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病区药物管理规范
病区药物管理规范
1.0 目的:建立、规范、统一病区药品管理,确保用药护理安全。2.0 适用范围:全院各护理单元。3.0 管理规范
3.1 病区急救药品管理规范
3.1.1 凡急救药品,必须置于急救车、急救箱或专用急救柜指定区域定位存放,标记明显。
3.1.2 急救药品的种类和数量要确保满足临床急救需要。3.1.3 急救药品专人管理,工作人员不得私自取用。
3.1.4 急救药品每次用后须及时补充,次日当班责任组长/办公班护士再次核查。保证急救药品处于应急、备用状态。
3.1.6急救车药品管理遵照《急救车物品、药品管理规范》。3.2.7 护士长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并签名。3.2 病区普通药品管理规范
3.2.1 病区内普通药品根据临床需要保存一定基数:静脉用药各科自定基数,口服药品原则上内科保存15种,外科保存10种,品种自定,数量允许浮动范围±50%,便于临床应急使用。其他人员不得私自取用。
3.2.2 基数药品的清单一式两份,一份由药房保存,另一份由科室保存。3.2.3 基数药品专人管理,每月定期清点数量,检查药品质量,防止积压变质,并将结果记录在《临床基数药品检查登记本》上。如发现药品有沉淀、变色、过期、瓶签与瓶内药品不符、标签模糊或有涂改,不得使用。接近失效期1个月的药品,应及时联系药房予以更换,避免过期。
3.2.4 基数药品应定位、定点、按药品种类摆放,不能混放。需避光保存的药品,应放在避光包装容器内保存及使用,现用现配。3.2.5 护士长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并签名。3.3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范
3.3.2 各临床科室、手术室存放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卫生部卫医发[2005]438号文件)管
理,实行专人、专册、专柜加锁、专账、专用处方的“五专”管理。有醒目标识,数量固定。储存各环节应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交接班有记录。实行每日每班交接制,双人双锁随身保管钥匙,做到账物相符。
3.3.3 定期检查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检查药物性状,如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等药品时,停止使用并报药房处理。3.3.4 发现下列情况,应当立即向医院药学部和保卫部门报告:在储存、保管过程中发生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丢失或者被盗、被抢、骗取或者冒领的。3.3.5 临床科室所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只能按医嘱为住院患者使用,其他人员不得私自取用、借用。
3.3.6 建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交接及使用登记本》,注明患者姓名、住院号、使用药名、剂量、使用日期时间、余量等,护士双人核对签名,及时凭专用处方和空安瓿补充基数。
3.3.7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必须用专用处方开具,项目填写齐全,不得缺项,字迹清晰,不得涂改,特别是患者或代办人的身份证名称、编号等资料,医生签全名,使用后保留空安瓿。
3.3.8 各临床科室、手术室等调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时,应收回空安瓿,核对批号和数量,并有专人负责计数记录。
3.3.9 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贴剂时,应当要求患者将剩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无偿交回医院,由医院按照规定销毁处理。3.4 危害药物及高危药品管理规范
3.4.1 危害药物是指能产生职业暴露危险或者危害的药品,即具有遗传毒性、致癌性、致畸性,或对生育有损害作用以及在低剂量下可产生严重的器官或其他方面毒性的药品,包括肿瘤化疗药品和细胞毒药品。
3.4.2 高危药品是指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一大类药物,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包括危害药物,以及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药品等。3.4.3 高危药品根据其临床危害分为A、B、C三级。
A级高危药品(红色标底):是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是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高危药品,必须重点管理和监护。
B级高危药品(黄色标底):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A级低。
C级高危药品(蓝色标底):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三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低。
3.4.4高危药品要设置专用药柜/药架/专区贮存,分级放置,禁止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药品储存处标识清楚、醒目,并张贴由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推荐的高危药品专用标示(该图三角形为黑色边框、黄色底色)提醒医务人员注意。
3.4.5加强高危险药品的效期管理,保持先进先出,保证安全有效。专人管理,每月定期清点数量,检查药品质量,并将结果记录在《临床基数药品检查登记本》上。
3.4.6高危药品使用前要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查对制度。静脉用高危药品时,护理人员在注射单及输液单上的药品名称前,盖上红色标注高危药品符号(G)的印章或用红笔写上“G”。
3.4.7 A级、B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须医生加签字后方可执行。
3.4.8 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如10%KCL、10%NaCL等)用于临床治疗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和医嘱要求使用,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3.4.9静脉输液高危药品时,护理人员应定时巡视患者,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滴速,静滴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现不良反应按规范要求予以处理。3.4.10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按医院相关规定,填写不良反应表报临床药学室。3.4.11 高危药品使用科室,定期组织科内相关人员讨论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及时向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停止、淘汰、更换高危药品的建议。不用的高危药品如肌松药要退回药房。
第二篇:病区危险品管理规范
病区危险物品管理规范
为确保病区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护理部特制订本规范。本规范只适用于病区危险物品的管理。
一、危险物品的定义
危险物品是对具有杀伤、燃烧、爆炸、腐蚀、毒害以及放射性等物理、化学特性,容易造成财物损毁、人员伤亡等社会危害的物品的通称。
病区危险物品包括:
1、压缩性助燃气体:瓶装氧气。
2、微波炉。
3、电热开水器。
4、易燃液体:医用酒精,化学名称乙醇。
5、化学性物品:84消毒液。
二、危险物品的管理组织:
(一)院级危险物品的管理小组: 组长: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 组员:各大科护士长
职责:
1、负责制定危险物品管理制度、质控标准及规定,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及增补,做好病区危险物品的督导工作。
2、由护理部负责,每年对危险物品管理人员及全院护士进行知识培训。培训从危险物品的使用、储存、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安全意识。
3、积极做好危险品安全管理工作,每季对以上危险品根据危险品质控标准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当场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每季度组织一次危险品质量管理分析会议,对存在的问题按照PDCA进行讨论及整改。
