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

时间:2019-05-12 23:1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

第一篇: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

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总趋向,新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根据《中学语文课程》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培养目标,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语言的表达能力1.语言要有幽默感、悬念感,要抑扬顿挫。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他们对一成不变的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一直使用毫无起伏、平淡的语言,则这种语言的效果可能是学生的催眠曲。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具有幽默感或悬念感,要抑扬顿挫。语言的幽默感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悬念感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使学生清楚学习中的重点所在,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使语言保持一定的吸引力,避免单调乏味。二.讲解问题要清楚。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课堂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每道题的讲解,都要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白。一个讲解问题混乱、学生听不懂的教师是永远不会取得好成绩的。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推动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然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的能力上提出了许多的要求。经过三年来的实践,发现在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时,却遇到种种困苦和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严重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1.落后的教学设备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及解决策略 1.1制约因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全所十三所完小,仅有中心完小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其它十二所完小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总趋向,新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根据《中学语文课程》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培养目标,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语言的表达能力1.语言要有幽默感、悬念感,要抑扬顿挫。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他们对一成不变的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一直使用毫无起伏、平淡的语言,则这种语言的效果可能是学生的催眠曲。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具有幽默感或悬念感,要抑扬顿挫。语言的幽默感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悬念感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使学生清楚学习中的重点所在,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使语言保持一定的吸引力,避免单调乏味。二.讲解问题要清楚。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课堂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每道题的讲解,都要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白。一个讲解问题混乱、学生听不懂的教师是永远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推动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然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的能力上提出了许多的要求。经过三年来的实践,发现在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时,却遇到种种困苦和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严重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

1.落后的教学设备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及解决策略

1.1制约因素。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全所十三所完小,仅有中心完小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其它十二所完小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笔者所在的民族乡,全乡十三所完小,仅有三所完小基本普

及实验教学,配备了常用的仪器设备。其它十所完小,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由于财力有限,教育设施的投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学校课桌椅陈旧,教室破烂,图书资料及教学仪器短缺,这些基本的设备都得不到解决,又何谈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呢?所以说,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1.2解决策略。针对教师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信息这一困难,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我们农村学校。2003年,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笔者所在民族乡为例,截止2004年11月,全乡13所完小都配备了远程教育接收站。只要充分地使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便可以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缺少实验的仪器设备,是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余,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自制教具活动,自制教具是对现行教学仪器的改进和补充,也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以笔者所在的中心学校为例,每个学期都要求下属的十三所完小上交几件自制教具进行评比奖励,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自制教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2.1制约因素。部分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从我乡课改教师队伍来看,一是在这支队伍中,受过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教师并存,且非师范教育的教师多于师范教育的教师。经过传统教育成长起来,又用传统教育方式从事教育工作,传统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二是虽已具备教师的基本资格,但有一部分是通过录干和读民代班出来的,多数教师虽经过职后进修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学历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发展并非完全一致,其业务能力却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速度,观念在更新,却缺乏把新理念外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在课改前已经存在的距离,在进入课改后就显得更为突出。三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很大一部分教师充其量只能扮演好一名传授型和维持型的角色。农村学校的课改虽已启动,教师也在积极

地实践,课改实验的推进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四是农村地区,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先进地区拉开的差别越来越大,缺乏优秀教师的引领,缺乏骨干教师的支撑,更加延迟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课改实施效果微乎其微。

2.2解决策略。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对于我们农村来说,就是让以往的“斥责式”教学方式退出课堂,由于农村山区孩子有野性,显得不那么听讲,于是出现了那种教师大声讲,有的甚至吆喝硬向学生“灌”知识的“斥责式”教学。“斥责式”教学已经过时了。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教师应该从神圣的讲台走下来,和孩子们在一起,跟他们共处。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本文在第三部分重点论述。

3.教师培训不到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3.1制约因素。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的把握,更主要的是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仍然存在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外出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怕教师外出培训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外加办学经费紧张,外出培训教师的吃、住、交通、材料等费用,学校实难承担。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不能从更高的起点上实施新课程教学。校本培训不到位,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因为一是校本培训时间短,二是能够参加的人员有限,所以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培训,对于新课程的实施,确实起不到任何指导性的作用。

