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冉雍学习德行(傅佩荣)

时间:2019-05-14 21:5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向冉雍学习德行(傅佩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冉雍学习德行(傅佩荣)》。

第一篇:向冉雍学习德行(傅佩荣)

傅佩荣

《向冉雍学习德行》

一、引言

孔子有三千弟子,他只公开推荐一位学生,说他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古代所谓的面向南方只有三个人有资格,第一个是天子,第二是诸侯,第三个是诸侯国的正卿,也就是所谓的相国或宰相。他认为冉雍这个学生有这样的资格。冉雍,字仲弓,仲弓是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孔子曾经把他的学生分为四科,第一科是德行科,德行科有四位同学上榜,第一当然是颜渊了,第二位是闵子骞,第三位是冉伯牛,第四名才是仲弓。那么他说仲弓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代表德行好的人,他从政做官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一个社会要发展,一定要靠德行,让人与人都有共同的追求的目标,就是善,这个社会才能够永续经营。

1.闵子骞

闵子骞也是《二十四孝》其中一个,他小时候母亲过世,父亲娶了后母,又生两个弟弟。那么到冬天的时候,父亲叫他拉车,他拉不动,父亲的皮鞭就打下去了,打下去之后衣服裂开,里面露出稻草,父亲当然非常生气了,就想把后母休掉。闵子骞他说千万不要这么做,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说母亲在的话,只有我一个人会寒冷,就是穿的衣服里面是稻草;但是母亲离开的话,三个儿子,连我在内都会很孤单。所以在《论语》里面就有一句话,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别人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毫无异议。这是闵子骞有名的故事,百善孝为先。

闵子骞后来做官的时候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有洁癖。如果你这个当家的不好,这个领导不好,那你让我做官我也不做。在鲁国当时政治分为四大部分,最有权利的是季氏,季氏让闵子骞去做“鄪邑”的这个县长,古时候当县长已经了不起了。但是闵子骞说我不做,你好好替我推辞吧。你还要找我的话,我就要逃到汶水以北,就是我要离开鲁国边境了。你看居然有人怕做官怕到要逃亡,因为他认为如果季氏本身不好的话,你对鲁君也不能够巩固国家的统一,这样也不好,那我帮你做官做得好,反而对于鲁国不是一件好事,他的考虑是全方位的。

2.冉伯牛

在《论语》里有一段话提到他,说冉伯牛生病生得很严重,有人说是麻风病。因为孔子去看他的时候,没有进房间,从窗户拉他的手。有人就说,你看恐怕是一种传染病吧,不能接触的。孔子拉他的手之后就说,哎呀,我们要失去这位同学了,这么好的人有这么坏的病,这是命啊!所以孔子很少谈到命,所以听到“命”这个字呢,我们就要想到两方面,第一是命运,一个人生下来有什么遭遇,在什么家庭成长,遇到什么老师、朋友,有时候不是你可以选择的,叫做遭遇。那这种遭遇叫做命的话,无可奈何,但是人活在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命运而已。它除了命运之外还有使命。所以我们学儒家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命这个字包括命运跟使命。使命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人活在世界上他可以有一种主动的思考、主动的选择,抱定一个目标往前奋斗,他也可以确实做到某些改变,我即使不能改变世界,但是要改变我自己。我一个人改变,这世界在某个程度上也在改变。所以冉伯牛生这么严重的病,孔子从跟他对话里面表达出来对命运的无奈。人活在世界上对于无奈的事情,你可以接受它、了解它,但不要被它所限制。冉伯牛很可惜,没有活得很久,否则对于儒家的传扬,对于社会的服务一定会有很好的表现。那么闵子骞本身又有洁癖,他又不愿意跟坏人合作,到最后只剩仲弓了。所以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可以让他面向南方,担任一个国家的宰相。

二、孔子对仲弓的评价

仲弓这个学生他的背景并不好,他的父亲听说是非常平凡的一个人,有人说他叫做非常卑微贫贱。其实贫贱不是问题,孔子也说自己小时候家里非常卑微,等于是在社会上地位很低。那么他提到仲弓的时候,他就说这个学生虽然出身卑微,他用一个比喻来说。他说耕牛,耕田的牛生了一只小牛,这个本来是没有希望的,你继续耕田吧。但是它长了红色的毛,它的角非常整齐,那如果我们不用它的话,不用它来做祭祀。古时候祭祀都要选择最好的牛、最好的猪来祭祀。即使我们不用它来祭祀,请问山川的神会舍弃它吗?譬如说泰山这个神,它不会放过这么好的一个祭品的。他这样说并不是说要真的拿牛来祭祀,他是说像仲弓这样的人才,虽然出身非常地贫贱,但是他本身的德行表现非常好,他不出来做官,那怎么对得起老百姓呢?国家不应该错过这样的人才,所以孔子对仲弓是非常肯定的,好汉不怕出身低,我们叫做“歹竹出好笋”。在仲弓身上就得到一个验证。

仲弓本身口才并不好,孔子对他的口才也了解,有很大的限制。于是就有人说了,“雍也,仁而不佞”,他有仁德,但是口才不好。这是一个大的问题了,孔子回答的时候很有趣,他说你跟别人谈话,口才太好的话,别人说什么你都能回答,到最后只能引起别人的痛恨吧。我们很讨厌有些人说话说得很好,怎么说他都对,他这个正的说的对,歪的也说的对,你跟他辩论就是辩不过他,孔子其实很讨厌这种人,其实这种人恐怕也朋友不多吧。所以如果你把仲弓的缺点,说他口才不好,孔子就认为口才不一定要好,做人要真诚第一,你光口才好的话,什么事都要辩论,到最后没有朋友的。但是孔子接着说,他这个人口才不好,没关系。但是我不知道他是否合乎仁德?这就有问题了,他是德行科的同学,他的仁德好不好呢,孔子说我不知道。

三、孔子的“行仁”标准

孔子在《论语》里面从来没有称赞过一个还在世的人,说他合乎仁的要求。这代表孔子对仁的要求很高很高,他自己说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说,说到做到圣,“圣”代表圣人、完美,跟做到“仁”,可以行仁,那我是不敢当的。因为孔子把“仁”这个字当做一个动名词,就是仁并不是一个完成的状态,它是一个正在进行的状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辈子都在不断地行仁,你只要活着就不可能停止。因此你不可能说任何一个人他已经算行仁了,达到这个要求了。说这个话好像他已经可以走了,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要活着,就有更高的目标去奋斗。孔子自己本人也是表现得很清楚,“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假设孔子可以活到80岁、90岁,他肯定还有更高的目标。

《孟子》里面提到一句话,他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上面还有更高,这说明 “不可知之”。我们这边强调儒家的思想,强调修德行善去发展的话,到最后可以到达不可知之,就是你无法了解的境界,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很多人对佛教有研究,都知道佛教里面很喜欢谈到最高的境界叫做不可思议境界。所谓的不可思议就是你无法去想象的,因为人在想象的时候使用概念,他的概念来自于生活经验,生活经验都是相对的,我看到什么我就可以说它是什么,但是我想象不到的东西呢,那就太高太高了。

孔子从来不会说哪个学生合乎行仁,有的时候执政的领袖问孔子说:子路算是合乎行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孔子他也不说你不是,他说我不知道,这是你个人的事情,因为这个最高的目标、最完美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那别人再问“子路可以从政吗?”或者说“从政什么问题呢?”子路非常果决,从政没有问题,做官没有问题。