(二)科室危险物品的管理小组: 组长:护士长或副护士长 组员:骨干护士2名
职责:
1、建立严格的登记备案制度。对科室危险物品从领取、储存、使用直到废弃的全过程都进行登记备案,确保科室危险物品备案资料底数清、情况明。
2、建立科室危险物品自查制度,对科室危险物品每日进行检查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科室所有危险物品全部达标。对院级下达的整改通知书,全面分析立即整改。
3、积极参加院级组织的危险品知识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并负责做好科室培训。做好实习生与进修生管理,实习生与进修生使用危险品时,必须带教老师在场指导。
4、严格执行病区危险物品管理规范,组长监管,组员专管。切实做好危险品的防火、防爆、防事故等有关安全措施。发生失盗、短缺及其它意外情况,要立即上报。
三、危险品管理制度
1、保管人员必须熟悉所贮危险品的性质,在贮存中采取适当措施,单独贮存,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贮存,预防事故发生。
2、危险品贮藏时,应按不同特性分类保管,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压缩性气体或易燃性液体应贮存于温度较低之阴凉处,易燃液体贮藏室温度一般不许超过28℃,爆炸品贮温不许超过30℃。相互接触能引起燃烧爆炸及灭火方法不同的危险品应分开存放,绝不能混存。
3、搬运危险品要避免碰撞、冲击,并注意轻拿轻放,防止摩擦、倾倒。
4、危险品库内严禁烟火和引火物质,禁止明火照明、安装火炉和吸烟。
5、库房中应保持干燥、通风,应准备好消防器材并保持良好状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防火灭火知识。
6、危险品在领用和使用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7、各相关科室建立危险物品自查制度,设专人负责本科室危险物品的日常管理和每周安全自查;并填写自查记录,每月汇总一次;对于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向本科室负责人汇报。
8、各相关科室应落实病区危险物品管理规定,最好有副主任以上人员担任危险物品安全管理负责人,负责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做到每月或重要节假日前进行自查,并有书面记录。
9、各相关科室建立报告制度,发现不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院级管理小组报告,并有详细的报告记录。
10、院级管理小组负责每季度督导各科室的危险品管理工作,并填写书面记录。
四、病区危险品管理规定
(一)医院氧气瓶使用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瓶装医用氧的使用,加强氧气瓶的管理,确保瓶装氧气的使用安全、有效,根据《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医用氧气》国家标准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1、氧气瓶为我院固定资产,由氧房统一负责对我院所有氧气瓶建档、保管、定期检验,定期养护等安全使用、管理工作。
2、科室护士长根据本科室的实际需要,固定一定数量的氧气瓶在本科室以备特殊情况下使用,固定科室的氧气瓶清单经护士长和氧房负责人共同签字认可后留存氧站备案。
3、各科室负责人、护士长应高度重视氧气瓶的安全工作,应指定专人负责氧气瓶安全使用和管理,每周检查钢瓶质量安全情况,悬挂“满”“空”“备用状态”标识,填写记录本,保证处于备用状态。
4、氧气瓶在贮存、使用时必须直立放置,固定在专用手推车上,防止倾倒,严禁卧放使用。
5、氧气瓶为特殊设备,氧房和使用科室应妥善保存,严格管理,钢瓶如丢失的,由保管科室负责赔付。
6、氧气瓶只准在医院各病区内、救护车辆上使用,任何人不准以任 何形式套取、私自外借、换、充装氧气瓶行为,违者按私收费处理。确需借用氧气瓶到院外的,需经科主任或护士长、分管院长签字同意并预交1000元/只押金后方可借出,借出的氧气瓶应专瓶专用,不得充装其它气体、改变瓶体设置、颜色、用途等,否则应作为废瓶处理,借出的氧气瓶一个月内必须归还,逾期不还或废瓶的将扣除押金。
7、用氧科室除固定一定数量的基数氧瓶外,如果有临时需要增加的,电话通知氧房,由氧房值班人员填写科室临时使用氧瓶报告单,交当班护士签字接收,护士长确认。科室临时借用的钢瓶应在五天内归还氧站。
8、氧房应加强对氧瓶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和制度,做到帐物相符,各种手续规范。不定期对全院氧瓶安全性进行检查,及时查找、发现、处理存在的隐患,确保氧气的安全使用。
9、氧气瓶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10、氧气瓶充气压力不得超过规定的压力(14.71Mpa),使用中气瓶内气体不能用尽,应保留不少于0.05Mpa的剩余压力;严禁带压对氧气瓶进行修理。
11、氧气瓶在高温状态下不得运输,不得受日光爆晒;氧气瓶阀门冻结时严禁用火烘烤,氧气瓶嘴严禁沾污任何油脂。
12、氧气瓶每三年检验一次,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检验在充气单位进行。
(二)医用酒精管理规定
1、护士长指定专人管理,精确计量和记录,定期进行查核。
2、领用医用酒精时,由领取人写书面报告,其内容包括用途、定量及总量,由科室负责人核实及签名,总务科负责人根据需要核发,使用单位必须两人一起到仓库领取。对医用酒精使用过程应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对其领、用、剩、废、耗的数量必须做好详细记录,用 剩数量及时退库,医用酒精的空容器、过期、破损品应妥善处理,严禁随意抛弃。
3、放置医用酒精的仓库必须经常做好安全防患工作,防止危险品泄漏、失窃、火灾等事故发生。
4、医院保卫部门应经常予以指导和检查。
(三)病区微波炉安全使用规定
1、病区微波炉只能用于加热食物,不能烹调生食。
2、加温时必须使用微波炉专用器皿,严禁使用金属容器如:铝制类、搪瓷类、不锈钢类等容器。
3、加温食物时,切勿密封或盖紧容器,一般加热时间只须1至3分钟。
4、专人管理,每天开放时间:上午10:30-12:00,下午16:30-18:00;每天进行清洁,保持微波炉内外干净。
5、特殊情况需使用微波炉,请与专管护士联系。
(四)病区开水房安全管理规定
为了加强开水器的管理,保障正常使用,确保各位患者的正常生活用水及安全,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1、开水房由总务科统一管理,各病区护士长或副护士长协助管理并指定专人具体管理。
2、做好节约用水的宣传、督察工作,做好患者用水安全宣教工作,墙壁贴温馨提示;开水系统为智能控制,打完水后及时关闭龙头,避免浪费;正确使用设施,预防烫伤,张贴醒目的防烫牌。
3、开水房内禁止随地吐痰、冲洗餐具等不卫生行为,严禁在开水房内洗衣服及其他物品。
4、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熟悉供水设备设施情况,遇到紧急情况立即进行应急处理并及时上报,保证开水供应质量,并随时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安全供水,防止事故发生。
5、每日要认真检查卫生,做到地面清洁、无积水,地面铺防滑垫、贴小心滑倒地标;定期清理水箱。
6、开水房内电源设备不得随意触摸,有外盖保护;如电源设备出现问题请专业人员进行修理。
(五)84消毒液安全使用规定 1、84消毒液对织物有漂白作用,慎用于衣物的消毒,必须使用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2、84消毒液是一种含氯消毒剂,而氯是一种挥发性的气体,因此盛消毒液的容器必须加盖盖好,否则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3、不要把84消毒液与其他消毒液混合使用,否则会加大空气中氯气的浓度而引起氯气中毒。4、84消毒液的有效期一般为1年,在使用时要注意生产日期,放置太久其有效氯含量下降而影响消毒效果。5、84消毒液对金属有腐蚀作用,慎用;对皮肤有刺激性,使用时应戴手套,避免接触皮肤。6、84消毒液使用时需注意按照不同的用途而采用不同的配比浓度,做到正确使用。宜现用现配,一次性使用,勿用50°以上热水稀释;需25°以下避光保存。
温泉县医院护理部 2016年7月6日
第三篇: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510-2016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510-201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510—2016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Regulationforhealthcareassociatedinfectioncontrolinwardinhealthcarefacilities
