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浙江安监局
浙江省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
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为明显减少工矿商贸行业领域一般生产安全事故,严密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积极推进“十三五”期间全省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性好转,根据《浙江省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现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和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源头管控,强化系统治理,推进社会共治,积极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全面提升工矿商贸行业领域事故防控水平,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面深化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防范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全省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明显改善;与2016年相比,全省工矿商贸行业领域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40%。
三、治理范围和重点任务
(一)治理范围:全省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
位。
(二)重点任务:1.全面压降工矿商贸行业领域事故总量。工矿商贸行业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强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改善生产现场安全条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夯实安全基础工作,严防一般事故发生,全面压降工矿商贸事故总量。
2.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危行业和存在危险源、危险作业场所的企业要突出管控本单位的重大风险和重大危险源,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危险化学品领域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17〕11号)组织实施;矿山领域按照省安监局《关于印发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浙安监管矿〔2017〕41号)要求组织实施;工贸行业按照省安监局《关于印发工贸行业涉燃爆粉尘企业遏制重特大事故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安监管综〔2016〕86号)要求组织实施。
四、实施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7年8月)。各地根据三年行动目标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含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层层分解落实。
(二)部署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2月)。各地按照行动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督促、指导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治理各项长
效机制;并以查漏补缺、夯实基础为目的,开展实地督导、上门服务,积极破解安全监管难点问题;
(三)巩固推进阶段(2019年1月-2020年6月)。各地根据行动开展实际情况,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巩固工作成效,持续深化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行动,确保实现三年行动计划目标。
(四)总结评估阶段(2020年7月-12月)。对行动计划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提炼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的经验做法,巩固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治理机制。
五、工作措施
(一)突出重点。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工矿商贸行业特点,组织排查摸底辖区危化、矿山及涉氨制冷、船舶修造、金属冶炼以及涉及粉尘作业、喷涂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密集型劳动等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情况。在前几年整治的基础上,结合本辖区重点企业实际情况,持续推进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督促企业排查、治理易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场所、工艺、作业和设备、设施等的安全风险及隐患,切实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监管,积极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结合企业所属行业类型,指导督促企业排查和辨识本单位风险和事故隐患,按照《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自主开展岗位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确定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较大危险因素;对本单位重大安全风险填写清单、汇总造册,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建立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
制,将责任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到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员工;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将辨识出的较大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方法纳入岗位操作规程,做到“一岗位一清单”,并培训员工熟练掌握,提升一线员工防范事故能力。
(二)健全制度。督促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依法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严格落实隐患排查、整改、消除的主体责任,逐步形成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控、隐患整改资金使用和隐患报告等工作机制,实施重大安全风险和重大事故隐患人防、物防、技防,实现“隐患自查自改、风险自控”的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车间、班组和个人,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积极推广湖州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试点,改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引导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安全生产治理工作。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团队,配备安全生产专(兼)职管理人员,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全面分析涉及危险化学品使用和可燃爆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收集改造等建设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严格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有关危险化学品、粉尘防爆的安全对策措施。要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拆治归”转型升级系列措施,把安全生产条件作为补短板、去产能一项重要内容,在矿山、危化、冶金、涉氨制冷、金属抛光等方面扎实推进“五个一批”(主动退出
一批、倒逼出清一批、优化整合一批、转移消化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从源头上减少重大风险点,降低区域性、系统性安全风险,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
(三)完善机制。督促企业依法开展安全标准化创建,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按照“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和引导力度,综合运用诚信、执法等手段,全面提高辖区规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和规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参与率。扎实推进企业班组安全达标建设,突出落实班组安全责任、严格岗位操作标准、强化班前班后管理、规范班组现场管理等为重点,通过抓企业班组、抓标准建设、抓细节监督、抓长效规范,使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将安全生产监督网络延伸到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将安全生产任务措施细化分解到每个层次、每个人员,提升企业安全管理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管理,加大对标准化评审单位工作质量和达标企业标准化运行质量的抽检力度,组织开展达标企业“回头看”,严格实行达标企业退出机制,倒逼企业持续改进,巩固达标创建成果。严格对标准化咨询机构、评审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宽”进“严”出的管理机制。探索推进标准化评审标准、隐患排查标准、执法检查标准的“三标合一”,推动标准化评审、隐患排查、执法检查等工作实现有机融合,夯实安全监管工作基础。