好,那再问第二个同学,那么子贡有没有达到行仁的标准呢?我加一个行,行动的行,就代表“仁”不是一个名词,是“行仁”,它是一个动态的,要一直发展,一直努力的。那么请问子贡能不能达到行仁的要求呢?孔子说我不知道。别人再问他可以从政吗?子贡那么通达,从政没有问题。再问,那冉求呢?冉求是有名的在政治领域里面杰出的学生,那他合乎行仁的要求吗?孔子说我也不知道,但是他有多才多艺,所以从政没有问题。所以你要从事政治,那是一般人只要有专长就可以,但是达到“行仁”的标准是整个人格的转化,整个生命的完成,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孔子从来没有公开称赞过哪个学生合乎行仁。

在《论语》里面孔子从来没有称赞任何人,还活着的,他合乎行仁的要求。因此你像问说,那“仲弓呢?仲弓不错吧,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但是孔子也说,我不知道他是否合乎行仁的要求,但是何必一定要口才好,儒家是强调真诚以及实事求是的。你光口才好的话,像宰予喜欢辩论,子贡喜欢说话,有些话说得不见得适当。所以德行是一个根本,它不牵扯到任何条件,你只要是一个人就可以培养德行,从这里面就实现人性的要求,到最后表现出来的生命是走向圆满,并且能够过得快乐。

人生就有两种考虑,你过得快乐吗?生命不断走向圆满吗?就这两个问题。儒家对这两个问题都有很清楚的答案,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说,你如果接受儒家的思想,确实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我们谈到仲弓的时候,特别强调有关他行仁方面的要求。一个人只要培养德行,实现人性的要求,就能使生命走向圆满,过得快乐。

四、做官的三个要点1.先有司——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有司代表各级官员,你要率先去做。我们常常讲说我身先士卒,或者说我以身作则,这样的话你这整个单位自然而然朝着你的方向去走。你说我光叫别人做自己不做,那做的人也不开心。常常想说我们做,有苦是我们的,有功是长官的,做的人也不愿意。

2.赦小过

当一个长官,最怕是对部下的过失念念不忘。这个部下犯了一件错,终生都没希望了,这样不好,因为人难免犯错。所以你看到别人有错,就要能够给他机会改过,事实上一个人改过的话,他的心态很可贵。

【故事1】

管仲跟鲍叔牙两个人是好朋友,但是因为他在齐国政治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到后来齐桓公上来了,他就问鲍叔牙谁可以当宰相?你愿意做吗?因为鲍叔牙是支持他,流亡在外的时候跟他跑的,现在回国了,当然是论功行赏。鲍叔牙说我不能当宰相,如果你要称霸天下,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忙,是谁呢?管仲。管仲本来是政敌,跟他是敌对的一方,那么齐桓公还是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就让管仲当宰相。隔了很多年,接着这段故事,是从《庄子》里面找来的。管仲年纪大了,生病了,眼看就不行了。齐桓公就问他,他说,仲父,万一不幸的话,找谁来接你的位置呢?他称管仲为仲父有两个意思,一个仲就是管仲的仲,加一个“父”,代表把他当父字辈;第二个,仲代表附属,伯仲的“仲”,所以对管仲真是非常礼遇的。

他就问管仲说你万一不幸的话,找谁可以接班呢?管仲说“国君以为如何?”这是很聪明的,您觉得怎么样?你不要先问我的意见。齐桓公说你看鲍叔牙怎么样?其实鲍叔牙想当宰相早就当了,何必等到这时候呢?但是齐桓公说鲍叔牙怎么样?管仲反对。鲍叔牙是推荐管仲当宰相的人,管仲现在自己当了一辈子要走了,还是反对鲍叔牙当宰相,齐桓公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子呢?问他怎么回事?管仲说因为鲍叔牙有一个缺点,他只要记得别人的过失,终生不忘记,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就是说鲍叔牙当宰相的话,他只要看到你的过失,永远不忘记,看到你就想到你的过失,那谁受得了?到时候他做了不久,一定会跟国君吵架,会跟底下的这些官员也处不好,因为他念念不忘,记忆力太好。

记忆力太好也有问题,有的时候就要装傻,好像忘记一样,给别人机会。孔子也称赞过伯夷、叔齐,这两位贤者。他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他说伯夷跟叔齐不会记得别人过去所犯的过错,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抱怨越来越少。要懂得原谅别人,体谅别人。每一个人犯法都有他不得已的情况,也许是他经不起诱惑,但是你不能够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儒家的要求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尽量宽厚。因为每一个人情况不同。所以他希望仲弓可以做到赦小过,别人小的过失不要太在意。

仲弓为人处事的特点:

 在贫如客。他虽然很穷,但是他在家里面跟客人一样。意思我就不太在乎我的家里很穷,我们到朋友家去作客,看到朋友家很有钱,你也不会羡慕,因为反正你是客人嘛;你看到朋友家很穷,你也不会太在意,反正我又不住这里。所以仲弓可以做到,我虽然贫穷,但是我好像是客人一样,不太放在心上。 使臣如借。他吩咐他的部下做事的时候,好像跟他借东西一样,非常客气。我们跟别人借钱的时候,那真是委婉得很。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帮我做一件什么事。他是长官啊,长官吩咐部下的时候跟他好像借东西一样,借钱一样,这么客气的。因为他要懂得自己身先士卒,我先做,你看着就跟着做,我自己还没有做到,叫你做的时候,我就要小心注意到你的感受,注意到你是不是愿意去做。

 不迁怒。我跟张三吵了架,不会去怪李四。

 不深怨。不会加深怨恨,人跟人相处一定会有怨恨。假设我现在有十个很好的属下,我要提拔一个人,我提拔一个就得罪九个,这个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做长官有时候很不容易啊。那你怎么样呢?你不要加深怨恨。

 不录旧罪。

3.举贤人——要推举杰出的人才

仲弓问孔子怎么知道谁是杰出的人才来推举他呢?孔子的回答非常切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孔子说“举尔所知”,你就推举你认识的人。你不认识的人如果是人才的话,自然有别人推举他。但这句话有它的后遗症,后代很喜欢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跟这个有关,对不对。因为孔子说,举尔所知,推举你认识的人。比如说我教书,教了好几个学生,那如果我做官的话,这些学生就有福气了,因为他们是我认识的。那别人要来的话,因为不认识,不太放心啊。要给他别的机会慢慢去检验,这合乎人之常情。我们有时候看到别人做官,把自己的一些学生朋友、亲朋故旧统统带上来,会说,哎呀,这个人怎么专门任用私人,好像是私人的朋友就用他。但你不要忘记,要是换了你做官怎么办呢?你做官难道都用不认识的人吗?我们也知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所以你要有非常开放的心胸,先任用你认识的好人、人才。然后别人再推荐的时候,你再去使用。这就是儒家的思想,这九个字可以作为所有政府官员的座右铭: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举贤才特别要留意,除了你认识的人才之外,要接纳其他人所推荐的,或经过高等考试表现杰出的人才,都要给他们机会。

五、仲弓问“仁”当然仲弓也知道老师说过他,口才不好没关系,但他是否合乎行仁的要求呢?老师说不知道。仲弓这个学生德行已经很好了,列名在前四名德行科了,老师居然说他是否行仁不知道。所以他有一次在颜渊问仁后,也向孔子问仁,因为孔子他回答学生的问题因材施教,一个学生越杰出,孔子的回答越精彩。所以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因为子贡曾经请教老师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我终生奉行?孔子说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碰到什么情况,就不要把这种情况加在别人身上。譬如说我不愿意别人在背后批评我,我就不要在背后批评别人。

1.出门如见大宾 你出门的时候就要好像接见大的宾客,譬如说国家派大使来,你一出门的时候就要好像要接见大使一样。你说我每天看到老百姓有什么好担心的?我跟这些同事们做官的见面,有什么好担心的?不行。你既然是要治理百姓,一出门就要非常庄重,这个庄重是你应该自我要求的,出门如见大宾。

