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镇化分析

时间:2019-05-14 21:3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城镇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城镇化分析》。

第一篇:全国城镇化分析

全国城镇化解析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概述剖析

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2011年是中国城镇化的转折时点,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市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引起了国内外各界对中国城镇化的巨大关注。许多政府官员和学者都称:中国社会结构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性阶段,中国进入了城市社会。城镇化率过半,也意味着中国在向现代化进军的过程中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这个历史性时刻面前,许多人都指出,如何培育与发展中小城市、破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难题、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是下一个阶段中国城镇化实现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难点。1.2城镇化率在今后20年还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指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中国城镇化的峰值将在70%-75%之间,也就是说今后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还有20-2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会达到60%左右,到2030年会接近67%左右,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将接近7亿。

中国城镇化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保持着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8%。2011年提高到了51.27%以上,平均每年提高了0.98个百分点水平。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城镇化率在30%-70%的区间是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目前仍然处在这个阶段。城镇化发展带来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然明显的滞后,不仅结构上低于多数处于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质量也亟待提高。大量的外来人口、农民工脱离了农村,脱离了农村的社区,但是没有融入城市的社会,权益还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在外来人口中,将近1.5亿的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公共服务水平。另外还有将近7000万的城市间流动人口,他们文化水平比较高,在农村没有土地和住房、在网络上有网络话语权、长期处于不稳定的流动性状态。

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是并存的。中国按照行政管理等级来确定城市的设臵,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在调动行政资源,利用土地、财政支配等方面远远强于低等级的城市。这导致了许多城市在发展和推动城镇化时,轻率地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比如盲目追求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忽视老城区,重视城市新城区的建设和对富人人口的锦上添花。这些错误的发展导向使得城市在公共投资导向中,出现了“嫌贫爱富”的局面,所谓“嫌贫爱富”即是对低收入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居住和生活就业等明显存在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问题。

中国城镇化主要依靠大量的农民进城就业、农村居民向城市的迁移来实现。在6.9亿城镇常住人口当中,每4个城镇常住人口当中就有一个是外来人口,而且主要是来自于农村的农民工。在东部沿海地区,许多地方外来人口在城镇常住人口中的比重已经很高了,在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倒挂(城镇生活的主体人口是外来人口,而不是本地人口),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值,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标准,应该是在1:1.12之间。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情况来看,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口城镇化的速度。1990-2000年的20年间,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71倍;2000-2010年的10年间,土地城镇化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85倍。城镇空间开发强度不高。中国目前的建成区,城市城区是3.6万km2,县城的建成镇是1.65 万km2,独立的工矿区是4.4万km2,农村居民点是16.5万km2,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面积1.5万km2。200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是36%,城市空间的面积是6万km2,开发强度是3.2;到200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9.9%,城市空间扩大到了8.7万km2,开发强度就提高到了3.6。相比国际上来说,德国是13%,荷兰是12%,日本是8.3%。我国的总体开发强度,实际上应该说不是太高。

注意问题和挑战

城镇化低成本推进的路径和方式难以持续。前33年,中国城镇化保持高速度的增长,除了一些其他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低成本的强行推进。这几个低成本主要是土地的低成本、劳动力的低成本以及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大量的欠账,另外相当一部分人员的社会保障残缺不全,同时全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的扩张速度。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廉价供给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加剧,主要依靠粗放式的消耗土地资源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随着新老城市居民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主要依靠不健全的、非均等的公共服务来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

城镇化过程中“终结”农民工现象将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农民工群体已经超过2.5亿人,如此之大的群体,是成为一个总体稳定的群体,还是成为一个流动不定的群体?是成为一个共享发展成果的群体,还是成为一个缺乏关爱、逐步被边缘化的群体?这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目前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是今后中国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巨大挑战。

城市户籍人口与农村人口两类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矛盾并存。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公共服务形成等级化和区域化的多元化格局。外来人口,就是非本公共区域和城镇管辖区的,无论是城市人口、城市户籍人口、还是农村人口进入本地城市存在更大的障碍,这一矛盾与当地农民就近进城融入本地城市的矛盾并存,形成了我们当前整个城镇化进程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中国人口红利将消失,城镇化速度可能要下降。从刘易斯转折点到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据预测,中国将只经历9年,而日本经历了30年,韩国经历了40多年。中国在这个转折区间的时间很短,说明调整的时间很短。大家都把这个后果概括为是“未富先老”的挑战,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一个特殊的挑战。如果按 GDP 购买力评价计算,大多研究指出在7000-17000美元的区间,经济发展通常要减速。中国按相同的口径算,目前大概在9000美元左右,恰好落在减速的区间。在这个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新的经济增长来代替过去的增长源泉,“十二五”成为期间的重要任务。

