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种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模式——城镇化。农村城镇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也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其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城镇的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 污染 乡镇企业 农村 发展
60年城镇化发展,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在一个农业分量很重、正在加速工业化的大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60年间,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走出了一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60年前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容
“城镇化”,是由我国学者创造的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也有众多解释。一般学者定义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四,发展中存在困难
在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中众多的问题也开始浮现出来。经调查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一下方面:
1.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加重城镇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人口增长。但增长过快,一旦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镇环境污染。然而据调查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我国的小城镇人口急剧增长。大量的人口流进小城镇,这无疑给小城镇的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带来严重的考验,同时大量的待业者就业困难,这将给严重影响城市的社会治安。
2.小城镇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仍局限在大城市,新兴小城镇的建设基本处于缺乏规划的无序状态,小城镇的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城镇布局零乱,工业区、居民区等交错分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有的小城镇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城镇的水、电、煤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布局、存在重复布局、施工的现象,不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3.乡镇企业中的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核心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我国乡镇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布局分散,存在环境管理不便、污染治理困难的难题。此外,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设备陈旧,职工和管理人员 的素质低,企业短期行为严重,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
由于乡镇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环保设施和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是乡镇企业在经济上所不能承受的,同时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也缺乏应有的环境意识,致使现今众多乡镇企业中严重环境问题的产生难以避免。
4、谓“被城镇化”,可分解为土地的“被城镇化”和农民的“被城镇化”。最近舆论热炒的“鬼城”蔓延,就是土地“被城镇化”的集中体现;而农民的“被城镇化”,则是指一些地方的农民被强制交出原有的承包土地、宅基地和住房,得到的只是新型社区的一套楼房和少量补偿,社保、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都付诸阙如。这样一种“城镇化”,实际上演变成了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其本质是对农民利益的剥夺。它一方面加剧拉大了贫富差距,制造和激化官民矛盾,埋下社会不稳定的种子;另一方面又制造出大量“空城”、“鬼城”,放大并积累了房地产业本已存在的泡沫,催生出产业危机和金融危机,与中央推进城镇化的宗旨和目的南辕北辙。
李克强1月15日在国家粮食局考察调研时曾明确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李克强在这里已将本轮城镇化建设的宗旨“多予少取”说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到地方就变样了呢?
其他方面1,小城镇主要吸收的多为第二产业,同时投资的也多为工业,然而众多的小城镇都没有重视与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尚未充分利用,从而将限制小城镇的发展。同时信息、金融、商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十分滞后,政府应加大发展步伐。2,工业区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不仅在园内建设相应公共设施的需要,而且还要求城区内加大对商务建设的投资。3,由于自身和后天因素导致现有商业、文化娱乐、健身等设施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4,城镇化布局散乱,尤其是部分建设和设计水平不高,使城镇功能不健全,低效益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这些都不利于城镇的功能组织,制约了城镇的长远发展。
五,相应措施
城镇的发展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城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解决上述问题有着重要必然性。因此,众多学者提出解决的方法,其中主要的措施有:
1.加强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讲,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目前我国人民的环境意识整体水平不高,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意识水平尤其低,领导人不懂环境污染、不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加强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水平,以使乡镇更和谐的的发展。
2.确定合理的城镇化速度。在国家宏观城市化战略确定的前提下,各地区由于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历史、人缘地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城市化进程上不可能一样。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应根据本地区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兼顾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确定,超前或滞后都不利于地区的发展。
3.加强宏观规划,强化功能分区。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应做好宏观规划,用生态学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小城镇建设,请专业人员做好小城镇的规划,保证宏观规划的可行性和超前性。在镇区规划中,首先要把城镇的各项基础建设纳入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的不利环境影响。其次,要做好镇区的功能分区。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掌握以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把各功能区布局在城镇的最佳位置,形成城镇合理的功能分区。
