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读《人生》有感
跟读《人生》有感1
《清单人生》是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暖心三部曲之一,他讲述了一个63岁家庭主妇离家出走,最终获得新的选择和期待的故事。
一个63岁老太太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子?早上起床散步,晚上和姐妹们跳广场舞。身体健康可以做做饭。而为家人忙活了大半辈子的布里特玛丽,突然离家出走了。
布里特玛丽每天六点起床,十二点准时用餐,餐具必须是按叉子,刀子,叉子摆好,做清洁只用小苏打和菲克新,床单不能有一丝褶皱,家里必须一尘不染。日常的每一件事都被她记录在清单上,以保证她做好后勤工作。
有一天,布里特接到一个年轻女人的电话,她知道她的生活要改变了,她的婚姻出现了裂痕,她忍让丈夫的大喊大叫,小心翼翼的'做着继母,年华都耗死在家务上,枯燥无味的重复,让人失去热情,生活圈子缩小,失去爱好,失去朋友,迷失自己。没有人在意你失去什么,没有人关心你快不快乐,生活终究还是继续。家里曾经是布里特的全部世界,现在这个世界倒塌了,他决定离开。
她已经有四十年没有接触社会,然而现在她局促不安的坐在就业办公室,接受了看管废弃娱乐中心的工作,这里有野蛮的孩子,瘸腿的女人,奇怪的瞎子还有酒鬼。她来到一个奇怪的小镇,小镇杂乱无章,一切都那么糟糕透顶。但是她不得不留在这里,没想到这里却改变了她。她第一次想要拥抱一个人,第一次向别人分享趣事,第一次主动帮助他人等等。日子竟然变的越来越有趣了。
布里特其实有个梦想就是想去巴黎,她想像着在巴黎沐浴温暖的阳光,脚踩巴黎大街的鹅卵石,感受着微风。但是这些美好被家务淹没了。她封尘已久的梦想被那群热爱足球的孩子们唤醒,63岁的布里特被孩子们说动,追寻梦想的路上,谁管你几岁,重要的是,你敢往前走。终于在某个清晨,她开着一扇蓝车门的白车出发了,至于终点是哪,她心中自知。
我们也要活出布里特的精神,我们的人生我们是主角,不能被他人牵绊,迷失了自己,照顾好别人的同时,要照顾好自己,让自己活得好,才是最重要的。
人这一生,不知道要被多少麻烦事儿缠着,也许是那些无法承受的变故,亦或是亲密关系被不断消耗。甚至有时候,工作上的摩擦都能让人瞬间心灰意冷。但是不论日子多糟糕,也不能迷失方向,去挑战、去尝试、去改变,我们才是生活的主人。我们才可以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至于一声叹息,为时已晚。
跟读《人生》有感2
《人生》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代表作,其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跌宕起伏的人生。
高加林出生在陕北农村,没有考上大学于是回到村里当起了民办教师。工作几年兢兢业业,再过几年就可以转为正式编制,可是谁能想到,村支书的儿子顶替了高加林的.名额,摧毁了他的梦想。高加林忍痛走出困境,学会了犁田,锄地,养兔子,生活又燃起了斗志。后来高加林的二爸转业来到这里当上了劳动局长,把他安排到县委办当通讯干事。谁成想女友的前男友妈妈举报他是关系户参加的工作,于是被撤职。
生活就是这样,真实的残酷让人生畏。你做什么都改变不了现实,只能隐忍,面对和接受。
高加林回到户籍老家,同村一个姑娘叫巧珍,喜欢高加林,为了接近高加林,她一天换好几件衣服引起高加林注意,不顾村里人指指点点,和高加林骑车去县城,高加林进城卖馍,卖不出她偷偷买下来,回乡务农,巧珍向他表白。没想到高加林进城之后就开始嫌弃巧珍,选择了黄亚萍。巧珍没有为难他果断的分了手。没想到高加林后来离开黄亚萍回到村里,巧珍已经嫁人了。这种做事左右摇摆不定,三心二意,思前想后,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想要的人注定没有好的结果。
人生有起有落,感情有得有失,终归回到故里,遇见家人,才知道冷暖。
跟读笔记:读《如父如子》有感
——成都分行永丰支行 张鑫
《如父如子》
看过的日本文学作品不多,却总是给我细腻细致,缓缓流动情绪的感觉,没有难分难舍抑或气势磅礴的特意刻画,却总在某个点让我热泪盈眶。这或许是一部需要静下来、慢下来,用心去感悟的作品。
作品讲述的是因护士刻意的个人行为而抱错了孩子的两个家庭,在面对选择孩子的困境时发生的事情。两个家庭的条件悬殊比较大,一个是家庭富裕的都市上层,一个是拮据度日的普通家庭,一个气息冰冷规矩,一个团结活泼温暖。在两个家庭相互影响中,主人公野野宫良多开始从一个与孩子保持距离的职场精英转变为一位愿意与孩子互相玩耍的父亲。作品内容看似平淡无奇,但伟大的作者却能将之描述得温情动人,直抵读者看似坚强其实脆弱的心灵。不管是做父亲或是子女,以下几句话都值得反复咀嚼,用心思考。