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滞后。低价征收、高价出让土地,严重地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政府拿地成本过低,助长了城镇建设用地的粗放型扩张。很多地方因为拿地容易,导致城市摊大饼似的扩张式发展,使城市基础设施未来支付和供给能力严重不足。GDP 导向的政绩考核压力使工业用地强度偏低,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零地价、低地价地出让土地。农村宅基地的配臵缺乏有效退出机制,对农民宅基产权的确定福利化倾向严重,财产权不明晰,不能进入市场,宅基地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建新不拆旧的现象非常突出。

中国适宜城市建设地区的土地开发面积较少。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山地多、平原少,大概60%左右的空间是山地和高原。适宜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发的面积是180万km2,如果扣掉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的建设空间,或者说今后适宜城镇化和工业化开发的面积还有27万km2,不到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如果用人均平原面积来比较,我国人均平原面积只有800多m2,美国是1.25万km2,整个欧洲平均来看是8400m2,至少是我们国家的10倍以上。

二、城镇化建设与房地产行业的紧密联系

城镇化主要是指城乡人口分布结构变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城镇空间更加文明和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都保持良好的上升趋势,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得到快速的推进,伴随而来的房地产事业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城镇化的加快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的蓬勃又积极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进程为房地产行业提供广阔空间

城镇化速率的提高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导致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流向城市,住房需求摆在了首要位臵,这直接导致了房屋刚性需求的变化,此外,人口的增加将会导致各种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发展,工厂扩建,企业办公、服务行业及房产投资等对房屋的需求也拉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非住房消费如休闲场所、度假区等,这些都对人们的生活和消费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广阔发展。

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是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资料,它通过城市功能结构的演化,对城市人口和市场结构进一步扩大,对改善居民居住坏境,促进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只有房地产业的运行,才能建设良好的城市空间,为外来人口提供物质保证,为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只有以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健康运行来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才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房地产业与城镇化发展具有利益冲突关系

城市化速率的提高,拉动了房产需求,使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热,房产投资和投机日趋增多,直接表现就是房价过高,过高的房价不仅给房地产开发带来了风险,而且与居民收入不相协调,造成外来人口买房难的问题,对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在城市居住设臵了关卡,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进而又反作用于房地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没有合理规划城镇建设,使房地产业的开发无序化,由于城市竞争加剧和房地产业巨大开发利益的驱动,出现了房地产开发的速度高于城镇化规划的速度,使房地产开发出现无序甚至失控,从而城镇功能分区和布局不明确,这不仅对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不利因素,而且造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不协调,从而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2、城镇房地产市场体制不健全,造成产业结构失调,由于城镇房地产利益的拉动,市场机制失调,导致房地产市场开发火热,房地产价格混乱,从而盲目的进行房地产投资,因此占用了其他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和相关产业的资源,影响了市场资源配臵的能力,且城镇房地产开发商大多实力小、规范化程度低,使房地产业走向批量大、档次低的尴尬境地,影响了城镇的发后续展。

3、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涌入城镇,政府发展经济适用房优惠政策和廉租房的建设明显偏少,使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却难以实现,从而生活标准难以达到城镇化的最低生活标准,从一方面又减少了房地产开发所需要的劳动力,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

促进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共同发展的方法措施

1、切实保障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当前中国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日趋加强,对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投机、价格泡沫等问题打击力度越来越大,作为房地产业本身也应该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自己,打造自己的品牌,注重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标准,进而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健康、有序,此外,在房地产开发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环境、资源的保护,使二者协调发展。

2、解决好二者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投资风险,在城镇化进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房地产业开发发生利益冲突,只有房地产开发商有效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与政府、区域经济和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才能是城镇化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投机和投资住房越来越热,因此城镇化进程下的房地产开发需要有长远的规划,避免城镇开发不合理而面临的财政风险,合理定位城镇化目标,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开发、合理定价,加快促进城镇化进程。