4.解决乡镇企业的环境问题。(1)建立乡镇企业集中区:把乡镇企业相对集中,以工业区形式布局在整体规划中的乡镇工业区,乡镇企业的集中使得污染源集中,便于管理和治理。(2)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控制污染工业上马,通过关停“十五小”,对规模小、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一律关停,通过若干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援,促使这些企业转变产业结构,根据地区发展选择污染小的产业。(3)推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环境保护从传统的污染治理向污染预防的重大转变,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和推广,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也应力求在原料和能源、工艺、生产过程、废弃物、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产生,尽量做到清洁生产。(4)加强环境管理。小城镇和乡村的环境管理一直是我国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环保机构、监督体制不健全,技术、人员匮乏,使环境管理跟不上经济发展。应加强乡村及小城镇环境管理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加快专业人员的培训,使环境管理机构在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六,结束语
城镇化的更好发展将推动我国城市与农村、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合理发展。因此,认识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建设生态的、和谐的发展模式,以推动我国城市、农村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1] 张绍军 高二地理下册 人教版
[2] 江美球 城市学[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3] 范先佐 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5] 《我国乡村城市化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篇: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种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模式——城镇化。农村城镇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也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其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城镇的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污染乡镇企业农村发展
60年城镇化发展,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在一个农业分量很重、正在加速工业化的大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60年间,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走出了一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60年前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容
“城镇化”,是由我国学者创造的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也有众多解释。一般学者定义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1-
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二,城镇化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吕斌说:“这既是对以往中国城镇化发展经验的总结,又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60年间,一座座新城迅速崛起,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一个个城市群形成,就像一条条玉带,闪耀在中华锦绣大地上。城镇化率从解放初期的10.64%增至45.68%。60年前,从工业化起步带动城镇化,而现在,城镇化在与工业、农村发展的互动中实现着更高水平的跨越。
60年城镇化发展,铺就了一条通向经济繁荣之路100多年前恩格斯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城镇化发展,无疑是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是其强大的动力。60年来,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中心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GDP占全国的比重为63%。如今,以特大城市为依托、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已经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及辽中南、中原、武汉、长株潭、成渝、闽东南、山东半岛、关中天水、北部湾等城市群,以不到全国1/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1/3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以上的GDP。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这三大城市密集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的60%以上,2008年上半年三大城市密集区共完成进出口额9359.1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额的75.9%。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小城镇在吸纳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109个镇的调研,小城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1985年的62%下降为2005年的38%,二三产业分别从26%和12%增加到38%和24%,有58%的农村劳动力在镇域范围内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全国政协常委陈凌孚说:“从长远看,小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于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三,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小城镇的的数目不断增加,这些新出现的小城镇对城市与农村的不断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1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有利于减轻大中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就业难的问题;2,有利于农村稳定,同时保证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3,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4,有利于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落实;5,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从而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别,以实现共同富裕。
四,发展中存在困难
在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中众多的问题也开始浮现出来。经调查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一下方面:
1.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加重城镇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人口增长。但增长过快,一旦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镇环境污染。然而据调查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我国的小城镇人口急剧增长。大量的人口流进小城镇,这无疑给小城镇的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带来严重的考验,同时大量的待业者就业困难,这将给严重影响城市的社会治安。
2.小城镇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仍局限在大城市,新兴小城镇的建设基本处于缺乏规划的无序状态,小城镇的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城镇布局零乱,工业区、居民区等交错分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有的小城镇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城镇的水、电、煤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布局、存在重复布局、施工的现象,不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3.乡镇企业中的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核心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我国乡镇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布局分散,存在环境管理不便、污染治理困难的难题。此外,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设备陈旧,职工和管理人员 的素质低,企业短期行为严重,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
