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01:0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位艺术大师说过,“没有艺术修养的人,是不健全的人”。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在中小学学教学中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据我了解,在传统观念及经济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尤其是农村中学,在中考升学压力下,音乐这一所谓的“副科”仍处于被忽略地位。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现今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仍令人担忧。下面我结合农村音乐教育实际,谈谈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

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的思想观念落后。有的学校领导在中考升学压力下,一味追求成绩,只注重升学科目的教学,忽略了音乐等非升学科目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艺术修养方面的培养;有的领导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有的家长认为音乐课没什么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有的学校甚至只在七年、八年级开设音乐课,九年级根本不上音乐课,音乐课时被升学科目占据。因此,音乐教师的地位也就自然地处于升学科目教师之下,在评优选先、评职晋级时更是处于劣势。

二、师资力量短缺

目前中学音乐教师并没有全部达到专业化,尤其是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缺少专职教师,有的学校安排略懂一点音乐的教师兼任音乐课教学,有的学校甚至不设音乐课程,把音乐课变成了自习课。师资力量的短缺,一方面是受领导课程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地方经济条件的影响,较低的工资待遇,不能吸引音乐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好在“特岗计划”的实施,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教学内容单一

农村学生音乐基础差,对教材的一些内容很难接受,超出了农村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音乐教师对教材作适当的修改与整合、删简很有必要。但不能完全摒弃教材中的内容。有的学校不按课程标准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有些音乐教师为满足学生意愿,时常将音乐课上成流行歌曲“唱歌课”,歌曲的内容也不适合学生。农村音乐教育的这种流行歌曲的“唱歌课”,教学形式是单一的,学生唱着通俗歌曲,心里上感觉到了一种满足,音乐教师因为学生的这种“满足”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及技能、音乐欣赏的教学,使农村许多学生不懂音乐的基本常识、不识谱。

四、教学设施落后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材呈现形式” 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用参考资料除了用文字表述的教师用书之外,要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音响教材要紧密配合教科书的选曲,并用多种形式呈现(如:录音带、录像带、VCD等)。但是,目前农村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供音乐教学使用的音乐教室,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乐教学设备——电子琴等都没有,部分学校甚至无法开设音乐课,有的学校也只是象征性地由老师给学生教唱几首流行歌曲。这样落后的教学设施更不可能达到“课程标准”中具备音响教材以及各种电脑多媒体软件的要求,音乐课程实施也遭遇巨大障碍。

总之,农村音乐课程的实施还没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足够重视,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改变教育的观念,高度重视农村音乐课程的实施,努力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和艺术情感,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二篇:浅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周云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落实到各村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的利用,极大的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开阔了山区广大农民的视野,拓宽了山里人发家致富的门路,可谓造福万家。

一、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远程教育仍是新生事物,处于起步时期,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1、村级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对接受设备较陌生

落实到村上的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多在各村的支部活动室内,管理人员基本上为各村支书和村长,普遍存在谁有空谁接收现象。而由于村两委干部文化素质不高,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只为少数,普遍为初中文化程度,且在这一部分人中,以前接触电脑和卫星接收设备较少,致使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设备不可用或毁坏时有发生。

2、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宣传不到位

一些村子对远程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到位,远程教育设备在村民活动室里成为摆设,乡镇有培训和检查才打开用一下,很多村民甚至不知远程教育是为何物,更不用说“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了。一些村两委也表示工作过于繁忙没有对远程教育进行宣传。

3、内容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

我国农村地域广袤,各地区的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模式和农业水平不尽相同,就算是在同一个乡,每个村的经济作物都不尽相同,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基本上都是县市统筹,缺乏针对性。一些地方甚至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全心全意为民众着想。

4、缺乏相应考核评比制度,应付了事

部分乡镇没有对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建立一整套的考核评比制度,对各村的具体落实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甚至在知道各村没有具体落实的情况下不闻不问,各村也是应付了事。

5、客观条件的制约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自实施以来,截止目前,基本上每村都有一套设备,但就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处山地,地形较为复杂,居住较为分散,这就为党员群众观看远程教育节目增加了难度。

