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4 21:4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落实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落实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关于落实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

关于落实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

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

为加强我国沿海、内河各类水上水下活动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等有关通航安全责任主体的管理制度,保障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各级通航安全主体的责任落实到位,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保护水域环境和通航资源,保障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安全,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关于落实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责任的指导意见》。

一、关于通航安全主体责任沿海、内河各类水上水下活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和组织单位是工程通航安全的责任主体,应对本单位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承担责任,并对由于未履行通航安全责任导致的后果负责。

沿海、内河各类水上水下活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和组织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通航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等事项,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名员工,形成完整的制度和责任体系,并严格实施。沿海、内河各类水上水下活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和组织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落实本单位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责任全面负责。

沿海、内河各类水上水下活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和组织单位的通航安全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物质保障责任:

1.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2.保证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规定; 3.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指导、监督其正确使用。

(二)资金投入责任:

1.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水上水下活动不同阶段通航安全维护费用,确保资金投入满足通航安全需要;

2.保证通航安全方面的教育培训资金投入。

(三)机构设臵和人员配备责任:设臵通航安全管理机构,配齐通航安全管理人员。

(四)规章制度建设责任:建立健全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并将其一并纳入安全管理体系。

(五)教育培训责任: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培训,取得相关上岗资格证书;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六)安全管理责任: 1.加强通航安全管理; 2.定期开展安全检查; 3.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七)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责任: 1.按规定报告水上交通安全事故; 2.及时开展事故应急演练和救援; 3.妥善处理事故善后工作。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通航安全责任。

二、关于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建设单位全面负责工程的建设安全,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证工程的建设安全。

(一)在进行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的研究时,应充分听取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对通航安全有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在工程立项前应开展通航安全影响论证;认真分析工程建设对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通航安全的永久性影响。经审查,严重影响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通航安全的,应另行选址或重新设计;通过优化设计能够减轻或消除工程建设对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通航安全影响的,应认真落实论证过程中提出的有关意见、建议以及各项安全和防污染保障措施。

(二)确保水上交通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三同时”)。涉水工程建设项目水上交通安全设施“三同时”应达到以下要求:

1.建设项目设计单位在编制项目设计文件时,应同时编制水上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文件;

2.在编制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和财务计划时,应将水上交通安全设施所需投资一并纳入概算,同时编报;

3.需要报经海事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在报批时,应当同时报送水上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文件;

4.在生产设备调试阶段,应同时对水上交通安全设施进行调试和检测,对其效果作出评价;

5.建设项目预验收时,应同时邀请海事管理机构对水上交通安全设施进行验收;建设项目竣工前应组织编写《通航安全报告》,并申请海事管理机构对《通航安全报告》进行核查;

6.涉水工程项目的设计单位应当对安全设施的设计负责。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应涵盖工程建设不同阶段涉及的通航安全问题,明确建设、施工、经营管理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

指定专人负责与海事管理机构保持联系。联系人应熟悉工程涉及水域及附近的通航环境,具备一定的航海、设计、管理类资历并经过海事管理机构组织的通航安全管理方面的专门培训。

(四)负责保持工程水域良好的通航环境,做好施工期与营 运期通航安全维护工作。有关费用一并纳入工程概算和年度预算。

(五)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积极落实施工单位安全管理责任。

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参与施工作业的船舶、浮动设施应具备的安全标准和条件,在工程招投标后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将施工作业船舶、浮动设施及人员和为施工作业或活动服务的所有船舶纳入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并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检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通航安全保障措施和防污染措施。未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或者未约定安全管理事项,发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由事故发生单位的实际控制人承担相应后果。

(六)涉水工程在建设期间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开展施工期通航安全评估,认真分析工程施工对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通航安全的临时性影响。经评估,严重影响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通航安全的,应重新制定施工方案;通过优化方案能够减轻或消除工程施工对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通航安全影响的,应认真落实评估过程中提出的有关意见、建议以及各项安全和防污染保障措施,并落实施工期通航安全维护费用。

涉水工程项目立项期应充分考虑该项目对水上交通和通航环境造成的影响;建设期水上交通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措施不 到位的,不能获取“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

(七)工程施工作业结束后运营前,应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涉及通航安全的通航安全报告,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项目通航安全核查。核查中发现存在有碍航行和作业的安全隐患的,海事管理机构将予以暂停或限制其投入使用。

三、关于施工单位主体责任

(一)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期的水上水下活动施工安全维护,对施工水域通航安全和施工安全负责。施工单位应制订施工安全保障方案,遵守国家安全作业和防火、防爆、防污染等有关法律法规,落实通航安全评估中提出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对策,并做好施工与通航及其他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的协调和现场安全维护工作。

(二)健全施工船舶安全管理体系。

1.施工单位不得雇用在海事管理机构发出的有效“黑名单”内的船舶参与施工。

2.施工单位要与为其服务的船舶签订安全责任书,将施工作业船舶和为施工作业服务的所有船舶纳入安全管理体系内进行管理。

(三)施工单位应当引导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拒绝违章作业;组织、鼓励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出改进安全工作的建议。

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 安全意识。积极弘扬企业安全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施工单位应制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施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经费依据有关规定列支。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和考核结果应当记入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档案,未经安全生产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参加施工作业。

(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参与施工、作业或活动的船舶、浮动设施及人员进行安全管理,不得指使、强令船舶、浮动设施和人员违章操作。

(五)确保在核定的施工专用水域内施工作业或者活动,并按事先制定的限定施工船舶或设施作业的气象、水文条件进行作业,设立专职联络员与安全员,及时通报施工进度及计划,并保持工程水域良好的通航环境。夜间施工时应采取妥善措施遮蔽照明灯光,不得影响航标显示性能和船舶航行安全。

(六)设臵、迁移施工辅助码头和其他水上设施以及进行其他相关的水域工程施工作业,应事先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并要保证有关设施保持适于从事有关活动的状态。

(七)按规范要求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或警戒船舶,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对施工水域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抢险救助。

(八)禁止随意倾倒废弃物,禁止违章向水体投弃施工建筑垃圾、船舶垃圾,禁止违章排放船舶污染物、生活污水和其他有害物质;施工完成后,负责清除其遗留在施工作业水域的碍航物体,并对工程水域进行水深扫测。