2016-12-27发布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清华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六亿、巩玉秀、王力红、刘运喜、李卫光、侯铁英、刘翠梅、贾会学、刘坤、马小军、高凤莉。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病区医院感染的管理要求、布局与设施、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职业防护。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其他部门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T213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19193疫源地消毒总则 WS310.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31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T3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312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368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2004年)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病区wardarea
由一个护士站统一管理的多个病室(房)组成的住院临床医疗区域,与住院部公用区域或公用通道由门分隔。一般包括病室(房)、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医务人员值班室、治疗室、污物间等。
3.2
病室(房)inpatientroom
病区内住院患者接受医学观察、诊疗、睡眠、休息和就餐的房间,一般配备床单元、隔离帘、座椅、呼叫系统、氧源、负压吸引系统、手卫生设施、卫生间、非医疗废物桶等。
3.3
床单元beduntt
病室(房)内为每位住院患者配备的基本服务设施,一般包括病床及其床上用品、床头柜、床边治疗带等。
4管理要求
4.1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4.1.1要求
应建立职责明确的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小组人员职责明确,并落实。
4.1.2人员构成
4.1.2.1病区负责人为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4.1.2.2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包括医师和护士。
4.1.2.3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宜为病区内相对固定人员,医师宜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4.1.3职责 4.1.3.1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结合本病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4.1.3.2根据本病区主要医院感染特点,如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主要病原体、主要侵袭性操作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并组织落实。
4.1.3.3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进行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测,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做好相应记录。
4.1.3.4结合本病区多重耐药菌感染及细菌耐药情况,落实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4.1.3.5负责对本病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1.3.6接受医院对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做好相应记录。
4.2工作人员
4.2.1应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2.2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落实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手卫生应遵循WS/T313的要求;隔离工作应遵循WS/T311的要求;消毒灭菌工作应遵循WS/T367的要求。
4.2.3应遵循医院及本病区医院感染相关制度。
4.2.4应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按照医院的要求进行报告。
4.2.5应了解本病区、本专业相关医院感染特点,包括感染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4.2.6在从事无菌技术诊疗操作如注射、治疗、换药等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4.2.7应遵循国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2.8保洁员、配膳员等应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清洁、消毒等知识和技能。4.3教育与培训
4.3.1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组织本病区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并做好考核。4.3.2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考核保洁员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如清洁与消毒、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并根据其知识掌握情况开展相应的培训与指导。
4.3.3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对患者、陪护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如手卫生、隔离等的宣传及教育。5布局与设施
5.1病区内病房(室)、治疗室等各功能区域内的房间应布局合理,洁污分区明确。5.2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医院应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
5.3设施、设备应符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应设有适于隔离的房间和符合WS/T313要求的手卫生设施。
5.4治疗室等诊疗区域内应分区明确,洁污分开,配备手卫生设施;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房间应配置空气净化装置。
5.5新建、改建病房(室)宜设置独立卫生间,多人房间的床间距应大于0.8m,床单元之间可设置隔帘,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床;双排不应超过6床。
6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 6.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6.1.1病区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要求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开展医院感染及其相关监测,包括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暴发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等,监测方法应遵循WS/T312的要求。
6.1.2病区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要求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对监测发现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6.1.3病区医务人员应根据本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主要特点开展针对性风险因素监测。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配合调查,认真落实感染控制措施。