由于乡镇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环保设施和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是乡镇企业在经济上所不能承受的,同时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也缺乏应有的环境意识,致使现今众多乡镇企业中严重环境问题的产生难以避免。其中主要有:
空气环境污染:乡镇企业的能源多以煤为主,而且煤的燃烧利用率低,缺少净化设施,致使尾气中烟尘浓度严重超标,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水污染是乡镇企业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多数乡镇企业为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制革、印染和冶炼等大耗水工业,大量的污染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乡镇企业的固体废物一般就地堆放在田边地头,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 雨水的冲淋下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其影响深远。
噪声污染:乡镇企业大多零星分布在乡村,靠近居民生活区,交通、工厂等产生的噪声对居民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
2.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受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镇的生态环境。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到现在,一些城镇尚无系统排污管渠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有的城镇其生活垃圾还主要采用的是露天堆放等简单处理方式。而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和随意堆放的固体垃圾,极易对城镇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
其他方面1,小城镇主要吸收的多为第二产业,同时投资的也多为工业,然而众多的小城镇都没有重视与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尚未充分利用,从而将限制小城镇的发展。同时信息、金融、商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十分滞后,政府应加大发展步伐。2,工业区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不仅在园内建设相应公共设施的需要,而且还要求城区内加大对商务建设的投资。3,由于自身和后天因素导致现有商业、文化娱乐、健身等设施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4,城镇化布局散乱,尤其是部分建设和设计水平不高,使城镇功能不健全,低效益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这些都不利于城镇的功能组织,制约了城镇的长远发展。
五,相应措施
城镇的发展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城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解决上述问题有着重要必然性。因此,众多学者提出解决的方法,其中主要的措施有:
1.加强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讲,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目前我国人民的环境意识整体水平不高,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意识水平尤其低,领导人不懂环境污染、不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加强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水平,以使乡镇更和谐的的发展。
2.确定合理的城镇化速度。在国家宏观城市化战略确定的前提下,各地区由于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历史、人缘地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城市
化进程上不可能一样。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应根据本地区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兼顾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确定,超前或滞后都不利于地区的发展。
3.加强宏观规划,强化功能分区。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应做好宏观规划,用生态学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小城镇建设,请专业人员做好小城镇的规划,保证宏观规划的可行性和超前性。在镇区规划中,首先要把城镇的各项基础建设纳入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的不利环境影响。其次,要做好镇区的功能分区。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掌握以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把各功能区布局在城镇的最佳位置,形成城镇合理的功能分区。
4.解决乡镇企业的环境问题。(1)建立乡镇企业集中区:把乡镇企业相对集中,以工业区形式布局在整体规划中的乡镇工业区,乡镇企业的集中使得污染源集中,便于管理和治理。(2)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控制污染工业上马,通过关停“十五小”,对规模小、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一律关停,通过若干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援,促使这些企业转变产业结构,根据地区发展选择污染小的产业。(3)推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环境保护从传统的污染治理向污染预防的重大转变,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和推广,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也应力求在原料和能源、工艺、生产过程、废弃物、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产生,尽量做到清洁生产。(4)加强环境管理。小城镇和乡村的环境管理一直是我国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环保机构、监督体制不健全,技术、人员匮乏,使环境管理跟不上经济发展。应加强乡村及小城镇环境管理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加快专业人员的培训,使环境管理机构在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六,结束语
城镇化的更好发展将推动我国城市与农村、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合理发展。因此,认识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建设生态的、和谐的发展模式,以推动我国城市、农村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张绍军高二地理下册人教版
[2]江美球城市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5]《我国乡村城市化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篇: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姓名)
学院
学号
摘 要: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城镇化要让农民享受红利,关键在于让土地流转起来。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对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提出思路和对策。关键词:城镇化,土地流转,土地集约
