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行动的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教师设计的活动与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课涣散、只有少数学生在行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坚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系部及专业层面教学改革的整体规划和研讨;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高职教育教学能力。
关键词: 行动导向教学法;课程实施;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5)03-0088-03
作者简介: 郝一洁(1968-),女,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院督导员。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高职教育。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开始全面推进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全院不仅所有专业都重新建构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也一直在大力推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几年的实践探索证明,面对现阶段的高职学生状况,行动导向教学法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但是,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分析和深入探讨。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的问题
根据笔者从事督导工作过程的观察发现,现阶段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设计的活动与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行动导向的学习应尽可能地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或问题,以不断地发展学习的兴趣”[1]进而使学生保持自主的学习状态。所以,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但是笔者发现,教学实践中,部分课程设计的活动往往和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联系,比如课程学习内容是“客源地民俗文化”,设计的学习活动却是“异域景点文化介绍。课程的目标本来是让学生掌握不同客源地的民俗文化,以帮助学生在接待游客时能够针对性地做好服务。而教学实施的效果却是锻炼了学生进行景点宣传和讲解的能力。这样的活动设计使得课堂从形式上看学生是在行动,但结果却不能实现课程的目标。
2.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放羊”现象。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老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当教师把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学生的行动表现经常会出人意料,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课堂掌控能力,引导学生不跑题并围绕活动开展工作。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或者过分随和,就会失控,让课堂出现“放羊”的涣散现象。这种情况多出现在青年教师的课堂上。由于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观察不到,指导不力,最后的教学效果较差。
3.在学习小组里,教师布置的任务只有少数学生在行动。小组合作学习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最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在合作的小组学习中,学优生比学困生显示出更高质量的参与行为。实际上在现有的招生体制下,高职院校招到的就是高考招生等级中最低端的学生,这些学生最大的缺陷就是学习惰性大,不会学习也不愿学习。这种格局,往往导致学习小组里主动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少。
二、原因分析
1.学生的不适应。一是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老师讲出答案、自己被动听记的课堂形式。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传统教学法,现在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法,需要自己主动去设计行动方案,寻找答案,很多学生不习惯、不适应,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说什么。二是学生基础差,自控能力弱,自我要求低,一遇到问题就轻易放弃。显然,在现有的招生体制下,大多数高职生都是带着高考的挫败感进入高职院校的。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基础差,而且对专业认知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不明晰,甚至没有学习目标,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尤其缺乏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和规划事情的能力。所以,他们非常不适应以自己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2.教师的不适应。一方面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理解还比较肤浅,对行动导向教学法下的课堂掌控还缺乏自信。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教师都是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课堂里成长起来的,对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认知还处在比较初级阶段,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专业实践能力还有欠缺。比较理想地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需要老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设计出与专业实际工作相符又便于学生学习的课堂学习任务。和传统的只要能把教材讲通即可的教学方式相比,这要求教师必须对专业实践活动和企业生产实际比较熟悉,并善于从中提炼设计出适宜于高职生状况的学习任务。显然,这对于大多数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教学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极大地挑战。
3.教学保障条件不完善。教学资源等教学保障条件还不能比较理想地支持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也是目前教改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传统的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聆听或观摩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室和教学资源的质和量的要求都相对较低。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要“让学生以个体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2]。这就需要有便于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学习活动的教学场所,和能够使学生人人得以动手训练的设施设备。但目前高职院校不少教室还是基于传统模式而设计的固定桌椅,十分不利于学生小组讨论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掌控。行动导向教学法要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关注到所有的人,这样的前提是要小规模班级教学(以笔者的经验,班级在30-40人比较合适)。然而,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职院校不仅教师短缺,连教室配置都十分紧张,合班上大课的情况普遍存在。这样的教学保障格局很难保证行动导向教学法和工学结合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对策建议
1.坚持推进教学改革,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面对教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部分教师对教改产生了怀疑。但笔者以为,面对高职的学生状况,教改固然产生了新的问题,但不进行改革,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差。近年来,学院每学期一次的学生信息员座谈会都反映,凡是进行了课改尝试的课程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凡是没有进行课改的课程,课堂死气沉沉、到课率低、听课的人很少,受到学生批评最多。据笔者自己的教改实践,在初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时,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能力也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所以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主动去深化改革而不是否定课改的方向。
2.加强系部和专业层面教学改革的整体规划和研讨,深入推进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在经过前几年的大规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设计之后,目前教改面临的更加艰巨的任务就是所开发课程的实施问题。现阶段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和系部及专业没有整体规划和推进课程实施而仅靠部分教师个人的主动性单独探索一门或部分课程实施所致。比如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能够全体专业教师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并对学生要求一致,效果就更理想一些。再比如教学场所和设施的设计和安排,显然不是单个或者少数坚持教改的教师所能够解决的。这些都需要专业层面的研讨和系部乃至学校层面的保障和支持才能实现。
3.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高职教育教学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找出解决问题或完成工作任务的途径,并且付诸行动。所以,既不是教师撒手不管,也不是教师代替学生把行动方案设计好,学生只管照着做。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以为,行动导向教学法下,教师备课要根据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并加以实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素养,而且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相应的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同时,还需要教师善于结合专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和高职学生特点不断地完善课程设计,并在课程的实施中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工作。
显然,现阶段由于大多数高职教师都是传统教学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离较理想地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高职教师要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高职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51.[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二篇:行动导向教学法
由德国“行为导向教学”引起的思考
仲文祥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自动化工程系
江苏
无锡
214028)摘 要:本文介绍了行为导向教学的类型,结合职业教育改革阐述了行为导向教学的必要性。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职业能力;课程开发;校本教材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 ,加快了职业的分化与综合 ,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学习者为中心 ,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笔者认为德国的行为导向(Handlungsorien2tierung)教学能给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有益的启迪。