(九)施工及辅助船舶或水上设施应保持处于良好的适航状态,满足施工作业安全要求,按规定办理船舶进出港签证手续;按规定显示号灯号型,配备有效的通信设备,明确专人在指定的频道上守听。施工船严禁超载,施工淤泥必须到指定地点抛卸。

(十)施工单位不得擅自改变施工作业安全作业区的范围;需要改变的,应当报经海事管理机构重新核准公告。未经批准,与施工作业无关的船舶、设施不得进入施工安全作业区。

(十一)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通报施工进度及计划。

四、关于业主单位或经营管理单位主体责任

(一)负责工程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维护工作。建立健全本单位通航安全责任制,制定有关通航安全规章制度(例如通航安全投入及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水上交通安全设施、设备的管理、检修和维护制度),确保本单位通航安全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并将该投入纳入本单位全年经费预算。

(二)配齐通航安全管理人员。指定专人负责与海事管理机构保持联系。联系人应熟悉工程涉及水域及附近通航环境,具备一定的航海、设计、管理类资历,并经过海事管理机构的专业培训。

(三)督促、检查本单位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工作,认真监控、及时消除水上交通安全事故隐患。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对检查出的问题应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四)定期维护工程水域助航专用标志和水域水深,保证专用标志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水域的正常水深。无维护能力的,可签订委托维护协议,委托有资质、有能力的专业单位进行维护,有关费用由业主单位或经营管理单位承担。

(五)建立各类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发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时,及时、准确、完整报告事故,有效组织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配合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制定水上交通事故预防措施并有效执行。

(六)业主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不一致的,业主单位应及时将经营管理单位的有关信息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五、关于海事监管责任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法对辖区涉水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落实通航安全责任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实施海事行政许可事项。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予以许可。发现未依法取得许可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应当立即予以纠正。对已经依法取得许可的单位,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的,应当撤销原许可。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依据各自的职责,实施严格监管和有效指导,推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要督促和指导涉水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制定和落实通航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要建立涉水工程施工单位、施工船舶安全诚信制度和奖惩机制。对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积极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记录良好的施工单位,要予以表扬和支持;对不服从管理以及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单位,要严肃处理,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施工项目要吊销施工单位“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并予以公示。对自觉接受海事监管、安全记录良好的施工船舶,在网上建立“白名单”,可适当延长安全检查周期,实行定期签证;对逃避海事监管、屡教不改、多次违法施工发生水上交通险情的施工船舶,在网上建立“黑名单”并通报有关单位,缩短安全检查周期,实行航次签证,严重的不允许参与施工。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专项监督检查、综合监督检查、联合执法检查以及举报案件查处等监督检查制度,及时督促企业排查事故隐患及做好整改,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生的下列情形予以通告并跟踪整改:

(一)施工过程中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和船舶污染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水域污染的;

(二)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证并违法施工的;

(三)不服从管理,未按规定落实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措施,存在重大通航安全隐患,拒不整改而强行施工的;

(四)不具备正常通航条件,拒不整改而强行运营的。

六、其它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责任

(一)安全管理责任

要根据涉水工程对水上通航安全的影响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定,加强水上交通秩序管理,并落实建设单位、业主单位、水运经营企业以及航行船舶的责任和义务。

(二)监督检查责任

加强各类涉水工程建设期和建成后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维护水上交通秩序;加强安全检查和日常巡查,注重过程监管,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要求涉水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进行整改,对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建设项目,要责令停工;严把涉水工程建设市场准入关,严肃查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违规使用、雇佣不符合安全作业条件船舶参与水上施工作业。

(三)事故隐患排查责任

加强隐患排查的督查工作,从源头上控制事故隐患。健全重大隐患公告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制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推进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实;对排查治理隐患不认真、走过场的单位予以公开曝 光,限期整改,在整改期间不得继续施工;鼓励广大职工群众举报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行为,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参与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严格执行各类涉水工程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每一起事故,都要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严格事故查处,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对严重违反规定的,即使没有发生事故,也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做到严格执法、廉洁执法、公正执法,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对执法人员在涉水工程监管过程中失职、渎职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影响评估专家库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使通航安全影响论证及通航安全评估(简称“论证与评估”)工作科学、合理和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影响论证及通航安全评估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参加论证与评估工作的人员,必须依照本办法向相应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颁发的通航安全技术专家证书。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负责建立和管理全国通航安全影响评估专家库。

第四条 通航安全技术专家入选条件具有航海技术、海事管理、港口与航道工程、海岸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本行业”)背景,在航运企事业单位、航海院校、科研院所、航海学会和海事管理机构、引航机构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符合下列条件者,也可申请入选通航安全技术专家:

(一)熟悉本行业国内外发展动态,本行业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及规范标准,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二)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认真、公正、诚实、廉洁地履行职责。

(三)年龄原则在65周岁以下(个别著名专家可放宽至70 周岁),健康状况良好。

(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三年以上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甲类船长资格证书,或具有高级引航员证书,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2)从事与通航相关的工作10年以上,且有专长。

(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前四项条件可适当放宽:(1)近5年承担过或正在承担国家级相关通航安全研究课题1项及以上;或省部级通航安全研究课题2项及以上。

(2)在通航安全科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或有重大发明创造,对航运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者。

(3)本行业技术能手。

第五条 符合通航安全技术专家入选条件的人员可直接或通过所在单位向当地直属海事局或省级地方海事局申请。

第六条 直属海事局和省级地方海事局接到通航安全技术专家申请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审核,认为明显不符合申请条件的,退回申请单位或个人并说明理由;认为符合申请条件的,提出审核意见,并和相关资料一并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审批。

第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对直属海事局和省级地方海事局上报的通航安全技术专家申请进行审核,认为符合条件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网站上进行公示。对通过公示的通航安全技术专家经批准后予以公布,并颁发相应的专家证书,有效期为3年。通航安全技术专家证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统一印制颁发。

第八条 申请入选通航安全技术专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通航安全技术专家申请表(一式三份)及相应电子文档;包括现在从事的工作经历、学历、专业、工作时间、职称及职务、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

(二)工作业绩材料。

(三)所在单位意见与证明。

第九条 通航安全技术专家申请的时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根据工作安排向社会公布。每年11月份集中受理。

第十条 各直属海事局和省级地方海事局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加强对辖区内通航安全技术专家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以欺骗、虚报资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通航安全技术专家证书的,或违背职业道德、显失公正的,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经核实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撤销通航安全技术专家资格并收回专家证书。

