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粤府办〔2008〕52号)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8〕52号 【发布日期】2008-08-26 【生效日期】2008-08-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粤府办〔2008〕52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监察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八月二十六日
广东省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及时、公正、高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正常的行政秩序,保护行政相对人权利,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广东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和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过错,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行政管理正常秩序或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或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四条第四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第五条第五条 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不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一级规范性文件的;
(二)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或执行政府的决定、命令不力,影响政令畅通的;
(三)无正当理由未按时完成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影响工作大局的;
(四)拒不执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行政复议决定以及行政监督机关依法作出的决定,无正当理由不采纳行政监督部门提出的建议的;
(五)违反规定发布规范性文件或颁布行政命令的;
(六)维护公共安全或者督促整改安全生产隐患不力,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
(七)采取行政措施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处置群体性事件明显失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八)滥用职权,非法干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
(九)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查处的;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第六条 行政机关在实施内部管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程序决策的;
(二)在制作、运转公文过程中出现重大错误的;
(三)违反文件管理规定,致使文件、档案、资料等泄密、损毁或者丢失的;
(四)违反保密规定,泄漏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行政相对人隐私的;
(五)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公章,造成不良后果的;
(六)无正当理由未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致使工作贻误,造成不良后果的;
(七)不服从内部管理,拒不接受正常的岗位调整或工作安排的;
(八)不遵守考勤制度,工作时间擅离职守,造成不良后果的;
(九)其他违反行政管理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七条第七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开与告知义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不履行主动公开义务,应当公开的信息不公开的;
(二)不依照规定的形式和期限实施公开的;
(三)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或者对行政相对人隐瞒应当提供的政务信息的;
(四)对公开的内容应予说明解释而不予说明解释的;
(五)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务信息的;
(六)其他违反政务公开和行政告知有关规定的。
第八条第八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审批行为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擅自设立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或者继续执行已经取消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审批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或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审批申请违规予以受理的;
(三)擅自增设行政许可、审批程序或条件的;
(四)受理行政许可、审批后不依法出具书面受理凭证或对申请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不予受理又不依法说明理由的;
(五)擅自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审批的;
(六)对依法受理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
(七)无正当理由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申请材料的;
(八)要求申请人购买指定商品或接受特定有偿服务的;
(九)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行政许可,不及时主动沟通、协调,相互推诿或拖延不办,或本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完成后不移交或拖延移交其他部门的;
(十)非法收受押金、保证金或行政许可费用的;
(十一)其他违反行政许可、审批工作规定的。
第九条第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征收、征用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不按法定权限实施行政征收、征用的;
(二)未按法定范围、程序、时限实施行政征收、征用的;
(三)隐瞒、截留、挪用或私分行政征收、征用款物的;
(四)依法应予补偿而未予补偿或未按时、按法定标准予以补偿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征收、征用工作规定的。
(六)违反规定只行政征收、征用而不提供规定服务或只提供部分服务的;
(七)被征收单位或个人对行政征收、征用提出异议,不依法告知救济权利和途径的;前款所称行政征收,包括征税、行政收费等事项;行政征用,包括征用土地等。
第十条第十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检查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检查的;
(二)未按法定权限、程序和方式实施行政检查的;
(三)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行政检查职责的;
(四)对在行政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不依法处理的;
(五)违反规定损害行政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监督检查工作规定的。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违反规定设立行政处罚事项或者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四)擅自将行政处罚权委托给其他单位或个人行使的;
(五)对应予制止或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或随意处罚,显失公正的;
(六)对已构成追究刑事责任的行政案件,不移交司法机关而以实施行政处罚结案的;
(七)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没指标的;
(八)违法处置罚没或扣押的财物,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九)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合法依据或违反法定程序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超越法定时限、权限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非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财产权利受到侵害的;
(四)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复议职责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
(二)不按规定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
(三)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四)在行政复议活动中有徇私舞弊或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复议工作规定的。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赔偿义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逾期不予行政赔偿的;
(二)不按法定赔偿标准实施行政赔偿的;
(三)作出行政赔偿决定后,未依法责令应当承担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行政赔偿费用的;
