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时间:2019-05-13 06:4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桐柏高级中学卢红霞

问题1:课堂教学出现了新误区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已接受了一些新理念,认识上有所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以新理念组织教学却显得力不从心,大多数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对课堂教学把握不住,还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不能自如地驾驭“新”课堂,处理不好“收”与“放”的关系,如:课堂上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互动理解成了缺少启发性的“问答”;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了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选择、自己交流等“自流式”的学习方式;把体验性学习理解成了自由活动,有活动却没体验与反思,有合作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一些实验教师注重了能力培养,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与整合显得有些困惑;新课程提出民主和谐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错了,也不与评价或采取滞后评价的方式甚至还是一味给予表扬,课堂上“好”声一片。其实,新课程理念强调“激励”,但不等于“激励”就是一味表扬,也不是就不该“批评”,一味表扬与一味批评一样不可取;一些实验教师认为没有现代教育技术就无法实施新课程,强调的更多是客观条件,或是对“整合”和“工具”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课堂上刻意追求各种媒体运用,又是幻灯片、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上信息下载、又是课件播放,花里胡哨,其结果是该掌握的知识还是存在电脑里,教师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有的教师把探究、合作变成一种点缀、一种时髦、一种形式、一种标签,一种装饰,课堂热热闹闹,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落实,学生的讨论探究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教师也不加引导,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了教师主导的发挥,课堂教学成为“空中的白云”;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新课程实施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彻底与传统教学方式决裂,出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泛化的倾向,探究、自主、合作成了一种模式,成为一种固定的机械的刻板的操作。

问题2:评价已成为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瓶颈

从理念创新到教学行为的转变,从课程的创新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与评价紧密相关。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太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形式主义的、对教学没有多大益处的条条框框太多,教师疲于应付。教育教学评价,包括评价方式、方法、内容,甚至整个评价制度都无法与教育形势、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自课改以来,困扰着学校、教师们的一大难题仍是评价。正如有些初中学校的领导所说的,“中考、高考是一根‘指挥棒’,社会上考核选拔的制度不改革,如果中考、高考不好,课改再好也难以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我们怎样以学校的力量去影响社会大环境?”虽然是片面的微词,但也折射出现实的问题。目前教师最担心的就是今后中考、高考怎么考。虽然,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考、高考年年有新动作、新突破,越来越贴近课标精神,但与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相差还是相当大。

问题3:校本研训力度不够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改革和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骨干队伍的培养是学校生存的“命脉”与发展的希望。校本研训是由学校组织的经常性的培训、学习活动,它直接决定着教师实验水平的提高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有部分学校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和组织好校本研训的意义与作用,形式上也轰轰烈烈,只是雷声大、雨滴小,不注重实质问题的解决,没有发挥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有效作用,表现为明显的消极、坐等现象。有的学校甚至依赖外出参观学习,依赖照搬他人的经验。从这些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了解还相当肤浅。归根结底,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不够,研训力度不强。

问题4:课程开发举步维艰

开发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是课改中每门课程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又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从理论上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但是习惯于以知识为核心、讲台为中心,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型教师来说,开发课程毕竟是开创性工作,全新的领域,无论是系统性、学术性、科学性还是文字逻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师一时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对大多数学校教师来说,是新生事物,缺乏课程意识和技能,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经验,再加上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课程开发准备和习惯,实施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问题5: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时代使教育从学校走近了社区,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很少,这给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代家庭三口之家居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意识的增强,给家庭教育增添了许多优势,但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少家长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一味地用自己的意识来培养孩子,忽视了孩子独特个性的培养。许多家长虽有着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没有正确的认识,仍然以追求高分为目的,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生计,与孩子相处交流、谈心的时间很少,要么对孩子过份严格,要么对孩子过分放任;要么溺爱有余,要么简单粗暴;要么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把教育的“责任”全托给了学校与教师。

思考1:课程改革需要深度传播新的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需要思考的远远不止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模式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什么样的知识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最值得探索。思考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要细究这种深度理念,深入传播到学校、家庭,传播到每一位教师。特别在教师中,行动的实践才是深度的实践,要通过践行,让教师至少具有以下5种意识,才能真正使课改的理论转化为教育的行动。

一是研究意识。教师只有自身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以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理论武装自

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目光犀利、视野开阔,在某一个领域有独特研究和相当建树的学者。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身份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是自主意识。就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对教科书作出适当“裁剪”,可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特定的教学情境,修改、选择来拓宽、拓深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态势下,教师应构建崭新的课程价值观,用自己精要独到的教学设计为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激发未知探索的内驱力。

三是发展意识。教师要用发展的意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丰富、更详细的教育资源,才能在教学中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具备新的技能,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四是平等意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高昂的学习情趣的直接因素。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形成互相感知、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和互相吸引的互动关系。

五是人本意识。教师要始终认为学生是教学因素中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着眼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要放在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

思考2: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专业成长和支持

通过校本研训,促进教师在课改中获得专业成长,是校本研训的当务之急。课改实验以来,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始料未及的问题也多了,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我们要以冷静的头脑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研究,认真反思传统教育,继承发扬其中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如重视双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无定法、强调熏陶等等,更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理

论与经验,大胆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我们热切期盼上级主管部门能早日出台新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或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在课改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研究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积极地思考能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未来发展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建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多元性学生评价方案;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作为学校在关注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唤起教师的创新欲望,关注反思型和科研型的培养和茁壮成长,激发教师以学习求生存,以学习求创新;要思考如何通过校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的教学沟通和互补、专业发展。