第十二条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在组织相应的通航安全论证与评估报告专家审查会前,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航安全技术专家库中抽取相应专家组成专家组,专家组一般应由5人及以上组成,原则上应有外地专家。每个专家每年至少有两次的通航安全 影响论证和评估活动记录,确保适应工作。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负责解释。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第二篇:关于落实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关于落实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主体责任的指

导意见的通知

为加强我国沿海、内河各类水上水下活动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等有关通航安全责任主体的管理制度,保障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各级通航安全主体的责任落实到位,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保护水域环境和通航资源,保障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安全,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关于落实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责任的指导意见》。

一、关于通航安全主体责任沿海、内河各类水上水下活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和组织单位是工程通航安全的责任主体,应对本单位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承担责任,并对由于未履行通航安全责任导致的后果负责。

沿海、内河各类水上水下活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和组织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通航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等事项,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名员工,形成完整的制度和责任体系,并严格实施。

沿海、内河各类水上水下活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和组织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落实本单位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责任全面负责。

沿海、内河各类水上水下活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和组织单位的通航安全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物质保障责任:

1.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2.保证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规定;

3.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指导、监督其正确使用。

(二)资金投入责任:

1.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水上水下活动不同阶段通航安全维护费用,确保资金投入满足通航安全需要;

2.保证通航安全方面的教育培训资金投入。

(三)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责任:设置通航安全管理机构,配齐通航安全管理人员。

(四)规章制度建设责任:建立健全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并将其一并纳入安全管理体系。

(五)教育培训责任: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培训,取得相关上岗资格证书;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六)安全管理责任:

1.加强通航安全管理;

2.定期开展安全检查;

3.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七)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责任:

1.按规定报告水上交通安全事故;

2.及时开展事故应急演练和救援;

3.妥善处理事故善后工作。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通航安全责任。

二、关于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建设单位全面负责工程的建设安全,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证工程的建设安全。

(一)在进行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的研究时,应充分听取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对通航安全有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在工程立项前应开展通航安全影响论证;认真分析工程建设对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通航安全的永久性影响。经审查,严重影响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通航安全的,应另行选址或重新设计;通过优化设计能够减轻或消除工程建设对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通航安全影响的,应认真落实论证过程中提出的有关意见、建议以及各项安全和防污染保障措施。

(二)确保水上交通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三同时”)。涉水工程建设项目水上交通安全设施“三同时”应达到以下要求:

1.建设项目设计单位在编制项目设计文件时,应同时编制水上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文件;

2.在编制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和财务计划时,应将水上交通安全设施所需投资一并纳入概算,同时编报;

3.需要报经海事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在报批时,应当同时报送水上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文件;

4.在生产设备调试阶段,应同时对水上交通安全设施进行调试和检测,对其效果作出评价;

5.建设项目预验收时,应同时邀请海事管理机构对水上交通安全设施进行验收;建设项目竣工前应组织编写《通航安全报告》,并申请海事管理机构对《通航安全报告》进行核查;

6.涉水工程项目的设计单位应当对安全设施的设计负责。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应涵盖工程建设不同阶段涉及的通航安全问题,明确建设、施工、经营管理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

指定专人负责与海事管理机构保持联系。联系人应熟悉工程涉及水域及附近的通航环境,具备一定的航海、设计、管理类资历并经过海事管理机构组织的通航安全管理方面的专门培训。

(四)负责保持工程水域良好的通航环境,做好施工期与营运期通航安全维护工作。有关费用一并纳入工程概算和预算。

(五)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积极落实施工单位安全管理责任。

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参与施工作业的船舶、浮动设施应具备的安全标准和条件,在工程招投标后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将施工作业船舶、浮动设施及人员和为施工作业或活动服务的所有船舶纳入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并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检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通航安全保障措施和防污染措施。未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或者未约定安全管理事项,发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由事故发生单位的实际控制人承担相应后果。

(六)涉水工程在建设期间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开展施工期通航安全评估,认真分析工程施工对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通航安全的临时性影响。经评估,严重影响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通航安全的,应重新制定施工方案;通过优化方案能够减轻或消除工程施工对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通航安全影响的,应认真落实评估过程中提出的有关意见、建议以及各项安全和防污染保障措施,并落实施工期通航安全维护费用。

涉水工程项目立项期应充分考虑该项目对水上交通和通航环境造成的影响;建设期水上交通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到位的,不能获取“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

(七)工程施工作业结束后运营前,应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涉及通航安全的通航安全报告,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项目通航安全核查。核查中发现存在有碍航行和作业的安全隐患的,海事管理机构将予以暂停或限制其投入使用。

三、关于施工单位主体责任

(一)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期的水上水下活动施工安全维护,对施工水域通航安全和施工安全负责。施工单位应制订施工安全保障方案,遵守国家安全作业和防火、防爆、防污染等有关法律法规,落实通航安全评估中提出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对策,并做好施工与通航及其他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的协调和现场安全维护工作。

(二)健全施工船舶安全管理体系。

1.施工单位不得雇用在海事管理机构发出的有效“黑名单”内的船舶参与施工。

2.施工单位要与为其服务的船舶签订安全责任书,将施工作业船舶和为施工作业服务的所有船舶纳入安全管理体系内进行管理。

(三)施工单位应当引导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拒绝违章作业;组织、鼓励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出改进安全工作的建议。

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积极弘扬企业安全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施工单位应制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施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经费依据有关规定列支。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和考核结果应当记入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档案,未经安全生产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参加施工作业。

(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参与施工、作业或活动的船舶、浮动设施及人员进行安全管理,不得指使、强令船舶、浮动设施和人员违章操作。

(五)确保在核定的施工专用水域内施工作业或者活动,并按事先制定的限定施工船舶或设施作业的气象、水文条件进行作业,设立专职联络员与安全员,及时通报施工进度及计划,并保持工程水域良好的通航环境。夜间施工时应采取妥善措施遮蔽照明灯光,不得影响航标显示性能和船舶航行安全。

(六)设置、迁移施工辅助码头和其他水上设施以及进行其他相关的水域工程施工作业,应事先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并要保证有关设施保持适于从事有关活动的状态。

(七)按规范要求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或警戒船舶,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对施工水域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抢险救助。

