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条件对水产养殖影响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21:3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气象条件对水产养殖影响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气象条件对水产养殖影响的研究》。

第一篇:气象条件对水产养殖影响的研究

气象条件对水产养殖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气象条件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摄食、生长、发育以及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安徽省水产养殖气候资源丰富,但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因此,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服务是保证水产养殖生产成功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气象要素 气候资源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把发展名特优水产品作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建立主导产业链。河蟹、青虾、甲鱼等产品已初步形成从种苗培育到商品生产、保鲜、加工、出口一条龙的格局。目前,安徽省淡水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8.5%,产值达162亿元;河蟹、青虾、鳜鱼、甲鱼等名优水产品占全省水产总产量的25%。但因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安徽省水产业也频繁遭受巨大损失。环境温度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温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水温高低不但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对象的新陈代谢活动,同时,水温通过改变水环境其它要素而间接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根据不同品种的生物学习性,可将鱼类分为冷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和热带鱼类。

1.1 温度对水产养殖动物摄食的影响 鱼类是变温动物,水温只有达到其生物学上限温度才开始摄食。在适温范围,水温与摄食量呈正比。本实验以平均体重为150g的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在水族箱中分别设定不同的水温,研究水温与摄食量的关系,结果见表1。

上表表明,水温与尼罗罗非鱼摄食量关系显著。水温在18-30℃,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在32-35℃,随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反而减少。由此可见,30-32℃是尼罗罗非鱼最佳摄食水温。

1.2 温度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

水温与水产养殖对象生长的关系也极为显著。本实验于2003年12月-2004年6月在安徽蚌埠水产研究所进行。实验以中华鳖为研究对象,研究冬半年温室加温以及自然条件下水温与生长的关系。实验选择中华鳖平均体重约为20g,此时其大于15℃的活动积温为22-40℃。实验期间每4小时观测养殖池内水温,计算其日平均值;同时每月1日和15日测定中华鳖的体重。实验结束时,温室内以及自然条件下中华鳖平均体重分别为210g和34g左右(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可知,温室养殖池内水温对中华鳖的生长有直接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积温量逐渐增大,中华鳖的体重逐步增加。对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养殖对象体重与活动积温量呈较好的“S”型曲线关系。

复相关系数R2=0.97366 其中x—>15℃的活动积温(℃);y—中华鳖平均体重(g)。图2表明,实验期间中华鳖体重先减少,2004年5月1日之后迅速增加;从水温平均值看,1月底水温达最低之后开始上升,但2004年5月1日之前均低于15℃。2004年4月15日中华鳖平均体重比2003年12月1日减少2.72g。

1.3 水温与水产养殖疾病的关系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流行与水温关系密切,尤其是夏季,常出现热雷雨,使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当水温高于28℃时,草青鱼肠炎盛行;当水温高于20℃时,鱼类烂鳃病开始流行,水温27-34℃时最易发生;水温25-35℃时常出现出血性腐败病;冬季水温低于16℃时,罗非鱼肤霉病大量发生。光照条件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产动物的摄食、生长、发育以及存活等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光的影响。光照被认为是引起鱼类代谢系统以适当方式反应的指导因子。

2.1 光照强度对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量的影响

为研究光照强度与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量的关系,本实验以刚孵出2-4d的鲢鳙鱼毛仔为饵料,以尼罗罗非鱼(平均体长8.4±0.2cm)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周的观测,结果见图3。

由图3可见,400lx为尼罗罗非鱼最大摄食量的光照强度,光照太强太弱均不利于尼罗罗非鱼的摄食。二者的关系可用下式反映:

显著性检验R2=0.85438 其中:x—光照强度(lx);y—摄食强度(个/h·尾)。2.2 光照时间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光照能促进养殖水域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量,改善鱼虾生活环境。一般光照时间长,水体溶氧量高。受光合作用影响,晴天下午(15-17时)水体溶氧量最高,上层池水溶氧量呈饱和状态;黎明前,水体溶氧量最低,高产塘此时一般有浮头现象。

此外,养殖对象因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生育期对光照时间均有严格的要求。对某些淡水鱼类来说,日照长度的缩短不利于其生长发育;相反,在日照延长的情况下,便可促进其生育活动。例如在长光照条件下,罗氏沼虾幼体摄食时间较长,摄食速度相对较慢,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了幼体的同化效率。而中华鳖则喜欢栖息在安静、清洁而阳光充足的池边浅水中,当天气晴朗时,爬到岸滩、水泥台板或岩石上晒太阳。温室水产养殖生产中尽可能延长光照,满足水产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降水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降水可使淡水流入池塘,对水源困难的水产养殖场以及旱情严重的季节意义特别重大。降水还可增加水体交换,改善水质条件、增加水体溶氧以促进养殖对象快速生长。此外,降水改变养殖水体盐度,对某些有盐度要求的养殖品种影响更大。如南美白对虾适盐范围为2-25‰,最适盐度为10-35‰,在逐渐淡化的情况下,也可在盐度为1-2‰的淡水中生存。罗氏沼虾在出苗前和培养成蚤状幼体前期盐度应保持在14‰左右,虾苗淡化一段时间盐度可保持在1-3‰范围。结语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因此可根据本省气候特征,选用相应的水产养殖品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促进水产渔业的发展。此外,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各项水产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趋利避害,保持水环境的稳定,促进养殖对象健康、快速的生长。

