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
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压力,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坏的形势日趋严重,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遭受破坏的大案,造成的损失都是无法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森林资源遭到重大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现象的屡禁不止,笔者多年从事森林保护工作,重点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缘由展开分析,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森林 涉林案件 森林保护 对策
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一、森林的重要性
(一)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
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二)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三)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每1m3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m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四)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m宽的
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五)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二、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情况
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齐全,包括由热带雨林到亚寒带针叶林的各种类型。1949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87亿hm2,覆盖率13.0%。70年代减少到1.8亿hm2,覆盖率12.7%。到80年代末,覆盖率上升到12.98%,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1991年森林面积达到12863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3.4%,森林蓄积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0.3亿m3“赤字”,增加到现在的0.38亿m3盈余,这表明中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有良好的势头,但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郁闭度偏低(全国平均为0.52%),大片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任意改作其他用途、农村能源短缺以及森林病
虫害的危害,要消灭用材林的“赤字”和森林的破坏或退化,则要求采取一致紧急行动,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使公众了解森林的重大影响,并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各种活动。
2、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1)树种和森林类型繁多
构成中国森林的树种极其繁多,据统计,全国乔灌木树种约有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包括1000多种优良用材及特用经济树种;中国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季林、雨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2)人均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亿hm2,仅占国土面积的13.92%,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4%,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活木蓄积量少,只有1.03×1010m3,不到世界林木蓄积量的3%,人均林木蓄积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
(3)森林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偏远的东北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森林面积占有全国的一半,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3/4。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华北和中原地区,森林蓄积只占全国的3.4%。占国土一半的西北部地区以及内蒙森林面积不及全国1/30。
(4)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不合理。林种结构中用材林面积过大,防护林和经济林面积偏少,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林龄结构中幼龄占33.8%,中龄占35.2%,成熟林占31%,成熟林比例小,近期可供采伐的森林资源不足。
(5)森林地生产力低
我国森林地生产力低主要表现为: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残次林多、单位蓄积量少和生长率不高。
(二)我国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min就有超过20hm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林政案件总数增加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破坏大案,都是无以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森林遭受破坏的原因
(1)集中过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目前国家生产的木材85%以上集中在林业局,过量采伐现象十分严重,有些林业局由于建设不上去,林业资源面临枯竭,集体林区情况更严重。过量的采伐主要集中在沿河(路)的林区,不少沿河(路)的成熟林资源已被砍光,只有靠砍中龄材,有些已无林可采。由于集中过伐,我国森林资源的生产量远远小于消耗量。
(2)计划外采伐量大,难以控制。由于居民烧柴,城乡工业烧柴以及一些地方用材等非国家计划用材,加速了林业资源的消耗量,全国林区每年烧掉木柴约6500万m3,超过国家计划的全部用材量,占全国森林资源消耗量的35%。
(3)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火灾是森林的大敌。1987年发生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林木总蓄积量3960万m3,使该地区森林后备资源至少7~10年才能恢复。森林病虫害也是影响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国森林病虫害有100多种,危害面积达667万hm2,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的森林生长量至少达1000万m3。
(4)毁林开荒和滥伐现象。由于片面追求粮食生产,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大面积毁林开荒的现象。现在,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在云南等地都十分严重。由于毁林开垦,不仅使森林资源面临枯竭,更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三、森林保护的对策
对森林资源保护,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此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宣传《森林法》等有关森林保护的法律法规
通过有关职能部门,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保证经费等物质支持及时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以便及时、有效地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开展涉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
结合检察机关,开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发、易发渎职犯罪的地方或部门,加强国家森林法规和刑法关于渎职犯罪有关规定的宣传教育,增强有关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职责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的观念,以达到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渎职犯罪的目的。
(三)加大林业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结合大力查办涉林
