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产生及降低措施
试论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产生及降低措施
您可能更想看…
中资商业银行信贷文化转型问题研究
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主要信贷风险
信贷组合积极管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基于信贷资金供需因素分析的农村信贷...关注环境风险,建设绿色信贷银行
中国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与...小额信贷的内涵与边界主张
我国信贷消费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信贷腾挪有术 放行信贷转让 银行输血...信贷高增长的“表”与“里”
摘要:小额信贷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发展现状有喜有忧。本文首先从借款农户金融意识薄弱,收益风险性大和信贷机构本身信贷发放、管理及回收机制不完善等方面讨论了信用风险对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本文建议信贷机构可以通过加强贷款发放管理、对借款人建立激励机制、优化还款方式和加强小额信贷知识宣传来降低信用风险。
关键词: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信用风险
一、我国小额信贷基本情况
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具体是指基于农户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一种不需要抵押、担保的、金额较小的贷款。我国规范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始于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成立了“扶贫经济所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小额信贷经历了试点阶段993-997、扩张阶段997-999及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类项目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999至今。发展至今,政府对小额信贷的直接主导作用已逐渐萎缩消失,而是采取监管的手段以促进小额信贷发放机构的自主经营。
尽管我国真正引进小额信贷不到二十年,但发展较快,截至2008年2月末,小额信贷余额达到275亿元,同比增长5.5%,覆盖率达到了33%以上。小额信贷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原因在于它能将中低收入者纳入支持体系,发挥经济杠杆功能和扶贫功能,缓解无抵押资产农户“贷款难的矛盾。国内某些专家实地调查的结果表明,小额信贷的开展能促进农户生产和收入状况的改善,对农业要素投入、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均具有正向效应,能扩大农村生产和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农村经济增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如此,小额信贷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改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使信用记录良好的农户及时得到贷款。
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及信用风险产生原因
尽管小额信贷在我国发展比较迅速,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截止2008年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农户的不良贷款率仍保持在5%以上。另外,我国约有2.亿农户,存在贷款需求的大约有亿户,而其中真正取得小额信贷的农户只有8000万户左右,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0%,信贷缺口仍然很大。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已达到300多家。但是能正常运行的只有/5左右。能真正达到完全独立运作、达到财务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更是微乎其微,有的农村商业银行甚至开始将一部分分支结构撤离农村。
这些现象都说明我国小额信贷要达到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小额信贷机构的业务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在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后,可以覆盖项目运行的成本,包括业务操作费用、资金成本和贷款损失,实现商业可持续性。
实际运行中,造成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艰难的原因非常多,比如法律机制不够完善、利率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信用风险高等问题,其中高信用风险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尤其重大。
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小额信贷机构承担着更大的信用风险,由于没有抵押资产,农户一旦违约,信贷机构将很难追缴回贷款,从而造成信贷机构“慎贷、“惜贷,农户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信贷过程进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就小额信贷涉及的主体来看,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两方:
.贷款农户方面
贷款农户金融意识、信用观念薄弱
目前,较多农户只注意到小额信贷的扶贫性和社会公益性而忽略其有偿性和可持续性,认为小额信贷是国家的政策性贷款,甚至将其视同为扶贫款、救济款,不付代价也可以享有。因此农户缺乏还款意识和法律意识,只贷不还,脱逃债务。我国某农村就出现了集体不还贷的事件,该村约有60户家庭获得了共75万元的小额信贷,但贷款到期时没人愿意还款,因为他们认为“既然这是国家给我们的扶助,那就不应该该被收回去,信贷机构的员工和村干部多次催收也无结果。
2贷款农户偿还款资金的获得存在较高风险
小额信贷的回收主要依赖于贷款农户通过使用贷款而产生的收益,少部分依赖于贷款农户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收益。如果小额信贷被用于一些经营项目,当出现项目规划不当、实施不力、市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借款人随意将信贷用于风险更大的项目等现象时,项目成功率大大降低,造成农户的收益和资金不足,贷款到期时无法顺利得到清偿;而如果小额信贷被用于普通农业生产活动,稳定性差,受自然灾害影响大预期,预期收益不确定。一旦农产品收成欠佳,收入无法弥补成本,农户就不能按时偿还贷款。这些都能造成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
2.小额信贷机构方面
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缺乏选择贷款目标客户群的明确标准
我国现行的大部分贷款程序是先由农户提出申请,经村委会、乡镇签署意见后,由贷款机构对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批。贷款申请能否成功获批主要取决于村委会出具的意见,小额信贷机构并不真正了解贷款农户的资产状况、收支状况和经济活动等情况。如此一来,信贷机构不能真正掌握农户的信用档案和还款能力。现实生活中,村委会可能会碍于人际交往并没有认真审核借款人是否能达到小额信贷的条件,这时就会产生较高的信贷风险。