(四)强化执法。各地要积极转变安全生产执法理念,把工作重心从事后查处向事前执法转变,执法环节由事后被动补救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
强安全生产执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5〕137号)要求,采取定期检查、突击检查和暗访暗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执法力量并邀请专家参加,加强监管执法。对查出的问题,通过暗访暗查、约谈曝光、专家会诊、警示教育等方式督促整改。对高危企业、重大隐患挂牌企业、发生事故的企业、事故易发多发区域,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和频次。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单位要严格落实“四个一律”整治措施。要健全完善“黑名单”制度,对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的企业,在经营、投融资、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资质审核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依法对失信企业进行惩戒约束。
六、有关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治理范围、重点、具体要求和举措,确保本辖区工矿商贸行业领域事故总量有明显下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加强对治理行动工作的总体部署、指导协调,定期开展分析评估、情况通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
(二)坚持统筹结合。以压低工矿商贸事故总量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将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与构建双重预防机制、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网格化管理、信息技术、行政许可、执法检查、教育培训、应急救援等日常工作相结合,做到协调推进、标本兼治、源头管控、注重实效,构建安全生产
治理长效机制。
(三)注重典型引路。在工矿商贸行业领域,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市、县、行业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试点,积极培育标杆,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召开现场会等进行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指导推动相关工作深入开展。
(四)强化监督考核。定期通报各地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暗查暗访,并将列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挂牌督办、绩效考评、行政问责等工作机制,加大考核权重,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取得实效。
请各地于8月底前将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报省局综合处。每年12月15日前,报治理行动进展情况;2020年底前,报送三年行动完成总体情况。省局综合处联系电话:0571-87053603,87058934(传真)。
第二篇:XX省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XX省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为明显减少工矿商贸行业领域一般生产安全事故,严密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积极推进“十四五”期间全省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性好转,根据《XX省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现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源头管控,强化系统治理,推进社会共治,积极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全面提升工矿商贸行业领域事故防控水平,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到20XX年,全面深化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防范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全省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明显改善;与20XX年相比,全省工矿商贸行业领域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40%。
三、治理范围和重点任务
(一)治理范围:全省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
(二)重点任务:
1.全面压降工矿商贸行业领域事故总量。工矿商贸行业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强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改善生产现场安全条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夯实安全基础工作,严防一般事故发生,全面压降工矿商贸事故总量。
2.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危行业和存在危险源、危险作业场所的企业要突出管控本单位的重大风险和重大危险源,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危险化学品领域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XX〕11号)组织实施;矿山领域按照省安监局《关于印发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X安监管矿〔20XX〕41号)要求组织实施;工贸行业按照省安监局《关于印发工贸行业涉燃爆粉尘企业遏制重特大事故实施方案的通知》(X安监管综〔20XX〕86号)要求组织实施。
四、实施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20XX年8月)。
各地根据三年行动目标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含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层层分解落实。(二)部署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各地按照行动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督促、指导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治理各项长效机制;并以查漏补缺、夯实基础为目的,开展实地督导、上门服务,积极破解安全监管难点问题;(三)巩固推进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
各地根据行动开展实际情况,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巩固工作成效,持续深化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行动,确保实现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四)总结评估阶段(20XX年7月-12月)。
对行动计划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提炼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的经验做法,巩固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治理机制。五、工作措施
(一)突出重点。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工矿商贸行业特点,组织排查摸底辖区危化、矿山及涉氨制冷、船舶修造、金属冶炼以及涉及粉尘作业、喷涂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密集型劳动等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情况。在前几年整治的基础上,结合本辖区重点企业实际情况,持续推进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督促企业排查、治理易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场所、工艺、作业和设备、设施等的安全风险及隐患,切实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监管,积极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结合企业所属行业类型,指导督促企业排查和辨识本单位风险和事故隐患,按照《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XX版)》,自主开展岗位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确定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较大危险因素;对本单位重大安全风险填写清单、汇总造册,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建立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将责任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到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员工;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将辨识出的较大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方法纳入岗位操作规程,做到“一岗位一清单”,并培训员工熟练掌握,提升一线员工防范事故能力。