(四)对不属于行政赔偿范围的申请予以行政赔偿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赔偿工作规定的。
第三章 行政过错责任划分与承担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行政过错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负直接责任。
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不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负直接责任。
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的内容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负直接责任。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承办人提出方案或意见有错误,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及时予以纠正,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经批准人批准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审核人不报请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决策人、持赞同意见的班子成员负直接责任。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上级机关改变下级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上级机关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承办人不履行规定职责导致行政过错行为发生的,负直接责任。审核人或者批准人指令承办人不履行规定职责的,或指令、暗示承办人按其意图实施过错行为的,作出指令的人员负直接责任。审核人作出的指令经批准人同意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四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方式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的追究方式分为:
(一)批评教育;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调离工作岗位;
(五)辞退;
(六)责令辞职;
(七)免职;
(八)处分。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独或合并适用。
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处分,适用《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及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受到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对行政机关的过错,视情况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处理,并按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追究行政首长及其他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行政过错分为一般过错、重大过错和特别重大过错:
(一)情节轻微、造成损害后果或者影响较小的,属一般过错;
(二)情节严重、造成损害后果严重或者影响较大的,属重大过错;
(三)情节特别严重、造成损害后果特别严重或者影响恶劣的,属特别重大过错。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对于一般过错,对有关责任人员单独或者合并给予第二十三条第(一)、(二)、(三)、(四)项处理。
对于重大过错和特别重大过错,按照第二十三条第(六)、(七)项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聘任人员犯一般过错的,给予第二十三条第(一)、(二)、(三)项处理;三次犯一般过错或犯重大过错、特别重大过错的,按第二十三条第(五)项处理。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行政过错行为涉及两名以上责任人的,根据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分别予以追究。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故意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
(二)拒绝纠正过错的;
(三)干扰、阻碍对行政过错进行调查处理的;
(四)对控告人、检举人、投诉人、证人及相关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五)其他应当从重处理的。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除特别重大过错外,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处理:
(一)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二)主动纠正错误,有效制止损害后果扩大的;
(三)其他应当从轻处理的。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予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主动发现过错并及时纠正,未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后果的;
(二)行政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
(三)出现意外或因不可抗力致使行政过错行为发生的;
(四)其他可以不予追究的。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因行政过错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涉及赔偿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主体和程序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由监察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实施。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由本行政机关负责,但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不属于本行政机关管理的除外。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对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必要时可以联合调查处理。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除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过错责任情形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当进行调查,以确定实施该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应当承担行政过错责任:
(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或具体行政措施有违法情形,被上级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依法撤销的;
(二)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的;
(三)经行政复议,上级机关变更原处理决定,或撤销发回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
(四)在上级或同级人大、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被认定错误,要求予以调查处理的;
(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六)政府政务督查机构对逾期不能完成政府工作或领导批示、交办工作两次就同一事项发出催办通知书的;
(七)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等行政监督机关要求调查处理的;
(八)新闻媒体披露存在明显行政失当情形的;
(九)其他应当进行调查的。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投诉、控告,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审查是否有事实依据并决定是否受理。
经审查有事实依据的,应当予以受理;没有事实依据的,不予受理。属于其他单位管辖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移送。
