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资料评审报告写作要点
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资料评审报告写作要点
各位评审员:你们好!
为了逐步规范评审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项,这次从资料评审开始,要求认真写出资料评审报告,具体写作要点如下:
一、企业名称;
二、申报奖项;
三、推荐单位;
四、企业概况:
1.成立时间;2.经济类型;3.所属行业;4.规模、员工总数;5.主导产品;6.采用标准;7.销售范围;8.是否通过各项认证;9.获奖情况。
五、综合性评价;
六、优势描述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七个方面的重点。
七、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八、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分系统和评分指南打分。
注:请同时附电子版。changnaishi@163.com
全国机械工业创奖办公室
2007年8月20日
第二篇:关于开展2010年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评审工作的通知
中机质协[2010]06号
关于开展2010年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评审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市机械、汽车主管部门(行业办、联合会)、机械质协,机械工业各专业协会,会员单位,有关企事业单位:
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是我国机械工业授予机械企业质量奖项中的最高荣誉。目前这项工作已经顺利开展了八年,被评选出的优秀企业起到了示范和标杆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在机械企业的实施。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中,机械企业对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认识更加深刻,已在企业领导和员工中形成共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正在为企业接受和自觉地实施。
2010年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简称中机质协)将继续开展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全国机械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机械工业用户满意产品、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经营者、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的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审标准:
1.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评审采用国家标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2.全国机械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机械工业用户满意产品评审细则、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经营者和工作者评选标准请见附件(1 — 4)。
二、申报企业范围: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合法生产与经营机电产品的独立法人企业,包括国有、股份制、集体、私营和中外合资及独资企业,符合申报条件的均可自愿申报。
三、评审程序:
1.企业申报。企业要认真学习、对照相关奖项评审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申报。填写所申报奖项的申报表,附企业简介和自评报告。其中,申报质量奖的企业要写6万字以下的自评报告,内容即《卓越绩效评价准则》6个过程,1个结果。3千字以下的企业简介和证实性材料;申报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和用户满意产品的企业,也要提供企业简介、与评审标准内容相关的自评报告和证实性材料。
2.行业推荐。企业的申报材料要经省(自治区)、市机械、汽车质量主管部门(行业办、联合会)、机械质协,机械工业全国性的各专业协会等其中一家初审,写出评价推荐意见后上报。如上述单位无推荐职能的,申报企业可直接申报。外资企业可以不经推荐,直接申报。
3.优秀质量管理经营者、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由企业直接推荐或地区、行业提名企业同意即可申报。
4.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对申报企业进行资格审查、资料评审,企业通过资料评审,进入现场评审。
5.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对通过现场评审的企业,双优个人进行最后审定。
6.召开表彰大会,对获奖企业和优秀个人颁发奖牌、证书;在杂志和网站公示;在《中国工业报》及其它全国性媒体上公告,根据企业情况,推荐更高层次奖项及荣誉。
四、要求: 1.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申报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培训学习,员工要经过《机械工业质量管理教程》第5版的培训教育。
(2)积极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经营绩效突出,处于本行业前列,呈上升趋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已经获得全国机械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用户满意产品、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先进企业称号之一,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相关荣誉称号。
2.全国机械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和用户满意产品申报基本条件:(1)产品水平、质量管理、主要绩效指标处于国内同行业中上等水平,在省、地区中处于先进水平,在用户中有较高的声誉。
(2)在全体员工中进行了《机械工业质量管理教程》第5版的培训教育。3.请各省(自治区)、市机械、汽车质量主管部门(行业办、联合会)、机械质协,全国性机械工业各专业协会给予大力支持,严格把关,做好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项的组织推荐工作。切实把地区、行业中追求卓越绩效模式,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实施品牌战略,成效突出的企业及在地区、行业中具有较高信誉的优秀产品推荐上来。
4.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用户满意产品必须经有资质、正规的单位进行第三方顾客满意度测评。可委托中机质协用户工作委员会或各省机械质协承担。
5.申报单位请于2010年5月15日前将申报材料(含推荐意见)连同申报费、资料评审费(优秀个人不收申报费和评审费)一并报评审办公室(中机质协秘书处)。其中质量奖、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用户满意产品申报材料一式三份,光盘一份;优秀个人申报材料一式两份。
五、复评。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用户满意产品有效期三年,已到有效期的企业,复评时可不经推荐直接申报。
