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学校如何破解专业教师紧缺之难题
职业学校如何破解专业教师紧缺之难题?
作者: 发布于:2006-12-27 12:30:30 文字:【大】【中】【小】 摘要:
当前,我市职业教育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即从重数量扩充转向重质量提高、从重硬件投入转向重软件建设,从重外延拓展转向重内涵丰富。但职教的转型同样也带来了很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在刚刚召开的全省重点职业学校创新联盟第五届论坛上,与会的校长就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专业课教师为啥抢手”的话题。
专业课师资普遍紧缺
一提起专业课师资问题,校长们就眉头紧锁。有校长告诉记者,当前职校专业课教师的现状是“理论太多,技能太差”。而从企业一线招聘技工进校当教师,又面临重重困难。因此,想要招聘一个好的专业课教师,有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位校长坦言,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育人方针,目前好的专业课教师仍是“一将难求”,而职校在师资培养上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些发达国家职校的专业课教师数量往往能占到全体教师总数的近七成,而我国目前的比例大致为各占50%,这不是一种好现象。”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黎明直言不讳。他说,好的专业课教师难找的深层次原因是职校学生及其家长热衷于升学、教师教育创新不够等。他举例说,德国就有专门学校负责培养既懂专业、又通晓教育教学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类似的学校并不多。“现在是到了大力关注职校专业课师资建设的时候了”,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表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要实现现阶段职教的平稳转型,切实加大专业课师资建设力度正是题中的应有之义。
据记者了解,我省目前共有600多所职校,除其中的70多所国家级重点职校外,其余的学校普遍面临专业课教师紧缺的难题。“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百万年薪聘请高级技术工人,很多人都因此为职业教育欢呼。但他们没看到专业课教师的缺口问题,而这关系到职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校长忧心忡忡地表示,这个“瓶颈”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要实现大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专业课教师为啥难找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居于领先地位。但即便这样,全省职校的专业课教师队伍总体上也不容乐观。据专家介绍,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专业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文化课教师转行而来,因而其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先天不足。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行业特点又相差很大,不同专业需要不同的“双师型”教师;即便是同一专业,由于课程不同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存在着差异。所有这些,都使职校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当然,还有一些体制性的问题。譬如我们想要的教师进不来,而不想要的教师却偏偏往学校里塞。”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江照富讲述了他的苦恼。原来,他们想招的教师是那些企业一线的懂技术、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技术能手,但囿于现行的人事制度安排,要实现企业工人向职校教员的角色转换,难度却不小,“有时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而相反的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优先安排本地的师范类毕业生担任教师,因此分配进职校的往往是一些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的大学毕业生。对于职校来说,这不仅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有时还成为一种负担。温岭市职技校的做法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律先到企业一线脱产培训一年,熟悉和掌握有关技能后,再安排进学校讲课。
另外,记者也了解到,由于好的专业课教师不仅是学校的“香饽饽”,也是企业争抢的对象,因此专业课教师跳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资的紧缺。像我省一所职校,近5年来从湖北省招聘了10多名“双师型”教师,但如今依然留校任教的仅半数。据了解,这些教师跳槽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的待遇更好,给的报酬更高。
破解之道主要有三
虽然专业课教师依然紧缺,但我省各地的职校也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以破解这一难题。据介绍,举措之一是加强自身造血功能,“转化”教师。像长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就在国内外建立了4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其中,与德国富尔达BBZ培训中心合作建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投入高达100多万元,目前已有26名专业课教师在异国他乡接受培训,并取得了技能证书。从今年起,该校更是要求45周岁以下的文化课教师选学一项专业技能参加培训,计划用3年时间,使80%的教师达到中级工水平。而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也与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开展合作办学,仅2005学年就选派8名教师赴国外受训,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举措之二是外聘兼职教师,留有余地。以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该校现有专业课教师90多人,同时外聘了23名兼职教师。“由于绍兴市出台优惠政策,职校教师如有缺编,政府将按缺编人数拨给学校一定的人头费,因此外聘教师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还减轻了学校的负担。”在校长娄华水看来,“2/3的本校教师+1/3的外聘教师”是较为科学的专业课教师构成,因为适当数量的外聘教师有利于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不致于引发那种“一个专业取消导致一批专业教师下岗”的现象。