(二)健全制度。
督促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依法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严格落实隐患排查、整改、消除的主体责任,逐步形成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控、隐患整改资金使用和隐患报告等工作机制,实施重大安全风险和重大事故隐患人防、物防、技防,实现“隐患自查自改、风险自控”的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车间、班组和个人,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积极推广XX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试点,改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引导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安全生产治理工作。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团队,配备安全生产专(兼)职管理人员,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全面分析涉及危险化学品使用和可燃爆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收集改造等建设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严格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有关危险化学品、粉尘防爆的安全对策措施。要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拆治归”转型升级系列措施,把安全生产条件作为补短板、去产能一项重要内容,在矿山、危化、冶金、涉氨制冷、金属抛光等方面扎实推进“五个一批”(主动退出一批、倒逼出清一批、优化整合一批、转移消化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从源头上减少重大风险点,降低区域性、系统性安全风险,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
(三)完善机制。
督促企业依法开展安全标准化创建,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按照“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和引导力度,综合运用诚信、执法等手段,全面提高辖区规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和规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参与率。扎实推进企业班组安全达标建设,突出落实班组安全责任、严格岗位操作标准、强化班前班后管理、规范班组现场管理等为重点,通过抓企业班组、抓标准建设、抓细节监督、抓长效规范,使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将安全生产监督网络延伸到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将安全生产任务措施细化分解到每个层次、每个人员,提升企业安全管理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管理,加大对标准化评审单位工作质量和达标企业标准化运行质量的抽检力度,组织开展达标企业“回头看”,严格实行达标企业退出机制,倒逼企业持续改进,巩固达标创建成果。严格对标准化咨询机构、评审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宽”进“严”出的管理机制。探索推进标准化评审标准、隐患排查标准、执法检查标准的“三标合一”,推动标准化评审、隐患排查、执法检查等工作实现有机融合,夯实安全监管工作基础。(四)强化执法。
各地要积极转变安全生产执法理念,把工作重心从事后查处向事前执法转变,执法环节由事后被动补救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执法的通知》(X政办发〔201X〕137号)要求,采取定期检查、突击检查和暗访暗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执法力量并邀请专家参加,加强监管执法。对查出的问题,通过暗访暗查、约谈曝光、专家会诊、警示教育等方式督促整改。对高危企业、重大隐患挂牌企业、发生事故的企业、事故易发多发区域,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和频次。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单位要严格落实“四个一律”整治措施。要健全完善“黑名单”制度,对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的企业,在经营、投融资、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资质审核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依法对失信企业进行惩戒约束。
六、有关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治理范围、重点、具体要求和举措,确保本辖区工矿商贸行业领域事故总量有明显下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加强对治理行动工作的总体部署、指导协调,定期开展分析评估、情况通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二)坚持统筹结合。
以压低工矿商贸事故总量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将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与构建双重预防机制、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网格化管理、信息技术、行政许可、执法检查、教育培训、应急救援等日常工作相结合,做到协调推进、标本兼治、源头管控、注重实效,构建安全生产治理长效机制。(三)注重典型引路。
在工矿商贸行业领域,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市、县、行业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试点,积极培育标杆,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召开现场会等进行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指导推动相关工作深入开展。(四)强化监督考核。
定期通报各地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暗查暗访,并将列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挂牌督办、绩效考评、行政问责等工作机制,加大考核权重,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取得实效。第三篇:浙江渔业船舶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浙江省渔业船舶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6〕32号)、《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根据《浙江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浙江省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浙安委〔2017〕18号)、《浙江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浙江省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编制工作的通知》(浙委发〔2017〕13号)要求,结合我省渔业船舶领域安全生产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意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以“双创”(平安渔业示范县、文明渔港创建)为载体,以“三化”(渔船生产组织化、船员管理规范化、综合管理信息化)为建设目标,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全省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明显好转。
二、主要目标
(一)实现事故起数、死亡(失踪)人数双下降。突出高 1 危渔船安全管控,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渔船事故起数、死亡(失踪)人数与2016年相比下降40%,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严格渔船管理责任和主体责任双落实。以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培育创建和贯彻实施《渔船安全管理八条规定》为载体,建立渔船安全监管责任清单,全面压实渔业安全生产的属地管理责任和渔船船东(船长)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通过3年努力,全省70 %以上的基层单位达到市级“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条件。
(三)推进等级渔港标准化和重点渔船分类管理双覆盖。加强渔港管理,实现100%中心渔港和60%以上一级、二级渔港达到“标准管理渔港”管理要求;严格渔船分类管理,对全省高危渔船实现人、船、港联网实时监管,对各类小型捕捞渔船(12米以下)、休闲渔船、远洋渔船、其它渔业辅助船实施动态监管,确保全省无库外登记渔船,实现全省渔船安全监管无盲区。