六、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常乃诗
电
话: 010-68570536 68594992
传
真: 010-68594950
地
址: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46号
邮
编: 100823
网
址: www.xiexiebang.com
电子信箱: gcxnjs@126.com
开 户 行: 工行北京复外支行
户
名: 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
账
号: ***0636
(注: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项评审办法、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申报表、全国机械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申报表、全国机械工业用户满意产品申报表、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经营者和工作者申报表,请到中机质协网站质量创奖活动一栏下载)
附件:
1.全国机械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评审细则; 2.全国机械工业用户满意产品评审细则; 3.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经营者评选标准; 4.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评选标准; 5.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项评审收费办法; 6.经济效益质量指标计算办法。二〇一〇年一月五日
主题词:质量 评审 通知
抄 送: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国资委,中机联党委、质量工作部,中机质协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秘书处
附件1:全国机械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评审细则(点击下载)
第三篇:质量奖评审细则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评审细则
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现制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评审细则》。
一、总则
本细则为组织申报省质量奖提供了评价实施指南和评审规范。适用于指导、规范省政府质量奖的评审工作,指导组织在创奖过程中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并进行自我评价。
二、参评组织基本要求
——现代服务业(旅游、金融、养老、物流、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近三年内顾客满意度均处于国内或省内领先,无顾客投诉。
——现代农业(含农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产业、有机产品、新型农村合作经营组织等)、近三年内质量技术标准(如杂交、无土、温室、机械化等)、现代化工程技术、卫星遥感遥测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进行集成化组装的应用处于国内或省内领先。
——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信息化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等)近三年内抽检合格率,出厂合格率,产品标准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或省内领先。
——工业企业(高端制造业、传统制造业)近三年内产品质量合格率均处于行业领先,未出现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现象。
——建设施工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交通工程、电力工程、水利工程、铁路工程等)近三年,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100%,企业无不良行为记录和社会影响较大的工程质量投诉。
省内其他组织其质量管理处于省内领先地位或具有独特优势,具有显著的市场号召力和美誉度,执业理念先进,发展趋势良好,潜力突出。
三、评审内容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评审内容包括质量(350分)、技术(200分)、品牌(200分)、服务(100分)和效益(150)五部分,总分值1000分。
(一)质量方面(350分)
<一>质量发展(100分)
——质量战略(30分)
1.高层领导重视并亲自推动质量战略工作;(5分)
2.确定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并将质量追求与质量发展纳入企业总体战略;(5分)
3.制定质量战略或规划,并组织实施;(10分)
4.实施质量战略产生近期效果和长远影响。(10分)
——质量文化(10分)
1.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质量文化;(5分)
2.积极推动质量文化建设,建立质量文化的相关制度机制,质量文化被本企业全体成员所接受,并共同遵守。(5分)
——基础能力(40分)
1.有效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和商业企业品牌评价及售后服务评价体系,并获得认证;(8分)2.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工作体系,积极参与国内或省内、国家、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编制或提供修改意见;(8分)
3.确保质量战略目标实现所需的财务、人力与设施等资源投入;(8分)
4.建立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并有效实施;(8分)
5.建立和保持的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体系。(8分)
——质量教育(20分)
1.制定各种质量培训计划,通过分层施教、分人施教,对企业内各层次人员开展系统、定期的质量培训教育;(4分)
2.结合员工和组织的绩效,评价教育、培训的有效性;(8分)
3.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使用,拥有一大批稳定的熟练技术工人,关键岗位人员具备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8分)
<二>质量安全(100分)
——质量责任(30分)
1.建立和保持企业组织质量责任体系,履行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及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10分)
2.系统地关注、了解并识别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并确定在本组织产品和服务实施中有效落实;(10分)
3.履行质量担保责任、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10分)
——质量诚信(30分)
1.具有强烈的质量诚信意识,建立质量诚信管理相关制度,并推动实施;(10分)
2.定期发布本企业质量信用报告,执行重大质量事故主动报告制度等;(10分)
3.质量信用记录及外部评价情况良好。(10分)
——风险管理(40分)
1.具有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建立质量安全风险预防与管控体系;(6分)
2.收集、识别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信息;(6分)
3.分析并确定质量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降低质量安全隐患;(10分)
