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00:0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第一篇:浅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摘 要............................................................................................................................2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3

(一)公司治理的含义.....................................................................................................3

(二)内部控制的含义.....................................................................................................3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4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统一于实现企业的目标...............................................4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遵循相互牵制、制衡的原则.................................4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具有共同的载体............................................................4

(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有着重合点.....................................................................5

(五)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互促进、相互影响...................................................5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5

(一)两者形成的机制不同............................................................................................5

(二)两者的内容侧重点不同.......................................................................................5

(三)两者的执行手段不同............................................................................................6

(四)两者的具体目标存在差异...................................................................................6 参考文献........................................................................................................................7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 要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内部控制是现代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离不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施内部控制的环境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将促进公司的发展。本文首先从解释“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入手,进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同、不同和联系。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关系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

(一)公司治理的含义

它是通过契约制度的安排,用于处理企业不同利益主体,股东、债权人、管理者,职工之间的关系,以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建立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以实现企业目标的系统性制度安排。公司治理解决的是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问题。有了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就相当于企业有了较强的免疫系统,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反之,失去公司治理就会出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失衡,企业就如同失去了免疫系统,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难以健康发展。

(二)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经理阶层为确保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COSO 委员会 1992 年提出并于 1994 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进行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部分。我国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完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存在很多共同点,例如两者的产生都源于现代公司制的两权分离。公司制企业出现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形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没有完备的契约加以约束,以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代理人有可能会采取不利于股东的行动,偏离股东的目标,即产生代理问题。这时,客观上要求有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决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公司治理便应运而生了。公司治理的产生正是解决企业内部的代理问题,从而保证企业各主体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的利益。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系统的制约机制,它是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从事某项活动,保证代理人的行为能够符合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措施和手段,其产生根源同样是为了控制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减少企业的内耗。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统一于实现企业的目标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防止董事、经理等代理人损害股东的利益。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率和效果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经济有效地使用企业资源,以最优方式实现企业目标的实现。健全的公司治理是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只有实现企业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才能实现。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都统一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遵循相互牵制、制衡的原则

完善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牵制、制衡关系。因此,法人治理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内部控制机制。事实上,早期的内部控制概念就指的是内部牵制,同时,内部牵制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的原则,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内容。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具有共同的载体

公司治理的完善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都必须依靠企业的会计信息,两者具有共同的载体。信息是所有控制的前提,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相辅相成,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及时,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及时是公司治理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保证。

(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有着重合点

从内部控制的方法来看,现代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人员素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内部控制中一些内容也涉及到公司治理。例如,组织结构控制实际上就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之间的组织规划,二是经理领导的内部管理机构、岗位和人员之间的组织规划。前一个层次实际上就是公司治理问 题。因此,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有一些重合的地方。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五)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健全的公司治理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内部公司治理也可以讲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方面。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一)两者形成的机制不同

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形成的机制来看,虽然基础都是委托代理关系,但这两种委托代理的层次不同,进而主体也有所不同。公司治理是基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其主体不仅包括股东、董事会、总经理,还包括债权人、社会公众、政府、社区等许多的利益相关者。内部控制则是基于管理 者当局与其下属高层管理人员之间、高级管理人员与低阶层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所以其控制主体的构成是董事会、总经理以及其他职能管理部门等,仅限于公司内部。可见,公司治理主体的范围要比内部控制广泛的多,不仅包括公司内部的,还包括公司外部的。

(二)两者的内容侧重点不同

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剩余控制权的匹配,股东、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合同等等。它则更注重对企业整体的把握。内部控制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及监控,细分主要指严密的规章制度、会计信息的核算与披露、业务的审批、执行与检查等。可见,内部控制更注重对内部具体经营及生产活动的管理。

(三)两者的执行手段不同

从内部控制的执行手段来看,在管理思想上更重视程序性的控制,主要的方法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的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而公司治理则更重视行为和动机的抑制和激励,运用激励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机制、监督机制与决策机制等有效手段来实现相互的制衡。

(四)两者的具体目标存在差异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以及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其侧重点是实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对等。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它的根本作用在于衡量和纠正管理层的活动,并按照目标和计划,对管理层的业绩进行评价,找出消极偏差之所在,保证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既存在差异,又互影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公司治理能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是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是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是企业效率低下、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将这两个问题统一起来加以考虑。一方面,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从完善公司治理出发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防止少数人操纵公司经营和财务报告系统。应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提高外部独立董事的比重,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降低代理成本。同时在董事会下设立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注册会计师聘任等进行评估和监督。另一方面,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同时,管理当局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以提高经营效率防止舞弊行为。尤其应当加强权责分派和授权控制、内部报告、内部审计和预算控制制度,以促进公司治理的实现。总而言之,在工作中经营管理者应结合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把内部控制与公司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加强公司治理的建设,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谭劲松,林静容.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广东审计.2000.[2]刘秀英.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3]李晓妮,马慧.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结合[J].会计之友,2009.9.[4] 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会计研究,2004.10.