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和农民问题。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从土地改革打开空间,城镇化要保护农民的权益,让农民享受到红利,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具有十分关键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不但是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客观要求,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行动。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迅速,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据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0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签订流转合同2259万份;累计有800多个县(市)、12000多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势头强劲,但也存在着流转市场体系不完善、流转程序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1.农民的“恋土情结”阻碍了土地流转进程
目前土地对于农民而言仍然是其家庭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依靠,很多农民认为土地是“命根子”,因而不愿轻易转让土地使用权;加之有的农民认为现在取消了农业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诸多惠农政策,对土地还存在增值预期。而一些近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土地被征用时农户能够从中获取相当可观的货币补偿,土地的升值空间很大,导致一部分农民为了等待土地被征占,宁愿将土地撂荒也不愿意将土地实行流转。因此,土地流转大多集中在村内流转,向企业和村外人员流转较少,从而制约了土地流转规模,更有碍城镇化的进展。
2、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产权虚置、管理工作混乱、农民的合法土地权利缺乏法律保障,导致了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愿放弃农村土地,土地资源很难进入市场进行流通或流转。土地资源长久闲置,造成巨大浪费,也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3、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大多属于农民自发行为,尤以亲友间的转包及委托代耕最为普遍,签订合同随意性很强,多以短期无偿的口头约定为主,极少签订书面合同。即使有的签订了书面合同,也存在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条款不完备等问题;并且由于缺少相关服务监督机构,很多合同未经管理机构审查或公证机关公证,如果遇到产权等问题纠纷,当事人双方难以解决。
4、缺乏健全完备的土地流转配套机制
由于尚未建立起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交易运作体系和相关服务平台,流转层次不高、渠道不畅,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经常出现转出方找不到转入方、买家找不到卖家、卖家联系不上买家的现象,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范围,另一方面影响了土地效益的发挥。加之土地流转监管机构不健全、权责不明、服务管理体制不到位,既无法对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进行指导和管理,也没有相关的评估机构来对土地价格进行专业的估算和评定。
二、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的建议
1、加快城镇化步伐,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土地的流转必将带来人口的流动,通过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的流转,能帮助进城农民尽快完成身份的转换,只有当农民主动融入城市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城镇化,用城镇化这个平台带动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发展。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从“关注发展速度”转向“关注发展质量”;从“要素城市化”转向“人力资源城市化”;从“空间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
2、提高认识,营造流转良好氛围
让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性,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前提。一是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使农民逐步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政府要转变工作思路。乡镇和涉农部门要树立主动为土地流转服务的观念,把土地流转工作当成一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来抓,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健康发展。要研究各种惠农政策与土地规模经营的对接问题,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对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支持力度。
3、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丰富土地流转形式
一是鼓励农民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指农户以其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作价为股份,联合经营,兴办规模化的农业区,按股分红,农民以股东身份与其他投资者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重点突破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权能不完善等瓶颈制约,从法律上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农村土地承包权;确保农户对于土地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的权利,并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办理房地产证,并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
4、扶持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为推进土地流转寻找依托
高效优质产业的丰厚回报是刺激和驱使业主流转土地的内在动因,没有高效优质产业作依托,农村土地流转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必须大力培育扶持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使其发展壮大,只有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主体成长起来,才能通过它们集聚产业,集约土地,推动规模化经营。
【参考文献】
[1]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蒋省
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M].上海三联书店,2010.[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6).[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6).[5]黄顺江: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1-11-21.
第四篇: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摘 要: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城镇化要让农民享受红利,关键在于让土地流转起来。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对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提出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
(注:湖北省中小企业2011年重点项目《湖北中小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系列问题研究》(WH2011001)阶段性成果;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青年科技骨干培育项目《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阶段性成果。)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和农民问题。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从土地改革打开空间,城镇化要保护农民的权益,让农民享受到红利,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具有十分关键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不但是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客观要求,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行动。
