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略蓝色国土 建设海洋强市
经略蓝色国土 建设海洋强市
发布时间:2011-11-
5信息来源: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目前,海洋问题已成为全球沿海国家和地区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深圳市政协对海洋问题非常重视,去年就把“关注海洋”作为议政的专题,今年又把海洋产业发展作为重大调研课题进一步加以论证。
深圳是一个滨海城市,拥有海岸线长257.3公里、海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滩涂面积70平方公里,大、小岛屿39个,岛岸线长25公里。深圳滨海及海域范围内具有优越的地质地貌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大鹏湾和深圳湾都是优良的港湾,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各类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400余种,其中海洋渔业资源50多种,鱼类40多种、虾类8种、贝类10多种;深圳还拥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大鹏半岛的生态旅游资源日益受到重视。2005年8月,大鹏半岛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同年,大鹏半岛海滩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此外,深圳湾还拥有国内唯一的市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盘点成就,足以令我们自豪。为此,把深圳海洋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技术优势、体制优势转变为加快深圳发展的后继优势,为深圳突破人口、土地、环境、资源“紧约束”、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前景广阔。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深圳海洋发展工作
追溯历史,昔日强国葡萄牙、荷兰,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西班牙,二战后的超级大国苏联和现在盛气凌人的美国,依靠的都是海上力量;中华五千年,更直接证明兴衰荣辱与海洋密切相关:唐朝的繁荣、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清朝的闭关锁国和落后挨打、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权争端,无不折射出海洋对国家地位和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在看到成就同时,要高度关注国内外海洋发展动态,高度关注海洋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采取科学对策,切实加以解决。
(一)高度关注世界各国海洋新动向
深圳需要以特别之为立特别之位。纵观国际,21世纪是海洋世纪,美国于2001年成立了海洋政策委员会,提出“世纪海洋蓝图”,日本明文提出要在海洋科学里“起领导作用”,各国纷纷把海洋作为“强国游戏”的筹码,对海洋的投入和开发都在全面升级。这一切提醒我们,时不我待,发展海洋经济已绝非造船下海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属于核心竞争力层面的战略选择。随着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近海资源已成一个“快扒光的饭碗”,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部分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低、优势不明显的海洋产业、产品必然会受到严重冲击,抢占海洋产业升级制高点又面临国内外的巨大挑战。这些都需要我们密切加以关注,认真应对。
(二)高度关注国家政策走向和沿海各省市发展态势
去年,曾培炎副总理视察渤海,召开现场会,专题听取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这在海洋工作史上鲜见。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将“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单独列为一章。在近两年全国“两会”上,“海味儿”确实也越来越浓。据国家海洋局介绍,2005年全国主要海洋生产总值达1万7千亿元人民币,势头迅猛,比2003年刚突破1万亿,递增了70%。国内各兄弟城市也形成你追我赶之势,浙江省在2004年编制完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山东早在1991年就提出“海上山东”计划,要水陆经济平分秋色;福建省政府于2006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勾勒出从海洋资源大省迈向海洋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接着又召开全省海洋工作会议,省委书记亲自做动员和部署;上海在海洋交通运输、船舶工业全国居首的大好形势中,提出到2010年建成国家外向型和高层次的海洋经济基地、国际海洋工程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中心、国际海洋服务中心等宏伟目标。天津、海南、青岛、宁波、厦门等省市也不甘示弱。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对海洋事业必须要有忧患意识。
(三)高度关注深圳海洋事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目前深圳海洋事业存在保护与发展矛盾大、开发档次不高、非法用海严重、陆海规划分离、科技支撑薄弱、人手不足、污染严重等问题。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矛盾是起主要作用的:
一是规划。海陆规划严重脱节,功能区分布矛盾,以致岸线资源被严重切割、侵蚀和污染,如东部海岸盐田至葵涌段,由于港区和油气码头的存在,可用于开发的公共岸线所剩不多;赫赫有名的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紧邻的就是6平方公里的排污区。
二是管理。涉海行政机构的“叠床架屋”与管理空白、盲点众多并存。试举两例:如海洋气象,水面以上称“气象”,水面及以下称“水文”,本来是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衔接的系统,却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信息不畅、资源不能共享,给海洋灾害预防带来很大问题;海事、边防、海洋、气象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要,都建立了各自的海洋监测点,各自撒下“胡椒粉”,却无法形成整体覆盖,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三是信息。深圳缺乏对海洋事业的系统关注,海洋数据残缺不全、口径不一,仅是因工作临时需要随意摘取、推算,致使目前无法使用严格的指标设计和完整的数据,不能对全市海洋工作形成全局性把握。调研中我们发现,厦门市与国家海洋三所合作,实现了主要海湾的数值模拟,确保海洋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利用,初步建立起由海量多分辨率、多时相、多类型空间的海洋监测、观测数据及其分析法、模型构建而成的虚拟“数字海洋”,提供了各类海洋数据、信息、成果的共享平台,很值得我们借鉴。
(四)高度关注海洋软环境、软资源建设,大力提升深圳海洋软实力
加强海洋软环境、软资源建设,是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圳未来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依赖。软环境、软资源包括科学研究、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法制等方面。厦门为解决“龙多不治海”局面,采取“海上执法统一抓,问题处理再分家”的方式;香港的海岸公园、湿地保护区、海岸保护区等目前均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了,保护的面积占到香港总面积的45%;青岛拥有28家海洋科研机构、国家部委、省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6个、全市海洋专业技术人员达5000余人,占全国一半以上。
