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范文

时间:2019-05-14 21:3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范文》。

第一篇:浅谈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范文

浅谈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西安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刘宏斌)

1、前言

生态保护是人类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有意识地对生态环境采取一定的对策及措施进行保护的活动。生态保护的关键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并解决人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问题,协调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相互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解决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破坏是主要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捕捞、生物灭绝等。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物质或能量给环境所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等不良影响和作用。而农村环境保护,既涉及环境污染防治又存在着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保护两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农村多数地方存在着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开发占地与生态破坏因素,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环境保护管理的难点所在,在城市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农村环境污染已经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已引起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领,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根据《陕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的通知〉的通知》(陕环发[2008])4号)精神,结合西安市环境保护工作实际,西安市环境保护局近期发布了“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意见明确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市今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

2、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土壤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单位面积施用量。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造成了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农业地膜的使用后碎片掩埋在土壤中加剧土壤污染,由于没有完整的配套地膜收集管理系 统,大量地膜短时间内难以降解。

2.2 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农民聚居点规模扩大。部分城镇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忽视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农村生活垃圾、秸秆废物没有得到有效处臵和利用,露天堆放形成环境污染。调查表明,全国每年产生约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2.3牲畜粪尿和废水污染

我国乡镇生活废水超过2500万吨,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全部直排,收水管网基础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匮乏,农村灌溉水形成的径流,化肥、农药使用后形成的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畜禽养殖业污染危害严重,由于大部分养殖企业规模小、投资少,治理设施基本没有,不仅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4大气污染

农业废气污染源来自农用燃料燃烧的废气、某些有机氯农药对大气的污染,施用的氮肥分解产生的NOx等。民用炉灶及取暖炉燃煤排放污染物(烟尘和有害气体),秸秆及垃圾焚烧废气,垃圾在堆放过 程中由于厌氧分解,排放二次污染物。

2.5 乡镇企业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技术含量低的小规模、小作坊的乡镇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3、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标

依照西安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到2010年,全市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初步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地区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基本建立应急预警系统,公众环保意识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经过三年努力,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50%的区(县)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区(县)标准; —10%的乡镇基本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 —创建10个以上国家或省级生态示范村; —村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5%以上;

—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20%以上;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臵率达到100%,综合利用 率达到50%以上;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4、农村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与建议

4.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 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工业污染防治基础上的,没有将农村污染和城市污染摆在同等重要的位臵,农村环境管理滞后,现行的环境管理体系对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适用性不强,难以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在广大的农村缺乏相应环保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

(1)、尽快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臵于平等位臵,从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确保有法可依,有法能依。

(2)、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推行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乡镇企业法人对本企业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在关注经济发展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并列入考核内容。

(3)、加强乡镇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

4.2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多年来,政府污染治理资金基本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环境保护方面,从财政渠道难以得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建设资金,也很少能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资金。乡镇和村级行政组织普遍财力不 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聚居点污染日趋恶化。

由于农村环境广阔,管理难度较大,资金投入是必要的保证。市县级政府应列支一定比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和管理,也可采取政府的投入和企业的参与相结合。政府在政策要给予支持,促使企业在发展中自觉的做好环保工作,全社会来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3加快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加快探索和开发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模式。例如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有效治理措施、沼气池与生态果园建立、垃圾无害化及污水生态处理等。

农村污染面广分散,多个方面开展治理技术推广与应用工作。(1)重视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做好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废弃厂区土壤修复工作,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修复治理。难以修复的耕地应调整用途。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灌溉水源、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督管理。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大生产基地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2)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臵。逐步在小城镇和较大村庄建立垃圾集中收集点站,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开展资源化利用或集中处理。充分依托现有城镇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推广村收集、镇(区)中转、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3)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可采用沼气池净化、构建人工湿地等方法进行分散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要根据生活污水排放的水质与水量,采用强化一级处理或通过沼气池净化处理,也可将生活污水并入附近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开展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及示范建设。重点加强对“农家乐”污水治理力度。

