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案例要求及对应罚则之综述[本站推荐]
食品安全案例要求及对应罚则之综述
衢州市工商局 何小英
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国家相继制定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风险监测评估、生产经营和检验等事项作了规范。同时,为加大对食品安全领域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还明确了具体的法律责任。为此,笔者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对食品安全的案例概况和对应罚则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主体资格方面
1、基本要求
(1)申请领取证照和备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从事食品经营,应当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凭《食品流通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不得从事食品经营”。《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五十三条规定:“食品摊贩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并向经营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备案取得食品摊贩备案证明;符合工商登记条件的,还应当办理工商登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将食品摊贩备案情况报送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
(2)经营条件发生变化的处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生产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相关许可”。
《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3)许可证管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后,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2、对应罚则
(1)无证无照无备案。《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七十九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未经备案从事食品摊贩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处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并可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2)有证无照。按《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登记法律法规处理。
(3)经营条件发生变化。《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处理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该办法第三十三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相关许可。
(4)许可证管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许可,擅自改变许可事项的;
(二)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食品流通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流通许可证》的;
(三)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申请或者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
(四)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主动消除、减轻危害后果,或者有其他法定情形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八十二条规定:“伪造、涂改、出借、出租、转让、买卖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明文件、食品摊贩备案证明,或者使用伪造、涂改、出借、出租、转让、买卖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明文件、食品摊贩备案证明的,由县级以上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收缴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明文件、食品摊贩备案证明,并处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八十五条规定:“被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明文件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二、食品质量方面
1、基本要求。
(1)内在质量。《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九)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十一)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下列食品:前十同上,(十一)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食品;
(十二)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的预包装食品;
(十三)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停止经营的食品,在食品生产者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生产者采取的补救措施”。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食品。除前款规定外,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一)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处理的食品;(二)以废弃食用油脂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食用油及其他食品原料;(三)超过标准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四)有毒有害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五)掺入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六)省人民政府为防疫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七)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2)包装质量。《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3)与质量相关环节的要求:
(一)人员。《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进行健康检查,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经营,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患有《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疾病的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二十条规定:“ 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及食品摊贩,应当建立并执行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应当在经县级以上卫生部门公布的具有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二)食品的贮存、运输和销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七、十八、十九条规定:食品经营者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食品经营者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温度、空间隔离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食品经营者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第《食品安全法》四十九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四十条第四款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具、饮具。”
2、对应罚则
(1)内在质量。《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二)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的制品;
(六)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八)生产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九)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
(十)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七十二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生产经营本省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由县级以上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明文件或者由给予备案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取消食品摊贩备案证明。”
(2)包装质量。《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药品。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六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第(七)、(九)、(十一)、(十二)项,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3)与质量相关环节。《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食品经营者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七条规定,食品经营企业未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注:通过抽检发现食品质量问题的,不属上述情形,按《产品质量法》查处)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七十一条规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及食品摊贩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使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给予警告,并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食品摊贩处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七十四条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四十条第四款规定,使用的餐饮具不符合要求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经营者自律方面
1、基本要求
(1)内部管理。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三十六条规定:“小食杂店日常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保持经营场所整洁卫生;(二)不得向无证照供货者进货;(三)按有关规范要求留存进货票据;(四)按有关规范要求贮存、清理食品,不得经营腐败变质、感官性状异常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五)国家、省其他相关规定”。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五十四条规定,食品摊贩的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二)将食品摊贩备案证明、健康证明及联系方式等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予以明示;(八)食品经营人员必须保持个人卫生,加工、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使用清洁无毒无害售货工具。在距离幼儿园、中小学校门口一百米范围内,禁止食品摊贩经营。(2)进货查验。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规定,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3)进货台帐。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鼓励其他食品经营者按照前款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可将有关资料复印件留存所属相关经营企业备查,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联网备查;食品进货查验记录、批发记录或者票据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4)销货台帐。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销售票据;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向购货者开具载有前款规定信息的销售票据或清单,同时加盖印章或签字;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5)出具凭证。食品经营者应当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履行更换、退货等义务。鼓励食品经营者在其销售食品的包装上附加特殊身份标记,将其销售的食品与其他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食品相区分。
(6)食品退市。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食品退市制度。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单独存放,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食品经营者未依照前款规定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责令其停止经营。
(7)市场主办者。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管理义务:(一)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二)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三)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四)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五)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六)设置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七)其他应当履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义务。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应当禁止其入场销售;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与所经营食品相应的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可以暂停或者取消其入场经营资格;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8)事故报告。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经营者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对应罚则
