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时间:2019-05-14 21:3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第一篇: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 解欣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达8.8亿,相应的农村教育就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暑假期间,我对万荣县乌苏村以及邻村的农村小学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简陋

尽管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在一些偏避的农村,由于历史原因,欠账太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屋面漏水,玻璃破损,地板不平,桌椅损坏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体、美器材是少之又少。学生游戏只能是相互追逐打闹,电脑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几乎为零。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据调查,农村一些小学教师学历普遍不是很高,而且大部分都只是高中、中专毕业,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少之又少。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质量较差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下了“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

三、农村学校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

尽管国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全免,但在农村的一些学校还是出现一些乱收费现象。学校为了支付招待费,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经常性地会收取学生一些补课费、活动费等一些杂费。尤其是私立学校,假借封闭式管理的旗号,乱收费、高收费现象十分突出,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农村的教育发展。

四、农村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

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启蒙教育较晚,对新鲜事物接触较少,普通话和英语水平普遍很差。也正因如此,部分优秀教师考虑到农村学校出成绩难,所以不愿意来农村任教,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使农村学生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除以上问题外,在农村个别家长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让孩子过早地停学去打工,导致农村部分学生弃学、辍学的现象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夯实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同时要加大民间办学的步伐,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二、从优待教,稳定教师队伍

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并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给予照顾,以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立监督机制

督促检查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杜绝乱收费、高收费的现象,确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村教育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以上建议是针对农村学校存在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二0一0年八月

第二篇: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和虎

(西北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 城市规划专业710069)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对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我过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

关键词:城镇化小城镇城镇现状城镇发展

正文:

1、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

1.1农村城镇化能够缓解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的矛盾,为农村人口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农业社会里,人口的生存主要依赖于耕地上的农产品产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土 地承载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土地资源的供给则几乎具有完全刚性约束,人们因此要么过度开荒垦地、围湖造田,要么对耕地进行掠夺式耕种而毫无休养生息的喘息机会,致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肥力不断下降,最终离不可持续发展的距离越来越近。农村城镇化则是打破自我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们单纯依赖耕地的结构转换,与农村城镇化同时进行的农村工业化至少从几个方面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一是新产业贡献,即工业产品的生产及其增长使人们获得了土地以外的生存消费品来源,即使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也因其对农业初级产品的精细深加工而产生了大量的附加值;二是人口空间转移贡献,即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处,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人地关系得以改善;三是在农村人口份额降低和人地关系改善后由于农业能够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剩余(或农产品商品率)将可望大幅度上升,从而能够为城市人口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继而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1.2 城镇建设用地不仅是以土地换发展,同时比非城镇化式的分散建设节省耕地农村经济的工业化、非农化既是经济现代化过程出现的普遍现象,也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因。乡镇企业、其他非农产业及其就业人口和相关人口在城镇的集聚,势必会增长城镇建设用地,这一问题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不少学术界人士的关注。这种关注对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有效率、合理地使用耕地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应当认为农村城镇化就是一种“侵占”或“浪费”土地的现象和过程。诚然,城镇基础设施及城镇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要占用相当数量的土地,但这种占用是为了满足非农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城镇集聚和发生的需要,在这部分被占用的土地上将创造出比它用于农业生产产出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社会财富,这种“以土地换发展”的城镇建设是必要和值得的。与此同时,非农产业在城镇的集聚比天女散花式地分布于广大的乡村更能共享基础设施,节约基建和项目耕地占用。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会增加城镇建房占地,但在增加这部分占地的同时,能节约更多的农村人口建房占地。根据管理部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分析匡算,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包括就

业和生活用地)是80~100平方米,即0.12~0.15亩。来自国家土地管理局的信息表明,我国农村人口人均宅基地占地情况是,北方80平方米左右,南方50~60平方米。此外,乡村建设用地还包括学校、医院、商店等二、三产业用地,这部分占地与农民宅基地面积之比为1.5∶1。换言之,农村人均宅基地加上乡村建设用地,北方超过160平方米,南方超过100平方米,明显高出城镇建设和住房占地。

建设部的统计还表明,每个城镇人口实际所占用的耕地为7~17平方米,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大约1/3是耕地。此外,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可以节约建设用地5%~10%,同样面积的土地,城镇建设的合理规划和布局,要比农村建设多出70%以上的使用面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江苏省为例,该省通过村镇建设规划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两区”划定工作,将使农村自然村落从28.9万个缩并为2.03万个中心村和3.11万个基层村,仅是这种初级层次的村庄合并和村镇规划如能全部实现,即可增加复垦耕地约300万亩。