2小额信贷机构对借款人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小额信贷一个重要特点额小面广量大,在发放和管理中涉及信贷机构巨大的工作量。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网点难以满足管理需要。即使占有农村小额信贷八成市场份额的农村信用社有时也感到管理力量的不足。我国小额信贷的还款方式是信贷机构在贷款到期前一个月发出《贷款到期通知书》或通过电话提醒借款人组织资金偿还贷款。以期限为一年的小额信贷为例,在贷款发出后的个月里,若信贷机构管理不到位,无法对借款人是否能够按时足额还款进行考擦,就会很容易诱发借款人的道德风险,进而给款项的收回带来风险。
3小额信贷机构制定的还款方式不够灵活
我国农村信用社基本上都是实行整贷整还、按季收息的方式。而农业银行小额贷款主要投向周期长的养殖业,也只能采用整贷整还的方式,在机构及人员力量不足时,甚至整贷整还都无法完全实现。而很多时候农户收益并不能集中在一个时刻实现,而是日积月累起来的,比如销售农副产品的农户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实现收益,由于不能采用整贷零还的方式,农户很容易将前期已实现的零星收益用作日常花销,在贷款到期时不能集齐资金,信贷风险由此而生。
信贷风险在阻碍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小额信贷机构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信贷风险。
三、降低信贷风险的几点建议
.改进贷款审批方法并加强对贷款对象的资信记录
要想确保小额信贷得到可持续性发展,信贷机构就需要根据农户资信记录谨慎甄别贷款对象,而不能仅仅将是否发放贷款的决定权交给村委会。云南省麻栗坡县建立借款人资信档案的方法值得借鉴:农信社印制《借款人家庭财产情况登记表》、《农户家庭资信情况登记表》发到各村,由村委会、村民小组、农信社三方共同对各村所有农户的家庭成员构成、财产价值、发展项目、历年资信等情况进行清理核实,并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组长签字确认,农信社根据两份表格决定贷款限额,发放贷款证,并将资料归档保存。
麻栗坡县的信用收集方法取得了很大成就,真正实现了“一次核定、随到随贷、限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良性循环。手续简便,方法灵活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为题,信贷发放额也大幅增长,农户和信贷机构实现了双赢。尽管在建档之初会花费大量人力,但农信社却可以一劳永逸,还可以加强信贷机构与农民的联系,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2.增加小组联保贷款的发放
现行的小额信贷主要分为两种,个人贷款和小组联保贷款。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单个农户信息具有隐蔽性、模糊、难于传递的特点,加上个人贷款非常分散,信贷机构管理成本会很高昂,信用风险也会很高。
小组联保贷款是指让多个贷款者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实行连带责任、联合担保。参加小组联保的农户在借贷合约签署前,基于互相之间的了解和风险水平的比较会自动组合成联保小组,并把风险较高的潜在借款人排除在小组之外。联保制度使用了一种连带原则,即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对他人的贷款进行共同担保,在这些借款人自愿组成的小组里,个体借款人被捆绑到一起,他们彼此承担担保义务,履行互相监督的责任,并在同伴发生损失的时候以自己的利益承担部分损失和责任。这种多户联保的信贷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贷机构对农户信用信息了解不完全的难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小额贷款的还款率。
因此,小额信贷机构应该减少个人贷款,增加小组联保贷款。小额信贷机构还可以规定联保小组建立一笔风险基金,当小组中有成员违约时,信贷机构可以动用该笔风险基金,并且切断改成员以后得融资渠道,这样就可以在风险发生时获得损失补偿。
3.对借款人建立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农民很容易受实质性奖励的驱动,若信贷机构对农民提前或按时还款给予实惠,农民将会对信贷机构的还款安排予以配合。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可以学习印尼人民银行的做法,该银行规定对于在6 个月内都按时偿还贷款的借款人,银行将每月返回本金的0.5%作为奖励。不仅如此,信贷机构还可以对以前贷过款、并提前偿还的农户在下次贷款时,给予实行合理的贷款利率优惠。事实证明,这些机制对农户非常有效,很多农户为了获得奖励,都会积极争取提前还款,使得还款率大大提高,信贷风险大幅下降。对于信贷机构来说,尽管给予农户奖励就会减少自身收益,但还款率的提高及信贷资产的优化效应足以弥补损失。
针对那些对以上激励措施不敏感的农户,信贷机构则可以通过建立“惩罚机制以促进他们按时还款。若农户在规定时间内未偿还贷款,则信贷机构可以降低农户下次可贷款的额度,甚至收取罚息。农户为了“再借不难就会配合信贷机构的收款行为,及时偿还贷款。信贷机构在与农户博弈的过程中,可达到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
4.实行分期还款方式
如前所述,我国小额信贷采用的整贷整还方式有很大的弊端。所以应该逐渐建立分期还款机制。所谓分期还款,就是要求借款人在借款和进行投资后不久,就开始在每周或每两周、每月进行一次还款,每次的还款额根据贷款本金和全部利息之和除以总的还款次数来确定。[P3]
对于小额信贷机构来说,采用分期还款制度便能动态的掌握农户的基本经营情况,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如果农户不能按要求及时还款,就说明农户资金运转或经营出现了某种问题,因而,分期还款制度具有一种“早期预警功能,能提早发现那些具有较大潜在风险的贷款,从而避免所有的信贷风险在期末的时候集中暴露,这可以为小额信贷机构赢得更多的时间尽量减少损失。对于借款农户来说,小额信贷的分期还款机制既能减轻一次性还款对借款人造成的心理障碍,方便借款农户在有资金时偿还一部分贷款直至逐渐清偿债务。
目前,世界上已有很多实行分期还款的小额信贷案例。比如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有按月还款的安排;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根据借款人的组成和信贷行为表现采用不同的分期还款机制,周期包括 周、2 周和一个月偿还不等。这些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值得借鉴,灵活的还款方式对降低信贷风险有重要意义。
5.加强借款人小额信贷知识宣传
由于农户对小额信贷认识不够准确,在信贷机构催收贷款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加大了收款成本。因此,小额信贷机构应加强小额信贷知识的宣传活动,让农户明白小额信贷的特点,运行方式及其偿还性,改变农民认为小额信贷是无偿的错误认识。这样可以加强与农户的联系,营造协调的信贷环境。
四、结束语
鉴于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对小额信贷的依赖性,我国已在不同山西、四川、陕西、贵州和内蒙古五省自治区开展商业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活动。这些小额信贷组织及已经存在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对服务好三农、建设好新农村有重要作用。信贷机构采取了正确的降低风险的措施,就能实现自身、农户、农村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9.统计报告.200版.
