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摘要:为配合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推行,阐述了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审计和内部控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审计 关系
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而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试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首先要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这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这就对注册会计师发挥“经济警察”的监督作用,做好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单位的管理层建立的,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它是为达成一个或一些目标而实施的。内部控制是为达成一个或一些目标而进行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控制本身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内部控制不是单一事件或某一状况,它与企业的经营过程相结合,它是散布在企业作业中的一连串行动。内部控制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影响企业控制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既对其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所以,他们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内部控制都是针对人设立和实施的,直接影响企业的控制效果与效率。
二、审计的含义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赖、利用内部控制,依法对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鉴定、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制约性作用,即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手段,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从而有助于受托经济责任者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建设性作用,即在执行指导性监督活动中,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起到改善、促进、提高等作用。
三、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审计工作用以确定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对一个被审单位究竟如何进行审计,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的好坏程度。内部控制良好,各职能部门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可以信赖的,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的目标。反之,就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既费时又费用。由此可见,要做好审计工作,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制度,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还必须依靠审计工作来检验、促进和推动。这两者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关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现:
1、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
现代审计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在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抽样规模、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取决于评审的结果。审计员可以通过对被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以观察其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哪些是薄弱环节,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审查这些薄弱环节,而其健全部分只作抽样检查,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开始部分。审计工作开始时,也就是在审计会计报表之前,审计人员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先行审计,了解情况。只有在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审计工作重点,确定审计工作的范围和程序,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从而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而有效地完成。因此,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现代内部控制推动审计方法不断革新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现代审计的发展,促使审计工作方法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审计工作,往往是对被审单位的全部会计帐目、凭证和报表进行逐一详细审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经营规模的迅速发展,审计人员已不可能详细审查大中型企业单位的全年所有的业务事项。同时对那些内部控制健全、执行好的单位也没有完全必要。因此,审计工作开始转向依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应减少了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的审计数量,而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纳入审计,使审计方法逐步从详细审计和抽样审计转向以内部控制制度测试为基础的审计。这一审计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采用。在我国现代审计中将有力地推动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和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同时,还收到缩小了检查范围,节省了审计人力、时间和费用的效果。
3、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它只有不断完善和严密,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内部控制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对象和首审部分,审计人员通过对它进行研究和评价,提示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及薄弱环节,并将发现的问题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或后果,提供企业管理当局改进管理时参考,从而帮助企业采取消除弊端的措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和完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四、小结
因此,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是制度基础审计产生的基石,而制度基础审计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内部控制的改进与完善。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焕敬.内部控制和审计关系分析.辽宁经济,2009(3).[2]陈晖.论内部控制与审计.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闫松岭.浅析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中外企业家,2009(7).
第二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一、什么是内部审计
1、概念
u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目的是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u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u