第二篇: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论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姓名:舒照广

学号:200980025

5班级:2010118

1引言...............................1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概述....................2企业文化影响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4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4

结束语...........................5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上市公司不断爆出财务丑闻,性质恶劣影响广泛的案例不胜枚举,“麦道夫丑闻— 给投资者留下212亿美元的现金损失”、“雷曼兄弟—500亿美元变相贷款”、“安然—股东损失740亿美元”、“南方保健—27亿美元的会计舞弊案”、“世界通讯—110亿美元的会计舞弊案”、“泰科公司 —高管偷窃1.2亿美元,虚报5亿多美元的收入”、“萨蒂扬 —10亿美元诈骗案”、“美国国际集团 —17亿美元错误记账”、“废品管理 — 19亿美元的虚假收入”、“房地美 —谎报盈利收入50亿”等事件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单纯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相对比而言,国外在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财务法规都比较完备的前提下尚存在这样严重的问题,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刚刚起步,在会计、审计、内部控制、财务立法都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是十分令人堪忧的。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财务作假造假案件也层出不穷,从中国蓝田股份的财务欺诈案、四川长虹巨额应收账款欠款案到中航油巨额亏损到三鹿毒奶粉事件以及近来爆料的酒鬼酒质检问题都时刻提醒着我们纯粹的制度控制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了。因此,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需要寻找到更加有效合理的控制机制,从企业内部寻找企业持续发展的的动力。

1992年9月,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研究报告是企业内部控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报告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1994年coso委员会又对其进行了增补,报告对大量关键概念进行了定义,其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在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报告的基础上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也划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部分。2010年又出台了相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进一步细化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为加强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供行动指导。但无论是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还是我国的《企业内部

控制基本规范》都只是将企业文化划归到控制环境或者内部环境之中并没有被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独立因素。从目前经济形势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来看,企业文化在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之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不断的增强。从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能否长久经营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著名管理大师泰勒曾指出:“在引进最好的制度之后,获得成功的程度同管理人员的能力、言行一致及职权受到的尊重成正比。”而只有在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管理人员的言行和职权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要依赖于好的实施环境才能一贯有效的运行。本文在国内专家学者已有的关于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方面研究著述的基础上综合衡量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影响,希望能够阐释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企业在设计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因素的影响,立足企业文化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概述

(1)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不同学者给出了很多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性的定义,但从不同学者们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其核心观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张水强在“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一文中将企业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 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 陈春花在“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给出的定义为“ 企业文化主要是一种观念形态, 它以企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 与企业的管理哲学、管理行为产生紧密的联系。” 俞雪花、周西有的“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中指出企业文化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家、道德价值观、团体氛围等要素。吴国英、牟永红、雷卫中在“企业文化建设-心理契约的构建”定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确立的是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基本上可以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是目前学界统一认可的,本文给出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基础的综合企业家经营、管理、发展理念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从的长期稳定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表现在物质、制度层面的一种精神表现。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亚文化,就像所有的文化一样企业文化也并不是一天两天或是一月两个月就可以形成的,一个企业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独具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从建立开始,有长远战略目标的企业家就会确定一种精神作为企业的企业精神或是作为企业的宗旨写入企业的章程之中,但这时的企业精神或思想还很难被称之为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一种精神,显然这时的企业还没有让企业精神稳定的表现于生产经营活动之中。综上,企业文化并不是企业已经建立就存在的而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

其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是建立在员工基础之上的,无论科技怎样发达也不可能存在没有人的企业,当然企业文化就必须是一种人的文化。2004 年COSO 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指出:所有企业的核心都是人,他们的个人品性,包括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是

内部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应该以员工为主体,以提高员工的素质为根本,树立共同目标将企业文化的精髓灌注到每个员工的头脑中,让企业员工通过身体力行将企业文化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第三、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创始人,其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观、管理风格、经营理念、发展战略是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一个企业家崇尚民主精神则企业文化中必然倡导集体协商;如果企业家喜欢团队合作则一定热衷“狼性精神”;相反,如果企业家提倡个人决策则企业文化中权力集中的现象会比较严重。企业家作为企业这个团体的领头羊,企业文化多数会以初创企业家或者将企业发展壮大的某个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道德观为基础形成。另外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是企业文化长久存续的条件,一个企业家同其团队经过不断努力形成的企业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得不到所有员工的认同和遵守或者新领导人的经营风格了、理念完全改变也有可能导致企业文化的覆灭或是改变,当然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还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最后、企业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力量,可以认为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企业文化必须通过相应的载体才能得以表现,最主要的载体是企业员工,其生产经营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是企业文化的最主要体现。当然,企业文化还会通过企业的一些物质载体表现出来,比如企业建筑、装饰、宣传标语等一系列物质载体展现。另外,研究一个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制度安排也是了解其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文化是通过企业人员、物质、制度等层次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表现。

(2)内部控制的定义相对来说比较规范,目前世界范围内影响最为广泛的莫过于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的界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委员会将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2004年coso委员会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COSO 委员会将企业风险管理划分为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前者更加注重了企业中的人文因素,并指出:所有企业的核心都是人—— 他们的个人品性, 包括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是内部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本文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采取我国 2008年6月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制度要素的划分,基本上借鉴了coso委员会的五个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从以上资料的变化可以看出对于内部控制要素的划分日渐科学合理,其中企业人文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文化在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中的基础性作用也