由于特殊的发展历史,软科学研究、软资源沉淀仍然是深圳的劣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海洋工作的被动局面,调研中我们确实感觉到有差距。但问题的另一面也应看到,正如深圳没有大量的科研院所,却成为全国的官产学研基地,高新技术因此获得了飞速发展;深圳的文化底子单薄,却产生许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业日趋发达一样,“矛盾凸显”同时也是“黄金交织”,因此,要高度重视软科学、软资源、软环境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向制度、向管理要资源,加快完善法制、规划和政策体系,变“制度成本”为“制度资本”;注重通过区域协作要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速发展。总的来说,深圳发展海洋事业的路径选择只能是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软硬兼施”,重在拼软实力,才有可能“后来居上”。
二、深圳发展海洋事业的总体思路、目标和原则
深圳目前海洋事业与全市经济的发展进程还不相适应,海洋事业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十一五”期间,我们根据全市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不回避矛盾、不沉溺成就,制定深圳海洋发展战略和实施纲要。
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努力实施《深圳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陆域经济为依托,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规划、管理为突破,以资源合理开发、集约利用为重点,坚持科技兴海、科学管海,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海洋防灾预警机制及减灾体系,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实现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的跨越。为此,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坚持陆海联动、协调发展。依托我市陆域经济优势,统筹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发展,并逐步向高端服务业扩散。注重海洋环境保护、加强海域污染治理,根据环境容量,协调开发区域、开发时序、开发力度,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
——坚持机制创新、科学管海。发挥我市的创新优势,推进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涉海地方性法规体系,建立海洋管理和执法统筹机制、健全海洋灾害预警和防范体系,凸显深圳在全国海洋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科技兴海、自主创新。发挥我市高新技术优势,突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官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成为海洋技术创新主体,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完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形成项目生成和实施的保障机制,推进资源有效整合,提高海洋开发实效。
三、以更大的信心、决心和工作力度,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深圳海洋事业发展
深圳海洋工作存在的不利因素,有些是短期可解决的,有些是需要长时间努力克服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问题。综合考虑目标要求和现实可能性,我们设想按照“重点打造一个体系、强力推进两项突破、逐步构建三个机制”的工作思路,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深圳海洋事业的发展。
重点打造一个体系
为深圳打造一个蓝色产业体系。该体系应由不同层面构成,包括港口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海洋航运等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远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着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鼓励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发展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发电、石油仓储、船舶工业等,都能有效扩大“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作用,进而使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强力推进两项突破
第一,海洋环保工作实现新突破
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就已显示,深圳海域基本处于中度污染程度,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整个珠江口海域95%的海水属于国家重污染标准。近十年来,深圳海域还发生年均一次的油轮泄漏污染事件。深圳湾实际是深圳河的纳污水体;大鹏湾受洋流影响自净能力差,赤潮连年发生。海洋保护区仅占用海面积2.92%,基本没有生态缓冲空间。
我们建议,结合珠江流域(深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建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配套工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海总量指标控制和海洋开发项目“三同时”制度;依法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进行严格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论证;建立海洋数据库,为科学用海、永续用海提供依据。
第二,海水综合利用工作实现新突破
“水荒”可能成为深圳继“米荒”、“电荒”、“油荒”后面临的第四个资源性隐患。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3500万立方米,解决了1/5人口供水问题,而且这个巨大的市场还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海水淡化成本可逐渐降低。如新加坡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为0.69新币/吨(折合人民币约3.45元)。我们应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积极跟踪国际国内海水淡化的技术进展,做好产业化发展海水淡化和城市综合利用海水的技术准备和商业准备;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较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近期选择一两个项目建立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海水冲厕示范工程,在技术应用、运行管理等方面积累经验;制定海水利用激励政策,利用经济杠杆,引导临海工业尽量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用水。
逐步构建三个机制
第一,规划管理工作机制
海洋规划、管理工作并不仅仅限于部门性质,需要从市政府的层面进行全方位、远视野的评估。
体制“群龙闹海”,效率不高。应成立统一的海洋工作统筹机构;建立海洋发展咨询机制;建立海上统一执法制度;建立海洋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尽快开展海洋产业统计工作;加大海洋宣传工作,强化海洋意识。
规划“陆海分离”,功能冲突。建议加强港口建设规划、临港工业发展规划、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海洋功能区划之间的协调和对接,从目前互不相容、占尽用光的局面,向相互兼容、留足余量转变。
第二,科技创新机制