(1)内部管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第七十三条规定:“小食杂店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第八十条规定:“食品摊贩违反本办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2)进货查验。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规定,食品经营者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进货台帐。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规定,食品经营企业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4)销货台帐。根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未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没有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清单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5)出具凭证。食品经营者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拒不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6)食品退市。食品经营者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7)市场主办者。《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规定,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没有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没有设置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8)事故报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条规定,食品经营企业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的,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四、监督管理方面
1、基本要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开展食品市场监督检查。食品经营者应当接受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
2、对应罚则:《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食品经营者拒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监督检查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注】:2011年4月27日浙江省工商局内网 > 协会学会 > 学会天地 > 理论研究版块采用。
第二篇:食品安全案例范文
用信息化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来,随着阜阳劣质奶粉、苏丹红、三聚氰胺、毒豆芽、塑化剂、瘦肉精、新西兰毒奶粉等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并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各个国家、各级政府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要求采取与其他商品不同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而信息化监管就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经济。强化市场监管,食品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
同时,李克强总理还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从“量”更多地转向对“质”的追求,同时食品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品种不断丰富。这些情况对食品安全标准、食品风险的评估等都提出了新课题,对食品安全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科技攻关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监测、检测等工作,确保国人“舌尖上的安全”。
北京永杰友信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开始研发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在食品生产监管环节,是最早从事信息化研究的公司之一。到目前为止,已为全国十余个省、上百个市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监管和预警手段。
自2007年系统建成至今,经历了多次食品安全事件。每一次事件,信息化系统均起到了应有的数据挖掘、风险分析、预警信息的作用。
案例一:2008年全国乳制品“三聚氰胺”事件
事件的新闻报道后,监管人员在系统中输入“三鹿”等关键字,及问题奶粉“生产批号”,系统不仅列出了本省的相关企业,而且列出了原料使用这些问题奶粉的生产厂家和产品分部情况。那某省为例,系统给出了一下的预警信息:本省共有191家企业设计235个产品;某市28家,某市17家等;设计到的产品有糖果、饼干、糕点、雪糕等。监管部门立刻根据系统的提示开展了有针对性地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工作。同时这些检查的结果全部汇总到数据库,又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本次专项整治检查出来的问题和工作成效。案例二:供奥、供博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整治
2008-2009,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各级监管部门需要了解有哪些企业的产品销往这些举办地,从而开展驻场监管等监管措施。拿北京奥运会为例,首先监管人员输入奥运会主办和协办城市(7个城市)信息,然后系统利用生产企业的销售记录信息,检索出供奥食品生产企业列表以及产品信息,再由基层监管人员一一核对,省去了大量的普查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食品溯源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基础。案例三:关键人员信息的核对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对依法取缔的食品生产企业法人代表和高管实行食品生产许可禁入的原则。因此,本系统的审批环节模块会根据企业上报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书》中企业人员组成部分的信息,进行自动核对,如果发现问题马上给出预警,提醒受理人员应开具《不予受理决定书》。
另外,国内很多省均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了“食品化验员”的管理和发证制度。即每个企业要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必须有专业并通过学习考核的人员。但是有不少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采用兼职或临时借调人员的方式应付审查,这对食品安全造成了相当大的隐患。但自从使用了本系统,系统马上利用身份证号对企业的人员进行自动核对。以某直辖市为例:共发现有11家企业的“食品化验员”的身份证号重复,有造假嫌疑。并且列出了谢XX在3家企业均担任化验员岗位,而这3家企业有分部在不同的区县。检查人员利用系统给出的提示信息即可对企业进行实地核查,督促企业整改或依法处理。案例四:移动监管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总局公告2009年第119号》规定,基层监管部门要开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检查的工作。检查环节需要在企业现场进行。基层监管人员通过移动监管设备可以在此现场进行查询企业和历史检查信息、上传检查结果、拍照取证、现场打印文书等工作。