越来越显著,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财务丑闻的驱动下,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内部控制结构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企业文化影响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

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大影响将从以下两个案例中得到完全体现,华为与富士康是我们所熟知的两家公司。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两家风格迥异,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但是正是这两家企业给了我们两种发人深思的企业文化形式。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华为公司有什么呢?连有限的资源都没有,但是我们的员工都很努力,拼命地创造资源。真正如国际歌所唱的,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是明天的主人。” “我认为内地的企业不景气,不仅仅是一个机制问题,关键是企业文化。能否把我们华为的文化推到内地去,救活中国内地的企业。当然有机制和管理方面、资金方面的问题,但也有一个企业文化问题,内地许多企业就没有企业文化。”为的“狼性”企业文化,任正非说: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饥饿的野狼。狼有最显著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永不疲倦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同样,一个企业要想扩张,也必须具备狼的这三个特性。在华为的独特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尊重价值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内部控制制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企业文化资源,华为才一步步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私营小企业走向了世界500强。华为的内部控制结构是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典型案例,正如任正非所说内地企业要实现突破关键是企业文化,只有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制度才是突破我国企业制约瓶颈的有效途径。

再来看世界代工巨头富士康,富士康倡导的是军事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严明的纪律,硬朗的管理风格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2010年一系列的员工自杀事件后,这种纯军事化的企业文化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反思。企业终究还是企业,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这种把员工仅仅当成是换取经济效益的工具的企业文化是不能持久的。军队之所以可以这样管理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取向基础之上即——保家卫国,保护国家利益,而企业如果撇开员工利益单纯追求效益则最终会危及企业文化甚至是企业的生存。从富士康公司在事件之后的一系列调整可以看出任何企业撇开员工去谈公司治理或是去实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都是没有效果的,如果不改进企业文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无法有效实施。

以上两个案例充分显示了企业文化在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中的巨大作用,离开企业文化谈内部控制或者离开企业员工谈内部控制都将使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有效执行。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在没有文化内涵的制度,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形成,都可以认为是反映了某些文化的轨迹或文化的需求。内部制度既是企业文化的产物,又是企业文化的工具,企业文化与内部制度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的灵魂、李成云)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企业文化是一种自我管理文化,而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必须以良好的自我管理为基础,因此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提到:“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在基本规范中企业文化是内部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深入研究会发现建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为企业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和人力资源政策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的风险评估策略。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领导人的经营理念、风险承受能力和意愿,企业风险评估政策的选定和执行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

第三、企业文化控制活动有效执行的基础。控制活动的有效执行需要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只有每一环节都严格按照控制制度的规定运行,控制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在一个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中,每个员工都会将自己融入到企业的活动中以实现企业和自身的利益,因而企业控制活动也就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第四、企业文化是有效的信息与沟通的前提。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信息高速传递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保证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到足够有效的信息方能在与对手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证信息传递的途径是加强沟通,无论是对内或是对外都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而要做到信息与沟通就必须建立起重视信息与沟通的企业文化,让每个员工都树立信息经济意识,加强沟通效率减少沟通成本,建立企业信息系统。

第五、企业文化为内部监督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内部监督在加强职务分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重点要培养内部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员工主人意识,降低内部舞弊的可能性。

(二)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提升

企业文化通过意识观念的渗透和同化,内在地影响人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反过来,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有力地促进企业文化的提升。内部控制实质上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控制文化,内部控制活动一般须经过授权、执行、审核、记录等程序来实现。内部控制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也是将员工的思维和行动统一为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有效的内部控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会推动企业文化的进一步提升。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无形资源,形成一种良性的企业文化能够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内部控制则是一种硬件装备,是企业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如同电脑一样软硬件一样也不能缺,只有软硬件同时齐全且“配置”优良时才能保证电脑高效运行,因此企业必须软硬件同时抓,既要搞好企业文化又要配套升级相应内部控制制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长期发展下去,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企业既要注重文化的培养,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中,又要将内部控制融入企业文化的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竹泉 隋 敏 控制结构+ 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

2、杨雅玲论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3、张水强论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

4、俞雪花周西有论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5、陈金娟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研究

6、李云成 企业文化_内部控制的灵魂

7、陈春花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

8、高翠莲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内部控制

9、吴国英, 牟永红, 雷卫中企业文化建设中/ 心理契约的构建

10、杨艳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关系分析

第三篇: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内容比较

1.公司治理的内容。公司治理可以细分为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本文根据整个公司治理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即本文的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两个部分。具体而言,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1)股东权利保护和股东大会作用的发挥;(2)董事会的形式、规模、结构及独立性;(3)董事的组成与资格;(4)监事会的设立与作用;(5)薪酬制度及激励计划;(6)内部审计制度等。这些内部治理方面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激励、约束和决策机制。从市场体系的角度看,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1)产品市场。市场压力是大部分自由市场经济防止商业公司滥用它们的权利和长期维持经营的基本机制。公司治理都要依赖产品市场。规范和竞争的产品市场是评判公司经营成果和经理人员管理业绩的基本标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能起到激励和鞭策经理人员的作用。(2)经理市场。功能完善的经理市场能根据经理人员的前期表现对其人力资本估价,因而能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