(4)推广清洁能源污染净化新技术。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结合“一池三改”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工程,资源化利用人畜粪便,这种养殖—沼气工程—种植业所构成的食物生态链,实现了养殖场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最终达到系统内粪污的“零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效。在秸秆资源较丰富的农村聚居区,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集中供热或发电工程,积极扶持秸秆收购企业和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具体如推广农村省柴节煤,创建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模式,重视对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风能、地热能、微水能等新能源。

(5)做好乡镇规划防治点源和面源污染。制订村镇环境保护规划,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合理规划村镇工业企业布局。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村镇产业发展必须符合村镇环境保护规划,新建项目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确保稳定排污达标,引导和鼓励村镇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 环经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规范矿产资源开采行为,建立生态恢复责任制,对已造成生态破坏的矿区逐步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各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进一步强化各类园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工业园区建设要推进同类企业、行业的集中,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集群;农业园区建设要以集约化、规模化、循环化为原则,从区域农业产业特色出发,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6)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对分散式畜禽养殖采取分散治理措施。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实际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依法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进行限期治理。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7)加大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遏制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控土地退化和沙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外来有害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4.4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转变传统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册等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篇: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二是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

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农村新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客观需要。各地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二、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以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把农村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结合起来,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整合。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三)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占农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20年,农村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三、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一)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二)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

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地区、海岛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

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三)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其停止建设,补办环评手续,并予以处罚。对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责令其停止生产,并予以处罚。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养鱼。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行秸秆气化工程、沼气工程、秸秆发电工程等,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

(六)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七)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八)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农村环境监测与统计方法、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开展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工作,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农村人口集中区的环境质量监测。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严格查处。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依法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抓紧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农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和实施一批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

(二)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

实行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和任期目标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开展县乡(镇)环境质量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各级政府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和投资应逐年增加,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积极协调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争取资金,将农村环境保护落到实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实行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农村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方式。

(四)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尽快建立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为主体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提高群众保护农村环境的自觉性。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积极开展咨询、培训、示范与推广工作,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五)深化试点示范工作

积极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示范工程,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和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严格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激励和奖惩机制,表彰先进,督促后进。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部署农村环保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省级、市级、县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力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级环保部门在辖区乡(镇)设立派出机构,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应明确环保工作人员,把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揭露和批评违法行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定期向农民群众公布,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

第三篇: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二是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四是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

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农村新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客观需要。各地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二、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以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把农村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结合起来,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整合。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三)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占农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20年,农村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三、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一)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二)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

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地区、海岛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

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三)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其停止建设,补办环评手续,并予以处罚。对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责令其停止生产,并予以处罚。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

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养鱼。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行秸秆气化工程、沼气工程、秸秆发电工程等,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

(六)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七)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八)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农村环境监测与统计方法、农村环境质

量评价标准和方法,开展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工作,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农村人口集中区的环境质量监测。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严格查处。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依法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抓紧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农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和实施一批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

(二)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

实行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和任期目标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开展县乡(镇)环境质量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各级政府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和投资应逐年增加,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积极协调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争取资金,将农村环境保护落到实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实行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积极

探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农村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方式。

(四)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尽快建立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为主体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提高群众保护农村环境的自觉性。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积极开展咨询、培训、示范与推广工作,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五)深化试点示范工作

积极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示范工程,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和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严格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激励和奖惩机制,表彰先进,督促后进。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部署农村环保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省级、市级、县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力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级环保部门在辖区乡(镇)设立派出机构,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应明确环保工作人员,把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揭露和批评违法行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定期向农民群众公布,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

第四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

蒋志龙

2011年第5期 ——生态建设

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各级部门采取一系列举措,使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欠账多、底子薄、有些地方领导重视不够等多种原因,农村生态环境还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农村生活污染问题相当突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排放、随意倾倒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地方村边、路边、沟渠边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不堪入目。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重建设、轻保护,造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乡镇财力不足,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困难很多。

——农村环境的整治资金效率不高。目前,各级政府涉及农村环境工作部门不少,由于多头管理,且存在“利益部门化”现象,协作配合往往是以“利”取事。一方面各部门资金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导致基层热衷于包装项目,跑部门,讨资金,以致过度包装项目、重复上报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有限的财政资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农村环境监管能力薄弱。我国现行的环保体系主要是基于城市和工业污染整治需要而设。县级环保部门是全国统一设置的最基层的环保主管部门,但它的工作重心在城镇和工业,监管工作难以直接落实到村一级。