以某省为例:基层监管人员通过手机收到了预先设置好的检查计划提醒:“本月还有3家企业需要现场检查”,并给出列表,同时利用导航系统选定最佳路线。
到达企业现场以后,打开手机,系统又会提醒:“按照计划规定,本次检查需要查看厂房、设备和原辅材料进货记录”,同时“上次检查中检验设备中有一个天平过了定检期限,注意整改情况复查”。
监管人员检查厂房和设备时可以调出上次检查和获证是的图片信息,与现场情况进行核对,并拍照记录,以此督促企业保持生产环境和设备。
检查完毕后,监管人员在手机上点击打印《现场检查笔录》或《处罚决定书》等,系统通过蓝牙传输到便携式打印机,进行现场打印,并交给企业签字确认,过程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案例五:生产记录合规检查
系统涵盖食品生产企业溯源模块,每个企业使用自己的溯源系统,溯源系统符合国家总局对于进货、生产、检验、销售等规定(详见《产品细则》和《2009年第119号公告》),现场检查人员可以利用检查辅助系统对企业生产记录的可溯源性、添加剂使用规范、物料平衡做出判定。以某省为例:现场检查人员到企业现场,利用电子记录辅助检查系统连接到企业的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的电子记录进行如下合规检查。系统可给出如下提示:“您检查的近一个月的记录中,其中20130707批次的产品缺少进货查验记录,20130702、20130703批次产品没有进货记录,未达到批批可溯源的要求”,或“20130720批次产品的销售记录,没有销售商的电话”;
添加剂使用规范判定会给出如下提示“该企业生产的发酵乳产品使用的番茄红素用量为0.025 g/kg,超出了GB2760-2011规定的标准0.015g/kg”;
物料平衡会给出如下提示:“根据给企业生产记录,计算本月生产的200吨纯乳中,使用到的主要原材料原奶供给10吨”,检查人员根据这些其实和常识即可知道企业出现的问题。避免了之前翻阅纸质台帐记录,核对,计算得大量工作。案例六:食品安全“天气预报”
系统根据8个风险因素:监管计划落实率、七必查需整改情况、实物质量合格率、行政处罚情况、企业审查需整改情况、食品安全事件、企业规模、企业生产类别,基层监管人员只要把日常工作情况录入系统模型,即会自动更新企业的风险值,所有结果将会自动生成。有了这套风险预警系统,某直辖市质监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以某直辖市为例:食品科工作人员贾X打开电脑,进入试运行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她所负责的辖区内20家食品企业映入眼帘,位于最上端的一家生产豆制品的企业出现了“飘红”。贾X想起,距离上次她去现场检查已经快两个月了,“今天早上就去这家企业检查,把它的“飘红”解决了。”贾X告诉记者:“这个系统给我的感受就是方便实用,有点像天气预报,但比天气预报要更加科学和准确。”贾X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对该企业的原料库、成品库、实验室、生产环境等进行检查拍照,并在48小时内上传5张现场照片,如此,这家企业的风险值才会降下来。像贾X一样,该直辖市质监系统近百位基层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都从风险预警系统开始,该直辖市1600多家食品企业按照1人负责20家企业的监管比率分配,真正实现了“网格化”监管责任制。案例七:最新添加剂标准速查
以上给出的6个案例仅是食品监管系统功能的几个缩影。而北京永杰友信科技有限公司在质量安全领域还研发了例如:检验检测、计量业务、工业品监管业务、特种设备业务、标准化业务、组织机构代码业务等系统,这些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为质监、食药等领域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作为北京永杰友信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发展理念,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永杰的成功也绝非偶然,公司连续7年专注于食品安全、质量安全领域的研究,获得9项该领域著作权专利证书和多项省、部级科技创新奖项,同时也得到了各省和总局的认可。相信随着继续对于本行业的深入理解和业务的推广,北京永杰友信科技有限公司将会继续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信息化手段,继续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第三篇:食品安全工作要求
食品安全工作要求
一是强化对食品安全严重形势的熟悉,食品安全工作要求。今年以来,全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党中心、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总书记夸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总理也做了重要批示。国务院在一个月内,两次召开全国会议,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和打击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整治行动。我市要充分熟悉食品安全的特殊重要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解决食品安全题目。
二是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和考核机制。首先要落实好一把手负责制。抓食品安全工作,要像抓社会治安、抓计划生养一样,由各级政府和有关部分的党政一把手亲身抓。一把手要坚持深进基层、靠前指挥、加强协调、重点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其次要落实好追责机制。要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分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全面落实好食品安全追责机制。出了题目不仅要追究职能部分领导和各级政府分管领导的责任,同时也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再次要落实好考核机制。要把食品安全工作纳进对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工作总结《食品安全工作要求》。市政府对区、县级市政府的年终考核,区、县级市政府对街镇政府、村委会的年终考核,都要把食品安全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内容,与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挂钩。
三是强化对危害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对一切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要果断依法依规从重办处。构成食品安全刑事犯罪的,尽不能“以罚代刑”,要从快起诉,从严从重判刑。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要做好“四个抓”:要抓法人代表。企业的所有事务由法人代表承担法律责任,处理任何一家食品安全违法的企业,首先要抓“法人代表”。要抓幕后老板。有些企业主为逃避惩罚自己不做法人代表,在幕后操纵,只要证据确凿一定要抓,幕后老板才是犯罪的源头,操控罪恶的黑手。要抓主犯。除了幕后老板、法人代表,还有犯罪行为的具体实施者,也就是主犯、直接犯罪人,必须重办。要抓职务犯罪。要依法遏制和从严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必须严打幕后“保护伞”,依法惩办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为。
四是强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建设。要鉴戒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监治理念,探索运用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模式,以动态监测和预警为技术依托,完善预警日常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经费的投进,各职能部分要对所监管企业进行全面抽检,做好计划,轮流抽检,以正确把握所监管企业的状况,把食品安全题目控制在萌芽状态,真正起到风险预警作用。