一、城镇化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指社会生产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的过程,体现出非农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城镇化率越高,说明其工业化、信息化程度、现代化程度越高。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许多发达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90%。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1年的51.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城镇化的进展伴随着农村人口、农村土地等要素的调整。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的城镇化过程。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土地资源利用低效率以及土地撂荒造成的问题,就必须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所谓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两难状态,劳动力和土地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分离,解除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两大生产要素可以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集聚,进而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迅速,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据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0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签订流转合同2259万份;累计有800多个县(市)、12000多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势头强劲,但也存在着流转市场体系不完善、流转程序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1、农民的“恋土情结”阻碍了土地流转进程。目前土地对于农民而言仍然是其家庭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依靠,很多农民认为土地是“命根子”,因而不愿轻易转让土地使用权;加之有的农民认为现在取消了农业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诸多惠农政策,对土地还存在增值预期。而一些近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土地被征用时农户能够从中获取相当可观的货币补偿,土地的升值空间很大,导致一部分农民为了等待土地被征占,宁愿将土地撂荒也不愿意将土地实行流转。因此,土地流转大多集中在村内流转,向企业和村外人员流转较少,从而制约了土地流转规模,更有碍城镇化的进展。
2、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产权虚置、管理工作混乱、农民的合法土地权利缺乏法律保障,导致了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愿放弃农村土地,土地资源很难进入市场进行流通或流转。土地资源长久闲置,造成巨大浪费,也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3、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大多属于农民自发行为,尤以亲友间的转包及委托代耕最为普遍,签订合同随意性很强,多以短期无偿的口头约定为主,极少签订书面合同。即使有的签订了书面合同,也存在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条款不完备等问题;并且由于缺少相关服务监督机构,很多合同未经管理机构审查或公证机关公证,如果遇到产权等问题纠纷,当事人双方难以解决。
4、缺乏健全完备的土地流转配套机制。由于尚未建立起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交易运作体系和相关服务平台,流转层次不高、渠道不畅,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经常出现转出方找不到转入方、买家找不到卖家、卖家联系不上买家的现象,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范围,另一方面影响了土地效益的发挥。加之土地流转监管机构不健全、权责不明、服务管理体制不到位,既无法对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进行指导和管理,也没有相关的评估机构来对土地价格进行专业的估算和评定。
5、参与土地流转的主体少,档次不高。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民自发的,积极性不高,流转也只是在村内进行,大多是散户流转,缺少农业大户的参与,采取的方式也主要是以短期转包为主,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缺乏规模带动效应;即使有规模较大的经营大户和种植大户加入,但由于流转期限短,也容易产生短期行为,致使承包户不愿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成本,难以挖掘土地的最大效益。
6、土地流转进展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土地流转进程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明显高于经济较落后地区,近城郊的地区要好于偏远乡村。以特色农业作为经营优势产业的地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高于生产传统粮食作物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户土地流转收益一般相对较高。
三、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
土地流转使农业规模化经营方式可能实现,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又释放出广大农村劳动力。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农民能否实现顺利转化。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快城镇化步伐,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土地的流转必将带来人口的流动,通过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的流转,能帮助进城农民尽快完成身份的转换,只有当农民主动融入城市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城镇化,用城镇化这个平台带动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发展。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从“关注发展速度”转向“关注发展质量”;从“要素城市化”转向“人力资源城市化”;从“空间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
2、提高认识,营造流转良好氛围。让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性,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前提。一是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使农民逐步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政府要转变工作思路。乡镇和涉农部门要树立主动为土地流转服务的观念,把土地流转工作当成一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来抓,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健康发展。要研究各种惠农政策与土地规模经营的对接问题,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对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支持力度。
