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一 常用治疗技术训练—注射法(大全)
实验一
常用治疗技术训练—注射法
注射法是使用注射器械将药液直接注入动物体内的一种给药方法。具有药量小、奏效快、避免经口给药麻烦和防止降低药效的特点。
注射器械有注射器和注射针头。兽用注射器的质地有玻璃、金属、尼龙和塑料等;按其容量有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50毫升、100毫升等规格。大量输液时,可采用输液瓶和输液管。
注射针头可根据其内径大小及长短而分为不同型号。
使用时按动物种类、注射方法和剂量选择适宜的注射器及针头,并应检查注射器有无破损;针筒和针筒活塞是否适宜;松紧度是否适宜;针头是否锐利、畅通;注射针头与注射器的结合是否严密。注射器械应清洗干净、灭菌后备用。
1.皮下注射法
将药液注射于皮下结缔组织内,经毛细血管、淋巴管吸收进入血液发挥药效,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凡是易溶解、无强烈刺激性的药品及疫苗、菌苗等,都可进行皮下注射。注射部位多选择在皮肤较薄、富有皮下结缔组织、松弛易移动而活动性较小的地方。例如,大动物多选择在颈部两侧;羊在颈侧、肘后或股内侧。注射时,左手中指和拇指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同时以食指尖压皱褶向下陷呈窝状,右手持连接针头的注射器,从皱褶基部陷窝处刺入皮下2~3厘米,此时如果感觉针尖无抵抗,并能自由拨动时,左手把持针头结合部,右手推压针筒活塞,即可注射药液。如果需要注射大量药液时,应该做分点注射。注射完后,左手持酒精棉球按住刺入点,右手拔出针头,局部消毒。刺激性较强的药品,不能做皮下注射。多量注射时需要温热后再行分点注射。注射后轻轻按摩或温敷,以促进吸收。
2.肌肉注射法
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给药方法。由于肌肉内血管丰富,故药液吸收较快。又因肌肉内的感觉神经较少,所以注射时疼痛较轻微。一般刺激性较强和较难吸收的药液、静脉注射有副作用的药液、不能进行静脉注射的油剂和乳剂等都可采用肌肉注射法。凡肌肉丰满的部位,均可进行肌肉注射,牛、羊等多选择在颈侧。注射时,左手的拇指与食指轻压注射局部,右手如执笔式持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呈垂直状态,迅速刺入肌肉内2~4厘米,并应避开大血管及神经的径路,而后用左手拇指、食指把持针头结合部,以食指指节顶在皮肤上,再用右手抽动筒活塞,确认无回血时,即可注入药液。注射完毕,用左手持酒精压迫进针部,迅速拔出针头。
肌肉注射时,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①具有强刺激性的药物,如水合氯醛、钙制剂、浓盐水等,不能进行肌肉注射。②注射针头刺入的深度,一般只刺入三分之二,不宜全部刺入,以防针头折断。③一旦针头折断,应立即拔出。如不能拔出时,先将病畜保定好,行局部麻醉后,迅速切开注射部位,用小镊子或钳子拔出折断的针体。④注射时,注射针头如果接触到神经时,则动物会骚动不安,此时应变换针头方向,再注射药液。
3.静脉注射法
将药液注射于静脉血管内的给药方法。大量的输液、输血;以治疗 为目的急需速效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皮下、肌肉不能注射的药物等可采用静脉注射法。注射时,牛、羊、骆驼、鹿等选择在颈静脉的上1/3与中1/3交界处。
注射完毕,左手持酒精棉球压紧进针部位,右手迅速拔出针头,而后涂5%碘酊消毒。牛的静脉注射方法
牛的皮肤较厚且敏感,一般采用突然刺针方法。即,助手用牛鼻钳或一手握角、一手握鼻中隔,将牛头部固定。而后术者左手拇指压迫颈静脉的下方,使静脉怒张,右手持针头,对准注射部位,用腕的弹拨力与皮肤垂直并迅速刺入血管,见有血液流出后,将针头在血管内沿血管走向向前推送,然后连接注射器或输液瓶的乳胶管,举起输液瓶,则药液即可徐徐流入牛的血管中。
犊、羊的静脉注射方法
与牛的基本相同。但要注意保定。
静脉注射时的注射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注射用具及注射部位均应严格消毒。②注射时要检查针头是否畅通。③注射时要明确注射部位,准确一针见血,防止乱刺,以免引起局部血肿或静脉炎。④注射时要排尽注射器或输液乳胶管中的气泡。⑤混合注射多种药液时,应注意配伍禁忌。油类制剂不能作静脉注射。⑥大量输液时,药液要加热至动物体温程度,且注射速度不宜过快。⑦输液过程中,要经常注意动物表现,如有骚动、出汗、气喘、肌肉震颤等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注射;当发现药液输入突然过慢或停止以及注射局部明显肿胀时,应检查回血情况(可放低输液瓶,或一手担紧乳胶管上部,使药液停止下流,再用另手在乳胶管下部突然加压或拉长,并随即放开,利用产生的一时性负压,看其是否回血;也可用右手小指与手掌握紧乳胶管,同时拇、食指捏紧远心端前段乳胶管拉长,造成空隙,随即放开,看其是否回血)。
注:静脉注射时药液外漏的处理方法
静脉注射时,常由于未刺入血管或刺入后,因病畜骚动而使针头移位脱出血管外,致使药液漏于皮下,当发现药液外漏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下列处理方法:①立即用注射器抽出外漏的药液。②如果漏出药液是等渗溶液,则不必处理;如果为高渗盐溶液,则应向肿胀局部及其周围组织中注入适量的注射用水,来稀释高渗药液。③如果漏出药液是刺激性强或有腐蚀性的药液,则应向其周围组织内注入生理盐水;如果氯化钙溶液等钙制剂,则应向其周围组织注入无菌10%硫酸钠溶液或10%硫代硫酸钠溶液10~20毫升。④如果是大量药液外漏,则应作早期切开手术,并采用高渗硫酸镁溶液引流。
4.气管内注射法
即将抗生素或驱虫药液等注入气管内,以治疗肺脏、气管疾病和肺脏的驱虫等。注射部位一般选择在颈上部,腹侧面正中,两个气管轮状软骨环之间。注射时,术者持连接针头并装好药液的注射器,另手握住气管,于两个气管轮状软骨环之间,垂直刺入气管内,此时摆动针头,感觉前端空虚,再缓缓注入药液。注射完后用洒精棉球压住针孔部分拔出针头,涂擦碘酊消毒。
气管内注射时,必须注意下列事项:①注射药液量要适宜,注射前宜将药液加温至体温程度,以减轻刺激。②注射过程中,如遇病畜咳嗽时,应暂停,待安静后再注入。③注射速度不宜过快,最好一滴一滴地注入,以免刺激气管粘膜。④如果病畜咳嗽剧烈,或为 了防止注射时诱发咳嗽,可先注射2%盐酸普卡因溶液2~5毫升(大动物)降低气管粘膜的敏感反应,而后再注入药液。
5.腹腔穿刺法
是指用于排出腹腔积液、洗涤腹腔以及注入药液的一种治疗技术,也可用于采取腹腔液体,鉴别共性质,有助于胃肠破裂、肠变位、内脏出血及腹膜炎等疾病的诊断。