(3)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又可以划分为股权市场的治理机制和债权市场的治理机制两部分。(4)并购市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而言,活跃的控制权市场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有独特的作用,适度的接管压力也是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购机制的发挥需要支付较大的社会成本和法律成本,而且需要发达的具有高流动性的资本市场作为基础。(5)市场中的独立审计评价机制。这主要靠市场中立机构,如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和律师事务所等的客观、公正的评判和信息发布。外部治理机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让经理人员感受到持续的、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威胁。它与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

2.内部控制的内容。内部控制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大要素组成的,只有当这五大要素都存在且有效时,我们才能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1)控制环境。它是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单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它包括员工的诚实和职业道德、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及监事会的参与、组织机构、权利和责任的规定等。(2)风险评估。单位为取得其目的而确认的分析相关风险,以构成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通常风险来自经营环境的变化、新员工聘用、采用新的信息系统、新技术的应用、企业改组、新会计方法的采用等。(3)控制活动。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它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控制、实物控制、职务分离等。(4)信息与沟通。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信息系统方法和记录。它可以确认和记录所有有效的经济业务,以便适当归类、提供会计报表,在财务报告中揭示经济业务。(5)监督。评价内部控制实施质量的过程,即对内部控制设置、运行及改进活动的评价。根据内部控制具体实施的机制,内部控制通常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又称为“管理控制系统”,它是建立在公司治理基础上,通过检查和改进有关管理政策和程序,有效控制企业运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投资人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第二个层面是企业的会计制度,又称为“会计控制系统”。它通过适当的业务权限设

置和授权,准确的会计记录,及时的实物盘点,以及公允的报告等程序和方法,保证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的可靠性,保障投资人财产安全。这一层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认为是最具体的控制。因为控制制度能否生效,取决于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取得适当的信息,而会计信息的存在与有效传递,影响到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的发挥。

3.结论。由此可见:(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容存在显著区别。首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要素不同。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公司治理主要是企业内部权利与责任的划分,外部公司治理主要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而内部控制主要由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两个层面以及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大要素组成。其次,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结构不同。公司治理是由两个线形结构即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组成。内部控制则是一个塔形结构,监督处于塔尖,控制环境处于塔基,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是塔身。再次,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公司治理的内容更注重对企业整体的把握包括权责划分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的内容则更注重对企业内部具体经营及生产活动的管理。(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容又存在一定联系。由二者的内容不难看出内部控制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公司治理内容中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控制的内容是统一于公司治理的内容的。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反之,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有好的效果。其次,公司治理中一些内容也属于内部控制,如组织规划控制实际上就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之间的组织规划,二是经理领导的内部管理机构、岗位和人员之间的组织规划。前一个层次实际上是公司治理问题。因此,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容上有一些重合的地方.二、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公司制企业虽然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多数企业的前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国家在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观念手段以及环境所限,仍然存在严重的行政干预现象,使多数公司只是挂了一个股份公司的牌子,并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其它中小型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1.普遍存在股东大会虚设现象。股东大会是由公司全体股东组成的决定公司经营管理重大事项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行使出资人权力的合法机构。股份制企业的一切重大事项,如公司议程的变更,公司董事的任免,公司的解散与合并等,都必须经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有关公司经营管理的重大方案,如重大投资计划,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等,都必须由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各国法律法规一般都对股东大会的有关事项作出法律规定。我国公司法中也

明确规定了股东大会的职权,并规定了股东大会的形式、召集方式与次数等。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在众多股东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愿意参加股东大会并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常导致股东大会无法正常发挥功能。股东大会是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决定直接影响到董事会和监事会。

2.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没有形成严格的权力制衡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要形成决策、监督与执行之间相互制衡关系,保证治理公司的权力不被滥用。因此,各权力机构的人员一般不能交叉重叠。而我国股份制公司权力层次中存在严重的职位重叠现象,董事长与总经理一人担当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表现在由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公司。这严重地影响了公司决策执行质量和市场经营风险分散原则,也是导致我国企业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并不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就一定会产生权力滥用。西方国家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情况也非常多,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基础与我国的不同,公司制企业源于这些市场经济国家,而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因而我国公司更应注意权利与责任的划分。

3.经营者形成机制存在严重误差。根据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通常由董事会按照法定程序,在经理市场上通过考核录用公司经营者。而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提供、监督与考核经理能力与业绩的经营者市场,在国有大中型公司中,经营人员的产生基本上由作为所有者的政府部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事录用方法进行,使得经营者的形成机制失常。再加上治理结构上的缺欠,造成了长期无法形成有效的经理市场并使经理们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市场约束。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由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缺乏规范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否科学规范,关系到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公司内部治理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内部控制的不健全。目前我国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公司,尤其是由原来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公司,其法人治理结构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核心机构虚设,经营者行为得不到监控,并由此导致了公司内部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健全。

2.由于公司外部治理缺乏规范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的监督与检查不力。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完善,需要规范合理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作基础,否则公司很难自觉地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任何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的执行,都需要有外部规范的推动与监督。国际上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大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企业对外界出具内部控制状态的报告,有些国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我国也从1999年开始,对上市公司审计增加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但只提交报告,不作公开披露,这无形中减少了公司管理者来自于外界的压力,从客观上对其内部控制松弛现象起到了纵容作用。