最新准则,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核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的目标
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3、内部审计的职能
监督(检查)、评价(或监督、评价、咨询)
关系:检查职能和评价职能是基础,是咨询职能的前提;咨询职能是升华,是对检查职能和评价职能的利用和发展。内部审计通过检查和评价职能的实施,获得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在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的基础上为管理当局提供咨询服务,从而实现服务于企业的目标。
4、内部审计的基本方法
目标
差异(与实际对照)
建议
5、内部审计的具体方法
审核、观察、询问、盘点、访谈、函证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6、内部审计的责任
u
找出差异,发现问题,并报告当局,提出改进建议。
u
内部审计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7、内部审计最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独立性
u
机构、人员、经费独立
u
没有独立性,审计目的就无法实现,审计结论就无法达到客观公正。
二、什么是内部控制
1、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2、内部控制的目标(合理保证)
u
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u
资产安全;
u
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u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u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3、内部控制五要素
u
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
力资源政策、内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u
风险评估——目标设置、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
u
控制活动——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记录控制、分析与报告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u
信息与沟通——内控各要素的相关的信息应及时被获取、加工整理,并
在企业内部传递,u
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所进行的检查与评估活动。
内控体系五要素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核心是人,人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构成了企业的内控环境,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为了目标的实现,必须分析影响因素,即进行风险评估。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需要采取相应的内控活动来控制和减少风险。同时与内控环境、风险评估和内控活动相关的信息应及时被获取、加工整理,并在企业内部传递,这就是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系统围绕在内控活动周围,反映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运转情况。为了保证内控体系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对整个内控过程进行监督。
4、控制的基本方法
目标
风险
控制
5、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
u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u
授权批准控制
u
会计系统控制
u
财产保护控制
u
预算控制
u
运营分析控制
u
绩效考评控制
u
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6、内部控制的责任
找出风险,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7、内部控制的三大控制系统
u
会计控制
u
管理控制
u
业务控制
8、内部控制最大的受益者——管理层
u
内部控制正是用来促使公司向着盈利目标和实现自身使命迈进,并减少这一进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u
内部控制为多个重要目的服务,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系列潜在问题和风险的解决方案。
u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不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
u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
9、内部控制能做什么
u
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业绩和盈利目标,防止资源的损失。
u
可以帮助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u
它有助于确保企业经营符合法律法规,避免其声誉的损害。
总之,它可以帮助企业向着盈利目标和实现自身使命迈进,并减少在这一进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但是,内部控制并非万应灵丹,因内部控制体系都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10、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也许有人会认为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万无一失,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多好,它也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非绝对保证,这是内部控制系统固有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判断失误——判断是指人在事情发生时依据现有信息的所做出的,个人的判断不能保证绝对正确,并且难以避免主观性,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基于错误判断的管理层决策也会导致失误。
2、执行偏差——任何“完美的”内部控制系统,都会因设计人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而带有缺陷。同时,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等,也都可能使内部控制系统陷于瘫痪。例如:代替缺席或生病雇用的临时职员,可能不能正确地执行控制的职责。
3、管理层的越权——内控制度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但任何内控最终都是靠人来执行的。单位或部门的经理,或者高级管理层成员会出于各种目的而愈越内控制度。例如:虚增报告中的收入来掩盖市场份额始料不及的下跌;虚增报告中的赢利以符合无法实现的预算。
4、合伙同谋——两人或更多人的合伙同谋行为,会使不同职务相互制约的作用丧失,从而导致内控的失效。(内部牵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设想:①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②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实践证明这些设想是合理的,内部牵制机制确实有效地减少了错误和舞弊行为,因此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有关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5、成本收益原则——控制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复杂,相应的控制效果可能会越好,但控制成本也会越高。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在设置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必须在控制失败可能造成的损失与建立控制所需相关的支出之间进行权衡。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区别:
u
内部控制为企业管理层的职责,属于企业经营层面;内部审计是企业监督层的职责,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属于独立的审计监督层面。
u
内部控制依存于管理体系,服务于管理体系;而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其业务活动也具有一定的超脱性。
u
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但不仅仅局限于内部控制。
联系:
u
两者的目的统一。都是为了保证公司财务信息正确完整,增加公司管理的经济型、效益性和效率性。
u