第二篇:近岸水产养殖对海洋渔业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对近岸海洋渔业的影响

渔科1211 内容摘要: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锐减使得海水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养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由半集约化向高度集约化发展。特别是高密度网箱养殖和高位池数量增加,水体超负荷运载。大量外源性饵料、肥料等,致使水中氮、磷含量猛增,透明度下降,底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加重,病害逐年加重,赤潮频发,水质恶化。恶化的养殖废水排到近岸,对近岸海水环境造成影响。药剂、激素的不合理使用,对海洋生物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高密度水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不但开始制约养殖渔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使近岸海域的渔业水环境质量受到影响。

关键词: 水产养殖;污染;理化因子;药剂激素;生态环境

海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的改变和底泥环境污染的恶化。一般海水网箱养殖场多选在沿海半封闭的内湾,风浪小,水流较缓,有利于网箱、浮筏的架设,但这种半封闭的地理特征,使得湾内外海水交换速率缓慢,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如残剩饵料、排泄废物等不易转移和扩散,导致养殖自身污染的发生。采取高位池养殖的,高密度放养,通过不断投入饲料,以及一些鱼药甚至抗生素等来人工调制反自然规律的水体环境,并通过每天大量换新鲜干净海水来维持水产养殖正常生产活动。长期排放含大量残饵、粪便、死体、高浓度氨氮,亚硝酸盐,H2S,低PH的污水到近岸海域超过环境的承受力,从而使局部水域海水中氮、磷元素增加,透明度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水质恶化[9]。

1、养殖业对近岸海域环境理化因子的影响 1.1养殖水体中浊度和pH值的变化对海洋影响

何悦强等人对大亚湾网箱养殖区水环境质量的调查表明:短期内网箱养殖对海水的pH值、浊度无明显影响[5]。刘家寿等研究指出:网箱养鱼对水体的pH值无明显影响[1]。但长期进行大规模网箱投饵养殖,由于受有机碎屑、各种沉淀物等的影响,水体的透明度会有所下降,pH值也略有下降。

养殖水体的浑浊,主要来自残饵,残体,粪便以及藻类死亡解体产生悬浮物有机颗粒,而泥沙的进入也会引起水体浑浊。有机物颗粒和泥沙对水体的底质主要是颗粒沉淀后在底部厌氧微生物的厌氧作用下产生H2S、亚硝酸、氨氮等对水产养殖有毒害物质,使底质恶化;水体浑浊对水体的危害,主要是降低水体透明度,降弱光合作用,降低溶解氧。

养殖水体PH值较难稳定,而且对PH值要求也较严格。PH值变化主要来自水中CO2含量降低,包括光合作用弱,产CO2减少和底部有机物厌氧分解消产生酸性有害物质两个方面。

养殖日常换水排放的含酸低PH的废水,会影响近岸海水的缓冲体系,影响藻类及生态中微生物的活性,浑浊的废水影响光合作用,进一步影响海水自净能力,如果养殖单位密集,长期的排放悬浮颗粒的浑浊废水,会长期影响该区域的水体,甚至恶性循环。

1.2养殖对近岸海域环境溶解氧影响

水中的溶解氧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变化反映了海域水环境的质量状况。

养殖水体的低溶解氧排放到近岸海域,如果近岸海域水体环境较好的话,稀释作用会使影响不太显著或者几乎没影响。1.3养殖对近岸海域环境水体中营养盐影响

海水鱼虾高密度养殖需要投喂大量的饵料,其中一部分残饵及粪便等排泄物分解后的产物(N、P),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Braaten研究发现,海水网箱养鲑,投喂的饵料约有20%未被食用,成为网箱养鱼输出的废物[2]。Gowen等对网箱养大马哈鱼的研究表明,饵料中76%的碳和76%的氮以颗粒态和溶解态的形式进人海水中;还有一些研究表明,52%一95%的氮将进人水环境中[10]。Wallin和Haknis研究了养殖过程中磷的物质平衡,饲料中被鱼利用的磷仅15%一30%,约有16%一26%溶解在水中,其中51%一59%以颗粒态存在。张晓平对厦门西海域进行的调查发现,1998年海水养殖向福建水产总第114期海区排放的氮为538.4t,磷200.4t[3]。海水养殖的代谢产物,成了该海区的强污染源。海水养殖区的悬浮物、总氮、总磷、BOD、COD一般均高于对照区,pH值略低于非养殖区,透明度和DO低于非养殖区。这说明,海水养殖所产生的废物增加了水体营养物的总浓度,导致水体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