操作方法:牛、羊在脐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进地,术者蹲下,左手稍移动皮肤,右手控制套管针(或针头)的深度。由下向上垂直刺入2~4厘米,以后的操作同胸腔穿刺法。洗涤腹腔时,牛、羊在右侧肷窝部刺入针头,并连接输液瓶注入药液,再由穿刺部位排出。如此反复冲洗2~3次。
操作时注意事项
排出积液和注入洗涤液时应缓慢进行,并注意观察病畜有无异常表现。穿刺时要注意防止损伤血管与神经。穿刺时,要以手指控制套管针的刺入深度,以防过深。穿刺过程中,如遇有出血时,应充分地止血,并改变位置再进行穿刺。
6.穴位注射法
是指应用某些药物注射于传统的针炙穴位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常用的药物有10%~25%葡萄溏溶液、5%~10%当归注射液、0.5~1%盐酸普鲁卡因溶液等。一般每穴每次20~40毫升。临床上常用0.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进行穴位注射,如在其中再加入80万~160万单位的青霉素,对四肢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有良好效果。方法是先选定注射的穴位(如前肢抢风),剪毛消毒,按肌肉注射操作方法注射,间隔1~2日注射一次,每3~5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风湿病、四肢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其它穴位如后海穴、百会穴,球后穴等注射方法。
7.瓣胃注射法
是指将药液注射入牛、羊等反刍动物瓣胃内的方法。部位、方法、注意事项。
第二篇: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章 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节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疼痛
(一).原因
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 3)操作者动作粗暴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
(二)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明显,推注药物时加重。
(三)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2.准确配制药液,准确选择注射部位
3.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1)。4.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二、局部组织反应
(一)发生原因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二)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痰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三)预防及处理 1.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加强健康宣教及护理观察,指导病人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5.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三、过敏性休克
(一)原因
1.操作者在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2.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
(二)临床表现
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和肺水肿、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三)预防及处理
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2.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3.正确判断皮试结果
4.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急救药品 5.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启动应急流程就地进行抢救
四、注射失败
(一)原因
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
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针头与注射器乳头连接欠紧密导致推药时药液外漏;进针用力过猛,针头贯穿皮肤。
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二)临床表现 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或皮肤上有二个针口。
(三)预防及处理
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狭窄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婴幼儿可选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
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五、虚脱
(一)原因
1.主要有心理、生理、药物、物理等因素引起。
2.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疤痕处等,引起患者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
(二)临床表现
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三)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第二节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出血