五是强化食品安全的宣传和举报工作。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导向作用,对遵法经营的优秀企业和质量过硬的优质产品和优良品牌,坚持正面典型引导,进步全民的安全和质量意识。对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及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分子,要及时曝光、揭露和鞭挞,形成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要动员全民参与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监视氛围。积极实行举报人奖励制度,制订举报奖励治理办法,提升奖励数额,对举报人的信息严格保密,保护好举报人。充分调动广大市民举报的积极性,形成对食品安全题目“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
六是强化对食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引导。全市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就有600多荚冬有相当部分是小作坊式的,规模孝无品牌、技术含量低。必须加快我市食品企业转型升级,通过资源整合,优越劣汰,该封闭的封闭,该停业的停业,该整顿的整顿。同时,扶持一批有技术、有信用、有市尝上档次、上水平的企业做大做强。
第四篇:幼儿园食品安全要求
食品安全工作
一、组织教职工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饮食卫生“五四”制度》等有关食品卫生的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教职工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切实认识到幼儿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确保幼儿的安全与健康。
二、完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1、制定完善各种食品卫生安全制度
共制定并上墙10个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即《饮食卫生制度》、《餐厅卫生管理制度》、《餐具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烹调加工管理制度》、《食品粗加工管理制度》、《库房原料管理登记制度》、《原料采购索证制度》、《卫生检查制度》、《个人卫生制度》、《从业人员卫生知识与健康检查制度》.2、食堂卫生管理
保持食堂内环境整洁,有“三防”措施,室内无苍蝇、无灰尘、无蟑螂、无鼠迹,坚持每天大扫除,做到地面、用具见本色;食堂室内室外卫生实行分片包干,保持用具清洁、干净,做到清洁卫生专人负责,明确任务,坚持做到:墙壁、屋顶经常清扫无黑垢、油污、蛛网,门窗干净明亮;纱窗完好,无灰尘油垢,餐具清洁明亮。厨房用具(砧板等)和餐具每餐做到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清洗后存放在保洁橱内;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对人体安全、无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合理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和用具,不违规使用和强行工作;工作人员下班前认真检查门窗水电,防止火灾、失盗、投毒等事故的发生,确保各项安全。
第五篇:食品安全案例分析
食品安全案例分析
15酒一张超
2015年9月1日,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查获疑似问题青枣3.3吨,经检测含有糖精钠(网友称之为“糖精枣”)。经查,2015年8月20日以来,涉案人邓翔从外地运来青枣,先在烧热的水中过一遍,然后将焯过水的青枣倒入水池里,加入糖精钠、甜蜜素、苯甲酸钠等添加剂进行浸泡,制成“糖精枣”,然后运往南宁、北海、海口等地销售,总数达30余吨。
按照国家标准,糖精钠、甜蜜素、苯甲酸钠等添加剂严禁在青枣使用。依据刑法规定,邓翔等生产销售“糖精枣”的行为涉嫌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这起安全事件属于违法向食物里面添加非食用添加剂,继三鹿三聚氰胺奶粉和双汇瘦肉精事件之后的又一起典型食品安全事件。三个案例看似无大多关联,实则反映了中国当前的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一,利益至上的经营观念。
对廉价青枣进行违法添加添加剂等方式的加工销售,使数十吨“糖精枣”流入市场,获得黑心收入,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第二,食品质量监督环节的漏洞 数十吨的问题青枣,近一个月的市场输入,食品监督部门对此毫无反应,说明食品监督部门对产品流入市场存在监管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占的地位不断强化,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也不断显现出来,出现了诸如此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个人认为原因有下: 第一、食品安全法制不健全,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仅仅对食品质量做了一些概要性的规定,法律监管及处罚方面扔存在较大的法律盲区。食品安全法律针对食品的来源及流通环节未进行系统性的规范,于是出现了诸多漏洞。
第二、社会主义食品监督体制不合理。食品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权限不清。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比如卫生部、农业部、环保总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的职能权限不明。出现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发执法、执法缺席、监管空白等现象,监管责任难以落实,职能部门互相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
第三、诚信问题,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责任高于个人或企业责任,树立诚信道德意识。只看到个人利益,为了牟取暴利,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健康。这些事件暴露了我国部分企业社会道德缺失问题,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完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关系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我提出了下面一些观点和建议:
一、企业采购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等相关产品时应该出具合法的供货商和生产商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不具备此类证件的商户收税。简化证明的办理手续,提高审查严格度。
二、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没有产品合格证明不得进入市场。建立市场级检测体系,在超市、农贸市场等密集分布区设立检测点,随时对有关食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可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和人民群众开展抽检活动。
三、净化市场源头,重点对百姓每天的必需品如粮食、蔬菜、水果、饮用水等进行评测。国家建立“食品安全网点”“绿色合格产品”诸如此类的标志,鼓励商户主动请求食品检测,对此类种植专业户、集团,生产厂家进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防止此类商品价格虚高。消费者更加偏向于购买此类商品,这样无证无保障的种植户、生产厂商会因无人问津而自灭。
四、增加媒体透明度,网上、电视台、报纸应有计划、有针对性适时曝光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让其受益,不合格者曝光,让其下架或冷落,令其整改或停产,多方面、全方位提升透明度,让消费者放心。食品安全大于天,如果抓不好食品安全,最终导致的是社会层面的连锁反应。加大执法,增加透明,提高质检,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促进行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