4.建立完善质量安全风险应急处理机制;(8分)
5.健全质量追溯体系。(10分)
<三>质量创新(70分)
——理论模式(30分)
1.将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方法融入到企业实践中,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15分)
2.质量管理理论模式得到应用实施并取得成效,在本行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15分)
—— 技术方法(20分)
针对具体质量问题,提出了创新性的质量管理方法、技术或工具,取得实际效果,具备推广应用价值。(20分)
——改进攻关(20分)
1.开展重大质量创新改进和技术改造项目攻关活动,解决了行业共性质量难题,对促进企业及行业质量技术进步发挥积极作用;(10分)
2.广泛开展大规模群众性质量活动并取得成效。(10分)
<4>质量水平(80分)
——质量指标(40分)
高端制造业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建设行业企业产品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现代服务业企业顾客满意度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分)
2.主导产品或服务执行标准的技术水平及获得认证情况。(20分)
——顾客满意度(40分)
1.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或服务相比,主导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水平及趋势处于领先地位。(40分)
(二)技术方面(200分)
<1> 技术创新(160分)
——技术先进性(40分)
1.企业制定战略应有基于技术评估内容,并付诸实施,开展自主技术创新,形成在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以增强技术先进性、实用性;(8分)
2.核心技术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的数量与等级处于同行领先地位;(8分)
3.主导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处于领先地位;(8分)
4.主导或参与国内或省内、国家技术标准制修订数量处于同行领先地位;(8分)
5.与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对手比较,企业拥有技术专利的数量和水平处于领先地位;;(8分)
——创新能力(50分)
1.企业以国内或省内先进技术为目标,积极开发、引进、消化、吸收适用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标准,应用多种方法、工具,组织各层次员工开展各种改进与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8分)
2.与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在研发方面的经费投入及其占销售收入比例、人员配置与平台建设情况处于领先地位;(8分)
3.与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的能力及新产品产值率处于领先地位;(8分)
4.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8分)
5.将技术创新作为提高质量的抓手,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8分)
6.科研及创新投入占总产值比例高于同行业和竞争对手。(10分)
——科技成果(35分)
1.企业重大科技成果增长率高于同业平均水平;(20分)
2.发明专利占专利批准量比重大于50%。(15分)
——成果转化(35分)
1.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于同业平均水平;(20分)
2.高新技术交易市场每份合同成交额高于同行业其他组织。(15分)
<2>技术价值(40分)
——经济价值(20分)
1.核心技术为企业和全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包括通过技术转让、增收节支、提高效益、降低成本获得的新增利润、税收的金额,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由于使用该项技术而产生的经济收益);(10分)
2.核心技术对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明显(如适应市场需求、替代进口产品、突破技术壁垒进入国外或省外市场等。);(10分)
——社会价值(20分)
1.核心技术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5分)
2.核心技术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中发挥作用;(5分)
3.核心技术在提高国防能力、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中发挥作用;(5分)
4.核心技术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中发挥作用。(5分)
注:非制造业企业或组织(如:IT、现代农业、养老、教育、物流、医疗、工程、服务等)根据行业特点,可以适当删减评价指标,评价时将遵循同行业向比较的原则进行替换。
(三)品牌培育方面(200分)
<1>品牌建设(70分)
——品牌规划(20分)
1.将品牌建设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5分)
2.识别和确立品牌定位和价值,制定明确的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并实施;(10分)
3.创建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品牌文化,实现质量与品牌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5分)
——品牌管理(20分)
1.通过《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GB/T27925国家标准,建立品牌管理制度,对企业品牌进行有效管理,包括品牌管理的组织与执行、品牌状态的监视、品牌策略的调整,以及品牌保护等内容,并以企业文件形式体现;(10分)
2.品牌管理制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订;(5分)
3.品牌管理制度由企业内部执行与外界监督影响构成。(5分)
——保障机制(20分)
1.设有专门负责品牌管理的职能部门及首席品牌官或品牌总监,岗位设置明确,人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10分)
2.企业或组织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保障品牌管理和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5分)
3.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和良好的生产办公环境,以开展各类活动所必须的基础设施。(5分)
——品牌维护(10分)
1.妥善处理顾客投诉,确保投诉得到有效、快速的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顾客不满和业务流失;(3分)
2.构建有效的品牌危机处理机制,妥善处置突发的品牌危机事件;(3分)
3.采取有效的品牌保护措施,防止品牌侵权行为,维护品牌形象及品牌自身利益;(2分)
4.评估品牌建设成效,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品牌管理。(2分)
<2>品质(10分)
——企业品质(10分)
1.企业领导者具有企业家风范,建立企业文化,保障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5分)
