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隐私 ——谈艾滋病信息公开的利与弊

时间:2019-05-14 21:3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隐私 ——谈艾滋病信息公开的利与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隐私 ——谈艾滋病信息公开的利与弊》。

第一篇: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隐私 ——谈艾滋病信息公开的利与弊

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隐私

——谈艾滋病信息公开的利与弊

摘要:国家行政在管理艾滋病患者信息方面实行过于严格的保密制度,虽然保密制度对于保护病人隐私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大多数接受艾滋病检测的人在检测时使用假名字,所以有的患者在被检测出是感染艾滋病后就找不到人了,这样会给艾滋病防治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题,导致艾滋病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迅速蔓延。如今艾滋病实行实名信息公开制度,某种程度上消除了这种“找不到人”安全隐患,但同时是不是也侵犯了公民个人的隐私呢? 看来国家在管理上不得忽视艾滋病信息公开和保护公民个人隐私谁优谁先的问题。

关键词:行政管理,公民个人隐私,艾滋病信息公开

2012年2月11日,广西拟立法明确今后艾滋病检测实行实名制。同时,艾滋病检测实名制也写进了《湖南省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办法》中,并有望在2012年底出台。

一石激起千层浪,广西和湖南的这项动议再次引发了公众对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隐私之间利弊的讨论。反对方提出,实名制的推行就是把艾滋病信息公之于众,这样会威胁到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个人隐私,尤其在目前社会存在对艾滋病人严重歧视的情况,这样做会打击潜在感染者对艾滋病毒检测的积极性。

赞成方认为,艾滋病信息公开不仅是疾病本身的需要,也是现实社会的需要,更是政府科学行政管理和有序防治的需要。艾滋病信息公开,势在必行。

一、“行政管理”、“公民个人隐私”的概念及在艾滋病信息公开中的应用

行政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依据法律,通过庞大的政府机构,采取一定的程序方法,实施其政策,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管理活动。马克思说:“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行政活动是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一是行政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是为实现政治目的而行动。二是政治统治要靠行政的积极推行才得以巩固和完善。三是行政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政治、调整、修正、完善政治决策,推动政治改革。

管理是指对人和事的主管和治理。它是伴随着人类群居生活而产生,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凡是有人类群体活动的地方,就出现管理活动,氏族社会有原始的管理,但没有行政,行政是在阶级,国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因此,管理的历史要比行政长和远,将来国家消亡了,行政不再存在,但人类社会仍然要管理。所以,在理解行政与管理方面它们既有共同之处,但又不能完全等同。行政是管理的一种,但不是所有的管理都叫行政。因为管理的范围要比行政宽广得多。从个人家庭、从单位到部门、从团体到党政、从企业到政府、从国家到世界,凡是人群所涉及到的领域都有管理。行政管理仅仅是管理大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它不同于家庭管理,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和党政管理。因为行政管理是不能脱离国家来研究的,它必须有一套科学方法,这套方法要根据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来决定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即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相结合

“行政管理”亦名“政务管理”或“公务管理”,是推行行政令或管理公务的方法、技术、程序和规范,其目的是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目的,以最佳手段获取最大效果。即:运用行政学的管理,原则和系统的知识去处理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务或公务,就叫行政管理。

“隐私权”的概念起源于1890年美国法学家萨缪尔·沃伦和路易斯·布兰戴斯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的《隐私权》一文[1],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其客体是隐私事项,即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项。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1)个人生活安宁权,权利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或无害的活动,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或支配;(2)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生活情报如个人的身高、体重、女性三围、病历、身体缺陷、健康状况、婚姻家庭、嗜好、心理特征等,权利主体有权禁止他人非法利用;(3)个人通讯秘密权,权利主体有权对其个人信件、电话、传真及谈话的内容加以保护,禁止他人非法窃听或窃取;(4)个人隐私利用权,权利主体有权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隐私,以从事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患者到医院进行艾滋病诊断,为了疾病检测的需要,让医护人员介入自己的部分隐私即属于对个人隐私的支配和利用。