3.2解决策略。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中心学校开展了以校为本,以自修----反思为主的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反思问题及合作交流,各完小校长是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制定了严格的培训管理措施。根据县进修学习的培训计划和要求,中心学校对全乡教师提出了自学的进度和时间,并建立学习小组,保证讨论交流时间,按《报告册》填写说明的要求,认真填写《报告册》,中心学校制定了对教师学习情况的考核指标和要求,及时收集教师的学习成果,整理上报,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为了深化全乡教师对培训新理念的认识,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中心学校在培训实践中不断深化教师对自修----反思----实践培训模式理

论的认识,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中心学校除要求填写《报告册》外,还要求每位教师建立一本学习笔记,规定每学期的学习次数和字数,并列入常规检查。随着培训学习的逐步深入,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谈认识、讲心得的阶段,积极引导教师自觉应用五步学习法“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对策----付诸实践----及时总结”。找出问题特别要注意发现教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4、.课程资源缺乏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4.1制约因素。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就校内课程资源来讲,部分老师习惯于过去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做法,不善于发现、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课堂教学多是冷冰冰的老面孔,教学效率不高。

4.2解决策略。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第一,可以从乡土地理方面开发。山川、河流、湖泊、洞穴、森林、植被等都是广泛的农村课程资源,可以选定某个主题,让学生参观、考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陶冶热爱祖国自然山水的情操,或写诗文、或绘画、或了解地质矿物、或调查古树名木、或搜集植物标本、或观察动物等等;第二,从民风民俗方面开发。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民族习惯、民族特色,体念民族风情,如节气、民歌、舞蹈、乐器、语言、服装、工艺、饮食习惯、故事传说以及勤劳好客、诚实朴质的民风等。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素材的特点设定相应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活动。第三,从

农业生产方面开发。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当地一些传统的耕作方法和新的科学耕种方法,了解本地科学农业的状况,使学生学到一些简单的劳动技术,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关心地方农业科技的发展。比如杉木的栽种、冬早洋芋、蔬菜种植等。此外,还可以从传统文化、地方的卫生部门、农技部门、交通部门、安全部门等方面开发。范围十分广阔。地区不同,其课程资源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均应注意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要求。重视与周边环境建立良好关系,开辟综合实践活动更广阔的教育基地与环境空间。总之,农村社会是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农村的课程资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三农”特点。为了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好农村薄弱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要认为没有教材依托,其实,我们有更加丰富灵活的、更加多姿多彩的课程资源,有的甚至是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潜心开发,善于开发,这些课程资源都将会显现出不凡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

5.教师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5.1制约因素。农村小学的教师学科教学兼职过多(一个语文或数学教师,同时要兼任思想品德、或音乐、美术、科学课等),教学头绪一般多达4--5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和管理学生的日工作量任务重。特别是一师一校的教师,他们从早到晚疲于奔命。备课、钻研教材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读书看报成了一种奢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个人更新知识的学习“充电”、校本教研等如果没有学校领导与管理层面的支持,是很难落到实处的。

5.2解决策略。农村小学教师不可能脱产进修学习,主要是在职研修。因此,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学校应尽快建立以下三项制度:一是成立以乡中心学校为龙头的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领导小组,中心学校与下属各校齐抓共管,做到资源共享;二是要建立校本教研学习与研讨制度。抓住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中的共性问题,拟定学习研究专题,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确保每月每周的学习落到实处;三是建立校本教研对话交流、经验共享制度。充分发挥本地教研骨干、学科带头人在课改实验中的“领头雁”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

专题研讨或深度会谈,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创新教学教研管理模式,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自学空间和时间保证。一是在教师任课安排上要打破过去平均分摊课程科目的作法,学科教学和综合性强的课程要相对集中,以减少老师备课的头绪;二是要打破过去备课程式化、形式化的要求,尽量减少教师拼命抄教参的无效劳动;三是各项检查要为农村教师“减负”,尽量减少多层次的重复的各类检查,以保证教师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6.学生对新课程教学形式内容一时难以适应

6.1制约因素。新教材内容新颖,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浓厚,内容多元化,增强了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许多教师却反映,农村小学的孩子在新课程上还很难适应。主要因为:

6.1.1家长忙,无力辅导学生。不少地方农村生活比较贫穷,时下,稍有知识、能力的家长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看家,照看孩子。这种“老”“幼”留守在家的现象在农村越来越普遍。多数家长不识字,怎么辅导孩子?学校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有时要求家长签字,但结果有80%的学生书上没有签字,更别说教给孩子课外知识了。学生的家庭教育贫乏,无形中又为新教材的学习设下了障碍,为教师的教学增添了难度。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教学生预习新课、听写,时间就更紧了。当然,有家长在家的学生学习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有的学生相当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是,这样的学生和家长少而又少。