实名检举、投诉、控告的,应当书面告知受理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决定调查的案件,应当在3个月内调查完毕。情况复杂的,经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调查行政过错案件,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期间发现行政过错行为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并听取其意见。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调查处理行政过错行为实行回避制度。调查人员与行政过错行为或责任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上级机关要求处理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名检举、控告、投诉的,应当书面告知其处理结果。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调查处理行政过错案件,应当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做好记录。作出的处理决定应当及时告知行政过错责任人。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提出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对行政过错责任人作出的处理决定,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应当依照管理权限进行备案。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六安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赔偿实施办法》、《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指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对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违法履行或不当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是指放弃、推倭、拒绝或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违法履行职责,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形;不当履行职责,是指不依照法定程序、权限和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三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其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工作责任目标 和岗位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行局长负责制。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层级监督原则,对本机关的工作人员和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进行检查处理。
第二章
追究范围
第六条
在实施行政许可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而不予以受理行政许可或受理后不开具受理通知书的;
(二)不予受理的行政许可不告知理由或不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的;
(三)对申请资料不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许可申请,未一次性清楚告知补充事项,或者未能清楚告知申请的具体要求的;
(四)不依照法定程序,或者非法设立许可程序实施行政许可的;
(五)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许可的;
(六)未在规定(承诺)时限内完成许可事项或者告知办理结果的;
(七)进行有偿咨询服务的;
(八)违法收取抵押金、保证金和许可费用的;
(九)违法委托、准许中介机构或者其他单位、组织代行行政许可权的;
(十)其他违反《行政许可法》规定,损害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第七条
在实施工商行政管理规费征收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或擅自改变征收标准的;
(二)未按规定范围、权限实施收费的;
(三)截留、私分或擅自挪用规费的;
(四)实施征收不开具法定部门制发的专用票据的;
(五)利用发照、年检、验照等法定职权为其他单位、组织或个人搭车收费或为其收费提供便利条件的;
(六)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收费行为的。
第八条
在实施行政执法检查过程中,有下外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违规实施检查的;
(二)不按法定权限或超越法定权限实施检查的;
(三)放弃、推倭、拖延、拒绝履行法定检查职责的;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依法查处的;
(五)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
(六)泄露举报人身份,致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
(七)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执法检查行为的。第九条
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 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实施处罚的;
(二)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擅自设立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种类、幅度的;
(四)违反法定行政处罚程序的;
(五)使用、丢失、损毁扣押的财物,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六)玩忽职守,对应当依法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遭受损害的;
(七)弄虚作假,伪造证据的;
(八)未依法告知行政相对人法定救济权利和途径或符合听证条件,行政相对人要求听证,应予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九)应立案而不立案,或不遵守立销案程序规定擅自立销案,或对大要案不按规定上报的;
(十)应当移送案件不移送或超越法定职权实施处罚的;
(十一)违反规定自行收缴罚没款、处理罚没物品的;
(十二)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
(十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将收缴的罚款据为已有的;
(十四)不积极履行职责,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未执行 完毕,不采取措施也不汇报,时间达6个月的;
(十五)故意泄露举报人情况,致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
(十五)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十条
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采取异地扣押、封存强制措施而不出具正式法律文书或出具正式法律文书填写内容与实际扣押、封存内容不符的;
(四)擅自将扣押、封存财物据为已有而不立案或擅自销案的;
(五)违法采取强制措施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或者财产权受到损害的;
(六)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第十一条
具有行政复议职权的市、县(区)工商局在履行行政复议职权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未妥善处理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并给行政复议机关造成负面影响的;
(三)在法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四)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五)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复议的行为。
第十二条
在履行其他行政职责的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其他义务的;
(二)依法应当履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法定职责而拒绝履行的;
(三)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经营自主权的;
(四)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人身权、财产权的其他行为。
第三章
行政过错责任的认定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过错的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
(一)承办人未经批准擅自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二)行政执法行为经审核后造成执法过错的,审核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承办人负直接责任。因审核人改变了承办人承办事项而未经批准人审批造成过错的,审核人承担直接责任;承办人员未按审核意见办理造成过错的,承办人承担直接责任;
(三)行政执法行为经审核和批准审批后仍有错误的,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承办人负直接责任。有关领导错误批示造成过错的,由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但因承办人故意隐匿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而导致领导错误批示的,由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四)上级机关改变下级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的,上级机关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五)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的,审核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六)违反规定指派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行政执法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的,由批准人承担直接责任;
(七)行政执法意见经相关科(股)、室会签并报局领导批准出现过错的,由直接承办科(股)、室的负责人和会签科(股)、室的负责人负直接责任,签字批准的局领导承担主要领导责任。但提出正确意见而未被采纳的人员不承担责任;
(八)经过集体研究、认定,导致行政执法过错后果发生的,作出决定的局主要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九)领导指令、干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指令、干预的领导负直接责任;