“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发挥海洋科技实力较强的外地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海洋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通过海洋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教育基地的建设,逐步引进海洋学科带头人和海洋科技人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联合有实力的机构共建海洋科技研发载体,开展项目合作;逐步加强海洋中试平台及研发平台建设,强化我市海洋科技孵化器作用。
设立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组织海洋生物育种、海洋药物、海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科技攻关;鼓励涉海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促进企业成为海洋科技创新主体。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第三,区域协作机制
以城际互动提高协同发展水平,加速深圳海洋事业发展。
惠州大亚湾石化项目、坝光精细化工园区、LNG电厂与深圳东部滨海旅游度假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生态缓冲区域的现实需求之间可能存在价值目标冲突,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协商机制。
生命源于海洋,开放也源于滨海。面对海洋,我们当怀敬畏;开发海洋,我们先求自新。所谓时势造英雄,追溯历史,当蓝色文化成为主体时,国家就强盛。我们需要,以更大的胆识、更强的魄力,更多的谨慎,向建设海洋强市推进,最终才能够无愧于这片蓝色国土的赠予!
第二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
王文洪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年),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被称为文化竞争力。舟山是我国唯一的海上群岛城市,发展海洋文化,不仅仅是舟山“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来提升舟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地说,有以下三方面作为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把海洋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先导。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也就缺少竞争能力。要在竞争中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城市文化功能的定位、取决于科学的文化发展规划。在国外,伦敦提出:发展文化战略和创造新的文化多样性能够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都市的地位。英国老牌的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的文化战略是: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之都”或“文化之都”,并明确提出“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世纪之交制订了新世纪第一次十年的文化战略,在报告中开篇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城市即人化,文化即城市”。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的《文艺复兴城市》明确提出: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要成为亚洲的核心城市之一。
在我国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建设备受关注。广州提出“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定位于文化,要建设文化山水城市。武汉市提出城市环境创新要面向世界,张扬城市个性,突出文化底蕴,营造新的城市亮点,建成“文化武汉”。浙江省的城市建设也十分重视文化战略,“实力杭州、活力杭州、魅力杭州”已成为经营杭州、发展杭州的文化理念;宁波“三江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建设凸现了文化内涵和现代气息;绍兴在城市建设中做好“水”字文章,突出“江南水乡”特色。
今天,在城市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关心舟山发展的人都在思考:舟山凭什么在新世纪城市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应该用什么作为实现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用什么来增创新优势,增强舟山在沿海地区的竞争力?用什么来营造舟山这座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扩大其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我们想到了海洋文化,并把它作为“舟山新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可以说“海洋文化繁荣之日,就是舟山经济振兴之时。”
第二、把海洋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其含义是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进行工业化、信息化、商业化加工与运作,其范围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新闻出版、体育娱乐、信息咨询、设计策划、文物工艺等领域。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不但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加快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而且可以引导大多数文化行业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以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文化产业在新世纪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舟山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问题在于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不是以产业形态而是以事业形态出现,走的是政府办文化的路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原始积累和投入机制,导致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比如舟山“小百花”越剧团还没有完全面向市场;新兴的“沙雕工艺作品”尚未形成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于一体的产业;文化产业更多地集中在见效较快的旅游业上,还没有向其他行业拓展。
要建立起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的舟山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必须首先实现思想观念转变。应更新“文不经商,士不理财”,“主业靠政府,副业靠产业”,以及“富余人员搞三产”等落后观念,科学认识文化的产业属性,确立正确的文化产业观。比如舟山国际沙雕节,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舟山渔民画经历了“市场冲击”低谷之后,借产业化机会将重新繁荣。其次应尽快出台有关扶持海洋文化产业政策,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价格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私人资金和外资投入海洋文化产业。以普陀为例,自2001年以来共吸纳民间资本4亿多,用于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最后在海洋文化产业规模上,要把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产业做大。实现从“弱、小、散”向集约化转变,以形成集团化、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比如海洋艺术演出业、海洋图书信息业、海洋文博展示业、海洋休闲健身业、海洋影视基地、海洋文化网站等等。