两者相互需要。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不仅会加重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甚至可能无法开展审计工作;同理,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没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的检查评审和进一步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形同虚设,或因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u
两者互相促进。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之一,内部审计的结果,需要得到公司管理的改进并反馈,这种改进往往在内部控制措施上得到体现。
作用: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所进行的检查与评价的活动。
u
可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u
可以发现内部控制体系在设计和运行中的缺陷;
u
没有审计监督,内部控制就失去了持续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外在压力,很容
易流于形式,或干脆成为一纸空文。
(二)区别:
u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由于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大控制系统。无论是内部会计控制,还是内部管理控制,都是作为管理手段而存在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
u
而内部审计则是指部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监督机构,其目的是协助单位人员有效地履行职责,监督各项管理措施地执行并对其做出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内部审计在经济组织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其业务活动也具有一定的超脱性。
联系:
u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单位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它按照内部控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协助单位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没有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u
内部审计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独立于会计控制之外,代表管理层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具有其他任何部门和控制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目前,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协助单位上层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
u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素质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决定审计的形式。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审计就无法开展;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会计、财务信息会出现失真,管理人员责任会不明确,管理会出现混乱现象等,不仅会加重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同理,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没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的评审和进一步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造成与现实不符,效果不佳,甚至形同虚设,或因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u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u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u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u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
—
END
—
第三篇:《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论文作业
内部控制论文作业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摘要】
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扩大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两者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实施的先决条件,推动内部审计的变革,而内部审计反过来监督内部控制,防止内部控制失效。为更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现代企业必须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二者的基本关系,以保障企业健康有序运行,对于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避公司风险、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关系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概述
(一)内部控制概念
一般意义的控制是指对一个物质、一个组织或一个系统的活动进行的约束或指导。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解释,“内部精致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内部控制是一种全员、全面、全程的控制。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标准说明》指出内部控制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设计的管理控制程序,为实现以下主要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1.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2.对政策、计划、程序、法律等规定的遵守。
3.对资产的保护。
4.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
5.完成所制定的经营或计划的任务和目标。
该定义则是强调了内部控制的五项目标,即报告、合规、资产安全、经营和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其中战略目标是最高目标,是企业使命相互联系的终极目标;经营目标是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与落实;资产目标是实现经营目标的物质前提;报告目标是经营目标的成果体系与反映;合规目标是实现经营目标的有效保证。
(二)内部控制的演变
内部控制是组织运营和管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学管理必然要求。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等四个不同的阶段,并初步呈现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交融发展的趋势。
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结构阶段
内部制度阶段
内部整体框架阶段
20世纪前
20世纪4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后
20世纪90年代后
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以前,盛行的观念和实务都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主要表现为对会计账目和会计工作实行岗位分离和相互牵制。根据《柯勒会计词典》的解释,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和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内部牵制机能主要包括:分权牵制(权责分离)、实物牵制(实物责任制)、机械牵制(技术牵制)、和薄记牵制(会计系统牵制)。
