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便利店发展概况

时间:2019-05-14 21:3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便利店发展概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便利店发展概况》。

第一篇:中国便利店发展概况

中国便利店发展概况

摘要:便利店是零售业中的一种新兴业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起来。虽然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其背后隐藏着诸多阻碍和制约便利店发展的因素。便利店的“便利性”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迎合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国内便利店发展迅速,但地区发展差异明显;便利店业态定位不够明确,经营也缺乏个性化;另外,便利店连锁整合,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本文从SWOT基础上先分析了我国便利店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再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提出了便利店发展的创新经营策略。展望未来,我国便利店商品组合和服务将日趋多元化,业态竞争力将不断提高;以特许加盟模式为基础,品牌形象将进一步提升;“反超市化”也将成为便利店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便利店 创新经营策略 发展前景

一. 产业背景研究

1.便利店产业背景

便利商店的概念于美国成型,而且这项产业在世界各地均呈现快速成长的情况,尤其是在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国内便利商店的发展,皆已步入成熟甚至衰退的时期,因此正积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成功经验转移到其他国家,儿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等都是便利商店有待开发的地区。

美国便利商店的发展已经有六十几年的历史,传统的便利商店已达到饱和而在逐渐衰退当中。就欧洲市场而言,便利商店在英国的脚步较快,在其他地区,便利商店的定义较为模糊,单位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例如德国、西班牙、荷兰等。

至于亚洲市场方面,每年均以7~9%的速度成长,其中以日本便利商店的发展最为领先,日前日本共有四万多家的便利商店,几乎已经达饱和的阶段,加上泡沫经济的影响,价格破坏时代的来临,使得日本便利商店业者的成长停滞,但业者为因应竞争的亟思改变,以差异化取胜,例如都心小型店,封闭市场设店、复合店„„

2.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

而近几年在中国,由于大型卖场的数量不断增加,中小型卖场由于在商品品种以及经营项目、经营理念的落后,加上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引发了业态的变革,从而产生了居于超市和小型杂货铺另外一种业态——便利店。

便利店主要是为方便周围的居民或是人群而开设的一种小型超市,是生存于大型综合卖场及购物中心的商圈市场边缘的零售业态。

以经营项目齐全及经营日用快速消费品为主的一种零售业态,主要开设于各社区及流动人口教多且以快速消费商品的地方,或学校附近。商圈范围一般只覆盖周围200M的范围。

因为他具有超市的经营特点,杂货铺的经营成本价格优势及便利优势,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因而得以快速发展,并形成了连锁化经营。

未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一是综合的大型卖场,一是方便快捷的便利店经营应是零售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某些大城市的人均GDP 已经或即将突破10 000 美元,便利店也随之高速发展。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便利店数量越来越多,这其中不仅有外资便利店,主要来自日本和台湾,还有很多是国内的便利店公司以及一些独立的单体便利店,便利店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外资便利店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普遍盈利,而本土便利店起步较晚,很多方面不够完善,普遍亏损。这种内外资便利店的明显差异,不能不引起行业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 基于SWOT下的我国便利店现状分析

1.外部的机遇

杜婉音根据其分析认为,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存在三个有利的外部机遇:(1)小城市和农村市场潜力大;在其看来,大城市的便利商店发展迅速,而在广阔的农村和大量的小城市的消费者长期被忽视。他们的购买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逐渐增强,同时发展空间大,拥有土地和劳动力两大资源的优势,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和经营成本。(2)相对有利的经济环境;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产业都受到了重创,而零售业在这场危机中受影响最小,以致大量资金流入零售业,价值便利店经营风险小,进入门槛低,有利于投资避险,所以大量资金进入便利店行业;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最新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8-2009)》指出,中国零售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将面临增速放缓的压力,但是不会出现衰退,都为便利店的发展提供了机遇。(3)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便利店业务符合国家政策,能够解决我国偏远地区百姓“买东西难”的问题,中央和政府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使得便利店能够以加盟的形式参与连锁经营。

吴明在《论当代我国便利店的经济发展前景》中指出,我国便利店发在存在的机遇在于产业调整和经济结构的整改,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国家号召人们投身商业,鼓励创业,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

中;再者,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对便利零售业的需求,对于双方都有工作的双职工家庭,便利店快捷、方便的服务有利于他们节约时间,而对于现代都市夜生活的人们而言解决了他们在享受夜生活的需求。

2.外部的挑战

史君哲、寿莉、方智勇分别在其文章中指出,我国便利点的发展大多效仿美国、日本的企业,缺少自己的品牌,未能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不利于连锁推广;其次,国内的便利店尽管效仿国外,但是在产品和服务上还与之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杜婉音则系统的指出了我国便利店存在的三大外部威胁:(1)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积压了国内便利商店的生存空间;随着逐步取消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的限制,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40多家激怒我国,他们携带着资金、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巨大优势参与到瓜分中国零售业市场的竞争中,对于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的便利店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本土零售企业对便利店的竞争,对于国内的便利店而言,我国本土零售企业的规模也是他们无可比拟的,本身的商品与大型超市同质化程度高,缺乏产品差异性;加之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商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这些客观因素都制约着便利店的发展速度和规模。(3)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而他们对于日常生活所需已不大满足,便利店却没办法满足顾客的需求,以致造成购买力的分流,给便利店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3.内部劣势

杜婉音、寿莉在其《我国便利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中认为,因为我国便利店行业起步晚,发展呈上升趋势,但还是存在很多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乏自有品牌意识;我国便利店在销售上单一的进行一种专卖为买的经营方式,而国外商家则会研发自有产品来占领市场,这样,国内的便利店就缺乏了很大的竞争力;(2)物流系统不完善,缺乏现代化管理;相对于POS、EDI等信息收集和数据交换系统的应用相比,国内便利店在管理方面还相对落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很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来协助管理,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3)经营地点过于单一;现阶段我国便利店经营地点大多集中在居民生活区或社区附近的街道,地点较集中,限制了消费者的数量。(4)商品缺乏特色;国内便利店商品与大型超市的相雷同,而没有抓住便利店“小、灵、便”的特点,以至于无法形成差异化,增强竞争力。(5)连锁化程度低;我国便利店发展迅速,但没有形成系统,区别于国际企业,其连锁化程度低,以至于在竞争力上逊色于国际企业,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王健、王晓则认为,中国现阶段的便利商店也存在着三大主要劣势:(1)网点密集,无序竞争;国内便利店因其既有一部分是以前杂货店、粮食店改造而来,还有一部分是模仿国外的便利店形成,因此在中国的发展是不正规的。在网店的选择上较随便,选址原因单一,以致网店过于密集,造成盈利上的亏损。(2)千店一面,没有特色;国内便利店没能摆脱之前杂货店、粮食店的特点,在销售上商品雷同,没有特色服务,吸引不了顾客,顾客也很容易流失。(3)提供的服务有限,不足以稳定客源;受政府法规、政策的限制,便利店的许多服务项目形同虚设,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自然会模糊便利店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也不容易稳定客源。

张冬霞、周丽在其《浅析国内连锁便利店经营管理的现状及改进》中指出,国内便利店的弊端主要体现在:(1)经营理念亟待改进;由于国内便利店起步较晚,因此其经营理念还缺乏成熟和稳定,无法同国外便利店达到一致的标准,给其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2)与供应商存在矛盾;因供应商对便利店与超市实行相统一的供应模式,而无法满足便利店对便携类商品的供应,影响了日常销售和总销售额。(3)存在着一些处于客观原因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受地域、人文因素影响,便利店的地理位置也直接影响到了它的销售,因此,经营者的决策也相当重要。

方智勇的《我国便利店发展现状与趋势》中指出,国内便利店发展迅速,但地区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而边远城市和

乡村地区则发展较慢,这种不均衡的分布也不利于相互间的竞争;然而,因为便利店是从超市中分化出的一种零售业态,因此彼此间存在模糊的界限,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吴明对于我国便利店经济发展前景的认识,也直接指出受房地产快速发展的营销,便利店铺面租赁费用太高,转让程序不够规范也阻碍了我国便利店有序健康的发展,同时加大了便利店连锁经营的投资,增加了投资风险,便利店产业的运作自然会受到冲击。