二、艾滋病人隐私保护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对艾滋病人的隐私保护,我国对艾滋病感染者的信息作了过于严格的保护。《艾滋病防治条例》甚至明确规定: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这样的规定虽然充满善意,但客观上使得感染者周围的人,尤其是他(她)的配偶或性伴侣,处于一种无法保护自己的状态中,艾滋病人反而占据了某种道德高地,个别人甚至动辄以受害者的面目要挟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确定性往往最容易让人恐慌。这些年来有关艾滋病的各类真真假假的信息屡屡造成社会扰动,应该说与社会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分布状况若明若暗有关。

过度保护艾滋病人的隐私,最大的危害在于客观上会导致艾滋病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迅速蔓延。在我国,目前普遍推行的是艾滋病患者匿名就诊制,其所造成的安全隐患是,大多数接受艾滋病检测的人在检测时使用假名字,有的患者在被检测出感染艾滋病后立即蒸发,这不仅影响到疫情的准确统计,也使得他们的配偶、性伴侣等根本不可能保护自己,形成了一种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却不关爱正常人的奇特格局。据相关报道披露[2],深圳的一名男性感染者,通过上网、去酒吧、找小姐等方式,传染了100多名女性,而且均记录了她们的手机号码。

据统计,中国自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疫情逐渐扩散蔓延,现已波及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以沿海及大城市为主。发病死亡高峰已经出现。艾滋病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化,经性传播逐年上升,逐步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这显然和艾滋病感染者的隐私受到过度保护有关。

目前,虽然全世界付出巨大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有着高传染性、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征。防止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主要依靠普及艾滋病知识,而不能靠向感染者周围的人隐瞒真实情况,这是我们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所陷入的一个误区。

保护和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同时不要使健康人处于一种无法保护自己的不设防状态,这两者之间应该求得一定的平衡。

三,公民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关于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有两个法律依据: 第一,是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已经明确规定隐私权是一个独立的人格权,尽管在这个法律中规定的是妇女的隐私权,但是,既然妇女享有隐私权,那么全体人民包括艾滋病患者也就都享有隐私权,不存在只有妇女享有隐私权,其他人不享有隐私权的道理;同时,艾滋病患者也有女性,当然依照该法的规定,她们的隐私权也应当受到该法的保护。

第二,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该司法解释规定,隐私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直接认定为侵害隐私利益,不再采用1988年司法解释确定的采用侵害名誉权保护的间接保护方式来保护隐私权。因此,艾滋病患者对于侵害自己的隐私权的行为相对人,有权利按照《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或者直接按照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请求隐私权损害的精神损害赔偿。

四、艾滋病信息公开在行政管理上的权衡

应该说,从艾滋病侵入中国那一天起,中国政府在管理防治艾滋病患者上就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人权,并实现其权利义务的平衡。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我国对传染病的检测和管理都是有法可依的。从艾滋病传入中国,到如今在国内多数地区蔓延开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因素应该归结于有关疾病防治部门所掌握的艾滋病传播者的资料和信息甚少,甚至是不确切、不真实。这正是既往政府对艾滋病的管理羞答答带来的直接弊端。很多检测者发现自己可能被感染上艾滋病以后,就立刻跑掉了,再也不露面了,甚至是从人间蒸发了,消失了,一直停了许久许久,症状显现了,支持不住了,他又出现了,又找到政府防治部门或者医院。但是,他的病情发展已经过了最佳治疗期,一切都为时过晚了。特别是在从检测到症状明显而求医这一较为漫长的时期内,他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政府防治部门不仅根本无法监管和控制,甚至根本无法得知。

不可否认,实施艾滋病检测实名制有利于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监管,打击犯罪,也可以降低欺诈、诽谤、人身攻击的发生概率。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艾滋病信息公开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神药。事实摆在眼前。手机实名制实行到今天仍是形同虚设,各种诈骗短信电话依旧十分猖獗。人们担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大力推行实名制时,个人隐私将如何安放?假如有一天,我们每一个人从早晨起床出门到晚上回家睡觉,坐个车实名,刷次卡实名,买把菜刀实名等等,所有的社会活动都被实名制编织的大网所支配和监控,一旦有好事者盗用和篡改你的个人信息,并将你置身于犯罪的境地,你又该如何自处?