三、重点任务
(一)稳步推进渔业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按照《浙江省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浙安委〔2017〕8号),逐项分解落实各项重点任务,细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倒排时间表、明确路线图、找准主抓手,逐项压实工作责任。创造性的推进我省渔业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进一步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着力破解渔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2 机制难题。
1.压实渔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要将渔船安全生产考核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切实加强对渔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政府管理责任;要建立“政府领导、渔业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监管工作机制,细化综合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分工,落实“三个负责”(全面负责、综合负责、具体负责)责任,形成渔船安全生产的监管合力。要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督促船东船长严格按照《渔船安全管理八条规定》要求,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要加大政策扶持,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公司)渔业安全生产基层管理组织,配设渔业安全生产专职管理员,全面压实基层渔船管理组织的协管责任。
2.完善“两个”分级标准体系。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以现有的渔船安全生产标准、规程、规范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为基础,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和健全完善渔业船舶领域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辨识、评估、分级标准。2018年6月底前,制定渔业船舶领域安全风险分级评估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分级标准的制度规范,明确安全风险类别、评估分级的方法和依据,明晰重大事故隐患判定依据。
3.健全渔业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制定《浙江省渔船流转管理制度》《浙江省渔船船载终端使用与管理办法》,修订完善《浙江省渔船安全事故防控应急预案》《浙江省渔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建立渔船隐患治理联网检查与监 3 督、渔船进出港动态报告机制、责任考核机制,提升综合监管能力,确保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全面降低全省渔业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以 “一类事故四类船”为重点,以排风险、查隐患、治反复为主要内容,推进全面清查、专项整治、长效治理三方面重点工作。
1.全面清查底数。以2017年7-12月开展的全省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为主要载体,全面排查、梳理各类渔船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点,统计分析2015年以来各类渔船事故数据和原因教训。沿海四市排查覆盖率达到100%、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安全风险登记率达到100%,全面摸清渔业安全管理、安全风险情况的底数,尤其是要借助安全生产大检查,形成渔业船舶领域事故隐患大数据,为精准整治和长效监管打好基础。各级渔业主管部门也可结合实际,延长全面清查期或在三年行动期间多次开展有针对性的排查。2018年底前,实现渔船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清单管理,落实渔船分类监管措施。
2.开展专项整治。以2018-2019年时间段为主,在全面清查的基础上,深化渔船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的分类分级,开展针对性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帆张网船、蟹笼船、渔运船、休闲渔船、远洋渔船、涉氨渔船等10人以上高危渔船的事故隐患,重点管控各类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危险源。通过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推动渔业企业和船东(船长)强化隐患整改;三年行动期间,各地非事故监管执法处罚比重确保每年递增5%以上。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隐患 4 整改落实情况督查,其中,县级督查不少于辖区渔业企业和渔船总量的30%,市级督查不少于10%;省级督查不少于5%。
3.实施长效治理。2020年6月底前,针对长期存在、反复产生的事故隐患和风险,建立重点风险联合管控和难点隐患联合治理机制,实现排查出一批,治理掉一批,管控住一批的目标。每年开展至少一次渔船重大事故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确保重大隐患及时发现无遗漏。全面实施“三个一批”开捕前渔船检查,确保每一艘作业渔船都处于安全适航状态。修订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逐步推行渔船安全员制度和远洋渔船配备治安管理员做法,引入渔业互保安全监管责任机制,推进渔业企业和船东(船长)落实“隐患自查自改、风险自查自控”主体责任。建立以县级渔业主管部门为主的常态化督查机制,督查隐患整改落实情况、遏制重特大事故措施落实情况以及长效监管机制建立情况。推进减船计划,到2019年底全省共压减国内海洋捕捞机动渔船2580艘、功率430337千瓦,到2017年底各市压减渔船不得低于总任务的40%,减少渔船事故发生概率。积极探索渔港管理和海洋捕捞渔船组织化改造的新路子,着力解决渔船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提高渔船安全生产的掌控度。稳步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工程,着力降低渔船作业人数,提高渔船生产的科学化水平。
(三)坚决遏制渔船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发生。突出抓好10人以上高危渔船安全防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1.严格落实渔船安全管理底线措施。严格落实《渔船安全管理八条规定》,认真吸取其他地区、省市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教训,定期分析梳理渔业系统性风险的隐患,提出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实用管用底线措施,全面、彻底消除极易诱发群死群伤事故的重大隐患。2018年底前,制定有针对性的渔船安全生产监管底线措施。
2.加强高危渔船安全隐患源头治理。聚焦10人以上高危渔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监管时间和重点内容,定期组织开展全覆盖、无死角的高危渔船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确保高危渔船始终处于适航状态,坚决遏制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势头。
3.织密高危渔船动态监管网。严格落实高危渔船编组生产、定时点验制度,推广宁波渔船监护人制度,切实提高高危渔船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与安监、海事、边防等相关部门的协作联动,建立健全安全监管、海上搜救联动机制,切实加强高危渔船的安全监管。实施高危渔船北斗定位终端系统安装升级改造工程,确保实现对每一艘高危渔船的实时动态监管。
4.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行为。深入推进渔业领域“一打三整治”工作,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涉渔“三无”船舶、渔船违章载客、超风力航行、超载作业等非法违法行为。对情节恶劣、屡禁不止、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坚决落实查扣、停航、吊销证照,以及停产整顿、上限处罚、从严执行“四个一律”处罚措施。对抗拒执法、逾期不履行行政 6 处罚决定的,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同时加强安全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涉嫌犯罪的违法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四)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
1.加强渔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深化渔业安全生产月活动,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和安全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渔业从业人员安全认识、风险辨识、安全防护和自救互救能力。建设“淘渔宝”平台,建立网络学堂,实现安全常识宣讲、安全基础教育、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自救互救可视化网络教育。
2.严格渔业船员准入管理。规范渔业船员培训机构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培训设施硬件、师资符合培训规范要求。全面落实实操考试评估员制度,实施全省渔业船员联网管理,切实加强渔业船员考试和发证的监督管理,严格渔业船员从业准入。严格落实上船船员实名制登记,规范渔船船员劳动合同及安全责任书的签订,严禁渔业船员无证上岗。加大对冒用、租借、转让职务船员证书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远洋渔船雇佣外国籍船员不得超过船员总数的30%,外国籍船员不得担任驾驶人员和无线电操作员。
