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镇采取四项措施推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巴彦呼舒镇采取四项措施推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为全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镇党委采取四项措施,尽力让广大流动党员离乡后仍有新“家”。
一是着力建立流动党员服务驿站。根据流动党员的人数和特点,建立流动党员服务驿站,地点设在各社区办公室,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任服务驿站负责人,各流动党员回到原组织关系所在地办理流动党员证,然后凭流动党员证到服务驿站进行登记,服务驿站给予登记造册,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便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截止目前,10个社区党支部设立了流动党员服务驿站。
二是着力建立管理工作机制。服务站具体负责做好辖区范围内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完善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同时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关事项融入《党支部工作职责》、《三会一课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中,用制度规范党支部的工作,用制度约束流动党员的行为,通过对流动党员的规范化教育管理,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党支部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要求给流动党员分配力所能及的工作,把流动党员的简明情况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三是着力丰富管理服务方法。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有效方式方法,推行“建立组织、集中管理”和“专人
联系、跟踪管理”两种模式。对外地集中流入党员,采取协作共管的办法,与流入地党组织签订《流动党员共管公约》,形成体制联建、两地共管、工作互动、责任共担的工作格局;对外出流动党员,采取跟踪管理的办法,建立流动党员外出申报登记制度和定期排查制度,由党员所在居委会明确专人负责联系和管理。结合实际,采取适时集中学习、每个季度集中过一次组织生活等办法,加强流动党员的日常教育工作。
四是着力加大关爱工作力度。把流动党支部和流动党员纳入党员关爱体系,组织党员开展党内互助活动。社区党组织主动与流动党员建立联系,坚持对新进的流动党员进行访问,对有困难的流动党员进行了解,让他们及时找到党组织,使社区党员增强归属感;对有困难的党员,组织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党员切身感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强化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对生活中确有实际困难的流动党员,不定期走访慰问看望流动党员,赠送党建工作书籍、党报及党刊等学习资料,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回“家”般的温暖。
第二篇:上石镇四项举措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上石镇四项举措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春节后人口流动情况,上石镇党委、政府通过四项措施,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创建了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模式。
一是完善流动党员信息系统,摸清流动党员去向、从事工作、联系方式等,实行动态管理。支部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学习工作动态。二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定期与流动党员联系,及时传达支部学习的各类文件及会议精神,并要求其及时提供相关务工信息,发动群众外出务工。对流动党员的联系服务时间、内容等予以记载,掌握流动党员的现实情况。
三是实行支委委员联系制度,每个村支委委员联系二至三名名流动党员,支委委员每季度向支部汇报联系党员的学习、工作情况。支委的年终考评将与其流动党员联系情况和发挥作用情况挂钩,督促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四是定期走访流动党员家庭,村“两委”成员每季度到流动党员家中走访,了解家庭成员的生产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流动党员能安心在外工作。
上石镇人民政府冯 健联系电话:0771-8575030
第三篇: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马村区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探索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要求,结合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实际,马村区工信局党委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按照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双向管理、共同教育。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
理机制。
2、分类指导、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从业特点和居住地点,在尊重流动党员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单位管理方式,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情况,强化跟踪管理,把每一名流动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经常性管理之中。
3、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切实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教育、管理,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二、工作要求
1、严格落实《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组织活动、缴纳党费。流动党员要按时对《流动党员活动证》进行送交审核,无故不送交审核《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审核不合格的,将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
2、建立流动党员登记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流入后)要主动向党支部申报,填写《外出(来)流动党员申报登记卡》。党支部要建立《外出(来)流动党员登记簿》,详细记录其基本情况、流动原因、流动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等情况,实行定期登记和动态登记相结合,确保资料
准确无误。党委要设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按要求组织所属支部开展外出、流入党员排查,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册,做到“六清”:即,流动原因清,流出(入)时间清,所从事的行业清,暂住地址清,联系办法清,党费交纳情况清,及时有效地将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中来。