诚然,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如何更好地保护艾滋病毒感染者个人隐私,也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从原则上说,对于艾滋病患者隐私权保护,与其他人的隐私权保护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由于艾滋病的传染性,造成了他人对艾滋病的恐慌和畏惧,因此,对于艾滋病患者应当给予更为完善的保护。这样的保护,最主要的是对患者私人信息资料的保护,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存在对艾滋病患者私人活动、私人空间的侵犯的问题。至于对艾滋病患者的隐私权保护是否要在立法上进行特别的规定,笔者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按照隐私权的一般规定就可以对其进行完善的保护,法律没有必要再对此作出特别规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任何一种传染病,或者其他的病患,进行隐私权保护都要特别立法,那不知道要立多少法了。应当看到的是,对于传染病,还有一个法律限制的问题,那就是应当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布,防止传染病的新的传播。对此,艾滋病也同样如此。

五、限制隐私权要兼顾防艾现实

如果权衡利弊,以笔者之见,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该对艾滋病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开。

艾滋不仅是长期的发病过程,不断进步的医疗技术延长患者存活的过程是相当长期的。艾滋病人要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及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另外,如果是注射吸毒传播艾滋的,政府会提供美沙酮维持治疗,如果是母婴传播艾滋病,那么就必须进行人工代乳品喂养。也就是说,即使坚持匿名检测,一旦进入治疗阶段,就是一个长期且无法隐匿的过程。治疗就是一个变相“信息公开”的过程。很多患者匿名检测出来,他们并不愿积极治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笔者认为解决艾滋的伦理困境,不在于隐私权与知情权、保密原则,而在于信息获取的正义性。艾滋病情应当向利益相关者公布,比如患者的配偶或者伙伴。政府应当实施管制性的信息部分公开,患者是有义务作为“最后的隔绝点”。但同时要建立“反社会排斥”的法律,即不正当地泄露或者传播给非利益相关者,造成不正当的社会排斥,艾滋病人是有权利获得赔偿的。

笔者认为,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公开艾滋病信息的同时也应当落实措施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一则可以通过有关的法规来规范医务和有关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加强对艾滋病信息的管理;二则通过加强全民教育,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使全社会对艾滋病毒的携带者都不再用歧视的眼光,而是用关爱的眼光和行动去对待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公民个人隐私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才能使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M].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1.64 [2] 鲍小东.深度调查《末路疯狂: “阴性感染者”的深渊》.南方都市报,2009.12.02

第二篇:案例分析·政府信息公开应兼顾个人隐私[范文]

http://lxks.offcn.com

【2017中公遴选·案列分析】 政府信息公开应兼顾个人隐私

【导语】2017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近日,安徽合肥、铜陵,江西景德镇、宜春等地曝出基层政务网站在公示中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现象,个人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可以随意下载,引起人们警惕。

在低保、保障房等福利分配中,政府网站有必要公布受领群体的个人信息,这是公平公正的制度性保障。但是,信息公开到哪一步,公开的尺度和监督的边界在哪,都需慎重考量。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23条规定,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

综合分析 [意义] 随着电子政务的普及,更多政府管理事务都需要借助网络施行。这既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对我们的治理理念提出了挑战。让更多阳光照进政务空间,不仅意味着要加强信息公开力度,也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

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是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的一把标尺,考验着政府的基层治理能力、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和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见证着网民不断增加的隐私保护理念。公开政务信息是义务,保护个人信息更是责任。

[影响] 既未征求被公开者意见,又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对个人信息想当然地公开,有工作方式方法之误,也有懒政怠政之嫌。

简单粗暴地将个人信息加以公示,不仅违背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初衷,也暴露出审查机制的脱节。长此以往,势必会让群众对政府信息存储和处理缓解产生质疑,最终动摇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

对策措施

一是“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细化公开的主体与范围。

二是明确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并重,对两种公开方式的内容、范围、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加大主动公开的力度,依申请公开向主动公开的转化制度

http://lxks.offcn.com

三是对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升级。一站式办理需要一揽子数据的核实和调取,一键式服务更需个人信息的更新和维护。政务网站不仅是个数据库,更应是个保险箱。动态化的数据管理和维护,才能有制度化的个人信息公开。

四是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处理好信息公开制度与档案保管规则、个人信息保护的衔接措施,将公开落到实处。

第三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0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0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0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来源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公告日期 2011-03-25 作者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现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布。本报告由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理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及提起行政诉讼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共6部分组成。本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10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