思考3:课程改革需要教学资源支撑师生的教与学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建立符号新课程要求的条件性、素材性教学资源,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学校的教师、学生等人文资源,校内各种设施、场所、师生用的教材、教参、网络、课外书籍、音像资料等条件资源,还包括民俗、名胜等乡土资源,各种社会、自然资源,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材料等。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研究水平和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长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上找到结合点,鼓励有特长和爱好的教师献计献策,让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探讨、论证、积极示范与实践。通过综合性、体验性的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

省新课标实施两年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六方面的误区亟待矫正:

1、新课程培训虎头蛇尾,落实不到位,没抓到关键处,严重影响了落实新课标的质量。

2、对选修模块的教材选定统得过死,学校、教师和学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空间,有悖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严重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未来个人发展的方向。

3、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驾驭和运用不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教材编辑者的意图。

4、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5、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虚与实、内容与形式、点与面、动与静、主导与主体、眼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形似神异,貌合神离。

6、相关方面对必要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的制定相对滞后,实施又缺乏执行力,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2010年7月,随着上学年工作的圆满结束,河南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来,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课改实际,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的以下六方面的误区亟待矫正:

一、新课程培训虎头蛇尾,落实不到位,没抓到关键处,严重影响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质量。

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说穿了,实际上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变化。要达到这一目的,实现这个目标,自上而下的逐级逐层培训必不可少。进入新世纪以来,先是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再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培训几乎年年喊,年年搞,但培训的效果究竟怎样,针对性究竟有多强,这只有深入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感知!按理说,新课程标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绝对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后才能全面认识其“庐山真面目”。但在不少学校,为了保证高考成绩不滑坡,那些常年任教高三的教师,并没有按部就班参加过高一二年级的新课程培训,对已实施了两年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体系和内容一无所知,今年就直接进入高三年级的新课程了。像这种隔过低一级甚至低两级直接进入新课程的情况,在各地各校极其常见。不知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悖新课程培训和实施的精神,如何保证新课标实施的质量。

再者,我省新课程培训采用的是逐级逐层推进模式。由市县派出教师先到省里接受省级培训,再由他们回到各地全员培训教师。尽管省里制定有培训细则和考核办法,但落实到基层,往往就大打折扣了:在省里培训三天,回到县里只用两个小时就“解决问题”了,回到学校,在教研会议上传达20分钟“精神”也就轻松搞定。至于新课程标准的全文,接受培训的教师是否通读(暂且还谈不上解读)过;对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是否准确把握;对新课程的实施方案和步骤是否心中有数,对新课程教材体系和内容到底了解多少,如何驾驭„„这些问题没人深究,没人过问。

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遵循循序渐进、先理论后实践、先课标后教材的原则,抓住关键,从彻底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入手,将参与实施新课标的所有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上来。但我们接受的培训层次不清,主次不分,颠三倒四,东拉西扯,让人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这样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去年,我从高三直接下到高二担任语文备课组长,之前没有参加过高一新课程培训。下到高二后,暑假直接参加县里组织的高二新课程培训。原定为期四天的培训,只去了两个上午,真正的学习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交了一篇自己有关实施新课程的心得体会的作业,就这样轻松拿到了培训合格证,新学年开始就“持证上岗”了!——所幸的是,自己早在2002——05年就主持过河南省教科所“十五”教科规划课题《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从新课程方案到新课程标准,有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对其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和看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我这样的经历:新学期伊始,在备课组备课说课时,我发现,组内已经历了高一新课程一年教学实践的几位年轻教师,有人竟没有通读过《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致于在上学期后半期刚刚接触选修模块第一本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和本学期接触到第一本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由于这两本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同,显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甚至连教材各个板块最基本的处理要求都搞不清楚。像这样,以“己之昏昏”,想达到“使人昭昭”的目的,恐怕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对选修模块的教材选定统得过死,学校、教师和学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空间,有悖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严重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未来个人发展的方向。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探索研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应该致力于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进而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一言以蔽之: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但是,就我省上学年高二语文开设的选修课而言,我觉得更像是“选修模块的必修课”,所开课程面向高考的功利色彩特别强,而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选修功能体现得极不充分。就拿我们洛阳市开设的选修课来说,上学期开设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章写作与修改》两门,下学期开设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两门,今年高三上学期将开设《语言文字应用》。其中,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散文对应高考试卷中的“古诗文阅读”板块,现代诗歌散文对应“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板块,语言文字应用对应“语言运用”板块,文章写作修改对应“写作”板块。

尽管说高考考查的能力点体现的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方面,但若从学生未来个性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话,还是存在着一定漏洞的!比如: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选修模块中,第一、四模块各选修两种,第五模块选一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三两个模块则完全放弃。很显然,不该集中的过于集中,不该舍弃的断然舍弃!这样一来,将来想在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领域有所建树的同学,在高中学段,不说能力,单是知识,就已形成了很大的缺陷;尤其令人郁闷的是,这样一来不说将来发展了,单是应付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就已显得捉襟见肘。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分必考(必做,对应必修)和选考(选做,对应选修),而选考部分又分“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三种文本的阅读。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特征是“虚”,而论述和实用类作品特征是“实”。文体特征各异,考生个性各异,有的爱“虚”,有的好“实”,而一旦选修课的面过于狭窄,考生在考场上选择的余地就会大打折扣,这样势必造成遗憾。比方说,我不太擅长驾驭文学作品,我想选择人物传记等新闻作品,可遗憾的是,在我省目前这种选修背景下,这门课我没有选修,对新闻、传记的基本常识一无所知,怎么办?