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总结以往查办林业主管领导和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有效经验和手段,加强执法监督。根据林业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再查办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促进林业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便有效、及时地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行为。
(四)严格控制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
建议土地管理部门严格依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保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照章办事,不越权,不违规,在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后再依法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切实加强管理,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林地的行为。
四、结束语
森林是生态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对于保障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大力保护森林资源,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年鉴(2007)》,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马福:《森林———生命之源》(第12届世界林业大会文 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4]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贺庆棠: 《森林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周晓峰:《中国森林与生态环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7]马晶:《入世后中国森林资源保护的思考》,载《中国环境报》,2002。
[8]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王玉庆主编:《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第二篇: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
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压力,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坏的形势日趋严重,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遭受破坏的大案,造成的损失都是无法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森林资源遭到重大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现象的屡禁不止,笔者多年从事森林保护工作,重点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缘由展开分析,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对策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森林涉林案件森林保护对策
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一、森林的重要性
(一)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二)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三)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每1m3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m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四)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m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五)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二、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情况
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齐全,包括由热带雨林到亚寒带针叶林的各种类型。1949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87亿hm2,覆盖率13.0%。70年代减少到1.8亿hm2,覆盖率12.7%。到80年代末,覆盖率上升到12.98%,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1991年森林面积达到12863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3.4%,森林蓄积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0.3亿m3“赤字”,增加到现在的0.38亿m3盈余,这表明中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有良好的势头,但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郁闭度偏低(全国平均为0.52%),大片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任意改作其他用途、农村能源短缺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要消灭用材林的“赤字”和森林的破坏或退化,则要求采取一致紧急行动,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使公众了解森林的重大影响,并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各种活动。
2、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1)树种和森林类型繁多
构成中国森林的树种极其繁多,据统计,全国乔灌木树种约有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包括1000多种优良用材及特用经济树种;中国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季林、雨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2)人均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亿hm2,仅占国土面积的13.92%,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4%,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活木蓄积量少,只有1.03×1010m3,不到世界林木蓄积量的3%,人均林木蓄积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
(3)森林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偏远的东北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森林面积占有全国的一半,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3/4。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华北和中原地区,森林蓄积只占全国的3.4%。占国土一半的西北部地区以及内蒙森林面积不及全国1/30。
(4)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不合理。林种结构中用材林面积过大,防护林和经济林面积偏少,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林龄结构中幼龄占33.8%,中龄占35.2%,成熟林占31%,成熟林比例小,近期可供采伐的森林资源不足。
(5)森林地生产力低
我国森林地生产力低主要表现为: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残次林多、单位蓄积量少和生长率不高。
(二)我国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min就有超过20hm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林政案件总数增加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破坏大案,都是无以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森林遭受破坏的原因
(1)集中过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目前国家生产的木材85%以上集中在林业局,过量采伐现象十分严重,有些林业局由于建设不上去,林业资源面临枯竭,集体林区情况更严重。过量的采伐主要集中在沿河(路)的林区,不少沿河(路)的成熟林资源已被砍光,只有靠砍中龄材,有些已无林可采。由于集中过伐,我国森林资源的生产量远远小于消耗量。
(2)计划外采伐量大,难以控制。由于居民烧柴,城乡工业烧柴以及一些地方用材等非国家计划用材,加速了林业资源的消耗量,全国林区每年烧掉木柴约6500万m3,超过国家计划的全部用材量,占全国森林资源消耗量的35%。