【故事2】

胡先生是在早期是很受重视的学者。曾经在美国得到26所大学的名誉博士,他本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很多人都会记得一件事,就是你任何时候去胡先生家按铃的话,他出来一定穿西装打领带,跟我现在的装扮一样,很多人都想不可思议,在家里为什么也穿这么整齐呢?因为别人来按铃,有时候没有先打电话跟你联络,有时候这个早上一大早跑来有事请你帮忙,有时候傍晚跑来,有时候天很暗了,半夜跑来都有,那胡先生一开门一定是穿西装打领带,平常我们很少穿这么整齐的,只有上台说话的时候,他在家里也这样子。

他大概就是学到这句话,“出门如见大宾。”一开门就要好像接见重要宾客一样。像这种就是你随时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因为你面对百姓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本身非常庄重,让百姓感觉到你做官有做官的样子,让百姓放心,百姓跟你走,他觉得这个人很稳重、可靠。

2.“使民如承大祭”

意思是让百姓做事的时候就好像奉行大的祭典。古代人把这个祭祀看得非常重要,从天子祭天,诸侯祭山川,一般老百姓可以祭父母这些,就是过世的祖先这些。那么你让老百姓做事就好像奉行祭典,要非常谨慎。古时候老百姓有什么事呢,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打仗,那就要服劳役,服劳役的话,家里有三个壮丁,就要出一个;有五个,就出两个,他是按照人口比例。男生他才要服劳役,因为古时候认为女生要照顾家里面,照顾孩子。所以这时候你使唤老百姓做事要非常谨慎,要选择适当的季节,你如果说在春天要耕田的,夏天要耘田的,春耕夏耘秋收。你在这个时候要让老百姓去筑长城,或者开沟渠,那这事不好,这样的话妨碍农业运作的特殊的季节,将来就没有收成了。所以往往要选择适当的时候,在农忙结束以后,在秋收以后让老百姓去服劳役。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人他要修养德行的话,非从这里开始不可,我不愿意别人怎么对我,我就不要怎么对别人。我跟别人是平等的,是互相对待的,我如果对别人不好,凭什么要别人对我好呢?但是天下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对他好,那你为什么不设法也对别人这么好呢?通常我们发生许多事情的时候都会想,是不是有人故意害我,故意整我?有人对我不满意这些?但是不要忘记,相对的我们要问自己到底做到了多少?得得好不好?所以儒家的思想是一种自我约束开始,孔子也说过,因为自我约束而在言行上有什么过失,那是很少见的。一个人做到自我约束的话,他说话就会给别人留余地,做事就会有分寸。这样的人在人际相处的时候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你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意“勿”这个字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六、总结在明朝有一位学者叫王阳明,他说过“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王阳明是很有本事的人,文治武功都了不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要把山中的贼赶走,那比较容易,你给我军队,我训练一下,好好去对付他们;但是要把心中的贼去掉就很难了,因为心中的贼是你从小慢慢养成的嘛,对付自己一向是最难的,因为自己已经养成某种生活习惯,某种思考的模式,很难改了。你要改的话,等于是要重新开始,把自己当敌人来对付。所以很多人谈到自我的时候就有一种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要把自己当敌人,对付自己,对付别人之前先对付自己,叫做像曾子一样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得很对啊,每天好几次自我反省,有没有不忠?有没有不信?有没有不习?不忠就是没有忠于职守、忠于长官;不信就是不守信用,没有讲道义;不习就是我自己教学生的,有没有自己先做到呢?

一个人如果做好人的话,可以做到快乐、内心充实,那他何必去做坏人呢?所以我们对坏人,当然所谓的坏人也需要深入去解释。常常都会觉得很同情,体谅他,但也希望他能改过迁善,所以你把这个行仁看作动态的话,就代表人一定要继续努力,像孔子口中的这些所谓的行仁的要求能做到的还有谁呢?伯夷、叔齐,还有最后是管仲。而管仲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他的行仁是表现在效果上,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可以造福天下人,而他只是齐国的宰相,等于是他做了好事,效果扩延到整个国家。这就给我们一种启发,你要个人修德,永远没有完美的时候。但是你今天如果在一个位置上,希望把它做得完美,让你的职位产生的效果远远超过这个位置所规定的范围,这样一来的话,每一个人都做超越他的职位所要求的善的行为,这个社会怎么会不好呢?因为别人恐怕做得少一点,很多人可以帮他弥补,甚至再合作扩充出去,慢慢地整个社会就越来越完美了。虽然孔子把学生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但他们彼此还是相通的。仲弓的言语不一定很好,但是从政的话可以做得不错,所以他只说仲弓这个学生可以让他面向南方来治理百姓。

荀子他就对仲弓的评价特别高。荀子说过一段话,他说“圣人能够得势的,是舜跟禹;圣人不能得势的,就是很失意的,是孔子跟仲弓。”就是荀子把仲弓跟孔子并列,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荀子认为仲弓可以做到,可惜我们今天材料太少,我相信荀子一定看到很多材料,知道仲弓的各种杰出表现。所以我们对于仲弓这位德行科的高材生,也顺便介绍了闵子骞与冉伯牛,他们属于同一组的德行科的学生,而仲弓本人在政治上,那只是他德行的一种表现而已,我们最主要从他可以学到怎么样修德。

第二篇:向宰我学习辩论(傅佩荣)

傅佩荣

《向宰予学习辩论》

一、引言

宰予又名宰我,鲁国人,比孔子小了29岁。孔子曾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因为子羽是澹台灭明,听说长得很丑陋。孔子看到他,认为这个学生应该不会有什么特别表现,后来发现他表现不错。说明你不能够以貌取人。还有一句是,“以言取人,失之宰予。”意思是如果听一个人说话说得很好听,就说他是一个人才,那你恐怕就看错了。

宰予就是一个口才特别好的人,在言语科里面宰予排第一,子贡排第二。但是宰予的这个辩论孔子不太赞成,他希望一个人口才不要太好,但是要有仁德。但是宰予这个学生,他就是这么聪明,以至于他很多地方说出来的话都会受到孔子高度的注意。

二、有关宰予的反面事例

1.宰予问“仁”

宰予常常听到老师谈到要做一个仁者,要行“仁”。宰予听不太懂,因为孔子是第一个把“仁”这个概念充分加以运用,把它当然人生的目标来发展的一个概念。听老师说仁者好象很伟大,可以杀身成仁。所以宰予有一次故意问,他说:老师,假设有一个仁者,你告诉他井里有仁可取,他会不会跳下去呢?他这个人很聪明,就故意提这样的问题,说老师如果有一个人,行仁,跟他说有一个人在水里面,他会不会跳下去呢?孔子就不太高兴了,他说一个君子你可以让他离开,你不能够让他跳井,跟他说井里面有什么行仁的机会,就跳井吗?跳井显然是送死。怎么可以把君子看得这么笨呢?你可以去欺瞒他,你不能够诬赖他,说他没有智慧。仁者同时有智慧。他问的是仁者,孔子回答的是君子。君子是仁智并用的,是仁智并举的。代表他觉得宰予这个学生不但缺乏诚意,并且他提的问题故意设一个陷井来嘲笑人家。孔子当然对他不满意了。

2.宰予昼寝

意思是宰予白天睡觉,很多人都说白天睡觉有这么严重吗?我中午也睡觉,难道也要被骂吗?情况不一样,古时候没有发明电灯,一般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一出来天亮了就开始工作,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所以晚上多得到充足的睡眠的机会,白天就不应该睡觉了,除非你生病,要不然的话你就一定是认真地念书。那么宰予白天跑去睡觉,孔子找到机会了,就骂得很难听,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枯朽的木头不能拿来雕刻,你看你要雕刻的话,这个木头的质地一定要非常得好,它如果本身就腐朽的话,你一雕就坏了,他把宰予说成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是指用那个很差的土来做墙的话呢,便是凹凹凸凸的,你怎么涂都涂不平,再怎么粉刷也没用。就是你内在没有真诚的心意,你根本就是做表面的功夫而已,那是没有用的。