也许有人会说,各种体裁的文本必修课里都有;但我要说,从必修课里极其有限的一两个单元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没法和从作为一门课程那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也许有人会说,我省也可以自主命题——但是不要忘了,在旧课程背景下,尚且一直采用全国卷;进入新课程仅仅一轮,就自主命题实施高考,现实吗?可能吗?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与其重复选修某一模块的两门,不如五大板块各精选一种。如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因为古代诗歌散文在必修部分已占了相当的比重),《中国小说欣赏》(既囊括古今,又可满足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多样性),《新闻阅读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全覆盖),《语言文字应用》(写作在必修部分已设有系统专题),《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囊括古今方方面面的经典文化)。这样对学生应付眼下的高考和适应未来的发展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修课开设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下面提供几种全国人教版选修教材的选用情况,供大家参考;高下优劣,也任人评说——

A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B类:《文章写作与修改》 /《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

C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外戏剧作品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

D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E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三、对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驾驭和运用不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整体上是板块结构,但由于必修和选修的课程性质不同,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对教材的使用要求也应有不同。比如,必修模块的“阅读鉴赏”所选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精读课文力求文质兼美,语言文字规范,适合教学,体现时代特点和多元文化价值;略读课文在内容上与精读课文相照应,或者具有某些方面的延伸或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材(精读课文)只是个例子,教(精读)是为了不教(略读)。按说教学要求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应有所不同。但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是选到教材中的课文,就要一篇不落的讲,否则不放心;更有甚者,拿必修课的教学要求去对待选修课,在拿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以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备课从第一篇《长恨歌》开始,准备从“赏析示例”到“自主赏析”再到“推荐作品”,一片不落的讲下去。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无论必修选修,都有与之配套的读本相呼应。由于不必要的教学浪费消耗了大量的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读本的阅读要求形同虚设,很难落实。

再比如,“表达交流”板块,从必修1到必修5,都安排有较为系统、科学的练习内容:高一上学期侧重记叙文,下期侧重议论文;高二上期侧重写作能力的综合提高。若从高考考查的写作能力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必修1—4重在培养写作的基本功(高考体现为基础等级),必修5则重在提高(高考体现为发展等级)。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少地方在高一二年级的阶段性大型考试命题中,自觉不自觉的,总想和高考作文套近乎,——尽管高考作文体裁不限,但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里,他们却总想让学生的高考作文写成议论文,以为议论文显得考生有思想,而写成记叙文等,则常常会被认为是肤浅、幼稚。——这就导致教学环节和评价环节相互矛盾,让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长期这样下去,势必造成运用着科学的教材体系,却实施着极不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岂非咄咄怪事?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新课程培训的不深入、不细致造成的。而唯一有效的补救措施,我认为就是不折不扣的落实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扎扎实实的落实教材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如果说搞好新课标培训是为成功实施新课标奠基的话,那么,没有把好进口关,就要把好出口关。毕竟,根据新课标精神编写的实验教材,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第二道防线!也可以说是最后一道防线,甚至是底线!如果这道防线崩溃了,那么新课标的实施只能说是一句空话!

四、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新课标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改变过去大一统的、单调的课程设置,变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联创的课程设置。尽管从200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算起,到2003年春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开始试点,再到2008年秋季开学我省真正进入新课标,直到现在再有一年一轮新课改就要结束,先后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可各地各校与国家课程配套的相应课程资源开发,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到位,我觉得这是值得每一位有识之士深入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在下学期后半期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尤其是现代诗歌部分时,我觉得新诗没有字词句方面的知识障碍,对于那些声情并茂的现代诗歌来说,一遍或者多遍声情并茂的朗诵,就是一种最好的讲解和欣赏!因此备课时我一次又一次的强调朗诵是教学重点,要求老师们想尽一切办法落实这一教学要求。事实上,老师们确实尽心尽力了,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范读,学生毛遂自荐试读,同学们踊跃推荐朗读„„;一遍遍的下载试听音频文件,力争精选出名家的最佳朗诵;教室没有多媒体播放设备,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将办公电脑搬到教室,有的发动同学们贡献出自己的MP3、MP4„„但总让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不痛快,不酣畅,不淋漓尽致!老师们情不自禁的感叹:要是能有一部多媒体,配上音乐和画面,那该多好啊!是的,真要有那些东西,不需要老师们口吐白沫,喋喋不休的讲解、分析,只需要师生互动,反复诵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我觉得那效果就又比现在好上许多了!

当然,也许有同志会说,那些朗诵的名家不也是人嘛,只要老师们舍得投入和付出,我们也可以成名成家的啊!这是当然!新课程呼唤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天经地义,但是教师投入是必须的,学校投入也是必要的!毕竟,现在已是21世纪高度现代化的时代了,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不可同日而语。再说,这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和精神也格格不入呀!

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虚与实、内容与形式、点与面、动与静、主导与主体、眼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形似神异,貌合神离。

新课程有六大课程目标:变过去单一的、死板的、机械的“传授知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变学科本位为走向整合;变“繁难偏旧”为“重联系、体验、兴趣”;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有这些表明,要达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统筹兼顾,全盘考虑,抓住关键,采取高效的教学手段和强有力的措施,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六大关系:虚与实,内容与形式,点与面,动与静,主导与主体,眼前与长远。具体而言——

虚与实,指的是感受语文课的迷人魅力和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重视后者而忽略前者,本来妙趣横生的语文课,上成了味同爵蜡的技能训练课。

内容与形式,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多,关注教学形式(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的少。教师提前上课,抢时间;课堂上口若悬河,赶时间;下课落堂,挤时间,生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至于学生怎样接受,能否接受,是否接受,对不起,我管不了那么多!