一、概述

201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真贯彻落实《条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和中纪委监察部的要求,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强化督查,狠抓落实,总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扎实推进,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总局政府信息,提高总局业务工作透明度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根据各司局人员变化情况,及时对总局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成员及联络员进行了调整充实,以更好地组织开展总局政府信息公开相关工作。二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坚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定时提示制度,按时提示各司局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及时向总局门户网站上传相关政府信息。坚持业务司局主办、总局办公厅审核把关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制度,确保依法、准确地答复申请人。三是政府信息公开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完成了依申请公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上网运行,实现网上远程提交申请、受理、答复。自5月18日启用受理系统以来,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75件,其他咨询801件。四是政府信息公开培训教育积极开展。适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国务院有关政府信息公开文件精神,学习交流政府信息公开知识,进一步推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按照《条例》规定,总局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发布会、总局所属报刊及部分业务司局子网站等方式,多渠道积极做好主动公开工作。

2010年,总局通过门户网站发布政府信息5951条,其中171条被中国政府网采用。总局各司局子网站发布信息近65万条,其中商标档案类信息近64万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或晚间新闻播发政府信息160条,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1场保护知识产权发布会。总局门户网站日均访问量约1000万次,中国商标网全年访问量近25亿次。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2010年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7538件,除3件因申请的政府信息内容描述不准确等原因退回申请人补正外,共收到有效申请7535件,所有申请均及时办结。从申请主体看,律师申请5349件,占申请量的71%;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1801件,占申请量的23%;非律师的公民申请388件,占申请量的6%。从申请内容看,主要集中在企业登记注册信息、商标注册信息、商品质量信息、执法办案信息等。在这些申请中,现场办结7327件,占申请量的97%。

此外,总局通过总局门户网站信箱,商标注册大厅政府信息公开窗口,总局企业局、商标局、监察局投诉电话等方式,方便群众咨询投诉,及时答复各类咨询和申请。2010年收到和解答各类咨询近8万件。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现阶段总局没有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及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2010年,有针对总局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1件,经审理维持了总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决定。没有以总局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2010年,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有待提升;二是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规范性、程序性有待完善;三是对全国工商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有待强化。对此,我们将根据《条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及时调整充实总局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落实各司局政府信息公开联络员,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宣传和业务培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切实做好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更新工作,切实增强公开效果。进一步规范和梳理公开内容,重点公开社会公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努力畅通以总局门户网站为主要载体的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增强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3、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对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检查指导。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真实情况,发现总结先进典型,指导基层妥善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四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0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0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来源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公告日期 2011-03-2

5作者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现将国家工商行政

管理总局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布。本报告由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情况、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理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申

请行政复议及提起行政诉讼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共6部分组

成。本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10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

一、概述

201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真贯彻落实《条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和中纪委监

察部的要求,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强化督查,狠抓落实,总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扎实推进,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总局政府信息,提高总局业务工作透明度方面取得明

显成效。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根据各司局人员变化情况,及时对总局政府信息公开办

公室成员及联络员进行了调整充实,以更好地组织开展总局政府信息公开相关工作。二是政

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坚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定时提示制度,按时提

示各司局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及时向总局门户网站上传相关政府信息。坚持业务司局主

办、总局办公厅审核把关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制度,确保依法、准确地答复申请人。三

是政府信息公开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完成了依申请公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上网运行,实

现网上远程提交申请、受理、答复。自5月18日启用受理系统以来,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

请75件,其他咨询801件。四是政府信息公开培训教育积极开展。适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

学习国务院有关政府信息公开文件精神,学习交流政府信息公开知识,进一步推动从事这项

工作的人员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按照《条例》规定,总局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发布会、总局所属报刊及部分业务司局子

网站等方式,多渠道积极做好主动公开工作。

2010年,总局通过门户网站发布政府信息5951条,其中171条被中国政府网采用。总

局各司局子网站发布信息近65万条,其中商标档案类信息近64万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或晚间新闻播发政府信息160条,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1场保护知识产权发布会。总局门户

网站日均访问量约1000万次,中国商标网全年访问量近25亿次。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2010年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7538件,除3件因申请的政府信息内容描述不准确等

原因退回申请人补正外,共收到有效申请7535件,所有申请均及时办结。从申请主体看,律

师申请5349件,占申请量的71%;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1801件,占申请量的23%;非律师的公民申请388件,占申请量的6%。从申请内容看,主要集中在企业登记注册信息、商标注册