3.宰我论“社”

宰我这个学生后来做官,做官的时候有一次鲁哀公就问宰我,什么是“社”这个字,我们到现在讲国家社稷的社,社代表土地神,就是你这块地方要用哪一种树来代表我们的土地神呢?宰我回答的时候就卖弄了一下他的知识。他说:夏朝人用松树,商朝人用柏树,我们周朝人用栗树,他接着说了一句,使民战栗。像这些词都有它的含义。比如说夏朝为什么用松树?宽松,夏朝还是比较原始的时代,对老百姓宽松。商朝人用柏树,柏代表博,也代表说我不要太严格要求了。到周朝用栗树的时候,栗这个字用战栗,很紧张,很害怕,一样的字在古时候是通用的,所以我们周朝用栗树是让老百姓战栗,什么意思呢?原来鲁国分为四分,宰我的意思就是希望你鲁哀公能够用武力把这个国统一起来。孔子听了之后不太高兴,他讲了三句话,“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我们现在说既往不咎也来自于这里。孔子意思就是说,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说了,已经做成的事不能再劝阻了,已经这个都是过去的事,你又何必去追究呢?孔子希望他不要老是跟国君讲一些这样的话,让国君心里面想要用武力来解决一些事情,怎么可以说国家用栗树是要让老百姓害怕呢?所以宰我的学问是不错的。你不能说他没有学问,但是你这种回答国君的方式,反而会造成负面的效果。所以孔子对他有意见。

三、与孔子辩论“三年之丧” 从前面三段话可以看出来孔子对宰我有意见,这个学生一出场就准备挨骂,可以说是一个有名的反面教材。宰我听到老师常常提到三年之丧在古代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宰我提出置疑,学生向老师请教,他说:老师,三年之丧太长了。他的理由是两方面,第一方面,三年的话,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君子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有时候我们念书就要思考,假如我是孔子,我怎么样反驳?我怎么跟他说,你做过调查吗?做过试验吗?三年不行礼乐真的礼坏乐崩吗?有人不会啊,也许有人可以四年啊,那也许有人一年就垮了都可能。所以像这种都属于相对的,但孔子不跟他辩论,孔子直接把这个焦点转到人的内心。孔子跟他说:你如果不守三年之丧,只守了一年之后就“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吃的是稻米,穿的是锦缎衣,就是吃得很好,穿得很好,你心里安不安?孔子其实这是转移焦点,宰我提的问题是社会规范,父母过世,守丧三年,这是实文规定的。孔子不跟他讨论社会规范的有效性,或者说它的普遍性,孔子把焦点转移到你心里安不安,这样做是吗?社会规范是配合人的心理需求而设定的。但这一点出了问题,出什么问题呢?因为一个人心里安不安,是他主观的看法,所以孔子问宰我的时候他却说安啊。为什么宰我不能说“安”呢?两个情况,第一个,如果宰我在请教老师问题的时候,他的父母还在,他怎么忍心说安呢,他的父母听到能不生气吗?怎么我这个孩子跟老师说父母过世一年,他就吃得好,穿得好,心里很安,那父母一定难过。那假设当时宰我的父母已经过世的话,因为这已经不可考察了,那代表宰我以前替父母守丧的时候一定是心里不甘,心不甘,情不愿的,说不定背地里做了很多事,这都不能回答。所以这时候你说心里安不安的,你不能回答,不管父母在不在,不应该随便回答。但是宰我为了辩论上胜过别人就说安啊。孔子没办法了,只能说你安你就去做吧。接着孔子说了一段话,他说一个君子守丧期间,三年,为什么要三年?因为他吃的好不觉得好吃,听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好听,住舒服的地方也不觉得舒服,所以他才不愿意在三年之内就做这些事,他守完三年之丧之后,才能恢复过正常的生活,所以孔子在最后再加一句,“汝安则为之。”你安就去做吧。宰我看见老师变脸了,立刻离开教室。

宰我离开教室之后,孔子继续教育留下来的同学,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他说:宰我真是不真诚。小孩生下来之后,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十二个字代表人的心理状况,有对父母深刻的需求,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我们都知道古代父母是分工合作的,男主外,女主内,妈妈在家带孩子。孔子他是一个男生,他也能够了解,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观察得这么仔细,这说明哲学不能离开生活的经验。

【故事1】

在美国一家医院里面收容了很多弃婴,就是小孩生下来没人要,就丢到医院去了。美国的社会福利办得很好,有医院专门收容这样的孩子,就这种医院收容大约50位弃婴,医生和护士都也习惯了,到了这边的小孩都是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了无生趣。没人要的孩子,医院只能负责给你吃给你喝。结果有一个孩子特别奇怪,见人就笑,好像很高兴的样子,医生和护士都是受过科学训练的,看到特别的现象,就立刻装上闭路电视观察,监视他,看看这个孩子为什么跟别人不一样?都是弃婴,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一定有一些秘密。就观察他。一个星期之后就发现了,什么事呢?原来是每天下班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家,老太太到医院扫地收垃圾的,经过这个小孩的旁边就陪他玩半个小时,也没有别的目的,纯粹是老人家看到小孩可爱,就陪他玩半个小时。所以这个小男孩跟别人不一样,能够“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就因为每天有半小时有人关心他,就那么简单。

美国有一所医院也提出了类似的报告,他们把这些小孩分成了两组,第一组孩子每天固定的人照顾,有固定的护士来照顾这个孩子;第二组这个小孩呢,每天换人照顾。差别就在这里,第一组孩子固定的人照顾,第二组的孩子每天换人照顾。结果半年下来之后发现了什么?有固定的人照顾的孩子他的智商的发展比第二组换人照顾的孩子智商要快一倍。所以今天一个年轻人长大了很聪明,各方面很健康,那是父母长期关注的结果,关怀的结果。如果每天有人固定地看着你照顾你,小孩子他就会有安全感,他每天看到这两张脸,就觉得很熟悉,觉得很放心。另外一组每天换人照顾的,每张脸都不一样,小孩子缺乏安全感,他的智商也很难发展,受到阻碍。

四、孔子对人性的看法人的生命不是一生下来就一样的,生下来之后有一个最长的幼儿依赖期,是最脆弱的,需要父母长期的照顾。这样他跟父母在心理上就互相关怀,有深刻的情感互动,从生理到心理,从心理再到伦理,都要对父母表示尊敬表示感谢,这是孔子对人性的看法。

就因为宰我这个学生喜欢思考,喜欢辩论,辩论的时候举的理由非常地充分,让孔子转移焦点,把他内心里面对人的了解充分地表现出来。孔子看人性是从生理到心理到伦理,儒家讲的是伦理,人要有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伦就是你的心理上的情感的需求,心理上的情感在最后都推到生理的时候。

1.人性向善

儒家所说的绝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孔子曾说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他说道,圣人,我没有机会见到,“得见君子者斯可矣”,看到君子我就很满意了。第二句话,“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是可矣”,代表孔子认为,没见过圣人,也没见过善人,所以千万不要说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好人,没那回事,相反的,孔子对于人性的了解非常地平实,落在经验上面,他甚至很清楚地说,君子有三戒,作为一个君子有三方面要多小心,“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换句话说,年轻、中年、老年,你只要有身体,就要小心,因为身体是一个血气,它会有本能、冲动、欲望,你小心你就是走偏了,做错了,从年轻到年老都一样。所以人生的修养是不能停止的,你必须不断地自我检讨,自我努力奋斗。