第三、把海洋文化旅游业作为落脚点。
当今社会,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旅游业的内在特性——文化性,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文化旅游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37%,近几年将以15%的年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海洋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普陀山旅游热长年不衰。信仰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对僧侣和信徒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人们来普陀山的目的主要在于朝山拜佛,信仰观音文化。普陀山在我国及国际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日本、法国、印度、东南亚(称为佛教国家)各国僧人和信徒,来普陀山朝拜历代不绝,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11月,举行了首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体现了自然、文化与生命的结合。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文化遗产已成为一大旅游热点,并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世界遗产=世界名片=注意力经济。”现代人旅游追求新奇(求新),渴望到大都市如上海、深圳、香港等感受现代生活,后现代人或当代人期盼“回家”(怀旧),去海边,去森林,去没有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普陀山作为佛教文化遗产,在今天中国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热中,应该积极向上争取,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区域分布各有特色,定海为海洋历史文化,沈家门为海洋渔业文化,普陀山为海洋佛教文化,朱家尖为沙雕文化,桃花岛为海洋武侠文化等等。各县区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积淀,都在着力做好海洋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有的做“海”字文章,如海钓邀请赛、沙滩排球赛、帆船锦标赛等;有的做“渔”字文章,如渔家乐、渔家风情、海上人家等。总之,海洋文化旅游既是海洋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结合,又是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结合,是舟山旅游经济的重中之重,是舟山城市营销的战略选择。
第三篇:保护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蓝色国土 发展海洋经济
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家海洋局局长 孙志辉
海域法宣传
陆源排污口环保执法检查
一、“十五”期间海洋工作的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海洋工作队伍日益壮大的五年,也是海洋事业发展史上亮点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海洋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开拓进取,奋发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许多骄人的业绩。
(一)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十五”期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累计达5749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1.1%(可比价)。2003年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0亿元。2005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16987亿元,增加值72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0%,实现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十五”发展目标。其中,广东、上海、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市继续保持海洋经济大省(市)的龙头地位,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均突破了2000亿元,象山、绍兴、即墨、荣成等41个海洋经济强县入选全国百强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由2001年的34.713.751.6,转变为2005年的173152。涉海产业吸纳的劳动力达2780万人,占沿海地区总就业人数的10.1%。
(二)海洋规划体系基本形成这几年,我们在规划工作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由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在宏观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有着重大意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经国务院批准后,我们认真组织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保工作。最近由发改委、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为我国发展海水利用事业,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尤为可喜的是,在刚刚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海洋作为五大重点战略之一,给予了高度重视,海水淡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被列为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主题,海洋技术被列为前沿技术。令人振奋的是,国家发改委还把海洋问题作为单独一章,列入正在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这对海洋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里程
碑的意义。
(三)海洋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五年来立法工作最大的突破,一是《海环法》的修订,二是《海域法》的出台。这两部法律为全国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推进职能转变、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竖起了两大支柱,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目前,正在制订的海岛法文本已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意见。另外,这几年沿海省市的海洋立法工作发展情况也很好,据不完全统计,涉及海洋管理方面的配套法规、规章达80多部。其中,山东、江苏、海南、辽宁省和上海市出台了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或办法,山东、福建、广东和海南省等海洋厅局分别会同本省财政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海域使用金征缴或使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福建、浙江和山东3个省已经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管理法律体系,而且对联合国所倡导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海域使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