6.1.4如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或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6.2消毒相关监测
6.2.1应根据病区采用的消毒方法,按照WS/T367要求开展相应监测。使用不稳定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时,应现配现用,并在每次配制后进行浓度监测,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6.2.2采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时,应按照WS/T367的要求,监测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6.2.3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进行监测,并针对目标微生物进行检测。7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7.1标准预防措施
7.1.1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7.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7.1.3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人导管、经椎管穿刺等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7.1.4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和处理。
7.1.5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7.1.6应密封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
7.1.7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7.2手卫生
7.2.1应配备符合WS/T313要求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清洁剂、干手设施如干手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设施位置应方便医务人员、患者和陪护人员使用;应有醒目、正确的手卫生标识,包括洗手流程图或洗手图示等。
7.2.2清洁剂、速干手消毒剂宜为一次性包装。
7.2.3应有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性和依从性的自查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7.3清洁与消毒
7.3.1应保持病区内环境整洁、干燥,无卫生死角。
7.3.2应按照《消毒管理办法》,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所使用物品应达到以下要求:
进人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应一用一灭菌; 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一次性使用。7.3.3诊疗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7.3.3.1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如弯盘、治疗碗等,应遵循WS310.1-310.3的规定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接触完整皮肤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监护仪导联、血压计袖带等应保持清洁,被污染时应及时清洁与消毒。
7.3.3.2湿化水、湿化瓶、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等的清洁、消毒与更换,应遵循有关标准的规定。
7.3.3.3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放置清洁与无菌物品,下层放置使用后物品;治疗车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与消毒,遇污染随时进行清洁与消毒。
7.3.4患者生活卫生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7.3.4.1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饮具等,应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应对其使用过的生活卫生用品应进行终末消毒。
7.3.4.2有条件的病区污物间可配置便器清洗消毒器。
7.3.4.3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应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管理措施。
7.3.5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
7.3.5.1应进行定期清洁和(或)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
7.3.5.2床单、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时,应每周更换;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7.3.5.3被芯、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7.3.5.4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的患者,使用后的床上用品及患者尸体等应按照GB19193相关要求处理。
7.3.5.5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其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7.3.6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与消毒 7.3.6.1物体表面(包括监护仪器、设备等的表面)应每天湿式清洁,保持清洁、干燥;遇污染时应及时清洁与消毒。
7.3.6.2擦拭物体表面的布巾,不同患者之间和洁污区域之间应更换,擦拭地面的地巾不同病房及区域之间应更换,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保存。
7.3.7应保持通风良好,发生呼吸道传染病(麻疹除外)时应进行空气消毒,消毒方法应遵循WS/T368的相关要求。
7.4隔离
7.4.1隔离措施应遵循WS/T311的要求。
7.4.2应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不同,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或空气隔离措施,标识正确、醒目。
7.4.3隔离的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非传染病感染患者,除确诊为同种病原体感染之外,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7.4.4隔离患者的物品应专人专用,定期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或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7.4.5接触隔离患者的工作人员,应按照隔离要求,穿戴相应的隔离防护用品,如穿隔离衣、戴医用外科口罩、手套等,并进行手卫生。
7.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的预防与控制应遵循有关标准的规定。
7.6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7.6.1应遵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7.6.2应对感染患者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并参考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等,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7.6.3应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7.6.4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