2.“向善”的涵义

“向”代表力量,一个人有没有力量,就要看他是否真诚。如果真诚的话,力量由内而发,如果不真诚的话,就没有力量。我坐在车上为什么要让座呢?因为我的老师来了。老师在看着我,所以我知道让座给老人家,父母在看着我,我知道让座给老人家,老师跟父母不在身边,我就不知道让座了,先上车先坐,不在乎,别人关我什么事呢?所以这叫做不真诚。那么如果真诚的话,力量由内而发,车上有没有人认识你根本不重要,重要是力量由内而发,快乐也由内而发,这就是儒家思想最精彩的地方。真诚的话内心坦然,问心无愧,这个时候快乐由内而发,外在的结果如何不是你能考虑的,你说我现在做一件好事别人感谢我,我才快乐,那不一定。有些人不感谢,那你因为别人不感谢而不做好事,那不是因噎废食吗?儒家强调人性向善,由内心的真诚引发行善的力量,从而使得快乐由内而发。力量叫做“向”,该做的叫做“善”。

比如说我们以前看着一个故事,《鲁宾逊漂流记》鲁宾逊漂到荒岛上,我问你他是好人吗?说实在的,他要做好人也做不到,他是坏人吗?他害谁啊?他做坏人也做不到。有些人说他是好人,为什么?因为一只鸽子受伤了,他帮它包扎伤口。你看对鸽子都那么好,他是好人。第二天肚子饿了,没东西吃,就把鸽子烤来吃,你能把他把鸽子烤来吃是坏人吗?你也不忍心这样讲啊。所以当你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在荒岛上你只有一个问题,你是活人还是死人。那你跟别人接触开始了,就有了好人坏人的问题。所以善恶不能离开人与人的互动,离开了人与人的互动,就没有了善恶的问题,这是很清楚的。

3.儒家的人文精神

孔子在鲁国做过五年的官,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跑来报告说马厩失火了,孔子只问一个问题,有人受伤吗?一个人他就算在马厩服务,他即使是马车夫,是工人,是佣人,还是一个所谓的古代有阶级,下层阶级的人,他照样人命关天,一匹马再怎么贵重,叫做赛马、黑珍珠好了,照样不能跟人相提并论。这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就是后来孟子说了一段话,就是当国君的人千万不要“率兽食人”。因为孟子当时在战国时代的中期,天下更乱了,这些国君享受更多了,老百姓更苦了。所以孟子就说了,他见过梁惠王,见过齐宣王,就跟他们说你们这些国君,厨房里有肥肉,代表有猪宰杀,马厩里有肥马,但是路上有人是饿死的,这就叫做带着野兽来吃人。把粮食给这样猪给这些马吃,人反而饿死了。孟子坚决反对,儒家坚决反对,因为你把动物看得比人重要了,你为了享受,这就是儒家基本的思想,就是人文主义,叫做人道精神。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你才能了解孔子的理想。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十二个字事实上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做到过那它代表一种理想。

人在生理上独立后,在心理上也还是要经常记得父母的恩情,记得别人对你的照顾,所以在心理上是关键,孝顺是一个人天经地义应该做的事情。至于怎么样的孝顺有社会上的规定,从生理到心理到伦理,连贯起来人性从真诚,真诚的话,你心里面才能恢复原始的情感,力量就由内而发,孝顺、友爱、守信用、讲道义,都是最自然的事情,因为你真诚。这是儒家思想的关键所在。因为宰我的提问,有了孔子对于人性的解释,使得我们有了很多丰富的材料可以思考。

做任何好事都很累的,但是问题是这个累是你自己真诚愿意的,它反而是一种快乐,人活在世界上,做不做某些事,日子照样一天天过去,你做了某些你该做的事,快乐由内而发,你不去做的话,好象很轻松没事儿做,但是久而久之就发现你跟别人之间的适当的关系越来越少,关系就慢慢变成不理想了。到最后发现,你这一生得到的再多,你内心不能平安,内心不能平静,这多可惜。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看到父母快乐,你就会快乐,这种快乐有源有本,是最深刻的。

五、有关宰予的正面事例

孔子曾经到楚国,楚昭王要请孔子去。孔子就先派宰我过去,宰我的口才很好,知道老师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想法。宰我就跟楚昭王谈了各种理想,楚昭王很满意,就送给孔子好几辆非常华丽、贵重的马车,宰我怎么说,我们老师要的不是马车,我们老师所关心的是理想能不能实现,所关心的只是老百姓能不能得到照顾,所以如果你真的用我们老师来做事的话,我们高兴得很,他就是走路来他也愿意,你不用给他豪华的马车。这段话讲得真好。宰我后来跟孔子报告,孔子也说讲得真好。因为一般做国君的人他就是有很多赏赐,但是宰我很清楚地说你不要给这些,我们希望的是德君行道,能够照顾百姓,所以我们老师走路来我们也很高兴,这讲得真好。这孔子很称赞他,说宰我的口才终于走上了正轨,可以用来跟其他国君说一些话说得非常得体。

在《孟子》里面也提到宰我,孟子说,宰我对孔子的评价他居然这样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以我来看老师,超过尧舜太多太多了。孔子都不敢这样讲,孔子、孟子都称尧舜了不起,因为他们是伟大的圣贤。但是宰我居然说我看我们老师孔子,贤于尧舜,远远超过尧舜。这话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尧舜的时代是一个小社会,部落社会,尧舜之后才是夏朝开始,非常原始落后,所以尧舜能做的事情有限的,他们自己是好人没问题,是很好的统治者。但是不像后来孔子面对的情况,“礼坏乐崩”,他要重新恢复整个周朝的规模,让天下重新安定。他所提出来的理想有这么样丰富的内容,抱负这么远大,他教学生表现得让学生的收获又这么样的明显,所以宰我说他的老师超过尧舜有他个人的评价。事实上孟子也赞成,因为孟子也说孔子确实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像这些确实是对孔子过度的评价吗?我认为不然,我认为韩愈所说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有他的道理。

当然我们也不要盲目地崇拜孔子,因为孔子也是一个人,慢慢成长,孔子可以做到的今天每一个人也都有可能做到,透过真诚修炼自己,让自己在各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地成长。尤其是年轻的朋友,当我们把孔子的学生们作为示范,向他们借智慧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特色,而他们这个特色就好象钻石的每一面都可能反应到整个钻石的光华,所看到的核心就是孔子的思想。

六、观众提问 提问1:老师,您好,我想说一下,刚才您说“人之初,性本善”现在其实好多人都不大认可这句话,刚才您又说到这个良心,我想问一下这个良心在人性当中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兄弟两个在同样的环境下却形成了不同的良心观?

傅佩荣:好,这是具体的问题。我们先说一下兄弟两个他们的良心不同,在这里可以说明良心跟道德意识不一样,我们正要分辨一下了,英文里面良心叫做Conscience。道德的意思叫做Moral Consciousness。代表什么?道德意识是对于善恶内容怎么判断,叫做道德意识,那是老师教的,那是父母教,那是社会教给我的观念;良心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内容,所以你刚刚说两兄弟为什么良心不同?不是的,两兄弟的道德意识不同,哥哥恐怕认为,说谎话就是坏事,弟弟大概认为,杀人才算坏事,这是道德意识。他们两个都要分辨好坏,就是都有良心,所以我就简单说明一下,我想问各位一个问题:良心是善的吗?