4.内部优势

杜婉音、乔香兰直接指出,在国内便利商店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两个优势:(1)经营壁垒较低;对资金、技术、管理方法、人员配置等方面的要求都相对较低,经营者很容易在市场中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同时销售的商品差异化程度小,新企业进入比较容易。(2)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快捷的市场反应优势;国内便利因为其选址的原因,可以长期和充分的与消费者接触,如此一来,则能很好的把握消费者的购物偏好,有助于经营者及时更新和组织货源,减少商品积压而带来的浪费。

吕波在其著作《由宁波便利店的现状谈城市便利店的出路》中分析了国内便利店发展的经济优势,我国目前多数大中型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便利店的消费需求

也在日益增加,因此,便利店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儿从时间角度分析,都市人的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他们不得不减少购物的时间,所以便捷方便的购物方式则成为他们的追求,都市人也乐意接受便利店这样的销售方式。

吴明对于当代我国便利店的了解中,也详细的介绍了国内便利店现在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首先是便利店方便、快捷的特征适应了当代生活中承受来自各方压力的人们;其次,就是各国之间文化的大融合,正因为各国之间频繁的交流,文化历史的融合,便利店也是中国市场“包容”的体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再者,便利店需要的硬件设施和基本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他们主要设在城市中心和住宅小区,便利的交通、固定的消费群、整齐的货架和充足的货源等条件进一步促进了便利店的发展。

三.我国便利店创新经营策略

史君哲对本土便利店经营的研究,总结了六大经营策略,为本土便利店的图为发展做出了系统的指导:(1)选址策略;便利店的店址主要考虑周边的人口居住密度,辐射距离,细致一点就要考虑到人口年龄、居民文化结构、消费水平、生活习俗等因素。(2)突出便利性策略;在借鉴国外丰富经验的同时,我们要自主的发展更多的便捷服务,增加便利店的人性化服务,吸引和稳定客源。(3)选择商品性策略;在便利店的经营中,商品的选择直接影响商店的服务项目,对于便利店而言,精而少的商品才能满足便利店的发展;另外,同类商品的品牌不必过多,要形成有限的几个知名品牌,增加产品销量,扩大影响力;(4)价格制定策略;价格的制定应从严格控制“敏感商品”的毛利率和抓住市场旺季两方面着手,通过综合权衡来制定商品的价格。(5)连锁经营方式的选择策略;连锁便利店的经营模式分为特许加盟、特许经营和直营连锁,本土便利店的连锁经营方式的选择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身的经营方式,才能够在连锁经营中获利。(6)自由品牌策略;本土便利店要想在发展速度和经营模式上都取得很好的成果的话,则要通过自由品牌战略来加强本身的竞争力,主要是适度扩大自有品牌商品类别,增加自由品牌商品比重、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加强自有品牌商品的营销以及加强对自由品牌的保护,这样,本土的便利店才能够从模糊的概念中突围出来,在差异化中获得竞争力。

刘宏燕、赵先立的《便利店24小时营业的利润最大化》则着重从便利店24小时的特点出发,制定创新经营策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都市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群体也多元化,尤其是加班族、夜班族、单身族等特定的消费群体,而24小时的经营则大大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增加了销售量,提高利润。同时,他们也总结了便利店24小时经营策略的三点建议:白天与夜间差别定价,在权衡中实现利润最大化;提高服务质量,通过

多元化的便民服务吸引顾客;根据具体情况,改善便利店商品种类,适应新型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吴明对于国内便利店的研究也指出了其发展的创新方法,分别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所指出的:(1)选址科学化,多元化;在选址的过程中要充分高绿岛各方因素,综合人口居住密度和日均人流量、竞争对象离自身的冲击,并且要多想其他方面拓展,在这种拓展中另辟蹊径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2)服务多元化,创意化;在现代服务产业,一个企业的服务质量和项目可以说是其立足的一个直观重要的点,便利店在竞争中应摆脱固有的知识商品销售的模式,而要创造更多的服务,通过服务的多样性和便利性形成本身的核心竞争力。(3)商品组合应多元化;便利店商品的组合应根据地区的差异化和区别选择适应的商品组合,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特色,通过整合供应链促使供应商生产适应便利店销售的商品和服务,并逐步培养开发自有品牌的能力。(4)以特许加盟模式为基础提升品牌形象;我国便利店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规模却没有壮大,儿便利店为了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则可以通过特许加盟的模式树立品牌形象,形成集团效益。(5)“反超市化”趋势;国内便利店的发展是建立在超市的基础上的,所以限制便利店发展的因素也主要是其与超市两者间的概念模糊,便利店不能脱离超市的影响,因此,便利店应在“便”、“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有更创新的发展。

杜婉音、寿莉在对中国便利店存在的问题剖析中也对其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1)建立自由品牌;创立一个便利店的自由品牌对其而言是竞争力的一个提升,同时也能够拉动零售商的业务增长,甚至拓展到其他便利店的市场,但在创建自由品牌时要注意顾客对产品品牌的敏感程度、产品价格、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保证品牌的成功度。(2)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对于国外成功的便利店而言,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是商品迅速更新的保证,也是稳定客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在国内便利店的发展中要逐步的完善我们的物流配送体系。从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技术、配送模式两方面着手,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并且合理的物流配送系统。(3)加强相应的政策支持;便利店在政策方面需要从内外两手抓,首先要获得国家优惠政策的相关支持,其次则是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吸引连锁加盟者,逐渐壮大自身的条件,取得更好的发展。

四.中国便利店发展前瞻

1.国内便利店的发展前景

《便利店—未来中国几句发展前景的零售业态》中明确的指出国内便利店的发展极为广阔,它从我国人均GDP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GDP等因素分析了我国未来便利店发展 的条件,充分表明我国相当多的地区的经济水平已经接近便利店导入期,便利店的发展空间广阔。加之,中国人口众多,消费需求非常之大,也额为我国便利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国内今后的前景市场极其巨大。同时,其指出中国便利店未来的发展还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目前便利店的市场在中国仍是战略性的投资市场,要在中国发展还需要社会环境的整体配合,包括便利店的商品开发、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项目的增加等等。

刘树兴在其《我国便利店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中指出,经过对便利店零售业态的发展生存利基的分析,我国便利店的发展有着较好的前景:(1)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的充分发育为便利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便利店作为超市充分发展后的继起的业态,超市日趋成熟的运作,为便利店进行进一步的市场细分创造了条件,加上连锁经营的较成熟的运作经验以及在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管理诸方面积累的经验,虽然不尽完善,但对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2)便利店的目标顾客群已经形成;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指出,便利店的消费群逐渐多样化,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两类的消费群体,一类是追求娱乐、享受、习惯“夜生活”的年轻人;一类则是迫于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群,并且这两类群体的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所以他们对便利店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3)城市规划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为社区消费者的相对集中创造了条件;在我国城市的发展中,经济发达城市进行的大规模新城区规划与老城区改造,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为收入水平相当的消费者进行相对集中居住创造了条件,这样有利于便利店的选址。(4)“土便利”的广泛分布为便利店集团开展加盟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便利店规模小,前期投资少,进入门槛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给了中国的中小资本极大的投资空间,对于这样到处分布的“土便利”,便利店的连锁经营规模得到迅速扩大,为其连锁总部开展加盟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国内便利店未来发展趋势

《便利店—未来中国几句发展前景的零售业态》从国外便利店的发展的规律也分析另外我国便利店未来的发展趋势:(1)商品销售中心;不管便利店如何变化,其最主要的业务之一还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些需要的商品。由于便利店的经营是以更快捷和更便利的食品和日用品为主,它的客流量与其他小店铺相比更具规模性,并且这种客流量在连锁经营的方式下得到了更大规模的积聚,使其有可能综合经营其他不同类型店铺的经营内容,如书店、音像制品店、药店、快餐店等,从而更加充分的体现其商品销售中心的功能特点。(2)社会服务中心;未来便利店将十分注重于社会服务。便利店不仅是出售商品,也提供和出售服务,如邮政服务、银行服务、票务服务、收费服务、速递服务、快印和复印服务等等。服务的多样化以及供应上的便利性和广泛性正是便利店区别于其