(3)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火灾是森林的大敌。1987年发生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林木总蓄积量3960万m3,使该地区森林后备资源至少7~10年才能恢复。森林病虫害也是影响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国森林病虫害有100多种,危害面积达667万hm2,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的森林生长量至少达1000万m3。
(4)毁林开荒和滥伐现象。由于片面追求粮食生产,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大面积毁林开荒的现象。现在,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在云南等地都十分严重。由于毁林开垦,不仅使森林资源面临枯竭,更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三、森林保护的对策 对森林资源保护,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此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宣传《森林法》等有关森林保护的法律法规
通过有关职能部门,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保证经费等物质支持及时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以便及时、有效地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开展涉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
结合检察机关,开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发、易发渎职犯罪的地方或部门,加强国家森林法规和刑法关于渎职犯罪有关规定的宣传教育,增强有关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职责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的观念,以达到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渎职犯罪的目的。
(三)加大林业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结合大力查办涉林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总结以往查办林业主管领导和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有效经验和手段,加强执法监督。根据林业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再查办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促进林业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便有效、及时地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行为。
(四)严格控制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 建议土地管理部门严格依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保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照章办事,不越权,不违规,在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后再依法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切实加强管理,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林地的行为。
四、结束语
森林是生态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对于保障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大力保护森林资源,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参考文献:
[1]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年鉴(2007)》,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马福:《森林———生命之源》(第12届世界林业大会文 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4]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贺庆棠: 《森林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周晓峰:《中国森林与生态环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7]马晶:《入世后中国森林资源保护的思考》,载《中国环境报》,2002。[8]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王玉庆主编:《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三篇: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论文摘要 随着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压力,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坏的形势日趋严重。致使森林资源遭到重大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现象的屡禁不止。重点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缘由展开分析,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广义森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1森林的重要性
1.1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 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1.2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每1m3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 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m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1.4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m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1.5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2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min就有超过20hm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林政案件总数增加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破坏大案,都是无以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森林保护对策
3.1通过有关职能部门,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保证经费等物质支持及时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以便及时、有效地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
3.2结合检察机关,开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
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发、易发渎职犯罪的地方或部门,加强国家森林法规和刑法关于渎职犯罪有关规定的宣传教育,增强有关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职责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的观念,以达到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渎职犯罪的目的。
3.3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结合大力查办涉林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
3.4总结以往查办林业主管领导和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有效经验和手段,加强执法监督
根据林业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再查办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促进林业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便有效、及时地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行为。