3.强化船东(船长)安全综合管理。建立船东(船长)“小班化”教育培训制度,提高船东(船长)依法生产、安全生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船长诚信管理机制,明确渔船船长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对照“渔船安全管理八条规定”制 定渔船船长违章扣分办法,实施渔船船长违章扣分管理。
4.全面实施“平安渔业示范县” 培育创建活动。认真按照部局、省局关于“平安渔业示范县”培育创建活动相关通知要求,将船东(船长)主体责任、渔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基层管理组织的协管责任,执法管理的登船率、检查率、处罚率,船员安全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纳入到创建具体内容中,共同构建渔船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5.推进渔船动态管理信息化建设。编制2017—2020年渔船安全生产科技研发、转化及成果推广三年计划。以实施“智慧海洋”“数字渔业”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渔船执法检查、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完成北斗船位监控系统功能升级改造,完善渔港监控设施设备,提升渔船执法监管时空覆盖率,实现渔船实时动态监管。研究开发远洋渔船定位预警系统,力争在试点突破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应用,实现对远洋渔船的实时监控预警。
6.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加大减船上岸渔民就业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休闲渔业、特色渔村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拓展就业新空间。贯彻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3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浙人社发〔2016〕65号),因地制宜分类解决传统、非传统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问题,鼓励转产转业捕捞渔民参加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实现渔民养老保障全覆盖。
(五)强化渔业安全生产监管能力。
1.积极探索海洋综合执法体制。在总结舟山海洋综合执 8 法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省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建议,逐步理顺海洋综合执法体制,切实加强一线执法力量。
2.稳步推进渔港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制定标准渔港管理措施和渔港港章,建立依港治渔长效机制。整合县(市、区)渔政、执法、船检力量,争取建立辅助执法员机制,做到渔港监督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3.严格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梳理渔业主管部门尽职免责清单,探索制订《浙江省渔船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规定》,明确渔船安全生产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安全责任追究的范围与承担责任的主体、追究的方式与适用责任追究的部门与程序,进一步完善失职追责机制,强化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建立规范的事故调查处置工作程序与处理建议模块。
四、实施步骤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7年8月)。研究制订全省渔业船舶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
(二)部署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2月)。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行动计划,精心部署组织,认真实施行动计划,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制订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抓好三年行动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其中,各设区市全面清查底数工作于2017年底前完成,各类试点方案于2017年底前由任务单位编制完成,试点工作于2018 年1月全面展开,试点任务于2018年底全面完成;2018年底,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标准完成专项整治工作任务。
(三)推广落实阶段(2019年1月-2020年6月)。持续深化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各项试点全面推广,各项制度落实到每个县、乡、渔港、渔业基层组织及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确保实现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与2016年相比下降40%)。
(四)总结评估阶段(2020年7月-12月)。对行动计划实施及成效进行评估,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巩固完善渔船安全生产长效治理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渔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渔业船舶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对实现我省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合力推进行动计划的落实。要按照任务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量化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市级实施方案于2017年9月底前报省海洋与渔业局备案,各类试点方案和市、县两级全面清查底数情况于2017年12月31日前报省海洋与渔业局。
(二)加大财政投入。各地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统筹用好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重点保障捕捞渔民减船转产、渔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渔船动态管理系统建设、基层管理组织培育、渔港规范化管理、10 渔政执法监管等工作的推进和实施,提升渔船装备、管理设施现代化水平,提高渔船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能力。
(三)强化监督落实。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项试点工作推进情况的具体指导和督导检查,确保如期完成、取得实效。要按照“双随机”原则,强化对各地压减渔船、专项治理、科技兴安、规范安全生产管理等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对实施有力的给予政策和资金项目上倾斜;对落实不力的要及时通报和督办,造成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第四篇: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内容
附件2 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大检查重点内容
一、煤矿
1.生产煤矿证照是否齐全有效,建设煤矿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按设计进行建设施工。
2.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健全、是否落实。
3.矿井“五职”矿长、专业技术人员等安全管理人员是否配备齐全,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否在规定时限内考核合格,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一般从业人员是否先培训合格后上岗。
4.煤矿企业自检自改是否认真,是否存在走过场的;对安全“体检”和国务院安全生产巡查发现的隐患和问题整改是否做到“五落实”,重大隐患是否由地方人民政府挂牌督办。
5.停工停产矿井是否落实专人盯守或巡查责任,复工复产煤矿是否严格执行验收内容、标准及履行签字程序,是否存在违抗停产停建指令擅自生产建设行为,9万吨/年及以下矿井是否列入去产能淘汰退出计划。
6.矿井安全监控系统运行是否正常,瓦斯监测数据是否真实,瓦斯超限是否落实停电、撤人、分析查明原因和责任追究;正常组织生产高瓦斯矿井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是否达标。
7.煤矿是否存在致灾因素不清或重大灾害不治理盲目组织生产行为,水害防治是否落实“三专两探一撤”等措施,汛期安全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3.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批情况,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情况。
4.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5.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情况。
6.危险性较大设备设施定期检验检测情况。
7.应急预案制定及应急演练开展情况。