2.培养员工的学习意识,通过不断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风貌。(5分)
<3>声誉(40分)
——品牌知名度(10分)
1.企业标识的设计应能体现其经营宗旨和理念,符合品牌、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形象要求,并具有显著性,容易被识别;(5分)
2.公众能通过企业行为或企业标识形成认知。(5分)
——品牌美誉度(10分)
1.众对企业通过品牌推广、文化活动、经营活动等行为传递出的信息产生认同,有良好心理感知;(5分)
2.企业的品牌和文化赢得了认可和赞誉,公众愿意优先选择其产品和服务;(5分)
——品牌忠诚度(10分)
1.重复购买的频率与数量与同行业相比较处于高位;(4分)
2.顾客向其他消费者推荐该企业品牌;(3分)
3.顾客主动地关心与该品牌相关的信息,访问品牌网站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3分)
——诚信(10分)
1.建立诚信公共平台,把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纳入企业发展战略;(2分)
2.为企业设定诚信建设目标,为员工制定诚信行为准则;(2分)
3.对员工的诚信要求,主要通过教育、培训、激励、监察和约束等方式得以落实;(3分)
4.采取诚信承诺管理、诚信评价管理等措施,提升企业的诚信水平。(3分)
<4>企业文化(40分)
——精神信念(10分)
精神信念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1.应塑造积极创新、公平竞争、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念。(10分)
——宣传推广(10分)
1.通过发行报纸刊物、开通内部广播、建立网络平台等各种方式,宣传和推广企业文化;(2分)
2.按照品牌战略规划,开展品牌营销与推广,对社会公众进行必要的文化传播,使公众了解其文化和品牌形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品牌影响力;(5分)
3.开展和参与内部及外部的评价表彰活动,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奖励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3分)
——顾客感知(10分)
1.使顾客感知和体验企业文化,促进顾客对企业文化氛围的融合,树立顾客信心;(5分)
2.组织开展顾客活动,联络顾客感情,培养顾客忠诚度。(5分)
——业界交流(10分)
1.与行业内外的相关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活动,宣传企业文化;(5分)
2.参加行业论坛或展会等,对先进的企业文化经验进行学习和研究。(5分)
<5>品牌成果(40分)
——品牌价值与效应(20分)
1.品牌产品或服务在国内、外市场有典型应用并且效果良好;(10分)
2.与国内外同行业比较,品牌价值及其变化趋势;(5分)
3.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与忠诚度。(5分)
——品牌影响力(20分)
1.企业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及社会影响力;(5分)
2.具备规范的管理运营架构,在国内重要城市拥有网点,合理利用资源开展市场竞争;(5分)
3.拥有完整的知名品牌规划,包括清晰的品牌结构、品牌定位、细分市场及目标顾客群等;(5分)
4.主导品牌产品或服务的国内市场销售数量、出口创汇数额占其总销售收入比例。(5分)
(四)服务(100分)
<1>售后服务体系(40分)
——组织架构(4分)
推广执行《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GB/T27922国家标准,建立售后服务标准体系。设立或指定专门从事售后服务工作的部门,并有合理的职能划分和岗位设置;根据需要,服务网点覆盖商品销售区域,能够对服务网点进行有效管理。
——人员配置(6分)
1.根据行业特性,配置符合岗位要求并有相应资质水平的售后服务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按服务管理人员总数的10%配置售后服务管理师,负责对售后服务工作的管理和对售后服务活动的指导。
2.——资源配置(6分)
应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并能提前准备应对特定问题的专项经费;售后服务组织应提供基础设施
——规范要求(6分)
针对售后服务中的各项活动和流程,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明确产品/服务范围、职能设计、组织分工、运转机制,并以企业文件形式体现,形成完整的售后服务手册;.制订售后服务规范要求时应识别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使员工了解。(2分)
——监督(7分)
设立服务监督机构,由专职人员负责,监督企业售后服务系统的运转情况;以监督有效奖惩,持续修正各项服务目标,并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监督评价活动促进服务品质提升。
——改进(5分)
生产、销售、服务等部门之间有良好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并在商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不断改进;对售后服务中发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设立有关的服务研究部门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研究和咨询;通过国家认可的相关品牌、售后服务、安全或管理体系认证;重视服务标准化工作,鼓励参与国家、行业有关标准的制、修定工作。
——服务文化(6分)
以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做服务文化和活动的宣传,形成有效的顾客认知和口碑。
<2>商品服务(35分)
——商品信息(6分)
商品包装有完整、准确的企业和商品有关信息,便于顾客识别和了解;商品附属文档中应明确技术数据、操作使用及保养要求等;文档应便于顾客理解,各条款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
——技术支持(4分)
根据商品的特点,在售出后提供及时、必要的安装和调试服务;提供商品使用所必需的使用指导或顾客培训,解答并解决顾客的疑问。
——配送(6分)
1.所售商品的包装应完整、安全,便于运输或携带; 对顾客所承诺的送货范围、送货时间及时兑现。
——维修(10分)
1.售后服务网点和服务部门应安排专人负责报修登记和接待服务;按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要求提供包修和保修服务。(4分)
3.服务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和形象,有效执行报修、送修或上门维修的服务程序和服务规范,及时进行维修,并向顾客如实提供维修记录。(6分)
——质量保证(9分)
1.所售商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和质量标准;(5分)
2.对顾客明示的质保期和保修期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4分)
注:特殊行业(如:IT、现代农业、养老、教育、物流、医疗、工程)根据行业特点,可以适当删减服务评价指标,“服务”评价指标满分为100分,评审时按照80分计算分值,特殊行业服务评价分值占20分,总分100分。最终评审两项合计分值为本指标最后得分。特种行业服务评价指标见附表1-7
<3>顾客服务(25分)
——顾客关系(15分)
1.建立顾客信息档案和计算机化的服务管理系统、智能信息化监控系统,具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能够有效进行顾客使用情况跟踪和回访,并有对顾客信息和隐私的保密措施;(5分)
2.定期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包括售后服务满意度调查),及时掌握顾客意见。顾客满意度调查可按照SB/T10409执行;(5分)
3.定期为顾客提供有针对性的主动服务或回馈活动。(5分)
——投诉处理(10分)
