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806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GS/QP0806
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版次/修改:B/0 1 目的
对事件进行记录、调查和分析,确立根本的、可能导致或促使事件发生的质量、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缺陷进行识别,处理实际和潜在的不符合,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防止不符合的发生或再发生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事件和不符合的处理以及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控制。3 职责
3.1 总经理批阅上级有关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文件并组织落实;组织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3.2总工程师参加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并审批纠正和预防措施。
3.3行政部贯标室协助公司领导定期组织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大检查,组织制定督促有关部门对不符合进行整改;参加质量问题及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及专业人员对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评审,检查并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3.4 责任部门参与事件的调查处理,对发生不符合和潜在不符合情况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4 工作流程 4.1 不符合的判别
a)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不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或违反国家和地方及行业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b)管理体系运行中出现的不符合和内审、外审、管理评审中出现的不符合; c)自检自查出现的不符合(包括设备的运行、材料的采购、搬运、贮存、施工过程检验和验收、交付过程、环境因素和风险控制等);
d)相关方提出的投诉或顾客抱怨;
e)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环境问题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 f)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其他不符合。4.2 潜在的不符合
a)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记录中反映出的质量隐患、环境隐患和职业健康安全隐患; b)相关方提出的质量隐患、环境隐患和职业健康安全隐患;
第 1 页
共 3 页 GS/QP0806
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版次/修改:B/0
c)公司各职能部门在本部门工作中发现的质量隐患、环境隐患和职业健康安全隐患;
d)工程走访服务中发现的质量隐患、环境隐患和职业健康安全隐患; e)内审、外审及管理评审中发现的质量隐患、环境隐患和职业健康安全隐患。4.3事件及事件的调查
4.3.1发生或可能发生与工作相关的健康损害或人身伤害(无论严重程度),或者死亡的情况。4.3.2 事件的调查
应及时开展调查和分析事件,并作好记录、以便:
a)确定内在的、可能导致或有助于事件发生的缺陷和其他因素; b)识别对采取纠正措施的需求; c)识别采取预防措施的可能性; d)识别持续改进的可能性; e)沟通调查结果。
4.3.3 事件调查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并予以保存。4.4 识别和评审不符合
4.4.1不符合包括不合格品和不符合项,不合格品针对产品而言,不符合针对事件而言,又称不符合项。针对环境或职业健康安全出现的问题,通称不符合或不符合项。4.4.2现场技术或管理人员发现不符合应立即将信息反馈到行政部贯标室,由责任部门会同现场技术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对不合格品或不符合项进行调查分析,视其性质和所承受的风险制定纠正措施,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4.4.3内审、外审和管理评审时的不符合项由管理者代表责成责任部门调查、分析其原因并制定纠正措施,实施纠正,必要时制定预防措施。4.4.4不符合控制要求
a)各部门建立本部门《纠正和预防措施一览表》,并按有关规定上报行政部贯标室;
b)行政部贯标室建立公司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一览表》;
c)对发生的紧急事件或连续、多次发生的事件由安全生产处组织相关部门分析原因,制定预防措施,以免酿成事故发生;
第 2 页
共 3 页 GS/QP0806
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版次/修改:B/0
d)一旦发生事故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执行有关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规定。4.5 纠正与预防措施
4.5.1根据不符合的判别和潜在的不符合,分别由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报告》或《预防措施报告》,限定整改时间,并跟踪验证。
4.5.2各部门应针对本部门的不符合,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及实施方案,以纠正和预防不符合的发生。
4.5.3各责任部门在制定措施时,必须明确应达到的目标、具体措施、方案、由谁负责实施、完成期限等。4.6 跟踪并记录措施的结果
4.6.1行政部贯标室或责成内审员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不符合的跟踪验证。
4.6.2各职能部门日常监测及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现和发生的不符合的,由发现和发生的部门填写《纠正措施报告》或《预防措施报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跟踪验证。4.6.3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由项目部填写《纠正措施报告》或《预防措施报告》,纠正措施的实施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跟踪验证。