他零售业态的重要特征。(3)物流中心;未来网络化的便利店必将成为B to B和 B to C的物流站点,从而承担一起个物流中心的功能角色。这一物流形式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把店铺形态与消费者之间的B to C和 C to B完美结合起来的形式。(4)信息中心;将来的便利店就是信息中心。纵观日本便利店的发展可以看到,便利店总是不惜余力的利用先进设备采集第一手信息,并以此保持其在供应链上的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未来便利店将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便利店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另外便利店还可以提供除商品销售以外的如数据库检索等信息服务业务。借助信息优势,便利店的业务范围可以大大扩大。

3.我国便利店经济发展前景的意义

吴明根据其《论当代我国便利店的经济发展前景》说明了我国便利店的发展前景的意义:(1)推动我国零售业全面现代化,争取创下产业发展新的优势,保持便利店经济在全国发展的地位不动摇;根据最新的资料显示,我国便利店发展的速度相比其他新兴行业要快得多。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当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不影响工作和学习的同时,为人们节省了很多时间,保证工作和生产活动的按时按量完成,作为我国零售业的大头,便利店经济正以良好的发展势头向前迈进。(2)以便利店产业升级为促进当代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当代人口基数的不断加大,和人口老年化进程的不断加大,人口的过快增长也使得人们的整体素质下降。当然,人口的数量和个人素质都跟产业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所以,在强调人口高素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把社会文化和经济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毕竟便利店与传统的夫妻店比起来,无论是在技术水平或是在员工素质上都有很大的提升,而在便利店产业逐渐取代传统的夫妻店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从业人员人力上有了很大的调动幅度,通过人员的置换和受训人员的正式上岗,也提高了便利店整体服务的质量。(3)为我国失业人口的再就业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大范围地解决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困难问题;无论是在香港、台湾等便利店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还是在我国的其他各大城市,甚至是包括一些工业化城市,以便利店为代表的零售业都是能够容纳大量就业的产业,所以各地政府都相当重视零售业,特别是现在以便利店产业为代表的行业所发挥出来的功能,如果在便利店提供的用人岗位上能够尽可能多地安置失业人员,那么再就业人员的比重肯定会稳步上升,解决了这一普遍的社会问题,那么我国的社会秩序、人口素质等方面也会跟着有所提升。(4)能够最大限度地规范市场秩序,增加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便利店可以做成连锁的形式,这样的话就加大了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扩大了便利店的影响力,促进更多的小门店逐渐的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

统一管理,协调分配的局面,提高员工素质,也能提升整个店内管理阶层的素质,不仅有利于规范产品、人员的流通秩序,从源头上堵住不合格的产品,还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及策略分析》也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便利店发展的前景意义:(1)在中国发展便利店,是迎接加入世贸挑战的必然;到2004年底我国服务业入世后的三年过渡时期就结束了,这也就意味对外资零售业的限制的结束。虽然目前中国的零售业还比较弱小,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资本实力上,都不具备与外资零售业比拼的实力,但是,与国际各大零售巨头大举进军我国百货、超级市场、仓储式超市等零售业态相比,对于便利店这一业态,外资企业大多小心谨慎,并未形成大规模入侵之势。同时,中国的市场复杂,需要多业态的竞争形式存在。另外,在许多中小城市和地区,外资零售业不可能完全代替本土零售业而取胜。中国零售企业必有发展机会,特别是便利店这种业态。(2)我国一些中心城市和沿海城市人均收入达到便利店开店要求;一般认为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人均3000美元才是便利店导入的时机。而我国较为发达的一些中心城市和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了这一水平,这就为便利店业态在未来的发展提供较为现实的市场基础。(3)便利店在中国开设具有本土优势;作为国内的零售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虽然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资本实力上,都不具备与国际零售巨头们全面抗争的能力,但是,利用本土优势,仍可以寻找到发展的机会。可见,我国便利店的发展,是非常有竞争优势的。(4)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呈多元化,对便利店形成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追求生活质量、习惯于夜生活、生活节奏快的人逐渐增多,其消费需求一般具有即时性、应急性的特点,即购物通常处于非计划状态。便利店门店的面积小、密度大,商品品种少而精,陈列有序,使顾客容易找到,进出店便利;商品质量完全可以得到完全的保障;同时需要提供各种便利服务。这种业态的市场定位正好满足了这些人追求及时、急用、快捷、用金钱买时间的购物和服务需求。另外,从中国人外出购物的方式上说,由于交通条件和收入水准的限制,大多数中国人购物是步行与骑自行车。因此贴近消费者、分散而又连锁的小店——便利店,就会创造市场的满足性。况且,中国还是一个人口老龄化迅速加剧的国家,发展便利店的意义十分巨大。

便利店作为新兴的零售产业,有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在目前阶段仍然存在消极的因素,但是从总体来说,积极因素占据着主要地位,其未来还是相当可观的。无论是国家政策的扶持,还是人们生活的需求,都为其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巨大的空间,这些有利因素的存在,以及便利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都让我们更坚定地相信便利店经济

发展的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方智勇.我国便利店发展现状与趋势.当代经济,2010(1):52-53

[2]杜婉音,寿莉.我国便利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百科论坛,2010:259 [3]王健,王晓.中国本土便利店经营策略的探索-以日本便利店的成功经验为例.科技创业月刊,2010(7):41-42 [4]刘树兴.我国便利店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市场研究,2009(9):56-58 [5]史君哲.本土便利店的经营策略探析.中国市场,2010(8):87-88 [6]刘宏燕,赵先立.便利店24小时营业的利润最大化分析:77 [7]杜婉音,乔香兰.基于SWOT框架的中国便利店发展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11):12-13 [8]吴明.论当代连锁便利店经济发展的创新方法.商场现代化,2010(6):1-2 [9]张冬霞,周丽.浅析国内连锁便利店经营管理的现状及改进.中国市场,2010(19):22 [10]吕君.由宁波便利店的现状谈城市便利店的出路.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7):60-61 [11]吴明.论当代我国便利店的经济发展前景.现代经济信息:75-76 [12] 便利店—未来中国几句发展前景的零售业态 [13] 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及策略分析

第二篇:全国便利店发展概况

全国便利店发展概况

总体发展概况

1992年10月,中国第一家便利店诞生于深圳。之后的十余年间,尽管我国便利店业态总体上一直处于导入期,但是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新型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

2000年起,上海年均新开便利店超过1000家,呈现出爆发式的成长,其密度首次突破了每4000人一店的瓶颈,标志着上海便利店业态已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便利店业态处于快速发展前期,其便利店数量从数十家至数百家不等。而更多的城市则处于业态的导入期。与此同时,以全球著名品牌7-

11、罗森等为代表的便利店集团也加速了其在中国的空间布局步伐。主要城市聚焦

急剧扩张

上海便利店经营状况不理想

从1997年11月上海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便利店开张至今,上海的便利店发展已经走过了5个多年头。不少便利店原打算在营业后3年进入赢利期,而现在,这种预期被大大地推后了。

在商战最热的1999年,上海平均每2至3天就有一家便利店开张营业。1999年,上海的联华便利、良友便利、可的便利和罗森便利都呈现成倍增长的好势头。到2001年,上海便利店发展进入高峰期,在经历了5年的兼并整合期后,已形成“五虎割据”的局面:华联罗森、联华、良友、可的和梅林正广和。好德便利的加入使上海便利店的竞争更加激烈。2001年6月29日,沪上知名的农工商超市在便利店领域又刮起一阵旋风,到2002年底时其门店已超过500家。

据上海当地一家媒体报道说,“目前上海的便利店全部亏损,十几家公司没有一家是赚钱的。”文章指出,上海连锁便利店目前正热火朝天地处于高速发展期,4500多家的规模已使上海平均38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然而,门挨门的激烈竞争也使上海便利店目前陷入全线亏损的窘境。

种种举动似乎都在印证着上海便利店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这一事实。谨慎布点

有亏有赢

广东便利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尽管深圳是我国便利店发展最早的城市,但与上海相比,其店铺数量明显少

得多。用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张晓东的话说,深圳各商家都在谨慎从事。在深圳市,发展比较成熟的便利店是香港7-11和本土万店通便利。2001年,万店通便利计划两年内开店500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经营状况不理想,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而香港7-11由于设备成本过高,目前也没有逃脱亏损的窘境 到目前为止,广州市便利店数量达近千家。据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透露,从总体上看,广州便利店呈现直营店亏损,而加盟店赢利的发展趋势。东莞市以本土的美宜佳便利店最为突出。现已有480家的规模。据公司相关领导介绍,到2004年年底准备再开出250家,包括在广州的40家!且2004年向深圳进军。由于公司发展策略能就市场变化而变化。目前来看90%以上的门店都处赢利状态!多元化格局