根据对我国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是我国公司制企业改革的压力和动力。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更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因此在对我国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同时应更多地将两者联系起来考虑,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不仅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意识到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层面下,才能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对我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必须认识到我国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领域还比较欠缺,有待改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的公司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增加了竞争的压力。要想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放弃以往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从严治理,集约经营,这首先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各项要求,高质量、高效率地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企业。

第四篇: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研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内部控制是指在特定的组织内部为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及本组织经营决策,实现既定目标,维护资产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性、合规性和会计信息真实性、正确性以及保障经济运作的效益性而进行的驾驭和支配。内部控制制度最先以一种“内部牵制制度”的形式在美国的企业出现。他是将一项由一人实施容易出现差错的经济业务,同时交给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人员实施,客观上造成实施人之间的一种相互牵制关系,从而预防所实施的经济业务可能发生的差错。科学的设置公司治理方针政策对优化理财行为、实现公司治理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司治理;以岗选人;文化底蕴;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9-0189-01

为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应当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人力资源的设置

企业在确定职权与岗位分工过程中,应当体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能力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重点关注选聘对象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企业选聘高级管理人员和聘用中层及以下员工,应当切实做到因事设岗、以岗选人,避免因人设事或设岗,确保选聘人员能够胜任岗位职责要求。企业选聘人员应当实行岗位回避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一次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的重要依据,确保员工队伍处于持续优化状态。企业应当设立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督机构,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企业应当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重视岗位培训,对于特殊岗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并加强生产设备的经常性维护管理,即时排除安全隐患。

企业应当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贯彻人力资源政策,保护员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和履行劳动义务,保护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积极促进充分就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当建立高级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正常增长机制,切实保持合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即时办理员工社会保险,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员工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行业相关产品质量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当加强产品售后服务,最大限度的降低或消除产品缺陷。企业应当妥善处理消费者提出的投诉和建议,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企业应当重视国家产业结构相关政策,特别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要求,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企业文化

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品牌,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应当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总结优良传统,挖掘文化底蕴,提炼核心价值,确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企业文化规范,使其构成员工行为守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应当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员工行为方式,使员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科研发展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企业应当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合理配备专业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研究过程高效、可控。企业应当及时跟踪检查研究项目进展情况,评估各阶段研究成果,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确保项目按期、保质完成,有效规避研究失败风险。企业对于通过验收的科研成果,可以委托相关机构进行审查,确认是否申请专利或作为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等进行管理。企业对于需要申请专利的科研成果,应当及时的办理有关专利申请手续。企业与核心研究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特别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敬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企业应当加强研究成果的开发,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机制。企业应当建立研究成果保护制度,加强专利力权、非专有技术、商业秘密及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涉密图纸、程序、资料的管理,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借阅和使用。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研究成果。企业内部控制评估

企业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其能更好的达成内部控制目标。控制自我评估是为提高组织内部控制的自我意识所做的努力,这种活动经常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设计的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哪里存在缺陷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让他们自己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第五篇: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摘要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与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架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督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是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公司治理为公司提供一套运行的制度基础和责任体系框架,是公司实现内部控制和科学决策的基础,同时,公司治理结构也制约着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而公司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实施也有利于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整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以期为我国企业改进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 相互关系;整合Abstract Structure is the core of company's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fundamentals.Internal control is a measure of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especially in today's global economy,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enterprises are faced with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Internal controls established by management for compliance with management objectives, a set of rules,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management.Frame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is an internal management oversight system and the systemic environment are indispensable parts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o provide a running basis and responsibility systems framework, is the company's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 At the same tim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lso restricts the company'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 system of the company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goal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mplement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integr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hina's enterprises to improve management.Keywords:corporate governance;Internal control;interrelation;Concordance;

目录

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1 1.1公司治理基本理论....................................................1 1.1.1公司治理概念.....................................................1 1.1.2公司治理原则.....................................................1 1.1.3公司治理内容.....................................................3 1.2内部控制基本理论....................................................3 1.2.1内部控制目标.....................................................3 1.2.2内部控制要素.....................................................3 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及存在问题分析.................................4 2.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4 2.2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5 2.3上市公司治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6 3.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影响...........................................7 3.1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7 3.2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8 4.案例分析................................................................9 4.1案例回顾............................................................9 4.2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必要性分析.............................10 4.3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可能性分析.............................11 4.4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结合的途径.................................12 5.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2

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1.1公司治理基本理论

1.1.1公司治理概念

对于公司治理这样一个复杂的概念,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两句话就给出完整定义的。而且,随着我们对其认识的深入,对它作出的解释也将更加丰富。尽管如此,本文认为对公司治理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公司治理的概念。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内部治理。而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2)公司治理本质是一种关系合同(契约)从契约论,交易成本论或产权论的观点看,公司是一组合同的联结体。这些合同治理着公司发生的交易,使得交易成本低于由市场组织这些交易时发生的交易成本。为了节约合同成本(预期、起草、监督、执行),不完全合同常常采取关系合同的形式,就是说,合同各方不求对行为的详细内容达成协议,而是对目标、总的原则、遇到情况时的决策规则,谁享有决策权以及解决可能出现的争议的机制等达成协议,从而节约了不断谈判不断缔约的成本。