二、对策和建议

1、集中培训与“一帮一”辅导相结合,着力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各乡镇应根据实际情况,为每村的“远程教育小组”配备文化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全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管理员”,并加强对管理员的培训。在对管理员进行集中培训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乡镇,可为每村落实一名大学生,对管理员进行“一帮一”辅导,并协助领导小组负责人管理远程教育及相关资料,负责对系统的维护,安排广大党员群众通过远程教育进行学习,指导负责人如何正确实用设备,争取在一年的时间内,负责人可以单独使用和维护。

2、以点带面,解决宣传瓶颈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指导各村加强宣传,要求各村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张贴标语,在场镇设立咨询点,发放传单等传统形式,大面积“铺天盖地”式的宣传,大力介绍远程教育,营造学习远程教育的气氛,以求做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各村要充分发挥组长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对各村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致富能手进行培训以点带面,将远程教育的好通过人,一传十,十传百,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对远程教育的认识。

3、应地制宜,增强教育针对性

各乡镇要根据各村实际,精选适合本地实情的关于种植和养殖的节目,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确保教育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确保远程教育能给农民兄弟带来实效,确保远程教育能实现“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目标。

4、建立健全考核评比制度

各乡镇要建立健全相关考核评比制度,对各村的远程教育落实情况纳入对各村工作的考核评比中来,对落实好的村支部进行一定的奖励,防止各村流于形式,确保各村把党员远程教育这一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之义。

5、实施流动“远教”,解决客观条件制约

各乡镇指导辖下各村设立远程教育视频资料库,把整理好的视频资料分门别类,刻录成VCD、DVD光盘,免费供村民借用。同时制定完备的“远程教育视频资料库管理办法”,规定借用手续,归还时限,损坏赔偿等具体内容,保障视频资料的正常流转和充分有效利用。对有电脑的村民,应随时开放远程教育设备,允许其可随时用优盘到村民活动室考取资料信息。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全新而意义重大的事业,在实践中仍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才能让远程教育事业风正帆满,真正“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

作者单位:湾溪乡人民政府

第三篇:浅谈农村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洞口县醪田镇中心小学 尹茜

一、农村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2003年3月4日——12日,教育部课程评估组组织进行了对全国12个课改实验区实验进展的调查评估,其问卷结果显示:新课改在农村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例如,按照从省会、市县、乡镇到农村的顺序进行排列,对新课改“完全适应”的教师的百分比依次为35.7%,30.6%,21.3%和11.1%;而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新课改所要求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比例依次为3.2%,4.3%,5.0%和23.5%。并且根据我国人口的实际情况显示,有64%的人口在农村。所以,新课改必须先从农村抓起,而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l.教师学历合格率偏低,整体素质跟不上课改形式

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基本上由民办、代课转正和年龄偏大的教师构成。而他们的起点一般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因此这些教师的教育观念、方法、水平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新课程改革。像我以前就读的明家小学的教师,年龄偏大,大部分教师没有合格学历。近五年来没有几个师范毕业生分配进来,原有的外乡镇的几个师范生也调走了,现在基本上是一些老高中生在唱主角。相比较,小学一年级的情况相对好一点,教师具有师范类合格学历的也只占60%,30岁以下的仅占30%。

2.城乡教师待遇与生活条件的差别使好教师很难留住

我国多数县、市通过公开择优选调的方式,将农村的优秀教师调到城区任教。这有利于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但每年从农村调走的一批优秀教师,必然导致农村教育质量越来越低,这对于那些渴望汲取知识的孩子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再加上农村人口分散,学校规模小,人生不旺,一个教师要教多个年级多个班,效率不高。另外,现在的年轻教师只想往城镇方向调动,造成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紧缺,带来了农村教师年龄的老化。

(二)农村孩子知识面窄

l.生活的环境

由于农村孩子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与外界的接触少,知识面比城里的孩子要窄的多。对各种新知识接受起来相对困难些。大多数农村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基础不是很好,又得不到良师的指导。所以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不善于与他人沟通;遇到难题时不会主动问同学和老师,目前使用的人教版课改材料,起点高,容量大,中小学生学起来很吃力。

2.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村学生缺少获取材料以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知识面窄,见识有限,难以参与以多种信息和直接经验方式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无处搜集资料。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渠道狭窄,获取知识的能力有限。另外,大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而老人们根本不明白新课改是怎么一回事,学校新的理念和新的做法难以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认同。