北京便利店尚处快速发展前期

相对于上海的热火朝天,北京便利店业态尚处在快速发展的前期,无论便利公司自已的直营店还是以加盟形式开店的创业者,似乎都享受着阳光灿烂的日子。便利店业态是目前北京市商业主管部门重点推动的零售业态之一,北京市政府已将大力发展便利店写进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规划内。

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门从2002年开始大力推进便利店业态的发展,不仅引入了联华这样的国内便利店巨头,而且出台了诸多政策鼓励物美、超市发、京客隆、好邻居等本土超市企业加大进入这一业态的力度,不久前更出台了专门针对那些总部设在北京的便利店公司的财政贴息贷款政策,极大地刺激了这一市场的竞争。据北京市商务局连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具备便利功能的便利店与便利超市已达1300多家。但是,北京便利店的门店资源正处于紧缺的尴尬状态。

大企业“试水”

天津便利店步入起步期

以天津津工和北京物美集团为代表的超市企业,在天津开始进行便利店的尝试性探索。由于正处于起步期,加之规模有限,目前天津便利店并没有赢利。遍地开花

南京便利店热闹背后是亏损

南京连锁便利店遍地开花,主城区内达900多家,平均42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与日本及美国的平均水平相接近。但是在这种热闹的场景背后,却是大规模的亏损。

目前,南京的便利店亏损面在7成以上。业内人士称,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但

南京市商贸局的官员认为,目前的亏损属于投资性亏损而非经营性亏损。赚少亏多

杭州市区便利店亮红灯

据统计,杭城除了极个别的便利店略有盈余外,大多数处于亏损经营状态。据介绍,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经营成本高,其中房租成本是大头。

连锁化程度不高

福州便利店不景气

目前,福州的品牌便利店只有“易喜”、“1+1”和“多乐氏”3家,他们分别只有8家、4家、16家分店。这些便利店均呈区域性发展,且还处于小心谨慎的尝试阶段,规模数量都不大。”

开开关关

南昌便利店生存艰难

难如人意

沈阳便利店步履维艰

目前沈阳市民熟悉的便利店是深入社区的小型超市,但是在商品种类和服务功能上还不能尽如人意。

定位模糊

长春便利店独存概念

便利店的概念对长春商家而言并不陌生,但诸多因素导致长春的便利店基本上属于小型超市,而偏离了便利店的内涵。

艰难支撑

加油站便利店欲罢不能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负责人透露,加油站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成熟,无论是通过品牌合作,还是自营便利店,成功的少,失败的多。

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尽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便利店发展商机巨大,然而,目前连锁便利店的营业实

际显示,经营性亏损比比皆是,这既让业内人头痛,也让外人看不懂:便利店到底怎么了?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黄江明对便利店业态颇有研究,他认为,目前,我国便利店业态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上,也培养出了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标准店铺,但与日本等便利店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便利店业态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首先,忽视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商品开发滞后。各大便利店公司基本上是在沿用传统的一对一交易制采购模式,极少与制造企业合作开展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共同开发。其结果是便利店普遍缺乏有竞争力的战略性商品,导致便利店商品结构与超市雷同,难以开展有效的业态之间的差别化竞争。

其次,注重对便利店外在形态的模仿与引入,忽视对便利店业态本身的开发和创新。

另外,对特许加盟形式缺乏全面认识,对加盟店铺的支持力度不够。与日本96%的特许加盟和80%以上的业种转型店比例相比,我国便利店业态在这方面的差距巨大。与此同时,总部对特许加盟店铺的支持,尤其是技术和业务指导方面,仍然存在许多诸如指导时间难以保证、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指导、解决问题缓慢等问题。

所以全国的便利店的发展上来看,广东,北京等城市仍是大有空间,各路英雄齐上阵,大有异彩纷呈的景象,只有把握机遇,把握时间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第三篇:全国各大城市便利店发展概况

全国各大城市便利店发展概况

1992年10月,中国第一家便利店诞生于深圳。之后的十余年间,尽管我国便利店业态总体上一直处于导入期,但是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新型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2000年起,上海年均新开便利店超过1000家,呈现出爆发式的成长,其密度首次突破了每4000人一店的瓶颈,标志着上海便利店业态已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便利店业态处于快速发展前期,其便利店数量从数十家至数百家不等。而更多的城市则处于业态的导入期。与此同时,以全球著名品牌7-

11、罗森等为代表的便利店集团也加速了其在中国的空间布局步伐。

上 海

急剧扩张,经营状况不理想

从1997年11月上海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便利店开张至今,上海的便利店发展已经

走过了6个多年头。不少便利店原打算在营

业后3年进入赢利期,而现在,这种预期被大大地推后了。

在商战最热的1999年,上海平均每2至3天就有一家便利店开张营业。1999年,上海的联华便利、良友便利、可的便利和罗森便利都呈现成倍增长的好势头。他们在增加网点的同时,还延长了营业时间。联华便利70%的门店是24小时营业,其他公司的门店24小时营业的也都在50%以上。到2001年,上海便利店发展进入高峰期,在经历了5年的兼并整合期后,已形成“五虎割据”的局面:华联罗森、联华、良友、可的和梅林正广和。好德便利的加入使上海便利店的竞争更加激烈。2001年6月29日,沪上知名的农工商超市在便利店领域又刮起一阵旋风,到2002年底时其门店已超过500家。

据有关方面提供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上海便利店由于布点过快,一些地区网点过密,单店销售普遍下降。最近上海当地一家媒体报道说,“目前上海的便利店全部亏损,十几家公司没有一家是赚钱的。”文章指出,上海连锁便利店目前正热火朝天地处于高速发展期,4500多家的规模已使上海平均38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然而,门挨门的激烈竞争也使上海便利店目前陷入全线亏损的窘境。

这则报道让人不由想起上海最大一宗便利店并购案的主角——21世纪便利。据称,21世纪便利就是在亏损7千万元之后易手美亚的。也许就在此时,便利店的窘境已经开始显现了。

最近,上海联华快客也放慢在北京的扩

张脚步,关闭部分店面。同时,百联集团旗下的超市业2004年发展战略也已初步拟定,未来大卖场将成为百联超市业“攻城掠地”的“主攻手”,而便利店则可能暂时“稍息”。种种举动似乎都在印证着上海便利店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这一事实。深 圳

谨慎布点,不容乐观

尽管深圳是我国便利店发展最早的城市,但与上海相比,其店铺数量明显少得多。用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张晓东的话说,深圳各商家都在谨慎从事。尽管如此,深圳便利店仍然没有摆脱赔钱的命运。据他介绍,在深圳市,发展比较成熟的便利店是香港7-11和本土万店通便利。2001年,万店通便利计划两年内开店500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经营状况不理想,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而香港7-11由于设备成本过高,目前也没有逃脱亏损的窘境。

北 京

多元化格局,尚处快速发展前期

相对于上海的热火朝天,北京便利店业态尚处在快速发展的前期,无论便利公司自已的直营店还是以加盟形式开店的创业者,似乎都享受着阳光灿烂的日子。

便利店业态是目前北京市商业主管部门重点推动的零售业态之一,北京市政府已将大力发展便利店写进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规划内。

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门从2002年开始大力推进便利店业态的发展,不仅引入了联华这样的国内便利店巨头,而且出台了诸多政策鼓励物美、超市发、京客隆、好邻居等本土超市企业加大进入这一业态的力度,不久前

更出台了专门针对那些总部设在北京的便利店公司的财政贴息贷款政策,极大地刺激了这一市场的竞争。

据北京市商务局连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具备便利功能的便利店与便利超市已达1300多家。但是,北京便利店的门店资源正处于紧缺的尴尬状态。

广 州

有亏有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到目前为止,广州市便利店数量达近千家。据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透露,从总体上看,广州便利店呈现直营店亏损,而加盟店赢利的发展趋势。