1.专职部门记录顾客投诉,建立完整的投诉档案;及时反馈和处理顾客投诉,有效解决顾客投诉。(4分)
2.配备服务调解人员,并有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对服务失误进行补救的措施;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人员培训,建立服务人才信息档案库。服务人员年培训合格率、投诉结案率均处于行业领先。(6分)
(五)效益方面(150分)
<1>经济效益(70分)
——财务绩效(30分)1.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利润总额、销售额等关键财务指标水平及其趋势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20分)
2.近三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总产值综合能耗水平及其趋势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10分)
——税收贡献(20分)
1.近三年对国家和地方依法纳税总额处于省内同行业领先地位。(20分)
——员工收入(20分)
1.近三年员工收入呈上升趋势(20分)
<2>社会效益(80分)
——社会责任(40分)
本条款主要按照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考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及其社会影响情况。
1.确立以质量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决策;(8分)
2.积极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8分)
3.尊重消费者权益,保障消费者健康和安全,妥善解决争议和赔偿;(8分)
4.促进和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区域就业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支持区域教育和文化发展;(10分)
5.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形象。(6分)
——社会影响(40分)
1.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获得市级以上政府表彰奖励;(20分)
2.通过经营活动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推动社会进步、保障国家安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20分)
四、否决事项
(一)近三年内企业和组织出现过违法违纪行为。
(二)近三年内发生过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三)近三年内出现过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或质量问题引发群体性影响的。
(四)近三年内在质量安全、节能环保、市场秩序、知识产权等方面受到有关部门行政处罚的。
五、评审纪律
评审人员和第三方评审机构要坚持公正廉明,严守工作纪律,保守参评单位技术机密。对违反纪律者给予批评,情节严重的,撤消评审专家资格。对于第三方评审机构违反评审纪律,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建议有关部门撤消其专业评审资质。涉及法律责任的移送司法部门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四篇:安徽省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
安徽省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
(2005年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鼓励企业深化全面质量管理,加快推进宣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进度,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提高质量水平和竞争能力,满足用户需求,坚持走卓越绩效模式道路,根据“全国质量奖评审办法”,表彰我省质量经营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特设立安徽省质量奖(以下简称质量奖)。为“科学、公正、客观”地开展质量奖评审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质量奖是组织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开展质量创新并取得显著的质量效益而被授予的最高奖励。在评审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和“优中选优”的原则。
第三条 质量奖评审工作要遵循为组织服务的宗旨,充分体现帮促精神,坚持公平、公开、公正,从企业实际出发,运用数据和事实,量化分析,综合评价。
第四条 质量奖每年评审一次。授奖有效期为四年,期满后按当年评审标准重报重评。重评企业不占当年名额。
第二章
评审范围
第五条 质量奖评审范围为工业(含国防工业)、工程建设、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及商业、贸易、旅游、服务等国有、集体、私营、合资、外资股份制及其它企业(法人实体)。第六条 非紧密型组织集团不在评审范围之内。
第三章 机构职责
第七条 质量奖评审管理机构,是省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其日常评审管理工作由省质协秘书处负责。
第八条 省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在安徽省经委领导下,由省直有关质量工作的部门、社会团体的负责同志及有关权威的质量管理专家、国家注册审核员组成。负责研究、确定质量奖评审工作的政策,批准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和评审标准,审定获奖企业名单。
第九条 省质协秘书处是质量奖评审管理的日常办事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负责拟订、修改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和评审标准;培训、评聘评审人员;组织、检查评审工作;监督、帮促获奖企业。
第四章
评审人员
第十条
实施评审质量奖的评审人员应具备以下资格条件:
一、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二、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广的管理知识,有丰富的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或同行所认可;
三、经过较高层次质量管理的培训,能熟练掌握评审方法和技巧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及技能,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经考核合格;
四、认真履行评审人员职责,严格遵守评审人员纪律。第十一条 每年在实施评审前对符合资格条件拟聘的评审人员进行质量奖评审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才能确认为正式评审人员,并颁发证书。
第五章
标准原则
第十二条 从2005年起省质量奖评审标准采用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标准吸收和借鉴了国外质量奖评价标准,注重组织从领导作用、战略要求、顾客和市场调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直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控制,更注重组织运作绩效。满足顾客需要和持续改进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变化时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潜能。