1.3 农村城镇化既可以缓和大城市过度集聚所产生的“城市病”,又可以消除农村非农产业过度分散所产生的“农村病”。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由于人口大量膨胀,微观城市化水平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基础设施超载能力及城市管理水平,出现了诸如交通拥挤不堪、住房狭小紧张、环境污染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困两极分化、社会秩序混乱等“城市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几十年里,中国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除了工业化模式的影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决策层人士对国外的“城市病”心有余悸而在中国采取限制性的城市化发展政策。因此,在80年代农村改革使大量隐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显性化而不得不向非农产业转移后,中国倡导的是所谓“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布局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农村工业化浪潮中形成了农村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在沿海和内地一些地区引发了“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小集镇发展无序化,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活方式病态化”等“农村病”。这样,在避免“城市病”的同时,却从另一个极端导致了非持续发展。顺应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农民市民化梦想的需要,适度规模、科学规划地大力发展中小市镇建设,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既可缓和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引发的“城市病”,又可以消除农村非农产业过度分散所产生的“农村病”,在使非农产业取得规模、集聚效益,城镇生活环境优化和进城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等方面效果显著,引致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4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城市体系的完善合理,有利于大中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体系“链条”中,农村城镇处于末端,通常被视为是理想的城市体系“金字塔结构”的基石,它们一方面接受大中城市的扩散和辐射,同时又是各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进一步防治的基础,也是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良性发展与体现的必要前提,从而促进大中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整个城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极地位和作用将走向极端,导致城乡两极分化和城市自身的不可持续发展。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大力发展建设不同等级的卫星城镇,形成多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亚中心、次中心,对强化和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半径区域市场体系的形成和作为联合大中城市社会经济的纽带,拓展广泛的经济要素交换与交流,增加城镇间的经济粘合力和发展后劲,具有不可获缺的重要作用。

2.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

2.1 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

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2.2 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力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2.3 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话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收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2.4 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2.5 相关体制制约小城镇发展

现在,小城镇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例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受上述制度束缚,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式大多数都是采取半工半农,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转移,导致农村工业与农村城镇化相分离,制约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3.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3.1 政府要承担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定位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必须要先行。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优化环境,综合开发的原则,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从合理的区域发展的需求角度来提供小城镇发展的充分供给。

3.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

尽快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应坚持实行一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向小城镇聚集。要确保进镇农民在子女上学、参军招工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最终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

3.3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在保护耕地和保护农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并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的关系,引导农民宅基地的有序流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土地,妥善解决沉着建设用地。

3.4 进行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体系,以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3.5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小城镇的融资

小城镇的中小企业属于多种经济成分,要改变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一定程度的金融歧视,实行公平有效的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建立面向城镇中小企业、农村乡镇企业的金融体系。政府应当减少对这些企业的行政干预,改善服务特别是改进金融服务。加大融资力度,广泛吸收社会投资。

参考文献:

[1]:柳随年

[2]:

[3]:

[4]:《管理世界》

第三篇: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XX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XXX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城镇学校“科研兴校”的意识越来越浓,各自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教师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声誉不断提升。但是,就我县多数农村中小学来说,教育科研工作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对此,笔者在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后,作出如下分析:

一、当前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不清楚。弄不清常规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区别,研究的东西价值不大。

2、目的不正确(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是为了在督导评估时有分值,属应付性)。

3、考虑不周,仓猝上马。勉强立了项,却无实质性的进展,形同虚设。

4、做了一些工作,但缺乏系统的整理,成果是零星的,不系统。

二、教育科研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

1、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没有把教育科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是片面地认为:科研工作是教育专家和城市学校的事,农村学校开不开展无关大局,照样可以办学教书。

2、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普遍不高,对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基本常识缺乏了解,不知道从何入手去进行教育科研。

3、农村中小学资料短缺,信息闭塞,直接影响到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4、由于教研机构人手少(一人兼职几科教研员),事务多(教研人员常抽调做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事情),更无专职理论教研员,因此,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往往是无暇顾及,力不从心。

三、加强科研工作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1、强学习,转观念。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农村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操作常识,努力提高其教育科研素质和能力。使每位教师转变观念,明确农村中小学科研的性质特点,明确其主要是“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及问题的解决”,自觉地运用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教育科研实践,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探索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开拓创新等科研能力。