天 津

大企业“试水”,步入起步期

以天津津工和北京物美集团为代表的超市企业,在天津开始进行便利店的尝试性探索。据天津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何鹏介绍,至2003年底,天津便利店数量已达300多家,但这些便利店仅仅限于社区便民店的意义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由于正处于起步期,加之规模有限,目前天津便利店并没有赢利。

南 京

遍地开花,热闹背后是亏损

南京连锁便利店遍地开花,主城区内达900多家,平均42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与日本及美国的平均水平相接近。但是在这种热闹的场景背后,却是大规模的亏损。目前,南京的便利店亏损面在7成以上。业内人士称,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南京市商贸局的官员认为,目前的亏损属于投资性亏损而非经营性亏损。

杭 州

赚少亏多,市区便利店亮红灯

“在杭城,我们已有几十家便利店了,但几乎月月亏损,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如果没有总部的补贴,早就开不下去了。”一位便利店的负责人介绍说。据统计,杭城除了极个别的便利店略有盈余外,大多数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据介绍,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经营成本高,其中房租成本是大头。

福 州

连锁化程度不高,不景气

日前从福州易喜百货有限公司得到证实:“易喜”旗下的两家直营店——“白金店”和“宁化店”已暂停营业。至此,“易喜”在榕只剩下8家直营店。

目前,福州的品牌便利店只有“易喜”、“1+1”和“多乐氏”3家,他们分别只有8家、4家、16家分店。这些便利店均呈区域性发展,且还处于小心谨慎的尝试阶段,规模数量都不大。

虽然“易喜”方面将其两家直营店的暂停营业称之为“经营策略上的调整”,但福州易喜百货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坦言:“目前,‘易喜’处在困难期和调整期。”

南 昌

开开关关,生存艰难

2003年10月,南昌OK便利店因商标侵权受到工商部门查封的消息传遍商界;全力便利店也悄悄将榕门路店和滨江中路店关掉;而首先在南昌开起便利店的远东好佳好大士院店也将开张不到一年的店面租出去。江西全力商业连锁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投资2000多万元在南昌做便利店一年以来,非但一分钱没赚,却亏了近300万元。虽然远东好佳好、OK欧文店没有直接透露“试水”南昌商业收获如何,但业内人士透露,远东好佳好除了洪都宾馆店、南京东路店还能赢利外,其他店说赢利还为时过早,OK欧文店经过“侵权之争”也没赚到什么钱。

沈 阳

难如人意,步履维艰

目前沈阳市民熟悉的便利店是深入社区的小型超市,但是在商品种类和服务功能上还不能尽如人意。在连锁化、规模化经营方面,“芳草地”自选超市首先迈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但是距离成熟的便利店模式仍有很大差距,扩张成本和居民购买力限制了它迅速发展的脚步。出现较早的“信盟”一直坚持服务市民、24小时营业的宗旨,但是在选址上就可以看出经营者的谨慎。“信盟”店一般以社区为依托,但是还离不开流动顾客群,所以“信盟”店一般都出现在临着一、二级

马路的居民区旁边,始终未放开步伐尝试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便利店。

长 春

定位模糊,独存概念

便利店的概念对长春商家而言并不陌生,但诸多因素导致长春的便利店基本上属于小型超市,而偏离了便利店的内涵。据了解,长春市一家连锁超市一度想在这个领域“开疆扩土”,他们最初的设想是在长春发展300家功能完备的便利店,但事实上目前只有50家,而且经营形式单调,个别店面已经开始亏损。

加油站便利店

艰难支撑,欲罢不能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巨头所属的加油站就开始增设便利店。据了解,由北京石油公司设立的14家“实宜捷”加油站便利店均集中在市区繁华地段和居民小区,虽然实现了“便”,但对消费者和商家来说却无“利”可言。据和平里加油站便利店工作人员介绍,开业以来,生意一天比一天惨淡,白天根本没有人来光顾,只有夜间或清晨会有一些司机借如厕的机会买一点食品充饥,但购物的数量、金额都不大。在上海,加油站便利店同样遭遇尴尬。2003年8月,上海捷强连锁公司从其与中石化合作开设的30家加油站便利店中全面撤出,而退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经营不佳。此后,上海可的便利、联华快客便利等也陆续开设了一些加油站连锁便利店,但整体经营状况都比较困难,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有的干脆关门大吉。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负责人透露,加油站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成熟,无论是通过品牌合作,还是自营便利店,成功的少,失败的多。

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尽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便利店发展商机巨大,然而,目前连锁便利店的营业实际显示,经营性亏损比比皆是,这既让业内人头痛,也让外人看不懂:便利店到底怎么了?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黄江明认为,目前,我国便利店业态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上,也培养出了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标准店铺,但与日本等便利店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便利店业态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首先,忽视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商品开发滞后。各大便利店公司基本上是在沿用传统的一对一交易制采购模式,极少与制造企业合作开展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共同开发。其结果是便利店普遍缺乏有竞争力的战略性商品,导致便利店商品结构与超市雷同,难以开展有效的业态之间的差别化竞争。

其次,注重对便利店外在形态的模仿与引入,忽视对便利店业态本身的开发和创新。

另外,对特许加盟形式缺乏全面认识,对加盟店铺的支持力度不够。与日本96%的特许加盟和80%以上的业种转型店比例相比,我国便利店业态在这方面的差距巨大。与此同时,总部对特许加盟店铺的支持,尤其是技术和业务指导方面,仍然存在许多诸如指导时间难以保证、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指导、解决问题缓慢等问题。

第四篇:中国金融业发展概况

中国金融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金融规模明显扩大,各种不同性质的银行机构遍布全国,承担着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职能,保险机构从小到大、证券机构从无到有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功能比较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多种性质的银行机构在创新中发展,银行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一)现代银行体系基本确立

我国银行业从原来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发展到已拥有近万家法人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既有商业银行,又有政策性银行;既有大型商业银行,又有中小商业银行;既有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又有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既有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又有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既有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又有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简单的存、贷、汇业务,到现在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发生重大转变,金融超市功能开始逐步显现。与30年前相比,我国银行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机构种类更加丰富,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二)银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资产总量快速增加。从资产规模上看,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不过数千亿元;30年后的今天,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已经超过50万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00多倍。

资产质量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从1978年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8%左右,其中已股改国有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2%左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

资本充足情况明显改善。我国银行业从原来的资本严重不足,甚至为负值,经过不断深化改革,目前已达到8.4%左右的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其中已股改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达到了12%左右;到2007年底,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有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0%。

(三)银行改革不断深化

银行改革始终伴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并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经过30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央银行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性步伐,以“一行三会”为主体新的央行管理体制初步确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稳步推进,重新迸发出勃勃生机;股份制银行和政策银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推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商业银行体制基本确立,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通过引进各类资本对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了银行业产权的多元化;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流程银行建设得到有力推进,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高;科学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合理、有效的薪酬分配机制不断完善,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利率市场化是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1993年,我国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并从“九五”计划的第一年起开始付

诸实施:国家开始将一些资金置于货币市场中,通过市场机制来确定其价格,实现资金定价的市场化,其中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存款利率改革先放开大额、长期,对一般存款利率是实行严格管制的;贷款利率改革走的是逐渐扩大浮动幅度的路子;在本、外币利率改革次序上,外币利率改革先于本币。

(五)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功实施

1979年以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逐渐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市场管理过渡。到1993年前,已经基本建立健全了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外汇管理模式。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逐步完善外汇经营管理组织体系,二是实施了外汇管理条例及一系列实施细则,三是实行外汇上缴与留成制度,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四是对人民币汇率不断进行改革,市场化程度提高。

从1994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奠定了基础。一是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是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逐步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三是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改革是继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需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我国汇率形成机制迈向市场化的又一重大改革。与此同时,结合新汇率制度的运行特点和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新体制运行以来,人民币汇率小幅双向波动,市场弹性不断增强,保持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1996年底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目前正在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系列改革。在实践中我国资本账户下的大部分资本项目已有相当程度的开放。