血缘无疑是父子的起点,但父子之间的生活才是父子关系构建的过程
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呢?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
血缘无疑是父子的起点,但父子之间的生活才是父子关系构建的过程。在生活中,父子间相互寻求认可的过程,也是父子相互塑造的过程。当宝宝诞生的那一刻,我们成为了一名爸爸,但这只是多了一个称号而已。一名真正的父亲应该是什么样的,他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我想每个父亲都有不同的理解。但这是一个不能不去思考的问题,答案就在我们的陪伴当中。
教育孩子不是要求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孩子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良多:还有只有我才能做的工作等着我呢
斋木: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文中对比刻画了两位爸爸的形象,良多是大型建筑公司的骨干,斋木是小型电器铺的老板。工作环境、经济收入大相径庭的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教育理念,良多要求孩子什么事都要一个人完成,并且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努力优秀。斋木则认为对孩子就是要多花时间,他愿意和孩子一起童心未泯的一起玩耍。两种不同的理念相互碰撞,让我们也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教育理念,其实不同的理念没有谁对谁错,因为家长都是为了孩子,并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塑造孩子。只是我们不要迷失了初衷,忘记了快乐,不用把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物品,教育孩子不是要求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孩子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一个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原生家庭
良多:我的父亲不是一个会和孩子一起放风筝的人
斋木:但是你也没必要模仿他吧
一个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原生家庭。良多小时候是在父亲和继母的抚养下成长,造就了他的独立要强以及不愿意和孩子互动玩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眼里其实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现实中的孩子,一个是自己的童年。所以很多父亲希望孩子既要做到自己做过的事,又要做到自己没有做到的事,以此弥补内心的遗憾。文章结束时,良多发现孩子用相机偷偷记录自己许多照片,并且去找到自己养育6年的孩子想要和他和解。一句“但是,这6年间我都是你的爸爸。我可能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也是你的爸爸”道出了父子间最温暖的感情流露。父爱如山,父亲的情感都在内心暗潮涌动。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但6年的陪伴已将这份感情注入彼此的血液。没有什么误解矛盾是不可化解的,因为我们是有感情的人。没有什么功成名就比在温馨的灯光下和家人一起吃饭更让人舒适轻松。在深夜,当我们用手轻抚着熟睡的孩子时,心中常会涌动着一股莫名的幸福与感动,感恩这个小生命来到我的世界,感恩陪伴在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作者简介
[日] 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的作品风格朴实,注重内省。常常围绕着家庭亲缘间常见的矛盾以及戏剧化的延伸,通过对情感的拿捏带领读者体会家庭的温暖。是枝裕和擅长以细腻的手法,在平凡的事中拍出生活的味道,在生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在细节处打动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