6.1.2环境差,学生知识面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村镇上的商铺门市不多,广告牌就更少,学生见得最多的恐怕是五颜六色的零食袋,但上面的字模糊不清,看什么,学什么,只是一句空话。而能到城市玩耍的孩子不多,回到家里跟着老人只是烧火做饭、吃饭、睡觉,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学生只是在课本上学到一些可能他们都认为枯燥的汉字。而无论是采用什么高超的教法,总不能缺少让学生抄写生字这一环节,久而久之,学生便以为学习生字就是读一读,写一写。

6.2解决策略。放学后,教师不能一一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照顾,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让挨在一起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挑出学习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任务。对于知识面狭窄这一问题,可以发动外出打工的家长带一些课外读物回来,一人带两本,组建图书角,供全班使用。

7.综合学科教师奇缺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7.1制约因素。实施新课程标准对于农村小学最缺的是这一些学科的教师,还以笔者所在民族乡为例,全校13所完小,仅中心完小有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老师,其它十二所村完小竟然没有一位专业的综合学科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三、四、五、六年级每周3节英语课,中心完小都由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兼任,更别提其它村完小了。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课老师,也是学校临时指派的。完小有的老师要跨年级教多门学科,一师一校的老师要包班教,有的班级音、体、美、劳等学科干脆都上语文和数学了。这也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

7.2解决策略。综合学科教师奇缺,是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我们只能在现在条件的基础上,对兼着综合学科的教师加强综合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为他们创造学习借鉴外界先进经验的机会。引导、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加强综合科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填补农村小学缺少综合学科教师的现状。以笔者所在的民族乡为例,乡中心学校便组织过全乡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综合学科的老师到县城示范小学听课、听讲座。

8.管理制度滞后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8.1制约因素。实施新课程必须健全机制,这是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实践中发现,评价几乎成为制约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上级主管部门如何评价学校的工作,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导向作用。现在许多农村小学还是以原来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关注的是分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也都是以教学成绩与学习成绩为依据,评价一如既往。在目前中考、高考存在的情况下,考试作为一根指挥棒,一种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成为巨大的束缚。只要中考、高考依然保持原有的价值取向,学校和教师就很难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精神。

8.2解决策略。要促进课程改革,学校必须制定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评价制度。内容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考试的目标上如何体现多元性,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

面评价;在考试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突破原有的纸笔考试,将笔试与口试等多种方式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如何能使教师从“经验型”、“应试型”向“创新型”、“研究型”过渡,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法,让那些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新思想、新做法,得到大力的提倡和褒奖,使之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9.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尚未形成制约着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9.1制约因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尚未形成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来自于社会、家庭的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新课程的实施带来的困难。许多家长对新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学校的课改是瞎胡闹。虽然学校也作了一定的宣传工作,但是仍有很多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抱有很深的偏见,因为传统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家长最关心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孩子的成绩,坦白一点说还是一个“分数”。他们根本不去考虑怎样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家长当中,教育短视,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现在农村众多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甚至把孩子的未来前途也押在了学校上。这对实施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阻碍,为了满足家长,教师表面只能说素质教育,实际却抓应试教育。

9.2解决策略。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课程改革离不开家长、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解和大力支持。以笔者所在民族乡为例,我们通过贴标语、家长会的途径和方法,向家长、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为课改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学校都要努力使学校、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召开家长会,使家长明白新课改是教育界的新举措,使家长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一、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被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同,正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进入实质性的尝试阶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又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

1、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大部分学生学习被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流于表面。

每堂课非得老师给一个框架才能行动起来,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即使给框架也无法行动起来。

2、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肤浅,讨论的答案单一,缺乏新颖独到的见解,发言面狭窄,导致合作毫无效果。主要原因是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3、探究过程中,不能按照新课程的观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所谓探究往往流离于教材的表层,有时钻牛角尖,讨论一些毫无价值的话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发现、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做好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质参与,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过于追求教学情境化。

科学、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形象化、情趣化。但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而且表现形式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间一长,学生们习以为常,情境自然就失去吸引力,再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运用情境教学,对于不适宜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其它形式进行教学。另外,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生活情境、操作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