高密度的水产养殖中,日常排污都是排的聚集在底部的尸体,残饵,粪便,泥沙等沉淀物。由于鱼虾的底栖活动耗氧,底部溶氧较低,这些废物沉淀在底部,含较多的有机质,在厌氧微生物厌氧作用下产生大量氨氮、亚硝酸盐;平常养殖活动投入的大量的供鱼虾生长营养物质也会有一部分残留在水体中,在排污时候一起排放到近岸海域,向近岸海域水体补充N、P等营养盐,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长期排放,给水体自净造成负担,严重时与生活污水排放的营养盐一起作用可能会造成富营养化,最终可能会导致赤潮等。1.4海水养殖对近岸渔业水域底质的影响

海水养殖区的沉降量比非养殖区大得多。季如宝等在对贝类养殖的海湾生态系统研究中指出,在贝类密集区,生物的沉降作用非常明显[7]。Hatcher等人在加拿大UpperSouthCove贻贝养殖区进行了测定,发现养殖区的沉降量往往是非养殖区的2倍以上[4]。在瑞典的某一贻贝养殖区,每个养殖季节结束后底质增厚10cm左右。

水产养殖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的残饵、残体、粪便、泥沙等沉降在近岸水域底部,导致近岸海洋水域的底泥中,碳、氮、磷的含量比周围自然水体沉积物中要高,耗氧量亦高。当底泥堆积的有机物过多时将导致底质理化指标的改变,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旺盛,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硫酸盐,在还原环境中生成H2S。使近岸水域底泥沉积物显示硫化物、COD、无机氮和无机磷高含量的特征。2.海水养殖对近岸渔业水域生物的影响

2.1海水养殖对近岸渔业水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影响

养殖排放的废物中的残饵、残体、粪便以及残留营养盐等使近岸水域水体中营养物质逐渐增多,开始时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但随着时间的延伸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营养物质富集,水质恶化,光照下降,浮游植物的数量又趋向减少。不同藻类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水质不断恶化过程中,藻类的优势种群往往由硅藻变为蓝藻。

底栖动物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也是评价水质的指标。由于水产养殖排放的污染物使邻近水域沉积了较多的残饵和生物粪便,这些物质分解时需消耗大量的氧,导致其沉积物中的DO下降,底栖动物的数量显著减少。由此可见,高密度养殖对其一定范围内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会造成影响。2.2海水养殖对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

养殖排放的废物中的残饵、残体、粪便以及残留营养盐等使近岸水域水体中营养物质逐渐增多,水质呈现富营养化的状态,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同时,为经济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但不同藻类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不同,在水质不断富营养化过程中,有害藻类变为优势种群后,近岸海域会出现赤潮,使近岸海域水体恶化甚至生态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对近岸海域的渔业造成危害。即使水体没有发生富营养化,高氨氮、高亚硝酸盐的养殖废水也会对水域鱼类正常生长造成影响。

3.养殖中药品的使用对近岸渔业的影响 3.1药剂对近岸渔业水域的危害

由于高密度养殖,养殖水体环境普遍较差且较难调控,类如PH变化,氨氮含量变高,亚硝酸盐含量变高,都会对鱼虾的健康造成危害;而像蓝藻之类的有害藻类的增加,像弧菌等有害菌的增加,都会对鱼虾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日常管理中对水体的净化处理不及时,养殖的鱼虾就会生病,常见的肠胃、肝脏疾病和弧菌感染,这些疾病如果发现的足够及时,能及时通过平常投饵拌料调理正常,如果发现较晚,有些渔民就会用鱼药,更严重的会用人药来治疗,并且会加大剂量。残留的药剂随着每天的换水,会排放到近岸海域中,不仅会在水体中长期存在,还会通过生物链的作用会在动植物中积累,有些药物对健康水生动植物是有毒害作用。因为某些药物降解后会产生有害物质,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使用量过大,其在养殖动物体内产生残留后的危害更大。3.2激素对近岸渔业水域的危害

在养殖业中,鱼虾类生病是常见的事,鱼虾的肠胃、肝脏等生理疾病,当用鱼药进行治疗没有作用时,有些渔民就开始用抗生素以及一些其它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这些激素类药物在水体中会有残留,随日常排污排放到海域中,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会使高等生物的生长造成危害。这些激素在经济水产生物中的聚集,最终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激素类药物在人体内聚积,到一定量,对人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甚至使人体功能代谢紊乱,更严重的某些激素类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海水养殖一方面排放的低溶氧、低PH含有悬浮物的废水降低了水体自净能 力;一方面排放的残饵、残体、高氨氮、高亚硝酸盐、H2S、藻毒素、重金属等污染水体,增加水体自净负担。各个因素之间的连锁反应影响着近岸水域的理化性质,使近岸水域呈现向低溶氧、底质腐臭、高N、P的富营养态、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含量增加等环境恶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使近岸水域底栖、浮游动物减少,使蓝藻等有害藻类占优势种,最终使整个生态群落受到影响甚至受到破坏。

参考文献:

[1] 刘家寿,崔奕波,刘建康.网箱养鱼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水生生报,1997,1(2):174-184.[2] Braaten B,eta1.Polluntion on Norwegian fish farms [J].Aquaeuture Ireland,1983(14):6-7.