(八)禁止随意倾倒废弃物,禁止违章向水体投弃施工建筑垃圾、船舶垃圾,禁止违章排放船舶污染物、生活污水和其他有害物质;施工完成后,负责清除其遗留在施工作业水域的碍航物体,并对工程水域进行水深扫测。

(九)施工及辅助船舶或水上设施应保持处于良好的适航状态,满足施工作业安全要求,按规定办理船舶进出港签证手续;按规定显示号灯号型,配备有效的通信设备,明确专人在指定的频道上守听。施工船严禁超载,施工淤泥必须到指定地点抛卸。

(十)施工单位不得擅自改变施工作业安全作业区的范围;需要改变的,应当报经海事管理机构重新核准公告。未经批准,与施工作业无关的船舶、设施不得进入施工安全作业区。

(十一)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通报施工进度及计划。

四、关于业主单位或经营管理单位主体责任

(一)负责工程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维护工作。建立健全本单位通航安全责任制,制定有关通航安全规章制度(例如通航安全投入及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水上交通安全设施、设备的管理、检修和维护制度),确保本单位通航安全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并将该投入纳入本单位全年经费预算。

(二)配齐通航安全管理人员。指定专人负责与海事管理机构保持联系。联系人应熟悉工程涉及水域及附近通航环境,具备一定的航海、设计、管理类资历,并经过海事管理机构的专业培训。

(三)督促、检查本单位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工作,认真监控、及时消除水上交通安全事故隐患。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对检查出的问题应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四)定期维护工程水域助航专用标志和水域水深,保证专用标志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水域的正常水深。无维护能力的,可签订委托维护协议,委托有资质、有能力的专业单位进行维护,有关费用由业主单位或经营管理单位承担。

(五)建立各类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发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时,及时、准确、完整报告事故,有效组织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配合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制定水上交通事故预防措施并有效执行。

(六)业主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不一致的,业主单位应及时将经营管理单位的有关信息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五、关于海事监管责任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法对辖区涉水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落实通航安全责任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实施海事行政许可事项。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予以许可。发现未依法取得许可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应当立即予以纠正。对已经依法取得许可的单位,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撤销原许可。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依据各自的职责,实施严格监管和有效指导,推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要督促和指导涉水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制定和落实通航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要建立涉水工程施工单位、施工船舶安全诚信制度和奖惩机制。对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积极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记录良好的施工单位,要予以表扬和支持;对不服从管理以及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单位,要严肃处理,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施工项目要吊销施工单位“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并予以公示。对自觉接受海事监管、安全记录良好的施工船舶,在网上建立“白名单”,可适当延长安全检查周期,实行定期签证;对逃避海事监管、屡教不改、多次违法施工发生水上交通险情的施工船舶,在网上建立“黑名单”并通报有关单位,缩短安全检查周期,实行航次签证,严重的不允许参与施工。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专项监督检查、综合监督检查、联合执法检查以及举报案件查处等监督检查制度,及时督促企业排查事故隐患及做好整改,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生的下列情形予以通告并跟踪整改:

(一)施工过程中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和船舶污染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水域污染的;

(二)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证并违法施工的;

(三)不服从管理,未按规定落实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措施,存在重大通航安全隐患,拒不整改而强行施工的;

(四)不具备正常通航条件,拒不整改而强行运营的。

六、其它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责任

(一)安全管理责任

要根据涉水工程对水上通航安全的影响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定,加强水上交通秩序管理,并落实建设单位、业主单位、水运经营企业以及航行船舶的责任和义务。

(二)监督检查责任

加强各类涉水工程建设期和建成后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维护水上交通秩序;加强安全检查和日常巡查,注重过程监管,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要求涉水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进行整改,对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建设项目,要责令停工;严把涉水工程建设市场准入关,严肃查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违规使用、雇佣不符合安全作业条件船舶参与水上施工作业。

(三)事故隐患排查责任

加强隐患排查的督查工作,从源头上控制事故隐患。健全重大隐患公告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制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推进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实;对排查治理隐患不认真、走过场的单位予以公开曝光,限期整改,在整改期间不得继续施工;鼓励广大职工群众举报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行为,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参与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严格执行各类涉水工程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每一起事故,都要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严格事故查处,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对严重违反规定的,即使没有发生事故,也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做到严格执法、廉洁执法、公正执法,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对执法人员在涉水工程监管过程中失职、渎职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第三篇: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了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保障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安全,保护水域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通航水域或者岸线上和国家管辖海域从事下列可能影响通航安全的水上水下活动,适用本规定:

(一)勘探,港外采掘、爆破;

(二)构筑、设置、维修、拆除水上水下构筑物或者设施;

(三)架设桥梁、索道;

(四)铺设、检修、拆除水上水下电缆或者管道;

(五)设置系船浮筒、浮趸、缆桩等设施;

(六)航道建设、航道、码头前沿水域疏浚;

(七)举行大型群众性活动、体育比赛;

(八)打捞沉船、沉物;

(九)在国家管辖海域内进行调查、测量、大型设施和移动式平台拖带、捕捞、过驳、养殖、科学试验等水上水下施工活动以及在港区、锚地、航道、通航密集区进行的其他

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

(十)在内河通航水域进行的气象观测、测量、地质调查,大面积清除水面垃圾和可能影响内河通航水域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三条 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便群众、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具体负责全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按照职责负责本辖区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从事本规定第二条第(一)项至第(九)项的水上水下活动的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明确的相应条件向活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报送相应的材料。在取得海事管理机构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相应的水上水下活动。

第六条 水上水下活动水域涉及两个以上海事管理机构的,许可证的申请应当向其共同的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共同的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指定的海事管理机构提出。

第七条 从事水上水下活动需要设置安全作业区的,应当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准公告。

无关船舶、设施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

第八条 遇有紧急情况,需要对航道、码头前沿水域进行疏浚的,作业单位可以边申请边施工。

第九条 许可证应当注明允许从事水上水下活动的单位名称、船名、时间、水域、活动内容、有效期等事项。

第十条 许可证的有效期由海事管理机构根据活动的期限及水域环境的特点确定。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不能结束施工作业的,申请人应当于许可证有效期届满15日前到海事管理机构办理延期手续,由海事管理机构在原许可证上签注延期期限后方能继续从事相应活动。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年。

第十一条 许可证上注明的船舶在水上水下活动期间发生变更的,申请人应当及时到作出许可决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办理变更手续。在变更手续未办妥前,变更的船舶不得从事相应的水上水下活动。