(十)经过听证作出的决定,批准人同意听证主持人的错误建议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听证主持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不采纳听证主持人的正确建议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承担直接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批准人,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 人;审核人,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设部门负责人;承办人,指具体承办行政管理事项的工作人员。但依照内部管理分工规定或者经行政授权,由其他工作人员行使批准权、审核权的,具体行使批准权、审核权的人员为批准人、审核人。
第十五条
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行政过错分为一般过错、严重过错和特别严重过错:
(一)情节轻微,给行政相对人或者行政管理秩序造成损害后果和影响较小,经指出或发现后能及时纠正的,属一般过错;
(二)情节较重,给行政相对人或者行政管理秩序造成损害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属严重过错,包括以下情形:
⑴行政执法行为被人民法院、复议机关或上级机关经过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监督程序等方式决定变更的;
⑵行政行为被本局督查认定为违法或明显不当的; ⑶行政不作为行为被本局督查或举报发现,受到责令限期履行或通报批评;
⑷行政执法行为因过错被市级或市级以下新闻媒体曝光批评,造成不良影响的;
⑸其他执法过错情节较重的。
(三)情节特别严重,给行政相对人或者行政管理秩序造成损害后果特别严重、影响重大的,属特别严重过错,包括以下情形:
⑴行政执法行为被司法机关确认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的;
⑵行政执法行为被人大、政府和上级机关依法确认违法,受到通报批评的;
⑶行政执法行为因过错被省级或者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曝光批评,造成恶劣影响的;
⑷其他执法过错情节严重的。
第十六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造成重大损害或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予追究的行政过错责任的;
(二)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三)对检举人、投诉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执法违法、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敲诈勒索等行为的;
(五)对上级或专门机构纠正意见拒不执行的;
(六)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或责任追究承办人打击报复的;
(七)其他应当从重处理情形的。
第十七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追究过错责任: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过错的;
(二)主动配合查处工作的;
(三)因过失造成过错且情节、后果轻微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于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具体行政行为人过错责任:
(一)行政管理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具体行政行为人作出错误判断的;
(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工商行政管理内部制度未作规定或规定不具体,致使具体行政行为人理解错误的;
(三)出现意外情况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过错发生的;
(四)执行上级或本级机关错误决定而造成行政过错的。
第四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方式和标准
第十九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形式:
(一)批评教育;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四)暂扣行政执法证件;
(五)取消行政执法资格;
(六)行政处分;
(七)造成行政赔偿的,根据情节轻重承担本人月工资1-10倍的经济赔偿(总局34号令);
以上追究形式可以单处或并处。其中给予行政处分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上级有关规定执行;给予取消行政执法资格的,要经过发证机关省工商局批准。行政过错 行为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对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执法机构、执法机关及其责任人,按照以下规定追究责任:
(一)属于一般过错的,责令责任人改正,可给予前条第(一)、(二)项形式的责任追究;
(二)属于严重过错的,责令责任人改正,可给予前条
(三)、(四)项形式的责任追究,并对执法机构责令检查或通报批评,当年不得评先评优;
(三)属于特别严重过错的,责令责任人改正,可给予前条
(五)、(六)项形式的责任追究,并对执法机关、执法机构通报批评,当年不得评先评优;
(四)因行政行为过错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责任人除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过错责任外,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赔偿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向其追偿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第五章
追究程序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审查,认为需要追究责任的,提出立案建议,报局长审批,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认为不需追究的,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不予受理。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的,应当告知不受理理由。
(一)发布规范性文件和制定行政措施有违法情形被上级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依法撤销;
(二)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变更、责令履行的;
(三)经行政复议,被复议机关决定撤销或部分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责令履行的;
(四)在上级或同级人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被认定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六)上级机关或同级其他部门要求调查追究的;
(七)新闻媒体或政府网站曝光、批评的事件;
对于上述执法过错的检举、投诉等,涉及行政执法人员的,由监察部门具体负责办理;涉及行政行为的,由法制部门具体负责办理;特殊情况由局长指派部门或人员办理。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过错追究的具体办事部门应指定不少于两人对决定受理的过错追究案件进行全面调查,查阅相关的案卷、资料,调查当事人及证人,收集必要的证据,听取当事人陈述,进行责任确认,并向局长办公会报告,由局长办公会研究并作出追究或者不予追究的决定,行政处分的决定及办理程序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查处执法过错责任,应自立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重大复杂的案件经局长批准可以延长,延长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分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陈述权和申辩权。行政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提出申诉。受理申诉机关应按相关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办理。
第二十五条
调查处理行政过错行为实行回避制度。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办事机构工作人员与行政过错行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实行回避。
第二十六条
对行政执法机关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当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行政执法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其考核、奖惩、任免的依据,其中行政处分决定应当归入本人档案。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六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范文)
黄冈市房管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保证法律正确高效实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行政执法过错及错案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湖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是指赋予行政执法工作职责的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因违反法律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导致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贻误行政管理工作,已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而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 过错责任追究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