[3] Walain,M.And L.Hakason.Nutrient loading models for estimating the enviromment efects of marine fish farm [M].In marine Aquaculture and Environment edited by T.Makinen Copenhagen,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Nord,1991(22):39-55.[4] Hatcher A,J.Gent,B Schiield.Efects of suspen—ded mussel culture on sedimentation,benthic tespitati—on and ediment nutrient dynamics in a eoastalbay [J].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1994(115):219-235.

[5] 何悦强,郑庆华,温伟英等.大亚湾海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环境相互影响研究[J].热带海

洋,1996,15(2):22-27.

[6] 张晓平.厦门海域海上污染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1(8):38-41.[7] 季如宝,毛兴华,朱明远.贝类养殖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影响[J].黄渤海洋.1998,16(1): 21~27.

[8] 赵斌,丁庆秋,吴志文.外源氮磷添加对太平洋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生态模拟实

验[J].水利渔业,1994(5):18-20.[9] 陈慧娟.海水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福建水产.2007,9(3)[10] Gowen.R.J.And Bradbury,N.B.The ecological impact ofs almon farming in coastal waters a review [J].Oeeanogr.MarBio1.Ann.Rew.1987(25):563-575.

第三篇:水产养殖中溶解氧的研究

水产养殖中溶解氧的研究

一切好氧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都离不开氧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而稳定,约占21%,因此陆地上生物很少有缺氧的威胁;而水体中的溶解氧(即溶氧,Dissolved Oxygen,简称DO)却量少而多变。一般情况下淡水中饱和溶氧量只相当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1/20,海水中更少,因而水中的溶氧量成为水生动物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一个限制性因素,是水产养殖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水质因子之一。

然而在养殖生产实践中,长期以来由于普遍缺乏对水体溶氧进行及时有效监测,以及对水体低氧的潜在危害认识不足,很多养殖者往往顾及增氧成本,把养殖动物有无浮头现象作为水体溶氧是否充足的判断标准,看到鱼虾浮头以后才采取增氧措施,这实际上是把增氧当作一种“救命”措施而非科学的管理方法,常常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或降低潜在的收益。本文将就池塘养殖中溶氧的作用、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以及养殖条件下的管理措施等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为提高池塘养殖的水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溶氧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1.1 提供养殖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氧气

从能量学和生物化学的观点来看,动物摄食是为了将储存在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其自身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够直接利用的能量,而呼吸摄入的氧气正是从分子水平上通过生化反应为最终实现这种转化提供了保证。一旦缺少氧气,这些生化反应过程将被终止,生命即宣告结束。实践中人们对增氧能够解决养殖动物浮头问题和预防泛塘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正因如此,很多养殖者把增氧仅仅看成一种“救命”措施,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在此之前低氧早已对养殖动物和水体环境所造成了危害。1.2 有利于好氧性微生物生长繁殖,促进有机物降解

好氧性微生物对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至关重要,在有氧条件下,进入水体的粪便、残饵、生物尸体(包括死亡的藻类)和其它有机碎屑等被微生物产生的各种胞外酶逐步降解成为各种可溶性的有机物,最后成为简单无机物进入新的物质循环,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

1.3 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

氧气能直接氧化水体和底质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降低或消除其毒性。氧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直接将水中毒性大的硫化氢(H2S)、亚硝酸盐(NO2-)等分别氧化成低毒的硫酸盐、硝酸盐等。

1.4 抑制有害的厌氧微生物的活动

在缺氧条件下,厌氧微生物活跃起来,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发酵,产生许多恶臭的发酵中间物,如尸胺、硫化氢、甲烷、氨等,对养殖动物造成极大危害。在低氧条件下水体和底质变黑发臭,主要是因为其中硫化氢遇铁产生黑色的沉淀所致。水体中较高溶氧将对这类有害的厌氧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有助于创造合适的养殖环境。

1.5 增强免疫力

水中充足的溶氧还有助于提高养殖动物对其它不利环境因子(如氨氮、亚硝酸盐等)的耐受能力,增强对环境胁迫的抵抗力。处于连续低溶氧环境中的动物,其免疫力下降,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研究表明,水体溶氧长期不足时,斑点叉尾鮰对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及影响因素

水体中的溶氧是指以分子状态溶解于水中的氧气单质,而不是化合态的氧元素或者常见的氧气泡。氧气在水中的溶入(溶解)和解析(逸散)是一个动态可逆过程,当溶入和解析速率相等时,即达到溶氧的动态平衡,此时水中溶氧的浓度即为该条件下溶氧的饱和含量,即饱和溶氧量。

水中饱和溶氧量受到大气氧分压、水温、水中其它溶质(如其它气体、有机物或无机物)含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水中的饱和溶氧与大气氧分压呈正相关关系,自然条件下大气氧分压不会有大幅度变化,因此对饱和溶氧量的影响可以忽略。溶氧随着水温升高,饱和溶氧量下降;盐度对溶氧也有直接而明显的影响,随着水体盐度升高,饱和溶氧量下降。