(3)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置权、责、利关系合同是否有效,关键是要明确在出现合同未预期的情况时谁有权作决策。一般来说,谁拥有资产谁就有剩余控制权,即对法律或合同未作规定的资产使用方式做出决策的权力。公司治理的首要功能就是配置这种控制权。拥有了权力,也就承担了资产使用的责任。由于控制权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所以索取权往往也会有相应的分配。1.1.2公司治理原则

公司治理原则

(1)经合组织发布的公司治理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保证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 保障和促进股东权利的形式;

确保、包括少数股东在内的所有股东公平待遇; 鼓励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开展积极合作; 披露与透明化;

确保有效对董事会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2)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有关公司治理原则。公司所有懂事、股东利益相关者都应当明确公司治理的目的和范围。包括以下内容:

懂事应以身作则,遵守公司规范; 董事会合理授权; 考利长期风险和回报因素; 董事会应平衡各类关系;

管理层薪酬应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并透明化; 客观审视公司风险管理和控制;

董事会应对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 股东及其他重大利益相关者有权追究懂事责任。(3)COSO确立的内部控制原则

相互牵制原则,是指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分配给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岗位)分别完成。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有以下几项内容: 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监督审核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授权控制原则,是指企业单位应该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相应地赋予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以使职、责、权、利相结合。授权体系包括: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层次,授权责任,授权批准程序。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即要求在实行内部控制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否则应舍弃该控制措施。

整体结构原则,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换言之,各项控制要素、各业务循环或部门的子控制系统,必须有机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架构。这就要求,各子系统的具体控制目标,必须对应整体控制系统的一般目标。1.1.3公司治理内容

公司治理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在公司内部构造一个合理的权力结构,从而在股东、董事会与经理人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以保证公司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并实现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公司外部治理市场主要是指公司外部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才市场通过产品与价格竞争、公司控制权竞争、经理人才竞争等方式对公司产生的激励约束作用。

1.2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1.2.1内部控制目标

控制的基本目标都是为了保证单位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或者达到目的,具有实用性。对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多种多样的提法,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目标的概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下述三大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现行法规的遵循。巴塞尔委员会把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分解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操作性目标不只针对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其他各种活动:在信息性目标中还把管理信息包括了进来,明确要求实现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这三大目标既满足不同的需要,又相互交叉。显然,内部控制是保证各项业务发展的,而不是妨碍其发展的。在操作性目标中,经营的“效果”是根据实际产出与预期计划的产出比较而言的;经营的“效率’’是根据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比较而言的。此外,企业不能为实现经营性目而不遵从法规,也不能为实现遵从性目标或操作性目标而违反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这是一种“全部控制论"的概念。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能够确保上述三大目标的实现。1.2.2内部控制要素

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由以下五方面要素组成:

控制环境:指构成一个单位的控制氛围,是影响内部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

风险评估:指管理层识别和分析对经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

控制活动:指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信息与沟通:指为了使职员能执行其职责,企业必须识别、捕捉、交流外部和内部信息。

监控:指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进程,即对内部控制运行及改进活动评价。包括内部审计和与单位外部人员、团体进行交流。

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及存在问题分析 2.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目标一致性。虽然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的目标却是高度一致的 不管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还是公司治理,都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既定目标 内部控制的实施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公司资产的安全性,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公司治理的实施保证了企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使得公司的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权 责利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保证了经济运行系统中的公平和效率,有利于公司目标的实现 因此,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都遵循成本收益均衡理论。一项控制的成本不应该比从中获得的收益大,这个观点是内部控制中一个早已确立的原则,显然这个原则是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存在某种水平,超越这种水平后再增加另外的控制的成本会超过价值这意味着,内部控制是有某个界限的,因为任何一项制度安排的执行,不管能否带来收益,都一定需要花费成本,即交易费用无处不在 公司治理机制同样存在一个成本与收益的权衡问题 两权分离之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导致所有者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来监督经营者以保证自己的收益,要么通过一个诱人的合约来达到 激励相容,要么通

过绩效指标考核等机制来约束经营者,但现实是始终无法很好的控制经营者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监督经营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即使你眼睁睁看着他,也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此外,过分完善 的监督机制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出现 水清无鱼 的尴尬局面 可见,公司内部治理也有其成本效益的均衡边界

(3)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具有共同载体。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内部治理都可以说是一系列制度安排,而好的制度安排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依附于组织载体 脱离企业这个组织载体,内部控制和公司内部治理就好比是 镜中花,水中月,不论内部控制多么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多么完善,也都只是凭空而论,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更谈不上实现企业的目标 另外,信息是所有控制的前提,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相辅相成,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完整 及时,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及时是公司治理基本条件,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保证企业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也影响公司治理成果的好坏

