3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138.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39.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40.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41.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42.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4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第二篇: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新课程改革(总)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简答题、论述题★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的发展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
巨大的差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或:片面追求升学率会造成哪些后果?):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 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我国现今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甄别、选拔的功能;
(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
样化发展的需要。
★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这次课改在强
调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注重把学生当做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因而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课改除了重新厘定课程目标之外,还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涉及“课
程”的几乎所有方面加以改革。
★
五、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里试从课程观、课程内 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校文化等方面阐述课改的几个重要理念。
1.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2.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3.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4.突破知识传授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5.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
6.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7.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第二节 新课改的目标
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本任务: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
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与内容)
(一)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
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
学课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三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内容——仍过分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实 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标准——仍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 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 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执行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 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人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和努力程度,冇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方向
(一)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执行评价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二)教师评价改革
1.打破“唯学生成绩”论教师工作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水
平不断提高的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三、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
2.评价主体参与原则和互动原则;
3.评价内容多元化、方式多元化原则;
4.参评主体的多元化原则;
5.倡导质性评价的原则;
6.评价的激励原则。
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一、概念、性质
概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特点:
1.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
成性目标、主体的关系。
3.课程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研究
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简答题)
6.把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节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
一、信息技术教育
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
1.促使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利于转变教师角色。
3.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4.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教学
(一)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的形态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利弊:
优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可以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缺点:颠倒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大容量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 盲目利用,浪费教学可用资源; 不顾实际强求使用多媒体。
(三)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
1.紧扣教材,有的放矢;
2.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
3.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
4.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
5.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
6.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第三篇: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一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 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二 国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趋势
1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课程内容上,重视课程的理论化和现代化
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5加大课程难度,实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三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过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修改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五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六 新的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为此,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伙伴关系,一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二要民主,民主是师生关系的融化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七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资助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转变学生单
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3合作学习,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积极意义。激发创造性;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促使学生不断反省、提高。
八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 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独立性 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九 综合实践活动
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课时。内容:1 信息技术教育 2 研究性学习3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 劳动与技术教育。特点:1整体性 2 实践性 3开放性 4 生成性 5 自主性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十 现代你们信息技术队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促使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十一 多媒体教学
优点:1激发学生兴趣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扩大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隐患:1 颠倒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大容量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盲目利用,浪费教学可用资源不顾实际强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交叉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第四篇: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的作者是
A A,桑代克
B,布鲁纳
C,艾宾浩斯
D,维果斯基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自我是 C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本体自我4,当教师把关注焦点投向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时,表明教师成长发展到了 C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发展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5,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是
B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6,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是 B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自由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7,强调概括化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A A,经验类化说
B,关系转换说雪松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8,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在变化中呈现对象,是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提高直观教学效果。教师这样做主要遵循了感知的(A)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9,认为遗忘就其实质而言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的理论是 C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10,“列提纲”属于哪一种学习策略 B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1,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是创造性的哪个特征 D A,变通性
B,独特性
C,新颖性 D,流畅性
12,根据研究,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A,初一
B,初二
C,高一
D,高二,13,一个学生不敢与老师说话,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请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与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该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是 C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自我控制法
B,肯定性训练 C,强化法
D,系统脱敏法
14,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仰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说明该学生已达到情感学习的哪级水平
B
A,反映
B,形成价值观念
C,组织价值观念体系
D,价值体系个性化
15,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是B A,形成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16,教学中,变化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式被称为 B A,比较
B,变式
C,定势
D,直观教学
17,“掌握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D
A,皮亚杰
B,奥苏伯尔
C,布卢姆
D,布鲁纳
18,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D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皮亚杰
B,艾利克森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19,通过榜样来强化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属于 A
A,替代强化
B,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他人强化
20,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观感知而进行的直观教学方式是 B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形象直观
D,言语直观
河北省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大致形成于 C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18世纪下半期 B,19世纪上半期
C,19世纪下半期
D,20世纪上半期
2,下面的表述中,符合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是
A,非制度化教育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部否定 B,非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C,非制度化教育就是全部舍弃教育制度的教育 D,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过程
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形态出现在 B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战国时期
4,孔子是中国古代自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学说的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是 C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贤
B,能
C,仁
D,达
5,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从而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C
A,夸美纽斯
B,斐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杜威
6,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的教育家是 D
A,夸美纽斯
B,斐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杜威
7,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这体现出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8,“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舒尔茨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推算出教育水平许对国民紧急增长的贡献是 A,23%
B,33%
C,43%
D,53%
9,关于人身心发展的动因,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性恶论”和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代表的是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劳动起源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0,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关键期,这起源于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体差异性
11,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2,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思想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13,某班主任批评一位女同学学习成绩不好,在全班同学面前对这位女同学下结论说:“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这位班主任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A身心健康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14,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使学生将这种能力迁移的其他的方面学习中的课程是 A设计型课程
B基础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研究型课程 15,按照教学所要求完成的不同认识任务来分析,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检查知识 16,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符合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7,在德语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这说明德育具有 A社会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和民族性
D继承性 18,某初一男生,学习浮躁,作业敷衍,但他却能精心侍弄班上的盆栽花卉,经常施肥浇水,使花卉长势良好。看到这种情况,班主任没有过多批评该生的学习行为,而是经常表扬他在侍弄花卉上的耐心与细心,并鼓励他将这种耐心和细心同样用于学习。不久该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好转,并最终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这位班主任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 疏导原则 C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9,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位置的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 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道德两难模式 20,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模式 B 民主管理模式
C平行管理模式
D目标管理模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五篇:青海省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及答案一
青海省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及答案一
欢迎来到青海教师招聘网,中公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1.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答: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2.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3.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答:(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创办业余党校;(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建立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