2、建网络,完机制。形成健全的教科研网络,建立健全全县教育科研管理体制。通过专业进修、举办培训、结对帮扶等形式,培养一大批专业知识巩固、熟悉教研、科研业务,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教师作为全县教研科研骨干,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以教研室、教科室为龙头,以学科中心教研组为中介,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为基础的四级教研科研网络。形成以行政为“主体”,以教研室、教科室(员)为“两翼”的分工负责的科研管理阵容。行政部门发挥领导、调控、保障作用;教科室(员)侧重于宏观领域的理论探索,体现出综合性、前瞻性,打破教育的封闭性,把中小学教育放在社会大系统的宏观背景下考察,深入了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人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教研室致力于微观领域的操作实践,更多体现学科性、评估性的管理功能,对情况了解要细,指导要具体,要在教学领域中探微索隐,使宏观设想落到实处,把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学校要构建由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及课题负责人组成的三角形管理机构的框架。课题负责人起整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作用,专家起课题论证和指导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起课题鉴定和推广的作用。学校教科室、教研组、课题组是开展教研科研活动的基础单位,要实行教务处、教科室双轨管理,重点抓好本校承担的教研科研课题的研究,实施有效监控;教研组和课题组要形成核心,组织教师落实好上级教研科研机构布置的任务。

3、重管理,建队伍。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育科研队伍。一名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科研意识、科研素质、科研决策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对于学校成为科研型的学校、教师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浪潮呼唤着科研型校长队伍的崛起。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所领导的巴甫雷什学校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功,与他的教育观念以及他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无数事实说明,校长搞教育科研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培养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提高决策水平的过程。因此,校长要带头投身教育科研,自觉依靠教育科研,抓示范、抓试点、作报告、开讲座,成为教育管理、教育科研一身兼的“两栖人”,努力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扶薄弱,促均衡。工作重心向薄弱学校倾斜。教育科研工作不但要为水平较高的学校锦上添花,更应为相对薄弱的学校雪中送炭,实施“教育科研扶弱工程”。“教育科研扶弱”就是通过教学研究活动,帮助一些薄弱学校在提高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教育科研要帮助薄弱学校解决一些重点问题,集中力量解决薄弱学科的问题。要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巡回讲学、辅导,以推动薄弱学校学科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在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教材培训、专题讲座等教研活动时,尽可能把活动安排在这些学校,让这些学校的教师得到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这些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积极组织重点学校的教研组与相对薄弱学校的教研组开展对口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的辐射作用。

5、立规矩,贵激励。强化教育科研成果评估,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考核、奖励机制。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序运转,教研室、教科室应逐步建立和健全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定《学校教科研工作条例》、《学校教科研课题管理条例》、《学校教科研室工作职责及室主任工作职责》、《学校教育理论学习制度》、《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学校教科研管理条例》等,对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评估,对教师的教科研课题进行督查指导和考核评估,不断激发和强化教师的进取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县政府、教育局应设立教科研优秀成果奖,专门奖励有较高层次、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者以及有推广价值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者。应设立教研、科研优秀组织奖,专门奖励教研和科研工作开展较好且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中心教研组、教科室(组)。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第四篇: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几点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几点建议

根据“**”主题教育工作部署,我于12-13日在**村通过实地察看、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调研,现将报告情况总结如下。

近些年,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各级政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民众的意识也有很大的提升。客观的讲,成效显著,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城镇中心及周边地带、公路两旁环境卫生秩序井然。但是,在农村地带,环境卫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乱丢乱扔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对环境卫生综合指数还有更高需求,如:农村灰层比较大、畜禽养殖粪便存在等等,这与各级政府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愿望还有差距。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1.房前屋后乱扔乱倒现象偶有发生。随着各级政府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村民的环境维护意识有所提高,但是乱扔的习惯一时间难以根本扭转,偶有发生。

2.焚烧垃圾影响大气环境时有发生。生活在农村,家家户户种菜,有些种花,为了获取有机肥料,将部分生活垃圾焚烧以获取育种有机肥料。比如:在农村人们割完韭菜就习惯性的施用一些燃烧后的草木灰。

3.灰层问题在农村比较突出,灰尘都很大。大家普遍反映,现在村里干净了,但是灰尘一直都很大,特别的在农忙的时候,收割机、运输机等农机从田畈回来以后带了大量泥土,干燥以后,一旦起大风,灰尘满天,家里一天时间都落一层灰。

4.畜禽放养排放的粪便会滋生一些有害细菌。在**村,现在全面禁牧,家家户户都不养牛了,但是狗、鸡、鸭、鹅还是普遍养殖,且是放养,排放的粪便不及时处理除对环境卫生产生一定影响外,在特定环境下还会滋生一些病菌。

5.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大量燃放,污染甚是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烟花爆竹越买越大,越放越多,在喜庆的日子里尤其是春节,似乎放不完、比赛放,大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几乎没有清新空气,呼吸都困难。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及相关对策