3.5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把森林资源保护纳入目标管理,乡镇主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指派专门执法人员对采伐地点、木材市场、木材经营加工点等处加强监管,整顿流通秩序。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严格用火审批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强化植物检疫。加强对珍贵野生动物、珍稀野生
植物、名木古树的保护工作。对在监管中涉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执法人员,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6建议土地管理部门严格依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
保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照章办事,不越权,不违规,在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后再依法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切实加强管理,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林地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年鉴(2007)[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 马福.森林——生命之源(第12届世界林业大会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参考资料
第四篇: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摘要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但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致使森林资源遭到重大破坏如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等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详述了森林的重要性、破坏现状以及破坏的后果,对森林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保护对策。森林资源是一种稀有资源,又是人类共有的资源,人类应共同爱护。失去森林我们将失去未来。
关键词 森林 涉林案件 森林保护 森林破坏
Abstract
Forest resources is to the survival of humans main natural resources, but because people of wood resources of forest consume and destruction on the earth, the forest area is in smaller year by year, the forest resources were major damage such as overcutting forest land, LuanZhan caused a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forest, status quo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failure destruction, the forest futur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protection.Forest resources is a kind of rare resources, it is common to the human resources, the humanity should common love.We will lose the forest lost the future.Key words
forest In the case of forest protection forest.The forest destruction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前言
广义森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1森林的重要性
1.1 调节生物圈的CO2和O2的平衡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 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1.2净化空气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而森林在枝叶茂密,湿度也较高时,能吸附油烟、灰尘,还能吸收SO2等有毒气体。据测定,每公顷油松林一年可吸尘36.4吨,夹竹桃、梧桐、槐树等能吸收SO2。松树针叶分泌的杀菌素可杀死白喉杆菌和结核杆菌。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据测定,绿化区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含量仅为市区的15%。
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km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21.4 减低噪音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m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 2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1.5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茂密的林冠能截留雨水,林下的枯枝落叶层能缓冲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促进水的渗透,减少和节制地面径流,有利于涵养水源。森林还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
1.6.降低风速,增加降雨量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2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min就有超过20hm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此外,从1970年开始,酸雨的森林破坏备受瞩目。受害严重的主要地区是欧洲和北美的北方林。许多国家的森林面积在减少,有的国家失去了一半以上的森林。靠近五大湖的美国,加拿大受严重的酸雨影响。到处可以看到树叶掉落,干枯的森林。在我国的工业城市周边,也出现了针叶树林干枯的现象
3破坏森林的后果
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若高于30%,而且分布均匀,就能相对有效地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分布也不均匀,属于少林国。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20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自1950~1980年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破坏森林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3.1.水土流失
森林被砍伐后,裸露的土地经不起风吹雨打日晒。晴天,由于太阳曝晒,地温升高,有机物分解为可溶性矿质元素的进程加快;雨天,雨水直接冲测,把肥沃的表土连同矿质元素带进江河。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50多亿吨土壤被冲进江河。
3.2.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黄河水中的含沙量居全球之冠,洪水到来时,水、沙各占一半。由于流沙淤积,黄河下游有些地方的河床比堤外土地高出12米,甚至比开封市的城墙还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3.环境恶化,灾情频繁
海南省万宁县的森林覆盖率原来高达63%,由于有森林调节,本世纪四、五十年代没发生过干旱。后来,人为的破坏使那里的森林覆盖率降至9.8%,从此以后,自然灾害纷至沓来,从60到70年代,平均每10年就有6年闹旱灾,致使21条河的河水断流,3/4的农田受旱减产,25个水库干涸。特别是森林被毁,使一些珍稀动物失去繁衍基地。那里的动物就难以生存。我国的海南坡鹿、华南虎、黑冠长臂猿等珍贵动物都由于生境遭到破坏而濒临灭绝。森林保护对策
4.1充分认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
森林资源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根本,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依法规范森林资源利用行为,严禁以改革和发展为名,行违法破坏森林资源之实。绝不能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
4.2坚决制止林地非法流转