3、建立党组织双向联系制度。要建立联系人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定期、不定期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意见建议等。党支部在接收流入流动党员后,要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查验党员身份,并就日常管理进行联系,做到“三沟通”,即:由于流入党员不负责任致使生产和工作出现重大事故或重大问题的要进行沟通;在流入地出现违法违纪事实的要进行沟通;不发挥党员作用、甚至在群众中散布错误言论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进行沟通,沟通情况作为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
4、建立关爱流动党员制度。党支部要把关爱流动党员纳入企业集团的关爱党员工作计划,真心关爱、真情帮扶流动党员中的困难群体。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党支部要帮助解决其家庭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做好服务,让流动党员在外工作生活“安心”;在流动党员务工经商期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较大的矛盾纠纷时,党支部要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沟通
联系,提供援助和支持,必要时要到流入地帮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使流动党员在外工作生活“顺心”。同时,党支部也要将困难外来流动党员纳入救助范围,开展本地党员与外来流动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为外来流动党员开通维权通道,为他们提供劳动纠纷调解、司法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服务。
5、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岗”、“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生产生活中主动发挥作用,为身边的党员和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作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表率;在身边党员或群众发生重大事故或其它问题时,流动党员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做好矛盾化解工作,作构筑和谐、维护稳定的表率。
马村区工信局党委
2012年2月18日
第四篇:流动党员管理措施
流动党员管理措施
随着党员不断增加,尤其是部分党员离岗后又在外地自谋职业,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是个难题,现就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制定如下措施:
一、对离岗党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离岗党员不离党,随时随地不忘共产党员身份,始终保持遇到党组织的联系。
二、要求离岗党员坚持每月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及在外工作情况,接受教育,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三、要求不能按时回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学习的离岗党员,定期写出思想汇报寄给支部同时,党组织把自身现状及时向他们通报,定期给他们寄去学习资料,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党支部每半年举行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以巩固学习成果。
四、建立离岗党员登记簿党支部按月填写离岗党员基本情况,理解和掌握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
五、党支部指定专人与离岗党员保持电话联系,主动关心他们的困难和疾苦,让他们仍然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西园社区党支部2009年1月
第五篇:流动党员管理措施
流动党员座谈材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间流动也日益频繁。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这给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当前党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下面我就流动党员问题发表我的一些看法。
一、流动党员的特点
目前,流动党员的特点一是人数增加。我镇的流动每年都呈现增加趋势。二是分布面广。在劳动力市场日益活跃,择业范围不断拓宽的形势下,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党员越来越多。三是文化层次较高。现在的流动党员中除了进城务工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城市“白领”、企业管理层骨干、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一定的技术专长。四是思想较活跃。流动党员中不少人思想活跃,信息灵,路子广,凭自己一专多能的优势,自谋出路,去实现自身价值。
二、流动党员管理的难点 目前流动党员管理主要有“四难”。一是去向难掌握。流动党员逐年增多,流动范围日益扩大,流动地点不断变化,工作岗位经常变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加上一些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导致了流动党员的去向难掌握,底子难摸清。二是关系难转移。有些流动党员在未设党组织的私企或外企务工,组织关系不知转到哪里,户籍地的社区党组织不愿接管或者是党员认为组织关系转到户籍地仍远离工作单位,过组织生活不方便,因此成为“隐性党员”。三是管理难落实。近年来,各地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都做了不少探索,但“管不到”和“管不住”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党组织设臵相对滞后,管理方法不够灵活,不仅造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而且造成一些预备党员转正难,一些流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难和在外出流动人员中发展新党员难等问题。四是作用难发挥。有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有些流动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甚至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一种负担,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很有限。
三、可资借鉴的有效管理方式
1、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应事先向原所在党支部报告。
2、党员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且有固定地点的,将其组织关系转至所在地区或单位党组织。
3、党员临时或季节性外出且无固定地点的,组织关系仍由原党组织管理,并需申请核发《流动党员活动证》。
4、正式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且地点相对集中的,建立临时党小组。党组织可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如谈心、学习教育、信息交流、意见反馈等。
5、外出党员和临时党小组负责人应主动经常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定期向党员联系人汇报本人近期的思想、工作、生活与学习情况,外出党员接到原党支部有重要活动通知后,应按时返回。
6、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但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7、对外来务工经商的党员,积极接受他们的党组织关系和党员身份证明件,安排他们参加党的活动和过组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