提问2:我觉得良心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并不是说一成不变的,社会的道德在变化,随着变化有很多原来是良心的东西。

傅佩荣:好,他讲的是道德意识的内容在变化,良心本身是不变的,所以我现在说一下我的理解,“良心本身不是善的,良心是对善的要求”,记得这句话,良心本身不是善的,它是对善的要求。为什么有良心还照样做坏事?就是因为你那个良心它没有表现出它的力量,它变得不真诚了,真诚的话呢,有良心没用,等于没有,你一真诚的话呢,良心就变成一种对善的要求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说清楚啊,良心是对善的要求,一真诚这个要求就出现,就有力量让我自己行善避恶,力量由内而发,快乐也由内而发,能不能做到好的结果是一回事,要看条件,比如说有人掉到水里了,我良心让我去救他,能不能救他不一定,也许我的游泳技术不好,没办法救人,但是至少对得起我良心。那倒过来,如果我不会游泳,我今天走在河边看到有人掉水里面去,那我跳下去,那不是白白送死吗?儒家不会叫人这样做的,如果不会游泳,我心里面很不安,我就报警啊、找人来救,那万一救不成,我良心不会不安,因为我不会游泳,道德上能不能做,该不该做要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我特别再说一次,像王阳明就知道。王阳明说什么呢?“无善无恶心之体”,心就是良心,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知善知恶的,不代表行善避恶。为善避恶才是格物嘛,这已经到后面的事情了,知善知恶是良知,知道善跟知道恶并不代表你做到善了,也没有代表你避开恶,所以良知是一个自觉的能力,良知是对善的要求,要记得这个基本观念。

第三篇:傅佩荣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傅佩荣,祖籍上海,1950年12月16日[7]出生。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学术专长:儒家、形而上学、先秦哲学、宗教哲学。曾开设课程:宗教哲学、哲学与人生、儒家哲学研究、形而上学、论语解读、哲学英文、西洋哲学史、先秦儒家哲学。

傅佩荣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近三十年都在研究哲学,近二十年都在研究国学。由于父母信教的原因,西方的传统从小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先学习了西方哲学。二十三四岁开始学中国的哲学,进入台大哲学研究所,师从方东美先生,了解了中国的哲学有独特的价值,才真正开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40岁以前接触的都是儒家的思想,40岁以后开始专心研究道家思想,50岁以后就研究《易经》。五十岁以后,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重新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在国学经典诠释方面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2006年九月首开大陆问道,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2007年夏秋,傅教授应大陆企业界邀请,为企业管理高层开展了几十场国学讲座,获得一致好评。○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

○凤凰卫视《国学天空》栏目主讲专家

○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6月份播出傅教授《人生困惑问庄子》 共15集。

○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正在录制25集《老庄的人生智慧》节目。○新浪、搜狐博客主推“傅佩荣人生问题讲座”系列。○卓越的演讲家(海内外演讲两千场以上)

【个人成就】

傅佩荣先生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傅教授的“哲学与人生”课在台大开设l7年来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被大学生社团推选为最优通识课。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他每年发表200多场人生哲学讲座。从文化中心到寺庙,从学校到行政机关,从社团到基金会,都常见傅教授的身影和足迹。在山东卫视《新杏林》节目开讲,从为官、为师、交友、孝亲的角度解读孔子。《成功人生》 获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儒道天论发微》获中正文化奖。著作九十多本,有声书数十多套,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

【主要作品】

著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十大哲学家》《西方心灵的品味》《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为自己解惑》《人生问卷》《文化的视野》《厘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生命的价值》《走向智能的高峰》《转进人生顶峰》《活出自己的智能》《那一年我在莱顿》、《珍惜情缘》《人生问卷》《从自我出发》《四书小品》《哲学入门》《生命重心在何处》《柏拉图》《新世纪的心灵安顿》《论语解读》《庄子解读》等八十余种,以及有声书系列《创意人生》与《重建心灵》等。

大陆出版有:

【傅佩荣国学精品集(共10册)】

《解读老子》《解读论语》《解读孟子》《解读庄子》《解读易经》《傅佩荣〈论语〉心得》《傅佩荣〈庄子〉心得》《傅佩荣〈四书〉心得》《傅佩荣细说孔子》《听傅佩荣讲国学》

【傅佩荣心灵关怀作品集(共9册)】

《自我的觉醒》《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一卷)》《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二卷)》《听傅佩荣讲人生问题》《哲学与人生》《智慧与人生》《心灵导师》《赢的人生哲学》《智者的生活哲学》

《傅佩荣细说老子》《傅佩荣读孔孟论人生》《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抗压有方法》《人生需要几座灯塔》《生命重心在何处》《孔子的生活智慧》《人生中不可不想的问题》《人生问卷》等。

第四篇:傅佩荣简介

爱智讲堂(人才、人格、人文)

主讲人:傅佩荣教授

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心身灵整合导师

凤凰卫视“国学天空”主讲专家

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

新浪、搜狐2007杰出文化人物

卓越演讲家(海内外演讲2000场以上)

演讲风格:儒雅睿智、中西贯通、态度诚恳、理融辞畅

回归经典重塑心灵

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道、德以及其他种种观念,究竟是怎么回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经典被破坏、被曲解,已失本来面目。学术界对许多议题并没有共识,学者各自在极小的领域中孤芳自赏,既不能开发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也无法贴近现实人生的具体需求,长此以往,经典难免被束诸高阁,而国人阅读的材料与品质也不易提升。

我们知道,人的特色首先即是认知能力,认知若有偏差,立即引发层出不穷的欲望,以致追逐外物而无法回头,终身劳苦而难以快乐,就像与自己的影子赛跑一样,没有得胜的机会。再者,人的心智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通常称为勾心斗角,再配合世俗的价值观,形成一个天罗地网,很少有人可以幸免于难。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自身认知能力由外在收摄回来,同时还要了解人的心智是怎么回事。

我们有幸请来台湾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身心灵整合导师傅佩荣教授,推出“全人(人才、人格、人文)爱智讲堂”一系列经典培训课程。傅教授的演讲是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以及如何改善自己当下的困境。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系列训练课题,让所有崇尚智慧、关注心灵生活的人士能够读懂先哲经典、启明内在智慧,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爱好智慧的朋友,活出生命的精彩,享受安顿的喜悦。

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

——傅佩荣

傅佩荣教授简介:

傅佩荣,公元1950 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

傅佩荣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获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教学特优奖”,被《民生报》评选为“校园最热门教授”,其《成功人生》获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儒道天论发微》获“中正文化奖”。傅教授著述繁多,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

学术论著如《儒家哲学新论》、《儒家与基督教的会通》,融贯古今与中西,结构谨严,迭出创见,是当代新士林学派的重要代表。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年来,每年演讲达两百多场,态度真诚,声调感人,条理清晰,理融辞畅,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外文造诣深厚,译笔畅达传神。

2006年九月傅教授首开大陆问道,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2007年夏秋,傅教授应大陆企业界邀请,为企业管理高层开展了几十场国学讲座,获得一致好评。

人性有缺陷,人生不完美。承认这种缺陷,同时努力寻求其完美,是一个人“活出自我”的首要条件。

——傅佩荣

我的中西哲学之路--傅佩荣

我为什么会读哲学系?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因为我家数代信仰天主教,所以我一出生就受了洗礼成为教友,然后从孩提到青少年阶段,每逢星期日必定随着父母亲去教堂望弥撒,十数年不曾间断。

弥撒中,神父会讲道理,阐述《圣经》中的教训,谈得较多的是“死亡,审判,天堂,地狱”。小孩子听到这些,感觉上是害怕多于相信,久而久之,也养成了深思的习惯,想的是:人生是一条苦路,死亡则是解脱,但是死后的世界是天堂还是地狱,就关系到永恒了。因此,对人生感到困惑,对罪恶感到恐怖,对来世觉得茫然,就构成了我比较早熟的心情基调。因此,我念哲学系,并不使人觉得意外。

进了辅大之后,所学的以士林哲学为主。所谓士林哲学是指中世纪以来占有主流地位的天主教哲学。往好的方面讲,它扮演承先启后的角色,上承希腊哲学,下启近代哲学。往坏的方面讲,它有过时的嫌疑,并且很容易混淆信仰与哲理;老师教到最后,总是希望可以证明存在。不过,哲学家口中的上帝,与信徒心中的上帝,从来就不能轻易画上等号。我能顺利念完西洋哲学的相关课程,主要就是在辅大奠下的基础。事实上,如果没有先辨明士林哲学的这一段历史与思想,甚至,如果没有先深入认识天主教的经典与教义,就不太容易准确掌握西洋哲学的核心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学习要靠合宜的机缘,那么我读哲学正是个人的一大幸事。