4.6.4定期检查、审核和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相关部门分别将不符合信息转交发生不符合的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制定纠正、预防措施,限期完成。行政部贯标室或责成内审员负责跟踪验证。
4.6.5采取纠正、预防措施所引起的环境因素变化、危险源变化要重新识别新的环境因素、新的危险源,并进行重要环境因素评价、风险评价控制策划,执行《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4.6.6以上内容涉及文件的修改,依据《文件管理制度》规定和要求执行。5记录和表格 5.1《整改通知单》 5.2《纠正措施报告》 5.3《预防措施报告》 5.4《纠正和预防措施一览表》
第 3 页
共 3 页
第二篇:电器公司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深圳培训网
www.xiexiebang.com
电器公司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目的
建立和保持《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针对事件、事故不符合采取有效地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减少由此产生的不利于公司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的影响。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范围内所有体系产生的事故、事件和不符合所采取的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
3职责
3.1 体系管理中心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不符合(不合格)进行现场调查指导,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不符合项的实施情况负责监视和追踪验证,同时做好日常体系运作检查,并记录。
3.2 办公室负责环境和安全事故、事件的统计报告和处理。
3.3 各职能部门对本部门所发生的不符合和潜在不符合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工作程序
4.1 不符合的判别和来源
a.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不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或违反国家和地方及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b.内审、外审、管理评审中出现的不符合项。
c.体系运行检查时出现的不符合(包括设备运行、部件的采购、搬运、贮存、生产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环境因素和风险控制等)。
d.经确认属不符合而由相关方提出的投诉或顾客抱怨。e.出现质量问题、环境问题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f.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其他不符合项。
深圳培训网
www.xiexiebang.com
4.2 潜在不合格的判别和来源
a.各种运行记录中反映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隐患; b.相关方面提出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隐患;
c.售后服务、顾客反馈中发现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隐患; d.内审、外审及管理评审中发现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隐患。4.3 事故事件的判别和来源
事故: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如: a.发生应急事故(火灾、触电等); b.交通事故;
c.生产现场摔伤、砸伤、烫伤、中毒等; d.爆炸; e.职业病发生; f.财产损坏、损失。
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未发生伤害和安全危险的未遂事件。4.4 不合格(不符合)的评审
4.4.1 不合格包括不合格品和不合格项,不合格品指不合格产品(采购产品、过程产品、最终产品)不合格项指各管理体系运行中出现的不符合。
4.4.2 生产现场发现的不合格应立即将信息反馈到体系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生产部、质管部、办公室,由责任部门会同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对不合格或不合格项进行调查分析,视其和所承受的风险制定纠正措施,必需时采取预防措施。
4.4.3 内审、外审和管理评审时的不符合项由体系管理中心责成责任部门调查分析其原因并制定纠正措施、实施纠正,必需时制定预防措施。4.4.4 事件事故控制要求
a.办公室建立公司的事件事故和职业病统计台账及职工健康档案。b.对发生的紧急事件或连续多次发生的事件由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分析原因,制定预防措施,以免酿成事故。
c.一旦发生事故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执行《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规定》。4.5 纠正预防措施
4.5.1 根据不符合的判别和潜在不合格,分别由责任部门制定“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情况报告”限定整改时间,并追踪验证。
深圳培训网
www.xiexiebang.com
4.5.2 各部门应针对本部门的不合格,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及实施方案,以纠正和预防不合格的再次发生。
4.5.3 各责任部门在制定措施时,必须明确应达到的目标,具体措施方案,由谁负责实施,完成期限等。4.6 跟踪并记录纠正措施的结果
4.6.1 体系管理中心负责各管理体系运行产生不符合的跟踪验证。
4.6.2 体系管理中心、办公室在日常对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开出不符合项整改报告、交不符合产生部门整改、限期完成后提交验证。