点与面,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指的是对于构成新课程教材体系的各个模块,以及其中的各个板块所持的态度不同:重视必修的多,重视选修的少;重视与高考关系密切的多,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少。其二,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态度也不一样。关注少数所谓精英的多,关注多数面向全体的少,这和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学生一切”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动与静,既包括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动口、动手的各种活动和动脑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关注课内教学的多,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少;课堂上重视学生活动的多,重视学生静心思考的少。

主导与主体,是指要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传统教学一直在竭力反对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教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更是强调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必须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眼前与长远,是指让学生从容应对眼前的高考和能够面向未来的长远发展。很显然,这除了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之外,还要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其实,我觉得能否处理好这六大关系,直接影响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而这也恰恰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教师缺乏系统把握、统筹兼顾、大处着眼、通盘考虑的胸怀、眼光和气度,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当然,这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长期持久的关注,坚持不懈的努力。

六、相关方面对必要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的制定相对滞后,实施又缺乏执行力,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我省普通高中自2008年秋季开学起始年级实施新课标至今,已经整整两年了,而我省教育厅针对实施新课程出台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极其有限。或许笔者孤陋寡闻,语文学科能看到的就是《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就这还是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的。

我省选用的是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教材的一大优势是,必修、选修每本都有配套的《读本》《同步解析与测评》《教学设计》和《学案》,可不知为何,我们一线教师能看到的,只有教材和必修部分的配套读本。刚刚进入新课程,各方面条件和必要的教学设备尚不完备,尤其是各种教学辅助资料还比较欠缺。在培训存在夹生现象、教育教学理念尚难彻底改变过来的初期,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从而能够赢在开端,赢在起点,我们衷心希望相关部门能深入一线听听教师们的呼声,力所能及的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

再者,2011年高考是我省进入新课程标准的首次高考,考什么?怎样考?怎样去复习备考?这些都是新学年开学后高三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无法回避,也无可逃避。可谁来回答这些问题,目前还是未知数。我认为,根据我省往年高考的相关情况,明年高考我省极有可能会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新课标全国卷,但我省选修课开设的特殊情况,能与此适应吗?不相适应,到底该怎么考?„„ 以上种种,在有些人看来,或许会说笔者是杞人忧天。但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教师,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或者说我的职业道德,要求我必须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如实反映出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希望我省的新课程改革能在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努力下,稳步推进,健康发展!2010年7月

第三篇: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

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总趋向,新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根据《中学语文课程》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培养目标,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语言的表达能力1.语言要有幽默感、悬念感,要抑扬顿挫。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他们对一成不变的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一直使用毫无起伏、平淡的语言,则这种语言的效果可能是学生的催眠曲。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具有幽默感或悬念感,要抑扬顿挫。语言的幽默感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悬念感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使学生清楚学习中的重点所在,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使语言保持一定的吸引力,避免单调乏味。二.讲解问题要清楚。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课堂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每道题的讲解,都要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白。一个讲解问题混乱、学生听不懂的教师是永远不会取得好成绩的。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推动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然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的能力上提出了许多的要求。经过三年来的实践,发现在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时,却遇到种种困苦和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严重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1.落后的教学设备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及解决策略 1.1制约因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全所十三所完小,仅有中心完小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其它十二所完小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总趋向,新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根据《中学语文课程》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培养目标,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语言的表达能力1.语言要有幽默感、悬念感,要抑扬顿挫。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他们对一成不变的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一直使用毫无起伏、平淡的语言,则这种语言的效果可能是学生的催眠曲。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具有幽默感或悬念感,要抑扬顿挫。语言的幽默感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悬念感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使学生清楚学习中的重点所在,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使语言保持一定的吸引力,避免单调乏味。二.讲解问题要清楚。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课堂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每道题的讲解,都要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白。一个讲解问题混乱、学生听不懂的教师是永远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推动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然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的能力上提出了许多的要求。经过三年来的实践,发现在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时,却遇到种种困苦和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严重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

1.落后的教学设备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及解决策略

1.1制约因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全所十三所完小,仅有中心完小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其它十二所完小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笔者所在的民族乡,全乡十三所完小,仅有三所完小基本普

及实验教学,配备了常用的仪器设备。其它十所完小,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由于财力有限,教育设施的投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学校课桌椅陈旧,教室破烂,图书资料及教学仪器短缺,这些基本的设备都得不到解决,又何谈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呢?所以说,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1.2解决策略。针对教师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信息这一困难,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我们农村学校。2003年,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笔者所在民族乡为例,截止2004年11月,全乡13所完小都配备了远程教育接收站。只要充分地使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便可以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缺少实验的仪器设备,是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余,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自制教具活动,自制教具是对现行教学仪器的改进和补充,也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以笔者所在的中心学校为例,每个学期都要求下属的十三所完小上交几件自制教具进行评比奖励,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自制教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2.1制约因素。部分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从我乡课改教师队伍来看,一是在这支队伍中,受过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教师并存,且非师范教育的教师多于师范教育的教师。经过传统教育成长起来,又用传统教育方式从事教育工作,传统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二是虽已具备教师的基本资格,但有一部分是通过录干和读民代班出来的,多数教师虽经过职后进修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学历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发展并非完全一致,其业务能力却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速度,观念在更新,却缺乏把新理念外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在课改前已经存在的距离,在进入课改后就显得更为突出。三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很大一部分教师充其量只能扮演好一名传授型和维持型的角色。农村学校的课改虽已启动,教师也在积极

地实践,课改实验的推进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四是农村地区,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先进地区拉开的差别越来越大,缺乏优秀教师的引领,缺乏骨干教师的支撑,更加延迟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课改实施效果微乎其微。

2.2解决策略。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对于我们农村来说,就是让以往的“斥责式”教学方式退出课堂,由于农村山区孩子有野性,显得不那么听讲,于是出现了那种教师大声讲,有的甚至吆喝硬向学生“灌”知识的“斥责式”教学。“斥责式”教学已经过时了。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教师应该从神圣的讲台走下来,和孩子们在一起,跟他们共处。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本文在第三部分重点论述。