信息、商品质量信息、执法办案信息等。在这些申请中,现场办结7327件,占申请量的97%。

此外,总局通过总局门户网站信箱,商标注册大厅政府信息公开窗口,总局企业局、商

标局、监察局投诉电话等方式,方便群众咨询投诉,及时答复各类咨询和申请。2010年收到

和解答各类咨询近8万件。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现阶段总局没有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及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2010年,有针对总局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1件,经审理维持了总局政府信息公

开申请答复决定。没有以总局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2010年,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有待提升;二是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规范性、程序性有待完善;三是对全国工商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有待强化。对此,我们将根据《条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及时调整充实总局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落实各司局政府信息公开联络员,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宣传和业务培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切实做好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更新工作,切实增强公开效果。进一步规范和梳理公开内容,重点公开社会公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努力畅通以总局门户网站为主要载体的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增强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3、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对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检查指导。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真实情况,发现总结先进典型,指导基层妥善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五篇:从公开与保密的关系谈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基本问题(定稿)

从公开与保密的关系谈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基本问题

论 文 摘 要

政府信息公开就是指政府主动或被动地将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掌握的公共信息依法定的程序、范围、方式、时间向社会公开,以便社会成员能够方便地获取和使用。它是实现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政府全面履行WTO规则和中国政府承诺而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则是对政府管理信息的管理予以制度化、法律化,从而进一步规范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要求。同时,人们在全面、合理的公开信息引导下有秩序地从事各种活动,尤其在培养了民众遵守信息规定的自觉意识后,行政执法就会极易赢得相对人的理解和配合,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节约执法成本。在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探究时,正确处理公开与秘密间的关系成了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外几乎所有有关信息公开立法对此都有较明显合理的界定。我国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同时信守权衡利弊、适时、适度、合理等原则。在信息豁免公开范围上,应主要围绕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四方面,并予以细化明确。除此之外,所有信息均应公开,以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和监督行政目标的落实。本文从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意义出发,近而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公共信息公开立法保密

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成立了“信息社会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课题组,就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2002年5月,该机构受国务院委托着手起草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立法。7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专家意见稿)正式亮相。此外,地方立法工作也陆续展开。2002年11月,广州市政府制定了《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由我国地方政府指定的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的政府规章。到目前为止,还有北京、成都、杭州、深圳、上海等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类似规章。这些规章的出台,为保障个人和组织的知情权,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增强行政活动的透明度,监督政府机关更好地依法行政都确立了立法性依据。

政府信息公开就是指政府主动或被动地将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掌握的公共信息依法定的程序、范围、方式、时间向社会公开,以便社会成员能够方便地获取和使用。它是实现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政府全面履行WTO规则和中国政府承诺而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各级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推进信息公开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实践,一度兴起“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警务公开”、“检务公开”等热潮,作为政府行政公开标志性活动的“政府上网工程”也得以迅速推行。所有这些,不仅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改善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而且为我国制定完整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提供了实践支撑。

一、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应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综观世界各国的立法时间和我国现行行政实践,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活动中,主要围绕如何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上。应当说,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该国政府信息公开实践的优劣和社会民主法治化的进程。具体而言,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间的关系,具有如下重大意义:

1、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能使公民真正成为信息公开的主体。长期以来,人们受“法藏官府,威严莫测”的思想影响,未能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过分强调了保密的重要性,普通百姓欲知官府诸事,或一概拒之,或随官所欲。若能告知,就是恩赐和施舍了。纵然前纪念在我国许多行政部门刮起了政务公开风,约定将机关办事规则、办事结果进行公开,但是尚未扩展到政府掌握的一般性信息的公开。这些政务公开实践均出自政府的自觉行动而不是法律义务。这种政府机关是政务公开的决定者,公开什么,怎么公开,均由政府机关自己决定因而至多算是政府机关的一种“社会承诺”,民众只能是政府办事制度改革的被动受益者。公民在政务公开中的缺位,甚至视公民为政务公开的客体,必然使原本善良的制度从形成到落实都带有天然的“硬伤”。在倡导政府信息公开的今天,理应重新确立公民在信息公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行政机关一道成为信息公开的参与者,拥有信息公开的启动权。这一地位的转变,当然取决于对公开与保密关系的正确处理。