大多数情况下,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实际含量低于饱和溶氧量,其数值取决于当时条件下水中增氧与耗氧动态平衡作用的结果。当增氧大于耗氧时,溶氧趋于饱和,有时还会出现“过饱和”现象,这一般会出现在晴天午后,藻类密度高、光合作用强的池塘中;当耗氧占主导地位时,水中溶氧开始持续下降,其结果将会出现低氧甚至无氧水区,此时可能出现养殖动物“浮头”,甚至“泛塘”现象。

在池塘养殖中,水中的增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放氧、人工增氧(机械增氧、化学增氧等)和大气中氧气的自然溶入,但在不同条件下上述几种增氧作用所占的比例也各不相同。富营养型静水池塘以光合作用增氧为主,高密度精养池塘以人工增氧为主,贫营养型水体及流动水体以大气溶解增氧贡献较大。

水体中的耗氧作用可分为生物、化学和物理来源的耗氧。生物耗氧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溶氧,大多数情况下,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呼吸耗氧占据池塘耗氧的绝大部分。化学耗氧包括环境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无机物的氧化还原。物理耗氧主要指水中溶氧向空气中逸散,只占据很小部分,这一过程仅在水-气界面进行。3 养殖池塘水体中溶氧的变化规律

任何时候,水中都同时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这些相互联系的过程决定着水体增氧与耗氧的动态平衡,使水中溶氧的分布与变化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又具有相对的规律性。

3.1 昼夜变化

在没有人工增氧作用的养殖池塘中,上层水的溶氧昼夜变化十分明显。通常情况下,下午高于早晨,白天高于夜间。白天随着藻类光合作用的进行溶氧逐渐上升,至下午日落前达到最大值,夜间由于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各种耗氧作用依然进行,因此水体溶氧会持续下降,至清晨日出前达到最低水平。但随着水层深度的增加,特别是在补偿深度以下,溶氧的这种昼夜变化也趋于减弱甚至停滞。

3.2 季节变化

池塘水体溶氧的季节变化也比较明显。一般而言,冬春两季温度较低,藻类生长受到抑制,光合作用弱,产生的氧气少,而此时水中生物量低,呼吸作用和化学耗氧下降,因此溶氧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小。夏秋两季水温高、光照强烈,藻类生长快,光合作用旺盛,释放大量氧气,水体增氧作用明显;但夏秋两季也是水体生物量、粪便、残饵、死亡的动植物尸体等各种有机废物含量最高、耗氧最强烈的季节,因而此时水体溶氧变化大,并会经常出现溶氧过饱和水区,低氧甚至无氧水区等极端溶氧水平,是水产养殖最容易出现溶氧问题的季节。

3.3 垂直变化

与盐类溶于水后均匀分散不同,溶氧在水中的分布呈现出从上到下垂直递减状态,这主要与不同水层所接收到的光照和温度差异有关。由于水体以及其中的藻类等物质的吸收,光线进入水中后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弱,到达一定深度后完全变成无光的黑暗水区。藻类只能在有光线的水层中生长并进行光合放氧,而耗氧作用却在每一个深度都不停地进行,从而使水体溶氧形成上层高、下层低、非均匀递减的垂直分布,这种现象常见于高温季节的深水池塘。低氧对动物的危害及其行为反应

溶氧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且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水质因子之一,水体的实际溶氧量受到其中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时刻变化。当水中溶氧不足时,首先直接对养殖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是通过影响水体环境中其它生物和理化指标而间接影响养殖动物,致使其生长、繁殖甚至生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轻则体质下降、生长减缓,重则浮头、泛塘,导致大量死亡。

4.1 临界溶氧和致死溶氧

水中溶氧低于某一水平时,养殖动物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开始受到不利影响,但并不会导致死亡,这时的溶氧浓度称为临界溶氧(Critical Dissolved Oxygen)。若溶氧继续降低,到不能满足生理上的最低需要时,养殖动物会因窒息而死亡,此时的溶氧浓度称为致死溶氧(Lethal Dissolved Oxygen)。临界溶氧和致死溶氧依动物种类和规格不同而异(见表1),并且受到水温、盐度等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例如,随着水温升高动物的致死溶氧下降。

4.2 动物对低氧的行为反应

当水中溶氧稍低于临界水平时,养殖动物开始表现出摄食下降、生长减慢、饲料系数增加,虾类脱壳频率降低,且经常在浅水区活动;动物经常群集在增氧机附近。长时间持续低氧会降低动物对环境胁迫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常常导致应激性疾病的发生。

在接近致死溶氧时,养殖动物将停止采食,因呼吸困难而大批游到水面吞取空气,发生严重的“浮头”现象。此时鱼虾运动活力很低,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如果浮头发生在上半夜或午夜刚过,表明水体严重缺氧,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否则会造成鱼虾大批死亡,甚至泛塘。池塘养殖中的溶氧管理