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化。

以前的传统教学收得太紧,现在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了。但由于放得太开,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甚至令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纪律难于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知识贮备量,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这就要求

教师循着学生的思维起伏、情感波动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可以课下共同研究。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就是成功的教学。

四、课堂评价绝对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说一句话,就让全班竖起大拇指说:“某某某,棒棒棒,你真棒”之类。深怕把自己的不同理解和看法讲出来就是不尊重学生。我们知道,尊重学生的独到体验并不是无原则的认同,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就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固然需要激情,但也需要理智,要清醒辩证地看到课堂。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反而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设计出能够以最经济有效方式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方案。

五、课程资源迫切需要信息化。

新课程实践中,教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以音乐课为例,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成分。然而,教师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的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普遍现象。其它学科也都存在这些突出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学校、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狠下功夫,这就需要加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教育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只有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才能体现出新课程实验的真正价值。

六、教师角色没能很好转化。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发生哪些改变?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学生“动”起来以后,教师反觉得无所事事,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看看教案,或四处张望,而不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好像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彻底“解放”了。在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时,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减轻,教师作用降低。相反,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只有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教师策略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并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灵活机动地调整课堂节奏,及时点拨,及时调控,确保课堂最佳化。

七、片面追求手段现代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物质保障,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与传统的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交互性强和极强的表现力等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作用为教学改革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教师无视教学内容需要,盲目使用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的移植,只是起到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课件大量使用三维动画、复杂的背景图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再加上一些并不协调的音乐,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定格在课件的变化上,忘记了听老师讲课,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喧宾夺主、冲淡主题;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连接不好,弄的讲课老师手足无措,致使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为累赘。以上事实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重实效性,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本身也是新课程实验的任务和责任。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又是新

课程实施的主战场。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的传统观念和方式,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进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将我们的课改工作朝新的目标迈进。

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测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理论、思想产生“共鸣”,出现“内心的敞亮”、“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样一种认识的飞跃,就要优化教学环境,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去体验、感悟、发展。

一、优化数学教学环境是基础

(一)开放教学活动时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数学教学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和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组成的双边互动统一体,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教学媒体,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有计划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不受时空的限制,本身就是开放的。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是互动的。教师要精心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教师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可是为什么要采用合作学习?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常态教学中是不是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都是我们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一走进课堂就是秧田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在喧闹中进行合作,至于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效果如何?我们没有想明白。冷静反思:

(一)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与设计。也就出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追求一种形式化的小组讨论。加之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作为仲裁者,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在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一个人(平时成绩优秀的)的意见和

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胆怯与有困难的学生就成了陪衬和听众,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这也充分说明我们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没有把握好实施的“度”。我们有时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有时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让 “好不好”、“行不行”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应答性问题充斥课堂。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还有的时候将探究“泛化”与“神化”。把无需探究的内容拿来探究,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我们要追求一种有思考价值的课堂教学,课堂不求完美,只求真实而有价值,讲究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自己寻求发现,引导学生体会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课堂是学生的生命阵地,不是教师的表演场所;老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经历、去创造。而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有效地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不会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核虚化与流于表层。也才可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有的课程是没有教材的,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需要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划,教师主动开发教材;同时有的教材还不是很成熟,如科学课程、艺术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与开发教材。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能用教材教,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具备教材的开发与整合的能力,也就难深入透彻地实施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承受着相当大的精神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就自然的提出:我想学习?我想进步?谁来帮帮我?这是很多教师发自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反应了教师想获取专业成长,找不到合适的平台,不知道如何发展?

我们意识到,由于新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理想的编制与现实的教学之间的差距,使得教师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迫切需要获得专业技术上的支持。虽然我们大规模集中进行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只能解决对课改和新课程学科教学知与不知的教育认识问题,而隐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内隐理论”都随时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课堂行

为,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质量观。教师专业成长的压力,迫切需要教研重心下沉,重建教研制度,要将合作与交流的教研方式引向学校,扎根课堂。同时也反应出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实在是不容易。一种理念,只有当被真正理解、认同和接纳,才能成为教师个人身上的一部分,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得所谓“到位”。