[2] 李靳.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思考[].当代经济.2008年第0期.
[3] 姜艳灵.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007.4
[4] 周忠明.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金融纵横.2003年第期.
[5] 郭素贞.农村小额信贷课持续性发展的几点思考[].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第0期总第72期)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第二篇:农村小额信贷
一、农村金融环境分析以及其存在的缺陷
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科技含量总体偏低,决定了农业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的特点。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但是农村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发展缓慢和城乡差别扩大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日渐萎缩,一些在县城设立的银行分支机构为了追求利润,纷纷把视角从农村转移到大中型城市,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正规农村金融信用社垄断经营,地下非正规金融活跃失控的局面产生。大量农村资金的“非农化”使饱受资金困扰的“三农”资金缺口更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使农村资金供应雪上加霜。农村资金外溢,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也给农村金融运行的整体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的情况下形成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可能支撑当地金融的正常发展。
尽管目前黄冈市已初步形成了政策性的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基本框架,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农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其整体服务功能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建立新农村的需要。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网店覆盖不足,机构竞争不充分,由于不同的原因,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都比较少,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整体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有效覆盖农村的每个乡镇,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
(二)服务层次和水平低。
目前,农村银行业金融服务网点业务品种还仅限于对公结算、居民储蓄以及银行卡业务,贷款业务也只开办了商户联保、个人小额贷款等小额信贷业务、个人存单质押业务,部分代收代付、代理保险、国债销售等中间业务,业务品种相对较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
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已严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保险难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在1994年农业保险市场化后,由于农业保险固有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使得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对农业保险业务采取限制规模的措施以控制亏损,呈现出保费收入逐年大幅下降、险种逐渐减少、机构萎缩、承保深度不断降低的局面。农业保险的缺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进程。
(四)、农村贷款需求日益增大,可用于农业贷款的总量严重不足。
商业可持续性经营的原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不可能把全部资金都投向农村。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身份是双重的,不仅要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商业可持续经营。因此,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的问题。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实际运行的情况看,这些机构在农村的信贷投入比例非常低,而在城市工业领域投入较多。出现这种情况也无可厚非,因为只有实现了商业可持续性,保住了生存,才能谈支农问题,这是前提。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在现行的政策框架下,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资金来源狭窄,且多为自筹资金,要让它把仅有的资金投向三农是不现实的,这是由农业的弱质性以及贷款收益率、回收期限等多个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要实现支农与商业可持续之间的良好、稳定平衡,最可行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其内部成立一个专门服务三农的部门,并且对该部门采取独立核算、独立考核。
此外,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有限、农村金融贷款经营机制僵化和农村金融信贷管理能力弱等等,使农村金融缺乏良性循环的基础,这些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行为模式中的缺陷
(一)、农户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户贷款担保难制约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目前,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形式主要有“公司+农户”、“联户担保”、住房抵押、个人保证等。然而这些担保形式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许多难题,使农户可望而不可及。“公司+农户”的形式要求贷款户必须是公司的下属体。而目前许多农户都是个体经营,特别是纯农业的农户都是独户独体,不可能加入公司,而公司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出面为那一个农户作担保,这种形式使许多农户根本无法入门。“联户担保”的形式,银行要求很严,农户必须联合寻找三户以上有担保实力的担保体,由于农户经营的特殊性,往往很难寻找这种既有实力又相互信任的联保体,因此具体操作难度很大。“住房抵押”的形式虽然很方便,但农户在农村住房无土地证,村住宅不能作为担保体,虽然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已经推行农村住宅可抵押担保,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系列的问题尚待解决,就目前而言农村住房抵押对农户来说仍是一句空话。个人保证的形式,银行要求很高,担保人必须是公务员或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主。这些担保人在实际操作中农户很难找,一般的人根本不可能为农户作担保。因此,个人保证的形式对农户来说也是望尘莫及。由此,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担保难成了制约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一大瓶径。
(二)、农户的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农户小额贷款投向选择难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的业务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主要对象是农户,而目前农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使得面向农户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琐碎而复杂,农户小额贷款每户一般贷款余额是5万元,而5万元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数额相对较小,根本派不了用场,上不了项目,因此,产生的效益也较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风险也不断加大。目前,农业生产经营者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数量农业部适应买房市场和种植业产品高成本且竞争力不强,一级政府缺乏控制农业风险的政策体系等。因此,农业作为一项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抑制农村小额贷款的有效投入。给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拓展带来了难度。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相对较高,加之农户经营形式多种多样,从客观上讲,农行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风险也相对较高,由此影响农行向农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农行在发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过程中将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政府引导或者其它组织协调和农户的融资关系,农行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将因风险问题而受到制约。