——基层环保部门依法行政难。环保部门的权威主要来自于执法监督。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村环境执法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对环境污染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农民参与环境保护面临诸多困境。一是农民急于通过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因而现实中很难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做出理性选择。二是农民所能掌握的环境信息十分有限,导致农民在与排污者协商、谈判和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切实维护。三是农民环境维权能力的薄弱与环境污染案件的复杂性和高成本的矛盾,使得农民无法应对高成本和复杂性的环境污染案件。四是农村基层环境管理力量匮乏,使得农民参与环境管理缺乏必要指导,很多农村环境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应抓住的几个重点

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长期积淀下来的各种环境矛盾和问题的影响,也有农村环保长期被忽视、缺手段、少措施等因素制约,还有群众环保意识淡薄等方面的因素。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为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赤壁市每月都对陆水湖集中饮用水源发布饮用水环境质量报告。但是,对广大的农村饮用水源还只是进行季度监测,尚未能全面摸清全市饮用水源环境基础状况。应科学合理划定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设置保护区界限,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测、污染源调查,建立水源地基础环境数据库,对水源地环境禀赋、污染状况、环境监管、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准确评估水源地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制订水源地环境保护综合方案。

——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目前,武汉城市圈在农村广泛开展“两清”、“两减”、“两治”、“两创”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沼气池建设和改水、改厕、改圈,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这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的有效形式。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赤壁市在赤壁旅游快速通道沿线村组进行的环保“三个一”综合整治试点,即由各乡镇出资在每个自然村建一个垃圾池,聘请一名垃圾收集员,提供一辆垃圾收集车,定期上门集中转运、处理垃圾,有效实现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使沿线农村环境得到巨大改观,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应在总结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及至做到农村全覆盖。

——严格控制农村工业污染。科学编制小城镇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规划,积极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布局,实行污染集中处理。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转移,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布局乡镇企业,鼓励和支持乡镇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产业、推进乡镇企业优化升级。

——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规划水库、湖泊、河流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数量,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进行整顿。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为突破口,推广较先进的“零排放”技术,实现养殖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采取技术和工程措施,努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恢复发展绿肥生产和秸杆还田,鼓励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控制农田养分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

——防治土壤污染。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推行土壤污染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及环境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于加强农村环保的几点建议

农村环境保护要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完善农村环保机构职能。农村环境管理涉及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各部门均掌握了部分审批和资源调配权。因此,需要科学划定各部门“三定职责”,统一“责、权、利”,建立强制性协调机制。由县市环保局重点牵头组织拟定有关农村环保规划,对其他部门涉及农村环保的审批实行环保备案制,对列入财政资金专项环保局要参与项目讨论和文件会签。

——加强农村环保基层队伍建设。为加强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建议在中心乡镇设立农村环保站,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一镇一站。同时,可考虑按流域、历史区域设置分局(中心站)模式。可以借鉴交通、城管等部门聘请协管员和乡镇“以钱养事”的成熟经验,建立基层环保“以钱养事”机制。

——完善农村环境执法。将农村环境执法作为县市环保局的重点工作之一,调整人力和物力配置,做好资源储备,加强执法,同时可会同具有审批权或执法权或资金调配权的其他部门开展综合执法。重点加强村镇饮用水源保护、各级自然保护区、畜禽水产养殖、农村乡镇企业等环境执法,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加强村民自治。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管理农村环境事务中的作用。首先,有法律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有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权力。其次,是现实需要,政府在近期内不可能建立更多的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应当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可以综合调动村内各种资源投入环保治理。

——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环境保护是“全球性思考,草根性行动”,环境宣传是促进农村环保意识形成,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环境宣传一是要结合地方特点,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内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通过举办文艺演出、“三下乡”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其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二是对重点农户进行有组织的环境教育,引导农民掌握生态农业技术,从事绿色食品开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赤壁市环保局)