西洋哲学有了基础,那么,中国哲学呢?教我中国哲学史的是南怀瑾先生。南先生上课,既无教材也无讲义,而是随性所致自由发挥,谈了许多他个人的奇闻轶事。有一次上课上到一半,忽然说要教我们打坐,就跃上大讲桌盘腿而做,状如老僧入定。我们学生看待前辈哲学家,确实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为他们经历过大时代,所读的是线装书,随便引述几段经典,就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有一位老师介绍了方东美先生的《科学哲学与人生》,这是我念到方先生的第一本书。

辅大毕业后,我去台大念研究所,有缘听到方先生的课,他讲的是“中国大乘佛学”。对我来说,正是天马行空,大部分的内容不知所云;但是方先生上课神情专注认真,不时搬出厚重的佛经,念上几段,就算听不太懂,也会被他的声音容貌所感动,而我的中国哲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奠下了基础。

方先生讲中国哲学,从一开头就与许多学者不同。譬如,有关中国哲学的起源,不能直接谈孔子或老子,而要回朔到《尚书》与《易经》,因为先有“经”,才有“子”,“经”是古代长期发展的智慧,“子”是个别哲学家的杰出心得。就在《尚书》所界定的永恒理想(要求绝对正义)与《易经》所阐明的生生之德(要求在变迁中持续存在)这双轨之上,古人才得以立国治民,并且影响了后代像孔子与老子等哲学家,起而继志述事。

我在台大读哲学研究所时,正是“台大哲学系事件”激烈爆发的前后。因缘凑巧,我受聘为助教,有了固定工作及待遇。我向生活学习,也向生活挑战,最后汇聚为个人的生活态度,接着,我束装前往耶鲁大学。耶鲁大学位于美国康州的纽黑文市。在一路上与当地百姓的接触过程中,我清楚感觉了美国百姓对“哲学”除了不太了解外,还有一份敬畏之心。我也再度提醒自己要好好把握这次的学习机会。

英文比不上同学,只有寄望于“勤能补拙”。我必须每天读书十二小时以上,才跟得上教授上课的进度。事实上,能够如此专心求学,也是一种幸运。每天念一百多页的书,完全印证了“日起有功”这句成语。同学们为我取的绰号是“最不可见的人”。这实在是无可奈何,因为我的指导教授有个绰号,是“最不可预测的人”。他“不可预测”,我只好“不可见”——拼命读书了。

真正读了四年书,不但懂得“宗教哲学”这门学科的必备知识,也逐渐产生了对自己的信心。“含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真是说得有理。我的另一位指导教授是余英时先生。他比我年长十二岁,不但学问好,尤其聪明过人。他对我的用功也相当肯定,有关中国思想史的背景资料,我主要是在这个阶段学习的。

方先生以哲学智慧“博”我,余先生以历史考据“约”我。经过这一博一约,我才敢谨慎地跨进中国哲学的门坎。我的博士论文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主题,因为我很清楚:在研究方面,我只有在中国哲学的领域可以做出原创的贡献;而在西洋哲学,我只求忠实客观地向国人介绍。回国之后,我的教学科目包括形上学、宗学哲学、哲学英文;但是我的研究仍然以儒家及道家为主。

不同的是,现在我所谈的儒家,是经过完整的哲学训练之后,所展现的儒家。这样的儒家,具有古典的原始意义,也显示了高度的哲学思辨,合乎西方专业哲学所要求的条件,更能响应现代人生的具体挑战。“重振儒家的生命力”,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口号,其实是一生的志业。人生苦短,我庆幸自己在念哲学这条路上,没有浪费太多时间。

如果爱一个人,就会宁可让自己辛苦一点,来让所爱的人开心。

——傅佩荣

对傅佩荣教授的评价

专家、学者评价

傅佩荣先生对于国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简捷清晰的表达。我很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他在讲课中做到了两个打通:其一,打通各个领域,其二,打通中西哲学。

—周国平<著名哲学学者,散文家>

傅先生对于国学研究是很有功力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非常高,尤其是把国学

讲得那么生动而又贴近人心,实属难得。

—李存山<中国社科院中国哲学研究所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傅教授是我所听过课的中国所有的国学专家中,讲得最好的一位讲师。尤其是他能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视野绝对不一样。

—邹先生<北大历史系国学培训班学员、上海某民办大学董事长>

读者、观众评价

傅先生是让哲学走下“神坛”的人,他对传统文化之研究堪称正源!远远超过了大陆的那些所谓的“明星”!尤其是看了傅先生的作品,深受教益,先生能化腐朽为神奇,释古奥为浅显,为迷茫的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光明的窗户。

非常喜欢、欣赏傅教授!我几乎把您的书买全了,每天都会翻阅读。我从来不欣赏什么偶像,但傅教授就是我唯一的偶像!

我用心去读了傅先生的文章,感触很深,并使我在人生问题的思考上认识得到了提高。文章说的每个人在他的潜意识中都有特殊遭遇,若只就自己的处境来考虑,很容易产生自怜的情绪,若想减轻自怜的程度,最好放眼四顾,看看世间无数不幸的人。那么看来灵性修养,使自己提升到人类层次,由此化解潜意识的情结的最好的处方了。

看过傅先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讲的“道家智慧的当代价值”,妙语连珠,态度真诚,声调感人,条理清晰,真是如沐春风,相悦以解。或许这就是学者风范,包容大度、温文尔雅,希望能多听您的讲座。

人生需要一个引路人,很多人都有同感。我们需要像傅老师告诉我们分析思考的方法,我们不需要去复制别人的人生。

偶然听到傅老师的讲座,感觉很好,他对于文化的阐述,真的是做到了有“文”有“化”,特别是在“化”的方面,真的是高见,我们身边很多人有“文”,但能“化”的人实在太少,能文又能化的人更少,先生实在是高见,能化腐朽为神奇。

每次来到傅老师您的博客总有一种无限的感动,让在物欲横流的都市失去了自己的那个我又回到了小时侯那种平静美丽的生活中,又找回了自我,在这感恩的岁月里,我只想真诚地对老师说一声谢谢!

师生论道

学生问:生命中该不该有执著,若有,该如何去取舍?

傅佩荣:生命中一定会有执著,否则无法凝聚生命的力量,譬如,我现在从事教育工作,我对教育非常执著,这教育的执著有时会形成我的压力。看到有学生自杀,看到有校长贪污,心里都非常痛苦。这是因为执著而带来的压力。但在另一方面,你要设法从这里再超越出去,也就是说,从永恒来看,哪个社会没有困难呢?哪个社会的教育是完全理想的呢?没有的,所以你要多看好的一面。我对教育的原则是,尽量鼓励好的一面,所谓“嘉善而矜不能”,好的要鼓励他,不好的要同情他。那么我的执著一方面坚持我的立场,一方面化解面对环境不理想的可能性,两者配合起来我想比较适合。

学生问:当今社会上各种问题、矛盾非常多,譬如战争、贫富分化,还有未来面临的各种严重的挑战。汤恩比说世界统一是人类避免自杀的唯一出路,这种统一必须涉及思想统一。傅教授对儒家的发展是怎么看的?是不是可以统一世界的思想,是不是可以给我们带来永久的和平呢?