举措之三是打破壁垒,引进专业人才。早在几年前,临海市就出台政策,允许职校在招聘高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时,降低学历和年龄的要求。通过这条“绿色通道”,仅临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就从外省引进了多名“双师型”教师,并形成了以15名技师和2名高级技师为骨干的专业课教师群。另外,上虞市也放宽了该市职业学校对紧缺专业和特别优秀人员的年龄限制,并将聘期内的年薪提高至3-4万元,以吸引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加盟。
上一页 1 下一页
第二篇:高校生源局部紧缺难题如何破解
高校生源局部紧缺难题如何破解
陈宝泉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8 月 18 日 1 版
每到招生季节,生源问题总会成为社会关注的敏感话题。山东省近日公布的专科批次第二次征集志愿投档情况显示,这一批次共有5.6万个招生计划指标,但仅投出不足3000份考生档案。日前发布的《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生源缺口主要集中在高职批次。为此,一些高职院校打出“驾驶培训免费”,“新生发手提电脑”等招牌,还有民办高职动员学生回乡招揽生源。考生、家长一时很难作出抉择。
笔者与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专家探讨,认为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但是原因非常复杂。十几年来,我国各年人口出生率起伏很大,当下经济景气情况也难预料,还有由复杂因素派生出的公众对于接受高中后学历教育的期望值,即适龄青年参加高考的比率。在如此复杂的情形下,解决之道不仅要增加投入、追加政策,更要深化改革,顺应考生就业、企业用人、社会进步的规律,理顺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体制与环境。
首先要逐步建立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未能突破学历教育的单一体制。高职院校隶属于大专层次。在当前很多考生、家长的心目中,高职高专再怎么强势也不如本科层次。高职招生属于高校统一招生,使用与普通高校招生相同的考卷,考生的实践基础无法被证明。在同一个锅里,谁先下勺子,谁碗里的肉就多,这使得高职院校很受伤。
再有就是高职院校的实力不仅仅在于学历教育,更在于瞄准职前准备的能力训练,这才是职业教育的魅力所在。目前各级各类学历教育的短处在于训练不足,在于实践能力没有精细化。比如修理行业,修自行车需要3个月的培训,修理汽车需要两年的培训,修理飞机需要3年以上的培训,这些差别都淹没在学历教育层次的统一规制里。由于学制不灵活,一名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想改行去高职接受短期培训不得门而入,这就束缚住了高职发展的空间。
据了解情况的权威部门专家透露,高职招生的情况总体上看并不那么悲观。在有些省份,就业前景好,教育、训练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仍然高于省内二本线。经过循序渐进的改革,目前高职招收的新生已有1/3左右是行业对口、单考单招,即招收具有一定职业教育基础,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考生。从全国高招的大格局看,行业理想、职业素质已引起高校和报考者的重视。有的医科大学与名校合并后发现,最适合学医的考生并非是高分考生,而是那些有志于医疗卫生专业、高考成绩居于第二层次的考生。
需要作出持续努力的是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全社会对于劳动和劳动者,尤其是具有高技能劳动者的尊重。要在全社会破除学而优则仕,上学读书是为了成为“四体不勤”的“人上人”的陈腐观念。要使广大考生、家长明白,学技术的发展空间无限。没有大批合格劳动者,许多科技创新难免流于纸上谈兵,再高明的设计也难实现。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成败在于劳动者个体素质是否普遍提升。从国家、社会的宏观角度看如此,从个人、家庭的角度看也如此。
第三篇:破解城市建设难题之浅见专题
破解城市建设难题之浅见
城市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而必然进行城市改造和建设的体现,城市建设要本着“丰满形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多建精品”的理念来建设,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营、开发城市。综合各地在城市建设当中碰到的难题表现为拆迁难、征地难、融资难、城市规范化管理难等,作为城市建设者一员经过几年的参与建设谈几点体会,供领导和建设者决策时参考。
一、完善城市功能,化解拆迁难度,达到双赢目的随着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原来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居民居住环境等已经不适应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需要,必须要进一步丰满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住环境,具体模式表现为旧村改造、城中村改造、拓展新城开发新区等,这样就必然涉及拆迁问题,引发拆迁与被拆迁的利益矛盾,如何能解决好这对矛盾,是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建设的前提,建议:
1、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公共配套、房地产开发等项目进行规范分类,研究制定相应的拆迁补偿标准和安置模式。
2、实施城市改造建设时(特别是旧城拆迁改造),可以将房地产 开发项目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公共配套项目捆绑在一起,运用代建制模式进行实施,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认真调研、核算,结合规划调整合理的容积率、土地性质等经济指标后进行开发建设。
3、政府要以保持平衡为原则,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经营、BOT、BT、旧城住宅区居住户自愿组合成联合体等多种模式来进行项目建设,在制-1-