(三)新型师生关系没有完全形成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社会基础。现在,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模式。但由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新型师生关系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l.师生之间相互对立

师生关系相互疏远,紧张对立。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往往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教师说对那就是对,就算是错的也依然要执行。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常受到制约,思维受到阻碍,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使师生之间教和学的关系易受到破坏,容易发生冲突,形成对立。2.学生过分依赖老师

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稳,没有基本冲突。在中小学里,教师包揽一切活动。以至学生跟着老师铺好的路走,习惯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3.课堂自由懒散

一些教师把“自主”变成了“自由”,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不加“限制”,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而学生自制力薄弱,没有了管束,对学习采取自由态度。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不认真检查教育的效果,造成“你教我学”“你不教我就不学”的简单职业关系。

(四)办学经费的紧缺是新课改面临的最大难题

教育经费是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以及社会各种力量和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它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l.缺乏教学设备

现在乡、村彻底与学校脱节,不拿一分钱投入到学校建设。教育主管部门留给学校的人头费每生每期只有10多元,正常的办学开支都不能保证,改善办学条件从何谈起?我们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来源——图书馆;没有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

2.教师缺少培训

由于学校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不足,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困难.提高教师素质困难重重.面对课程改革,很多教师迫切希望到外面学习、充电;参加培训,但能如愿以偿的只有少数。我们醪田学区去年暑假到市里参加通识培训的只有十多个人。时间只有两天,其效果很有限。这样不仅打击了教师积极性,而且效率也不高。

3.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与教材配套资源不足存在矛盾

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比原有教材的内容更具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又加之资料的不足,教师们一时还难以驾驭教材,也就把握不好课堂教学的结构,常常受到旧有教案的束缚,不经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像语文学科,新课改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由于学校图书室藏书有限,又不对学生开放,学生个人大量购买图书又需要资金,而没有大量的书籍可供参考,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也很难完成。

(五)新课改的本身存在着最根本的问题

l.设计过于理想化,脱离了我国国情

第一,课程设计不具可行性。如科学课、艺术课、综合实践课的设计。在不改变分科教学的大环境条件(如师资来源、课程衔接等)下,盲目在中小学开设这些综合课程是不现实的,在许多中小学里,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课程都被语文、数学或是其他科目所代替;第二,目标设计过于庞大,缺乏实现的基础。如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等,致使新课改目标分散,虽然面面俱到,但不够深入。

2.课程门类和课时太多

课程门类较多,教师专业与《新计划》难以形成对应。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兼课至少有二到三门,这样精力就会分散,导致顾此失彼或者疲于应付。新课程的专业教师不多,因而,有些课程形同虚设,小学只重视语、数,初中则重视语、数、外、物、化等主课,其他毕业不考的课程无暇顾及。可见,实施新课程计划一时难以落实。

3.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新课改所倡导的评价制度与旧有的评价制度并行,存在虚化改革的危险。有的学者提出,新课改评价正处于“两难困境”;一边是全新的新课程评价理论,另一边则是原先的课程评价实践。到现在为止,评价教师业绩时,仍以“分数”这根指挥棒进行评价,同时在考试方式上仍没有多大的变化。这种评价机制和考试方法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思想,甚至扼杀了教师的大胆想法。由于各个学校都是刚进入新课改,对教师的评价几乎还是老一套,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从根本上否定了素质教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会产生“别人怎么教,我就怎么教”的思想。每个教师都不愿意在同行的评价中甘处下风,所以,在教学中不敢或不愿实施自己的想法。

二、改善农村新课改的对策

既然新课改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新课改还能不能发展下去呢?我认为,从运动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一旦抛射出去,再想收回来是不可能的。同样。新课改既然已经实施,而且已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影响,因此,必定会沿着它应该运行的轨迹走完它该走的历程。新课程将怎样继续进行下去?这取决于现在和将来我们围绕新课改所实施的具体行为。对此,本人对今后的新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l.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首先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因此教师在学生的面前要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做出为人师表的表率。教师的生命价值是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延伸的;其次教师要有法律意识。不能变相体罚学生,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就不准他上课;有的学生迟到,老师会罚钱、罚站等,这些都是违法的。教师不能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2.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基础