内部控制系统阶段: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的特点,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推动下,内部控制演变为涉及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素质、业务处理程序和内部审计等比较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这一阶段是内部控制进入“制度二分法”或“二要素”阶段,即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前者在于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在于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进入80年代,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为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在1988年《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以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系统,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强调其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这一阶段进入“结构三要素”阶段。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根据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报告还明确了内部控制的五个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三)内部控制的种类
内部控制的种类可归纳如图1-1所示:
完整性控制
合法性控制
宏观控制
基础控制
正确性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
纪律控制
一致性控制
微观控制
实物控制
内部控制
计划控制
信息报告控制
内部管理控制
操作与质量控制
人员组织与训练
业务核算与统计核算等其他控制
图1-1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组织内部应用会计方法和其他有关方法,对财务、会计工作和有关经济业务所进行的控制。要强调的是,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十分重视有效地内部控制的建设,追究企业信息失真、管理舞弊、风险加大等问题的法律责任可以从内部控制根源入手。
内部管理控制——除了组织内的管理部门应建立管理制度,以此保持生产经营效率和保证个部门贯彻执行政策,还应根据一定的经营方针,为合理且有效地进行经营活动而设定各种管理。内部管理控制又称为“控制的再控制”。
理查德·L·莱特里夫博士和国际内审协会成员,把内部控制的种类分为:
1.预防性控制——为了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而预先采取的控制。
2.检查性控制——把已经发生和存在的错误检查出来的控制。
3.纠正性控制——对那些由检查性控制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控制。
4.指导性控制——为了实现有利结果而采取的控制。
5.补偿性控制——针对某些环节的不足或缺陷而采取的控制。
(四)内部审计概念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审计署4号令定义
内部审计定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放大,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计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是独立地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审计主体
可设在组织内部,也可在组织外部
组织内部的机构或人员
组织内部的机构或人员
审计客体
风险评估
内部控制
治理程序
经营活动
内部控制
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经济活动
审计目标
帮助组织增加价值
改善经营效率
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
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审计职能
咨询
确认(监督、评价)
监督评价
监督评价
审计特征
独立、客观
独立、客观
独立、客观
(五)内部审计种类和程序
内部审计的种类,是指内部审计按其不同的特征所作的归类。分类如下:
1.按照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性质,可分为部门内部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内部审计。
2.按照审计主要目的可分为财务审计、效益审计。
3.按照审计的时期可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
4.按照审计的时间可分为中期审计、年终审计。
5.按章审计的内容可分为全部审计、局部审计。
6.按照审计的方式可分为报送审计、就地审计和巡回审计、联合审计。
7.按照审计的方法可分为详细审计、抽样审计。
8.按照审计的形式可分为预告审计、突击审计。
所谓内部审计程序,就是以先后次序为特征的内部审计活动的规程。内部审计的通常采用的程序可归纳如下:
遵循内部审计工作长期规划——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及其分期执行计划——制定项目审计工作方案——送达项目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采用就地方式实施审计——撰写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审计报告意见——向本单位负责任报送审计报告——像被审计单位送达经批准的“审计意见书”(间或同事送达经批准的“审计决定”)——整理审计资料立卷归档——进行审计后续检查。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五要素中,控制环境要素是指企业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诚信道德价值观与能力、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管理者观念与风格、组织结构、权限及责任划分、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等。可以看出的是,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也是内部控制实施监控的重要途径。监控是贯彻于经营活动始终和方方面面的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独立性,主要是独立的职能部门开展的内部审计实施的,也可以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监控通过内部审计实现对控制环境以外的控制要素再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通过不断的评价改正,促进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从1986年4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大会上发表的《总声明》的解释中也可看出,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其表明,“内部控制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系统,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
(二)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审计可以发挥的作用如下:
1.评价内部控制,参与重大控制程序的制定与修订
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完全融合在一起,内部竞争的运行过程则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这使得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师处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对企业管理风格、企业文化、会计核算、控制程序等各方面因素都非常熟悉,也清楚各项业务活动的关键控制点,其相对独立并且在企业内部有较高的地位,使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内部审计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护资产安全、防止舞弊的发生,其出具的审计意见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及其员工、甚至总经理都具有强制性。以上叙述中,都证明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信息以及执行上的充分优势。
2.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
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制度与程序组成的整体系统,为了确保这些政策与程序得到全面、准确地执行,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以建立和完善组织中的内部控制监控机制。从COSO框架中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分析,控制环境处于框架的基础位置,从构成角度了解到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在确保控制环境的基础环节,监督内控的必要手段。从部门角度分析,内部审计机构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直接受到高层管理人员的领导,参透于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因此对内部控制各方面进行监督最为有效。