傅佩荣:这是很大的问题。儒家思想能不能统一全世界,给我们带来和平呢?如果就思想论思想来说的话,儒家思想确实比别的宗教更少先决条件,更少属于信仰的成分,儒家思想是合理的,对人生经验做了一种客观的了解和主观的体验,比起别的宗教更容易让一般人接受。但是我们不必幻想这个事情,说儒家思想能统一全世界。因为一个人生下来,他按照自己祖先的方式去生活,就可以维持某种平衡。譬如印度人,他信印度教,他接受了不合理的制度,叫做种姓制度,生下来如果一辈子是贱民,他也不会想去挣扎改变。你说应该改变,他自己不改变,你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基本上我们尊重每一种文化的差异性,但是每一种文化里的知识分子都有责任,像我们这样的人,要负责把自己传统里面有价值有力量的理念加以重新诠释,然后跟经验结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把儒家思想重新讲清楚,把道家思想讲清楚,再跟经验结合一样的做法。我相信别的文化里他们的学者也在做类似的工作。

学生问:您说无心而为,那只做该做的事情,在无心的情况下,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

傅佩荣:无心而为,要做该做的事,什么是该做的事呢?这正好碰到庄子所要发挥的思想,我受庄子的影响最主要十三个字,“不得已”。什么是“不得已”?不得已不是被迫无奈,而是当你发现一件事情的条件成熟的时候,你就顺势而行。所以“不得已”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判断条件是否成熟,所以道家需要智慧。你对人情世故了解越多,就知道今天应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这叫做顺势而行,叫做水到渠成。真正的道家智慧表现出来,做任何事情都是很自然的,你根本看不出来他刻意做什么事情,这就是我学到的心得。譬如这次我来内地也是无心而为,条件成熟了我就来了,如果早几年来的话,条件不成熟,即使我来了也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内地也出版我的书了,大家想说这本书在讲什么,看书比较麻烦,今天我用两个小时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另外也有《老子解读》可以参考。现在条件成熟了,各位朋友来这边听讲,如果没有特别的目的,那也是无心而为,听到多少就算多少。

学生问:你个人认为庄子自得之乐和阿Q的自得之乐有什么区别,阿Q是精神上的自得之乐,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傅佩荣:这是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有些人确实把阿Q先生当作学庄子的一种表现,我们也不能否认两者有相关性,但是基本上差别很大。阿Q是采用精神胜利法,我心里有防护的机制,在受委屈时,设法让自己觉得没有吃亏,反而是占了便宜。庄子活在乱世,他可以避开人群,深居简出,预先知道不好的结果就可以避开。第二点,真正碰到问题时,庄子还能做到外化而内不化,表面上从来没有严重的冲突,内心里面则有道作为基础,亦即我永远不离开道。怎么样才是不离开道?就是永远从整体看问题。譬如我今天被人家欺负,我不会抱怨,因为我把它当作磨练的机会。对庄子来说,总是努力掌握生命的主动性,增加本身的理解能力和化解能力,使各

种外在的情况出现时,可以很自然、很自由地找到一条出路。

学生问:古代儒家认为善为易者不占,你对这个说法有没有看法?

傅佩荣:儒家对《易经》的态度可以用两句话来说,第一句话是孔子说“不占而已矣”,意思是说不必占卦也知道,因为你可以用理性了解人情世故的发展,但是一般人没有那么精巧的理性,不像孔子可以面面俱到。真正懂得《易经》的人不去占卦,因为道理已经想通了,重要的是修德,占卦需要参考很多别的东西,如果把握到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看清楚自己的形势,你做任何选择的时候本来就有它的合理性,后果你还是要负责的。我们都知道,孟子虽然没有谈《易经》,很多人都认为孟子的思想和《易经》很有关系。一个人做什么事要审时度势,要看自己的位置如何,相关的关系如何,在中间就比较好,代表你有所依靠,不至于说走到危险的地方。所以,在儒家来说会特别强调你在理性上的思维,它也怕很多人走入迷信的陷阱。孔子和孟子都强调理性这方面。至于“善为易者不占”,则是荀子的话。

第五篇:傅佩荣解读庄子

《傅佩荣解读庄子》读书心得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但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最有幸的一个时代。因为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其中有一个特立独行的一派,他们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其中有一个最具盛名的人,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上还有个瘤子,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但那些国君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他便是庄子,和孔子一样,是中国伟大的智者。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思想继承于老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我们认为庄子是一个神化的存在,但其实他与一般人是一样的,他也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妻子儿女,他同样生活在乱世,并努力在乱世中苟全。唯一的差别可能是他博览群书,并善于在阅读中去领悟那些高明的智慧,并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独特的人生哲学。庄子“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他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在《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庄子有一个好朋友,名字叫做惠施,然后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了庄子三天三夜。最后,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而此时,猫头鹰正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那只鸟从猫头鹰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鸟,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庄子以生动、颇具讽刺意味的比喻,明白地表达出自己视权势为鼠辈的思想,他并不像其他人一样醉心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楚威王曾以厚礼要聘他为自己当宰相,他却依然拒绝,哪怕自己穷困潦倒得只能靠卖草鞋度日,还常常向别人借粮食。纵然是在乱世中,但庄子扔保持着独立的人格。

由于傅佩荣本人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他本人在哲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在编写这本书时,他也是将哲学思维作为整本书的主线,对书中的一些关键的概念,像道、德、天、性、自然等都作了一一说明。全书的主体主要由3部分构成:《庄子》的原文、白话文和解读。《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语言脱离了语录体的形式,它与《论语》可说是南辕北辙的。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结构奇特,读来并不中规中矩,而且感觉变化多端,有种超然脱俗的感觉。除此,庄子的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

象丰富,比喻变幻,往往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区别。比如《逍遥游》中“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又如《养生主》中的《庄周梦蝶》,将庄子物我同一化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与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

就傅佩荣的这本书而言,其实我认为白话文部分过于简单了,它只是将原有的古文简单、机械的翻译过来,很多比较重要的字词的注解、注释都没有,这样就导致当你看古文看到吃力的部分的时候,就很想直接跳过,看他的翻译,这对庄子的语言的认识和学习是不利的。除此,我认为作者的解读部分过于想要用一种哲学的思维、语言去阐释庄子的思想了,因而有些地方他的注解反而复杂了,不好理解。而且,这本书写到作者自己的对庄子思想的个人感受的部分很少,对《庄子》的分章、分节的注解也显得整个庄子思想有点散,要是每章都能对这部分的思想有一个更综合、整体的概括就更好了。

下载向冉雍学习德行(傅佩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冉雍学习德行(傅佩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观后感(样例5)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观后感 我看的是傅教授的第十一讲《节俭珍惜万物》的视频。老子所讲得三宝中的第二宝是俭。以前在未怎么接触老子的时候,总以为老子讲得是大自然的奥妙......

    《哲学与人生》(傅佩荣)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读了《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对哲学的概念很模糊,感觉就是思考人生、思考世事之类的学问。后来逐渐明白......

    傅佩荣的经典语录(精选5篇)

    傅佩荣的经典语录: ◆ 30岁之前要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50岁左右读《易经》。因为30岁以前你投入社会,准备成家立业,一定要非常积极地面对人生,当然要学儒家。从40开始一定要......

    傅佩荣版易经 系辞传

    傅佩荣版易经 系辞传 正文·系辞上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

    孟子的智慧傅佩荣(汇编)

    孟子的智慧1(孟子这个人) 讲师简介: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

    傅佩荣_《解读易经》1-乾卦

    1、乾卦 【1.1】【白话】【解读】  《易经》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先画出卦图,再标出卦名。卦图由六爻组成,爻有阴(--)阳(—)之分。所谓六爻,其实是由两个单卦(各有三爻)所组成。本卦......

    傅佩荣教授经典讲座详情(5篇)

    傅佩荣教授经典讲座详情 孔子01 孔子02 孔子03 孔子04 孔子05 孔子06 孔子07 孔子08 孔子09 孔子10 孔子11 孔子12 傅佩荣《孔子的大成之道》01 傅佩荣《孔子的大成之道》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