(一)发生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二)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三)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4.形成皮下血肿者,早期采用冷敷,48小时后应用热敷
二、硬结形成
(一)原因
1.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2.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成。
3.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二)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痰痒,可拍及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坏死。
(三)预防及处理
1.选用锐利针头,正确掌握注射深度
2.选择正确注射部位,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
3.推药速度均匀、缓慢
4.发生硬结时,应在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胰岛素注射禁止使用上述方法)5.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三、针头弯曲或针头折断
(一)原因
1.针头质量差,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欠锐利;针头有钩;针头弯曲等。或针头消毒后重复使用。
2.进针部位有硬结或瘢痕。3.操作人员注射时用力不当。
(二)临床表现
病人感觉注射部位疼痛。若针体折断,则折断的针体停留在注射部位上,病人情绪惊慌、恐惧。
(三)预防及处理
1.选择粗细适合、质量过关的针头。针头不宜反复消毒,重复使用。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不可在局部皮肤有硬结或瘫痕处进针。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操作人员注意进针手法、力度及方向。4.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5.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6.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残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游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X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
第三节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疼痛
(一)原因
1.封刺入皮肤的疼痛。2.推药时药物刺激肌肉组织。
3.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速度过快。4.注射部位不当,户进针过深或过浅等
(二)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跋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三)预防与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4.轮换注射部位。
二、神经性损伤
(一)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二)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三)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注射技术。
2.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立即停止注射。3.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可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
三、局部或全身感染
(一)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
(二)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澹妄等。
(三)预防及处理
1.选用锐利针头,正确掌握注射深度
2.选择正确注射部位,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 3.推药速度均匀、缓慢
4.发生硬结时,应在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胰岛素注射禁止使用上述方法)5.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6.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四、针口渗液
(一)原因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每次注射药量过多,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
(二)临床表现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
(三)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选择神经少、肌肉较丰富之处。
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3m1为限,不宜超过5m1.3.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
五、针头堵塞
(一)原因
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尖锐利、斜面大,抽吸瓶装药品时,极易被橡皮塞堵塞,瓶塞颗粒可随着加入的药物进入液体造成微粒污染或栓塞。针头过细、药液钻稠、粉剂未充分溶解或药液为悬浊液,如长效青霉素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