第六章
申报条件
第十三条 组织应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前提下,对照评审标准,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申报。
第十四条 申报企业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近四年有为社会广泛认可的名优新产品或用户满意产品;
二、是所属行业或所在市公认的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经济效益显著企业;
三、认真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建立、健全了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对行业有强制性要求的产品和体系认证已获注册;
四、组织环境保护治理达标并连续两年无重大质量、设备、伤亡、火灾和爆炸事故(按行业规定);
五、有所属行业或所在市能反映申报组织质量体系及其有效运 行、产品质量水平、安全、环保、质量成效等方面的评价意见。
第七章
评审程序
第十五条
组织申报。凡符合质量奖基本条件,在自愿的基础上,填写“质量奖申报表”。按照评审标准和填报要求,对本组织经营质量管理业绩进行自我评价和说明。将申报表、自我评价报告及经所属行业或所在市按照评审标准签署的评价意见,并详细开列主要用户(或服务对象)和供应商名单,连同必要的证实材料一并送省质协。
第十六条
资格审查。省质协秘书处对申报组织的基本情况、评价意见和材料的完整性进行评审。
第十七条
用户评价。省质协用户委员会主要以函调等形式广泛征询申报组织用户评价意见,并向省质协和申报组织提供用户评价报告。
第十八条
材料审查。省质协秘书处组织评审人员对组织申报材料进行详细审查、综合分析和系统评估。严格控制并确定现场审查组织名单。
第十九条
现场审查。评审人员对受检组织进行现场审查。审查申报组织结合自身实际的质量活动和实施方法是否符合评审标准;组织是否按其规定要求和实施方法认真贯彻执行;贯彻执行结果是否有实际成效,经综合评价后写出评审报告。
第二十条
评审。省质协审议评审报告和用户评价报告,择优提出获奖组织推荐名单。
第二十一条 审定批准。审定委员会听取省质协报告评审工作,审核获奖组织推荐名单后报省经委和省质协联合公布表彰。
第八章
获奖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二条
获奖组织在现场审查的基础上,制订质量改进计划,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确定完成进度,并验证改进的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获奖组织在有效期内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和结构调整,在管理上有所创新,制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从本企业实际出发,更加深入有效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不断深化内部改革,研究质量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把思考的焦点集中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活动上,创造出具有本组织特色的质量管理实践和经验。
第二十四条
获奖组织每年必须按规定如实向省质协填报《质量管理奖企业年报表》并抄送主管部门或所在市质协。省质协要健全获奖组织的档案管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
省质协、部门和所在市要加强对获奖组织的管理与监督,每年至少对五分之一的获奖组织进行监督审查和针对问题预以帮促。根据监督审查结果适时组织获奖组织进行交流以总结经验。
第二十六条
获奖组织有效期满后,仍符合基本条件的组织自愿提出申报,填写申报表,开列主要用户名单,并附获奖四年来的组织自我评价报告,经所属行业或所在市签署意见后送省质协。
第十七条
省质协秘书处对有效期满重报组织的审报材料,必要的证实材料,历年年报和平时监督审查情况,按当年评审标准审查分析、系统评估并开展用户评价。对在四年中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并始终 保持省内行业先进水平的组织可免于现场审查;对未提出申报或已充分证实未能保持获奖时质量水平的组织不予现场审查。进入现场审查的企业执行第七章评审程序。继续获奖组织,重发证书和奖牌,有效期仍为四年。未能再次获奖组织,则奖牌和证书自行失效,不再享受质量奖荣誉称号,省质协将在获奖组织名单中予以除名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八条 获奖组织如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一个月内书面报告省质协。
一、发生重大质量、设备、伤亡、火灾和爆炸事故;
二、国家或行业、省级监督抽查产品(或服务)不合格;
三、用户对质量问题反映强烈,质量水平明显下降。
经核查后,根据其严重程度对获奖组织分别给予批评警告、通报批评,直至撤销质量奖荣誉称号,并予以公布。对有意延误报告和隐瞒不报,一经查出严肃处理。
第九章 评审纪律
第二十九条
质量奖评审要坚持“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做到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评审透明度,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
第三十条 评审人员要公正廉明,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讲求效率,工作认真,保守机密,严格遵守各级政府有关规定,自觉抵制一切不正之风。对违反评审纪律者,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撤销评审人员资格,直至建议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申报、受检组织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行贿送礼,不托人情,不搞超规格接待。对违反评审纪律组织,视情节轻 重,给予批评警告、撤销申报受检资格,直至建议组织主管部门通报批评。
第三十二条 部门、所在市管理部门,组织主管上级单位不干予评审工作,不迎送,不派人陪同评审和住宿。
第三十三条 建立评审和受检双向监督反馈制度。受检组织和评审小组都要向省质协书面反馈对方执行评审纪律情况。受检组织还要对评审人员工作质量作出评价。并由省质协存入评审人员档案。
第十章 评审经费
第三十四条
质量奖评审经费来源由设立的质量基金和组织申报费两部分组成。评审经费用于支付评审人员评审津贴和日常评审管理费用。评审经费使用要单独立帐,做到列支清楚,使用合理,帐目受控。
第三十五条
凡申报质量奖的组织需交纳资料审查费和用户评价费;确定为接受现场评审的组织要负责评审人员的往返差旅和住宿费用;获奖组织需交纳奖牌证书制作费。
第十一章
获奖奖励
第三十六条
对获奖组织由省经委和省质协授予标有获奖年号的质量奖奖牌和注明获奖有效期的质量奖证书。获奖组织名单在全省性报刊上公布表彰,并择优推荐申报全国质量奖。
第三十七条
建议获奖组织在行业和所在市上级主管部门可给予获奖企业一次性奖励,并在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技术创新立项及信贷等方面从优考虑。获奖组织可在组织的宣传广告、产品外包装上注明获奖时间。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6年起实行。有关条款将制订具体实施指南,其解释权属省质协。
第五篇:质量奖评审细则(1号)
杭州市上城区政府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文件
上质奖评办„2011‟1号
各相关单位:
为做好上城区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根据有关文件规定,结合上城区实际,现制订下发《上城区政府质量奖评审管理实施细则》,请认真学习领会执行。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1.组织制(修)订上城区政府质量奖评审实施细则、评审工作程序等工作规范;