3.教师培训不到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3.1制约因素。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的把握,更主要的是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仍然存在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外出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怕教师外出培训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外加办学经费紧张,外出培训教师的吃、住、交通、材料等费用,学校实难承担。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不能从更高的起点上实施新课程教学。校本培训不到位,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因为一是校本培训时间短,二是能够参加的人员有限,所以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培训,对于新课程的实施,确实起不到任何指导性的作用。

3.2解决策略。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中心学校开展了以校为本,以自修----反思为主的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反思问题及合作交流,各完小校长是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制定了严格的培训管理措施。根据县进修学习的培训计划和要求,中心学校对全乡教师提出了自学的进度和时间,并建立学习小组,保证讨论交流时间,按《报告册》填写说明的要求,认真填写《报告册》,中心学校制定了对教师学习情况的考核指标和要求,及时收集教师的学习成果,整理上报,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为了深化全乡教师对培训新理念的认识,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中心学校在培训实践中不断深化教师对自修----反思----实践培训模式理

论的认识,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中心学校除要求填写《报告册》外,还要求每位教师建立一本学习笔记,规定每学期的学习次数和字数,并列入常规检查。随着培训学习的逐步深入,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谈认识、讲心得的阶段,积极引导教师自觉应用五步学习法“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对策----付诸实践----及时总结”。找出问题特别要注意发现教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4、.课程资源缺乏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4.1制约因素。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就校内课程资源来讲,部分老师习惯于过去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做法,不善于发现、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课堂教学多是冷冰冰的老面孔,教学效率不高。

4.2解决策略。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第一,可以从乡土地理方面开发。山川、河流、湖泊、洞穴、森林、植被等都是广泛的农村课程资源,可以选定某个主题,让学生参观、考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陶冶热爱祖国自然山水的情操,或写诗文、或绘画、或了解地质矿物、或调查古树名木、或搜集植物标本、或观察动物等等;第二,从民风民俗方面开发。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民族习惯、民族特色,体念民族风情,如节气、民歌、舞蹈、乐器、语言、服装、工艺、饮食习惯、故事传说以及勤劳好客、诚实朴质的民风等。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素材的特点设定相应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活动。第三,从

农业生产方面开发。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当地一些传统的耕作方法和新的科学耕种方法,了解本地科学农业的状况,使学生学到一些简单的劳动技术,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关心地方农业科技的发展。比如杉木的栽种、冬早洋芋、蔬菜种植等。此外,还可以从传统文化、地方的卫生部门、农技部门、交通部门、安全部门等方面开发。范围十分广阔。地区不同,其课程资源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均应注意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要求。重视与周边环境建立良好关系,开辟综合实践活动更广阔的教育基地与环境空间。总之,农村社会是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农村的课程资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三农”特点。为了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好农村薄弱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要认为没有教材依托,其实,我们有更加丰富灵活的、更加多姿多彩的课程资源,有的甚至是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潜心开发,善于开发,这些课程资源都将会显现出不凡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

5.教师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5.1制约因素。农村小学的教师学科教学兼职过多(一个语文或数学教师,同时要兼任思想品德、或音乐、美术、科学课等),教学头绪一般多达4--5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和管理学生的日工作量任务重。特别是一师一校的教师,他们从早到晚疲于奔命。备课、钻研教材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读书看报成了一种奢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个人更新知识的学习“充电”、校本教研等如果没有学校领导与管理层面的支持,是很难落到实处的。

5.2解决策略。农村小学教师不可能脱产进修学习,主要是在职研修。因此,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学校应尽快建立以下三项制度:一是成立以乡中心学校为龙头的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领导小组,中心学校与下属各校齐抓共管,做到资源共享;二是要建立校本教研学习与研讨制度。抓住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中的共性问题,拟定学习研究专题,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确保每月每周的学习落到实处;三是建立校本教研对话交流、经验共享制度。充分发挥本地教研骨干、学科带头人在课改实验中的“领头雁”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

专题研讨或深度会谈,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创新教学教研管理模式,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自学空间和时间保证。一是在教师任课安排上要打破过去平均分摊课程科目的作法,学科教学和综合性强的课程要相对集中,以减少老师备课的头绪;二是要打破过去备课程式化、形式化的要求,尽量减少教师拼命抄教参的无效劳动;三是各项检查要为农村教师“减负”,尽量减少多层次的重复的各类检查,以保证教师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6.学生对新课程教学形式内容一时难以适应

6.1制约因素。新教材内容新颖,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浓厚,内容多元化,增强了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许多教师却反映,农村小学的孩子在新课程上还很难适应。主要因为:

6.1.1家长忙,无力辅导学生。不少地方农村生活比较贫穷,时下,稍有知识、能力的家长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看家,照看孩子。这种“老”“幼”留守在家的现象在农村越来越普遍。多数家长不识字,怎么辅导孩子?学校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有时要求家长签字,但结果有80%的学生书上没有签字,更别说教给孩子课外知识了。学生的家庭教育贫乏,无形中又为新教材的学习设下了障碍,为教师的教学增添了难度。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教学生预习新课、听写,时间就更紧了。当然,有家长在家的学生学习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有的学生相当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是,这样的学生和家长少而又少。

6.1.2环境差,学生知识面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村镇上的商铺门市不多,广告牌就更少,学生见得最多的恐怕是五颜六色的零食袋,但上面的字模糊不清,看什么,学什么,只是一句空话。而能到城市玩耍的孩子不多,回到家里跟着老人只是烧火做饭、吃饭、睡觉,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学生只是在课本上学到一些可能他们都认为枯燥的汉字。而无论是采用什么高超的教法,总不能缺少让学生抄写生字这一环节,久而久之,学生便以为学习生字就是读一读,写一写。