4.6.3 内审、外审、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合格(不符合),体系管理中心责成责任部门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限期完成后提交体系管理中心验证。4.6.4 采取纠正预防措施所引起的环境因素变化,危险变化要重新识别的环境因素,新的危险源并进行重要环境因素评价、风险控制,执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更新程序》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4.6.5 以上内容涉及文件的修改,依据《文件控制程序》执行。相关文件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更新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记录
Q/XXX.QEO.R-14-01 《纠正预防措施实施表》 Q/XXX.QEO.R-14-02 《纠正预防措施实施计划表》
第三篇: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目的
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实际存在或潜在的事故、事件、不符合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防止事故、事件、不符合的重复发生,确保体系有效运行,并保持持续改进。2 范围
适用于公司和中兴装卸运输站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3 术语定义
3.1 三定:定人员,定措施,定期限;四不推:凡自己能解决的,班组不推给车间,车间不推给部门,部门不推给公司,公司不推给政府。4 职责
4.1 管理者代表负责体系内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批准,并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协调。
4.2 环境安全部负责事故、事件原因的调查分析、处理、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事故、事件原因的调查分析和纠正措施的制定,并进行实施。
4.3 各职能部门负责不符合原因的调查与分析、处理,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实施,无法解决的上报环境安全部。
4.4 环境安全部对各职能部门不符合发出通知,同时要求各职能部门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4.5 环境安全部负责对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效果的检查验证,并提出考核意见。5 工作程序
5.1 事故、事件管理
5.1.1 具体实施按照《事故处理控制管理规定》执行。5.2 不符合的范围
5.2.1 休系文件与标准不符合。
5.2.2 体系文件与应遵守的法律及其他要求不符合。
5.2.3 事故与事件频出,安全管理绩效与方针和预期目标不符合。
5.2.4 体系实际运行实施与体系文件的内容要求不符合,特别是事故发生后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与本程序的要求不符合。
5.2.5 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及事故隐患等不安全因素。5.3 不符合的信息来源
5.3.1 生产过程的监督及各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5.3.2 对事故、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时发现的不符合。5.3.3 环境安全部巡查时发现的不符合。
5.3.4 各职能部门安全员在日常巡检中发现的不符合。
5.3.5 相关方的合理抱怨及员工在正常生产中发现的不符合。5.3.6 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变更引起的不符合。5.3.7 内审、外审中发现的不符合。5.3.8 监测中发现的不符合。5.4 不符合原因调查
一般不符合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原因调查,较重大的不符合由环境安全部组织相关方共同进行原因调查,必要时报请管理者代表参与或组织分析。5.5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5.5.1 各职能部门经调查分析,针对不符合项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5.5.2 对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等轻微不符合,能够立即整改和纠正的,可口头安排、及时纠正,不开具不符合的书面材料。
5.5.3 环境安全部在日常管理及体系内部审核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带有普遍性或管理性的不符合项,并以书面形式(体系审核时采用《不符合报告》、日常管理中
采用《纠正与预防措施报告》)通知有关职能部门,责任部门根据不符合项的内容,制定出纠正与预防措施,及时整改。
5.5.4 体系外审时发现的不符合项,由环境安全部在日常及时通知责任部门,责任部门根据不符合项的内容,制定出纠正与预防措施,及时整改。
5.5.5 对不符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报管理者代表批准,环境安全部实施有效监督。
5.5.6 各部门制定的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落实后填入《纠正与预防措施报告》,并落实措施保证效果,问题解决后,由部门负责人签字并上报环境安全部备案。
5.5.7 当环境安全部与责任部门在措施上存在分歧时,应由双方进行协商,仍达不成一致意见时,上报公司领导协调解决,制定出措施。5.5.8纠正与预防措施包括: a.管理措施 b.技术措施 c.行政措施 d.培训措施
5.5.9 不符合的纠正过程中,凡责任部门解决不了的,可逐级上报各级部门,按“三定四不推”原则。
5.5.10 不符合纠正过程中若出现涉及文件的变动,按《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的有关要求进行。
5.6 不符合的验证
5.6.1 环境安全部根据不符合部门上报材料,对措施的落实和效果进行跟踪和监督,直至不符合项的完全消失。
5.6.2 纠正与预防措施实施后,由责任部门负责人和专、兼职安全员负责检查措施实施的效果,环境安全部负责纠正与预防措施的最后验证。
5.6.3 体系外审中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实施后,环境安全部负责检查措施实施的效果,由外审单位做最后验证。
5.6.4 重大不符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由公司领导负责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验证。
5.6.5 验证工作可采用现场检查或通过记录、资料对比的方式,验证记录要有充分的事实和根据。