7.6.5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应控制在术前30min〜2h(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应合理。
7.7消毒物品与无菌物品的管理
7.7.1应根据药品说明书的要求配置药液,现用现配。7.7.2抽出的药液和配制好的静脉输注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h;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不应超过24h。
7.7.3无菌棉球、纱布的灭菌包装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h;干罐储存无菌持物钳使用时间不应超过4h。
7.7.4碘伏、复合碘消毒剂、季铵盐类、氯己定类、碘酊、醇类皮肤消毒剂应注明开瓶日期或失效日期,开瓶后的有效期应遵循厂家的使用说明,无明确规定使用期限的应根据使用频次、环境温湿度等因素确定使用期限,确保微生物污染指标低于100CFU/mL。连续使用最长不应超过7d;对于性能不稳定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配制后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h。
7.7.5盛放消毒剂进行消毒与灭菌的容器,应达到相应的消毒与灭菌水平。7.8 —次性医疗器械的管理
7.8.1一次性医疗器械应一次性使用。
7.8.2—次性医疗器械应由医院统一购置,妥善保管,正确使用。7.8.3使用前应检查包装的完好性,有无污损,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7.8.4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发生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做好留样与登记,并及时按照医院要求报告;同批未用过的物品应封存备查。
7.8.5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处理,应按7.9中要求管理。7.9医疗废物及污水的管理 7.9.1应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
7.9.2医疗废物的管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正确分类与收集,感染性医疗废物置黄色废物袋内,锐器置于锐器盒内。
7.9.3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放人感染性废物袋内,但应在标签上注明。
7.9.4医疗废物容器应符合要求,不遗洒;标识明显、正确,医疗废物不应超过包装物或容器容量的3/4。应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闭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
7.9.5隔离的(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非传染病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包装物包装,并及时密封。
7.9.6不应取出放人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医疗废物。
7.9.7应有具体措施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一旦发生前述情形时,应按照本单位的规定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7.9.8具有污水消毒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的医疗机构,患者的引流液、体液、排泄物等,可直接排人污水处理系统;无污水消毒处理设施或不能达标排放的,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人污水处理系统。
7.9.9应与医院内转运人员做好交接登记并双签字,记录应保存3年。8职业防护 8.1医务人员
8.1.1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8.1.2存在职业暴露风险者,如无免疫史并有相关疫苗可供使用,宜接种相关疫苗。8.1.3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并按照要求和流程进行报告。8.1.4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根据现有信息评估被传染的风险,现有信息包括源患者的液体类型(例如血液,可见体液,其他潜在的传染性液体或组织和浓缩的病毒)和职业暴露类型(即经皮伤害、经黏膜或破损皮肤和叮咬)。
8.1.5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者,应通过乙肝疫苗接种史和接种效果对职业暴露者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状况,并针对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8.1.6职业暴露后应追踪检测相关指标。
8.1.7具体评估、处理、预防及检测流程应遵循GBZ/T213及《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8.2其他工作人员
其他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参照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执行。
第四篇:急诊科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人民医院急诊科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
为了加强对我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遏制抗感染药物日趋严重的滥用,根据《人民医院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特制定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
一.急诊科抗感染药物的管理
(一).组织设置
(1)科室主任是急诊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科室副主任协助科室主任管理急诊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2)职责
围绕抗菌药物在本科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摆,集中治理,务求实效;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
(二).相关制度
(1)临床医师必须接受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规范的培训,应按照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应用抗感染药物。
(2)将常用抗感染药物划分成一、二、三线。住院医生处方权限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线药物,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三线药物。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在值班或急诊时遇到严重感染的情况,可用二、三线抗生素,但仅为一天用药量,仍需继续用药要报科室主任陈或科室副主任批准。
(3)联合用药3种及以上抗感染药物要有药敏监测报告,且须经科主任批准。
(4)三级医师查房应含有抗感染药物应用内容;临床药师要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主动为临床用药服务,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感染药物的信息。
(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100人∕天以下。
(6)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按照《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查处力度。定时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点评,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仍不改正者将上报医教科,依法规给予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6.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感染药物。