3、采取有效房地产开发管理,促进城镇化进程,在县域城镇化过程中,有效地房地产开发管理措施能够加速城镇化的实现,首先调整与大中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取用与县域房地产相适应的引入政策,其次加强房地产业务管理,提升房地产管理水平,符合国家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择优办理房地产开发业务,加强和银行的合作,做好贷款方案和贷后管理工作,建立绿色房地产业,保证县域向城镇化的健康有序转变。

4、加快房地产开发的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合理构建城镇房地产市场。城镇化进程下的房地产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了房地产业无序化发展,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城镇房地产开发法律法规,突破户籍制度,处理好常住人口房地产市场和流动人口房地产市场的关联,通过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形成合理的人口流动速率和房地产价格市场,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扩大廉租房的覆盖范围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性住房,实现公平公正的房地产开发环境,形成房地产开发层次结构,确保城镇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黑马观点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房地产业还将持续发展,而城镇化进程的速率也不会停止,它们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加快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的房地产市场开发,发展和完善二手房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住宅消费从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变,才能使城镇化建设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加大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对房地产的影响

城镇化未来发展思路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李克强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引述了国际上经济学家的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要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战略性思维和全局性眼光。要考虑中国的城镇化整体布局问题,要考虑中国城镇化的长远发展规划问题。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最核心、最紧要的是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要着力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要通过新的制度设计,恢复农村生产要素和资源参与市场平等交换的权利,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建立起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必须以保护农民利益和集约节约用地为原则,加快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

在体制上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土地制度显然是一个需要改革的地方,特别是征地制度。城镇化发展可以从制度上给农民一个选择的机会和过渡的时间。很多国家处于和我国差不多发展阶段的时候,给出人们自我选择的机会,也给出政府和社会一个过渡时期的制度。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注意怎么正确地处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适应并促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制定用地的极限,通过这样的规划来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促使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总量增加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但相对于工业化水平是滞后的,如果要使工业化和城镇化达到一个比较匹配的状态,在20年内中国城镇化水平至少要翻一番。因此,从理论上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空间是较大的,这是需求来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房地产业虽然高速发展,但每年开工的面积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在合理的城镇化政策下,房地产业完全有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高速增长。

城镇化推动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发达国家城镇面积和城镇人口的相对稳定,使得房价一般也比较稳定,城镇化进程早已形成。然而对于中国而言,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城镇化速度非常快,在未来20年内,城镇面积和城镇人口都要增加一倍,巨大的住房需求使得全国各大城市的房价,出现了普遍连续大幅上涨的情况。按照房地产的区位理论,房价等于成本加上垄断性地理位臵的价值。地理位臵的价值通常近视于从该住宅出发到市中心所节约的交通成本。如果住在市中心,则可以节约这笔交通成本。这就是市中心房因其地理位臵优越而要比市郊房多收取的年租金。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住宅的地理位臵一般都是越来越好,郊区的房子几年后就可能变成中心地区。处于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房子,其本身地理位臵的变化就出在不断增值的过程中,因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推动房价上涨。

城镇化的不同阶段并存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需求结构多元化

世界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的集中城镇化,该阶段体现的形式是人口、工业向城镇集中;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城镇郊区化阶段,大量居民进入郊区化以后,城镇里的工业要发展,为了靠近劳动力,于是出现了工业郊区化,然后逐渐是商业郊区化。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全世界发达国家全面进入城镇郊区化的过程。到了70年代,郊区已经不是依附于城市的附属品,而是成为独立于城镇的、与城镇有分工的区域;第三个阶段是进入70年代以后的逆城镇化阶段,即离开城镇地区;第四个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的再城镇化阶段,即人口又开始向城镇集中。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都表现为以上四个阶段在城市或地域并存的局面,这促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需求结构多元化的局面。从需求内容看,表现为对土地投机的需求、对住宅和小型公寓的需求、对花园公寓和高层公寓的需求、对写字楼和购物中心的需求,以及对工业建筑、厂房和特殊物业的需求等。从需求档次上看,既有对租住和购买廉价房、经济适用房及二手房的需求,也有对中高档花园住宅的需求。从需求的地域看,既有繁华的市中心,又有幽静的市郊等。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中住宅郊区化现象的出现,为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新的契机。

黑马观点

中国城镇化与房地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房地产业是一种城市形态的产业,房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城镇区域,它是在人群聚居的地区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形成的独立产业。同时,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需求结构和生态结构的深刻变化都会对房地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房地产业在在社会经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在城镇形态中体现出来的。在动态的社会过程中,城镇化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而引起房地产业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房地产业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城镇化的变化,两者相辅相成,协调推进,形成了积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第二篇:大学城城镇化利弊分析