2、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能有效防止政府官员利用信息进行权力寻租。长期以来,特别是地方政府信息披露的保密性,甚至部分机构人员以权谋私,视工作领域内掌握的公共信息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和权利基础。更有甚者,以此达到其寻求信息、垄断信息和权利寻租的目的。这种错误的做法,由于人们认识不清,在某些部门不但没有得到纠正,甚至用红头文件的形式加以确认,对政府机构的工作产生了极大危害。如果能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通过法定的形式明确应当公开的事项和应当保密的内容,就会使政府官员意识到公开是其职责,不公开便是行政不作为;保密是其义务,不守密是违法违规行为。一旦政府的决策、执行和结果以及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公共信息资源主动或依申请向社会公开,就有助于保障信息渠道的通畅,打破信息垄断,防止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暗箱操作,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促使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办事,防止滥用权力,消除执法中的消极腐败现象。

3、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能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依法行政提供条件。现代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理论就是信息公开和政府管制的相互替代关系:政府信息公开执行得好,政府管制就不需要投入太大的人力和财力,从而大大节约行政成本。人们在全面、合理的公开信息引导下有秩序地从事各种活动,尤其在培养了民众遵守信息规定的自觉意识后,行政执法就会极易赢得相对人的理解和配合,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节约执法成本。而且社会的自主能力和信息的公开程度是成正比的。任何社会只有信息越公开,社会的自主能力和承受能力才会越高,社会才会越稳定。那种将社会事件高度保密,不愿公开的出发点或许是善良的,生怕民众接受不了一些现实问题或在突发事件面前措手无策。殊不知,这种以救世主自居的心理,是对广大民众的极度不信任。随着社会的不断成熟,信息公开对政府工作越来越重要。

4、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是履行世贸规则和我国对外承诺的要求。在《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29个独立法律文件中,信息公开是贯穿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要求。它主要集中体现在透明度原则中。中国政府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对透明度问题的承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执行那些已公布的、为世贸组织其他成员、企业或个人容易获得的有关或者影响贸易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其他的政策措施。二是一般情况下,有关或者影响贸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不得一经公布即实施,通常在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和其

他政策措施公布之后、实施之前,给社会提供一段可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的机会。三是设立或指定咨询点,应世贸组织其他成员、企业或个人的请求,提供有关或者影响贸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方面的法律信息服务和答复有关询问。四是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实施前,最迟在实施后90天,使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可获得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的一种或多种世贸组织正式语文文本。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后,就有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履行这些承诺。如果我们能全面贯彻世贸组织的这些规定,就能合理界定信息公开与保密的边界,同时也为我们尽快全面融入世贸组织大家庭奠定坚实基础。

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基本原则的确立

政府某种信息是保密还是公开,主要取决于信息的价值性、时间和空间性。若某种信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其价值远远高于公开后的价值,那么对这类信息就需加以保密;反之,就应当对社会公开。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一方面不能用保守的观点看保密,另一方面有不能用自由化的观点看公开。这就是说,公开与保密都是一国建设事业发展所必须的,二者不是互不关联、相互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但贯穿其中的基本原则必须首先确定。

1、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

现在社会,强调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是公共权力运作过程和结果的公开,更重要的是国家机关拥有和掌握的公共信息向社会和公众公开。就政府而言,信息公开不仅包括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机构设置、职权职责以及行政管理和执法程序的公开,更包括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收集、使用,保存的涉及经济、科学以及社会个方面信息的公开。这些信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共同创造的财富,也是人们考量政府行为,从事各种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当然,并不是说政府所占有的公共信息对社会公众均有好处。相对于普遍的公开制度,保密只能是由于某中法定的特设原因造成的例外,几乎成了世界各国的通例。

我国虽然早在1988年就制定了《保守国家秘密法》,但在种种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同时还要理清两对关系:(1)信息公开与保护公民权益的关系。应当明确,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并不意味着必然对公民个人隐私的侵犯。公众在行使知情权的过程中,有可能与其他权利和利益发生一定的冲突,这就要求政府通过信息立法予以利益平衡。做到既实现了信息公开的制度设想,有很好地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其他社会公共利益。(2)信息公开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对涉及社会及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重大疫情、社会治安以及恐怖活动等不同类型的重大事件,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发布和报告方式,不能借口以维护社会稳定而随意封锁信息。如果重大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准确公布,或发生漏报、瞒报、缓报时,不仅不能得到真实信息通畅,以正确权威的声音积极主动引导社会公众的理性行为,而且难以维护社会稳定。信息公开立法理应把信息公开和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应予以公开和豁免披露的政府信息,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适当控制信息公开的时间和方式。