这是海洋系统的一项史无前例、具有开拓性、开创性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困难很多,遇到的阻力也很大。这几年我们努力创新管理机制,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能。通过总结和推广福建等省在海洋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实施“海域使用百县示范工程”,海域使用管理的链条逐步向乡镇一级延伸,养殖用海的管理得到明显加强,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得到进一步确立,海洋开发活动正逐步朝着“有序、有度、有偿”的方向发展。截止到2005年12月底,全国已确权海域面积达95.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21.16亿元。其中,2005年全年确权面积27.25万公顷,核发海域使用权证书6887本,征收海域使用金10.52亿元。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初步发挥。
(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工作进展明显
这几年,从事海洋环保工作的同志们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在海洋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方面守住了阵地,树立了威信。“十五”期间,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海洋环境保护法》赋予的各项职责,不断强化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2005年,我们对507个入海排污口和28条主要河流的入海口进行了有效监测。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工作,严格审批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团书。赤潮监控区、海洋生态监控区建设稳步推进,赤潮、风暴潮等海洋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以及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不断深化,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四级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和预警预报网络已初具规模。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海洋灾害公报的发布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权威性也越来越高,现在不光有全国的公报,每个省、市、区也单独发布自己的公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沿海地区政府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六)海洋科技工作成果显著
“十五”期间,海洋科技工作坚持为海洋经济、国防建设和海洋管理服务的方针,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促进科技创新,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经国务院批准,我们陆续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重大专项。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最多的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已全面铺开,沿海各省市都积极参与,组织了精干的力量,匹配了必要的资金,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全面开展,“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实施方案基本编制完成。继2002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海洋卫星后,后续卫星的研制正在加速进行。现在,三个系列海洋卫星已进入国家“十一五”航天发展规划。
(七)对外合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我们巩固和发展了与海洋大国以及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俄罗斯签定了长期海洋合作协议,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参加签字仪式;与印度签定了长期海洋科技合作协定,温家宝总理亲自出席,这些都给我们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另外,联合国UNDP在厦门进行的综合管理试点取得圆满成功,大黄海生态系、南海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技援项目都已全部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初步迈出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步伐。
(八)极地和大洋工作跨上新的台阶
“十五”期间极地工作取得跨越性发展。一是我国开展了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建立了黄河站,在北极取得了突破,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发了贺电;二是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地面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的记录,“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神话被打破,极大地振奋了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自豪感,曾培炎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出贺电,并在考察队回国后在中南海紫光阁亲切接见了考察队员代表;三是组织实施了极地十五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极地的实质性存在,维护了我国在极地的权益;四是经国务院批准,对我国在南极内陆适时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五是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扩大,在上海和昆明还分别成功组织召开了第27届南极科学委员会会议、第14届国家南极局长理事会会议和第5届北极科学高峰周会议。大洋工作这几年也拓展了新的领域,从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调查扩展到了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生物基因等多种深海资源的综合调查。前不久,成功组织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大洋环球考察,取得了大量珍贵的成果和样品。在考察船启航前,曾培炎副总理亲自批示,对科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考察船停靠开普敦港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出访南非途中还专门登上大洋一号船,亲切慰问了科考队员,并做了重要指示。在考察船回国后,曾培炎副总理再次批示,表示祝贺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政治局常委亲临我局科考船,以及针对一个航次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批示,在海洋调查史上均是首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大洋事业的亲切关怀与支持。