7.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感染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8.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尽早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感染药物。9.使用抗感染药物应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10.一般情况下,用药48-72小时疗效不佳才可考虑换药。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消失后72小时考虑停药,严重感染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11.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联合使用的指征是:
(1)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
(2)混合感染,感染范围广,考虑可能有两种以上细菌感染;
(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
(4)机体深部感染或抗感染药物难以渗透的部位感染;
(5)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6)为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应用以减少剂量。
12.严密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如肾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骨髓抑制性等。严格掌握小儿、老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特点。13.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局部用药。14.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感染药物及二、三线抗感染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2)手术及侵袭性操作应以无菌操作为预防感染的主要手段。必须预防用药时,应采用“围术期”给药,术前30-60分钟单次足量给药,手术时间超过药物半衰期者可术中追加一次。并优先选用窄谱抗感染药物,尽可能避免以广谱抗感染药物特别是三线药物作为预防用药。不提倡联合预防用药。一类手术(除外术后体内保留人工合成材料者)原则上不得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二类手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3天,三类手术预防用药依病情而定。
(3)耐药后果严重的抗感染药物严禁作为预防用药。如万古霉素、泰能等。15.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16.护士应了解各种抗感染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准确执行医嘱,严格掌握配制要求,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17.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新药。一、二、三线抗感染药物名录 一线用药
(一)抗生素类
1、青霉素类: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
2、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替唑钠。
3、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
4、氯霉素、四环素类:氯霉素、二甲胺四环素、盐酸脱氧土霉素。
5、大环内脂类: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阿齐霉素。
6、其它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二)合成及其它
柳氮磺胺吡啶、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酮康唑、制霉菌素、咪康唑、特比萘芬、大蒜素、黄连素、甲哨唑。
(三)抗结核药
链霉素、异烟阱、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喷丁。
(四)抗病毒药
无环鸟苷、三氮唑核苷。
(五)所有抗寄生虫药均为一线用药 二线用药
1、青霉素类:氨苄西林/舒巴坦联合制剂、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羟氨苄青霉素/舒巴坦、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注射用美罗西林舒坦钠。
2、头孢菌素类:头孢克罗、头孢呋辛﹑头孢美唑﹑头孢替安﹑头孢孟多、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头孢克肟、头孢泊肟酯。
3、氨基糖甙类:乙基西梭霉素﹑依替米星﹑奈替米星。
4、其它 :甲氟哌酸、左旋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大观霉素、氨曲南、氟康唑、干扰素、聚肌胞、泛昔洛韦、更昔洛韦、恩替卡韦﹑替哨唑。
三线用药
头孢氨噻肟、头孢甲氧噻吩、拉氧头孢钠、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唑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二性霉素B、头孢吡肟*、头孢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亚胺培南-西司丁、加替沙星、莫西沙星、伊曲康唑。
第五篇:《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题及答案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以下哪类人员负责对本病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A 医疗组长B 护士长C 科主任D 院感小组成员
2、新建、改建病房(室)宜设置独立卫生间,多人房间的床间距应大于()
A 1.2m B 0.6m C 0.8m D 1m
3、新建、改建病房(室)宜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
A 3床B 5床C 6床D 4床
4、新建、改建病房(室)宜病室床位数双排不应超过()
A 8床B 6床C 10床D 4床
5、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报告(),并配合调查,认真落实感染控制措施。
A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B 医务处C 护理部D 医院办公室
6、使用中的30W 紫外线灯在电压为220V、环境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辐射的253.7nm 强度不得低于多少?()
A 90μ/cm 2
B 80μW/cm
2C 70μW/cm2D 60μW/cm
7、测定普通直管紫外线灯的强度时,在灯管下垂直距离为多少?()A 2m B 1m C 1.5m D 2.5m
8、采用室内悬吊式紫外线消毒时,照射时间不少于多少?()
A 30min B 60min C 90min D 20min
9、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
A 医用防护口罩
B 外科口罩C 纱布口罩D 普通医用口罩
10、进行胸穿、腰穿操作时应戴()
A 清洁手套B 乳胶手套C 无菌手套D 检查手套
1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
A 可以不戴手套
B 无菌手套C 一次性PE 手套D 清洁的橡胶手套
12、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穿()
A 隔离衣B 防护服C 清洁的衣服D 医生服或护士服
13、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应穿()
A 隔离衣B 防护服C 清洁的衣服D 医生服或护士服
14、下列情况应戴帽子()
A 医生查房时B 门诊接触病人时C 进行无菌操作 D 护士进行晨晚间护理时
15、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A 清洁手套 B 乳胶手套C 无菌手套D 检查手套
16、在医疗诊治活动中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什么处理方法?()
A 消毒方法B 灭菌方法C 清洁处理
D 先清洁后消毒