2、权衡利弊原则

政府某类信息是公开还是保密,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就在于公开后有利,还是保密有利。某一信息之所以要保密,是因为它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独享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如果在此范围内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甚至起到反作用,就应即使解密并予以公开这类信息。长期以来,我们信息保密工作常常不讲代价,盲目保密,任意扩大保密范围,以为保比不保好,保密得

越多、越严格,表明工作越负责。这种保密的代价与收获不均衡,常常花费极高代价,获得的利益却甚少,造成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浪费,可谓得不偿失。

在对政府信息是公开还是保密的权衡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信息公开是否会给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造成危害后果。

(2)信息公开是否会给社会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等产生不应有的混乱。

(3)保密信息能否公开,还需分析对手获得这一信息所花费的代价。

3、适时、适度、合理原则

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时,应把握适时原则,是指信息在何时必须保密,何时必须公开,应当抓住时机,处理得当。无论哪种信息在一定时期都有相对的有效性。一般而言,秘密信息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但要公开信息,首先信息应该顺应客观形式发展,其次还要看其奉贤是否降低。若获益大于风险时,该类秘密信息就能公开。

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时,还应坚持适度、合理原则。所谓适度,就是对保密的事项所采取的保密措施和保密期限一定要相当。把一些本不该保密的事项,诸如自然灾害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人为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经济危机、社会**、单位地址、政府机构设置、行政领导分工等都当作政府秘密长期严加保密,无疑是很不恰当的。所谓合理,是指所保密的事项必须符合国家秘密条件。某类事项虽然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但若这类事项是无法控制其知悉范围的,就不应当保密。这里的合理一般应包含:(1)所保密的事项确实属于法定国家秘密范围内;(2)确实能控制知悉范围的;(3)保密的方法是恰当合理的。

三、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调整的例外

由于各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基本都坚持了信息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的精神,所以各国信息公开方面的立法都以排除条款对豁免公开的政府信息予以列举规定,同时昭示凡未被明确规定可以豁免公开的信息一律公开。因此研究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的范围,主要是接顶政府信息保密的范围。

我国经过多年政务公开实践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尤其在政府信息豁免公开的范围上,各地均做了有益的尝试性的规定。那么对政府信息豁免公开的范围上,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

(一)、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我国《保密法》第8条将国家秘密界定于七个领域:(1)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3)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6)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7)其他经国家秘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

我国《保密法》的以上规定,与欧美国家相比,虽然都将保密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家情报系统、国防安全与外交事务,但仍至少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对国家安全和保密的定义比较宽泛,对应当保密的事项比较严格具体。而像德国的保密制度中对产生秘密的领域未进行限制,只是规定了保密的普遍原则;其一仅在必要时才归如密件类;其二只有那些由于工作需要必须了解密件的人才可知悉密件。这样可能将政府信息保密范围降至最低限度。(2)我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展开,若将此工作领域内的事项均作保密,那几乎无公开的领域了。

这样的规定,也是欧美国家的法律中难觅的。(3)“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更是将法定保密之外的其他事项的保密决定权交给“国家保密部门”而非“法律”则是很危险的。

为了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结合中国实际,主要涉及下列国家秘密的事项应当豁免公开:

1、有关国防和国家安全的信息。此类信息的任意被披露会使我国国防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危及国家的安全。

2、有关国家的重大外交利益的信息。这类信息在条件未成熟时若被披露会使对外事务或与其他国家政府、国际组织的信任关系遭到破坏或伤害。信息是在秘密状态下从他国政府、国际组织或其他司法管辖区的法庭获取,或在秘密情况下送交这些政府、组织或法庭的,都不得公开。

3、有关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信息。这类信息主要包括:(1)信息如被披露会令司法工作受到伤害或损害;(2)信息如被披露会妨碍侦查刑事案件的调查取证,或者对犯罪嫌疑人和罪犯的羁押改造工作造成妨碍;(3)信息如被披露会另维持安宁、公众安全或秩序,或保障财物的工作受到伤害或损害;(4)信息如被披露可能会危害他人的生命或人身安全。