溶氧管理是池塘养殖水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项以动物的溶氧需求为基础、以观察和测定为依据,以预防为主、各种措施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在实际生产中,水中溶氧水平是否合适不能以鱼虾是否浮头为标志,而应以保证鱼虾食欲旺盛等正常生理需求为标准。我国渔业用水标准规定,养殖水体溶氧连续24 h中,必须有16 h以上大于5 mg/l,任何时候不能低于3 mg/l。

5.1 溶氧的测定 5.1.1 测定方法

水中溶氧可以用化学方法或仪器法测定,经典的化学测定方法是碘量法,此法测定结果准确度高,也被用来检验其它方法的可靠程度。碘量法测定水中溶氧需要配制多种试剂溶液,测定步骤也比较繁琐,耗时较长,因此多用于实验室测定,在实际养殖生产条件下应用多有不便。市场上常见的溶氧测定试剂盒,是另外一种以化学法为基础、根据目视色差来大体判断水中溶氧范围的现场快速测定方法,比较实用。但据笔者了解,目前所见的大多数此类试剂盒的灵敏度太低,导致测定结果的实用性降低。

仪器测定法是一种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的快速测定方法。养殖现场可使用便携式溶氧仪,只要将溶氧探头置于待测水体并轻轻晃动,结果很快就会以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由于溶氧仪相对较贵,且很多情况下因维护不当导致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使得仪器测定法在我国实际养殖生产中使用很少,远远不及其它养殖发达国家那样普及。但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上升,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便携式溶氧仪将会成为养殖现场主要的测定仪器。

5.1.2 测定时间和频次

一般情况下,每天测定1次即可,测定时间选择清晨和傍晚,由此可以知道池塘一天中最低和最高的溶氧水平,有助于判断水体溶氧是否处于合适范围,尤其是有助于预防“泛塘”等严重缺氧事件的发生。对于刚刚采取过消毒杀藻和施用好氧性微生物改良剂等处理措施的池塘,以及常出现溶氧问题的池塘,应尽可能增加测定频次。

5.1.3 测定位置

应在具有代表性的位置测定,所测结果应能反映大多数养殖动物所处环境的溶氧状况,因此不宜仅在水表层或增氧机附近测定。在任何情况下,测定池底溶氧对了解水体的溶氧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具有十分有益的参考作用。

5.2 增氧措施

养殖生产中,溶氧管理实质上就是通过采取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增氧措施,既能保证养殖动物处于一个良好的溶氧环境、达到最佳生产效益,又不至于过度增氧导致成本浪费。从整个养殖过程和环节来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2.1 加强池底清淤消毒,合理安排放养密度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在每两茬养殖生产之间干塘清淤,用生石灰对池底进行消毒并翻耕暴晒。这样既可杀灭病原生物,降低养殖过程中感染病害的风险,又可氧化底泥中的有机物,除去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底泥耗氧,起到间接增氧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水体的硬度和碱度,增加水体缓冲能力,有助于保持养殖过程中水质的稳定性。在投放苗种时应根据养殖种类、水体条件、进排水能力、设备配置、管理水平以及期望的产量和规格等合理安排放养密度。过高的密度将会导致动物个体之间的“争氧”,降低了生产率,经济效益反而有可能下降,同时还会增加管理难度和风险。

5.2.2 选择优质全价饲料,采用科学投饲技术

一般情况下,粪便和残饵是精养池塘中有机污染的最大来源,有机物降解过程会消耗大量氧气。投喂营养不平衡的单一原料或低质饲料,由于适口性不佳且消化不充分,将导致池塘中粪便和残饵增加;而优质全价饲料的消化吸收率高,粪便等废物排量少,从而间接增加水体溶氧。科学的投饲技术同样重要,应根据天气、水质、动物的摄食和生长等情况严格控制并随时调整投饲量,宜少量多次,避免过量投喂产生残饵。在养鱼池塘使用投饵机以及投喂膨化浮性颗粒饲料也有助于减少残饵。

5.2.3 控制藻类生长繁殖,提高天然增氧效果

浮游植物光合放氧是池塘水体溶氧的重要来源,很多情况下甚至是最主要的来源,但过盛繁殖的藻类夜间会因旺盛的呼吸作用而大量消耗水体溶氧,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应采取生物和化学等多种调控措施保持水中合适的藻类密度,到达理想的增氧效果。实际生产中藻类密度具体测定并不方便,根据水色和透明度来直观判断比较有效。不同的池塘条件和不同的养殖对象及养殖阶段,对水色和透明度的要求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保持嫩绿或浅褐水色以及25~40 cm的透明度是比较合适的。5.2.4 掌握水中溶氧动态,灵活进行人工增氧

在高密度池塘养殖中,人工增氧是养殖成功的必备条件,但通常也是养殖成本中除饲料以外的最大部分。出于对电耗成本的考虑,以及对低氧潜在危害的认识不足,很多养殖者对增氧机的配置和使用并不合理,很多时候把人工增氧当作一种“救命”措施。科学的做法是在了解养殖动物溶氧需求和水中实际溶氧水平的基础上,灵活启用人工增氧,既保证了水体中合适的溶氧水平,又避免了因不必要的过度增氧而造成的成本浪费。