在新课程培训中,要继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好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坚持通盘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岗 4

前培训与过程中培训相结合的方针。在培训方式上,要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

[5]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学生不敢提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对此可以这样做:(1)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平等对待一切学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合理,不应直接否定,首先要表扬学生勇敢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提出问题;(2)创造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就某一问题或事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3)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只有先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掌握问题。

至于农村孩子知识面窄,胆子小的问题,这虽然是事实,但这不能成为农村学校推进新课改的制约因素。农村孩子朴实,能吃苦耐劳,只要教师们有耐心、有爱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就一定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课改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观念,与学生构建一种新型的“朋友式”的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环境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筑,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的促进者。

1.以人为本,体现人本主义

人本理念要求一切社会活动,必须以人并满足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1)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2.把学生看成“整体人”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不搞“一人堂”,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以亲切的态度,饱满的情绪和热情真诚地职业道德和学生交往,关心学生,缩短师生间心灵的差距。

其次要尊重学生。学生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在社会活动交往中,相互尊重,这是人与人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权的人,他们也需要老师的尊重。事实证明:尊重学生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而且能够增进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就会更加的尊重老师,这样才能改善好师生关系。

(四)依法治教,加大教育投入

为确保教师工资能按时发放。省政府应继续根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逐县核实财力。对财力不足,发放财政供养教职工还没有达到合理比例的县,要继续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帮助县级人民政府化解财政困难。政府应适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l.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实行对教育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地缩小城乡教育条件的差异。俗话说:‘有舍就有得’。政府要舍得投入,为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辅助设施。给教师们进行新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课程改革实践提供较好的环境。另外,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和必要的教学设施,努力解决班级过大和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环节。

2.尽力改善办学条件

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农村学校要用好政府的投入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订购大量教学资料,为教师学习创造条件。例如,我的母校——醪田中学,积极筹措资金,配置了40多台电脑,学校利用节假日,对大部分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五)改善新课改的管理

一元化的视角是新课改问题研究文献中比较明显的缺陷之一,新课改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受到很多制约的社会系统工程。所以,要以多元化的视角看待问题。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就是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的历史进程,这种借鉴不仅是对发达国家经验的梳理与总结,同时更能为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模式,只有确立了多元视角,才能对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全面而辩证的认识,才能对新课改有一个全面而辩证的认识。

l.抓紧完善新课改的设计方案

新课改在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漏洞,要及时查漏补缺,努力降低教师们参与改革的难度。新课改的设计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即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如制定各种评价制度,明确和完善中考、高考等各项考试制度;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把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来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调整课程的门类和课时

中国现行的教学计划规定中小学要开设20多门课程,由于门类过多,分科过细,造成了教育内容条块分割。因此,应减少一些暂时不具备实施条件的课程课时,如 一些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一些地方课程等。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3.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为了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应该从以往的以考试为核心的教师业绩考评制度上开始改革。在对学生评价上,把以分数高低论成败改为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把终结性评价改为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学生个性的激发、能力的高低、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在对教师的评价上,关注教师的发展,鼓励教师终身学习,把教学作为师生互动,交往,学习的过程,不断促进教师像研究型、发展型转化。

总之,在现有条件下,农村课改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我们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会使农村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工作真正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第四篇:关于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于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作者:潘玉杰

许多企事业单位均进行绩效考核来激励员工,实现企业目标。所谓绩效考核就是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对员工成绩、能力和努力程度进行有组织的观察、分析和评价。考核内容一般包括:德、能、勤、绩四方面,在实际运用时,可以对不同方面有所侧重。考核方法也有排序法、两两比较法、等级分配法、量表评等法、关键事件法、绩效目标评估法、指数评估法等等。但在具体实施时,绩效考核执行起来很难,绩效考核往往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或者考核失真,并未起到提升员工工作热情、提高生产率的目的,甚至有时还起到相反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职工观念陈旧,对考核持否定态度