3.提供管理咨询作用
由于内部审计师在内部控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其对内部控制极为熟悉,能够更好地提供管理咨询给企业的相关部门、组织或成员,促进被审计者对于自身业务的风险自我评价与自我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
(三)内部控制对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
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通过这五要素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保障了组织运营的环境。没有良好的环境,再好的内部审计制度也难以实施。内部控制保障内部审计实施的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
2.内部控制推动内部审计变革
起初,内部审计理论处于财务审计的阶段,主要是应用“内部牵制”的思想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现在内部审计过度到管理审计的阶段,是内部控制制度目标的完善推动了内部审计的变革,使其地位提升到管理控制行为,衡量、评价其他控制有效性。1999年《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对于内部审计目的的描述,最终使其完成由财务审计发展到管理审计以至战略审计的历程。
(四)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方面,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关键的组成部分,完善的内部审计系统意味着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康运行,同时对内控其他组成部分产生重要影响,与其它组成部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系统也是内部审计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内部审计不仅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同事对公司财务情况、风险评估情况、人力资源、生产运行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监督发现存在的缺陷和风险,提出针对性建议。同时内部控制作为内部审计的作用对象之一,在审计过程中也发挥着特殊作用,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与高效运行对内部审计的其他作用对象提供了保障。在王兵的研究中也得出内部审计负责人专业能力在完善和改进内部控制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协同效应。两者相互包含,一方的变化与发展会同时引起另一方的改变,产生连锁反应,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可以使两者发挥的作用增加,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充分利用公司资源,使企业形成持续的竞争力。
(五)二者的最终目标一致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的方式,在成本效益原则上进行有效的控制,协助管理层,促进实现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提高经营效率,实现最终企业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实际操作中,经营管理部门需要不断修正和改进,修正和改进正是在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独立评价意见基础上进行的。由此可见,二者最终目标一致,内部审计目标是实现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都是为了控制风险,提升治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三、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方法
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能通过信息的交流沟通为内部控制的改进提供相当有用的建设性意见。研究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强化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并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实现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价值的方式如下:
1.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所产生的管理协同效应可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使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系统实现作用最大化,从而使企业形成持续的竞争力。所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两者的包容与协同关系,实现两者作用的价值。
2.高度重视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框架必须和内部控制框架相协调,把控制目标的建立嵌入到风险管理过程中去,公司治理才能实现其有效性。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使企业充分了解自己所面临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从而保证企业生存,充分将内部审计融入企业管理,主动参与管理。
3.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替身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高效的有序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建立在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部门定位清晰,深刻理解与运用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系统间的协同效应。持续不断的专业培训可以使内审人员更新观念,加强应变能力,提高审计团队总体素质。
4.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并出具自我评价报告
基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结果,内部审计应当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一个整体全面的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具体可以使用高中低来评价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信程度。另外也可采取将其量化统计百分比的控制风险标准来评价。
参考文献
方红星,池国华.内部控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蒋燕辉.现代内部审计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黄纪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探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9).刘金星.论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质检的关系.会计之友,2009(2).刘明辉.史德刚.审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李健.公司治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钱世昌.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时现.内部审计学.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史晓芬.重视内部控制研究与评价在审计中的发展.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5).王兵.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薛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4).阎达王,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2).杨小峰.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内部审计免疫功能分析.会计之友,2010(2).周春生.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201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END
—
第四篇:内部控制审计(定稿)
关于……公司的审计报告
(一)审计概况:为了……,我们对公司……进行了专项审计,旨在自我评价,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及财务核算,使之符合相关法规准则及公司内控制度的要求。我们的审计目标是测试……内部控制方面是否存在漏洞,各关键控制点在实务工作中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审计涉及的期间是20 年 月 日至20 年 月 日。审核的范围包括……等方面。