机械增氧是人工增氧的最主要方式,其核心部分是增氧机,主要有搅拌式(如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等)和充气式(如射流式、气石式)两类,各有优点,应根据不同养殖条件分别选用或混合使用。开动增氧机可促进水体流动和水质均匀化,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散发水中的有毒气体。开机时间长短也应根据水体特别是底层水体的溶氧水平而定。在用电不方便的地方或应急情况下,化学增氧剂的使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2.5 清除野杂鱼虾,适时进水排污

池塘中非养殖动物(如野鱼杂虾、螺类等)不可避免地与养殖动物在营养和水体环境方面产生竞争,从而造成营养流失、环境恶化等危害,包括降低水体溶氧。应尽可能在放养前杀灭池塘及水源带来的野杂鱼虾,并在养殖过程中进行清除。如果条件具备,应经常补充新水,同时进行排污。注入新水可以及时而有效地改善水体溶氧,但需要注意的是注入的水应是没有污染、溶氧高,温度和盐度等与现有池水接近的新鲜水,否则会引进新的污染或造成动物的胁迫效应。

5.2.6 及时明察环境变化,预防突发溶氧事故

水产养殖中,一方面天气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水环境本身也在时刻发生变化,同时天气又对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水体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又会对养殖动物产生胁迫效应。实际生产中这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能在养殖过程中加强管理,及时明察,尤其是高温闷热和暴雨、强风天气应做好应急措施(机械和化学增氧),预防和处理突发的溶氧事故。

第四篇:水产养殖注意事项

高温干旱天气水产养殖注意事项

日期:2013年08月13日

7月份以来我省持续晴热高温天气,使大小河流、山塘、水库和池塘蓄水量急剧下降,有的鱼塘水位下降达三分之二,给我省水产养殖生产造成了不小的的损失。

持续高温干旱,使养殖塘水位下降,水温上升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据对水位较深的池塘水温测定,水温已高达36.2℃,超过了我省主要养殖生物的生长、生理极限。如我省养殖的大多鲤科鱼类,其适宜生长水温在15~32℃,超过32℃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升至34℃影响呼吸,37℃时失去平衡,41℃时出现痉挛和昏迷。海水蟹类的生长温度在15~32℃;南美白对虾尽管能耐35℃的高温,但其最适生长水温是25~32℃,36℃以上的高温造成摄食量大幅下降,影响蜕壳生长。因此,长期持续超过生长极限的高温,易使养殖鱼虾抵抗力下降。据我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全省7月份的养殖病害损失达到去年同期的3倍。其中,余杭2600亩乌鳢养殖,发病率达到57.7%,亩均损失4000多元。乐清某泥蚶养殖场有120亩池塘出现无症状的死亡现象,死亡率高达3.97%,经济损失近20万元。周边养殖场也有类似的死亡现象。嘉兴市嘉善县也有66亩养殖河蟹出现了高温导致的死亡现象。

当前正值养殖生物生长旺盛期,摄食量大,排泄物和残饵多,会产生大量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使水质、底质环境恶化,病原菌大量滋生,极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再加上近期高温干旱过后,可能出现雷阵雨天气,极易形成高温、低压、闷热天气,造成水体溶氧下降,从而导致养殖生物缺氧死亡。

因此,针对当前持续高温干旱和后续可能出现高温、低压、闷热气候情况,对水产养殖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适当减少投饲量。在持续高温情况下,更要注意科学投饲。可

适当降低投饲量或减少投喂次数,注意饲料质量,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免疫增强剂等,提高鱼虾的抵抗力。同时,要及时清除残饵,防治水质恶化。

2.适量加换新鲜水。有充足水源的地方要及时加换新水,并使池塘水位尽可能维持在最高水位。一般7~10天注入新水一次,每次换水10~15厘米。加注新水时,尽量避免将底质冲起。

3.及时开启增氧机。要增添增氧机、抽水机等机械设备,增加增氧次数,防止鱼虾缺氧浮头。要特别注意中午和后半夜增氧,雷阵雨天增氧,适当延长增氧时间,必要时全天增氧。

4.加强水质环境管理。生石灰改善水质效果明显,可每10~15天按每立方米水体25~30克的剂量全池泼洒生石灰一次。消毒3天后,施投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等,以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5.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气候突变。高温过后,可能出现雷阵雨和高温闷热天气,容易引起水质突变和鱼虾应激反应。因此请各养殖户注意气象信息,平时要勤巡塘,及时掌握天气、水质、鱼虾吃食活动变化情况,尽可能保持水体环境的稳定,预防鱼虾病害的暴发。

6.及时进行疏捕。要准确估算每个池塘的承载能力,对密度过高的池塘进行适当疏捕。已达到商品规模的可适当捕大留小,鱼苗塘要及时分塘养殖,降低养殖密度,力争把因高温干旱造成的渔业损失降到最低。