1.村“两委”干部没有高度重视。该村环境保洁工作是由乡里统筹安排,由保洁公司在全乡轮流清理,基本保持在一周以内一次,那么平时的管护就要由村里的保洁员来维持,但是村干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为是乡里的事。这就需要乡里建章立制,蹲点、分管领导要常态化督促,促使村里引起重视。

2.村民的思想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视,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引导,但是对村里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还不够,村民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这种意识还没有树立,随手乱扔还普遍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长效的宣传引导机制,将宣传教育普及到每个人,以帮助他们树立爱环境、爱卫生的意识。

3.建队伍、建制度。建立完善村民理事会及老年协会,充分发挥他们在督促村里环境卫生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来约束村民共同参与环境卫生保持,定期进行各种评比表彰,奖励先进、鼓励后进,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让环境卫生靠大家、好环境大家享蔚然成风。

4.加强监督督促,进行科学考核。虽然县里年终会进行督查考核,但是乡、村两级没有抓常的意识,热衷于在检查考核时突击,比如:村里一有卫生大动作,村民都知道是上面要来检查。所以,县、乡两级要进一步完善督促检查、评比考核机制,要采取不打招呼直接入村的形式实地督导检查。乡一级要将此事抓常抓长,要久久为功,取得效应。

近来年,随着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发展越来越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扭转,但也还或多或少存在短板,但我相信这都是暂时性的。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及群众的广泛参与下,随着宣传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村民们逐步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环境美好、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会越来越好!

第五篇: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精选)

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在全县教育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追求数量转向“打造教育强县”的追求质量的背景下,我们回首反思学校的教育,现状令人堪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了解不多,领悟学校教育思想、要求、措施欠到位;课堂教学“一讲到底”的现象十分突出;教师、学生的课堂地位倒挂;德育、智育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做到“教书育人” 的有机统一;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教育质量=时间+汗水……这使得我们的教育,追求数量而数量上不去,且质量日渐下滑。我校2007年初一招生307人,2010年毕业学生238人;2008年初一招生286人,2011年毕业学生219人。近两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率分别为77.53%和76.58%,远远低于国家规定98%的指标。而在2010年、2011年的初中毕业考试中,毕业学生的合格率分别为:45.80%和40.64%(不合格率为:54.20%和59.36%)。上述数据告诉我们:违背教育规律抓教育,注定是失败的;忽视质量而一味追求数量的想法和做法是难达目的的。相反,提高教育质量才是学校教育的永恒目标。

一、更新人才观,坚持德育为先

在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人才不单是能够考出高分学生。凡是身心健康,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人,都是人才。因此,我校教育工作的第一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叶圣陶语)。让每一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谐的心境。在当前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环境下,我们要紧紧抓住“生活德育”这根主线,强力开展“诚信”教育。利用“三鹿事件”、“地沟油事件”等典型案例,让我们的学生由衷地认识到:缺失诚信,最终损伤的是我们自己!“欺师不敬,欺亲不孝。不孝不敬,是为败德。败德之人,不得志害身家,得志害天下。”(《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出版社2009年3月版p8)因此,我们提出:让每一堂课都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

二、改革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应试教育时代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老师始终处于主体强势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弱势地位。严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倒挂现象形成的原因较多,但根本的有三:一是从教者自身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产物,把自身从老师那里“摹仿”来的东西用到了自己的教学工作上;二是教师对学生缺乏根本的信任,不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三是教师的“尊者”心理和意识没有彻底放弃,把所谓的“师道尊严”留守在三尺讲台上,抱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不肯放。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改变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我们必须确立“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的课堂观,让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只能是课堂的组织者、服务者。协助学生“明道、晓业、释惑”。课堂教学中多运用“尝试法、探究法和发现法”。

三、遵循规律,切实践性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从教育的角度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众多。从整个个体讲,是循序渐进的,我们不能拔苗助长;从人的认知角度讲,具有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从已知到未知等特点,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从学生群体角度讲,具有发展程度不一,发展快慢不齐等实际情况,我们不能齐头并进;从学生个体素质上讲,优点与缺点并存,长处与短处同在,“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总之,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撼动,需要良知;教育是树人的事业,需要用“心”;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前提,需要责任!

下载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 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有2.4亿农民工,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

    我县农村通信发展现状及建议

    双牌县农村通信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 我县是山区小县,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通信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的通信发展水平较低。 一、我县农村通信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建议-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据调查,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其中农业畜禽养殖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我......

    浅谈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浅谈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

    县农村客运发展现状及几点建议

    [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农村客运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农民日常出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产效......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建议(精选5篇)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建议城西完小王燕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包括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小学生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的急剧变......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建议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建议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

    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探讨

    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探讨 现阶段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一、提高认识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