订拆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让拆迁户利益,如拆迁补偿费可参照周边市场交易价格,安置住宅面积可适当放宽比例系数,使他们感到通过城市改造是有受益、有保障,这样政府既化解了城市拆迁矛盾,又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居住环境,起到双赢目的。
二、提升城市品位,考虑民生问题,解决征地困难
县委、县政府历来将民生问题当作政府议事日程工作来抓,土地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张,政府征用土地用与城市建设和开发是必然的,规划区内新老城失土农民逐渐增多,如何解决规划区内失土农民日后生活保障问题,是政府在征用土地前必须要考虑的民生问题,涉及农民养老保险、经济收入、生活出路、土地价格、城中村改造、医疗保险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新城建设当中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征地价格和旧村改造两大民生问题,一直制约和困扰着新城建设进度,是否将着两者结合起来同时推进,建议:
1、在制订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两大民生问题,政府将城市改造范围内城中村改造规划列出计划,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好旧村或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规划方案要结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与新城周边住宅小区相协调。
2、规划用地面积指标:依据人口增长率,结合新农村建设标准来计算确定在一定年限内(20年)的用地规模。
3、规划模式要充分考虑日后城市管理,要充分考虑以提升城市品位和改善居住环境为目的,要以行政村为实施主体,街道等部门参与指导进行规划、建设,不要拆了旧村,自行建造各种低层次的居住建筑,最
终由于各家经济条件不等建成一个破城,起不到城市改造和建设的目的。
4、规划方案:一个大的行政村改造成一个小区,或几个自然村组合为一个小区,一次规划,分地块或自然村按计划逐步实施,根据规划和实际功能需要,可以将一至三层考虑商业等经营性用房,上部设计村民居住用房,结构布局可以为复式、越层、排屋、多层、高层等不同形式相结合,总体布置有集中绿地、公共活动场地、集体办公和活动中心等相应小区配套项目,充分整合空余土地,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将旧城拆迁和新城城中村改造成高档精品住宅小区。
5、旧城改造和新城城中村实施主体由村两委,行政村如建设成高档的多层或高层公寓居住小区,按照核定的规划用地指标,节约下来的土地,政府可以通过土地出让,出台相关政策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返给给村集体,作为集体经济收入,用于集体扩大再生产,建设福利事业,基础设施维修等集体公益项目。
6、临街或大型空间一至三层考虑商业等经营性用房,可以作为村集体和村民共有财产来经营或出租,村民可以按股份比例每年分红收入,还可以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保安、保洁、商店职员),政府通过城中村改造来引导,用政策来弥补损失,使老百姓感到不委屈,征地价格活契问题又可以得到解决,这样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破解了征地困难,政府不用投入大量资金来拆迁和旧村改造旧村,能起到提升城市品位目的。
三、搭建融资平台,筹措资金,为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可靠的资金作后盾,很难进行
城市改造和建设,要多渠道来筹措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1、依照规划实施情况和可操作性,根据现状土地存量,做好可持续发展计划,合理安排每年土地出让方案,按照政策出让金返回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用政府项目包装来进行融资,主动加强与各大金融系统联系,按照金融系统可融资的项目进行包装申请贷款。
3、公共设施项目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通过对公共设施项目的准确核算,捆绑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内进行代建。
4、将公共设施和市政实施项目包装推向市场,进行BOT、BT等招标代建中介公司,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合格以后交付给政府使用,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或其他融资平台取得建设资金,再支付给中介公司本金和投资利息。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强综合执法能力
随着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的迅速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有序和规范管理城市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工作指标,也是城市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工作职责。城市的面貌在于管理,城市管理是综合性的工作,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具体表现为城市卫生保洁、治安保卫、广告审批、园林绿化、市政维修、违法占地和违纪建房查处等一系列工作,要达到有序管理,就必须要有一个综合的职能部门来统一管理城市,新城和其他指挥部建设项目的建成,在城市管理上没有职能能及时跟上,脏、乱、差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违
法占地和违纪建房,广大群众反映相当强烈,不能谁建谁来管理,这样没有职能权力的管理分散,不但起不到城市管理的目的,遇到问题又出现相互扯皮、工作推诿等局面,使政府处于尴尬状态,建议:
1、政府可以组建一支具有城市保洁卫生、治安保卫、广告审批、园林绿化、市政维修、违法占地和违纪建房查处等管理职能的综合部门来全面管理城市运行,城市建设到哪里,管理跟到哪里,不留一点盲区。
2、建设单位与管理部门分开,建设单位将项目建成验收合格后,交付城市综合管理职能部门来管理。
3、管理费用和管理人员问题要有保障,由政府财政统筹来解决,建议可以在出让金收入部分按一定比例列为城市管理费用开支,政府在年初核定预算时综合考虑管理费用;或由政府统筹运作安排,在城市管理区域范围内相关单位和部门拼盘合作,共同支付。
4、城市管理成立专门的执法职能部门,有利于权力集中,执法标准相同,便于管理,建设单位建成一块,城市管理执法职能部门参与验收,验收合格后,交付城市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能理顺城市管理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城市管理走上健康、正规的轨道,逐步提升城市品位。