6.2解决策略。放学后,教师不能一一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照顾,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让挨在一起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挑出学习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任务。对于知识面狭窄这一问题,可以发动外出打工的家长带一些课外读物回来,一人带两本,组建图书角,供全班使用。

7.综合学科教师奇缺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7.1制约因素。实施新课程标准对于农村小学最缺的是这一些学科的教师,还以笔者所在民族乡为例,全校13所完小,仅中心完小有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老师,其它十二所村完小竟然没有一位专业的综合学科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三、四、五、六年级每周3节英语课,中心完小都由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兼任,更别提其它村完小了。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课老师,也是学校临时指派的。完小有的老师要跨年级教多门学科,一师一校的老师要包班教,有的班级音、体、美、劳等学科干脆都上语文和数学了。这也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

7.2解决策略。综合学科教师奇缺,是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我们只能在现在条件的基础上,对兼着综合学科的教师加强综合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为他们创造学习借鉴外界先进经验的机会。引导、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加强综合科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填补农村小学缺少综合学科教师的现状。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乡中心学校便组织过全乡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综合学科的老师到县城示范小学听课、听讲座。

8.管理制度滞后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8.1制约因素。实施新课程必须健全机制,这是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实践中发现,评价几乎成为制约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上级主管部门如何评价学校的工作,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导向作用。现在许多农村小学还是以原来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关注的是分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也都是以教学成绩与学习成绩为依据,评价一如既往。在目前中考、高考存在的情况下,考试作为一根指挥棒,一种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成为巨大的束缚。只要中考、高考依然保持原有的价值取向,学校和教师就很难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精神。

8.2解决策略。要促进课程改革,学校必须制定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评价制度。内容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考试的目标上如何体现多元性,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

面评价;在考试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突破原有的纸笔考试,将笔试与口试等多种方式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如何能使教师从“经验型”、“应试型”向“创新型”、“研究型”过渡,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法,让那些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新思想、新做法,得到大力的提倡和褒奖,使之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9.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尚未形成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9.1制约因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尚未形成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来自于社会、家庭的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新课程的实施带来的困难。许多家长对新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学校的课改是瞎胡闹。虽然学校也作了一定的宣传工作,但是仍有很多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抱有很深的偏见,因为传统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家长最关心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孩子的成绩,坦白一点说还是一个“分数”。他们根本不去考虑怎样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家长当中,教育短视,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现在农村众多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甚至把孩子的未来前途也押在了学校上。这对实施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阻碍,为了满足家长,教师表面只能说素质教育,实际却抓应试教育。

9.2解决策略。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课程改革离不开家长、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解和大力支持。以笔者所在民族乡为例,我们通过贴标语、家长会的途径和方法,向家长、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为课改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学校都要努力使学校、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召开家长会,使家长明白新课改是教育界的新举措,使家长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一、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被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同,正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进入实质性的尝试阶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又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

1、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大部分学生学习被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流于表面。

每堂课非得老师给一个框架才能行动起来,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即使给框架也无法行动起来。

2、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肤浅,讨论的答案单一,缺乏新颖独到的见解,发言面狭窄,导致合作毫无效果。主要原因是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3、探究过程中,不能按照新课程的观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所谓探究往往流离于教材的表层,有时钻牛角尖,讨论一些毫无价值的话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发现、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做好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质参与,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过于追求教学情境化。

科学、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形象化、情趣化。但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而且表现形式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间一长,学生们习以为常,情境自然就失去吸引力,再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运用情境教学,对于不适宜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其它形式进行教学。另外,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生活情境、操作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

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化。

以前的传统教学收得太紧,现在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了。但由于放得太开,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甚至令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纪律难于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知识贮备量,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这就要求

教师循着学生的思维起伏、情感波动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可以课下共同研究。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就是成功的教学。

四、课堂评价绝对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说一句话,就让全班竖起大拇指说:“某某某,棒棒棒,你真棒”之类。深怕把自己的不同理解和看法讲出来就是不尊重学生。我们知道,尊重学生的独到体验并不是无原则的认同,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就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固然需要激情,但也需要理智,要清醒辩证地看到课堂。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反而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设计出能够以最经济有效方式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方案。

五、课程资源迫切需要信息化。

新课程实践中,教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以音乐课为例,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成分。然而,教师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的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普遍现象。其它学科也都存在这些突出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学校、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狠下功夫,这就需要加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只有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才能体现出新课程实验的真正价值。

六、教师角色没能很好转化。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发生哪些改变?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学生“动”起来以后,教师反觉得无所事事,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看看教案,或四处张望,而不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好像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彻底“解放”了。在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时,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减轻,教师作用降低。相反,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只有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教师策略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并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灵活机动地调整课堂节奏,及时点拨,及时调控,确保课堂最佳化。

七、片面追求手段现代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物质保障,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与传统的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交互性强和极强的表现力等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作用为教学改革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教师无视教学内容需要,盲目使用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的移植,只是起到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课件大量使用三维动画、复杂的背景图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再加上一些并不协调的音乐,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定格在课件的变化上,忘记了听老师讲课,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喧宾夺主、冲淡主题;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连接不好,弄的讲课老师手足无措,致使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为累赘。以上事实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重实效性,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本身也是新课程实验的任务和责任。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又是新

课程实施的主战场。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的传统观念和方式,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进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将我们的课改工作朝新的目标迈进。

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测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理论、思想产生“共鸣”,出现“内心的敞亮”、“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样一种认识的飞跃,就要优化教学环境,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去体验、感悟、发展。