(三)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线老师们普遍感觉课程改革难度大,也不太理解新教材为什么那样编写。其中主要涉及“新教材的编写体系问题”、“内容与课时的把握问题”、“初高中内容的衔接问题”。我们感觉这其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高中到底要不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学习的时间?课时不够怎么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高中课程改革到底要怎么做?进行到怎样的程度?特别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后高考怎么考?因为高考的指挥棒对老师们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等等。

虽然有关教材衔接的问题,并不是这次课程改革才有的新鲜事,早在80年代的人教版教材改版的过程中也就有过初高中教材衔接的问题,但我觉得这次尤其明显。如初中化学对化学式特别是对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要求很低,而进入高中后必修1和必修2却几乎把无机化学部分的80%的反应方程式展现出来,在学生还没搞清楚化合价是怎么回是之前,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知识接踵而来……

作为一名教师,困难与机遇并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首先,坚定信念,充分认识课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其次,争取教育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对教育的理解支持;第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总之,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的一种新生事物,问题和困难同在,但是,只要我们广大农村初中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在课改实施中结合自身实际、学生特点及学校条件,正确审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农村初中课改是会收到实效的。只要我们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课改最终会取得成功,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第二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桐柏高级中学卢红霞

问题1:课堂教学出现了新误区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已接受了一些新理念,认识上有所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以新理念组织教学却显得力不从心,大多数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对课堂教学把握不住,还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不能自如地驾驭“新”课堂,处理不好“收”与“放”的关系,如:课堂上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互动理解成了缺少启发性的“问答”;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了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选择、自己交流等“自流式”的学习方式;把体验性学习理解成了自由活动,有活动却没体验与反思,有合作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一些实验教师注重了能力培养,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与整合显得有些困惑;新课程提出民主和谐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错了,也不与评价或采取滞后评价的方式甚至还是一味给予表扬,课堂上“好”声一片。其实,新课程理念强调“激励”,但不等于“激励”就是一味表扬,也不是就不该“批评”,一味表扬与一味批评一样不可取;一些实验教师认为没有现代教育技术就无法实施新课程,强调的更多是客观条件,或是对“整合”和“工具”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课堂上刻意追求各种媒体运用,又是幻灯片、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上信息下载、又是课件播放,花里胡哨,其结果是该掌握的知识还是存在电脑里,教师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有的教师把探究、合作变成一种点缀、一种时髦、一种形式、一种标签,一种装饰,课堂热热闹闹,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落实,学生的讨论探究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教师也不加引导,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了教师主导的发挥,课堂教学成为“空中的白云”;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新课程实施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彻底与传统教学方式决裂,出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泛化的倾向,探究、自主、合作成了一种模式,成为一种固定的机械的刻板的操作。

问题2:评价已成为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瓶颈

从理念创新到教学行为的转变,从课程的创新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与评价紧密相关。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太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形式主义的、对教学没有多大益处的条条框框太多,教师疲于应付。教育教学评价,包括评价方式、方法、内容,甚至整个评价制度都无法与教育形势、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自课改以来,困扰着学校、教师们的一大难题仍是评价。正如有些初中学校的领导所说的,“中考、高考是一根‘指挥棒’,社会上考核选拔的制度不改革,如果中考、高考不好,课改再好也难以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我们怎样以学校的力量去影响社会大环境?”虽然是片面的微词,但也折射出现实的问题。目前教师最担心的就是今后中考、高考怎么考。虽然,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考、高考年年有新动作、新突破,越来越贴近课标精神,但与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相差还是相当大。

问题3:校本研训力度不够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改革和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骨干队伍的培养是学校生存的“命脉”与发展的希望。校本研训是由学校组织的经常性的培训、学习活动,它直接决定着教师实验水平的提高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有部分学校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和组织好校本研训的意义与作用,形式上也轰轰烈烈,只是雷声大、雨滴小,不注重实质问题的解决,没有发挥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有效作用,表现为明显的消极、坐等现象。有的学校甚至依赖外出参观学习,依赖照搬他人的经验。从这些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了解还相当肤浅。归根结底,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不够,研训力度不强。