克难攻坚、破解难题的根本是要充分发挥属地街道、职能部门、村两委的支持和配合力度,政府要大力向村民宣传城市意识观念,关键是如何选择好的试点村和实施主体的确定,如何从规划上来引导村民转变观念,主动要求进行城市改造和建设。相信经过几年努力,通过整体改造,能提升城市品位,将行政村改成居委会,村民逐渐转变成市民,逐
步提高农民素质,能逐渐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传统观念,建设和谐新城。
第四篇:破解地方财政难题
破解地方财政难题
新年前后,两则新闻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一是截至2014年底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结果,1月5日汇总至财政部,数字尚未出炉,已有消息称地方上报数据时倾向做大债务盘子;二是各地纷纷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除了普遍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还有多个城市下调了二套房首付比例,希望借此提振房地产市场。二者看似并无紧密的相关性,其实都指向同一事实:地方政府“不差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不得不过上紧日子。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虽然处于深受诟病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并不匹配的状态,中国地方政府手中的资金却相对充裕。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基于现有宏观税负水平、税费的顺周期特性和日益严格的征管,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经济增速,动辄年增幅达到20%-30%甚至更高;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屡创新高。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也不降反增,而且,可以将增值的土地作为优质抵押资产注入地方融资平台,以获取更充裕的银行贷款。
不过,该来的终归要来。这种高歌猛进的局面已经发生变化,过往支撑地方财政高增长的因素纷纷减弱甚至逆转。首先,最近两年,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增速转换期,与此相适应,公共财政收入不可避免地告别了超常规增长阶段。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14年前11个月,中国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6.4%,低于同期经济增速,这是多年来罕见的;陆续公布的各省2014年财政快报数据显示,公共财政收入的增幅明显放缓,多集中在7%-8%之间,有的省份甚至不足5%,财政收入放缓在资源大省和传统产业集中的省份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次,房地产趋势性放缓已成定局,地方土地出让收入面临拐点。由于人口结构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加之先期政策调控影响,20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即使是在降低二套房购买门槛和降息的刺激下,也只是成交量扩大,房价并未出现明显上涨,在不少二三线城市降幅明显。与此一致的是,土地出让收入也出现下滑。德意志银行认为,进入2015年后,房产市场低迷的效应将全面反映在中国财政收入上,并发出警告:中国将面临30余年来最严重的财政危机。这一论点也许过于悲观,但其揭示的问题却值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中央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治理势在必行,却客观上暂时加剧了地方财政的困难。2014年下半年以来,债务整顿力度加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43号文)明确,地方政府对其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随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证登陆续出台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防范企业债风险的一系列政策,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未来一段时间处于举债机制的转轨过渡期,可以预见,地方政府将面临更大的偿债还款压力,其融资能力势必受到影响。
在中国改革发展中,地方政府责任重大,其长久处于捉襟见肘窘境并非国民之福。缓解财政拮据,出路无非开源与节流二途。开源不应是变相加税,加重企业和居民负担,亦不应继续绞尽脑汁,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政策创新”,来提升融资能力。有专家担忧当前热议的PPP沦为地方政府新的债务工具,并非杞人之忧。可取的做法是顺应财税改革的大势,逐步提高国有资本上缴比例,真正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强调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在节流方向,除了近年来提及较多的压缩行政开支,特别是“三公经费”,治本之策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改变软预算约束,这涉及多项改革。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有巨大的投资需求和融资需求,这与GDP为主的考核体系密切相关。未来,应在官员的经济业绩考核中,加入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政府资产平衡表的考量,关注长期债务风险,引入“债务问责”。同时,可考虑在债券市场允许没有系统性风险的城投债违约,使“政府不救助”成为现实,消除投资者的道德风险,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应该承认,财税体制改革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诸多改革中推进力度较大、进展较快的一项,新预算法出台、地方债清理等诸多事项都在朝着世人期待的方向迈进。地方财政拮据再次表明包括财税体制改革在内的诸多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除了当前正在推进的营改增等改革,还应加快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的调整,呼吁多年的“理顺省以下财政关系”也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改革既已起步,地方政府的拮据,切不可成为放慢改革步伐的借口,须知深化改革是闯过难关的根本途径。
第五篇:破解难题实施方案
陇山教育学区