第五篇:2018内部控制与审计试题
内部控制与审计
一、单项选择题
1、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成果是COSO发布的()。A《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B《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 C《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 D《企业财务会计准则》 A
2、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原则体现在,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和()领域。A高技术 B高风险 C高研发 D高创新 B
3、一个组织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和监督,以保证按照规定的政策、程序和方法进行,这类控制活动称作()。A预先控制 B过程控制 C反馈控制 D事后控制 B
4、一个企业对组织机构设臵、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称作()。A组织规划控制 B授权批准控制 C内部审计控制 D风险防控控制 A
5、为保护企业资产、物资及会计账表等实物的安全和完善,防止处理舞弊行为进行的控制称为()。A文件记录控制 B风险防范控制 C实物保护控制 D内部报告控制 C
6、企业为应对购买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动的风险,在签订合同时同时进行现货和期货买卖,属于()。A风险规避 B风险预防 C风险抑制 D风险中和 D
7、一家企业决定采购的人员与执行采购业务的人员,由同一人担任违反了下列哪项控制措施()。A授权审批控制 B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C绩效考评控制 D财产保护控制 B
8、一个企业建立运营情况的综合判断,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查明原因加以改进称为()。A运营分析控制 B绩效考评控制 C预算控制 D会计系统控制 A
9、企业关键财会岗位,根据内部控制原则,可以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并在最长不超过()年时间进行岗位轮换。A3 B4 C5 D6 C
10、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事实为依据、评价结果应当有适当的证据支持是以下哪项原则?()A成本效益原则 B公允性原则 C一致性原则 D重要性原则 B
11、在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抽取一份全过程的文件,了解整个业务流程执行情况的评估评价方法是()。A个别评价法 B抽样法 C比较分析法
D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法 D
12、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于基准日后()月内报出。A3 B4 C5 D6 B
13、()是内部审计的灵魂。A独立性 B重要性 C全面性 D可控性 A
二、多项选择题
1、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完善作用主要体现在()。A.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B.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C.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系统 D.建立完美的内部控制体系 ABC
2、内部控制目标主要()。A、组织目标实现 B、服从外部、内部规范 C、有效利用资源 D、确保信息真实 E、有效保护资源 ABCDE
3、内部控制运行的威胁因素主要有()。A管理者不够正直 B合谋 C利益冲突 D环境变化 E管理当局的忽视 ABCDE
4、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A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B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C认真领会成本效益原则 D管理层的全过程控制 ABC
5内部控制的原则有()。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E成本效益原则 ABCDE
6、授权批准控制分为()。A一般授权控制 B特殊授权控制 C重要授权控制 D次要授权控制 AB
7、实物保护控制主要方法有()。A限制接近财产实物 B定期盘点
C妥善保管资产记录的文件 D财产保险 E财产记录监控 ABCDE
8、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包含控制环境和()。A风险评估 B控制活动 C信息与沟通 D监督 ABCD
9、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A风险清单法 B流程图法 C财务报告法 D定量分析法 ABC
10、控制活动按照作用分类,分为()。A指导性控制 B预防性控制 C侦查性控制 D补救性控制 ABCD
11、语言沟通又分为()。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电子数据语言 D逻辑语言 ABC
12、监督可以通过()来实现。A持续性的监督活动 B独立的评估
C持续性的监督活动和独立的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D上级的监督 ABC
13、内部控制评价一般标准是()。A完整性 B合理性 C有效性 D确定性 ABC
14、企业信息报告制度分为()。A例行报告 B实时报告 C专题报告 D综合报告 ABCD
15、内部控制的监督包含哪些要素()。A持续的监督 B外部监督 C独立评估 D缺陷报告 ACD
16、资金活动的内部控制目标主要是()。A资金的安全性 B资金的完整性 C资金的合法性 D资金的效益性 E资金的可靠性 ABCD
17、采购业务中应当进行适当的职责分离的有()。A请购与审批
B供应商的选择与审批 C采购合同的拟定与审批 D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 ABCD
18、存货的盘存方法有()。A永续盘存制 B定期盘存制 C不定期盘存制 D抽查盘存制 AB
19、无形资产包括()。A专利权 B商标权 C著作权 D土地使用权 E非专利技术 ABCDE
20、研究和开发的关键控制关键环节有()。A立项控制 B研发过程控制 C结题验收控制 D研究成果开发控制 E研究成果保护控制 ABCDE
21、内部审计从审计主题来讲,分为()。A行为审计 B报告审计 C确认审计 D咨询审计 AB
22、审计对象的选择,遵循下列哪些原则?()A重要性原则 B风险导向原则 C胜任原则 D全面性原则
ABC
23、大数据包含以下哪些特征?()A大容量 B快速度 C多样性 D真实性 ABCD
三、判断题
1、广义的公司治理,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涉及广泛的厉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等与公司有厉害关系的集团。(对)
2、企业有关部门用款时,应当提前向经授权的审批人提交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效的经济合同协议等。(对)
3、内部控制评审时内部审计的基础。(对)
4、当公司出现特殊的和非标准的交易或事件时,管理层可以越权批准。(错)
5、风险管理人在不转移财产或业务本身的条件下将财产或业务的风险转移给他人,属于风险直接转移。(错)
6、企业应该建立反舞弊工作常设机构,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不需要接受董事会的监督。(错)
7、持续性监督的程度和有效性越强,独立评估的需求就越少。(对)
8、公司对于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可以不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错)
9、企业财务部门指定专人定期核对银行账户,每年至少核对一次,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错)
10、出纳人员一律兼任从事银行对账单的获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工作。(错)
11、企业应建立销售与收款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归口管理。(对)
12、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用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但选用的方法一经确定,内不能随意变更,如需要变更,必须在会计报表中说明原因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对)
13、企业要求申请担保人提供反担保的,应当对反担保有关的资产进行评估,且申请和评估可以不分离。(错)
14、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前,组织财务和相关部门进行资产清查、减值测试和债权债务核实工作。(对)
15、内部控制体系无论设计和运行多好,只能对主体目标的实现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供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对)
16、审计对象的选择,决定了审计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