许可证上注明的实施施工作业的单位、活动内容、水域发生变更的,申请人应当重新申请许可证。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应当及时向原发证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并办理许可证注销手续:

(一)水上水下活动中止的;

(二)3个月以上不开工的;

(三)提前完工的;

(四)因许可事项变更而重新办理了新的许可证的;

(五)因不可抗力导致批准的水上水下活动无法实施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从事本规定第二条第(十)项列明的活动的,应当在活动前将作业或者活动方案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在内河通航水域和沿海航道从事维护性疏浚、清障等影响通航的航道养护活动,或者确需限制通航的养护作业的,应提前向海事管理机构书面通报。

第十四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重大影响项目专家技术审查制度,对从事本规定第二条中可能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构成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在许可之前组织专家对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进行评审。专家评审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期限内。

第十五条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招投标前明确参与施工作业的船舶、浮动设施应具备的安全标准和条件,在工程招投标后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将施工作业船舶、浮动设施及人员,以及为施工作业或者活动服务的船舶及其人员纳入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体系,并与其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第十六条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要求,明确本单位和施工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安全责任人。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涉水工程水上交通安全制度,落实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的各项要求。

第十七条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应当确保水上交通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十八条 涉水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资质。

第十九条 涉水工程施工单位应当落实安全与防治船舶污染法律法规要求,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制定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保障施工作业及其周边水域交通安全。

施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应当包含涉水工程对通航环境、水上交通秩序的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通航安全保障措施等。

第二十条 施工单位和作业人员在水上水下活动过程中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按照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的作业内容、核定的水域范围和使用核准的船舶进行作业,不得妨碍其他船舶的正常航行;

(二)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通报施工进度及计划,并保持工程水域良好的通航环境;

(三)使船舶、浮动设施保持在适于安全航行、停泊或者从事有关活动的状态;

(四)实施施工作业或者活动的船舶、设施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明显处昼夜显示规定的号灯号型。在现场作业船舶或者警戒船上配备有效的通信设备,施工作业或者活动期间指派专人警戒,并在指定的频道上守听;

(五)制定、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禁止随意倾倒废弃物,禁止违章向水体投弃施工建筑垃圾、船舶垃圾、排放船舶污染物、生活污水和其他有害物质。

第二十一条 水上水下活动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准设置安全作业区的,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设置相关的安全警示标志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或者警戒船,切实落实通航安全防范措施。

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安全作业区的范围。需要改变的,应当报经海事管理机构重新核准公告。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除水上水下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碍航物,不得遗留任何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的隐患。在碍航物未清除前,必须设置规定的标志,并将碍航物的名称、形状、尺寸、位置和深度准确地报告海事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应当在工程涉及通航安全的部分完工后或工程竣工后,将有关工程有关通航安全的技术参数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四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涉水工程施工作业或活动现场监督检查制度,依法检查有关建设单位、主办单位和施工作业单位所属船舶、设施、人员水上通航安全作业条件和采取的通航保障措施和防治船舶污染措施落实情况。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立即停止施工作业,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一)因恶劣自然条件严重影响施工作业及通航安全的;

(二)施工作业水域内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危及周围人命、财产安全的。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其停止作业:

(一)建设单位或者业主单位未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的;

(二)未落实通航安全防范措施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更换或者增加施工作业船舶的;

(四)未按规定采取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措施进行水上

水下活动的;

(五)雇佣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船舶和设施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以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证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撤销其水上水下活动许可,注销其许可证,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施工作业单位、施工作业的船舶和设施立即停止施工作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内河通航水域或者岸线上水上水下活动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许可擅自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二)使用涂改或者非法受让的许可证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三)未按本规定报备水上水下活动的;

(四)擅自扩大安全作业区范围的。

第二十九条 未按本规定取得许可证,擅自构筑、设置的水上水下构筑物或设施,船舶不得进行靠泊作业。影响通航环境的,应当责令构筑、设置者限期搬迁或拆除,搬迁或拆除的有关费用由构筑、设置者承担。

第三十条 违反本规定,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

单位未对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的隐患采取消除、设置标志、显示信号等措施的,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在军港、渔港内从事相关水上水下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1999年10月8日原交通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交通部令1999年第4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水上交通秩序, 保护水域环境和通航资源,保障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和国家管辖的一切海域从事下列涉及通航安全的水上水下活动的,适用本规定:

(一)勘探、采掘、爆破;

(二)构筑、设臵、维修、拆除水上水下构筑物或者设施;

(三)架设桥梁、索道;

(四)铺设、检修、拆除水上水下电缆或者管道;

(五)设臵系船浮筒、浮趸、缆桩等设施;

(六)航道建设,航道、码头前沿水域疏浚;

(七)举行大型群众性活动、体育比赛;

(八)在国家管辖海域进行的调查、开采、测量、疏浚、救助、打捞、拖带、捕捞、养殖、装卸、科学试验和其他水上水下施工;

(九)在国家海域内的港区、锚地、航道、通航密集区以及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航路内进行其他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

(十)在内河通航水域进行的气象观测、测量、地质调查,航道日常养护、大面积清除水面垃圾和可能影响内河通航水域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三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具体负责全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水上活动通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各自的职责权限,负责本辖区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水上水下活动的一般要求

第四条 从事水上水下作业活动的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资质。

第六条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要建立涉水工程水上交通安全有关制度和管理体系,严格履行涉水工程建设期和使用期水上交通安全有关职责。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要求,明确本单位和施工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安全责任人。

第七条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应当确保水上交通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八条 涉水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招投标前对参与运输、施工作业的船舶、设施明确应具备的安全标准和条件,在工程招投标后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将施工作业船舶、浮动设施及人员和为施工作业或活动服务的所有船舶纳入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并与其签订安全协议。施工单位应落实国家安全作业和防火、防爆、防污染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施工安全保障方案,完善安全生产条件,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和制定水上应急预案,保障涉水工程的水域通航安全。

从事施工、作业或活动的船舶、浮动设施及人员应当处于适航状态或适于所从事活动的技术状态,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书、文书。

第九条 水上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加强对所有参加水上活动单位、船舶或浮动设施及人员的安全管理,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保障水上活动的安全。

第十条 涉水工程业主单位、经营管理单位,应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确保涉水工程试用期运行和竣工后的水上交通安全。