(二)临床表现
推药阻力大,无法书护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
(三)预防及处理
1.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2.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
3.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
4.如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
5.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时,可改变进针角度,即由传统的90°改为45°,因为改变进针角度,避开斜面,减少针头斜面与瓶塞的接触面积,减轻阻力。
第四节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药物外渗
(一)原因
1.药物酸碱度、渗透压、浓度、温度、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2.静脉壁的通透性增加致药液渗漏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
(三)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的血管输液用具。2.妥善固定针头。
3.加强巡视,尽早发现及时处理。4.推注药液不宜过快。5.拔针后按压准确部位
6.根据渗出药物的性质,进行对症处理
二、血肿
(一)原因
1.血管弹性差,回血反应迟缓,护士对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判断失误,反复穿刺
2.凝血机制不良
3.拔针按压不及时、事件及压力不够,部位不准确。4.输液用具选择不当
5.长期输液患者,没有注意保护好血管,经常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进针。6.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
(二)临床表现 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
(三)预防及处理
1.选用型号合适的输液用具。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3.拔针后正确按压
4.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h后局部给予湿热敷。
三、静脉炎
(一)原因
长期注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二)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
(三)预防及治疗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3.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4.若以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湿热敷。
5.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静脉穿刺失败
(一)原因
1.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
2.进针角度不当或针头刺入的深度不合适,将血管壁穿破 3.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
4.静脉条件差,因静脉硬化,失去弹性,进针后无回血,落空感不明显,误认为失败,试图退出再进针,而局部已青紫。
5.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因患儿不合作致针头脱出而失败。
(二)临床表现
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
(三)预防及处理
1.护士要有健康、稳定的情绪。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技术。2.选择易暴露、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脉。3.适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4.避免盲目进针。进针前用止血带在注射部位上方绷扎。使血管充盈后再采用直刺法,减少血管滑动,提高穿刺成功率。
5.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延长血管使用寿命。
6.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局部按压止血。24h后给予热敷,加速痪血吸收。
7.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
五、过敏反应
(一)原因
患者有过敏史而操作者在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注射的药物对病人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
(二)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胸闷,心慌,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口唇发给,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心跳骤停。
(三)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对本药有不良反应、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本药者,都要备好急救药物、吸氧装置等。
2.药物配制和注射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操作,首次静脉注射时应放慢速度,对过敏体质者加倍小心,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表情、皮肤色泽、温度、血压、呼吸,触摸周围动脉搏动,询问患者有无寒颤、皮肤疫痒、心悸、胸闷、关节疼痛等不适反应。