2、责任与过错相适应的原则;
3、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视为过错,应当予以追究:
(一)超越法定权限的;
(二)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三)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当的;
(四)违反法定程序的;
(五)依法应作为而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的;
(六)重大行政措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并造成损失的;
(七)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行政管理事项,不主动协调,推诿不办,或本部门办结后不及时移交其他部门办理而贻误工作的;
(八)丢失、损毁案卷材料或制作假案卷的;
(九)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以权谋私、吃请受贿、索要财物的;
(十)制作虚假证据,捏造事实陷害他人,包庇纵容房地产违法人员和组织;
(十一)为包庇房地产违法人员或组织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更改案卷材料或不如实记载调查询问笔录的;
(十二)其他有过错的行政行为。
第五条 行政执法人员不论是主观故意或过失行为造成行为过错的,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人员不承担责任:
(一)因当事人的原因致使行政执法发生过错的;
(二)在讨论、审议、会签等过程中对错误的具体行政行为明确表示不同意的;
(三)因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执法过错的;
(四)其他不应追究的情形。
第六条 对行政行为过错的责任追究,本着 “谁主管、谁负责,谁经办、谁负责”的原则,具体分清承办人,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责任,然后进行相应的追究,具体可分为如下8个方面:
l、因案件承办人汇报事实有误,证据失实或提供虚假证据等导致领导或上级机关决策失误,造成过错的,由承办人负全部责任;
2、职能科室和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由该职能科室和部门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3、职能科室和部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被审批人改变而造成过错的,由审批人承担改变部分的责任;
4、报请审批的事项,因审批而造成过错的,由审批人或审批部门负主要责任;
5、由于执行上级机关的书面批复而造成过错的,由作出批复的上级机关负主要责任;
6、应当报请审批而未经审批作出的行为或不作为,造成过错的,由直接责任人负全部责任;
7、案件审议经集体讨论决定,主持人依多数人意见造成过错的,由主持人和参加讨论决定的成员共同负主要责任(会上声明保留意见的除外);主持人违反法定程序造成过错的,由主持人负主要责任;
8、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由复议机关承担改变的主要责任。
第七条 错案可由下列途径提起: l、当事人以错案提出申诉、控告;
2、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中发现的错案;
3、通过人大、政协执法监督提出的错案;
4、上级主管部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错案;
5、群众举报;
6、其他途径发现的错案。
第八条 对错案责任人员,根据错误的原因、性质、过错程度、造成的后果,认识错误态度以及一贯表现等,单独或者合并适用下列处罚:
l、诫勉谈话;
2、责令书面检讨;
3、局内通报批评;
4、待岗学习、限期改正;
5、取消当年评先和优秀(考核)资格;
6、调离现工作岗位;
7.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降级、开除等相应处分;
8、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九条 过错责任处理方法
1、因业务工作时间不长,经验欠缺而造成的过错,责令直接责任人写出书面检讨。而在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过错的,取消当年评先和优秀(考核)资格,调岗、离岗或降免职务。
2、因主观臆断,违反法定程序,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视其情节、后果,给予调离岗位或纪律处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批评教育、待岗学习,限期改正。
3、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过错责任人是党员的,视情交纪检部门给予党内纪律处分。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免除追究过错责任:
1、情节轻微、未造成危害后果、并纠正过错的;
2、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过错的;
3、受他人胁迫或诱骗的;
4、确因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执法过错后果的;
5、其他可以从轻的情形。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追究过错责任:
1、执法人员有意违法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2、多次发生错案和执法过错的;
3、发生错案和执法过错后拒不接受批评教育,伪造、涂改、隐瞒、销毁证据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4、由于执法人员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国家和当事人财产造成损害,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引起诉讼造成国家赔偿的;
5、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造成错案发生的;
6、故意隐匿错案不报,致使错案后果恶化的;
7、因吃请受贿、打击报复、以权谋私、徇私枉法导致执法过错发生的。
第十二条
错案由局办公会确定,并指派专人组织调查,调查结束后,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需要追究过错责任的,拟定错案确认书,由局长签发后,交办公室(政工)执行。
第十三条
对应当给予行政处分、党纪处分的,按处分的权限和程序办理。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过错后果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五条
由于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执法过错责任人应当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赔偿损失,应当由执法过错人单位先行赔偿,然后向执法过错责任人追偿。
第十六条
不依法履行职责或造成错案的个人,取消当年考核的优秀等次和评先资格;,所在单位不得评为先进单位。
第十七条 过错责任人对过错责任的确认和处理有异议的,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天内,向本局申请复核,并有权向上级机关提出复议。复核和复议期间不停止原过错责任追究的执行。
第十八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行办法广东省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
广东省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及时、公正、高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正常的行政秩序,保护行政相对人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广东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和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过错,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行政管理正常秩序或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或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四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范围
第五条 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不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一级规范性文件的;
(二)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或执行政府的决定、命令不力,影响政令畅通的;
(三)无正当理由未按时完成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影响工作大局的;
(四)拒不执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行政复议决定以及行政监督机关依法作出的决定,无正当理由不采纳行政监督部门提出的建议的;
(五)违反规定发布规范性文件或颁布行政命令的;
(六)维护公共安全或者督促整改安全生产隐患不力,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
(七)采取行政措施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处置群体性事件明显失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八)滥用职权,非法干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
(九)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查处的;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行政机关在实施内部管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程序决策的;