8.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强化标准化运行管理情况。
9.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关于发布禁止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的通知》(第一批)、(第二批)要求,更新工艺,更换设备情况。
10.地下矿山防范中毒窒息、火灾、透水、爆炸、坠罐跑车、冒顶坍塌等事故措施落实情况;开展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完善机械通风系统,井下作业人员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和自救器配备等情况;废弃的井巷、硐室、采场和盲巷按要求采取封闭或封堵措施情况;露天矿山、排土场(含废石场)防范边坡垮塌、坍塌等事故措施落实情况;大中型露天矿山排土场进行专项安全设施设计情况。
11.尾矿库放矿管理、坝体稳定性分析、防排洪系统、调洪演算、安全超高、干滩长度、浸润线埋深、四等及四等以上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安装使用等情况,尾矿库周边生产活动情况。
2.涉及液氯、液氨等有毒气体和氯酸钾、硝酸铵、硝酸钾、氯乙烯、乙炔等高危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及储罐周边安全距离是否满足有关标准规范要求情况。
3.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特别是石化企业和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企业的油气储罐区,是否实现温度、压力、液位等信息远程不间断采集检测、设置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是否设置紧急停车(紧急切断)装置情况。
4.动火、受限空间作业等特殊作业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要求情况。
5.汛期隐患排查治理、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措施落实情况。
6.《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检查重点指导目录》(安监总管三〔2015〕I13号)中明确的检查重点内容。
7.地方政府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企业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在役装置安全设计诊断、新建项目设计安全管理、特殊作业安全专项整治部署推动开展情况,地方安全监管部门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情况,尤其是严格执法情况,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中地方政府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及形成电子分布图、高危化学品全过程管控、涉及危险化学品功能区定量风险评估等重点任务落实情况。
五、油气管道企业
1.地方政府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明确落
3.打击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行为的工作开展情况。
4.汛期隐患排查治理、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措施落实情况。
七、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企业(一)冶金企业
1.省安委办《关于切实做好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贯彻落实情况,9个方面重点问题整治情况。
2.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情况。
3.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4.高温熔融金属安全管控情况;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人员聚集场所是否设置在高温熔融金属吊运影响区域;高温熔融金属冶炼、吊运区域是否存在积水情况。
5.高温熔融金属吊运安全情况;吊运铁水、钢水与液汰渣的起重机是否使用冶金起重机情况;炼钢厂吊运高温熔融金属的铸造起重机是否使用固定式龙门钩情况。
6.煤气安全管控情况;煤气柜与周边建筑物的防火间距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情况;煤气可能泄漏的危险区域是否设置警示标示及固定报警仪情况。
(二)有色企业
1.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情况。
2.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3.高温熔融金属安全管控情况;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人员聚集场所是否设置在高温熔融金属吊运影响区
(五)轻工企业
1.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情况。
2.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3.白酒储存、勾兑场所乙醇浓度检测报警装置设置情况。4.日用玻璃、陶瓷、搪瓷制造企业燃气窑炉安全报警装置设置。
(六)纺织企业
1.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情况。
2.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3.纱、线、织物加工的烧毛、开幅、烘干等热定型工艺的汽化室、燃气贮罐、储油罐、热煤炉等设备、装置是否与生产加工、人员密集场所明确分开,单独设置情况。
4.纱、线、织物加工的烧毛、开幅、烘干等热定型工艺的汽化室、燃气贮罐、储油罐、热媒炉的防火防爆等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5.保险粉、双氧水、亚氯酸钠、雕白粉(吊白块)等危险品储存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七)烟草企业
1.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情况。
2.熏蒸杀虫作业前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3.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的生产线和场所安全防护设备的设置情况。
(八)粮食仓储企业
1.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情况。
(2)在粉碎、研磨、造粒等易于产生机械点火源的工艺设备前,是否按规范设置去除铁、石等异物的装置情况。
(3)木制品加工企业,与砂光机连接的风管是否按规范设置了火花探测报警装置情况。
7.粉尘清理。粉尘清扫制度建立情况,作业现场积尘及时规范清理情况。(十)液氨制冷企业
1.省安委办《关于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验收工作的通知》贯彻落实情况。
2.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情况。
3.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4.包装间、分割间、产品整理间等人员较多场所空调系统是否采用氨直接蒸发空调系统的情况。
5.快速冻结装置是否设置在单独作业间内,作业间内作业人员是否超过9人的情况。(十一)有限空间作业企业
1.省安全监管局《关于继续深化有限空间作业条件确认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贯彻落实情况。
2.有限空间风险辨识和台账建立情况。
3.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情况。
4.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落实情况。
八、企业职业健康
1.企业建立和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及管理制度的情况。
14.应急预案的编制、发布、修订、备案情况,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和重点岗位应急处置卡情况。
5.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及组织开展演练情况,应急演练总结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6.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培训及考核情况。7.设置应急标志、标识、应急逃生通道情况,依法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及先期处置情况。
第五篇: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大检查重点内容-山东安监局
附件2
工矿商贸行业领域大检查重点内容
一、金属非金属矿山(含尾矿库)
1.有关证照情况。矿山企业是否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是否建立健全从矿长到所有岗位职工、有关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按照《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规定,建立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否取得资格证并在有效期,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数量是否满足要求;新进地下矿山和露天矿山的职工是否按规程规定时间进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3.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情况。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设施是否进行预评价,安全设施设计是否经安监部门审查批准,是否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进行施工,安全设施竣工后是否按规定组织验收。