3、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丰富土地流转形式。一是鼓励农民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指农户以其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作价为股份,联合经营,兴办规模化的农业区,按股分红,农民以股东身份与其他投资者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重点突破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权能不完善等瓶颈制约,从法律上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农村土地承包权;确保农户对于土地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的权利,并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办理房地产证,并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
4、扶持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为推进土地流转寻找依托。高效优质产业的丰厚回报是刺激和驱使业主流转土地的内在动因,没有高效优质产业作依托,农村土地流转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必须大力培育扶持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使其发展壮大,只有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主体成长起来,才能通过它们集聚产业,集约土地,推动规模化经营。
5、加强立法建设,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土地流转合同书的规范格式,制定出关于土地流转申报、审批、登记的一系列配套程序,以及对于合同纠纷的调解办法,为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创造有序、明确、统一的法律政策依据。
6、建立机构,加强服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培育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成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对流转信息进行统一收集与发布,对农户和业主进行咨询与指导;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纠纷调处仲裁等机构,着力解决土地纠纷工作,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为土地流转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7、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改革,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农业保险力度,把长期以来农民主要依靠土地作为唯一社会保障转向依靠基金式的社会保险和保障上来,解除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从而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使农民安心,进而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突破城乡户籍束缚,消除农民进城就业等壁垒。既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也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完善就业能力,让他们能更快融入城市,只有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才能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更多有效空间。
总之,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依法、规范、有序的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蒋省
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M].上海三联书店,2010.[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6).[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6).[5]黄顺江: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1-11-21.作者: 武汉科技大学 刘珺
第五篇:关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调研报告
四川大学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的调研报告
题目关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调研报告
学院商学院专业工程管理学生姓名黄文龙学号1143013015年级 11级
教务处制表
二Ο一三年8月26日
关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的调研报告
黄文龙
第一次进行社会实践报告,目标是针对现在城乡化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现在我们政府在积极农村推进城乡化建设,而建设将面对许许多多的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要解决好也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当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的重大决定。
但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当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新的和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解决起来也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而且党从十六大以来,提出了许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充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进行推进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而城镇化的原因有很多(1)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2)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或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4)有利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所以推进农村向城镇化发展是有必要和有原因的,而且城镇化是不可逆的 但是城镇化必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以下是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部分问题
一 ,是建设大城市还是建设小城市?大城市与小城市各有各的好处,比如说大城市有容易发展第三产业,容易吸收人才,还有可以节约大量土地成本,而且还有非常强大周边的带动辐射的能力。而发展小城市或小城镇的理由主要有,小
(注)*黄文龙,四川大学商学院,学号1143013015,任课老师羊绍武教授,课序号46,地点一教D座D503,联系电话***,邮箱342773826@qq.com
城市建设较简单,比较容易让农民进行转移,而且小城市不容易像大城市一样有很多的污染,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好处来建设小城市。应该说,这两种主张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有各自的片面性。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能够简单的只是建大城市或者小城市,而是应该在科学发展观下有机的结合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优点,这样来进行综合的发展。