(六)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金融宏观调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金融宏观调控从中国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时期经济和金融形势特点,运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例如,在1992-1996年经济严重过热时期,人民银行采取了包括提高利率、开办保值储蓄、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加强金融监管等在内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再如,在1998-2002年经济趋冷时期,人民银行采取了包括引入公开市场操作、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等在内的积极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又如,在2003-2007年经济出现偏热时期,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和物价形势继续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当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在总量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注重加强预调和微调,既支持了经济增长,又防止了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从2007年下半年起,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人民银行又及时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七)银行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坚持金融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基本指导方针,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银行业服务国民经济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作用进一步突出。30年来,我国银行业提供的贷款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对资金需求,信贷结构和质量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的变化,努力提供便利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步伐加快,服务充分性不断提高。充分发挥银行业在宏观调控中的独特功能,在历次宏观调控中有效发挥了金融杠杆作用,有

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显著提升。

二、保险业得到快速发展,不断取得历史性跨越

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也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保险市场只有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2007年,全国保险机构达到120家,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实现保费收入7036亿元,市场规模增长1529倍,我国已逐步成长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一)保险业地位不断提高

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7036亿元,是2002年的2.3倍,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全国保费收入的总和。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是2002年的4.5倍。

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30年来,保险业的体制机制、资本实力、人才队伍和技术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在还有大批新公司尚未进入盈利期的情况下,初步统计,2007年全行业盈利633.4亿元。以中国人寿为例,其净资产收益率从2004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6.5%,基本达到世界领先的保险集团水平。

保险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生命线,基本解决了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及时消除了保险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风险隐患,建立并完善了化解保险风险的长效机制。目前,保险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不良资产率低于1%。总体而言,中国保险业成绩显著,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保险行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来,保险业自觉将行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增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逐步成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为支持投资、扩大消费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为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为经济社会提供保障力度不断加大。2002年以来,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7000多亿元。面对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业勇担责任,为民分忧,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承保6省(区)试点的政策性农业的主要作物面积1.4亿亩,占试点地区播种面积的70%。2007年全国共承保能繁母猪2888万头,占全国存栏总量的60%。在31个省区市累计为5000万人次的农民工提供了保险保障。在14个省114个县(市)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为人民群众未来的养老和健康方案积累准备金1.9万亿元。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受托管理企业年金业务150亿元,占全部法人受托业务的90%。在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方面,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支持对外贸易与投资1000多亿美元,为5000多家企业提供了风险保障服务。

(三)保险监管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在保险监管方面,八、九十年代保险管理体制属“金融型”,即“银行管保险”。1980年保险机构恢复之初,仍然沿用1964年以来的建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直接属于中国人民银行,为局级专业公司,其管理体制也基本上沿袭50年代的总、分、支公司垂直领导形式。但是,随着保险机构的迅速壮大和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展,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独资的保险企业,其经营管理体制上“统得过死”、“责、权、利不清”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因此,1998年11月18日,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拆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后,成立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保监会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对中国保险业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并实施市场监管。这是保险监管体制的重大改革,标志着我国保险监管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自保监会成立以来,它对中国保险业的规范发展

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三、证券机构从无到有,证券业在曲折中实现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证券业积极创新、从零起步,在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金融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新兴产业。

(一)证券业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30年来,证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已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产业形态相对完整。2006年末,我国证券业总资产达1.1万亿元,从业人员近8万人,证券营业部近3000家,基金产品321只。投资银行业务、经纪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和基金理财业务分别为直接融资需求、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提供媒介服务,形成了直接融资的基本业务链条;各项业务已经延伸到了全国各地,完成了区域布局,组成了基本的产业元素。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截至2006年6月30日,获得证券业从业资格共161157人,其中获得证券执业资格7万人。另有75名香港专业人员获得内地证券从业资格。已注册证券从业人员68473人,占证券从业人员总数的89.8%。目前证券行业具有高管任职资格的553人,其中具有执业资格证书的371人,占总人数的67.1%;已通过了证券公司高管人员能力测试培训的314人,占总人数的56.8%。

产品性能基本合格。证券产品的性能表现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三个方面。随着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不断推进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证券公司的违规风险已经大大减少。基础性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证券公司客户资产安全保障大大加强,客户保证金基本实现了独立存管,证券产品的安全性能大体合格。

(二)证券业改革不断取得进展

我国证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存在很多基础制度和生产要素的缺失,需要持续推进改革和创新,实现行业的规范发展。近20年来,证券业坚持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如大力培育开放式基金,改善投资者结构;发挥主承销商勤勉尽责的作用,把好发行关;推行券商增资扩股的核准制,壮大机构实力;发展网上交易,扩大投资者规模;实施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化解行业风险,完善证券公司规范运作的基础性制度;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等等,各项改革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现代企业制度架构已经成型。按照《公司法》要求,我国证券公司大都注册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依照公司章程构建相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根据《证券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标准,建立健全内部制衡机制,落实股东、董事、监事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并促使其正确行使权利。同时,按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以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和技术改进为手段,以客户资产管理和证券自营、资产管理、国债回购等业务为重点,以遵规守法和控制风险为准则,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机制,为公司内部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力度加大,证券公司经营和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迫切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为此,按照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以及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基本化解了历史遗留风险,挪用客户保证金、挪用客户债券、股东及关联方占用、违规委托理财和账外经营等违规风险事项已基本清理完毕;2006年末,证券公司扭转了全行业连续四年亏损的局面,全行业财务状况创历史最好水平,初步形成了防范风险、促进证券公司规范发展的有效机制。

壮大机构投资者工作顺利推进。证券业始终把发展机构投资者作为战略性任务加以实

施,即使在市场最艰难的时期也从未动摇和犹豫。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方针主导下,积极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稳步推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试点和商业银行开办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出台了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直接投资股市的政策。市场最早只有封闭式基金,3年之后开放式基金被适时推向市场。之后不久,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系列基金、保本基金、开放式交易型指数基金(ETF)等也相继被引入市场,具有中国本土创新特色的上市开放式基金(LOF)也顺利诞生。基金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成功地实现了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从资本市场到货币市场、从内资基金管理公司到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三大历史性的跨越,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历程。

行业监管和法制建设明显加强。1992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监管体制开始向集中监管过渡。1998年4月,国务院对证券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明确由中国证监会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根据《证券法》规定,中国证监会在全国中心城市设立了36个证券监管局,作为证监会的派出机构,履行监管职责。至此证券业监管体系和职责已基本理顺,一个以中国证监会为核心,由各地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组成的覆盖全国统一的多层次监管架构初步形成。同时,出台了70余部与《证券法》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行业规章,《证券投资基金法》及6个配套规章也已经全部颁布实施;证券业协会累计发布协会章程和自律性规则43件,初步建立起行业自律框架;以《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为核心,各类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较为完善的证券业监管法规体系和自律规则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对从业机构与人员的资格准入、行为规范和主要业务环节等均有了明确的标准和制度,中国证券业开始全面走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

(三)证券业的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推动建立中外合资证券经营机构。严格履行加入世贸组织就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做出的承诺。截至2006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已批准4家合资证券公司;设立21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直接从事B股交易的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分别为39家和19家。不仅全面实现了证券业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同时推动了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

认真实行QFII试点。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证券业审慎试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已批准52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12家机构批准成为QFII托管行,其中5家为外资银行。这是在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情况下,采取的开放证券业的过渡性措施,该项措施超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另外,2006年开始引进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考试,促进我国证券业的国际化发展。

加强与国际组织交流与合作。我国与近30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证券期货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国际交流与跨境监管合作广泛。中国证券业协会与韩国证券商协会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定期互访,探索建立与其它国家证券行业协会开展长期深入合作的机制;先后加入亚洲证券论坛、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协会、国际投资基金协会、亚太区投资基金年会等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机制;加强了与多国证券业界的联系。

四、金融行业稳步发展,金融创新引领金融业进步

金融监督管理不断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宏观管理部门,除承担金融调控职能外,还承担了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付结算、征信管理、反洗钱等监督管理职责。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履行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行业监管职责。中国人民银行、三家监管当局和财政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维护了金融体系稳定,促进了金融业稳健发展。

金融市场在创新和规范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货币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等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

系。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产品创新明显加快,除了传统的金融工具外,ABS、MBS和CDO等银行类创新产品、开放式基金等证券类创新产品,以及与风险管理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不断涌现。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机构,还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大,并在货币政策传导、资源配置、储蓄转化为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金融改革进程加快推进。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启动了新一轮的金融改革。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经营状况开始好转,支持“三农”的实力进一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财务可持续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开始发挥作用。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与重组也在加快推进之中。