3.在推注过程中,发现休克前兆或突然休克,立即停止注药,结扎止血带,不使药物扩散,静脉滴注抗过敏药物,针对症状进行抢救。4.过敏性休克者,去枕平卧,及时就地抢救、吸氧,首选0.1%去甲肾上腺素lmg,地塞米松5mg皮下、肌肉或血管内注射;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提高血压等。必要时可用糖皮质激素、气管切开或插管。
第三篇:实验二 常用治疗技术训练—灌药法(定稿)
实验二
常用治疗技术训练—灌药法
灌药法是将药液投到病畜胃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1.胃管投药法
即用胃管经鼻腔或口腔插入食道,将大量的水溶性药液、可溶于水的流质药液或有恶臭的刺激性药物投到病畜胃内的给药方法。可用于各种动物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探查食道的畅通性、排出胃内气体、抽取胃液、排出胃内容物及洗胃;还可用于人工喂饲流食。
妥善保定病畜,畜主站在病畜左侧握住笼头,固定头部。术者站于动物头部稍右前方,用左手无名指伸入左侧上鼻翼的鼻腔,中指、食指伸入鼻腔,与鼻腔外侧的拇指固定内侧的鼻翼。右手持胃管将前段通过左手拇指与食指之间沿鼻中隔徐徐插入胃管,并加以固定,防止病畜骚动时胃管滑出。当胃管抵达咽部后,随病畜吞咽动作将胃管插入食道。判定胃管正确插入食道后,再将胃管前端推送到颈部下1/3处,即可投药。投药结束后,紧贴胃管体外游离端慢慢抽出胃管。用完的胃管放在2%煤酚皂溶液中浸泡消毒、清洗、备用。
胃管投药时的注意事项
①插入或抽动胃管时要小心、缓慢、不宜粗暴。②如果病畜呼吸极度困难时,或有鼻炎、咽炎、喉炎、高温时,应禁用胃管给药。③牛插入胃管后,如有气体排出,应鉴别是来自胃内或是呼吸道内。来自胃内气体有酸臭味,与呼吸动作不一致,为正确判明胃管已插入食道,可在胃管的体外游离端口,猛吹入一口气,同时观察颈部食道径路有明显的一阵臌胀。④牛胃管投药时,当胃管进入咽部或上部食道时,有时会发生呕吐,此时应该放低牛头,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中,如果呕吐物很多,则应抽出胃管,待吐完后再投。⑤经证实胃管插入食道深部后,方可时行投药,如果投药后引起咳嗽、气喘,应立即停止。如果投药过程中因动物骚动,使胃管移动脱出时,也应停止投药,在重新插入判断无误后再继续投药。⑥经鼻插入胃管,常由于操作粗暴或反复投送,刺激咽喉粘膜肿胀发炎,有时会使血管破裂而引起鼻出血,应引起高度重视。少量出血时,可将动物头部适当高抬或吊起,冷敷额鼻部,并不断淋浇冷水;出血过多冷敷无效时,可采用1%鞣酸棉球塞于鼻腔中,或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毫升,必要时可注射全身止血药。
2.口腔灌药法
经口灌给病畜药物的一种给药方法。主要适用于水剂药物或散剂及研碎的片剂等加适量的水而制成的溶液、混悬液。
牛、羊的灌药法
站立保定,一手握角根,另一手握鼻中隔,或抓紧鼻钳子,使头稍高抬固定。术者站在斜前方,左手食、中指从牛的一侧口角处伸入口腔,并累累压着舌头,右手持盛满药液的灌药瓶(橡胶瓶、长颈玻璃瓶),自另一侧口角伸入舌背部抬高瓶底,并轻轻振抖,如用橡胶瓶时可压挤瓶体,促进药液流出,配合吞咽动作,继续灌服,直至灌完。但不能盲目连续灌服,以免误咽。
3.灌肠法
即向直肠内注入一定量的药液、营养物资或温水,直接作用于直肠粘膜,使药液、营养物资得到吸收,或促进粪便排出以及除去肠内代谢产物与炎性渗出物,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方法是将灌肠液或注入液盛于漏斗(吊桶)内,将漏斗举起或将吊桶挂在保定栏柱上。术者将灌肠器的胶管游离一端,缓缓插入肛门至直肠深部,溶液即可徐徐注入直肠内,边流边向漏斗(或吊桶)内倾注溶液,直至灌完。并随时用手指刺激肛门周围,使肛门紧缩,防止注入的溶液流出。灌完后拉出胶管,放下尾巴。
中小动物灌肠
采用小动物灌肠器,一端插入直肠,另一端连接漏斗,将溶液倒入漏斗内,即可流入直肠内。或采用100毫升注射器(不连接针头)连接胶管注入溶液。
灌肠操作时注意事项
①直肠内存有宿粪时,按直肠检查要领取出宿粪,再进行灌肠。②避免粗暴操作,以免损伤肠粘膜或造成肠穿孔。③溶液注入后由于排泄反射,溶液易被排出。为了防止排出,可用手压迫尾根,或在注入溶液的同时以手指刺激肛门周围,或按摩腹部。最有效办法是用塞肠器固定肛门。
4.阴道与子宫冲洗法 是指用于阴道炎和子宫内膜炎治疗的一种方法,主要为了排出阴道或子宫内的炎性分泌物,促进粘膜修复,恢复生殖机能。
操作方法:充分洗净外阴部,术者手及臂常规消毒。术者手握输液瓶或漏斗所连接的长胶管,徐徐插入子宫颈口,再缓慢导入子宫内。待输液瓶或漏斗中冲洗液快流完时,迅速把输液瓶或漏斗放低,借虹吸作用使子宫内液体自行排出。如此反复冲洗2~3次,直至流出的液体与注入的液体颜色基本一致时为止。阴道冲洗时,可将导管的一端插入阴道内,提高漏斗,冲洗液即可流入。借病畜努责可自行排出冲洗液。如此反复至冲洗液透明为止。阴道或子宫冲洗后,可放入抗生素或其他抗菌消炎药物。
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认真操作,避免粗暴,特别是插入导管时更须谨慎,以防子宫壁穿孔。操作时严格遵守消毒规则。在子宫积脓或子宫积水时,应先将子宫内积液排出之后,再进行冲洗。不得使用强刺激性或腐蚀性的药液冲洗。注入子宫内的冲洗药液,应尽量充分排出,必要时,可通过直肠按摩子宫促使排出。
第四篇:实验一语言上机操作训练
实验一汇编语言上机操作训练——比较字符串
实验项目名称:比较字符串
实验项目性质:普通
所属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应用
实验计划学士:
2一、实验目的1、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熟悉掌握汇编语言设计、编写、调试和运行。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汇编语言程序上机操作方法
编写一程序,比较两个字符串string1和string2所含字符是否相同,若相同则在屏幕上显示“MATCH”,否则显示“NOTMATCH”。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计算机一台
四、程序功能:
比较字符串string1和string2是否相同,若相同则在屏幕显示MATCH,否则显示NO MATCH。
五、思考题
1、将内存data1单元开始的0-15共16个数传送到data2单元开始的数据区中。
答:数据段代码程序例子如下:
DATASEGMENT
DATA1 DB 0,1,2,3,4,5,6,7,8,9,10,11,12,13,14,15
DATA2 DB 10H DUP(?)