(三)、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缺乏,信息传递不畅,贷款对象确定难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多年来农行对农户贷款业务基本上停办,因此一些农户对农行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缺乏信心,由此造成双方缺乏了解,除了抵押物不足,主要原因是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管理半径过长,而目前农行只有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了解农户的信息,农村专业合作社又还只是起步阶段,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还相当低,加上农行在乡镇一级的机构仅限于大的集镇,对于分散或边缘山区的农户普遍缺乏了解,信息不灵,由此造成农户小额贷款的客户对象情况不了解,贷款农户对象选择难,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四)、农村信用工程创建缓慢影响小额农贷的发放工作。
由于部分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属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不良贷款较多,少数地方政府、司法部门打击恶意逃废债的力度不足,无法满足信用村镇的评定标准。另外,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农业为主,农民生产主要以传统的粮食、烟叶、食用菌生产为主,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沉淀的贷款较多。个别信用社存在畏难情绪,没有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汇报和银子支持,加上认为小额信贷量小、笔数多、成本高,不愿意积极参与。
(五)、农行机构客户经理超负荷运转,业务开展难影响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
农户小额贷款具有点多、面广、额小、业务量大的特点,而目前基层行又没有专职的农户小额贷款客户经理,这对于工作量大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来说,管理很难到位,加上基层行客户经理紧缺,且要承担公司业务、法人客户、个体经营户的贷款管理和中间业务、银行产品营销等,仅维持现有业务量都很困难,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上,由此,影响了对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拓展。
(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亟须创新。
小额农贷以额小、灵活、简便深受众多农户的青睐。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资金供求呈现出金额大、期限长、利率要求低的特点,目前,不少地区的小额农户贷款已与农户需求不相适应,亟须突破诸多瓶颈制约:①、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不尽合理,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②、贷款的风险性较高。农业属于高风险、微利行业,小额农户贷款担保机制缺失。同时,小额信用贷款主要依赖借款人的信用作保证,个别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存在逃债、赖债行为,导致风险不断积累。③、贷款管理难到位。农信社信贷人员偏少,而小额信用贷款具有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工作量大的特点,致使贷后管理工作难到位。
(七)、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职能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弱化使得农村小额贷款发展缓慢。
地方性农村小额贷款管理条例无法给予农村小额贷款发展有力的支持。农村小额贷款的外部监管仍处于“盲点”。缺乏一个综合性强、更有权威的监管部门在农村金市场活动进行监管。政府对小额贷款的发展缺乏更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甚至在一些地区个别地方政府的行为会对农村小额贷款产生某些负面效应,破坏农村的信用,违背市场规律,引导农民进行一些缺乏论证的结构调整,更有甚者利用小额贷款以谋私权等等。
第三篇:浅析农村小额信贷
浅析中部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摘要】小额信贷作为特定区域内面向融资弱势群体的一种小额信贷形式,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措施。其从起源到现在虽然只经过了短短40多年的发展,却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地区融资难题,极大地促进了“三农”经济发展,为农民自己创业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已成为现阶段农村主要的金融需求之一。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一些省份现阶段小额信贷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了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 小额信贷 发展
各省份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一)湖北省
——以湖北宜城市粮油协会联保贷款为例
宜城市地处江汉中游,盛产粮棉油,有“吨粮田县市”之称。该市粮油市场广阔,粮食生产、购销、加工、储蓄等行业发展迅速,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2000年成立了宜城市粮油协会。粮油协会会员大部分为固定资产十几万的种田大户、养殖户和经销户,由于这些行业投入成本大,生产周期长,风险难控以及自身存在弱者性,而金融部门评审面广,要求高等原因,融资难已经成为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7年,银监部门、人民银行、信用联社和宜城市粮油协会一起研究确定了粮油行业协会会员联合担保贷款的信贷模式,为粮油经济的快速发展扫除了最大障碍。粮油行业协会联保模式主要是由粮油行业协会会员组成联合担保贷款小组, 共同出资设立风险担保金, 并相互承担连带责任。会员按照联保小组授信总额的25% 缴存保证金, 由协会收取后存入保证金专户, 然后会员即可获得贷款。该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较强, 同时实行连带担保补偿和保证金补偿。若借款会员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则从保证金账户直接扣收, 保证金余额不足部分, 由协会补齐。该模式实行商业保险补偿。协会为借款会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财产保险, 并指定贷款组织为第一受益人。同时实行捐赠补偿。借款会员在遭遇不可抗拒风险损失时,由协会组织其他联保会员对其进行捐赠, 捐赠款项主要用于偿还贷款。
目前,虽然粮油行业协会联保模式经营情况良好,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得不让人深思。首先,粮油行业协会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保证金,这些保证金毕竟数额有限,如果存在几个会员同时提取较大数额贷款,并且还款周期较长,那么后来借款的会员资金来源就得不到保证。其次,粮油行业协会联保模式只能帮助其会员解决融资难题,难以惠及真正贫困而又需要资金创业致富的农民,体现不了小额信贷对弱势群体的扶贫作用。所以,只适合经济发展有较高水平的地方发展,推广面较为狭隘。
(二)湖南省
——以湖南湘潭联户担保为例
湖南省湘潭县盛产粮食,乡人有种粮、养猪的传统。在粮价特别是饲料粮上好原料——早稻谷价格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饲养生猪转化,农民才能从“种田80亩,难以养家糊口”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饲养生猪,需要建设猪圈、购置简单饲料加工设备,每饲养一头猪,还需要700-800元周转资金,而农民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房屋无法抵押,至于存单抵押,更是不可能。
为解决当地村民对资金的需求,2001年湘潭农信社迈出了农村小额信贷探索的第一步,通过资信评定确定了不同档次的无担保抵押贷款。贷款的基本程序是农户提出申请,再由村两委、信用联社联络员、信贷员共同作出信用评估,授予贷款证,然后才能从信用社拿到钱。并且农信社不同于传统银行“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工作模式,存贷款业务一切以农事周期为核心,不同产业、不同贷款对象不同对待。经过逐步发展完善,农信社又探索出了农村联户担保贷款机制:三户以上农民自由组合,成立“联保贷款小组”,联保户推选的小组组长牵头,可共同申请每户最高上限为5万元的相互担保贷款。3户农民结成的“贷款担保圈”产生的信用,可以获得总额15万元的小额贷款。