由于以往根深蒂固的大锅饭思想的影响,企业有些员工在观念上有误区,认为绩效考核是管理人员对普通职工的“审判”,考核只针对普通员工,于是对绩效考核产生抵触情绪。要想有效的执行绩效考核,必须首先具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加强全体员工观念的转变,包括绩效管理理念、方案设计思想和内容、方案实施、考核及反馈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绩效考核工作有效的执行。让绩效考核思想深入每个员工心中,消除和澄清对绩效考核的错误、模糊认识。

1使员工认识到现代绩效考核是双(多)向的(被管理者也要考核管理者),对企、事业单位的高、中、低层员工均进行考核,且不同级别员工考核的要求和重点不同。绩效考核不是管理人员对员工挥舞的“法宝”,也不是故意制造员工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短处,扬长避短,共同改进、提高。这样不仅会消除员工对考核的抵触情绪,相反,员工与主管会团结在一起设立更困难的目标,积极主动地挑战自我设定的目标。

二、没有设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目标、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

实际绩效考核工作中,有时单位指定的考核目标过高,考核指标、评分标准模糊或过于抽象,考评人员打分时很困难,而被考核人员则认为打分不公平,这极大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考核目标的确立要和实际情况相符,考核指标的确立应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考核指标应在考核目标确定后,在被考核者与直接上级充分研讨协商的基础上根据直接上级的同期绩效目标加以确定,直接上级与被考核者要以书面形式签订阶段性绩效管理协议,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实施计划、授权方案、资源支持方案以及绩效考核指标等内容。确定考核指标要尽可能准确、并且多用量化的客观标准,以减少考核人员主观因素的干扰。具体措施有:首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与基层职工一同讨论制定,双方达成共识,这种参与

决策可制定出兼顾双方利益的考核方案,以获得“民心”,提高员工对目标的接受程度和对绩效体系的理解、支持,消除对考核的抵触情绪。其次考核指标要尽可能使量化。近年来,日本松下公司在经济持续不景气情况下为了推动经营业绩的提高,就在人事考核中采用了具体的、量化的考核标准。另外考核指标应设定各种不同的着眼点,对绩效的各个向度要分别按一定权重进行评估,而不仅仅对个别向度进行评估,这样可以避免考核人员产生单点偏误(Horn Error)导致考评成绩失真。当然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要求,不同的发展时期,考核指标也理所当然有所不同的侧重。譬如,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一般包括销售额与回款率。对一家刚起步的企业来说尽量扩大市场份额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销售人员的考核,大部分的权重肯定放在销售额上。到这家企业的发展状况比较稳定的时候,流动资金的流转相应会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销售人员的考核重心,会向回款率作出倾斜。合理的考核指标让员工不仅对自己工作职责有十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使员工从心理意识上进入状态,接受考评。

三、没有合理设置考核主体和建立对考核主体的约束机制美国行为学家亚当斯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员工们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十分敏感。当员工们付出劳动获得报酬时,他们不仅会把所获得的报酬和自己的贡献相比较,直接判断是否公平,而且还会找一个参照物(如同事)进行间接的比较,再次判断是否公平。一旦有了不公平感,则极大地挫伤员工积极性,因此绩效考核是否公平变得非常重要。这要求绩效考核的规范和流程必须建立严格、统一的制度并在全体绩效管理者中形成共识和共同的行动。

为使考核及其结果客观、公平,必须合理设臵考核主体,应设臵“多元化”“多方参与型”的考核主体。评价前主要让员工自己收集绩效数据,辅以同事、顾客或直接主管的绩效考核数据,这样既可以节省管理人员的时间精力,又可以使考核数据及结果更加周延、准确。比如联想集团电脑公司每季度或自然结束后,所有员工先自我评价实际业绩完成情况、工作表现和能力等方面,将该季度或工作完成 情况向直接上级、部门主管领导或考评小组成员进行述职并提交书面述职报告;评价时则应选择对考核最有发言权的主管、职工对绩效共同进行评价,这样避免了绩效考核只是个别领导自己说了算。另外还要建立一定的考核约束制度对考核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要求打分人对各等级的打分列出相应的关键事例加以佐证,增强透明度,避免黑箱操作、或者因怕得罪人不敢客观评价造成“趋中效应”。