金融运行规则日趋健全。为适应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金融业稳健发展的需要,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同时,《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以及《破产法》等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也在制定和完善中。此外,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根据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实施审慎监管标准,制定了大量的金融业部门规章和规范、指导性文件,为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制度保障。

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按照承诺开放了对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的地域限制和业务限制,证券市场先后开设了针对外国投资者的B股市场,允许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在海外上市,允许中外合资企业在A股市场融资,并在A股市场实施QFII制度。截至2004年末,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7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11家营业性机构,合格境外投资者队伍达到27家,中国境内外资保险公司达37家。此外,还开放了汽车融资金融服务,4家外资汽车租赁公司相继成立;扩大了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比例,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引入了国际战略投资者。

金融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了覆盖广泛、功能齐全的跨市场、跨境支付结算体系,人民币在香港和澳门实现清算安排。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资金交易系统不断完善,实现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券款对付(DVP)清算,为投资者提供了安全、高效、便捷的资金交易和清算服务。中央银行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金融监控信息系统,支付清算、账户管理、征信管理、国库管理、货币金银管理、反洗钱监测分析、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等和办公政务实现了信息化。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资金汇兑、银行卡服务等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处理和数据集中处理,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结算等新型金融服务迅速发展。

金融业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创新能力不足,总体竞争力不强;金融市场发展结构性失衡,直接融资比重低,城乡、区域金融发展不协调,对“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相对薄弱;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营机制尚未根本转变等。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改革的深入,这些问题将会初步改善,金融业也会得到更好更快

第五篇:中国涂装生产线概况及其发展探讨

中国涂装生产线概况及其发展探讨

所谓涂装即指对金属和非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或装饰层。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涂装已由手工向工业自动化方向发展,而且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所以涂装生产线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我国涂装生产线的发展概况

我国涂装生产线的发展经历了由手工到生产线、到自动生产线的发展过程。我国的涂装工艺可以简单归纳为;前处理→喷涂→干燥或固化→三废处理。我国的涂装工业真正起源于50年代苏联技术的引进之后。一些援建的项目中开始建立了涂装生产线,但这些生产线一般是钢板焊的槽子加钢结构的喷(涂)漆室和干燥室(炉)组合的,由电葫芦手工吊挂工件(少数用悬挂输送机)运行。当时的酸洗槽一般均为钢板衬铅,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衬玻璃钢或全部采用玻璃钢的槽子。从60年**始,由于轻工业的发展,首先在自行车制造行业出现了机械化生产的流水线和自动化生产的流水线,以及在原有槽子流水线生产的基础上加上程序控制的小车形成的程控流水线,这些主要是在上海和天津地区。这期间我国涂装工业的主要任务还是以防腐为主。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外涂装技术的发展,通过技术引进和与国外技术的交流,我国涂装技术开始飞速的发展,在涂装自动化生产方面,静电喷涂和电泳涂漆技术的推广应用、粉末喷涂技术的研制及推广,特别是我国家电行业、日用五金、钢制家具,铝材构件、电器产品、汽车工业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使涂装事业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涂装生产线中还出现了智能化的喷涂机器人。

1.1 前处理工艺发展概况

作为前处理技术来说,最初前处理的传统方式为槽浸式,按工艺流程逐槽浸渍。随着工艺的改进和发展,出现了二合一(即除油、除锈)和三合一(即除油、除锈、钝化)工艺。目前,国外及国内的家电行业多采用喷淋式前处理,其特点是生产效率高,操作简便,易于实现生产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脱脂效果好,磷化膜致密均匀。但是不管怎么发展,表面处理的前处理工艺都是必须的,针对不同的涂层要求及对抗腐蚀的要求,除油、除锈、磷化等处理方法要视工件原材料的状况来选择。当然,在前处理工艺中,喷砂、抛丸或打磨工艺也在不同行业的不同部门按需要选择应用。时代的发展,表面处理工艺在发展,就水洗来说最初一般使用自来水,但是随着工艺要求及发展,现在水洗已采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前处理也有采用超声波的处理工艺。

1.2 喷涂工艺发展概况

从80年**始,我国开始引进一些喷涂器械或单台设备,国外一些喷漆漆雾处理装置也通过引进开始消化吸收研制,如旋杯喷漆、水帘喷漆、水旋除漆等一系列喷涂及漆雾处理的方法,使喷漆技术前进了一步,特别是80年代电泳涂漆的漆液处理技术。60年代中期刚开始搞电泳涂漆时,漆液处理采用尼龙纱巾,温度控制采用加冰袋降温。随着时代的推进,80年代至90年代,电泳槽液的处理已有超滤等一系列装置。近年来使用的UF(超滤)/RO(反渗透)系统将是今后新建阴极电泳涂装线不可缺少的设备;对于温度的控制不仅采用冷却器,有的还专门设置了冷水机组用于生产线的循环冷却。

1.3 固化工艺的发展概况

作为干燥固化工艺来说,一般有热风循环式和辐射加热式。在五六十年代主要用蒸汽或电加热器作热源来干燥固化,从60年**始出现红外线干燥,70年代出现远红外干燥和微波干燥,1994年出现了高红外快速加热技术。随着对干燥温度的控制要求和温度控制均匀性的要求,出现了在炉内进行热风循环,80年代后期出现了燃油(气)热风循环的干燥炉(固化炉),而且燃油(气)热风干燥(固化)的应用渐趋广泛;一般来说,目前国内采用电加热热风干燥炉较多,但用电作为烘烤热源往往不是一种经济的方法,特别是增容费的负担,使建设投资增大;但电加热的设计与运行管理较简便,操作比较方便,所以在较小的干

燥炉中应用仍然较多。采用燃油(气)加热取代电烘烤的方法是一项重大节能技术,随着国内工业发展,燃油(气)的供应已基本解决或便于解决,如额定供热每小时达到几十万至上百万大卡的大型干燥炉设计中,用电加热与用燃油加热的干燥炉运行成本相差达3-5倍,故在涂装生产线设计中,可以加以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决定了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产业在今后的能源使用上,仍賴于煤的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地理环境及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故我们采用煤粉燃烧为热源,采用热管新技术作为换热器,研制开发煤粉加热的干燥(固化)炉。炉窑采用全封闭结构及独特的燃烧器,设置烟尘排放除尘器,因而煤粉燃烧基本不影响工作环境,炉窑周围空气干净,几乎没有灰尘,大大改善了操作环境。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城市环境保护要求。

因此对于煤粉燃烧的炉窑来讲,如果采用措施得当,其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可以做到环保排尘浓度的预测与实际监测结果接近。采用可调旋风式煤粉燃烧器对于煤粉的燃烧是十分合适的,同时煤粉的燃烧对炉温的控制也能较好地实现。如果控制方法及各项参数选择准确,炉窑温度可以控制在±15℃以内。另一种方法是利用高温烟气加热热管,再用热管加热干燥由烟气余热加热的热风,再通过过滤网直接送入到干燥炉烘道中。由于热管换热效率高,热风经过过虑,故干燥(固化)炉的温度易于控制,保证了工件干燥固化的质量。

1.4.涂装线的环境保护

对于现代化的涂装线,一般都能满足恒温、恒湿和洁净的空气(空气粉尘含量<10 mg/m3)等要求;但对比较简易的凃装生产线,却很难保证恒温、恒湿和洁净的空气,使涂装的工件达不到满意的涂装效果,易使漆膜产生针(缩)孔、桔皮、颗粒等漆膜弊病.为了避免漆膜产生针孔和桔皮、首先应改善喷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使喷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达到工艺要求;其次,应根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调整施工涂料粘度和稀释剂的成分;一般在喷漆施工中必须将喷涂室的温度控制在35℃以下,湿度控制在80%以下。