DATAENDS2、将程序中的指令中JZ MATCH 改为 JNZ MATCH,程序结果如何?为什么?
答:程序结果会变为:若string1和string2不相等就输出MATCH。
因为JNZ指令的意思是非零就跳转,所以结果与原程序相反,原程序是相等就输出MATCH,改为JNZ MATCH后就变为不相等就输出MATCH。
第五篇:《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一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一 金霉素链霉菌培养基的制备(验证型)
实验目的:
1、学会培养基的配制
2、掌握灭菌方法。实验原理:
金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亦称“金色链霉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金色色素,故名。其菌落为草帽型, 菌落直径一般为3~5毫米, 表面较平坦, 中间有隆起。菌落开始为白色,长孢子后变青色。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短杆状的菌丝。抗菌素工业上用以生产金霉素。
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放线菌在土壤中分布最多,大多数生活在含水量较低、有机质丰富和微碱性的土壤中。多数情况下,泥土中散发出的“泥腥味”就是由放线菌中链霉菌产生的土腥素造成的。放线菌大都好氧,属于化能异养,菌丝纤细,分枝,常从一个中心向周围辐射生长。因其生长具辐射状,故名放线菌。放线菌能像真菌那样形成分枝菌丝,并在菌丝末端产生外生的分生孢子,有些种类甚至形成孢子囊,因而曾被误认是真菌。但其菌落较小而致密,不易挑取。不少菌种在医药、农业和工业上广泛应用,可产生抗菌素,现已发现和分离出的由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多达4 000多种,其中,有50多种抗生素已经广泛地得到应用,如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用于临床治疗人的多种疾病;有些可生产蛋白酶、葡萄糖异构酶;有的用于农业生产,如灭瘟素、井冈霉素、庆丰霉素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生产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广谱抗生素。抗菌谱极广,包括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品种主要包括金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四环素早在1948年即开始用于临床,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现在四环素已被收入中国药典2005版,还被收入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药典。上世纪70~80年代四环素产销处于全盛时期,我国有上百家企业生产,临床用量很大。多年来由于四环素类的广泛应用,临床常见病原菌对金霉素耐药现象严重。1950年,国外有报道四环素族药物引起牙着色,病因是在牙的发育矿化期服用四环素族药物,可被结合到牙组织内,使牙着色。四环素还可在母体通过胎盘引起乳牙着色。其后又后续报道四环素沉积于牙、骨骼以至指甲等,而且还能引起釉质发育不全。在这方面,国内直至70年代中期方引起注意。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因细菌耐药性增加以及新的抗生素大量上市等原因,四环素产销逐渐萎缩,市场疲软。因为副作用大,只外用,用于治疗结膜炎、沙眼。材料、试剂和器材: 试剂:
NaBr母液(100 g/L)KCl母液(100 g/L)
M-促进剂母液(2.5 g/L)器材:
1ml移液枪;不锈钢锅;电炉;台秤、天平其它物品:
蒸馏水、250ml三角瓶、500ml三角瓶、钥匙、烧杯、玻璃棒、量筒、纱布、剪刀、棉花塞、报纸、线绳、皮筋、记号笔、1.5mL离心管、1ml移液枪头、枪头盒 实验步骤: 1.种子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g/L):可溶性淀粉40,黄豆饼粉20,酵母粉5,蛋白胨5,CaCO3 4,(NH4)2SO4 3,MgSO4·7H2O 0.25,KH2PO4 0.25。
先称取黄豆饼粉20g,单独煮沸10分钟,加入少量凉水降温,4层纱布压榨取汁,与其它称好的各成分混合,定容至1L。
每50ml分装到250ml三角瓶中,每组2瓶。2.定向发酵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g/L):可溶性淀粉100,黄豆饼粉40,蛋白胨15,CaCO3 5,(NH4)2SO4 3,酵母粉2.5,MgSO4·7H2O 0.25,α—淀粉酶0.1。
配制方法同种子培养基,配好后分装到500ml三角瓶中,每瓶100ml,分别加入如下成分,比较它们对四环素产量的影响:
(1)对照(不加其他成分);
(2)加入NaBr母液至终浓度为2g/L;(3)加入KCl母液至终浓度为2g/L;
(4)加入NaBr母液至终浓度为2g/L及M-促进剂母液至终浓度为0.025g/L。每两组配一套。3.灭菌
将封好口的培养基121℃灭菌30min。同时灭1ml 剪口移液枪头、1.5mL离心管。(总过程:称量——溶化——定容——分装——封口——灭菌)注意事项:
1.黄豆饼粉煮沸取汁。
2.培养基封口最好用8层纱布或棉花塞,最好不用橡胶塞,以增加透气性。3.灭菌时锅内要补足水分。由于灭菌锅较大,升温排气一定要充分(10min)。补充阅读:
工业发酵中利用生产菌发酵得出最终产物是一个逐级放大的过程,各个不同的阶段对于营养成分的要求也各有特点,根据发酵不同阶段的要求,培养基可分为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三种。
孢子培养基孢子培养基是供菌种繁殖孢子的一种常用固体培养基,对这种培养基的要求是能使菌体迅速生长,产生较多优质的孢子,并要求这种培养基不易引起菌种发生变异。所以对孢子培养基的基本配制要求是:第一,营养不要太丰富(特别是有机氮源),否则不易产孢子。如灰色链霉在葡萄糖-硝酸盐-其它盐类的培养基上都能很好地生长和产孢子,但若加入0.5%酵母膏或酪蛋白后,就只长菌丝而不长孢子。第二,所用无机盐的浓度要适量,不然也会影响孢子量和孢子颜色。第三,要注意孢子培养基的pH和湿度。生产上常用的孢子培养基有:麸皮培养基、小米培养基、大米培养基、玉米碎屑培养基和用葡萄糖、蛋白胨、牛肉膏和食盐等配制成的琼脂斜面培养基。大米和小米常用作霉菌孢子培养基,因为它们含氮量少,疏松、表面积大,所以是较好孢子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是供孢子发芽、生长和大量繁殖菌丝体,并使菌体长得粗壮,成为活力强的“种子”。所以种子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要求比较丰富和完全,氮源和维生素的含量也要高些,但总浓度以略稀薄为好,这样可达到较高的溶解氧,供大量菌体生长繁殖。种 2 子培养基的成分要考虑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能维持稳定的pH,其组成还要根据不同菌种的生理特征而定。一般种子培养基都用营养丰富而完全的天然有机氮源,因为有些氨基酸能刺激孢子发芽。但无机氮源容易利用,有利于菌体迅速生长,所以在种子培养基中常包括有机及无机氮源。最后一级的种子培养基的成分最好能较接近发酵培养基,这样可使种子进入发酵培养基后能迅速适应,快速生长。
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基是供菌种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之用。它既要使种子接种后能迅速生长,达到一定的菌丝浓度,又要使长好的菌体能迅速合成需产物。因此,发酵培养基的组成除有菌体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和化合物外,还要有产物所需的特定元素、前体和促进剂等。但若因生长和生物合成产物需要的总的碳源、氮源、磷源等的浓度太高,或生长和合成两阶段各需的最佳条件要求不同时,则可考虑培养基用分批补料来加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