第三章 水上水下活动的许可和备案

第十一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立项的涉水工程,建成后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立项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通航安全评估,编制通航安全预评估报告。海事管理机构依据中国海事局确定的职责分工组织对通航安全预评估报告的审查,提出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

涉水工程的预可、工可、初设阶段研究时,应充分听取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

水上水下活动在建设期间或者活动期间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在申请海事管理机构水上水下活动许可之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通航安全评估。

第十三条 从事本规定第二条第(一)至

(九)项的水上水下活动的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对工程总负责的施工作业者,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明确的相应条件向活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提出活动申请并报送相应的材料。在取得海事管理机构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相应的水上水下活动。

从事水上水下活动需要设臵安全作业区、警戒区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可以在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许可证》时一并提出,并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准公告。

第十四条 从事本规定第二条第(十)项列明的活动的,应当提前十四天将作业或者活动方案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海事管理机构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后,应当及时审查,提出通航安全管理措施和有关安全要求,于有关活动开始前书面通知报备者。

第十五条 《许可证》应当注明允许从事水上水下活动的单位、船舶、时间、地点或水域、活动内容、有效期等事项。

《许可证》的有效期由海事管理机构根据活动的期限及水域环境的特点确定,最长不得超过二年。

第十六条 《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不能结束施工作业的,申请人应于《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到海事管理机构办理延期手续,由海事管理机构在原证上签注延期期限后方能继续从事相应活动。

本条前款规定的延期,只能延期一次,延期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个月。第十七条 对于施工作业期超过二年的施工作业者,申请人应于《许可证》有效期期满之日前到海事管理机构重新办理许可手续。

第十八条 对于活动期间《许可证》上注明的船舶发生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及时到作出许可决定的海事管理机构办理变更手续。在变更手续未办妥前,变更的船舶不得从事相应的水上水下活动。取得《许可证》后,作业项目、地点、范围或实施施工作业的单位等发生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重新申请《许可证》,原《许可证》应当交原作出许可决定的海事管理机构注销。

第十九条 从事水上水下活动,按规定需办理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的,应当在活动开始前办妥相关手续。

第二十条

遇有紧急情况,需对航道进行修复或者对航道、码头前沿水域进行疏浚的,作业单位可以边申请边施工。

第二十一条 水上水下活动水域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海事管理机构的,许可证的申请应向其共同的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共同的上一级海事管理机构指定的海事管理机构提出。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证》的申请者应当及时向原发证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并办理《许可证》注销手续:

(一)涉水工程及其设施中止的;(二)三个月及以上不开工的;

(三)在建涉水工程因自然灾害造成毁灭的或水位抬升等被淹没而失去使用功能的;

(四)提前完工的;

(五)因不可抗力导致批准的水上水下施工、作业或者活动无法实施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管理

第二十三条

在水上水下活动进行过程中,施工单位和作业人员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按照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的作业性质、用途和核定的水域范围进行作业,不得妨碍其他船舶的正常航行。

(二)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通报施工进度及计划,并保持工程水域良好的通航环境。

(三)保持船舶、浮动设施适于从事相关活动。

(四)实施施工作业或者活动的船舶、设施须按有关规定在明显处昼夜显示规定的号灯号型。在现场作业船舶或警戒船上配备有效的通信设备,施工作业或者活动期间指派专人警戒,并在指定的频道上守听。

(五)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对施工水域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抢险救助。

(六)制定、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禁止随意倾倒废弃物,禁止违章向水体投弃施工建筑垃圾、船舶垃圾、排放船舶污染物、生活污水和其它有害物质;

(七)遵守有关规定,不得有超载等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 水上水下活动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准公告设臵安全作业区或警戒区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设臵相关的安全警示标志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或警戒船,切实落实通航安全评估中提出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对策,并做好施工与通航及其它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的协调工作。

第二十五条 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与批准的水上水下活动无关的船舶、设施不得进入安全作业区、警戒区。

建设单位、主办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不得擅自改变施工作业安全作业区、警戒区的范围。需要改变的,应经海事管理机构重新核准公告。

第二十六条 水上水下活动结束后,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不得遗留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的隐患,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通航安全报告。

存在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隐患的,在未妥善处理前,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在通航安全报告中将碍航物的名称、形状、尺寸、位臵和深度准确地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并按照海事管理机构的要求采取清除、设臵标志等措施。

通航安全报告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实或者未妥善处理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隐患并按照海事管理机构的要求采取清除、设臵标志等措施的,海事管理机构有权暂停或者限制涉水工程投入使用。

第二十七条 水上水下活动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的各项要求,并落实通航安全评估以及活动方案中提出的各项安全和防污染的措施。

第二十八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涉水工程施工作业或活动现场监督检查制度,依法检查有关建设单位和施工作业单位所属船舶、设施、人员水上通航安全作业条件和采取的通航保障措施落实情况。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配合。

第二十九条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有权责令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立即停止施工作业,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一)因恶劣自然条件严重影响安全的;

(二)施工作业水域内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危及周围人命、财产安全的; 

(三)其他严重影响施工作业安全或通航安全的情形。

第三十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涉水工程施工单位水上交通安全诚信制度和奖惩机制,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发生下列情形的,应当列入黑名单,并公告:

(一)施工过程中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和船舶污染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水域污染的;

(二)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证》并违法施工的;

(三)不服从管理,未按规定落实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措施,存在重大通航安全隐患,拒不改正,强行施工的。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以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证》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撤销其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注销其《许可证》,并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涂改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收缴有关许可文件和证件,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内河通航水域施工作业许可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或情况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施工作业单位、施工作业的船舶和设施立即停止施工作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内河通航水域施工作业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应申请《许可证》而未取得,擅自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二)《许可证》失效后仍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三)未按《许可证》要求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更换或增加施工作业船舶的;

(五)未按规定采取安全和防污染措施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六)雇佣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船舶和设施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的;

(七)未按本规定报备水上水下活动的。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或情形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采取停止作业直至撤销其行政许可等措施:

(一)建设单位或业主单位未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二)不再满足法定的安全条件;

(三)未落实通航安全评估提出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或情况之一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改正,并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施工作业单位、施工作业的船舶和设施停止作业。

(一)未按有关规定申请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即行施工作业的;

(二)施工作业与航行警告、航行通告中公告的内容不符的;