为了使涂装生产线内的空气粉尘量得到有效控制,首先应改善生产线外的环境状况,将打磨、擦净工序与喷漆工序分开,避免打磨产生的粉尘进入生产线喷涂室或干燥(固化)炉,消除打磨灰尘对喷涂的影响;其次,应定期更换空气滤布,保证空气中的粉尘能有效除去。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严格,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粉末涂料等环保型涂料得到迅速发展。据报道,我国粉末涂料年产量已达6万t,仅次于美国、意大利和德国,跃居世界第4位。我国从80年代以来,已先后引进500多条粉末涂装生产线、按当前状况来看,应该说基本已达到饱和。而如何加快粉末涂装设备国产化已成为我国涂装行业迫在眉睫的课题。涂装生产线的污染一般有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目前我国涂装生产线废气主要来自前处理、喷漆室、流平室、干燥炉的排放废气,所排放的污染物大体有如下几类;能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有机溶剂、排出恶臭的涂料挥发分、热分解生成物和反应生成物、酸碱雾、喷丸时产生的粉尘和漆雾中的粉尘。使用不含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含量低的涂料,是解决有机溶剂污染的最有效方法,尽量减少有机溶剂的用量,降低有机溶剂废气的处理量,将含有高浓度有机溶剂的废气集中处理,采取稀释后向大气排放;对于生产线中的干燥固化炉排放的高浓度、小风量的有机溶剂废气,通常使用燃烧法、催化燃烧法、吸附法进行处理;喷漆室排出的低浓度、大风量废气,以前大多使用漆雾絮凝剂或表面活性剂处理,但现在推广使用活性炭吸附法,还有使用活性炭纤维蜂轮法处理有机废气。

废水主要来自涂装前处理产生的脱脂、磷化、钝化废水、阴极电泳产生的含电泳漆的废水。水性中涂料的喷漆室及清洗产生的废水,面漆喷漆室循环用水定期排放的废水。一般将全部废水集中在地下室根据污水种类分别进行治理。对于含酸碱废水进行中和,沉淀、过滤、排放;对含6价铬(Cr6-)的废水,使用电解法和化学还原法处理;对喷漆室废水,无论是水性漆还是溶剂型漆的废水,都添加絮凝剂进行处理,漆渣被自动排出,处理过的废水,继续循环使用,漆渣烧掉或与其他工业废料一起处理掉。

废渣主要是漆渣、处理废水产生的沉淀物,一般可用板框压滤机脱水质,运到专用废渣存放地。

噪声源主要来自风机和运输装置,故我们在生产线上必须选用符合噪声要求的风机和运输装置,涂装车间内部最好设置吸音材料。涂装生产线的控制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改进,要求控制系统越来越可*。故现在涂装生产线电器控制一般均为复控,可由各电器柜控制,也可由中心室进行全线控制,中心控制室和烘道一般均设有微机,能精确地控制干燥固化炉体各区温度,中心控制室可设电视监视器显示、记录升降温度曲线、亦能随时设定、修改参数,以便根据各种工件大小和涂装颜色不同调整温度。槽液可由热电偶控制。目前,涂装生产线上所有电机一般均为设有双重保护,并与主控联锁,任一电机出现故障,分控柜和中心控制室均能报警,若设备出现故障,全线能自动停机,以确保运行安全。2 我国涂装生产线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涂装生产线已成规模的估计有几千条,引进的大型涂装生产线几乎占了一半左右。从我国现有的涂装生产线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⑴设计水平不高。其一是我国在涂装设备研制方面投入不多,很少有先进成熟的涂装设备占领市场,即便是国内自行建设的涂装生产线,生产线上的一些关键设备也是引进为多。其二是我国一些基础元器件及控制元件质量不过关,经受不住长期考验。因此,尽管生产线设计先进,但却无设备的充分保证。同时国内对生产线的投资盲目降低,不能按要求选取设备。由于诸多原因反映出生产线水平不高,牵涉到设计水平变化。实际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一些生产线结合国情,工艺及设备水平也不逊于国外的一些生产线,但常为元器件的可*性和寿命所困扰。

⑵制造水平粗糙。国内行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综合实力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操作,所以制造工艺粗糙、技术落后、设备外观拙劣,直接影响了设备的性能指标和使用可*性,也导致了国内涂装生产线价位低下的局面。

⑶使用水平低下。操作人员对涂装知识欠缺,不按操作规程,不按工艺条件,无视操作环境,对环境保护不重视。

⑷安全水平堪优,我国一些涂装生产线由于一次性投资的限制,以及对安全问题的不够重视,有大量的涂装生产线不符合涂装作业安全规程,对照国家涂装作业安全规程系列标准,在防毒、防尘、防火、防爆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如何达到综合防护,促进涂装生产线向有利于工人健康、保证安全的方向发展不够重视、不下功夫。

1.一些国外涂装技术水平不高的生产线鱼龙混杂地流入中国市场。

2.引进无序,重复引进同类型的生产线。

3.引进的先进涂装生产线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

4.国内自行设计研制的一些自动涂装生产线未能广泛地交流和推广。

5.近年来国内一些单位对涂装生产线所用的设备、新技术的研制虽有一定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研制投入受到人力、资金等限制,往往模仿多,独立开发少,创新少,所以成效不显著。

3.对我国涂装生产线发展的建议

我国涂装生产线设备自70年**始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迅速,但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国产涂装设备也不适应市场需求,不少关键喷涂设备还是以引进为多。估计目前我国现有涂装生产线数千条以上,且每年还要投资新建数百条生产线,全国每年投资约为十几亿人民币之多,国外销售产品及合资公司所占份额达30%-40%;我国涂装设备厂合计千家左右,国产产品种类现在几乎覆盖了涂装行业的各部门。我国涂装生产线发展前景十分诱人,但发展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提出下述建议供商榷。

⑴要重视涂装专业人员的培养。大专院校应按市场需求设立相关专业;加强对现有人员

培训,提高技术素质;加强涂装生产线技术开发的投入,对涂装生产线制造企业优胜劣汰,建立现代化涂装行业的管理体制。

⑵由于涂装生产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及所起的作用,故应营造必要的舆论,引起国家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视,进行必要的宏观规划和专业指导,并对行业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

⑶尽快建立全国涂装行业信息网,提高涂料质量和加强技术交流,组织协调对引进项目的参观、研讨、消化吸收、创新,共同为涂装设备国产化而努力。

⑷加强涂装安全技术的管理,贯彻执行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有关国家标准,建议执行涂装生产线设计和制造许可证制,改进和完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生产安全、人员安全,符合环保要求。

⑸采用新技术、推广采用新涂料,积极对原有技术落后的涂装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使涂装生产线设备的非标准设计和生产改为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和生产,提高涂装生产线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积极采用节能措施,采用线上检测,推广计算机在涂装生产线上的 应用,提高生产线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涂装工件的防腐和装饰质量,保证涂装生产线设备的质量。

⑹占领市场需要深谋熟虑的策划、营销、服务,要做到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优良的服务,涂装行业的设计和制造单位要同心同德加强合作,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生产出结构紧凑、可*、高效、低噪音、低能耗、低维护要求和使用寿命长的涂装生产线,并用合格的涂装生产线涂装出优良、合格、满足防腐和装饰要求的涂层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持续地研究和开发涂装设备,确保涂装生产线的技术不断完善,力争领先地位,为我国涂装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中国便利店发展概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便利店发展概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第三章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随着国家的兴旺、科技的进步,已经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广播电视已经深入社会,深入每个......

    中国超市行业发展概况

    中国超市行业发展概况 2010/04/27 星期二 09:54美商伯明翰投资管理 上一則 下一則 ◎Wal-MartV.S. Carrefour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家零售商Wal-Mart与家乐福有截然不同的经营......

    中国家用电器产业发展概况

    目录第一章中国家用电器产业发展概况 一、2003年运行状况 二、产量 三、产业集中度 电冰箱 空调器 洗衣机 微波炉 冰箱压缩机 空调压缩机 四、市场占有率 电冰箱 电冰柜 空......

    中国铁路物流发展概况

    我国铁路物流中心发展报告 基于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现实需要和社会物流体系的迫切期待,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己成为铁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而铁路现代物流中心是铁路......

    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概况

    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伴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并......

    便利店如何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便利店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经济效益普遍不佳的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创新发展,业内人士提出了几条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运营效率差强人意近年来,随着中国流通领域的......

    发展概况

    1.湖南电子音像出版业起步于1985年。现有5家音像出版单位和3家音像复制单位。经过10多年的发展,湖南电子音像出版业已具备较大规模和实力。全省现有在编人员222人,年录音录相......

    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便利店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业零售业态,1927年由美国南方公司首创,其后,发源于美国的便利店在移植到日本后得到飞速发展,又在台湾和泰国被加以推广,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