要严格按照法规确定的征占用林地的范围、条件和审核审批的权限、程序、责任和监督检查等规定,严格审批,加强监管,坚决克服审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强化占用征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缴库和使用管理,凡多收、减收、免收、缓收或者隐瞒、截留、挪用、坐收坐支的,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要进一步抓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确权登记和发放林权证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加强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四荒拍卖、租赁、承包等流转必须依法进行。要认真做好山林权属纠纷处理工作,在纠纷解决之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进入争议地区采伐林木和从事基本建设或其他生产活动,也不准发放林权证和林木采伐许可证,对违反者要依法严肃处理,追究责任。
4.3合理控制森林资源消耗
要进一步强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对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所提交有关的证明文件,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凡是不按照法律规定发放林木采伐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许可证的,要坚决依法严肃处理,涉及领导责任的,要坚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要实行林木采伐许可证上山制度,采伐者必须携带林木采伐许可证进行伐区作业。要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区划要求,合理确定采伐方式和强度。要强化林木采伐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大森林采伐检查力度,严把伐区调查设计、拨交和验收关,坚决制止超范围、超强度采伐林木。林业执法机关要强化对木材运输的监督检查和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行为,堵住非法采伐木材流入市场的渠道。重点检查各经营加工单位的原料来源情况,对违法收购没有采伐许可证或者其它合法证明的木材的经营加工单位要依法进行处罚,并要坚决取缔和关闭非法经营加工单位。林业主管部门要抓紧对本地区林木采伐、运输和经营加工方面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清理本地区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与《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相违背的规定,必须立即纠正、废止。
4.4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把森林资源保护纳入目标管理,乡镇主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指派专门执法人员对采伐地点、木材市场、木材经营加工点等处加强监管,整顿流通秩序。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严格用火审批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强化植物检疫。加强对珍贵野生动物、珍稀野生植物、名木古树的保护工作。对在监管中涉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执法人员,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5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木材检查站、林政稽查队、森林公安等林业执法单位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其工作条件,提高其执法能力。建立健全重大森林资源破坏案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一有情况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保护森林资源的职责,严格执行违反规定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责任追究制度和重大行政案件报告制度。对森林资源管理混乱,破坏严重的地区,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打击活动。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不管涉及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相关人员该行政处分的必须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不得姑息、包庇或者借故不办。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处理结果,在报纸、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上进行曝光,以震慑犯罪分子,和警示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
结论
没有森林也许就没有人类。森林可以净化空气。每一天,森林就可以产出700多公斤的空气,够1000多人使用了。森林还可以防沙尘暴。在沙漠中,种上几百棵树,不 5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但可以防止沙尘暴,而且可以降低温度。森林还是个吸尘器。它可以吸掉空中的灰尘,减少噪音。对于鸟类来说是水库和空调的森林对人类也同样如此。没有了森林也许就没有人类。没有了森林,地球就不会美丽;没有了森林,全球气温会更加快速的上涨;没有了森林,人类有可能会消失。
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智勇.中国森林生态史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年鉴(2007)[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 马福.森林——生命之源(第12届世界林业大会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4]王文.安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J].林业.1999.11.[5]何怡.森林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探析[J].林业建设.2008.10.浅议森林破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致谢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雨,聚散真容易,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心中涌现的不是想想已久的欢欣,确实难以言语的失落。是的,随着论文的结束,意味着我生命中最纯美的学生时代即将结束,尽管百般不舍,这一天终究会在熙熙囔囔的喧嚣中决绝的来临。
三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些年遇到了许多恩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上、还是生活上多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诸多方面多有所成长,感恩之情难以用语言度量。
在此,还要感谢我的父母,给予我生命并竭尽全力给予了我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不仅培养了我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和工作
第五篇: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班 级: 任课教师: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旅游管理 2011级 11717班 马振华 14年 4 月
内容摘要
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有4个特点,即世界遗产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遗产类型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世界遗产项目的后备资源充裕。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着认识错位、规划失位、管理乱位、制度缺位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科学编制规划、分级分类管理、提高监管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教育等相应的管理和保护对策。本文就张家界武陵源白龙天梯存在争议为范例进行具体讨论。
关键词:世界遗产;问题;保护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对张家界百龙天梯争议的思考
一、案例背景
百龙天梯总造价1.2亿元人民币,是由北京两家公司和美国某公司合资的,1999年10月开始动工。电梯全长326米,其中154米是在山体内的竖井,172米是地上钢结构井架,双层轿箱最大载客量50人。游客乘“天梯”仅用两分钟便可从山谷直升山顶。这个建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创造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超级电梯曾经引发了全国各界对遗产开发保护话题的激烈争论。百龙电梯隶属于中外合资的百龙天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2002年5月正式试运营,由于外界争议太大,百龙电梯在2002年“十一”黄金周之前被强行停运,至2003年8月8日,电梯又在一片争议声中重新投入运营至今。