第五篇:北戴河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北戴河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发表日期:2009-12-8]

北戴河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北戴河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生态型、园林式、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目标。

一、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北戴河区位于渤海湾北岸的中部,河北省东部。全区辖2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及省级北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69.48平方公里,总人口7.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87万人,耕地1173公顷,农业生产总值1.44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490元。

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一)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家开展的生态示范创建主要为生态省、市、县,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以及生态村的创建,创建考核指标涉及当地经济水平和村容村貌、农村饮用水水质、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畜禽养殖粪便处理、清洁能源普及率、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我区将生态示范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以规划为龙头,以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从2005年起我区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2007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2008年申报市级生态村1个,已通过验收;2009年申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已通过省级验收。目前,我区已经启动北戴河生态区创建工作,《北戴河生态区建设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和区人大批准,开始实施。同时2010年计划完成启动创建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城镇、2个生态村的目标。2012年完成启动创建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并通过国家级生态区验收。

(二)农村饮水源地保护工作广泛开展。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区重点做好保护地下水不受污染,主要采取污水流向规范化、集中化措施,用统一防渗管道排放污水,以消除地面污水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戴河禁止建设排污口,禁止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向戴河排放,以防止地表水侧向不及造成水源污染;在单井或井群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不得使用持久性毒性或剧毒农药,不得建渗水厕所、渗水坑,严禁堆放垃圾,防止对地下水源的污染;对已经进行自来水改造,解决饮水问题的村庄,在机井饮用水源200米内不许再打机井,500米内不许堆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排放污水,从而切实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目前全区25个行政村中,9个村饮用北戴河水厂的自来水、14个村采用集中式供水方式,2个村采用分散式供水方式。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始启动。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区农村逐步建起了集中式住宅楼,生活污水对环境带来的压力逐渐增加。为此,针对各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治理。一是对于城中村、城市区周边村庄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由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二是要求经济条件好、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示范工程。车站村、北戴河村污水处理站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三是积极谋划戴河镇片区生活污水入网工程,拟将戴河镇片区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该工程于2008年开始启动,管网已经铺设完毕,预计2010年投入使用。四是积极探索对于经济条件较差、规模较小村庄的污水治理经验,到外地学习考察无动力生态湿地处理工艺,先行试点,条件成熟后推广使用。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初显成效。一是制定《关于加强我区农村垃圾处理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我区农村地区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二是在农村开展村庄垃圾收集站建设,建立垃圾环卫管理制度,设立专职保洁员。目前,我区90%以上的村庄建设有垃圾收集转运站,并由专职人员定期清运到垃圾处理厂。

二、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区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久以来,重经济轻环境,环境保护工作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一)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我区部分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二)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大多数村庄虽然建有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设施,但是还不能做到统一处置,管理措施不够完善,村民环保意识不强,个别村庄存在垃圾乱到的现象;无足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较差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影响。

(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目前,我区尚未规划集中养殖区,农村畜禽养殖大多为分散小型养殖户,没有环评手续,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集中治理难度较大。

(四)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目前,我区对农药品种使用上还未有具体管理措施,农民群众图省钱,大多都使用普通化肥,而这种普通化肥大部分都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一定威胁。

三、关于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的农村环保工作,应着力在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保力量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责任,密切配合,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一是强化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各个环保责任主体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各级政府和村组要编制生态环境规划,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计划。二是各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通力协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配合,建立长效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二是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及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三是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三)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四)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强化农村环保舆论引导。逐步设立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在乡镇政府建立环保检查员制度,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下载浅谈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良庆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汇报材料(2011年10月18日)近年来,良庆区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科学开展......

    农村 环境保护处 工作职责5则范文

    农村环境保护处工作职责承担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拟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组织、指导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监督、指导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监督、协调有机食品发展工作;指导生态......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围绕“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

    农村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农村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农村环境保护调查报告1 前言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

    农村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农村环保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解我市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进......

    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山东省农村经济几年来也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支持了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结1 市环保局:为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农村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改善我区农村地区人民生活环境质量,20xx年以来,我区以落实《***生态市......

    农村环境保护经验交流材料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城乡群众健康安全与全县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