5.6.6 责任部门未能完成纠正预防措施或实施效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若无正当理由或不能提出可接受的修正期限,由管理者代表进行协调,环境安全部制定限期限整改的书面通知下达责任部门,直至问题解决,期间环境安全部实施监督工作。5.7 记录保存
5.7.1 环境安全部/责任部门负责保存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的相关记录,包括修改原有程序文件或新增文件。5.7.2 责任部门保留相关记录备案。6 支持性文件
6.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6.2《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6.3《绩效测量与监视控制程序》 6.4《记录的控制程序》 7 相关记录
7.1《纠正措施报告》
第四篇: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3.1 3.2 3.3 3.4 3.5 4 4.1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2 4.2.1 4.2.2 4.2.3 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目的
为纠正和预防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发生的不符合及 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事件,防止不符合或潜在不符合的再次发生或发生,避免或减少由此产生的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影响,特制定本程序。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 / 环境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发生的事故、事 件、不符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控制。
职责
企业管理部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纠正或预防措施管理情况。
安全监察部负责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含事故、事件)运行中纠 正或预防措施的管理。
生产技术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纠正或预防措施的管理。质量检验中心负责对进、出厂物资的验证检验工作。
各部门 / 车间负责本部门 / 车间职责范围内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的 管理。
工作程序 不符合来源
内、外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数据分析、监测与测量;
各级人员日常检查发现的不符合;
内、外部职业健康、环境监测中发现的不符合; 顾客或相关方的抱怨及投诉;
产品质量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和事件; 事故调查、安全检查发现的不符合。不符合判断依据
GB/T19001- 2000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GB/T24001— 1996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GB/T28001- 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4.2.4 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4.2.5 本公司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3 不符合评审
4.3.1 针对不符合的来源,由不符合的主管单位明确责任单位,确定采取纠正、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a)纠正是没有过错责任,针对不符合本身所采取的改正。b)纠正措施是针对不符合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措施防止再发生。c)预防措施是针对潜在不符合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措施防止发生。4.4 不符合的处理
/ 车间要分析原因,举一反三,4.4.1 对于需制定纠正措施的不符合,责任部门 避免类似的不符合再发生。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a)当不合格品批量出现、发生质量事故或发生其他事故时; b)相关方提出投诉,责任在公司内部时; c)外审中发现的不符合;
d)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内部审核发现: 同类问题同一审核区域重复
出现或严重不符合时;
e)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认为需采取纠正措施的不符合
等。
4.4.2 制定纠正措施要做到:
a)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源,避免避重就轻; b)具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可行性; c)措施与问题的严重性要相适应; d)能够防患于未然。
4.4.3 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执行《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管理 评审控制程序》。
4.4.4 本公司及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或公司监测中发现的不符合或问题,管部门下发通报,责任单位处理,业务主管部门跟踪验证。
4.4.5 各部门 / 车间负责日常运行中发现的不符合的处理,并将影响较大、趋向 性、重复出现的不符合及其处理情况报安全监察部
/ 生产技术部或相关业
各业务主 务主管部门。
4.5 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和验证
/ 车间负责分 4.5.1 内、外部审核及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或问题,责任部门 析原因,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经责任部门
/ 车间领导审核,企业管理部
确认后,责任部门 / 车间组织实施和自查,企业管理部负责跟踪验证。
4.5.2 监测与测量和日常运行中发现的影响较大、趋向性、重复出现的不符合或问 题,由业务主管部门下通报,责任部门 / 车间查明发生的原因,制定纠正或 预防措施,经业务主管部门确认后组织实施,由业务主管部门跟踪验证; 日 常运行中发现的轻微不符合,由责任部门 / 车间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4.5.3 职能部门人员在日常检查中发不符合通过检查通报的形式通知责任部门 / 车 间,要求责任部门 / 车间及时整改,必要时责任部门 / 车间要制定纠正措施计 划,经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审核后实施,专业主管部门跟踪确认,完成情况在 通报中进行通报。