7.温室养殖要注意通风。

第五篇:水产养殖新技术

太阳能光催化植物净水方法

在养鱼水面设置太阳能光催化植物浮床,其上设置充气提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依次水平设置泡沫海绵、玻璃珠光催化反应帘、水栽植物。太阳能光伏发电带动充气泵工作,将空气送入提水管内放置的释气石,微气泡携水上升,提送至浮床,经泡沫海绵过滤和玻璃珠光催化反应帘,泡沫塑料海绵过滤后截留的固相杂质排除;水与玻璃珠上涂有的TiO2光催化薄膜接触反应,将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成小分子态的无机氮和矿化物,再经光催化处理后的水流经水栽植物,由植物营养吸收,净化水流出浮床,回落养鱼水域。本发明可在养殖水面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过滤净化、增氧,还可用于环保和绿地景观水域的水质处理。

浮岛式太阳能光伏纳米净水装置

由填料桶、布水盘、气提泵和太阳能光伏气泵装置组成;填料桶底部分别置有硬管和出水管,四周固定泡沫塑料浮体;填料桶内间隔设置至少两层筛网板,筛板间填充多种生物净水纳米功能材料;布水盘底部带有通孔,布水盘由槽板构成槽沟,各槽沟均连通;槽沟内铺设过滤海棉;布水盘覆盖在填料桶上;输气管置于硬管内;输气管一端联通充气泵,另端联接散气石,硬管上端口伸出布水盘;两块太阳能光伏电板分别与填料桶连接;太阳能光伏电板的输出线路通过充放电控制器的控制电路分别与蓄电池和充气泵的连接。本新型适合于野外养鱼池塘、污水处理厂、污染修复水域以及景观绿地。

鱼菜共生系统

鱼菜共生系统,是养鱼池与无土栽培植物组合的“黄金搭档”。养鱼污染的水,供植物吸收净化后,再返回来养鱼。系统中的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鱼、菜双方有利的方向流动,是物尽其用,无废化生产,属典型的生态循环经济。

目前正朝着两种趋势发展。一种是工业化养殖,国内外都已产业化运作,追求规模效益,规模越搞越大。例如,江苏省淮安市的鱼菜共生系统一个车间为2000平方米,湖北省宜昌市的鱼菜共生系统一个车间为3000平方米,浙江省外销规模有的已达1万平方米,并已成功地销售到意大利、新西兰、葡萄牙、俄罗斯、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另一种是休闲性“家庭版”养殖,追求的是袖珍化、平民化,搞超集约鱼菜共生,规模越搞越小。

鱼蛋白多肽水产饲料

在公知的水产饲料中添加鱼蛋白活性多肽、葵花粕、麸皮、鱼粉、矿质元素等;本发明既含亚油酸又含鱼蛋白活性多肽,具有对营养吸收好、营养均衡、可全面调理动物免疫机能;可增加幼苗成活率、提高生产性能。

池塘封闭循环水养殖废水脱氮的试验研究

确定封闭循环水养殖池塘系统对养殖水体的脱氮能力。循环净水系统主要有生物合成固氮、污泥吸附分离脱氮、光化学脱氮、微生物脱氮、物理脱氮等环节,采用海洋监测国家标准方法对系统中的养殖水体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系统对养殖水体中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0.37%~27.35%,22.45%~44.74%和22.00%~79.53%,脱氮解毒效果较好。

下载气象条件对水产养殖影响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气象条件对水产养殖影响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产养殖技术资料

    水产养殖技术资料 (一)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1、水质要求:养好一池鱼,必须管好一池水。水质必须符合鱼虾蟹类的生理要求并能满足它们的生长繁殖所需。 2、执行标准:我国国家标准......

    水产养殖5则范文

    水产菌液EM 效果: * 增进健康,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 * 促进生长发育、增重,增加产量; * 改善肉质; * 净化水质,改善环境,延长换水间隔。 *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用法用量: 1、 池塘养殖,......

    水产养殖实施方案

    尤溪下游流域水产养殖整治工作方案根据《尤溪下游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要求,为了彻底解决尤溪下游水产养殖污染问题,改善尤溪流域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维护广大群众的......

    水产养殖发展前景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1-05-03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非常看好,据了解,中国内陆可养水面为2734万公顷,目前仅开发利用536万公顷,只占可养面积的19.6%。但是我......

    水产养殖承包合同

    水产养殖承包合同 甲方(发包方): 肥东县众兴乡华光村王小郢王西村民组 乙方(承包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订立以下合同条款如下: 一、......

    水产养殖论文

    论述水产养殖如何与传统动物养殖以及种植业相结合 学生姓名:宋腾飞学号:20095071339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 指导教师:黄斌职称:教授 摘要: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

    对特种水产养殖的认识(精)

    对特种水产养殖的认识 大自然充满了无数的神奇与奥妙,我从小就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好奇心,特别是动物之类的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平时也爱看一些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类的节目但......

    pH值、水硬度--对水产养殖(本站推荐)

    PH值,水的硬度,溶氧,亚硝酸盐,氨对鱼的影响 (PH值篇) PH的定义: pH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这个概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