(4)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包含。内部控制处在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内部控制能够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性是分不开的,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完善的公司治理能够有效提高内部控制运行的效率 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 控系统的角色,有利于企业受托者实现企业关联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2.2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前文中论述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指出了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完善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然而目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没有重视二者的互动影响所产生的效应在理论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研究大多是从各自专业研究领域出发,针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某一方面或内容进行分散的研究或是局限于探讨和分析二者间的区别与联系,而没能将内部控制纳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中,使二者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公司管理的实践中,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没能清楚地认识到导致公司治理失败和内部控制失效的深层次的原因,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司治理机构形同虚设目前,我国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所有者缺位 问题尚未完

全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有待改观,董事会形同虚设,大权集于经营者一身,内部人控制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 三是内部控制尚未形成体系四是内部控制评价发展还不成熟,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规范和标准也不完整 实践表明,只有从公司治理的高度认识内部控制,而不仅仅将它作为公司日常管理的手段,是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本质,发挥内部控制作用的前提 因此,内部控制有必要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站在公司治理角度来完善内部控制,从根源上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这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真正走出困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2.3上市公司治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1)改善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公司,尤其是由原来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公司,其股权结构相对单一,一股独大,法人治理结构普遍存在一定缺陷,主体体现为 一股独控,致使股东大会 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核心机构形同虚设,经营者行为得不到有效地监控,并由此导致了公司内部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 完善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营层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其中建立健全董事会的功能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董事会是企业决策机构,连接着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层次 加强董事会建设,完善董事会议事规则必须做到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决策层和经营层分立,在董事会成员中增加外部董事的比重,减少内部控制人和大股东的一股独霸,才能真正地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从而确保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实施。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根据本企业所在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商品流通市场及新三会的实际情况设计内部会计控制;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特点控制目标以及控制功能的充分发挥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向企业内外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按公司治理结构中所要求扮演的角色设计的,而并非董事长 总经理指定如何设计会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方面,会计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的监督权一般可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或委托中介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监督作为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反应的是企业一定时期内会计控制的政策 方针内容方法和效果的书面文件机构内部会计报告是世界内部控制管理的趋势,表示着系统控制情况的申明,使各利益相关方能更快 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状况,控制系统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降低

风险,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和质量。

(3)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不论是公司治理结构,还是内部控制,对企业各项控制活动和业务流程实施有效地监督检查是保证企业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设立了包括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在内的各专业委员会,以期对董事会的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对经营层如何落实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策进行监督检查 根据有关规定,经营层所属的审计机构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而且在上市公司中,审计机构已经上升为对董事会负责,既对经营层监督,又对董事会股东大会决议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专门机构,在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机制的问题,监事会对处于内部控制核心地位的董事会的监督检查却长期弱化这一问题根本的解决方式是在监事会成员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进而从机制上使监事会监督保障职能不强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使监事会的功能不断强化 同时,也可以借鉴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的做法,从制度层面上区分好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监督职能的划分,更好地促进公司内控制度的实施。

(4)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内部控制都非常重视激励与约束机制内部控制受到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要保证公司治理的有效 性,使内部组织 岗位乃至整体的行为及其结果始终保持与公司目标一致,就必须强调人的重要性,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方法: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对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和跟踪分析,根据业绩好坏进行奖惩二是开展科学的目标管理组织全体员工分别参加有关工作目标的制定,将公司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名员工,尤其要让每一名员工参与公司长远目标的制定,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影响 3.1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良好的内部控制对改善公司治理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

(1)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前提

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

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有效运行,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目的。反之,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理想,再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往往也会流于形式。因为公司治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企业管理当局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执行内部控制。

(2)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组织保障

如果一个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调运转、相互制衡,就首先在最高层次上保证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如果公司治理无效,经理层就会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产生破坏内部控制的动机,使内部控制部分甚至完全失效。究其原因,因为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具有优化权力配置、激励和协调的功能,可以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可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和克服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可以激励和约束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机制与公司治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支撑,而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3.2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会计信息对于契约的鉴定、履行和考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董事、经理的选择和考核都建立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促进治理结构的优化。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做支撑,公司治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必然会落空。

(1)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制衡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外部治理结构受资本市场、融资市场、经理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治理结构受各利益相关方权利制衡的影响。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债权人等代表各利益相关方的之间的权力制衡,它们之间的这种制衡构成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实现这些权力制衡的重要手段。比如对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经营者是企业现实的内部控制主体,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所以,健全的内部控制下产生的真实、公允的信息将有利于双方权力

与信息的制衡。

(2)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董事会控制权的有效行使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有处理公司经营和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权。董事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诚信的履行状况,主要表现为向广大股东提供可靠、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因此,董事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目标,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相应的信息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这是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重要保证。

4.案例分析 4.1案例回顾

2003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2003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到3月28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至6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年及2006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到2004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月10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2004年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接着,1