(二)在制作、运转公文过程中出现重大错误的;
(三)违反文件管理规定,致使文件、档案、资料等泄密、损毁或者丢失的;
(四)违反保密规定,泄漏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行政相对人隐私的;
(五)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公章,造成不良后果的;
(六)无正当理由未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致使工作贻误,造成不良后果的;
(七)不服从内部管理,拒不接受正常的岗位调整或工作安排的;
(八)不遵守考勤制度,工作时间擅离职守,造成不良后果的;
(九)其他违反行政管理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七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开与告知义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不履行主动公开义务,应当公开的信息不公开的;
(二)不依照规定的形式和期限实施公开的;
(三)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或者对行政相对人隐瞒应当提供的政务信息的;
(四)对公开的内容应予说明解释而不予说明解释的;
(五)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务信息的;
(六)其他违反政务公开和行政告知有关规定的。
第八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审批行为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擅自设立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或者继续执行已经取消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审批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或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审批申请违规予以受理的;
(三)擅自增设行政许可、审批程序或条件的;
(四)受理行政许可、审批后不依法出具书面受理凭证或对申请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不予受理又不依法说明理由的;
(五)擅自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审批的;
(六)对依法受理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
(七)无正当理由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申请材料的;
(八)要求申请人购买指定商品或接受特定有偿服务的;
(九)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行政许可,不及时主动沟通、协调,相互推诿或拖延不办,或本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完成后不移交或拖延移交其他部门的;
(十)非法收受押金、保证金或行政许可费用的;
(十一)其他违反行政许可、审批工作规定的。
第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征收、征用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不按法定权限实施行政征收、征用的;
(二)未按法定范围、程序、时限实施行政征收、征用的;
(三)隐瞒、截留、挪用或私分行政征收、征用款物的;
(四)依法应予补偿而未予补偿或未按时、按法定标准予以补偿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征收、征用工作规定的。
(六)违反规定只行政征收、征用而不提供规定服务或只提供部分服务的;
(七)被征收单位或个人对行政征收、征用提出异议,不依法告知救济权利和途径的;前款所称行政征收,包括征税、行政收费等事项;行政征用,包括征用土地等。
第十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检查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检查的;
(二)未按法定权限、程序和方式实施行政检查的;
(三)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行政检查职责的;
(四)对在行政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不依法处理的;
(五)违反规定损害行政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监督检查工作规定的。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违反规定设立行政处罚事项或者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四)擅自将行政处罚权委托给其他单位或个人行使的;
(五)对应予制止或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或随意处罚,显失公正的;
(六)对已构成追究刑事责任的行政案件,不移交司法机关而以实施行政处罚结案的;
(七)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没指标的;
(八)违法处置罚没或扣押的财物,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九)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无合法依据或违反法定程序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超越法定时限、权限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非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财产权利受到侵害的;
(四)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复议职责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
(二)不按规定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
(三)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四)在行政复议活动中有徇私舞弊或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复议工作规定的。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赔偿义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逾期不予行政赔偿的;
(二)不按法定赔偿标准实施行政赔偿的;
(三)作出行政赔偿决定后,未依法责令应当承担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行政赔偿费用的;
(四)对不属于行政赔偿范围的申请予以行政赔偿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赔偿工作规定的。
第三章 行政过错责任划分与承担
第十五条 行政过错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六条 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负直接责任。
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不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负直接责任。
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的内容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负直接责任。
第十七条 承办人提出方案或意见有错误,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及时予以纠正,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八条 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经批准人批准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审核人不报请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九条 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第二十条 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决策人、持赞同意见的班子成员负直接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上级机关改变下级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上级机关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二条 承办人不履行规定职责导致行政过错行为发生的,负直接责任。审核人或者批准人指令承办人不履行规定职责的,或指令、暗示承办人按其意图实施过错行为的,作出指令的人员负直接责任。审核人作出的指令经批准人同意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四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方式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的追究方式分为:
(一)批评教育;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调离工作岗位;
(五)辞退;
(六)责令辞职;
(七)免职;
(八)处分。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独或合并适用。
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处分,适用《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及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受到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第二十四条 对行政机关的过错,视情况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处理,并按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追究行政首长及其他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第二十五条 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行政过错分为一般过错、重大过错和特别重大过错:
(一)情节轻微、造成损害后果或者影响较小的,属一般过错;
(二)情节严重、造成损害后果严重或者影响较大的,属重大过错;
(三)情节特别严重、造成损害后果特别严重或者影响恶劣的,属特别重大过错。
第二十六条 对于一般过错,对有关责任人员单独或者合并给予第二十三条第(一)、(二)、(三)、(四)项处理。
对于重大过错和特别重大过错,按照第二十三条第(六)、(七)项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聘任人员犯一般过错的,给予第二十三条第(一)、(二)、(三)项处理;三次犯一般过错或犯重大过错、特别重大过错的,按第二十三条第(五)项处理。
第二十八条 行政过错行为涉及两名以上责任人的,根据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分别予以追究。
第二十九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故意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
(二)拒绝纠正过错的;
(三)干扰、阻碍对行政过错进行调查处理的;
(四)对控告人、检举人、投诉人、证人及相关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五)其他应当从重处理的。
第三十条 除特别重大过错外,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处理:
(一)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二)主动纠正错误,有效制止损害后果扩大的;
(三)其他应当从轻处理的。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予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主动发现过错并及时纠正,未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后果的;
(二)行政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
(三)出现意外或因不可抗力致使行政过错行为发生的;
(四)其他可以不予追究的。
第三十二条 因行政过错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涉及赔偿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主体和程序
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由监察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实施。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由本行政机关负责,但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不属于本行政机关管理的除外。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对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必要时可以联合调查处理。
第三十四条 除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过错责任情形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当进行调查,以确定实施该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应当承担行政过错责任:
(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或具体行政措施有违法情形,被上级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依法撤销的;
(二)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的;
(三)经行政复议,上级机关变更原处理决定,或撤销发回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
(四)在上级或同级人大、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被认定错误,要求予以调查处理的;
(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六)政府政务督查机构对逾期不能完成政府工作或领导批示、交办工作两次就同一事项发出催办通知书的;
(七)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等行政监督机关要求调查处理的;
(八)新闻媒体披露存在明显行政失当情形的;
(九)其他应当进行调查的。
第三十五条 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投诉、控告,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审查是否有事实依据并决定是否受理。
经审查有事实依据的,应当予以受理;没有事实依据的,不予受理。属于其他单位管辖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移送。
实名检举、投诉、控告的,应当书面告知受理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三十六条 决定调查的案件,应当在3个月内调查完毕。情况复杂的,经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第三十七条 调查行政过错案件,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期间发现行政过错行为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并听取其意见。
第三十八条 调查处理行政过错行为实行回避制度。调查人员与行政过错行为或责任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九条 上级机关要求处理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名检举、控告、投诉的,应当书面告知其处理结果。
第四十条 调查处理行政过错案件,应当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做好记录。作出的处理决定应当及时告知行政过错责任人。
第四十一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提出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二条 对行政过错责任人作出的处理决定,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应当依照管理权限进行备案。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08月26日 实施日期:2008年08月26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五篇:厦门市知识产权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厦门市知识产权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追究部门与机构
第三章追究范围
第四章责任划分
第五章追究程序
第六章追究方式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专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正确履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准确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厦门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厦门市行政执法责任制暂行规定》等法律、规定,结合我市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厦门专利行政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生过错行为应当追究过错责任的,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对过错责任追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专利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责罚相当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是指各级专利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因故意或者过失致使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违反法定程序以及其他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被依法确认为行政违法的或不履行法定职责、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为。
过错责任追究,是指厦门市专利行政执法部门对从事行政执法活动造成执法过错的工作人员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追究其行政责任的执法监督措施。
第五条 在认定和追究过错责任工作中,专利行政执法部门有关人员阻挠调查或作伪证的,适用本办法追究责任。
第二章 追究部门与机构
第六条 专利行政执法人员的过错责任由市专利行政执法部门负责追究。需对过错责任人进行行政处分的,建议相关部门依法追究;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专利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的过错责任由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追究。追究过错责任确有困难的,可以报请其上一级行政机关予以追究。