从天梯动工起,就一直遭到各界抨击,总结起来有三点:其一,张家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宗旨是为保护其原貌,而在保护区内凿隧道、打竖井、立钢架,是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的;其二,张家界峰峦不宜建这种伤筋动骨的工程;其三,现在不是增加设施招徕游客的时候,而应考虑适当控制容量。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名胜区过度开发,造成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面貌,是具有共性的普遍现象。围绕“天梯”的争论其实是老调重弹,与泰山修索道、黄山大开发、在三峡崖体做商业广告、诸多风景名胜区滥建人工景观引发的争论并无二致。反对者主要是遗产保护组织和自然保护专家,支持者是急于发展经济的地方政府和利用遗产赚钱的商人。各地在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中,要始终做到资源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认真解决景区过度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严重倾向。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二、中国世界遗产发展现状
(一)世界遗产数量在逐年增加
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中国从1996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世界遗产申报成功,截至2010年8月,中国已拥有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园林、古村落等在内的40项、65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4项,含跨国项目)和西班牙(41项,含跨国项目),位居世界第三,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二)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中国的世界遗产更集中地分布在人口较密集的东部,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现状。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地区、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西南地区;从省域分布看,中国目前共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拥有世界遗产,其中,北京市最多(有6处),其次是四川(有5处),辽宁、山西、河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也较多;从遗产类型分布看,自然遗产大多位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相对偏远封闭的西南山区,而文化遗产大多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是六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与杭州)所在地最为集中。
(三)世界遗产项目的后备资源充足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后备候选的遗产类项目众多。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其中,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18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8处。但实际上,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0个申遗项目,其中约100个进入预备申遗清单。
三、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重申报,轻维护
世界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壮丽山河的杰出代表,堪称精品中的精品。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往往能够极大地提升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收益。黄山成为世界遗产后,旅游收入由数百万元猛增到2亿元。这种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使得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潮,全国有近百个项目宣布要申报世界遗产。但是,各地对于世界遗产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严重偏差。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世界遗产最主要的功能在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祖先和大自然赐予的遗产。目前众多遗产所在地人民政府往往过度关注世界遗产带来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动用远远超出当地经济发展现实实力所可以负担的资金进行申遗,而对遗产景观大量日常性的基础维护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据统计,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2006-2008年门票收入9亿多元,而用于景区日常维护的经费占门票收入不到10%。
(二)重开发,轻保护
随着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遗产旅游不断升温,旅游业往往会成为遗产所在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遗产旅游的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超容量开发,甚至建设性破坏,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历史文化景观变质,违背了遗产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原则,损害了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而会失去世界遗产本身的价值,以至于在2007年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6处世界遗产被“黄牌警告”。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张家界天梯事件、武当山遇真宫主殿被烧毁、泰山炸山建索道,等等。
(三)重旅游设施建设,轻科学文化研究
世界遗产具有五大功能,即:“科学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启智功能和创作山水文化体验活动的功能。”但目前国内对世界遗产旅游功能开发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科学教育和文化保护功能。世界遗产地普遍热衷于景区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和旅游购物等各种服务性设施和商业性工程项目的建设,过于重视景区物质硬环境的建设,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却对世界遗产本身所应具备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够,对世界遗产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甚至将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成为粗俗的商业化表演,不但使世界遗产丧失了其科普教育功能,而且使珍贵的民族特色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例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区2010年1-9月份旅游接待总人数即高达460.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测51.69亿元,然而,旅游发展在给丽江古城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城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文化冲击,表现为古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在3.8平方千米的狭小区域内,门市林立,人声嘈杂,居民平静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居民外迁严重,古城纳西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
另外,对国内世界遗产资源的科学研究重视不足。世界遗产地建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基地加以保护,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加之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局限,学术研究相比国外严重滞后,对于地质结构、地貌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点的历史、地理、生态、民俗和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够深入。
(四)管理乱位