问题4:课程开发举步维艰

开发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是课改中每门课程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又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从理论上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但是习惯于以知识为核心、讲台为中心,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型教师来说,开发课程毕竟是开创性工作,全新的领域,无论是系统性、学术性、科学性还是文字逻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师一时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对大多数学校教师来说,是新生事物,缺乏课程意识和技能,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经验,再加上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课程开发准备和习惯,实施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问题5: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时代使教育从学校走近了社区,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很少,这给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代家庭三口之家居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意识的增强,给家庭教育增添了许多优势,但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少家长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一味地用自己的意识来培养孩子,忽视了孩子独特个性的培养。许多家长虽有着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没有正确的认识,仍然以追求高分为目的,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生计,与孩子相处交流、谈心的时间很少,要么对孩子过份严格,要么对孩子过分放任;要么溺爱有余,要么简单粗暴;要么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把教育的“责任”全托给了学校与教师。

思考1:课程改革需要深度传播新的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需要思考的远远不止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模式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什么样的知识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最值得探索。思考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要细究这种深度理念,深入传播到学校、家庭,传播到每一位教师。特别在教师中,行动的实践才是深度的实践,要通过践行,让教师至少具有以下5种意识,才能真正使课改的理论转化为教育的行动。

一是研究意识。教师只有自身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以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理论武装自

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目光犀利、视野开阔,在某一个领域有独特研究和相当建树的学者。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身份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是自主意识。就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对教科书作出适当“裁剪”,可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特定的教学情境,修改、选择来拓宽、拓深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态势下,教师应构建崭新的课程价值观,用自己精要独到的教学设计为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激发未知探索的内驱力。

三是发展意识。教师要用发展的意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丰富、更详细的教育资源,才能在教学中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具备新的技能,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四是平等意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高昂的学习情趣的直接因素。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形成互相感知、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和互相吸引的互动关系。

五是人本意识。教师要始终认为学生是教学因素中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着眼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要放在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

思考2: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专业成长和支持

通过校本研训,促进教师在课改中获得专业成长,是校本研训的当务之急。课改实验以来,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始料未及的问题也多了,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我们要以冷静的头脑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研究,认真反思传统教育,继承发扬其中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如重视双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无定法、强调熏陶等等,更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理

论与经验,大胆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我们热切期盼上级主管部门能早日出台新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或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在课改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研究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积极地思考能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未来发展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建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多元性学生评价方案;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作为学校在关注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唤起教师的创新欲望,关注反思型和科研型的培养和茁壮成长,激发教师以学习求生存,以学习求创新;要思考如何通过校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的教学沟通和互补、专业发展。

思考3:课程改革需要教学资源支撑师生的教与学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建立符号新课程要求的条件性、素材性教学资源,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学校的教师、学生等人文资源,校内各种设施、场所、师生用的教材、教参、网络、课外书籍、音像资料等条件资源,还包括民俗、名胜等乡土资源,各种社会、自然资源,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材料等。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研究水平和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长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上找到结合点,鼓励有特长和爱好的教师献计献策,让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探讨、论证、积极示范与实践。通过综合性、体验性的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河南省范围内全面铺开,至此已经整整经历了一个三年教学周期循环,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在三年的新课程实验与探索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是新课改的最终实施者,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要、新的发展。此次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与教材的变化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无论从学科体系还是内容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编排,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令人关注。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成为历史新课改的当务之急,现就笔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容量太大与现有的课时少之间的矛盾

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教师忙于系统的串线,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讲,时间不够;不展开,学生不知所以然。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在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的较为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较低。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历史素养普遍缺乏等,高中教师在上课时,就需要不断补充知识,使高中教学进度偏紧,课时严重不足现象严重,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费劲。学生也是“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教学中新的误区。

二、“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问题 一标多本下的教材,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本材料或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但是,在新课改下,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视教材如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上,教师在备课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题。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三、部分教师的历史课程意识淡薄和专业功底不深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影响下,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陈旧与迷失。在新课程理念下,仍用老方法讲课,穿新鞋走老路,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有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还大量的为学生补充知识点。这些都说明历史教师对新课程不理解,对新教材不会用,没有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生成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功底不足。在表述和解释历史史实方面都存在不准确,甚至有些表述是错误的,不能向学生传达准确的历史信息。

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重视理论的学习,没有把更新观念和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尤其对历史课程认识不足,没有深入理解历史课程理论,对历史课程意识问题和历史课程结构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历史课程意识,缺乏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层次理解,没有真正掌握历史课程结构和逻辑。

四、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把握不准 首先对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体系把握不准。由《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非常笼统,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广大一线的教师突然从传统的历史课程结构一下子转为新的课程结构的教学,非常不适应,仍然留恋旧的历史课程结构,对新课程结构,在教学中不好把握。