经过此种创新湘潭县农信社在青竹村去年就投放400多万元贷款,去年全县这种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3亿元,依靠联户担保贷款很多农户都完成了脱贫致富的蜕变,联户担保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
(三)山西省
——以山西临县扶贫基金会模式和山西平遥县小额信贷公司为例
1、山西临县扶贫基金会模式
山西临县扶贫基金会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于1993年在山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创立。该基金会的小额信贷是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形式以家庭为单位,每户最高只能贷五千,每笔贷款一般在几百元至一千元之间,最多不超过五千元,借款期限一般在6个月至1年,最长不超过2年。贷款利率根据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由茅于轼先生和各基金会会计协商决定上下浮动。基金会贷款采取家庭成员联合签字,共同贷款的方法来保证贷款的安全,一般要求夫妻双方同时在场共同签字,达不到夫妻双方签字要求的借款户,也可以由父母或兄妹联合签字,不需要他人担保或其他财产担保。贷款回收一般式贷款到期时,由基金会管理小组提前一周通知,一次性办理借款回收业务;不能一次性还清可分次还款,但不得超过两次。
2、山西省平遥县小额信贷公司模式
山西省平遥县素有经商传统,是历史上晋商崛起的摇篮。当地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铸造业在省内外都占有重要地位,加上平遥农民创业热情高涨,产生了强劲的信贷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2005年山西省平遥县响应中国人民银行启动的第一批小额信贷试点活动,成立了全国首家小额信贷公司——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
截至2008年底,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2890户农户提供了16867,75万元贷款,本金和利息回收率在99%以上,公司整体运营良好。该公司成功最主要是借鉴国外小额贷款经验,探索本公司小额信贷发展的独特模式。在其发展模式中,坚持贷前调查,公司要求信贷员上门进行一对一服务;如果一个村子贷款农户较多,公司到村里办理手续,尽量方便村民。调查内容包括申请者资金及其来源、固定资产、负债、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个人品行和个人健康等多种因素,而不是简单的要求担保抵押。这样,贷款风险充分化解于放贷之前,并且确定了农民与公司的贷款关系,有利于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四)河南省
——以河南省虞城县政担企银模式为例
河南省虞城县结合本地情况开展“政担企银”融资担保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政府注资成立担保公司+企业入股担保公司+股东企业内部联保+金融机构授信放贷的新型担保信贷模式。该模式很好的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不足的问题。该模式的特点:一是担保公司有政府作为依托,金融机构认同程度较高,银企合作意愿较强;二是企业入股,有利于担保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商业化经营;三是公司不以赢利为目的,互助担保费用较少,企业融资成本低;四是贷款企业均为公司股东,可以促使企业审慎使用信贷资金,提高经营效益;五是担保公司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承担着资金再分配作用,有助于强化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职能和企业之间的互助联保意思。同时,贷款拉开梯次,企业还款时间具有明显间隔,减少企业还款压力,有助防范信贷风险。具体做法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民事行为能力的经营企业,经营稳定,有较好信誉,缴纳一定的资本金后即可申请成为公司股东。股东取得贷款必须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担保基金由担保公司统一存入贷款金融机构。基金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注资,一部分是企业入股。在自愿、互惠、互利、诚信的基础上3-5个公司股东又组成若干联保小组,互助担保小组按区域行业设置,金融机构按照各自的行业管理规定和企业资信状况,确定不同授信额度。
存在的共同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额信贷农村政策性扶持制度较少,有效监管不力
小额信贷额小面广、管理成本高、收益低,决定了农村贷款必须具有一定的政策性质。但由于目前农业灾害补偿制度、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以及农村政策性金融财政补偿机制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额信贷的发展;而且目前我国对小额信贷业务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措施,多头管理,层级不明
(二)资金来源没有保障,无法满足农民对资金的强烈需求
根据国家关于小额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小额信贷机构仍属于非政府的金融机构,无法取得合法地位,也就是只贷不存,不能吸收民间储蓄来扩展自己的业务,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不足。目前,小额信贷机构资金主要来源于捐赠、股东注册资本和不超过2个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并且融资不超过总资产的50%等,这些都限制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致使其无法满足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对资金的需求。
(三)管理水平与人员素质较低,贷款风险系数大
虽然小额信贷机构在很多地方已得到良好发展,但由于仍处于试点阶段,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依然普遍缺乏风险管理人才,无法很好的把握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变化;而又由于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为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很多农民自身素质不高,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不强,即使自身不需要资金也盲目积极争取贷款或者盲目虚构贷款用途骗取贷款改作他用;并且,农业、养殖业等不同于其他行业具有自身的弱质性,受自然灾害及生产环境影响较大,生产周期长,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所以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较大,风险难控。
(四)信用环境欠佳,影响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遵纪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对于小额信贷,信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一直以来,整个社会信用环境体系不健全,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借贷者不守信用,欠款不还甚至逃脱债务,增大小额信贷公司经营风险;还有一些实行联保制度的小额信贷模式,也有由于农户之间相互存在不信任原因而无法连结以来共同担保责任共同创业致富;一些小额信贷公司更是因为信用担保因素无法及时为农户提供急需资金。信用已成为了影响小额信贷甚至整个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建立健全信用环境体系,对于建设农村经济对于和谐社会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必要之举。
(五)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农村小额信贷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虽然我国早已经过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的一系列改革,但是公司内部管理授权、职责划分、激励约束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小额信贷机构尚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国外的成功经验
(一)孟加拉高利率盈利模式
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和商业化经营并不矛盾冲突。小额信贷机构实行较高的利率水平是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对于小额信贷机构而言,要覆盖其操作运行成本以及填补部分不良资产必须实行较高的利率水平;其次,从农户的角度看,农户无法得到低利率的贷款,只有较高利率才能使贷款真正到达比较贫困的农户手里,而且小额信贷机构的利率虽说较高但毕竟比高利贷低,更加有利于农民扩大生产,自主创业。就有关资料显示,孟加拉银行的贷款利息也要高于商业银行利率。其中,各营业所的资金是从总部借的,住房贷款一般是以4%的年利率借的,而以10%的利率发放给会员;创收性的贷款一般以12%年利率借得,而以20%的利率发放给会员。贷款期限一般是1年,每周必须还2%,年底连利息一并还清,来一年再借。由于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有更高的风险,因此,贷款的利息要高于商业银行利率。而且,乡村银行目前的股份中92%是由借款人持有,政府只持有8%的股份.乡村银行从商业资源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可借贷资金,对低成本资金的依赖也逐渐降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主要是建立了完善的信贷体系。其在总行下设立省级办事处,并设乡村信贷业务部,负责整个小额信贷业务系统的监管、制定系统的政策和业务管理制度、协调该系统与其他银行相关部门的关系,构成较为完善的信贷体系。整个业务的开展是通过下设的320个分支支行、3600个乡村信贷业务部和400多家村级服务站构成的小额信贷体系来完成的,业务直接覆盖广大乡村,完善的信贷体系为农村小额信贷的成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做到了可持续发展。