4.5.4 专业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通过检查通报的形式通知责任部门 / 车间,责任 部
门/ 车间及时进行整改,必要时责任部门 / 车间制定纠正措施计划,经主管 部门领导审核后实施,检查部门跟踪确认,并通报完成情况。
4.5.5 上级部门的指令性检查发现的不符合依据检查单位的反馈情况主管部门组 织有关单位制定纠正措施计划,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后责任部门 改,主管主确认完成情况,并报企业管理部备案。
4.5.6 事故、事件的分类、报告、调查、分析、处理等的职责及要求,按《兖矿 国泰化工有限公司事故管理制度》执行。
4.5.7 对于质量 / 环境 /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确定的潜在不符合应采取
预防措施发生。
a)产品(包括中间产品)质量方面采取的预防措施,生产技术部组织有关生产
车间制定预防措施计划,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或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生产 技术部负责跟踪验证;
b)其他质量方面采取的预防措施,由主管部门组织责任部门
措施,主管部门负责人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证结果报企业管理部备案;
c)环境 / 职业健康安全方面采取的预防措施,安全监察部组织有关部门 / 车间
/ 车间制定预防 / 车间实施整
主管部门跟踪验证,验
制定预防措施计划,安全监察部负责人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安全监 察部跟踪验证,报企业管理部备案。
4.5.8 纠正或预防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因客观原因影响计划不能按期完成时,责任 单位要提出整改延期申请,报主管部门备案 通报上进行备注)。
4.5.9 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后不能达到要求时,要重新按上述程序执行。(申请、备案方法一般采取在原 4.6 纠正或预防措施导致文件修改时,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 相关文件
5.1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5.2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5.3 《文件控制程序》
5.4 《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事故管理制度》 6 记录 通报。
第五篇: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目的
为了及时纠正已发生的不合格,消除实际发现的和潜在的不合格原因;并采取措施减少不合格所造成的影响,防止再次发生或产生新的不合格,以促进质量/产品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改进产品质量,提高顾客满意程度特制定本程序。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家用空调质量/产品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过程、产品中已发现的和潜在的不合格及原因的控制。本文件未考虑环保、安全问题的处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不符合及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具体依《EHS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 序》执行。定义
3.1 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3.2 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3 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的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职责
4.1 品质管理部:负责对质量/产品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运行的各次内/外审核及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确定分析问题和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责任部门,以及结果验证部门,并跟踪问题的整改。
4.2 成品检验部:负责对内、外部反馈的产品质量问题,确定分析问题和采取措施的责任部门,以及结果验证部门,并跟踪问题的整改。
4.3 原材料检验部:负责跟进、验证供方对原材料质量问题的改进。
4.4 管理者代表:负责对质量/产品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运行的各次内/外部审核及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不符合时,确定分析问题和采取措施的责任部门,以及结果验证部门,负责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有争议时的最终裁决。
4.5 各有关部门:负责及时向品质管理部、成品检验部或原材料检验部反馈实际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建议。
4.6 责任部门:负责根据已有或潜在不合格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4.7 相关部门人员:协助或配合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在被指定或相关程序有明确要求时对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验证。工作流程
5.1 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时机
5.1.1 采取纠正措施的时机
a)当管理评审提出的问题,由品质管理部填写《纠正/预防措施单》发给责任部门确认。
b)当各项质量目标指标出现不达标时,以及从质量目标指标统计分析结果中得出需改进的方向,统计部门向责任部门提出改进建议,责任部门应采取项目或 QCC 等改进方法实施改善,具体操作见《项目管理制度》、《QC小组活动管理规定》。