4、正在制定中的有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信息。有关国家经济产业政策、货币、金融、税收等政策信息因为正在研制中,尚未形成定论,理应严加保密。这些信息一旦过早被披露会使产业结构的调整、货币政策的推行、金融时常的稳定以及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5、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保密信息。科技秘密历来是各国政府严加防范的重中之重,其必要信息的披露一般会慎之又慎。

6、其他法律中规定的应当保密的国家秘密。这里的“法律”仅仅指的是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二)工作秘密

所谓工作秘密,是指机关、单位在其公务活动中产生的不属于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秘密事项。工作秘密也称内部事项。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均未对哪些事项属于工作秘密作出明示,而任由各机关、单位自行决定。如公安部、海关总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保密规章中,明确了各自主管业务中的工作秘密事项。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难度发展规划中尚未公布实施的重大政策措施及调整方案、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各部门的劳动保障统计资料,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分配方案等均为其工作秘密。这类工作秘密信息一旦泄露,虽不会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但会对国家日常行政管理工作造成被动和损害,既可能会损害该机关的形象和声誉,也可能会妨碍该机关准确履行职责,因此应当予以保密。

(三)商业秘密

这里的商业秘密,应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设计资料、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资源情报、产销策略、盈亏数据、财务状况等技术信息和财务信息。

如果作为政府公共信息内容之一的商业秘密被任意公开,那么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将不复存在。通过不正当地获取他人商业秘密谋取利益的行为必将使市场丧失信用,危及市场秩序的正常发展。因此,当相对人请求行政机关公开涉及商业秘密的政府公共信息时,“行政机关必须证明,如果公开私人提供的某项商业或金融信息,会导致提供信息的人在商业竞争中处于重大的不利地位,竞争的对手由于从行政机关提供的文件中,知道他本来不知道的情

况,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如果私人向行政机关提供的信息已为社会一般公众所知悉,或者已为竞争对手所知悉,行政机关公开这些信息对提供信息的人没有损害时,则行政机关在有人要求得到这项信息时,不能拒绝公开。

(四)个人隐私

现代社会行政权日益膨胀,其几乎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在引导和矫正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同时,也深入到了个人的私生活领域,掌握和了解了大量的个人隐私,成为政府公共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互联网等高科技进行记载、传播个人信息变得易如反掌,极大方便了他人的查阅。与此同时,它又使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有关个人隐私信息成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依据之一时,依据行政公开的一般要求,行政机关有义务公开其行政只能的依据。但是行政机关主动或依申请对第三人公开了有关他人个人隐私的信息资料,尽管满足了他人的知情权,但个人隐私权为此可能受到侵犯。以损害他人的隐私权去满足另外一些人的知情权,虽然不具有法律的正当性。任何权利主体皆有权禁止他人利用其隐私谋取利益,因而有关个人隐私的信息公开理应受到严格限制。综观世界上已有信息公开方面立法的国度里,无一例外地将个人隐私列为政府信息公开的豁免范围。当然这种对个人隐私公开的豁免也并非绝对的,这里还需在个人隐私利益与公开知情权之间进行利益平衡。在此似乎应当分清以下几种不同情形:若两者比较中发现并不存在值得公力保护的隐私利益的,个人隐私信息应被无原则的公开;若存在这种可保护的隐私利益时,还应看个人隐私利益是否超过公共利益,如超过则应保护个人隐私而不得公开,反之则应当公开。因此,并不是说任何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项都不能公开,只有明显地不正当地侵犯个人隐私时,才可以拒绝公开个人隐私。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对于婚姻状况、子女地位的合法性、福利救济、家庭纠纷与名誉、身体健康状况、出生日期、宗教信仰、国籍状况、社会保险号、刑事犯罪历史、美国公民在国外服刑的历史、性取向与经济情况等信息,均给予隐私保护。”我国由于在法律中“隐私权”概念未明确,常常请求对隐私权的司法保护时遭遇尴尬,以公共利益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不时发生。我们应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更好地真正维护好个人的隐私,切实解决两者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资料:

1.罗豪才《行政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应松年《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四期

3.周汉华 《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

4.王名扬 《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5.罗家才《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下载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隐私 ——谈艾滋病信息公开的利与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隐私 ——谈艾滋病信息公开的利与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