17、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是什么消毒剂?()A 高效消毒剂
B 中效消毒剂
C 低效消毒剂
D 中、高效消毒剂
18、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达到消毒要求的是什么消毒剂?()
A 高效消毒剂
B 中效消毒剂C 低消毒剂D 中、高效消毒剂
19、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的消毒剂为()
A 高效消毒剂
B 中效消毒剂C 低效消毒剂D 中、高效消毒剂
20、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的危险性分类是()
A 高度危险性物品B 中度危险性物品C 低度危险性物品D 中、高度危险性物品
21、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
A 环境消毒B 合理使用抗菌素C 洗手D 隔离传染病人
22、对细菌耐药率超过多少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A 30%
B 40%
C 50%
D 75%
23、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的隔离措施是()
A.标准预防+空气传播B.标准预防+飞沫传播 C.标准预防+接触传播D.标准预防+严密隔离
24、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A 昏迷B 中毒C 上呼吸道感染D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25、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为:()
A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B 不适当的联合用药 C.无适应证或适应证不明确D 以上都是
26、MRSA 菌株是指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下列哪一种抗菌药物耐药;()
A 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B 万古霉素C 利福平D 氯霉素
27、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应控制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应合理。
A 术前1h(剖宫产手术除外)B 术前30min 2h(剖宫产手术除外)C 术前3h(剖宫产手术除外)D 术前90min 2h(剖宫产手术除外)
28、根据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将抗菌药物分为几类进行分级管理?()A 三类B 四类C 五类D 六类
29、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多少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A 4/5时
B 3/4时
C 2/3时
D 3/5时
30、治疗车上的物品应排放有序,上、下层分区为()
A 污染区、清洁区B清洁区、污染区C 无菌区、污染区 D 污染区、无菌区
31、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时该如何处置?()
A 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B 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监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C 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D 以上都对
32、病床、床头柜的消毒处理原则为()
A 干式清扫,一床一套(巾),抹布擦,用后清洗 B 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一桌一抹布,用后清洗C 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D 干式清扫,一床一套(巾),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
33、对病室内的空气及地面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A 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时消毒 B 定时空气消毒,必要时通风换气;地面干式清扫,遇污染时清洁 C 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干式清洁,遇污染时清扫 D 定时空气消毒,必要时通风换气;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时消毒
34、使用中的含氯消毒剂浓度监测应是()
A 每日监测
B 每周监测
C 每周监测二次D 每月监测
35、下列不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的是()
A 腹腔镜B 呼吸机管路C 导尿管D 穿刺针
36、下列属于高度危险物品的是()
A 体温表B 胃肠道内窥镜C 膀胱镜D 喉镜
37、氧气湿化瓶的湿化液应用()
生理盐水B 灭菌水C 蒸馏水D 白开水
38、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是()
A 高效消毒剂B 中效消毒剂C 低效消毒剂D 广谱消毒剂
39、进入人体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的危险性分类是()
A 高度危险性物品
B 重度危险性物品
C 中度危险性物品
D 低度危险性物品 40、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的隔离标志分别为()
A 粉色、黄色、蓝色
B 粉色、蓝色、黄色
C 黄色、粉色、蓝色
D 蓝色、粉色、黄色
41、外科手消毒正确的是:()
A 不同患者手术之间不必重新外科手消毒,更换手套即可
B 手套破损不必重新外科手消毒,更换手套即可 C 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D 流动水冲洗后不必擦干可直接用手消毒剂消毒
4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与控制措施不正确的是:()
A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适应症
B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医务人员为病人吸痰前后应做手卫生 C 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每天更换
D 每天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43、预防导尿管相关尿道感染措施错误的是:()
A 集尿袋应保持低于膀胱水平,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B 保持引流的密闭性,不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接口
C 集尿袋每天更换 D 应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尿管
44、经飞沫传播的疾病患者的隔离措施不正确的是:()A 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B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C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0.5米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D 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45、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与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有效期分别为()
A 4小时;24小时
B 6小时;12小时
C 2小时;24小时
D 1小时;12小时
二、多项题:
1、病区包含下面那些区域()A 病室(房)、护士站
B 医生办公室 C 医务人员值班室D 治疗室
2、以下哪项是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要求?()A 应职责明确、并落实。B 病区负责人为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C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包括医师和护士。