第七条 专利行政执法部门的监察机构,是该部门实施过错责任追究的机构(以下简称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具体负责过错责任追究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宣传、贯彻有关过错责任追究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依照本办法规定对执法过错进行审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
(三)依照本办法规定确认过错责任;
(四)依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
(五)指导、督促和协调各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开展过错责任初查工作;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 追究范围
第八条 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当进行审查:
(一)被人民法院行政终审判决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或者责令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
(二)已被依法决定给予行政赔偿的;
(三)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或者备案审查中发现是错案的;
(四)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投诉、举报涉嫌执法过错行为的;
(五)给当事人造成损害或者不良影响的其他行政违法案件。
第九条 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过错责任:
(一)故意伪造证据造成案件处理错误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无正当理由超过案件办理期限的;
(四)擅自改变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中规定的处罚种类、档次及幅度的;
(五)没有法定的执法依据,超越或滥用职权的;
(六)因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不当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野蛮粗暴执法,造成严重后果的;
(八)徇私舞弊,包庇纵容违法行为或玩忽职守,不制止、不处罚违法行为的;
(九)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财物截留、私分或变相私分,使用或损毁查封、扣押的财物的;
(十)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
(十一)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将收缴罚款据为已有的;
(十二)其他应予追究过错责任的行为。
第四章 责任划分
第十条 行政过错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一条 过错责任追究机构经过调查后确认为过错的,应当根据执法人员在办案中各自承担的职责,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对案件的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下列规定确认过错责任人并划分责任:
(一)承办人违反规定未经审批,直接实施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承办人应当负直接责任;
承办人采取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不正当手段,致使审核人、批准人不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承办人应当负直接责任。
(二)两人以上行使职权,在执法中同意或提出错误意见造成执法过错的,由持错误意见的成员分别承担责任;其中,主办人员为主要责任人,其他人员为次要责任人;共同办理的,作为共同责任人承担责任。
(三)经审批后,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意见实施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承办人应当负直接责任。
(四)承办人提出的意见违法或者明显不当,审核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应负重要领导责任。
(五)审核人不采纳或者改变承办人的正确意见,经批准人批准导致行政后果发生的,审核人应当负直接责任,批准人应当负主要领导责任;审核人按规定应报批而未经批准人批准直接实施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应当负直接责任。
(六)批准人不采纳或者改变承办人、审核人的正确意见,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应当负直接责任。
批准人违反规定直接决定或实施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应当负直接责任。
(七)各级领导通过审议案件或其他方式使执法人员按其错误意见行事,或不恰当地改变承办人的正确处理意见造成执法过错的,由各级领导承担责任。
(八)经集体讨论作出的行政执法行为而产生过错的,决策人负重要领导责任。提出并坚持错误意见的负相应责任,提出并坚持正确意见的不负过错责任。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过错责任:
(一)因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不明确或相互不一致造成适用时出现偏差的;
(二)因出现新的证据使原认定的事实或案件的性质发生变化的;
(三)因相对人、其他有关部门的过错或由于不可预见、不可抗力的原因致使错误发生的。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或从轻追究过错责任:
(一)对执法中的过错行为能及时自行纠正并采取补救措施的;
(二)情节轻微、尚未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过错责任:
(一)串供或者提供假证据,涂改、伪造或者毁坏证据、捏造事实的;
(二)对检举、控告、申诉人打击报复的;
(三)对已经发现的执法过错拒不纠正以及其他阻碍、干扰过错责任追究工作,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
第五章 追究程序
第十五条 过错责任追究的程序:
(一)受理。任何人均有权向过错责任追究机构举报或投诉涉嫌执法过错行为,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予受理。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对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情形进行审查后,认为应当追究过错责任的,应予立案。
(二)调查。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对执法过错行为进行调查后,应当告知过错责任人立案的时间及依据,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三)认定。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当根据调查的情况对过错责任予以认定。
(四)追究。过错责任追究机构应根据过错情况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对应当追究过错责任的,应自批准调查之日起60日内提出过错责任确认意见及行政处理或行政处分建议,报本部门负责人;对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书面决定应自作出之日起5日内送达过错责任人。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过错责任追究部门申请复核,或者向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申诉,其中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对过错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的,一律按国家公务员任免、奖惩权限和程序办理。
过错责任人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机关申诉。
第六章 追究方式
第十七条 过错责任追究部门对确认的过错责任人,应当根据过错后果轻重、过错责任人过错大小等情节,依照下列规定,作出处理决定或者提出处分建议:
(一)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或者尚未造成损害后果的,对过错责任人视情况分别予以批评或者责令作出书面检讨;
(二)情节较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责令过错责任人写出书面检讨,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过错责任人视情况分别予以警告或者记过处分,并暂停其执法活动。被暂停执法活动的,行政执法证应由过错责任追究机构予以收回并离岗学习,经考核合格后,方可领回行政执法证上岗执法;
(三)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或者一年内两次出现情节较重、损害和影响较大过错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建议有关部门对过错责任人视情况分别予以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还可以建议行政执法证的发证机关吊销执法证件;
(四)故意违法执法、徇私舞弊或严重失职而造成过错的,建议有关部门对过错责任人视情况分别予以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处分。情节恶劣、损害和影响重大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于过错责任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过错,导致行政赔偿的,除依照以上规定追究过错责任外,还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予以追偿。
第十八条 对过错责任人除按上述规定追究行政责任外,还可以追究经济责任,扣发当月岗位津贴或奖金,赔偿执法过错造成的部分或全部经济损失。
第十九条 确认过错责任后,取消过错责任人评选先进资格,其所在部门的领导年终干部考核不能评为优秀。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市知识产权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