就说现在比较热门的pm 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μm 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对身体特别有害,而现在许多大城市的pm2.5 污染都十分的严重,说的远一点,就是我们的首都北京,长时间的处于雾霾当中,空气污染十分严重,而就是成都近年来空气污染也十分的严重,就在今年年初开学的时候,空气最高污染度是远超空气污染度表上的上限。根据我的记忆当时最高的时候有850的空气污染度值,100为轻度污染,200为重度污染并且建议携带口罩,500为空气污染度表格上限,而当时成都的污染已经达到不适合居住的程度,可见大城市污染是多么的可怕。还有就是成都周围水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现在很多小河沟都已经被污染的不成样子了,而且也有许多中等大小的河沟是处于重度污染当中,而且现在要习惯一下暴雨就会停水这一个残酷的事实。虽然成都的经济是位于内陆大城市前列,但是这是以不合理的环境为代价来交换。所以必须要在发展之前控制好自己的环境等因素,以免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二,要怎么处理好历史遗迹和现代发展的关系?每一个城市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历史,而如何保护好这座城市的历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能够为了发展就抛弃一座城市的历史而选择发展。城镇化就是一个不断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精神和素质文化水平的过程,而发展之后会对文化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有历史文化遭到破坏的现象。虽然在城镇化过程中会存在拆迁,但是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不能仅从办事速度和经济简单的方面出发。历史文化的遗物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文化上的重要性,一旦拆毁如果要复原将会付出更加大的代价。城市发展还要有长远眼光,规划好后再来进行建设,不要进行浪费的重复建设,现在能够保留下来的古城,就是因为当时的建筑质量高,城市规划较好,并不是盲目的进行修建,所以现在能够成为较好古迹,并且为一方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说现在的黄龙溪古镇,街子古镇,洛带古镇等)。而这些古镇发展很好的原因就在于既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与自然相协调,让人居住其中可以感受到当地的民风,历史,文化和一系列的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
成都以前也是一座古城,也有自己的城墙,在三国时期是刘备的首都,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一座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城。像所有的古都一样,成都也有自己的高大巍峨的城墙,但是这座老城墙却在新中国成立后以某一些原因被拆掉了,这个对于成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那段时期,成都失去的不光是自己的城墙,还有自己的许多的古建筑。虽然现在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有一定的增加,但是近年来历史文物被破坏的现象还是存在,比如说最近的广州金陵台被拆除,再一次轰动中国,从此可见现在很多利益相关人在处理历史和金钱方面还是主要偏向于金钱,但是同时轰动全国也反映出现代人的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还有许多地方上的GDP增长,来自于对公共设施的重复建设,比如许多城市的路,修了挖挖了修,地下水管道,每隔几年就会重新更换为更大的,如此重复建设虽然
会使GDP得到较高的增长,但不是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的方法,最后用这个方法的政府会债台高筑。这样反而对可持续性发展不好,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三,农村城镇化后人民的安置问题。现在大多数城镇化就是对一个地方的居民房进行拆迁,并且给予农民高价的补偿款安置费或者房子,来安置失地农民,让失地农民集中到一个小镇或者其他地方,来达到推进城镇化的建设。但是这一过程是简单地把农民的农村户口转移成城镇户口,简单地让农民居住在高楼中,但是城镇化并不是如此肤浅的的东西,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让进城的农民享受到城市文明,让他们真正的融入城市,并且能够在城市中获得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另一方面,我国的最大国情就是人口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多。即使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较高水平也意味着未来还有很多人生活在农村。因此,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要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拆迁,要将原地居住的居民或者占地的农民迁出,并且给予其一定的补偿,而补偿款的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说现在让各地发展房地产业头痛的钉子户,比如说部分钉子户为的是通过拆迁可以得到大量的补偿款,而且有一些钉子户完全就是开出特别夸张的价格来逼迫开发商给出足够的补偿款。对于计算房价有一个公式:房价等于房子的一年租金除以银行定期利率。按照这个公式可以得出房价的多少,同时开发商应该在房价上再加上一定的补偿金,这样来进行赔付。当然开发商看待这些钉子户就像是看待一些人在对自己进行合法的勒索。面对这样的人,开发商当然希望能够很好的在法律范围内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有些时候也会使用一些不好的手段,比如说通过一些不良的势力,最后酿成大错。就算拿到了如此巨大的赔偿款,对于拿到这个钱的人来说,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获得如此大量的钱,开始时会开始挥霍,并且可能会辞去自己的工作或者放弃其他的东西,把钱用到一定程度时,开始考虑钱不够了该怎么办,但是大多数人会开始投资,但是投资又是盲目的,所以会出现投资失败。同时一些农民很难真正的融入城市,而且在失去土地后也失去了自己的谋生手段,医疗和养老。所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不应该只是建设而是应该注重如何让城镇化的居民享受到真正的城镇化的生活,让他们真正的融入城镇化的生活。
四 如何改变消费观念。在现代城镇化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城镇化的经济结构,现在我国产业结构上的第三产业的量特别的少,而且我国的消费所占的GDP的总量特别的少,这个是第三产业不发达所造成的,而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不像国外一样的强,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淡薄,而且是有很强的节俭和储蓄观念。虽然这样对于个人来说是比较好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并不是很好的。而且较多的第二产业会要求大量的环境资本的投入,这个也是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将重工业迁出国内的原因。
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国家要推进城镇化所必须面对的,而且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来讲,比如说解决的好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的话,就会使国民敢于去消费,当一个地方的人愿意去消费了,当地的经济就会繁荣,而且繁荣后当地的税收就会增加,这样的话当地的福利就会进一步的提高,这个是一个良性循环。所以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时候要解决城镇新居民的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些问题,才能真正的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这样才能使经济得到较好的增长。
通过对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知道了我们国家要发展的道路仍然还是很长的,我们必须以发展民生为主,解决好“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问题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以上的问题要着重解决,特别是对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城市新居民将要面对的一系列与自身相关的问题,比如说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等。就是要解决好的问题,还有就是要提高公务员的办事效率,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实行让老百姓满意的政策,让老百姓能够不折腾的办完所有要办的事。同时在城市规划上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眼光短浅的办,做到真正的多快好省,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建设。对待历史文物要特别的保护,不能简简单单的就将其毁坏,而且对破坏文物的行为要严加惩罚。在发展上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保护环境,环境成本在发展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且如果不保护好环境,在以后的治理上将会有巨大的投入,这样是得不偿失的。
虽然只有这一小篇文章,但是我查询和调查了大量资料,了解到很多知识,这对我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有作用的。社会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片广阔的新天地,是我们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现在所学到的和所接触到的,在以后都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