四、没有建立考核申诉制度

在当前国有企业中,一个员工的工作业绩如何、表现好坏、能否得到晋升,往往是由上级部门直接说了算,员工为自己说话的机会很少。当员工本人或周围的人在绩效考核过程中遭到

“不公正待遇”并且申诉无果的时候,导致员工对考核者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丧失信任,进而导致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整体信任危机。因此对于申诉的处理,是否及时、公正,很大程度上影响绩效考核在员工心目中的公正性。因此,建立考核申诉制度尤为重要,而且必须要落到实处,让员工能为自己说话、敢为自己说话。通过考核申诉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不仅能有效地推动组织的民主建设,还能检验组织管理制度的合理程度以及执行程度。

五、没有认真组织绩效考核之后的面谈

传统绩效考核注重惩罚、关注过去,现代绩效考核应注重改善、关注未来。企业的传统做法或是在考核结束后,执行“机械式”的奖惩、提薪或升迁;或是轰轰烈烈地考核,悄无声息地结束,考核纯粹成了走过场。考核面谈则是考核结果反馈和营造考核氛围十分重要的一种方式。我国企业在实际绩效考核过程中,大多忽视了考核面谈这一环节。实施面谈时为避免引起被评人反感、抑制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1.充分利用角色换位和聆听技巧,营造一个融洽的气氛,使双方顺利地实现沟通;

2.明确说明这次面谈的目的,保持双向沟通,不能上级单方面说了算;

3.根据已确定考核标准和考核指标,多援引数据,用事实说明评分的结果和理由;

4.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

5.不要责怪、说教和追究被评人的责任和过错;

6.让被考核者了解自身的发展前景,共同制定新的工作目标;

7.用鼓励的口吻结束谈话。具体地讲,对考核优秀的下级,继续鼓励并为其参谋规划。对考核差的下级,帮助具体分析差距,诊断出原因,并帮助他制定改进措施。对连续绩差的下级,开诚布公,让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否职位不适,需换岗位。对老资格的下级,要特别地尊重,不使其自尊心受伤害,充分肯定其过去的贡献,并为他出些主意。对雄心勃勃的下级,不要泼凉水、打击其积极性,耐心开导,用事实说明愿望与现实的差距,激励他更加努力。

总之,要真正把绩效考核落到实处,企业在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有系统的眼光和思维,同时又要敢于迈开步伐,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适时推动组织的变革前进,把公司推进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能力结构的成长型企业。

第五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桐柏高级中学卢红霞

问题1:课堂教学出现了新误区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已接受了一些新理念,认识上有所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以新理念组织教学却显得力不从心,大多数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对课堂教学把握不住,还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不能自如地驾驭“新”课堂,处理不好“收”与“放”的关系,如:课堂上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互动理解成了缺少启发性的“问答”;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了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选择、自己交流等“自流式”的学习方式;把体验性学习理解成了自由活动,有活动却没体验与反思,有合作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一些实验教师注重了能力培养,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与整合显得有些困惑;新课程提出民主和谐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错了,也不与评价或采取滞后评价的方式甚至还是一味给予表扬,课堂上“好”声一片。其实,新课程理念强调“激励”,但不等于“激励”就是一味表扬,也不是就不该“批评”,一味表扬与一味批评一样不可取;一些实验教师认为没有现代教育技术就无法实施新课程,强调的更多是客观条件,或是对“整合”和“工具”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课堂上刻意追求各种媒体运用,又是幻灯片、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上信息下载、又是课件播放,花里胡哨,其结果是该掌握的知识还是存在电脑里,教师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有的教师把探究、合作变成一种点缀、一种时髦、一种形式、一种标签,一种装饰,课堂热热闹闹,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落实,学生的讨论探究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教师也不加引导,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了教师主导的发挥,课堂教学成为“空中的白云”;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新课程实施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彻底与传统教学方式决裂,出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泛化的倾向,探究、自主、合作成了一种模式,成为一种固定的机械的刻板的操作。