二、行为导向教学的类型
德国的行为导向又称为实践导向或行动导向 ,行为导向教学主要有以下八种。
1、大脑风暴教学法(Gehirnssturmmethode)大脑风暴教学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 ,教师不对其正确与否进行任何评价 ,同时也阻止该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立刻发表评论 ,使每位学生的独特思考不受压抑 ,充分激发同学们自己的想象和灵感 ,产生更多更新更深层的想法。最后通过归类、总结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大脑风暴法有利于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智商、情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2、卡片展示教学法(Kartensmethode)卡片展示法就是围绕一个特定的课题 ,通过张贴卡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师生的共同移动、取消、分组和归类等方法 ,将卡片整理和合并 ,最后整理出代表大多数学生意见结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卡片展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对比分析教学法(Vergleichmethode)对比分析教学法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 ,进行对比分析比较 ,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自己作出的结论进行评价。对比分析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思维、启发创意 ,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模拟教学法(Simulationsmethode)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在模拟情景或模拟设备中学习相关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
5、角色扮演法(Rolenspielmethode)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在模仿现实情景中 ,由学生扮演特定类型人物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体验角色的情感、洞察角色的心理活动、领悟角色的内涵等等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为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岗位 ,与人交往、沟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6、案例教学法(Fallstudiensmethode)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选定一个适当的案例 ,让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分析这个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培养成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及今后在职业活动中的应变能力。
7、引导课文教学法(Leittextmethode)引导课文教学法是一种借助专门的教学文件即引导课文 ,通过制订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工作的教学方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有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完整行为模式”、计划能力和学习能力。
8、项目教学法(Projektmethode)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行为导向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从上面行为导向教学的类型可以看出 ,行为导向教学打破了老师讲学先听 ,老师做学生看 ,老师主动 ,学生被动的传统职业教育模式 ,其意义体现在下面三点。
1、学习内容
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 ,采用的是以职业行为活动分析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 ,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 ,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要求 ,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
2、教学过程
⑴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行为导向型教学中 ,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说教者变成了引导者、协调者、组织者。⑵学生地位的改变在行为导向型教学中 ,学生由传统的听众变成了项目的策划者、计划的制订者、问题的讨论者、角色的扮演者 ,成果的拥有者。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⑶掌握知识能力过程的改变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 ,从信息的搜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 ,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所有问题的全部过程。这样 ,学生对结论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⑷师生关系的改变
行为导向这种以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生在课堂内外时刻被教师唤起其潜能、释放其才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了极大地提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 ,教师得到学生的支持、配合和尊重 ,师生完全是一种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
3、评价标准
行为导向教学 ,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性”的考核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终结性”的考核标准 ,这种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 ,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行为导向教学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行为导向教学不能仅仅理解成是一种教学模式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职业教学过程的运用。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能力分析
对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的分析是制订学科、专业大纲标准的前提和基础。对职业能力的分析 ,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社会与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 ,预测本地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所需岗位群;另一方面要参照国家有关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根据职业能力的分析结果将具有综合能力的典型职业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同时 ,作为构建学习单元的依据。
2、课程开发
行为引导型教学的课程概念不同于传统教学课程开发 ,一方面要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 ,分析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又要考虑整个知识的衔接性和技能单元的独立性 ,这样既决定教学顺序 ,又实施动态的过程考核;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师资、实验设备状况以及学生开始接受学习任务时所需的知识技能 ,实施有效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教学。
3、教材编写
“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 ,以开发综合实践课程为重点 ,形成与国家和省规定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见:“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行为导向教学实行的是模块化、综合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现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 ,为了方便而选择现成的材料 ,实际上是在改变教学要求以适应可以利用的材料。因此编写校本教材 ,是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所必需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包括专业知识要求、技能目标;学习单元(模块)、教学实施步骤;能力考核标准 ,教学效果评价等等要素。
五、结论
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 ,而是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横向综合多个学科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开发包括专业大纲制订、课程材料确定、课程模块组织和课程实施评价等四个阶段 ,它与职业能力分析密切相关 ,下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动计划”中明确指出 ,职业教育改革要“率先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 ,建立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行为导向教学为德国各界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 ,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 ,可以说职业教育发展处在历史最佳发展时期。有理由相信 ,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积极推行以“行为导向教学”为核心的改革 ,我们的职教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三篇: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河南省范围内全面铺开,至此已经整整经历了一个三年教学周期循环,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在三年的新课程实验与探索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是新课改的最终实施者,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要、新的发展。此次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与教材的变化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无论从学科体系还是内容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编排,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令人关注。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成为历史新课改的当务之急,现就笔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容量太大与现有的课时少之间的矛盾
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教师忙于系统的串线,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讲,时间不够;不展开,学生不知所以然。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在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的较为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较低。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历史素养普遍缺乏等,高中教师在上课时,就需要不断补充知识,使高中教学进度偏紧,课时严重不足现象严重,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费劲。学生也是“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教学中新的误区。