一、优化数学教学环境是基础

(一)开放教学活动时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数学教学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和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组成的双边互动统一体,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教学媒体,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有计划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不受时空的限制,本身就是开放的。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是互动的。教师要精心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教师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可是为什么要采用合作学习?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常态教学中是不是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都是我们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一走进课堂就是秧田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在喧闹中进行合作,至于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效果如何?我们没有想明白。冷静反思:

(一)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与设计。也就出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追求一种形式化的小组讨论。加之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作为仲裁者,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在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一个人(平时成绩优秀的)的意见和

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胆怯与有困难的学生就成了陪衬和听众,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这也充分说明我们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没有把握好实施的“度”。我们有时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有时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让 “好不好”、“行不行”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应答性问题充斥课堂。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还有的时候将探究“泛化”与“神化”。把无需探究的内容拿来探究,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我们要追求一种有思考价值的课堂教学,课堂不求完美,只求真实而有价值,讲究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自己寻求发现,引导学生体会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课堂是学生的生命阵地,不是教师的表演场所;老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经历、去创造。而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有效地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不会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核虚化与流于表层。也才可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有的课程是没有教材的,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需要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划,教师主动开发教材;同时有的教材还不是很成熟,如科学课程、艺术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与开发教材。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能用教材教,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具备教材的开发与整合的能力,也就难深入透彻地实施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承受着相当大的精神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就自然的提出:我想学习?我想进步?谁来帮帮我?这是很多教师发自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反应了教师想获取专业成长,找不到合适的平台,不知道如何发展?

我们意识到,由于新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理想的编制与现实的教学之间的差距,使得教师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迫切需要获得专业技术上的支持。虽然我们大规模集中进行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只能解决对课改和新课程学科教学知与不知的教育认识问题,而隐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内隐理论”都随时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课堂行

为,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质量观。教师专业成长的压力,迫切需要教研重心下沉,重建教研制度,要将合作与交流的教研方式引向学校,扎根课堂。同时也反应出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实在是不容易。一种理念,只有当被真正理解、认同和接纳,才能成为教师个人身上的一部分,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得所谓“到位”。

(三)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线老师们普遍感觉课程改革难度大,也不太理解新教材为什么那样编写。其中主要涉及“新教材的编写体系问题”、“内容与课时的把握问题”、“初高中内容的衔接问题”。我们感觉这其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高中到底要不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学习的时间?课时不够怎么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高中课程改革到底要怎么做?进行到怎样的程度?特别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后高考怎么考?因为高考的指挥棒对老师们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等等。

虽然有关教材衔接的问题,并不是这次课程改革才有的新鲜事,早在80年代的人教版教材改版的过程中也就有过初高中教材衔接的问题,但我觉得这次尤其明显。如初中化学对化学式特别是对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要求很低,而进入高中后必修1和必修2却几乎把无机化学部分的80%的反应方程式展现出来,在学生还没搞清楚化合价是怎么回是之前,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知识接踵而来……

作为一名教师,困难与机遇并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首先,坚定信念,充分认识课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其次,争取教育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对教育的理解支持;第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总之,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的一种新生事物,问题和困难同在,但是,只要我们广大农村初中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在课改实施中结合自身实际、学生特点及学校条件,正确审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农村初中课改是会收到实效的。只要我们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课改最终会取得成功,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第四篇:关于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于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作者:潘玉杰

许多企事业单位均进行绩效考核来激励员工,实现企业目标。所谓绩效考核就是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对员工成绩、能力和努力程度进行有组织的观察、分析和评价。考核内容一般包括:德、能、勤、绩四方面,在实际运用时,可以对不同方面有所侧重。考核方法也有排序法、两两比较法、等级分配法、量表评等法、关键事件法、绩效目标评估法、指数评估法等等。但在具体实施时,绩效考核执行起来很难,绩效考核往往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或者考核失真,并未起到提升员工工作热情、提高生产率的目的,甚至有时还起到相反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职工观念陈旧,对考核持否定态度

由于以往根深蒂固的大锅饭思想的影响,企业有些员工在观念上有误区,认为绩效考核是管理人员对普通职工的“审判”,考核只针对普通员工,于是对绩效考核产生抵触情绪。要想有效的执行绩效考核,必须首先具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加强全体员工观念的转变,包括绩效管理理念、方案设计思想和内容、方案实施、考核及反馈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绩效考核工作有效的执行。让绩效考核思想深入每个员工心中,消除和澄清对绩效考核的错误、模糊认识。

1使员工认识到现代绩效考核是双(多)向的(被管理者也要考核管理者),对企、事业单位的高、中、低层员工均进行考核,且不同级别员工考核的要求和重点不同。绩效考核不是管理人员对员工挥舞的“法宝”,也不是故意制造员工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短处,扬长避短,共同改进、提高。这样不仅会消除员工对考核的抵触情绪,相反,员工与主管会团结在一起设立更困难的目标,积极主动地挑战自我设定的目标。

二、没有设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目标、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

实际绩效考核工作中,有时单位指定的考核目标过高,考核指标、评分标准模糊或过于抽象,考评人员打分时很困难,而被考核人员则认为打分不公平,这极大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考核目标的确立要和实际情况相符,考核指标的确立应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考核指标应在考核目标确定后,在被考核者与直接上级充分研讨协商的基础上根据直接上级的同期绩效目标加以确定,直接上级与被考核者要以书面形式签订阶段性绩效管理协议,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实施计划、授权方案、资源支持方案以及绩效考核指标等内容。确定考核指标要尽可能准确、并且多用量化的客观标准,以减少考核人员主观因素的干扰。具体措施有:首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与基层职工一同讨论制定,双方达成共识,这种参与