王炳坤 10级地理科学 学号:120100501119

大学城城镇化调查及利弊分析

一、大学城的城镇化调查

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的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号召下,各地大学城纷纷开始建设,福州大学城建成后对周围地区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它与社区共同发展的历程能够彰显整个城镇化过程。

大学城是指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几所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在国外是自然形成的。它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增长而不断扩大和发展。它区别于一般高校的重要特征在于其规模较大,学校与所在地形成规模较大的社区,人口常常达到数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成员,在校学生人数占城市人口的一定比例以上;一般位于大城市的周围,目前大都已发展成为所居城市专门设置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卫星城”,是各大学师生与当地居民、企业混合的城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城建设加快了城市化、城镇化的步伐。整个城镇以大学为主体,以教育活动和相关科技开发活动为主要内容,许多人在大学城内就业,为大学城服务,社区的服务业基本上为大学生服务,其他一些产业也依托大学产生,大学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整个城镇的服务业、商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

福州大学城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建平村、蔗洲村、马保村等一带,占地十四点五平方公里,背靠旗山、与福州市仓山区金山街道隔乌龙江相望(如图1所示)。现有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江夏学院、闽江学院、华南女子学院等九所高校有大学生约25万。

短短10年间,在福州大学城建设的带动下,上街镇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10年间上街镇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增加了约2446平方公里,农用地减少了约1989平方公里。农用地中,又以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减少最多,耕地面积减少了约1622平方公里,占农用地减少面积的81.55%。“耕地被占用,对农民的影响最大。”

二、利弊分析

有利方面

1、交通明显改善

大学城的建设给当地村民创造了良好的交通设施,随着大学城的建设,公路可以方便的到达大学城,这些为当地居民收入提升创造了有力的硬件条件,大学城建设以来当地的交通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交通条件有了极大的提高,橘园洲大桥、洪塘大桥、浦上大桥等加强了当地村民与福州市区的联系,提高了当地经济发展硬件质量,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对周边房地产业的影响

闽侯上街镇,这块地理位置上虽与福州市区仅一江之隔的区域,过去在多数人眼里是一块“乡下”土地。但自从大学城落户闽侯上街后。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让上街脱去了农村乡镇的外衣,以福州文教重地的姿态进行建设,也拉近了其与

人们的心理距离。福州大学城的兴建与落成,不但炒热了上街地皮,也让原本就被人看好的金山一带地价迅速升温,甚至福州江滨一带的地价也会感觉到大学城传递来的“热量”。闽都大庄园、金桥花园、绿洲家园等楼盘相继在大学城开 发,之后陆陆续续有很多的楼盘在大学城诞生。

3、生活水平提高

随着社会的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大学生的眼界变得开阔,渴望有更丰富的空间可供交流、休闲、娱乐、接触社会,学生街在这样的需求下渐渐形成,这样的街区位于学校的周围,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有其待定的功能趋向,是学生相互交流,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同时也给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就业的机会。大学城共有6条学生街,工程学院学生街、师大学生街、福大学生街、医大学生街等。学生街的存在使周围居民的收入提高,同时学生街的形成也给学生和周围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正是大学城的建设刺激了学生街的形成。工作机会增加

为闽侯居民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推动了所在地乃至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从而带动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教育条件改善

做到了城区开放和资源共享,杜绝了资源浪 费。城镇本身就是一座大学校园,各个学校在全城的街道中,社区服务、公共交通等可以说是学校的,也是社区的,其开放性不仅仅体现在没有围墙和大门,更重要的体现在其人才的培养,学术研究和思想观念上的开放;大学的各种各样的设施、场所、书店、医院等都向社区开放共享,各大学之间软硬件资源也是可以共享的,如一张图书馆的读者卡可在城区内所有图书馆中通用。不同的大学之间签订协议,相互承认学分,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学校的任何课程,实验室也可相互通用

5、加大绿地和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大学城区内绿化资源丰富,其中包括乌龙江、湿地公园、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这里教育资源丰富,有福州大学、师范大学、医科大学、工程学院等高等学府。大学城的建设主要是各高校中各种风格的建筑群以及标志性建筑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大学城成为不同校风、学风和文化的融汇地.福州大学城又有自然景观的优势,园区规划中人文景观与地理风情的结合、教育园区与生态园区的共生效应给周边地区增加了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不利方面