(九)海洋执法监察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十五”期间,中国海监各级机构以开展“海盾”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为突破口,以开展执法示范支队建设为契机,通过重点查处违法重案、要案和疑难等案件,全面推进了海洋行政执法工作,有效遏制了违法用海和污损海域等不法行为。2005年在河口海域、海洋自然保护区、无居民海岛的海洋行政执法工作取得新突破,首次对福建近海海域(台湾海峡)实施航空执法实现了中国海监飞机对大陆海沿地区的全履盖执法飞行。全年共实施行政检查26487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2675起,作出行政处罚1869宗,罚款总额3262万元。此外,中国海军在我管辖海域积极开展维权巡航执法,维护了我海洋权益。与此同时,中国海监的执法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新建海监船舶、飞机项目一期工程以及为沿海省市和地县配备的海监执法船艇的改建造工作已全部结束。到2005年底,中国海监已拥有在编执法飞机4架,各类执法船艇91艘,专用执法车辆46台,其中3000吨级海监船的综合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沿海地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
五年来的工作使我们有这样几点深切的体会和启示: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每当关键时期我们遇到困难时,中央领导总是为我们指明方向。在这方面我有三点感受最难忘。第一点,温家宝同志在“十五”伊始就亲笔批示,要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规划、立法和管理上。这五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这个批示来分析问题、谋划大局、部署工作,并收到了显著成效。我感到这个批示不仅在“十五”期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期间也仍然必须贯彻执行。第二点,每当我们工作遇到困难时,往往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一句话、一个批示就能够使局面豁然开朗,如在海域立法处于困难的时候,恰恰是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关于要加快海域立法进程的指示,为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第三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也是得益于温家宝同志的明确指示,海洋局要协同国家计委,做好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工作。正是由于国务院领导把这项任务明确交给了我们,规划才得以顺利出台。
二是自觉地把海洋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这几年,我们比较注意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部署任务。比如,针对海洋开发的“三无”局面,我们推动了海域法的出台和实施;针对海洋环境的不断恶化,我们加大了“海环法”的实施力度;针对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环境家底掌握不清的状况,我们及时开展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针对沿海地区开展海洋管理但对管辖范围不够明确的状况,我们组织实施了全国海域勘界工作;针对沿海地区风暴潮、赤潮等灾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状况,我们建立健全了海洋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这些工作不仅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而且得到了沿海地区政府的积极支持。实践证明,我们的工作只有自觉地站在国家的高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所贡献,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才能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和认可。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因而在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明显增强。今后,我们应当继续坚持这样的工作方法,做到思考问题想着大局,谋划工作围绕大局,部署任务不离开大局。
三是紧紧抓住立法和规划这两个龙头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关键所在。这五六年来,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体会,立法和规划是海洋工作的纲。没有立法,没有规划,我们在工作当中就失去了纲,就不能做到纲举目张,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大量事实说明,正是由于有了海域法和海环法这两部海洋基本法,我们的行政管理才有了法律依据,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才有了立足之本;正是由于有了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参与海洋经济宏观调控才有了切入点,海洋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才有了科学依据。我们的其他工作,如科技兴海、公益服务、国际合作、大洋极地等工作也都是通过完善规章和编制规划来推动的。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紧紧扭住这两个龙头不放,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事务里抽出主线,抓住根本,带动全局。
四是努力争取国家综合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海洋资源管理是一项新兴的事业,牵扯部门多,涉及利益广,工作难度大,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很难打开工作的局面。这几年,我们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遇事主动向有关部门和地区沟通我们的想法,宣传海洋工作的重要地位,努力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一条,抓好这一条,通过多种途径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在全社会形成了解海洋、关注海洋、支持海洋的良好氛围。
五是始终保护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昂扬锐气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有力保证。几年来,海洋系统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通过“三讲”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锐气得以弘扬。我国的海洋工作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在发展理念上敢于创新,始终注意站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上思考问题;在工作思路上敢于创新,始终注意把履行海洋行政管理职能作为我们工作的主线;在工作机制上敢于创新,始终注意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在工作方法上敢于创新,始终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同时,我们在工作取得成绩时,做到不自我陶醉;在工作积累了经验时,做到不固步自封;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做到不消沉气馁。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昂扬锐气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制胜法宝,必须大力倡导,发扬光大。
二、当前我国海洋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既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海洋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斗争重要舞台。联合国大会多次作出决