第三十六条 未按本规定取得《许可证》,擅自构筑、设臵水上水下建筑物或设施的,禁止任何船舶进行靠泊作业。严重影响通航环境的,应责令构筑、设臵者限期搬迁或拆除,搬迁或拆除有关费用由构筑、设臵者自行承担。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水上水下活动结束后未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通航安全报告或者通航安全报告未经海事管理机构核实擅自投入使用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处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未妥善处理有碍航行和作业安全隐患并按照海事管理机构的要求采取清除、设臵标志等措施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采取组织强制清除、强制设臵标志等措施,有关费用由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承担。

第三十九条

海事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不按法定的条件进行海事行政许可或不依法履行职责进行监督检查,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行为的,由其所在机构或上级机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许可证》格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统一规定。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工作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程序 目的

为规范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职责分工

海事管理机构依据管理职责对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负责全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由交通部批准或核准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或国务院及以上有关部门批准的跨国、跨省以及特大型涉水工程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

2.2 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所辖水域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由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指定管辖的建设项目以及辖区内对通航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涉水工程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核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评估项目的水工许可;审批跨直属局辖区和涉及敏感水域的水上水下活动及许可证的发放;组织审批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竣工验收。

2.3 其他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所辖水域内水上水下活动的现场监管;负责除2.1、2.2以外的,对通航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涉水工程及建设期间或者活动期间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评估工作,组织、主持《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负责所有《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审核申请和水上水下活动许可的受理工作,及时按工作程序处理;负责除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以外的所有水上水下活动的审批及许可证的发放;组织审批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竣工验收。(或水上水下活动许可权限由各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确定)

水上水下活动前期工作 3.1 各级海事机构应加强与同级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积极参与水上水下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2 3.2.1 3.2.1.1 3.2.1.2 3.2.2 3.2.2 3.2.3 活动前期有关工作,提出海事管理意见,并加强跟踪落实。

参与海事意见要争取提前介入,避免意见难以落实或无法落实的情况发生。

负责参与意见的部门事前应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上级部门参与意见前要征求下级单位的意见,参与意见后要及时将参与意见的情况及时通报下级单位和相关部门,以便在跟踪落实时协调与配合。

参与海事管理意见要尽可能采取书面形式,对征求海事部门意见的,应明确表达意见,对须征得海事部门同意的,应明确表达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

被指派参加相关会议的人员应在会后及时提交书面会议情况报告,说明参与意见的情况,并及时反馈水上水下活动主管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必要时要及时用书面补充意见或确认意见。

参与海事管理的意见要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以便于跟踪落实。

参与意见后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及时跟踪了解海事意见的落实情况,并要明确跟踪落实意见的部门。上级海事机构参与意见需要下级跟踪落实的要及时指示下级海事机构跟踪落实情况。同一项目的后续环节要注意先前意见的落实情况,要在项目审查、审核审批、竣工验收和口岸开放等环节落实海事管理意见。

对通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水上水下活动应进行通航安全评估。应进行通航安全影响论证的情形: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立项的对通航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涉水工程,在工程立项前应当申请海事管理机构组织通航安全影响论证;

在建设期间或者活动期间对通航安全、防治船舶污染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建设单位或者主办单位应当在申请海事管理机构水上水下活动许可之前进行通航安全评估。

《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审核申请应向项目或活动所在地的海事主管部门提出,同时提交以以下材料:申请文件、《通航安全评估报告》、有关部门关于该涉水工程或活动的意见(必要时)。

当地海事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通航安全评估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予以退回或要求修改。

对符合要求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按照职责分工,在审核权限内或由上级指定审核的,按要求及时组织专家会议进行评审。

不在本局审核权限内的,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后转报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由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按规定组织评审或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3.2.4 当地海事局对修改完善后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

不在本局审核权限内的,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后转报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对《通航安全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审核的,提出审核意见后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审核。

3.5 根据上级的指定审核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在完成审核后应及时将审核意见及修改后的《通航安全评估报告》报备上级海事管理机构。

水上水下活动许可 4.1 水上水下活动审批应遵循受理、审核、审批三分离原则,按照《海事执法业务工作流程》(第一部分)通航管理类有关要求进行。

4.2 水上水下活动许可申请应向项目或活动所在地的分支海事局政务受理部门提出。

对于涉及敏感水域活动的许可申请直接向有审批权限的海事管理机构所在地的政务受理部门提出。

政务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并及时将受理的申请及有关材料移交审批部门。

4.3 分支海事局按照审批权限,或根据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的指定或核准意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审批、签发水工作业许可证、发布航行警(通)告。

对不在本局审批权限内的水工项目,应在7个工作日内书面报上级核准。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施工单位申请情况、初步审核意见,并附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4.4 部直属及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按照审批权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审批、签发水工作业许可证、发布航行警(通)告,核准或指定相关分支局审批。

4.5 许可证应当注明允许从事水上水下活动的单位名称、船名、时间、水域、活动内容、有效期等事项。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4.6 从事按规定需要办理发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的水上水下活动,应当在活动开始前办妥相关手续。

4.7 审批部门应将审批的水工作业项目情况及时通知现场监管部门,内容包括:《许可证》复印件、航行通告、审批意见、监管要求等。

现场监管

在水上水下活动作业期间,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和作业船舶、船员的现场检查工作。

5.1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安全管理

海事主管机关应定期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文件和记录等方式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检查,原则每季度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5.1.1 对建设单位监督检查

(1)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落实情况;(2)对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情况;(3)安全隐患的排查及整改情况;

5.1.2 对施工单位监督检查

(1)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落实情况;

(2)水上交通安全制度和管理体系、施工安全保障方案、施工作业安全及防污染措施的建立、落实情况;

(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的建立、落实情况;(4)与作业船舶、设施安全协议的签订情况;(5)对施工船舶的安全管理情况;(6)安全隐患的排查及整改情况;(7)应急演练的组织开展情况;

(8)与施工作业有关的重要气象信息、航行警告、紧急通知的传达情况。

5.1.3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存在安全责任未落实、安全管理混乱等影响施工安全的重大隐患,应暂停该工程的作业,待隐患整改通过检查后再准予继续施工。

5.1.4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存在安全安全管理未有效实施、未落实通航安全评估提出的安全防范措施、未按规定采取安全和防污染措施进行水上水下活动、未经批准擅自更换或者增加施工作业船舶、雇佣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船 舶和设施进行水上水下活动等影响施工安全的一般隐患,应限定时间要求相关单位进行整改。若在限定期限内未完成整改,应暂停该工程的作业。