二、“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问题 一标多本下的教材,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本材料或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但是,在新课改下,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视教材如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上,教师在备课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题。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三、部分教师的历史课程意识淡薄和专业功底不深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影响下,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陈旧与迷失。在新课程理念下,仍用老方法讲课,穿新鞋走老路,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有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还大量的为学生补充知识点。这些都说明历史教师对新课程不理解,对新教材不会用,没有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生成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功底不足。在表述和解释历史史实方面都存在不准确,甚至有些表述是错误的,不能向学生传达准确的历史信息。
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重视理论的学习,没有把更新观念和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尤其对历史课程认识不足,没有深入理解历史课程理论,对历史课程意识问题和历史课程结构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历史课程意识,缺乏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层次理解,没有真正掌握历史课程结构和逻辑。
四、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把握不准 首先对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体系把握不准。由《历史教学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非常笼统,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广大一线的教师突然从传统的历史课程结构一下子转为新的课程结构的教学,非常不适应,仍然留恋旧的历史课程结构,对新课程结构,在教学中不好把握。
其次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把握不准。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编写上,非常宽泛、模糊,使教师难于把握。新教材内容多,材料的选择多,使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出现问题,同时对教材内部衔接问题,关于教材的整合、处理上问题,关于新课程中部分内容的教学把握程度掌握不准,有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适当,教师把握不好。
对策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首先关于教材使用的观念必须更新。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观念问题。在教材的使用和处理上必须大胆,敢于取舍,正确取舍,正确整合。其次,在对待学生上,解放手脚,放手发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高考越来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能力立意更加明确,考查能力越来越多。
对策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要求,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真正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的是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新课标呈现的许多思想、观念同我们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的。长期以来,有一种轻大纲、重教材的倾向,导致教师大纲意识淡漠,甚至备课都不看大纲。新的课程标准比原来的大纲更系统、更全面,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具体的阐述,因而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更强了。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针对新的挑战、新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加强业务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掌握了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没能很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等,这显然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的。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自觉地主动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对策
三、科学地解读教材,加强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关于教学内容多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内容、材料以及重点取舍问题,每一个历史事件,不是从头讲到尾,而是注意内容的轻重,材料的取舍;注重问题的设计,看哪些是本课重点,围绕重点设计问题,把其它的历史问题纳入其中;可以通过预习,解决内容多的问题。
科学解读和处理教材,加强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师要逐步改变教材是教学唯一依据的观念,而将其仅仅看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告别“教教材”的旧认识,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用教材教”的观念是将教材看作为教学的文本材料,视教材为工具。只有当教材所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念能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时,教材才有使用的价值。但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出发,使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对策
四、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
注重集体备课活动,借助集体智慧来克服教学困难。加强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是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也充分体现合作精神。从实际出发,及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研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教研的过程既是经验总结、规律探索、理论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学习、发展、提高的过程。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尽量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平台,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
总之,新课改对每一位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课改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有教师去适应新课程,而不存在新课程去适应教师,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与时俱进,转换观念,把握角色定位,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第四篇: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思想教育和法律修养课。本文在行为导向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阐述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关键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行为导向,行为导向教学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它对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地意义。
但是,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如:教师的课堂讲授只片面的重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忽视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践教学部分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等。这样一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育人功能和为专业服务的功能就无法充分的发挥。为改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我尝试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涵义
行为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实施形式的,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设计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包括:课前准备—下达任务—完成任务—作品展示。从中不难看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中心思想是要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行为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即学即用,可以变抽象的理论为具象事物,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乐于尝试、操作和掌握。“任务型”的设计形式,使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伴随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以及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2、有利于建构知识体系。在行为导向理论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伴随着“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操作和完成任务”,基于实践性的知识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的建构知识体系。
3、有利与因材施教。行为导向教学理念倡导的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而教师则转变角色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咨询者。由于学生获得了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决策权和自由,因此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实施的必要性
1、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提出了,要培养学科基础知识扎实,有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一流人才,要求人才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简言之就是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以“任务”为中心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求全求多的说教,重视在经验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