关于深入开展“转作风、破难题,创先争优在一线”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通渭县教育工作委员会《深入开展“转作风、破难题,创先争优在一线”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精神,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全学区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区实际,经学区党总支会议研究决定,将消除村级小学党员发展空白学校作为我学区的主要难题,加以破解,不断提高两支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为此,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党员的实际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党组织,形成顺畅的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扩大党员覆盖面,建立健全党组织;配齐配强基层领导班子;党员管理更加规范,为民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模范作用较好发挥。为全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
二、发展现状及确定难题
陇山教育学区辖管九年制中学、中心小学各一所,村级小学9所,教学点5所,教职工总数111人;下设五个党支部,党员总数32人,占所有在职教师人数的28%。其中预备
党员数4 人,退休党员数14人。从党员的分布情况来看,两所村级小学,四所教学点无党员,占所有学校数的37%。四所村级小学无在职党员,占所有学校数的11%。从以上数据来看,党员空白学校和无在职党员学校数占全学区学校数的48%。经过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结合学区实际,经学区深入开展研究决定,将消除村级小学党员发展空白学校作为我学区创先争优活动破解的主要难题。
三、整改措施
1、结合学区党员分布情况,重点在校长、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确保完成县教育局党工委下达的党员纳新任务,分前半年(5月份)、后半年(12月份)各培养8至10名入党积极分子,消除村级小学党员发展空白学校,扩大党员覆盖面,改善党员队伍的构成和分布。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较好发挥党员模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更好发展,2、要高度重视入党积极分子建设,结合“三向培养”,努力把先进分子吸引到党组织周围。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发展党员工作奠定基础。要建立定期分析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定期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保持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3、规范发展程序,确保党员质量,是做好发展党员工
作的重点。党总支将全面贯彻《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各项要求,全面执行发展党员民主测评制、预审制、公示制、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在发展党员的每一个环节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坚决杜绝违反程序或简化程序发展党员的现象,确保工作不走样、要求不降低,坚决杜绝违反程序或简化程序发展党员的现象。
4、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提高新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和必然要求。要适应形势任务发展需要,认真制定和实施预备党员教育培训计划。要坚持分类指导、因情制宜,根据不同职称、岗位、地域、年龄、文化的预备党员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培训措施,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使他们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真正在思想上入党。
5、认真落实《关于切实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意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三会一课”和“三评”活动正常开展。进一步提高党员素质,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鼓励党员带动教师在学习方面“求精、求深”,要坚持天天学习;在工作方面“求真、求新”,要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在师德方面突出“高尚”,要为人师表,真情育人;在专业能力方面要突出“过硬”,要锤炼业务能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立足本职工作,教好书,育好人,在工作学习中体现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进性。推动全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
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学区党总支部书记是开展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第一责任人,加强组织领导,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责,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动员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积极参与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中创先进、争优秀,确保活动不漏环节、不留死角、不走过场。
2、统筹兼顾,务求实效。把开展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作为学区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统筹兼顾,合理安排,齐头并进,与学区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创先争优难题破解与各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整体推进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