其次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把握不准。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编写上,非常宽泛、模糊,使教师难于把握。新教材内容多,材料的选择多,使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出现问题,同时对教材内部衔接问题,关于教材的整合、处理上问题,关于新课程中部分内容的教学把握程度掌握不准,有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适当,教师把握不好。

对策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首先关于教材使用的观念必须更新。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观念问题。在教材的使用和处理上必须大胆,敢于取舍,正确取舍,正确整合。其次,在对待学生上,解放手脚,放手发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高考越来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能力立意更加明确,考查能力越来越多。

对策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要求,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真正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的是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新课标呈现的许多思想、观念同我们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的。长期以来,有一种轻大纲、重教材的倾向,导致教师大纲意识淡漠,甚至备课都不看大纲。新的课程标准比原来的大纲更系统、更全面,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具体的阐述,因而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更强了。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针对新的挑战、新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加强业务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掌握了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没能很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等,这显然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的。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自觉地主动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对策

三、科学地解读教材,加强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关于教学内容多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内容、材料以及重点取舍问题,每一个历史事件,不是从头讲到尾,而是注意内容的轻重,材料的取舍;注重问题的设计,看哪些是本课重点,围绕重点设计问题,把其它的历史问题纳入其中;可以通过预习,解决内容多的问题。

科学解读和处理教材,加强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师要逐步改变教材是教学唯一依据的观念,而将其仅仅看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告别“教教材”的旧认识,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用教材教”的观念是将教材看作为教学的文本材料,视教材为工具。只有当教材所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念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时,教材才有使用的价值。但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出发,使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对策

四、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

注重集体备课活动,借助集体智慧来克服教学困难。加强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是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也充分体现合作精神。从实际出发,及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研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教研的过程既是经验总结、规律探索、理论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学习、发展、提高的过程。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尽量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平台,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

总之,新课改对每一位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课改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有教师去适应新课程,而不存在新课程去适应教师,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与时俱进,转换观念,把握角色定位,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第四篇:××中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中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自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对改善我校学生的营养状况、减轻农村学生的家庭负担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营养改善计划施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堂基础设施设备亟待完善。

我校学生食堂有修建于2000年,建面756m2,虽说食堂的内部分区比较合理,但是学校食堂的设施、设备配置不齐,具体体现在:1)备餐间尚未封闭;2)备餐间、售饭间空调未安装;3)学生食堂餐桌还没有安装到位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

(二)、食堂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我校地处偏远小镇,经济实力弱,无法招聘到有能力的优秀人才,食堂从业人员往往多是附近的村民。由于临聘人员没有编制,没有工资以外的福利,在工资不高的情况下和农忙时节都容易“流失”,“用工荒”早已司空见惯。

此外,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对食品采购、贮存、加工、供应、留样、餐用具消毒等环节不能严格要求,再加上从业人员定期体检不到位,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三)、补助标准偏低。众所周知,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年持续上涨,导致营养餐的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加上营养餐制作、仓储、管理等相关成本年年攀升,3元/天的补助标准难以保证学生营养供应的质量。

(四)、受益人员偏少。我校处在经济实力欠发达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微薄,需要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相对较多,而上级划给我校的指标偏少,近几年一个指标也没有。

二、对策建议

增加财政投入。针对物价上涨、物流成本高、学校设施设备短缺等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学生食堂硬件条件,完善配套设施,确保食堂建设和配套设施满足学生就餐需求。

2、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食堂从业人员专业的技能培训力度,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强制定期体检,将此项工作纳入对主管部门的考核。

3、提高补助标准。在现行标准难以提高的情况下,建议在国家补助的3元基础上,地方财政适当增加一点,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一点,即“3+X”模式,为学生提供一顿真正的较为营养的午餐。

4、扩大受助范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下达的指标向欠发达的地方倾斜。

5、实行阳光运行机制。成立由各方参与的监督委员会,监督营养改善实施进展、资金使用、受益学生人数信息、配餐标准、营养食谱和价格及运行结果等,确保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的全程公开透明。

第五篇:廉租房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廉租房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1)摘要:“房价高、住房难”已成为困扰中国居民的三大难题之一,住房困难说明我国当前的住房制度存在缺陷。改善住房保障的核心是大规模的廉租房建设。阐述海口市廉租房的实施情况,分析了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诸如:房源、资金、收入统计与监管机制、地方政府参与不积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口;廉租房;弱势群体