议,敦促世界沿海国家把开发利用海洋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强化对海洋的综合管理,保证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利用。沿海国家纷纷调整本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加大对海洋的管控力度,围绕岛屿主权归属、管辖海域划分、资源勘探开发引发的争议不断加剧,海洋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海底矿物、天然气水合物、深海生物基因等新型资源的开发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由此可见,世界各沿海国家对海洋事务将更加重视,从政治到经济、从资源到生态,从开发到维权,都将呈现愈演愈烈、方兴未艾之势,国际上的海洋热由此将会持续很多年。
从国内看,“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将更加重视海洋工作,社会民众对海洋的关注度也将持续升温,国家的各项事业将对海洋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海洋产业必须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这就要求海洋经济必须在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调整产业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狠下功夫,为东部地区增强发展后劲,率先实现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各行业、各地区对海洋的期待值越来越高,这使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对海洋执法、海洋科技、海洋公益服务等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权益和安全的内涵将不断扩大。获取资源的空间也由近海拓展到专属经济区乃至深海大洋。同时,由于一些国家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及其本国政治、经济对海洋的需求,海洋权益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这就使我们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开拓视野,从容应对。
第四,随着海洋管理工作的深化和范围的扩大,各种矛盾将越来越多,由于海洋管理体制不顺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加显现,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第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成分多样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势必会扩大到海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种利益的博弈,给我们的海洋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依法行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2006年2月24日在全国海洋局长会议上讲话节编)
第四篇:走向海洋演讲稿《守卫蓝色国土》
走向海洋演讲稿《守卫蓝色国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062班的黎xx,我演讲的题目是《守卫蓝色国土》。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一切生物都是从这里诞生的,至今仍有80%的动、植物生活在海洋中。此外,海洋里还有丰富的石油、煤矿等资源,有巨大的潜力可待发掘。因此,富饶的海洋被称为“蓝色的宝库”。
近段时间我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了解了许多有关海洋的知识,对海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意识到了海洋对人类以及一切生物的重要性。
通读全书,我时而为古时的掌权者扼腕痛心;时而对疯狂的侵略者咬牙切齿;时而又欢呼于爱国者的英勇无敌;时而又惊讶于丰富的宝藏......中国,是由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和300多万海上领土组成的国家。当我们还沉浸在郑和取得的成就中,菲律宾在黄岩岛与我国海军对峙的事实给华夏子孙敲响了警钟。所幸的是日益强大的人民海军成为了我国坚毅的后盾,守卫着中国的蓝色领土。
近来,菲律宾屡屡挑战中国底线,还企图在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被及时赶到的中国海监船制止。当前形势非常紧张,战争一触即发。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加快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尽早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瞻远瞩战略观念的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同时加大对青少年进行海洋知识的普及,让海洋知识深入人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全国人民上下同心,与足够强大的人民海军一起,共同守卫我国的蓝色国土,让那些虎视眈眈的侵略者望而却步。我坚信,这300多万蓝色国土永远只有一个名字——中国!(动作)
探索海洋,我们仍在路上。从古至今,海洋给人类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财富,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我们能为它做的,就是合理开发它、利用它,竭尽全力保护它。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保卫我们的蓝色国土而努力学习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第五篇:2016走向海洋演讲稿《守卫蓝色国土》
2016走向海洋演讲稿《守卫蓝色国土》
走向海洋演讲稿《守卫蓝色国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062班的黎xx,我演讲的题目是《守卫蓝色国土》。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一切生物都是从这里诞生的,至今仍有80%的动、植物生活在海洋中。此外,海洋里还有丰富的石油、煤矿等资源,有巨大的潜力可待发掘。因此,富饶的海洋被称为“蓝色的宝库”。
近段时间我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了解了许多有关海洋的知识,对海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意识到了海洋对人类以及一切生物的重要性。
通读全书,我时而为古时的掌权者扼腕痛心;时而对疯狂的侵略者咬牙切齿;时而又欢呼于爱国者的英勇无敌;时而又惊讶于丰富的宝藏......中国,是由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和300多万海上领土组成的国家。当我们还沉浸在郑和取得的成就中,菲律宾在黄岩岛与我国海军对峙的事实给华夏子孙敲响了警钟。所幸的是日益强大的人民海军成为了我国坚毅的后盾,守卫着中国的蓝色领土。
近来,菲律宾屡屡挑战中国底线,还企图在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被及时赶到的中国海监船制止。当前形势非常紧张,战争一触即发。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加快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尽早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瞻远瞩战略观念的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同时加大对青少年进行海洋知识的普及,让海洋知识深入人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全国人民上下同心,与足够强大的人民海军一起,共同守卫我国的蓝色国土,让那些虎视眈眈的侵略者望而却步。我坚信,这300多万蓝色国土永远只有一个名字——中国!(动作)
探索海洋,我们仍在路上。从古至今,海洋给人类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财富,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我们能为它做的,就是合理开发它、利用它,竭尽全力保护它。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保卫我们的蓝色国土而努力学习吧!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