(三)赞比亚银保联合模式
赞比亚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联合创新出一些适合小农户的金融产品,如“Zyonse金融产品组合”,该产品由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融资,由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包括财产保险、生产信贷和抵押担保。农户要获得银行贷款只需存入一些款项作为保险金,并以他们的生产地库存收据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小额贷款得到了保险公司的担保,提高了银行对农户的贷款发放率,既支持了农业生产又分散了信贷风险,促进了小额信贷的发展。
启示与个人建议
(一)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大力支持小额信贷发展
小额信贷作为支持贫困乡村地区发展的有益探索,在中国起步发展时间还短,经验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应与时俱进,出台相关支持且与小额信贷相匹配发展的法律法规,并逐步承认小额信贷农村金融的合法地位,大力支持小额信贷发展,并进行引导和规范,整顿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三农”经济发展创造一片天地。
(二)创新小额信贷经营方式,开辟资金多方面来源
在吸纳各方捐赠,个人注资,金融机构入股,政府补贴的同时,积极支持私人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农信社甚至小额信贷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放农村资金互助组和农业保险机构,放宽最低比例。在资金能够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开辟资金来源多元化,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注入“血液”。
(三)全面提高小额信贷组织主体和借款农户素质
国际上不少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都有专门的资金用于培养把握市场和技术的人才,而在我国许多小额信贷机构为融入当地农村和更好的获取借贷人信息,一般采用当地村民干部作为信贷员人选,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小额信贷业务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员的个人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而村民信贷员明显比较不和这一条件;同时,农户作为借款人也需要了解新技术,学会如何应对市场不断调整自己的种植和养殖规模及生产方式,所以全面提高小额信贷双方素质,加强对二者的培训有其必要意义。
(四)探索新模式,分化小额信贷经营风险
根据赞比亚银保联合模式,从目前小额信贷的发展走势来看,化解小额信贷风险“小额信贷机构+保险公司”发掘农业信贷保险是其必然趋势。小额信贷机构可以和农户协商,由农户出资或者二者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购买商业农业保险,并确定小额信贷机构为第一收益人,这样可以在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造成贷款逾期不还或无力偿还时把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更加有利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减轻农户负担;开创分期还款,减小农户一次性还款压力。由于存在生产周期和还款期限不一致问题,很多农户所借贷款并不能用其本身项目收益偿还,容易造成风险违约。开创分期,分季还款方式,既能够帮助农户强化贷款早还的观念,也能够缓解农户一次结清的压力,防范小额信贷经营风险。
(五)建立农村信用体制,强化借贷者信用意识
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信用体系是各种借贷行为得以持续的根本,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加深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不仅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利与双方合作共赢,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既要制定维护社会信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范信用评级,也要宣扬模范信用形象,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湖北宜城粮油协会联保贷款破解农产品销售融资难题——杨希伟 郝同前 新华网(2)湖南省湘潭县信用联社“联户担保”解农民贷款难——黄明智 金融时报(3)民办小额信贷组织的运作与启示——武洪波
(4)山西省平遥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汪文 马小林 刘波 农民日报(5)从国外经验浅析河南农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调整对策——刘晓光(6)中国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发展对策研究——高 雷 吴 茜(7)浅析小额信贷的制度环境——刘美
(8)农村金融创新中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及问题探讨——伊海燕
第四篇:浅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及防范对策
浅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及防范对策
专业班级:金融104学号7042710005学生姓名:刘宝春
内容摘要: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民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军,而它对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却发展缓慢。本文在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进行简单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一系列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小额信贷 信用风险 防范对策
至2005年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为32573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66%。贷款余额为22354亿元,比2002年年末增长60%。2006年3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为11668亿元,占其贷款总额的比例由2002年年末的40%提高到49%;同时,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年末的81%提高到91%。鉴于农村信用社在全国小额信贷业务中占有主要份额,因此,对其信用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且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相关概述
(一)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是通过融资中介,按照组织化、制度化、商业化经营原则,为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无须抵押担保的小额、短期、连续、简便的信贷服务。在农村信用社领域,提供农户和微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一种常规性的信贷品种。
(二)信用风险
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到期没有偿还借款而给农村信用社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没有按期偿还的原因无非是两种,一种可能是项目失败,投资无法收回;另一种可能是收回投资及利润,但不愿偿还贷款。不论是有能力偿还,还是没有能力偿还,都是一种失信的表现。信用是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一旦小额信贷收不回来,则几乎处于无奈状态。因为凭借信用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旦断裂或遭到破坏,就会失去对贷款风险的约束力。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部分农户的信用观念较差是形成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主观原因。