D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宜为病区内相对固定人员,医师宜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3、以下哪项是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职责?()A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结合本病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B 根据本病区主要医院感染特点,如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主要病原体、主要侵袭性操作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并组织落实。C 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进行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测,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做好相应记录。
D 结合本病区多重耐药菌感染及细菌耐药情况,落实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4、医护人员应了解本病区、本专业相关医院感染特点,包含以下哪些内容?()
A 感染率
B 感染部位
C 感染病原体D 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5、下列哪项操作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A 注射B 治疗C 换药D 备皮
6、下面哪项是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需定期考核保洁员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
A 清洁与消毒B 手卫生C 个人防护D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7、病区内病房(室)、治疗室等各功能区域内的房间应()
A 布局合理
B 洁污分区明确C 设有适于隔离的房间 D 符合WS/T313要求的手卫生设施
8、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开展医院感染及其相关监测,包括()
A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B 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C 医院感染暴发监测D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
9、使用不稳定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时,应()
A 现配现用B 每次配制后进行浓度监测C 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D 配置后不限时间,使用前进行浓度监测合格即可
10、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对()进行监测,并针对目标微生物进行检测。A 空气
B 物体表面
C 医务人员手
D 消毒剂
11、以下哪些是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A 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 B 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C 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D 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和处理。
12、洗手设施包括()
A 洗手池
B 清洁剂
C 干手设施如干手纸巾
D 速干手消毒剂
13、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达到以下那几种要求()
A 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B 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C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D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14、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先洗手,后消毒。B 刷手后戴无菌手套
C 为不同患者进行手术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D 手套破损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15、消毒物品与无菌物品的管理,以下正确的是()
A 应根据药品说明书的要求配置药液,现用现配。
B 抽出的药液和配制好的静脉输注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h;启封抽吸的各
种溶媒不应超过24h。
C 无菌棉球、纱布的灭菌包装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h;干罐储存无菌持物
钳使用时间不应超过4h。
D 盛放消毒剂进行消毒与灭菌的容器,应达到相应的消毒与灭菌水平。
16、—次性医疗器械的管理,以下正确的是()
A 一次性医疗器械应一次性使用。
B 一次性医疗器械应由医院统一购置,妥善保管,正确使用。C 使用前应检查包装的完好性,有无污损,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D 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发生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做好留样与登记,并及时按照医院要求报告;同批未用过的物品应封存备查。
17、医疗废物的管理,以下正确的是()
A 医疗废物的管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正确分类与收集,感染性医疗废物置黄色废物袋内,锐器置于锐器盒内。
B 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放人感染性废物袋内,但应在标签上注明。
C 医疗废物容器应符合要求,不遗洒;标识明显、正确,医疗废物不应超过包装物或容器容量的3/4。应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闭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
D 隔离的(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非传染病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包装物包装,并及时密封。
18、医疗废物及污水的管理,以下正确的是()
A 具有污水消毒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的医疗机构,患者的引流液、体液、排泄物等,可直接排人污水处理系统。
B 无污水消毒处理设施或不能达标排放的,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 放标准后方可排人污水处理系统。
C具有污水消毒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的医疗机构,患者的引流液、体液、排泄物等,应 照国家规定进行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人污水处理系统。
D无污水消毒处理设施或不能达标排放的,患者的引流液、体液、排泄物等,可直接排人污水处理系统。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D 2.C 3.A 4.B 5.A 6.C 7.B 8.A 9.A 10.C 11.C 12.A
13.B 14.C 15.C 16.B 17.B 18.C 19.A 20.A 21.C 22.D 23.C 24.D
25.D 26.A 27.B 28.A 29.B 30.B 31.D 32.C 33.A 34.A 35.B 36.C 37.C 38.A 39.A 40.C 41.C 42.C 43.C 44.C 45.C
二、多项题:
1.ABCD 2.ABCDC?
3.ABCD.4.ABCD 5.ABC
6.ABCD
7.ABCD
8.BCDA 9.BCA 10.ABCD 11.ABC 12.ABCD 13.ABCD 14A.C D
15AB.CD 16.ABCD 17.ABCD 18.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