1、治安问题

大学城对周边地区发展产生诸多有利积极的影响,但同时村中“城”客观的环境使得大学城的发展受到制约。福州大学城外来人口众多,人口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福州大学城的公共场所管理薄弱,正是由于大学城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城内的治安问题日益严重案件数成倍增加,对大学城的管理增加了更大的难度。,2、拆迁问题

大学城建设占用大规模的土地,大量的土地住宅被征用,导致大面积的拆迁问题。福州大学城占地14.5平方公里,大部分土地已经用于大学城的建设,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在农民的手里,且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僵持的状态。居民不愿拆迁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划定的拆迁赔偿金低,与居民意愿相差过大、现有生活状况与

拆迁后生活状况相差大、拆迁后社会基本保障变少、拆迁后失业、收入没保障、赔偿标准等政策变化。拆迁矛盾愈演愈烈。土地与房地产开发的高市场价值与征地拆迁补贴费相对较低的矛盾,使得周边地区与大学城之间极易发生纠纷,造成了“拆迁难”问题,对大学城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3、饮食卫生

随着大学城各校的校园大规模的建设完工,大学城有数万学生入住学习,但是周边的商业配套建设和管理没有很好跟上,尤其是周边饮食卫生监管存在疏漏,造成很大的食物安全隐患。福州大学城新房林立、环境优美的大学宿舍楼与垃圾遍地的小吃一条街仅仅隔着一条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街的饮食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4、公共交通不足

福州大学城的交通的硬件设施已经能够满足大学城的发展,但是福州的公共交通却还不能满足大学城的需求。福州大学城聚集着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9所院校。城内学生数超过6万人,公交线路只有福大新老区间96路、工程学院到福大老校区的123路、到师大仓山校区的43路、省中医学院新校区到火车站的55路、博仕后缘墅(庄南村)到台江步行街的41路、华南女子学院到公交仁德站的89路以及唯一一条在大学城内运行的48路。这几条公交线路显然不能满足大学城师生的出行要求。

总结

大学城城镇化使上街镇许多农民一夜间变成了“市民”,告别了农居,住进了楼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城众多农民虽然住进了楼房,但交际圈变化不大,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关键原因是失地农民普遍存在再就业困难,“应进一步开展就业培训,实现失地农民再就业,让农民真正实现城市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加强农民再就业培训,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没有专业技能,对于以前只懂农业耕作的他们来说,失去土地等于失去工作岗位和保障。不少失地农民转型意识差,存在“等、靠、要”思想,择业期望值较高,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建议发挥高校优势,通过建立高校智力资源服务地方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提高村民幸福指数。

大学城的建设不仅带来了大量学生,也吸引越来越多外来人口入驻周边地区,违法搭盖、生活垃圾、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大学城地区的环境压力不容小觑。目前大学城各高校校内环境很好,但校外环境与校内却是天壤之别。面向未来,应通过规划,用统一标准实现校内校外发展环境建设的同质化。在现有阶段,可通过开展道路、街头公园、生活小区的绿化美化整治,建设环境优美学区。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规划分析

新型城镇化规划分析

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战略任务明确

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户籍、土地、社保、财税金融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规划》提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规划》提出了五大发展目标,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

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二是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四是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五是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规划》提出,要实施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

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四大战略任务。

专家认为,《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

当然,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规划》,我国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规划》明确,各类城镇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为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规划》提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明确提出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为使城市生活和谐宜人,《规划》要求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第四篇:中国城镇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镇化进程分析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同时城镇化作为一种影响极为深远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在调查,搜集资料,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发展中的问题等做出说明分析;然后深入探讨了目前城镇化的典型案例并对未来城镇化给出建议及意见。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国城镇化的概念及相关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指出城镇化中所涉及的经济结构,户籍等一系列问题并归纳相关原因;第三部分结合政策指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相关建议并通过分析案例来解读新型城镇化如何引领中国城镇化道路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

一﹑有关城镇化的概念及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现状

城镇化顾名思义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从国际的普遍经验来看,城镇化是与人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当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市之后,会从多方面影响政府治理。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的拉近了,政府及其官员的一举一动变得更容易观察和监督。从长期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

中国是世界上城镇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然而,就中国的现代城镇化发展而言,其历史只有50多年。实际上,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国家工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工业化),中国现代城镇化的发展相当缓慢。中国的城镇化35年来取得巨大成就。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中国实际城镇化率已达