4.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建设情况。是否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划分本单位风险点,是否对危险源进行了辨识,对危险源是否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是否全员全过程运行“两体系”。
5.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情况。承担矿山外包工程的单位是否具
有相应资质,发包单位是否按国家要求的统一格式与承包单位签订合同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发包单位是否按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对承包单位进行监督管理。
6.检测检验工作开展情况。提升、通风、供电、排水、压风等危险性较大设备设施是否按规定周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检验,对检测检验发现的问题是否整改。
7.应急预案制定及应急演练开展情况。是否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是否按规定周期进行演练。
8.事故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地下矿山是否制定并严格落实防中毒窒息、火灾、透水、爆炸、坠罐跑车、冒顶坍塌、触电等事故措施;每班作业人员进入采场、掘进工作面时,是否携带便携式多功能气体检测报警仪(能测量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浓度);是否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少于30min的自救器,并按入井总人数的10%配备备用自救器,所有入井人员是否随身携带自救器;露天矿山、排土场(含废石场)是否制定并落实边坡垮塌、坍塌等事故措施。
9.尾矿库管理。是否有放矿计划并按计划排放;上游式尾矿坝堆积至1/2-2/3最终设计坝高时,是否对坝体进行一次全面的勘察,并经由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稳定性专项评价并确定相应的技术措施;防排洪系统是否齐全有效;调洪库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安全超高、干滩长度、浸润线埋深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三等及三等以上尾矿库是否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并正常使用;尾矿库周边是否存在采石爆破影响尾矿库安全运行等。
10.采空区治理情况。金属矿山采空区是否进行充填,非金属矿山采空区是否采取崩落或者加强支护等措施。
11.防汛措施落实情况。地下矿山地表塌陷、裂缝区的周围是否修筑截水沟或挡水围堤,报废的井筒、钻孔是否及时封闭,井下排水设备设施是否完好,是否进行了停产撤人演练,雨量自动测量仪是否完好,是否严格执行大暴雨天气停产撤人规定。凹陷型露天矿山截洪沟和排水设施是否完好。
二、陆上石油天然气企业
1.有关证照情况。陆上石油天然气企业是否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是否建立健全从主要负责人到所有岗位职工、有关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按照《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规定,建立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陆上石油天然气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否取得资格证并在有效期,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数量是否满足要求,司钻等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所有职工是否按规定时间进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3.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情况。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设施是否进行预评价,安全设施设计是否经过审查批准,安全设施竣工后是否按规定组织验收。
4.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建设情况。是否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划分本单位风险点,是否对危险源进行了辨识,对危险源是否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是否全员全过程运行“两体系”。
5.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情况。工业动火、电工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和高处作业等是否严格落实审批制度,作业现场是否落实相应安全措施;进行外包施工作业的,承担外包工程的单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发包单位是否按国家要求的统一格式与承包单位签订合同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发包单位是否按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对承包单位进行监督管理。
6.井控安全管理情况。是否制定各项井控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是否安装井控装置,井控装置的使用、保养和管理落实情况。
7.油气集输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是否按时进行了油气集输特种设备、防雷防静电和安全阀的检测,油气集输设施与周边设施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要求。
8.含硫油气井硫化氢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含硫油气井是否使用专用设备设施,是否配备硫化氢检测仪和呼吸器,是否进行有关硫化氢防护和应急演练。
9.应急预案制定及应急演练开展情况。是否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是否按规定周期进行演练。
三、危险化学品企业
1.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制定及执行情况;安全生产教育、人员培训及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企业主要负责人考核情况、特殊工种人员学历情况;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履行及竣工验收情况;建设项目试生产和化工装置开停车环节是否严格执行《山东省化工装置安全试车工作规范》和《山东省化工装置安全试车十个严禁》。
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情况。3.涉及光气、液氯、液氨等有毒气体和硝酸铵等爆炸物品的生产装置及储罐周边安全距离是否满足有关标准规范要求。
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特别是石化企业和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企业的油气储罐区,是否实现温度、压力、液位等信息远程不间断采集检测、设置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是否设置紧急停车(紧急切断)装置。
5.危险化学品罐区安全管理,特别是装备和完善罐区监测监控设施、设置储罐高低液位报警和自动联锁措施情况,大型、液化气体及剧毒化学品等重点储罐是否设置紧急切断阀,罐区作业实行升级管理、全程监护,实行双人操作(一人作业,一人监督)情况。
6.动火、受限空间作业等特殊作业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要求。7.汛期隐患排查治理、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措施落实情况。
8.应急预案制定及应急培训和演练开展情况,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物资配备使用情况。
9.《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检查重点指导目录》(安监总管三〔2015〕113号)中明确的检查重点内容。
10.地方政府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企业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在役装置安全设计诊断、新建项目设计安全管理、特殊作业安全专项整治部署推动开展情况,地方安全监管部门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情况,尤其是严格执法情况,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中地方政府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及形成电子分布图、高危化学品全过程管控、涉及危险化学品功能区定量风险评估等重点任务落实情况。
四、油气管道企业
1.地方政府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明确落实市、县级油气管道保护和安全监管职责,推动油气管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构建油气管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制定及执行情况;安全生产教育、人员培训及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情况;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履行及竣工验收情况。
3.油气管道途经人员密集场所高后果区的识别、评价与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4.汛期隐患排查治理、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措施落实情况。
五、烟花爆竹和工贸行业