2.组织制(修)订评审员资质标准和管理制度,建立评审员库和评审组。
3.制订区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工作计划,组织开展上城区政府质量奖申报工作,受理区政府质量奖申请;
4.对申报企业(组织)进行资格审查,组织评审组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组织)进行评审。
5.对评审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6.向评委会报告上城区政府质量奖评审结果,提请审议候选授奖企业(组织)名单;
7.对公示期间社会各界反映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核实; 8.宣传、推广获奖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和方法;
9.帮促获奖企业(组织)建立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规范使用获奖荣誉。
(三)评审组的主要职责是:
1.对企业(组织)的申报资料进行评审,提出进行现场评审的企业(组织)名单;
2.制订现场评审实施计划,对企业(组织)实施现场评审;
3.提出建议授奖的企业(组织)名单。
三、评审人员的资格条件
1.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熟悉国家有
关质量和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2.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年以上从事质量管理或专业技术工作经历,有丰富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熟悉行业和企业质量工作情况;
3.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方法,熟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GB/Z19579)等国家标准,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4.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认真履行职责,严格遵守评审纪律。
四、评审程序
(一)发布通告
每年由上城区政府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上城分局,以下简称评审办)通过媒体和网络向社会发布申报通告,并向区级有关部门发出申报通知。
(二)申报
1.申报原则及范围。申报区政府质量奖遵循公开、自愿和各行业主管部门推荐相结合原则。申报及评审不收取任何费用。上城区行政区域内从事产品生产、工程施工、服务提供、环境保护的企业(组织)或其他组织(以下简称企业(组织)),凡符合基本条件的均可申报。鼓励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重点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组织)以及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组织)积极申报。
2.申报基本条件。申报企业(组织)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上城区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并正常运营满5年以上。
(2)生产经营符合国家、省、市、区有关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产业政策要求。
(3)实施质量管理(其中实施卓越绩效管理体系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经营绩效优异,申报期上一的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贡献程度居省市内同行业或同类别前列。
(4)主导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5)在推进员工创业再创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方面,居省、市同行业或同类别前列。
(6)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信用和声誉。且申报前3年内没有出现以下情形:
a.发生质量、安全、环保等重大事故(具体定性、定级按行业规定界定)。
b.在各级依法进行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检查中,出现涉及安全、环保、节能及主要特性指标不合格。
c.发生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其他组织对其重大有效投诉。
d.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行为。
以集团名义申报的,其总部必须具备以上条件,其所有控股企业(组织)均要符合(2)-(6)项基本条件。
3.申报材料。
申报企业(组织)应提供以下材料:
(1)组织概述(简介)。内容要求见GB/Z19579附录B,字数限3000字以内。
(2)自我评价报告。对照GB/T19580的要求,从采用方法、工作展开和实施结果三个方面逐条用事实和数据说明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做法、成效和经验。
(3)《上城区政府质量奖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按申报表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如实、完整填写。
(4)证实性材料。与申报表及自我评价报告内容相符的证实性材料;完整的组织机构图,层次至部门(处室)和车间一级,并标明地点及其职责。
上述(1)(2)(3)项需提供电子文档(光盘)和一式三份的书面材料(装订成册);(4)项需提供一份书面材料(单独装订)。
4.组织推荐。分别由各行业主管部门推荐:
(1)企业(组织)申报材料报所属行业主管部门,由行业主管部门在申报表上签署推荐意见后报评审办。
(2)申报期截止后,评审办原则上不再接受补充或更改的材料。
(三)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由评审办组织实施。
1.审查内容:是否符合基本条件的要求;申报材料是否真实、完整;企业(组织)申报材料能否反映企业(组织)实施质量管理的做法、过程和结果。资格审查情况形成记录。
2.向区级有关部门了解核实企业(组织)合法生产经营情况。
3.确定符合资格审查要求的企业(组织)名单。4.向不符合资格审查要求的企业(组织)反馈有关情况。
(四)资料评审
1.评审办以随机方式从评审员库中抽取评审员,组织若干个评审组并确定各评审组组长。
2.资料评审采用独立评审与合议评审相结合的方式:(1)独立评审:由评审组组长指定评审员独立评审企业(组织)申报资料并记录有关情况。
(2)合议评审:由评审组组长召集全组评审员对独立评审情况进行集体讨论,按GB/Z19579附录C要求评分,形成资料评审报告。
3.评审办综合各评审组的评审报告后,遵循好中择优原则,按不超过最多评奖数1:2的比例确定进入现场评审的企业(组织)名单。
4.评审办向未进入现场评审的企业(组织)反馈有关情况。
(五)现场评审
1.组建评审组。根据进入现场评审程序的企业(组织)
分类情况,评审办组织若干个评审组并确定各评审组组长。各评审组至少有1名熟悉本行业的专家。
2.现场评审程序包括:
(1)编制现场评审计划:由各评审组组长负责编制本组的现场评审计划并报评审办。评审办与受评企业(组织)进行沟通、确认后批准实施。
(2)现场评审前准备:
a.评审组长召集召开预备会,明确评审要求和分工。b.评审员根据分工分别编制现场评审检查表,经评审组长审核同意后实施。
c.评审组准备好实施现场评审所需的记录表和文件。(3)企业(组织)现场评审应关注的重点:
a.影响生产经营的关键因素,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b.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及部署,战略规划、生产经营计划实施的结果。