c)当质量/产品有害物质减免过程管理体系内/外部审核及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由审核组开出《不合格报告》给责任部门确认,具体操作见《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d)当生产/成品检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批量质量问题、人为装配质量问题属于作业指导书未规定或规定不合理等情况时,需填写《质量/工艺问题反馈单》,启动 PLM 质量改进工作流程,具体操作见《质量改进工作管理规定》。
e)当原材料检验部、生产工艺部、成品检验部在原材料检验、生产、在线检验过程中发现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时,填写《原材料质量问题反馈单》,原材料检验部负责对反馈的所有原材料质量问题进行处理、跟进,具体操作见《原材料质量问题反馈管理规定》。
f)当国内/外市场反馈产品质量问题时,由客户服务部/海外技术支持部填写《国内外产品市场质量信息反馈单》,启动 PLM 质量改进流程,统一反馈到成品检验部确定责任部门,具体操作见《质量改进工作管理规定》。
g)当其他有必要控制某一不合格再发生时,由提出部门填写《纠正/预防措施单》发给责任部门确认。
5.1.2 采取预防措施的时机
a)管理评审及公司会议所输出的与管理体系有关的预防措施,由品质管理部填写《纠正/预防措施单》发给责任部门确认。
b)各有关部门定期对各种记录,包括检查记录、审核报告、客户投诉等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是过程的业绩及其变化趋势)。当发现潜在的不合格的因素时,召集相关部门开会讨论,对潜在的不合格是否采取预防措施,应根据涉及的成本、风险、效益进行平衡分析。如果不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则做出结论。若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则 填写《纠正/预防措施单》。
5.1.3 填写上述所产生的纠正/预防措施单时均需将不合格项问题描述清楚,经提出部门主管签名后方可发出,必要时需注明要求回复纠正措施的时间。
5.2 原因调查分析、评审和制定措施
5.2.1 责任部门接获纠正/预防措施单后,应指定人员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必要时会议分析,确定出不合格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将整理后的分析结果记录于纠正/预防措施单上。
5.2.2 相关责任部门根据分析结果在要求回复时间内制定纠正/预防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以及预计完成日期,经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名确认后提交给提出者。
5.2.3 当不合格涉及多个部门时,主要责任部门应及时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原因分析,确定一致可行的纠正措施计划,必要时报请上级协调。纠正措施计划应:针对每一可予消除的原因确定改进措施;确保措施具体、可行;包括各项措施的计划完成时间。
5.3 纠正/预防措施的批准
5.3.1 纠正和预防措施制定后,由提出者对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有效性评估,必要时由管理者代表对措施的适宜性进行批准。5.3.2 对质量/产品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运行的各次内/外部审核及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不符合,由管理者代表确定分析问题和采取措施的责任部门,以及结果验证部门,负责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有争议时的最终裁决。
5.4 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5.4.1 待纠正措施单提出者对制定的整改措施进行有效性评估后,责任部门应严格按照制定的纠正措施计划实施整改,并在预计完成期内完成。
5.4.2 责任部门若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原因分析和相应纠正措施计划的,应及时知会问题跟踪部门。
5.5 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效果验证
5.5.1 验证部门在验证时应:核查有关措施的实施情况;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验证措施的有效性,如实物验证、试验等;收集必要的证实性文件和资料。
5.5.2 责任部门完成纠正/预防措施后应及时通知问题跟踪部门,问题跟踪部门安排指定的部门或人员对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情况及其效果进行验证。当整改和验证为同一部门时,验证和整改不能为同一人且验证人与被整改的项目无直接责任关系。
5.5.3 验证部门收到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单据后,应在两日内对纠正/预防措施的整改情况进行验证;两日内不能完成的,应及时给予回复,经协商确定最迟计划验证完成时间。验证完成后及时在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单据验证情况栏内填写验证情况交单据的保管部门,相关证实性证据和资料作为验证结果的附件。经验证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应当巩固、规范化,必要时修改相关文件;如验证无效或效果不理想时,应重新分析原因,制定措施。
5.6 记录管理
5.6.1 整改部门、验证部门在整改、验证过程中将相关的纠正/预防措施单据原件遗失的,由遗失部门负责并在遗失后的第 1 个工作日内到问题跟踪部门处补办。
5.6.2 品质管理部、成品检验部及原材料检验部需对所跟踪的问题改进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做为管理评审的输入资料。引用文件
6.1 ZG/CX12.1
《内部审核程序》
6.2 ZG/QGC003
《原材料质量问题反馈规定》
6.3 ZG/CX19.1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6.4 ZG/QGK021
《质量改进工作管理规定》
6.5 ZG/CX16.2
《EHS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6 ZG/QGC042
《项目管理制度》
6.7 ZG/QGC038
《QC 小组活动管理规定》 相关记录
7.1 ZG/JL16-01
《纠正/预防措施单》
7.2 ZG/JL16-03
《原材料质量问题反馈单》
7.3 ZG/JL16-04
《质量/工艺问题反馈单》
7.4 ZG/JL12-03
《不合格报告》 7.5 ZG/JLK021-01 《国内外产品市场质量信息反馈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