1.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建立及执行情况,安全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情况,建设项目“三同时”落实情况。严厉查处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在库区或库房内从事半成品组装或在库房内拆箱分装及“三超一改”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属于“两关闭”的零售点(店),坚决关闭到位。针对高温汛期特点并结合《关于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民泰黑火药有限责任公司“5.16”较大爆炸事故的通报》(安监总厅管三﹝2017﹞47号)要求,排查企业“四防一控”和仓库防潮、通风等设施是否可靠有效并按规定检测、检查;是否严格落实烟花爆竹流向管理制度并使用烟花爆竹流向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否加强值班守护工作,严防仓库被盗和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引发安全事故。对关闭退出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进一步检查其遗留危险性废弃物排查清理处置和生产设施设备拆除工作完成情况。
2.金属冶炼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两体系”建设情况;对照《煤气作业专项整治重点内容》《高温熔融金属作业专项整治重点内容》(鲁安监发﹝2016﹞77号附件2),排查治理煤气和高温熔融金属作业方面的问题和隐患。其中,重点检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否达到三级以上等级,吊运高温熔融金属的起重机是否符合冶金起重机相关要求,吊运高温熔融金属的铸造起重机
是否使用固定式龙门钩,人员聚集场所(包括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是否设置在高温熔融金属吊运影响区域外,高温熔融金属冶炼、吊运区域是否存在积水的情况,煤气柜与周边建筑物的防火间距是否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钢铁冶金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414)要求,煤气可能泄漏的危险区域是否设置警示标示及固定报警仪。
3.建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两体系”建设情况;水泥企业的水泥筒型库清库安全管理情况,水泥工厂煤磨、煤粉仓及袋式收尘器(或煤粉仓)是否设置温度和一氧化碳监测报警装置,或设置防爆及气体灭火装置设施,燃气窑炉是否设置燃气低压警报器和快速切断阀。玻璃企业的玻璃窑炉、纤维制品三相电弧炉、电熔制品电炉等高温熔炉的冷却保护系统是否存在漏水、漏风等不能满足冷却要求或没有停机报警装置的情况,煤气发生炉及煤气输送系统是否设置有效的防火、防爆装置或气体检测报警仪。
4.机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两体系”建设情况;铸造熔炼炉炉底、炉坑及浇注坑等区域积水、积油清理情况;动火作业区域内或动火对象内的易燃易爆气体清除情况。
5.轻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两体系”建设情况;白酒储存、勾兑场所乙醇浓度检测报警装置设置情况;日用玻璃、陶瓷、搪瓷制造企业燃气窑炉安全报警装置设置情况。
6.纺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两体系”建设情况;纱、线、织物加工的烧毛、开幅、烘干等热定型工艺的汽化室、燃气
贮罐、储油罐、热媒炉等设备、装置是否与生产加工、人员密集场所明确分开,单独设置;是否落实防火防爆等安全防护措施。保险粉、双氧水、亚氯酸钠、雕白粉(吊白块)等危险品储存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7.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两体系”建设情况;熏蒸杀虫作业前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用液态二氧化碳的生产线和场所安全防护设备的设置情况。
8.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两体系”建设情况;粮食出入仓作业及内部清理作业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9.涉爆粉尘企业:重点检查涉金属粉尘、面粉、淀粉、木粉等粉尘涉爆企业和粉尘作业场所10人以上粉尘涉爆企业,深入排查治理《全省深化冶金等工贸行业粉尘防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鲁安办发〔2016〕19号)要求的建构筑物、除尘系统、防火防爆、粉尘清扫等四个方面的十二项重点问题和隐患。
10.涉氨制冷企业:按照《关于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专项执法检查和验收工作的通知》(鲁安办发〔2017〕17号),8月底前完成涉氨制冷企业专项执法检查和液氨使用专项治理验收工作。重点检查企业两类重大隐患(A.包装间、分割间、产品整理间等人员较多作业场所严禁采用氨直接蒸发制冷的空调系统。B.快速冻结装置必须设置在单独的作业间内,且作业间内作业人员不得超过9人)是否整改到位并通过验收。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是否符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
监总局令第40号);重点装置设施安全管理是否符合国家安监总局《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技术指导书(试行)》(管四函〔2013〕28号)、《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的相关规定。
11.涉有限空间作业企业:重点检查冶金、建材、造纸、酱腌菜生产企业和有附属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贸企业是否依据《工贸企业有限空间参考目录》全面辨识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并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建立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并报属地安全监管部门;是否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是否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实施有限空间作业是否执行作业审批制度并进行危险有害因素检测或者监测。
六、企业职业健康
1.企业建立和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及管理制度的情况。2.及时、如实向当地安全监管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3.依法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与防护设施验收。
4.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并向劳动者公布检测结果。5.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依法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6.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的设置、运行以及维护。7.为劳动者配备符合要求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8.组织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培训。
9.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告知其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10.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完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1.陶瓷生产和耐火材料制造企业防护设施设置及岗位粉尘浓度达标。
七、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1.依法设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情况,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制和应急管理工作制度情况。
2.依法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情况,应急救援队伍质量标准化达标情况,未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企业与邻近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情况。
3.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储备应急物资情况,救援装备器材和应急物资的管理、维护、保养、使用情况。
4.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或论证、签署公布、修订、备案情况,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情况,针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编制现场处置方案情况,重点岗位制定发放应急处置卡情况。
5.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及定期组织开展演练情况,应急演练总结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6.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培训及考核情况,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建立情况。
7.设置应急标志、标识、应急逃生通道情况,依法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及先期处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