51%,中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已经跨出了一个巨大的步伐,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进一步的完善,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同时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城镇聚集,城市群的出现: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房地产化: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将面临新调整。城镇化绝不是房地产化,相反高房价是今后城镇化发展新障碍;逆城镇化:发展了多年的以房地产建设为龙头的摊大饼式城镇化,快要走到尽头。各式各样的城市病开始发酵,乃至有人选择离开大城市,逆城镇化悄然出现;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过去粗放扩张和严重依赖土地经济的城镇化模式而言,希望中国找到一条不同的城镇化道路,“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我国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原因

我国城镇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一些列的问题。目前单纯按户籍人口计算,实际城镇化率仅35%左右;这一数据从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我国的户籍和土地制度在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要想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1.目前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致使小城

镇规模小布局散乱。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争相提高本地行政区划级别(如乡改镇、县改市),没有把城市化看成是一个经济过程,一个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的过程,小城镇的设置与建设出现了数量盲目扩张的问题,导致了建设成本的加大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2.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制度落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始于1958 年,最初时期, 对于减轻城市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 保障城市工业的优先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它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这种户口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导致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大制度障碍。

3.基础设施不配套,经济聚集效益低:一些地方存在“把耕地围起来、楼房建

起来、农民进城来就是城市化”的片面认识,没有按照构建“三位一体”(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自然村庄合并)的农村城镇发展新格局的要求,如有的城镇几公里长的大街甚至整个集镇找不到一个公共厕所。此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忽略了与第二、三产业的配置。

4.机制不活,管理滞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强,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当地

政府投资为主。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既造成投入不足,同时也产生了乡镇政府负债过多等问题。一些管理漏洞长期得不到治理。三﹑城镇化问题的解决之道:新型城镇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会后,《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有望对外公布。这是一份中国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我们必须做到:

1.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

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是他们融入到城市中去。同时要确保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2.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和土地政策,使城镇化顺利进行;我国传统的户籍、就业制度不仅不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而且与国内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政策不相适应。应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全国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以解除农民进城的户口限制,推行社会就业的市场化和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使农民进城后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缩短就业安置的时间。

3.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新型城镇化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必须要大力发展并结合实际。在我们的调研中采用了天津华明镇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来说明:天津华明镇在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减少耕地面积的前提下,提出: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列为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市。“宅基地换房”是天津市农村城镇化的起始点与引爆点,为城镇化建设积累了资金与土地这两个必备的生产要素。“三改一化”即农业户口改非农户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村委会改居委会,实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高级阶段,是“去农民化”城乡统筹的深化阶段,从而取得了重大发展。

城镇化道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需要我们认清形式,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总之一句话,我们需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12.12.19 参考资料: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

曲福田 著写经济科学出社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践与展望》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2013.12.13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

张雷 等著

第五篇:2013年12月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举行习近平、李克强

作重要讲话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会议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既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 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会议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 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齐心协力把推进城镇化工作切实抓好抓实。

会议号召,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还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将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出修改。

下载全国城镇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城镇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5篇模版]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抓住新型城镇化契机破解发展难题 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典型案例 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湘闽就群众文化工作接受湖南卫视采访麓谷街道地处湖......

    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新型城镇化范文

    文章来自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新型城镇化 【报告摘要】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关于新型城镇化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关于新型城镇化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关于新型城镇化》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报告摘要】 20......

    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时间表已明确

    记者2日从权威渠道获悉,全国有关推进城镇化工作的时间表已经确定,预计在今年年中和年底将分别有重头政策出台。这对于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将起到指导作用。 其中,由发改委牵头、......

    城镇化

    当新一波城镇化运动风起云涌,它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春节期间,走访了店口镇—浙江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这是中国城镇化典范,拥有两家中国500强企业和6家上市企业,民间甚......

    城镇化

    中国建国以来,政府就热衷于搞各式各样的大跃进,而且乐此不疲。这也许是国人传统的,好大喜功,目光短浅,自私自利。远的来说,有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近的有各式产业化,城镇化。这些大......

    城镇化

    羊三木乡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张德胜(乡长) 副组长:张建军(乡人大主席) 成员:胡师桐王震张强张克敏员)员)员)(建设办主任)(科(科(科......

    城镇化[大全]

    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内陆省份,在推进这一进程中发挥土地管理政策的指导、调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