c.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情况。
d.主要经济指标、市场地位、社会贡献程度在省内同行业或同类别中的位臵及发展趋势。
e.保障员工合法权益,调动员工积极性及员工的满意度、稳定性的结果。
f.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特别是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方面的方法和结果。
g.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和检测手段。
h.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i.持续改进的方法和结果。(4)实施现场评审:
a.召开首次会议。评审组全体成员和受评企业(组织)的中层以上领导参加并签到。会议由评审组组长主持,主要内容有:介绍与会人员;阐明现场评审的目的、依据及评审方法;确认评审的计划及安排;宣布评审员及受评企业(组织)行为规范;受评企业(组织)高层领导介绍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主要过程和结果。
b.现场调查访问。评审员按照评审标准、现场评审计划、现场评审检查表,进入受评企业(组织)的各个现场,调查了解贯彻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方法、展开和结果,获取相关的信息和证据,并记录在现场评审检查表上。记录的信息和证据应真实、准确、可追溯。
信息和证据获取的方法有:与受评企业(组织)的人员进行沟通、座谈和问卷调查;查看有关文件、资料、记录等;对绩效数据进行核实等。
c.召开评审组会议。评审组组长召集评审组会议,沟通现场评审情况,掌握评审进度,研究解决评审中发现的问题。
d.与高层领导沟通。现场调查访问结束后,评审组应与受评企业(组织)的高层领导进行沟通,反馈现场评审情况(取得的绩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听取受评企业(组织)高层领导的意见。
e.形成现场评审报告。现场评审结束后,各评审组应进
行合议,对受评企业(组织)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的情况逐条进行评分,并形成现场评审报告。
f.召开末次会议。评审组全体成员和受评企业(组织)的中层以上领导参加并签到。会议由评审组组长主持,主要内容有:重申现场评审的目的、依据及评审方法;概述评审过程;宣读现场评审报告;受评企业(组织)对现场评审报告予以确认,并加盖公章;受评企业(组织)高层领导表态发言。
3.提出评审意见:
(1)完成现场评审后,由各评审组组长召集全组评审员研究提出本评审组评审意见。
(2)提出建议授奖企业(组织)名单。建议授奖企业(组织)的评审得分必须在500分以上。
(3)在结束所有的现场评审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各评审组将现场评审报告、相关评审记录、现场评审意见、建议授奖企业(组织)名单提交评审办。
(六)审查表决
1.提出侯选授奖企业(组织)名单。评审办对各评审组提出现场评审意见进行汇总与审查,依据现场评审得分结果,并结合在各行各业树立标杆的需要,按不超过最多评奖数1:1.5的比例(即不超过3家)提出侯选授奖企业(组织)名单。
2.会议投票表决。区政府质量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以会议投票表决方式确定初选授奖企业(组织)。
评委会与会人数应达到全体成员的2/3以上(含2/3)。会议由评委会主任或副主任主持,主要内容有:
(1)评审办主任或副主任介绍评审工作情况。(2)评委会成员对侯选授奖企业(组织)的申报材料、资格审查情况、资料评审报告及现场评审报告等进行审查和评议。
(3)评委会成员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确定初选授奖企业(组织)。
3.投票表决规则。每位评委会成员投赞成票的企业(组织)不超过2家。企业(组织)得票数达到评委会与会成员数的2/3以上(含2/3)方可入选。入选企业(组织)多于2家的,按得票数前2名确定;少于2家的,对未入选企业(组织)予以淘汰末位后进行第二轮投票,按同规则确定入选企业(组织),并以此类推直至选足2家。因得票数并列而无法确定的,则对得票并列企业(组织)进行再投票,得票数多的入选。
(七)初选公示
1.评审办通过市级媒体、区政府门户网等媒体对初选授奖企业(组织)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0天。
2.评审办负责受理公示期间的意见反映,并及时组织调查核实。
3.评审办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后,形成调查核实情况报告,提交评委会各成员审查。
(八)审定批准
1.评委会主任确定以会议或发函方式,征求评委会各成员对公示情况的审查意见,确定拟授奖企业(组织)名单。
2.评委会将拟授奖企业(组织)名单提请区政府常务会议审定批准。
3.经区政府审定批准的授奖企业(组织)名单,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公布。
(九)表彰奖励
对获得区政府质量奖的企业(组织),由区政府进行表彰,并通过新闻媒体和相关网站向社会公布。每家获奖企业(组织)给予20万元奖励,并颁发奖杯和证书。
五.评审监督
(一)监督主体与对象
1.成立区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监督组(以下简称监督组),由区监察局等相关部门派员参加。
2.监督对象包括评审办、评审组、评审员和受评审企业(组织)。
(二)监督内容
1.是否遵循评审工作原则。
2.评审工作是否收取或变相收取费用。3.评审过程是否符合程序要求。
4.评审人员是否遵守廉洁自律和行风建设规定。5.受评单位是否有不正当行为。
(三)监督职责
监督组对评委会负责。主要监督职责是:
1.受理举报、投诉,组织开展查处工作。
2.建立受评企业(组织)和评审人员相互监督机制,及时掌握评审方、受评方相互监督的情况。
3.及时调查核实评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并提醒和告诫有关人员。
4.经查实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向评委会提出处理意见或直接作出处理。
六、获奖企业(组织)管理
(一)获奖企业(组织)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广泛宣传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带动我区企业(组织)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获奖企业(组织)应持续改进管理,每年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开展自我评价,6月底前向评审办提交书面报告和《获奖企业(组织)信息反馈表》。
(三)获奖企业(组织)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在15个工作日内书面报告评审办:
1.因变更名称或因兼并、重组等致使组织结构和生产要素发生重大变化的。
2.发生“申报基本条件”第(7)项所列举的4种情形的。
(四)获奖企业(组织)弄虚作假或以不正当手段骗取区政府质量奖的,经评审办核实,评委会审议,报请区政府批准后,撤销其区政府质量奖荣誉称号,收回奖杯、证书、奖金,并在市区主要媒体上予以公布。
(五)被撤销区政府质量奖荣誉称号的企业(组织),5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七.称号管理
获得上城区政府质量奖的企业(组织)可在企业形象宣传中使用该称号,并注明获奖年份,但不得用于产品宣传。违反规定的企业(组织),由评审办责令其限期改正。
八.附则
本实施细则由上城区政府质量奖评审办负责解释。
主题词:
区政府
质量奖
评审
细则
抄送:质量强省办,质量强市办,上城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办公室,麻承荣副区长。
上城区政府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共印4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