“房价高、住房难”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民生热点之一。许多城市低收入者向记者坦言,现在房价上涨太快,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居住窘境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期待,政府能切实提供住房保障,为低收入者打开安居之门。目前,我国已初步勾勒出由“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共同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其中,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住房保障的主要制度设计就是廉租房制度。

廉租房是指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符合条件的当地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

一、海口市廉租房实施情况

早在XX年海口市就出台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及配套的租赁住房补贴实施细则等文件,全面具体地落实了廉租房制度,海口市要把廉租房建成一个能帮助低收入家庭的服务平台,不但让他们有新家,就业、医疗也都有了基本的保障,不过,廉租房制度目前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短缺、房源紧张也是一大矛盾。

根据规定,凡具有海口市非农业常住户口且实际居住,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或扶养关系,且至少有一人取得本市非农业常住户口3年(含3年)以上;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年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已接受民政部门连续救助3个月(含3个月)以上的家庭。同时,家庭住房条件还需符合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家庭人均住房套内建筑面积低于5平方米;现居住房屋经鉴定属危房;没有住房的,均可向户口所在地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廉租住房保障。

根据《海口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配租及租金核减实施细则》中的规定,凡是经民政部门认定没有生活来源、享受民政部门连续救助达两年以上的困难家庭,可以申请免交廉租房租金。

海口市的廉租住房的房源,将主要通过五种方式筹集。一是利用廉租住房专项基金收购符合本市廉租住房标准的旧普通住房;二是通过收购半拉子工程改造建设成的廉租住房;三是回收符合本市廉租住房标准的腾空共有住房;四是利用廉租住房专项基金兴建的廉价租住房;五是接受社会捐赠和通过其他方式筹集的符合海口市廉租住房标准的普通住房。

海口市的廉租房保障制度主要是三个方面来保障,实物配租、租金核减和租金补贴。其中以租金补贴为主,而且在补贴资金上也能够充分保障。海口市政府XX年安排了200万租赁住房专项补贴资金,XX年又安排了200万。

目前,海口市实施的廉租房制度,对于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而没有住进廉租房的住户,主要以发放住房租金补贴为主,发放住房租金补贴除了可以缓解对廉租房需求过大而造成的房源压力外,还可以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目前廉租房的建设地点一般都不在市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廉租住户带来不便,诸如就业、上学、生活等,实行住房租金补贴制度可以增加廉租住户的自主选择性。

针对目前的低收入家庭对廉租房的需要,海口市政府也已经做出实质性行动。XX年,启动了青年路的廉租房建设,涉及1000多户,安置的困难居民近3000人。

XX年,海南省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家庭全部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基本做到应保尽保。XX—XX年,全省计划新建廉租住房万平方米,共12213套。到XX年末,各市、县要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由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海口市政府也组织制定了XX年住房建设计划。计划提出,XX年经济适用房住房建设5763套,廉租住房建设613套。预测XX—XX年,建设廉租住房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建设套数为万套,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

二、当前廉租房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廉租住房房源紧张

由于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刚刚起步,海口市目前廉租住房房源十分紧张,一些房源由于位置比较偏僻,市民不愿意入住,还有一些房源本身就是危房,不适合居住。海口市在原有的福利住房分配体制下,住房需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依靠政府投资建设的住房数量有限。住房资源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新建商品房价格很高,存量公房提租步伐缓慢,加之公房成本价、标准价出售的举措,目前除已被出售或继续为原使用者占有的公房之外,政府可以腾为廉租住房的公房数量几乎为零。在廉租住房的新建和征购上,受资金、市场、体制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廉租住房增加有限。

2.资金缺口大、政府财政资金未能有效落实

现阶段我国廉租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1)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规定当年实际收取的土地出让总价款,扣除实际支付的征地补偿费、拆迁补助费、土地开发费、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以及土地出让业务费后,按照余额的5%核定);(2)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规定提取的城市廉租住房补充资金(财政部规定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扣除计提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余额后,将全部用于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支出);(3)社会捐赠的资金;(4)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目前,后两种资金来源的数量很少且不稳定,廉租房稳定的资金来源仅仅依靠土地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这一部分,资金缺口很大。政府资金筹措的这一特点尚未在目前海口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下载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庆坪中学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