问题2:评价已成为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瓶颈

从理念创新到教学行为的转变,从课程的创新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与评价紧密相关。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太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形式主义的、对教学没有多大益处的条条框框太多,教师疲于应付。教育教学评价,包括评价方式、方法、内容,甚至整个评价制度都无法与教育形势、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自课改以来,困扰着学校、教师们的一大难题仍是评价。正如有些初中学校的领导所说的,“中考、高考是一根‘指挥棒’,社会上考核选拔的制度不改革,如果中考、高考不好,课改再好也难以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我们怎样以学校的力量去影响社会大环境?”虽然是片面的微词,但也折射出现实的问题。目前教师最担心的就是今后中考、高考怎么考。虽然,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考、高考年年有新动作、新突破,越来越贴近课标精神,但与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相差还是相当大。

问题3:校本研训力度不够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改革和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骨干队伍的培养是学校生存的“命脉”与发展的希望。校本研训是由学校组织的经常性的培训、学习活动,它直接决定着教师实验水平的提高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有部分学校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和组织好校本研训的意义与作用,形式上也轰轰烈烈,只是雷声大、雨滴小,不注重实质问题的解决,没有发挥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有效作用,表现为明显的消极、坐等现象。有的学校甚至依赖外出参观学习,依赖照搬他人的经验。从这些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了解还相当肤浅。归根结底,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不够,研训力度不强。

问题4:课程开发举步维艰

开发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是课改中每门课程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又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从理论上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但是习惯于以知识为核心、讲台为中心,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型教师来说,开发课程毕竟是开创性工作,全新的领域,无论是系统性、学术性、科学性还是文字逻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师一时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对大多数学校教师来说,是新生事物,缺乏课程意识和技能,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经验,再加上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课程开发准备和习惯,实施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问题5: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时代使教育从学校走近了社区,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很少,这给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代家庭三口之家居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意识的增强,给家庭教育增添了许多优势,但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少家长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一味地用自己的意识来培养孩子,忽视了孩子独特个性的培养。许多家长虽有着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没有正确的认识,仍然以追求高分为目的,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生计,与孩子相处交流、谈心的时间很少,要么对孩子过份严格,要么对孩子过分放任;要么溺爱有余,要么简单粗暴;要么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把教育的“责任”全托给了学校与教师。

思考1:课程改革需要深度传播新的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需要思考的远远不止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模式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什么样的知识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最值得探索。思考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要细究这种深度理念,深入传播到学校、家庭,传播到每一位教师。特别在教师中,行动的实践才是深度的实践,要通过践行,让教师至少具有以下5种意识,才能真正使课改的理论转化为教育的行动。

一是研究意识。教师只有自身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以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理论武装自

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目光犀利、视野开阔,在某一个领域有独特研究和相当建树的学者。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身份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是自主意识。就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对教科书作出适当“裁剪”,可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特定的教学情境,修改、选择来拓宽、拓深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态势下,教师应构建崭新的课程价值观,用自己精要独到的教学设计为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激发未知探索的内驱力。

三是发展意识。教师要用发展的意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丰富、更详细的教育资源,才能在教学中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具备新的技能,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四是平等意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高昂的学习情趣的直接因素。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形成互相感知、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和互相吸引的互动关系。

五是人本意识。教师要始终认为学生是教学因素中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着眼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要放在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

思考2: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专业成长和支持

通过校本研训,促进教师在课改中获得专业成长,是校本研训的当务之急。课改实验以来,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始料未及的问题也多了,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我们要以冷静的头脑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研究,认真反思传统教育,继承发扬其中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如重视双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无定法、强调熏陶等等,更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理

论与经验,大胆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我们热切期盼上级主管部门能早日出台新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或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在课改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研究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积极地思考能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未来发展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建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多元性学生评价方案;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作为学校在关注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唤起教师的创新欲望,关注反思型和科研型的培养和茁壮成长,激发教师以学习求生存,以学习求创新;要思考如何通过校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的教学沟通和互补、专业发展。

思考3:课程改革需要教学资源支撑师生的教与学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建立符号新课程要求的条件性、素材性教学资源,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学校的教师、学生等人文资源,校内各种设施、场所、师生用的教材、教参、网络、课外书籍、音像资料等条件资源,还包括民俗、名胜等乡土资源,各种社会、自然资源,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材料等。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研究水平和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长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上找到结合点,鼓励有特长和爱好的教师献计献策,让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探讨、论证、积极示范与实践。通过综合性、体验性的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下载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