5.1.4 若施工作业期间发生一般等级及以上水上交通事故、污染事故或险情,应暂停该工程的作业,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5.2信息通报 5.2.1 负责现场监管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定期组织召开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分包单位以及船公司等主管安全的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了解涉水工程进展情况,通报工程通航安全情况及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通航安全工作要求。

联席会议应根据涉水工程的工期适时召开,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并形成会议记录。

5.2.2 负责现场监管的海事管理机构应与涉水工程施工单位之间建立通信机制,明确联系方式和联络人,确保重要海上风险预警信息、航行警告、紧急通知等能够迅速通知到施工单位,并由施工单位将相关信息及时通知到施工船舶;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将落实情况及时反馈海事部门。

5.2.2 对在港池、航道等通航环境复杂水域施工的涉水工程,负责现场监管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建立通航安全协调会制度。在作业前,召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引航部门、相关港航企业召开通航安全审查协调会,对施工方案、安全与防污染措施和应急预案进行讨论,明确船舶间避让措施和联系渠道等,落实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港航企业的安全责任,协调各单位共同做好施工期间的安全工作,并形成会议纪要。

5.3作业船舶、船员现场检查 5.3.1 原则上在核发许可证之前进行船舶准入现场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拟参加作业船舶存在较多缺陷应对该轮实施安全检查。完成船舶准入检查后,应将检查结果书面通知作业审批部门,明确是否同意被检查船舶参与水上水下活动。

5.3.2 对于无法实施准入检查的船舶,应根据申请方提交的相关材料作出水工许可决定,待船舶到达作业港口或水域时再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及时通报作业审批部门撤销及作业许可。

5.3.3 负责现场监管的海事管理机构做好施工作业动态监管,强化施工作业水域的现场检查和海上巡查,原则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每月对所有施工船舶完 成一次检查。

5.3.4 对于下列施工船舶应加大检查的力度,原则上每次必查:

(1)发生险情、水上交通事故或污染事故的船舶;(2)被连续滞留2次的船舶;

(3)出现配员不足、超载、不按规定报告等违法行为的船舶。

5.3.5 对于连续半年未发生险情、水上交通事故或污染事故;未被滞留;未发生违法行为的船舶可减少检查次数。

5.3.6 现场检查结束后,应填写现场检查记录,内容包括检查的时间、地点、方式、检查的对象、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

竣工验收 5.1 对于新建码头、航道等引起通航条件和通航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工程,施工结束后,项目所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应组织通航安全竣工验收。

5.2 建设单位申请海事主管机进行通航安全竣工验收时应递交以下材料:(1)通航安全竣工验收申请和竣工报告;(2)通航安全评估审查意见;(3)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

(4)施工图设计审批意见及相关的图纸;(5)导助航标志设置情况及效能验收意见;(6)有资质单位出具的扫测图等图纸资料;(7)海事主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5.3 通航安全竣工验收可邀请航海、引航、航标、设计、港口及航道工程等方面的专家参加。

5.4 通航安全竣工验收应根据通航安全评估及初步设计的要求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工程建设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港池、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回旋水域、连接水域及航道的三维尺度是否满足通航安全评估的要求;

(3)安全保障设施是否满足通航安全评估的要求;(4)导助航设施是否经过专题论证并通过验收;(5)水深扫测图等图纸资料是否满足要求;(6)查看现场是否存在碍航物。5.5 未通过通航安全竣工验收的工程,海事主管机关应不同意该工程进行试运营或通过竣工验收。

档案管理 7.1

7.2

7.3 7.4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4.10 7.4.11 7.4.12 7.5 7.5.1 7.5.2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职责负责权限范围内水上水活动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书、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记录的立卷归档工作。

水工作业档案应按照一案一档的原则进行归档。包含多个独立水工项目的综合性水工作业项目应归为一档。如卷内文件数量较多可分订数卷。归档的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分类清楚、保持联系、题名确切、易于查找,卷内排列系统条理,不得残缺不全。

根据水工作业性质的不同,应于水工作业竣工或水工作业项目验收后二个月内完成立卷工作。

根据不同的作业项目,以下材料的原件或其影印件应归入档案管理: 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批复及作业申请书; 证明施工作业项目被批准的有关文件、材料; 安全和防污染措施、安全责任制及应急方案;

有关打捞、拆解等作业方案,沉船、沉物所有人对打捞方案的意见; 与水上水下活动有关的技术资料、海图和图纸; 有关合同或协议书(须含安全保障条款);

施工单位的资格证书、经营许可证、法人资格证明文件; 作业船舶证书、船员适任证书;

有关审核会议、审查活动的会议材料、会议纪要、报告书、往来函件等; 施工作业现场监管总结材料; 航行通(警)告申请及底稿;

通航安全验收证明文件、竣工报告和扫测图纸。

根据水工作业项目性质的不同,水工作业档案的保存期限分为永久、长期(16至50年)和短期(15年)三种:

港口建设类、水下管道铺设等永久性建设项目水工作业管理活动或对海事监管工作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水工作业项目档案,应列为永久保管;

港口疏浚类等较大水工管理活动或在相当长时期内对海事监管工作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水工作业项目档案,应列为长期保管; 7.5.3 港口维护疏浚、扫测等一般性水工管理活动或在较短时期内对海事监管工作有查考价值的水工作业项目档案,应列为短期保管。水工作业档案原则上供海事执法部门在海事管理活动中使用。本单位工作人员查阅水工作业档案,应填写档案查阅登记薄,经档案管理部门同意方可借阅。

有关机构或利害方进行法律允许的查询时,须凭单位证明和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对一般性水工作业档案,经水工作业审批部门负责人和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查阅,对存在利害关系的水工作业档案,还须经本单位法规部门批准,必要时需报请局领导同意后方可查阅,水工作业档案一律不得借出档案部门。

水上水下活动管理人员

9.1 水上水下活动管理人员及通航安全评估专家应持有通航安全审核员证书。9.2 通航安全审核员证书分为通航安全审核员、高级通航安全审核员两级。

高级通航安全审核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培训、考试、发证。通航安全审核员由部直属海事局、省级地方海事局培训、考试、发证。具体培训、考试、发证规定另行制定。

下载关于落实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落实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