决策可制定出兼顾双方利益的考核方案,以获得“民心”,提高员工对目标的接受程度和对绩效体系的理解、支持,消除对考核的抵触情绪。其次考核指标要尽可能使量化。近年来,日本松下公司在经济持续不景气情况下为了推动经营业绩的提高,就在人事考核中采用了具体的、量化的考核标准。另外考核指标应设定各种不同的着眼点,对绩效的各个向度要分别按一定权重进行评估,而不仅仅对个别向度进行评估,这样可以避免考核人员产生单点偏误(Horn Error)导致考评成绩失真。当然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要求,不同的发展时期,考核指标也理所当然有所不同的侧重。譬如,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一般包括销售额与回款率。对一家刚起步的企业来说尽量扩大市场份额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销售人员的考核,大部分的权重肯定放在销售额上。到这家企业的发展状况比较稳定的时候,流动资金的流转相应会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销售人员的考核重心,会向回款率作出倾斜。合理的考核指标让员工不仅对自己工作职责有十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使员工从心理意识上进入状态,接受考评。

三、没有合理设置考核主体和建立对考核主体的约束机制美国行为学家亚当斯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员工们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十分敏感。当员工们付出劳动获得报酬时,他们不仅会把所获得的报酬和自己的贡献相比较,直接判断是否公平,而且还会找一个参照物(如同事)进行间接的比较,再次判断是否公平。一旦有了不公平感,则极大地挫伤员工积极性,因此绩效考核是否公平变得非常重要。这要求绩效考核的规范和流程必须建立严格、统一的制度并在全体绩效管理者中形成共识和共同的行动。

为使考核及其结果客观、公平,必须合理设臵考核主体,应设臵“多元化”“多方参与型”的考核主体。评价前主要让员工自己收集绩效数据,辅以同事、顾客或直接主管的绩效考核数据,这样既可以节省管理人员的时间精力,又可以使考核数据及结果更加周延、准确。比如联想集团电脑公司每季度或自然结束后,所有员工先自我评价实际业绩完成情况、工作表现和能力等方面,将该季度或工作完成 情况向直接上级、部门主管领导或考评小组成员进行述职并提交书面述职报告;评价时则应选择对考核最有发言权的主管、职工对绩效共同进行评价,这样避免了绩效考核只是个别领导自己说了算。另外还要建立一定的考核约束制度对考核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要求打分人对各等级的打分列出相应的关键事例加以佐证,增强透明度,避免黑箱操作、或者因怕得罪人不敢客观评价造成“趋中效应”。

四、没有建立考核申诉制度

在当前国有企业中,一个员工的工作业绩如何、表现好坏、能否得到晋升,往往是由上级部门直接说了算,员工为自己说话的机会很少。当员工本人或周围的人在绩效考核过程中遭到

“不公正待遇”并且申诉无果的时候,导致员工对考核者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丧失信任,进而导致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整体信任危机。因此对于申诉的处理,是否及时、公正,很大程度上影响绩效考核在员工心目中的公正性。因此,建立考核申诉制度尤为重要,而且必须要落到实处,让员工能为自己说话、敢为自己说话。通过考核申诉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不仅能有效地推动组织的民主建设,还能检验组织管理制度的合理程度以及执行程度。

五、没有认真组织绩效考核之后的面谈

传统绩效考核注重惩罚、关注过去,现代绩效考核应注重改善、关注未来。企业的传统做法或是在考核结束后,执行“机械式”的奖惩、提薪或升迁;或是轰轰烈烈地考核,悄无声息地结束,考核纯粹成了走过场。考核面谈则是考核结果反馈和营造考核氛围十分重要的一种方式。我国企业在实际绩效考核过程中,大多忽视了考核面谈这一环节。实施面谈时为避免引起被评人反感、抑制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1.充分利用角色换位和聆听技巧,营造一个融洽的气氛,使双方顺利地实现沟通;

2.明确说明这次面谈的目的,保持双向沟通,不能上级单方面说了算;

3.根据已确定考核标准和考核指标,多援引数据,用事实说明评分的结果和理由;

4.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

5.不要责怪、说教和追究被评人的责任和过错;

6.让被考核者了解自身的发展前景,共同制定新的工作目标;

7.用鼓励的口吻结束谈话。具体地讲,对考核优秀的下级,继续鼓励并为其参谋规划。对考核差的下级,帮助具体分析差距,诊断出原因,并帮助他制定改进措施。对连续绩差的下级,开诚布公,让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否职位不适,需换岗位。对老资格的下级,要特别地尊重,不使其自尊心受伤害,充分肯定其过去的贡献,并为他出些主意。对雄心勃勃的下级,不要泼凉水、打击其积极性,耐心开导,用事实说明愿望与现实的差距,激励他更加努力。

总之,要真正把绩效考核落到实处,企业在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有系统的眼光和思维,同时又要敢于迈开步伐,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适时推动组织的变革前进,把公司推进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能力结构的成长型企业。

第五篇:正确分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正确分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自我反思,自我找寻学习中的漏洞。

3、不要因一时的突出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一时的落后而一蹶不振。

4、相信自己一定能迎难而上,创造奇迹。

下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河南省范围内全面铺开,至此已经整整经历了一个三年教学周期循环,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在......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前言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因个人所得税的主体税种地位及其与人民利益直接相关,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与否已被视为一国税制是否成熟......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正处在实验的初步阶段,反思实验过程,总感到有一些遗憾。由于受传统教......

    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范文)

    浅谈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摘要】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对许多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既有技术以及信息......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张正勇 下面谈谈我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上课时,总喜欢摆出老师的威严,总喜欢说些树立老师威信的话语,以为这样学生......

    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深化西岗区卫生服务工作 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缓解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当前......

    行政首长负责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5篇

    行政首长负责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完善?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指重大事务在行政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

    浅谈《社会保险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浅谈《社会保险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社会保险法》于2010年10月28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11年7月1日实施,共12章98条,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