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信用环境不好,严重影响了农户的信用行为。小额信贷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信贷产品,对群众的信用意识和信用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上过去长期政策性信贷和输血性扶贫贷款,特别是一些权力部门干部拖欠信用社贷款现象严重,使得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
二是我国的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不健全,对失信行为没有必要的约束力。农村信用社开展信用工活动,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通报,没有实质的约束作为。农村信用社之间信息不对接,造成一个农户在多个信用社多头贷款的现象。
(二)客观原因。
(1)自然灾害。小额信贷的回收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就是自然灾害。小额信贷与农作业的小规模经营是紧密联系的。而农业与自然条件是离不开的,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而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处于缺乏自然灾害保险的状态,容易造成小额借贷逾期。
(2)市场波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农产品市场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是由几个方面引起的。第一,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不管是基础设施、交通还是信息来源渠道,都是落后的。另外,农民本身文化素质,组织程度也影响了对市场的相关信息的获取。第二,农业项目选择上,有盲目趋同的心理。容易形成大片单一的种植或养殖,羊群效应表现突出。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将带来极大的损失。
(3)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信社贷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阶层我国目前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评价是以农户信用等级高低为标准的。因此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成为决定还贷率高低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用档案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评级带有盲目性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如村干部照顾关系评级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虚报数据和信用等级评级缺乏复审呈单一性。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
三、防范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对策
(一)改善信用环境,提高信用意识。
1、正确进行舆论引导,大力弘扬信用观念,提高农户信用意识。小额信贷的发放是基于农户的信誉来发放的。所以要降低信贷风险,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提高农户信用意识是关键。
2、打击逃废债的行为,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不讲信用的人,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制裁。比如降低信用等级,取消信用户的称号,运用法律武器等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3、农村信用社自身也要讲信用,带头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作为小额信贷的发放者,农村信用社对农户承诺的信贷资金要按规定及时发放,充分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二)延伸小额信贷的服务内涵,增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外在风险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要扩展小额信贷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发放小额借贷,不仅要把信用社办成农村的金融中心,而且要努力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村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一是要加强与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为农户提供科技支撑。二是要加强与保险部门的协作,把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三是要加强与贸易流通部门的协作。为农户提供各类市场信息,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
(三)加强贷款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工作。
(1)健全信用社内控机制,强化贷前调查工作。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应对农户的家庭人口、承包面积,劳力、家庭年收入、支出、资信状况等进行认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评信小组,对农户评级结果达成一致后,由评信小组成员签名确认,明确责任,并联责清收。
(2)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严把贷时审查关。从基层农村信用社到县级联社,必须配备强有力的信贷审批班子,严格实行贷款分级审批制度,提高信贷审批实力,规范信贷审批行为,明确分级审批权限,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避免审贷流于形式。
(3)制落实责任,强化贷后检查制度。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户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将贷后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农户贷款的管理和回收制定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分清人为与客观因素,合情合理地追究责任,提高对到期贷款的回收率。
(四)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农户个人信用是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依据是控制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二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当资金紧缺时可以帮助农户和信用社建立信贷联系为农户和信用社取得“双赢”的效果做出贡献。第三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
(五)加强与各级党政的协调沟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规律发展。
发放小额信贷的机构与各级党政机构要进行充分的协调与沟通,既要支持当地政府大的农业调产方针规划,更要强调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用市场的规律来配置资金资源。
参考文献:
[1] 张转方,黄怀亮.农村信用建设与小额贷款[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2]王曼怡,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6.[3]何文广,李树生等.农村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4]温红梅,姚凤阁,王岩伟.金融风险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9.[5]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
第五篇:对我国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为了更好地满足这部分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从2000年起,不单是政府扶贫机构或组织,我国农信社也开始涉足小额信贷项目,并主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模式开展业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一项增强信贷支农服务功能的重大政策措施,在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然而,目前我国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难点在于小额信贷极高的信用风险(农户的还贷风险),直接导致农户小额贷款难的现象屡屡发生以及农户小额信贷市场普遍存在的低覆盖率,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能否得到有效管理和化解,不仅关系到小额信贷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农户增收的扶持资金保障,而且关系到农村信贷市场秩序以及农户小额信贷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产生原因