2、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符合高校学生对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知识向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向得到提升,为将来的就业争取更多的助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当以实践为中心,旨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并促进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高校学生也有着自身的发展特征,他们随着生理、心理方面的成熟以及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对事物渐渐开始进行自主思考并形成了独立的见解,并有了较强的表现欲,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开始排斥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满足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符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部要求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告诉过我们:“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毛主席也告诉我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是它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它就不能仅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还要关注实践方面的教学。从这一点来看,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如下好处:
(1)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行为导向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行动体验促进了理论是知识的内化,利于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同时,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手段多样化,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符合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交流模式的喜好,相对对传统课堂教学更具个性化和民主化,有利于师生和生生交流,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2)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其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它倡导的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些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有着积短极地意义。
三、基于行为导向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在行为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必须认识到以下问题:首先,自己将失去对学习过程的垄断权和权威地位。教师不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体验获取知识。对于在知识方面的发言权,也取决于谁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率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通过信息的交流,做到了教学相长。其次,原有的教师个人独立教学的形式也不再适用。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只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的教学项目工作,还必须关注学生本身的专业课程,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也要使教学工作为其他专业课程服务,这就要求跨学科合作,要求教师不能够闭门造车,必须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同事进行积极地互动、交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努力。
因此,我认为基于行为导向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角色转变:
1、学习计划的指导者
这主要是强调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师生要依据行为导向教学的目标,共同确定本节课程的教学项目,在针对教学项目完成相关信息的采集和计划的设计、论
证等工作。
2、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首先,小组合作是行为导向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这时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本着互补、协调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整合,组织学生合理分工和工作,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在解决问题的心理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敢于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教师要负责引导学生与时俱进的对学习方案进行调整,和随时根据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状况进行微调;在学习价值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
3、学习评价的评价者和指导者
行为导向教学评价既包括学生自主评价也包括教师评价。无论哪一种评价,都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帮助学生针对学习表现总结个人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评价自己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等。
四、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应用
将行为导向教学理念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具体分作以下几个阶段:
1、课前准备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分组的设计、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等,当然,有时候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优化学习过程。如关于“什么是友谊”的学习,教师可事前准备好“子期与伯牙”、“桃园结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等被传为美谈的故事作为教学案例,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他们认为值得称颂的友谊故事在课堂上作为案例。
2、下达任务 在这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相关研讨题目供学生思考、回答。这时,要注意研讨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经验,若难度太低,那么学生则难以产生研究欲望,若难度过高,则因为脱离现实,学生不能回答,无法收到实效。在“做坚定的爱国者”一章,有一个案例是《你对“麦当劳太狂了”有何感想》,可提出如下研讨问题:若你当时是麦当劳的顾客,你会作何反应?对于麦当劳的中国员工和经理的表现,你作何感想?今后,你决定如何看到爱国主义和“麦当劳”的关系?
3、完成任务
该阶段是行为导向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基本掌握了完成任务的思路与方法后,根据学情对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和卡片展示法等方法,指导学生完成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主要过程是,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法积极发言、交流讨论,再以卡片的形式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在该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控制好讨论的气氛和节奏,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4、成果展示
在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以后,要每组选派一名成员将本组的学习成果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交流、展示,各小组可以就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进行讨论甚至申辩,在思维火花的碰撞过程中,丰富学习的体验。而后,教师对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把个别的、零散的观点整合、归纳,把对个别案例的理解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教会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到问
题的本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尤其是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和具体案例,有的放矢的加深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便对下一次的学习设计进行优化、改进。
5、学生提问
行为导向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向教师提问,对于那些仍有疑问的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向教师提出质疑。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做好理论到实践的回归。
五、结语
纵观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整个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上升过程,这正符合了斯大林所说的:“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我认为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能够充分的发掘学生的潜能,它将会改变以往高校思想政治课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为思想政治课的创新和改革注入了生机。
参考文献: [1] 姚荣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及其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2] 张祖华.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系统设计[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2(4): 148-151.[3] 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 2007(10).[4] 廖建梅.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 2010.[5] 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
第五篇:行动导向教学法学习心得
行动导向教学法学习心得
很高兴参加了为期两天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1、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革。
传统的教育是典型的应是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
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2、行动导向教学法需要老师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3、行动导向教学法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力度。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督促老师进步。
4、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