月8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首先说明形式上十分完备、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能保证一定是有效的。中航油公司在新加坡注册成立,其治理结构完全按照新加坡关于上市公司监管的要求建立,因此中航油公司并不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但总裁陈久霖个人仍然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违反国家有关期货方面的规定,违规进行期权投机交易和场外期货交易,完全绕开董事会自己操盘进行交易,使公司治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都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中航油事件说明了公司内部控制在运行机制上应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风险的控制方面。从中航油的案例看来,公司给陈久霖的权利过大,以至于他本人对规则极端漠视,造成高层控制无效。在具体的交易业务执行上,中航油公司的10位交易员能够一致执行陈久霖的错误决策而没有及时进行制止并向公司董事会报告,已经存在交易员与总裁的串通舞弊,造成内部控制失效;尽管中航油内部有一个由专职风险管理主任等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队伍,但当中航油在期货市场上继续亏损时,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仍然完全没有启动。中航油事件表明,一方面,应当采取措施使公司治理结构得以有效地实施;另一方面,公司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应当能够防止由于高层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风险和损失。表面上看来,这属于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但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应当与内部控制机制结合起来,寻求实现两者目标的最佳结合。两者结合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4.2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必要性分析

从中航油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发生重大危机时不仅与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且与公司的业务执行部门(内部控制)有关。中航油事件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只有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配合与互动,才能有效防范企业面临的风险。这要求我们在管理中必须同时考虑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时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的保障,在执行内部控制时考虑公司治理的影响。

首先,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依赖而发挥作用。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侧重于处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配置、监督与激励方面,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内部控制侧重于企业各项具体活动的控制,主要应用于经营管理部

门的决策及执行。内部控制活动是公司治理活动的具体化,没有控制活动,公司治理结构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效果。

其次,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作用弱化区域。内部控制虽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完成的过程,但在实际执行时,内部控制点主要集中在管理层以下的财务会计系统和业务执行系统,主要控制程序还是被限定在CEO之下,而对于企业的高层即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控制点较少,因此,内部控制存在高层控制弱作用域。对公司治理结构来说,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于实现公司控制权、所有权、监督权的制衡,其基本点侧重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关系的制度安排,目的是为了避免经理层出现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对于经理层之下的业务执行部门公司治理结构并不重视,因此,公司治理也存在基层治理弱作用域。从以上两者的弱作用域可以看出,必须同时考虑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寻求两者之间有效的链接方式。

4.3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可能性分析

首先,从产生的基础上看,两者都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而产生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所有者把企业委托给经理层经营,需要对其行为进行监督与激励,使其保障所有者的利益。同时,经理层也对企业的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负有一定的责任,公司治理问题由此而产生。从另一方面看,企业的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下属部门之间又存在着多重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每个管理层面需要对上级负一定的经济责任,对下属的行为予以监督与激励,由此产生了内部控制问题。两者在产生上的同源性,意味着两者在实施时,在方式手段上可以相互借鉴。

其次,参与主体的重合性。经典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机构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其中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债权人、经理层以下的职工等属于利益相关者,一般来说不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参与者。对于内部控制来说,内部控制的参与主体有董事会、经理层、以及经理层以下各级业务执行部门。其中经理层及其以下的执行部门是主要的参与者。董事会与经理层既参与公司治理的过程又参与内部控制的过程,是两者联系的桥梁。

再者,目标上的衔接性。公司治理结构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目标,在实现各利益主体利益均衡的基础上,增加股东的利益,其目标具有战略性。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运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规章的遵守。可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两者的目标是相互衔接的,这使得两者在运行时可以达

到目标上的一致,而不至于会出现相互偏离的倾向。

4.4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结合的途径

首先,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在实施的方式手段上的相互借鉴。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更多的程序性控制措施,形成高层决策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衡,避免赋予单个高层人员过大的权力。

其次,建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三位一体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实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有效结合,防范企业的风险,关键在于协调两者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由于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通过规范三者组织构成以及协调关系,可以实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结合。

5.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种为保证企业科学决策而进行的制度与机制安排,已成为企业科学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而内部控制作为促使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具体政策和程序。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是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和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2):10~17 [2]于增彪,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概念界定与设计思,会计研究,2001,(11):20~27 [3]朱荣思,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会计研究,200l,(1):1~4 [4]张卓元,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15~21 [5]COSO: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October 2004 Edition.[6]仲继银,董事会与公司治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1):2~6 [7]郑洪涛 张颖,企业内部控制学,大连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6):8~11

[8] 隋敏,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山东大学,2006(3):5~9 [9]孙乃彬 内部控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18~19 [10]鲁晨光,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2007

下载浅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第一次作业(★)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第一次作业 *** 贾蕊 镇江学习心 题号:1 题型:简答/计算题 本题分数:8.33 “请自制文档完成答卷在平台上传,标明学号+姓名+学习中心”——“梳理......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第二次作业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第二次作业 题号:1 内容:“经理层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负全责”。判断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 答:不恰当。 理由:董事会对建立键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负责或:经理......

    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题库(5篇)

    第三部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240题) 一、单选题 1、设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有符合银监会规定的章程;以发起方式设立且发起人不少于( B ) 人等。 A、100 B、500 C、......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摘 要:本文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实质入手,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三者的联系,然后采用我国15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

    11.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

     公司治理 一、银行公司治理概述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一般公司治理并无太大差异,都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以分析公司治理的本质为切入点引出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揭示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运作机理,并阐明内部审计治理功能运......

    试论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试论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摘要: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快速发展,确保企业目标顺利实现,是当前企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A卷(财务管理12-1,12-2班)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论文结课考试实施方案 开课班级:财务管理12--1、12--2班 课程学时:40 考核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考核希望达到如下三个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公司治理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