我国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就其宗旨而言毫无疑问,是面向“三农”服务的。农户在获得小额信贷后,一般都是将其投入到种养殖业等农业生产中。与非农业不同,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受到气候、市场、技术及政策等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性的产业。作为发展中“小农大国”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之前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自然风险;而随着以放开农产品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改革进程的深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主导性作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风险日趋凸显。农业生产深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制约,所谓“多年致富、一灾致贫”、“一朝滞销、一季亏本”便是农业(农户)经受双重风险的直接体现。与此同时,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不仅面临国内市场风险,还需要面对来自国际市场诸如价格波动、外资控盘等多方面的风险。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被进一步放大甚至激化,相应农业风险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农业的高风险性使得农户的还款能力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贷款农户遭受极端气候或者诸如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情,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甚至血本无归,贷款农户在没有诸如农业保险等相应保障机制情况下根本无法偿还本息,陷入到“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窘境之中,最终只能违约而失信于农信社,导致信用风险产生。因而,小额信贷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
小额信贷是直接面向农户发放的、小额度的、无需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这使得与普通商业贷款业务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也是极易引发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从理论上讲,既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属于个人信用贷款,就需要一个相应的适用于个人的信用制度来对其进行管理和制约。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农村地区信用制度普遍缺失,农户个人信用记录系统尚不完善;同时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面向农村地区广大的农户发放的,目标群体庞大,因此其业务量远比普通贷款要大,并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每笔业务金额又较小,倘若农信社开展每笔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逐个收集农户资料,进行审查、跟踪以及贷后管理,其经营成本无疑是巨大的,这使得农信社难以充分了解贷款农户的信息;加之,农户申请小额信贷无须抵押担保,即使故意违约或者不能按时偿付,农信社也无法进行有效约束;此外,农户在获得小额信贷后可能会转而投向收益较高但风险也很大的生产领域,或者干脆不打算到期还款而挪用于其他非生产用途。信息的不充分或不对称以及贷款农户可能存在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在主客观上造成了今后还款能力不足的可能性。因而,正是由于小额信贷有别于普通商业信贷所具有的一些独特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为信用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并为农业风险传导或诱发信用风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导致目前农信社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放贷容易收贷难,贷款风险都集中于信用社,从而严重挫伤了农信社发放小额贷款的积极性,制约了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框架
我国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要想得到有效管理和破解,一方面必须从源头上加以解决,即对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必须针对小额信贷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加以防范,阻止农业风险传导或诱发信用风险。据此,我国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可以表述为:“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小额信贷”,即农户在从事生产经营之前与农业保险经营公司和农产品龙头企业签订相应的保单和订单,之后农户直接将订单合同抵押给农信社以获得小额信贷资金,购买诸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种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农业保险的主要功能在于化解贷款农户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自然风险,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设计和推广,政府在财政上予以合适比例的补贴,鼓励农户参加
农业保险,确保贷款农户农业生产稳定。而订单农业的首要功能在于通过订单将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散和转移给订单企业,帮助贷款农户获得稳定的收益,确保其还款能力。这样借助于“农业保险+订单农业”一体化风险管理工具,贷款农户可以完全转移和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所可能遭受的风险和损失:当贷款农户遭遇极端气候或者诸如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情后,事前
签订的农业保险合同可以给予贷款农户事后生产赔偿;当贷款农户遭遇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时,早已签订的订单农业合同可以确保贷款农户获得良好的预期收益,而将市场风险转嫁给订单企业。“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在对农业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小额信贷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订单农业的第二功能在于抵押担保功能。农民贵重财产少,很难找到用于抵押担保的抵押物,而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使用权和住房转为贷款抵押物仍存在法律和制度上的障碍。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小额农贷方式,可以有效破解农民贷款缺乏抵押担保物的问题。农民只要有订单合同支撑、有还款来源,可以按期还款,就可获得小额信贷支持。因此,通过订单农业与小额信贷捆绑,形成一个执行成本比较低的抵押担保替代机制,如果到期借款农户违约,不能按时偿付,农信社可以直接将抵押品(订单合同)拍卖转让以获得补偿。此时农信社虽然还是难以充分了解当地借款农户的信息,但自身所面临的信用违约风险已大大降低。这样小额信贷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得到有效克服,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农业风险传导或诱发信用风险。
配套措施
创新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工具来实现,要依据不同类型风险的表现特征,承险体生物学特性,创新和开发各种类型风险管理工具,满足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风险管理的需要。目前应重点开发和完善好农业保险(诸如成本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订单农业(诸如紧密型订单——签订合同时双方定种植面积、定价格、包收购、返利润、企业供种子;松散型订单——合同只确定最低保护收购价和基本质量要求,不限收购数量,高于保护价时随行就市)等各类农业风险管理工具。
创新小额信贷管理制度。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须从制度层面加以保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具体实体加以明确,制定小额信贷市场准入制度,包括机构的必备条件、审批制度、监督制度、报表制度等等,使农户小额信贷机构做到有法可依,避免政策的短期性和随意性对小额信贷发展带来的阻碍。要加强小额信贷机构的内部管理,应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前提下,建立起完善的机构章程和内部运行制度,设置完备的职能部门和监督部门,防止出现个人决策的随意性,保证管理的透明度。要强化人力资源建设,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方式,加强人员的配备定期对信贷员进行小额信贷业务方面和保险知识方面的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