中国境内世界遗产实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纵向的专业管理部门和横向的地方政府部门相结合是我国遗产管理的基本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实际管理效率却相对较低。一方面,世界遗产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主要采取属地化管理体制,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等,代表国家资源所有者实施管理权。这样一来,地方各级政府成了遗产的实际管理者,因而其管理体制也是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设,一些政府部门甚至盈利性的企业都可以将国家公共资源作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将遗产资源承包开发,分片经营,既容易改变世界遗产的性质和功能,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中国世界遗产的管理实行多头管理,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虽然有众多的遗产管理机构,却没有一个能对世界遗产负主要责任。从国家层面来说,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局系统管辖,自然遗产由建设部系统管理,代表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对应的中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却又设在对世界遗产没有任何管理权的教育部。从地方层面来说,长期以来,我国的世界遗产依据其资源的状况,分别归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各部门在行使管理时所依据的基本思想、法律支撑、社会环境、目标指向又各不相同,这容易导致世界遗产在管理时出现法律法规不明、管理工作效率较低,甚至经常出现政策冲突、互相扯皮的现象。如世界遗产武陵源,还是建设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林业部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土资源部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旅游局的4A级景点,诸多头衔在表示其重要性的同时,也给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五)监督评估制度尚未健全
我国世界遗产的监督评估制度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世界遗产保护的行政监管制度有待加强。世界遗产地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世界遗产的日常经营管理的监督还需强化,对在世界遗产内开发项目的破坏性预防不够,对遗产地违章建设活动的整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2)世界遗产保护的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还缺少与国际世界遗产保护监测相对接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绩效评估体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遗产保护管理衡量标准。
(3)世界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制度有待完善。虽然国家文物局已建立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但只限于对国家层面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等工作提供专业咨询,而各个世界遗产地政府机构在遗产开发决策时,却较少采用专家咨询制度,导致遗产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大行其道,给遗产保护带来负面影响。
(4)遗产管理的公众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的公众参与度较低,尤其是世界遗产地居民参与管理、监督的范围较小,社会公众舆论监督力度不强。
四、中国世界遗产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世界遗产保护的分级分类机制
由于我国遗产资源的门类丰富,且资源质量差别很大,因此应尽快按价值等级建立和实行遗产的分类和分级管理制度,以确保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遗产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不同管理,包括各自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营销系统、监测系统等。对于世界级遗产和国家级遗产,应像发达国家那样,组建“国家遗产管理局”或“国家遗产员会”,走单一部门主管之路;对于低级别遗产(尤其是具有遗产要素的土地资源),考虑到遗产地范围内居民的管理和服务,以及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的问题,可考虑在坚持遗产资源保护的法规和准则的前提下,完善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遗产管理体制。
(二)科学编制世界遗产地的保护规划
首先,在战略思路上,要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明确保护管理的原则、目标和对象,同时,在编制规划时必须注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世界遗产监测的标准相对接,避免我国的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
其次,在详细规划中,必须与一般的旅游发展规划有所区别,应充分吸收当今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的先进理念,突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科学确定旅游环境容量和可接受变化的极限,根据遗产资源的价值、类型、空间分布及其保护利用性质实施功能分区,进行分级分类保护,要编制遗产地保护性开发建设和旅游项目设计的相关技术规范,提出遗产地景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合理对策。
第三,世界遗产的规划编制,要注重加强与遗产所在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
(三)提高世界遗产保护监管能力
一是要建立世界遗产的保护能力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要以国际监测标准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世界遗产类资源的保护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摸清遗产资源保护的本底状况,并按其受破坏程度进行分级分类警示,既可协助开展世界遗产的反应性监测,又有利于强化遗产地的长期保护和科学保护。
二是建立健全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专家咨询制度。建议设立国家世界遗产管理的决策咨询机
构,由有关专家组成委员会,对世界遗产保护进行第三方独立监督,评估、论证、审查遗产保护规划和建设、维修工程等可能影响世界遗产价值的重大事项,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并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
三是鼓励社会公众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监督。鼓励社区民众、新闻媒体及民间保护组织主动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舆论监管渠道和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世界遗产资源保护的民间监督。
(四)加大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
一是通过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世界遗产专项保护资金,用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必要基础设施的投入。
二是通过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建立世界遗产保护基金会,积极争取国际遗产保护的经济援助,向全社会包括海外相关组织和个人募集资金,用于世界遗产的调查、评估、研究、教育、宣传等项目。
三是建立世界遗产有偿使用制度。通过立法形式规定,从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遗产的保护;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方法,从世界遗产地受益的企业经营收入之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特许经营费,用于遗产地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万克夫.浅谈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的立法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4,(9):75-77.
[2]裴钰.贵州国家级贫困县举债2亿元申遗,暗藏5个隐患[N].中国经济周刊,2010-12-07.[3]从一掷千金到一落千丈,“申遗”之后保护费用稀缺[N].新华社,2010-08-23.[4]陈一鸣.张家界天梯:“运行正常”[N].南方周末,2004-05-13.[5]夏斐.武当山遇真宫大殿完全被烧毁[N].光明日报,2003-1-22.[6]肖芸.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宜宾学院学报,2004,(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