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梁家河学习专题党课——从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看作风建设
梁家河学习专题党课——从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看作风建设
各位同志下午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到习总书记曾经插队工作过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一路走来大家都应感受颇深。自党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引领着中国走进了新的时代,我们相信在梁家河的生活、工作对他养成严谨务实、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在这里也将围绕作风建设进行深入的交流。
谈到作风建设,我想问问大家什么是“作风建设”,或者说党的作风建设是什么?
党的作风建设是指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决定着党的命运,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就讲到“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由此可见党的作风建设,不仅仅是我们每名党的日常工作学习态度和状态,更是关系着党的前途命运、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
自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全国苏区、白区和红军代表会议参加的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上上,做了提题为《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作风”的概念。到时如今整整80年过去了,我们的党在作风建设的道路上做出的不懈的努力,1938年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1942到1945年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对革命胜利和掌握政权后,防止“糖衣炮弹”而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1952年提出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虽然1966年之后的十年**将党的优良作用破坏殆尽,改革开放以后的几代中国领导人,为党的作风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运动,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建立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尤其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党的作风建设又被提高到了更高的高度,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学习教育活动、“全面从严治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肃清风、树正气,解决了一些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逐步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正在培育,先进纯洁的党内政治生活得到重塑。
80年的风雨历程,我们的党勇于去恶瘤、除顽疾,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道路,全力迈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参观学习,看要看的是习总书记当年学习生活工作的艰苦环境,学要学的是习总书记在这相艰苦环境下的优良作风。在这里我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能记得我们从今早7:10集合,是历经多长时间到达梁家河的?
2个小时20分钟高铁,将近4个小时空调大巴,用了整整6个小时到达了这里,相信许多人下车后的第一个动作都是伸伸腿、伸伸腰吧,真是的做的太久了。可你们知道当年习近平来到这里是用了多长时间吗?
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和1000多名北京知青乘座“知青专列”,从北京出发,经过河南,过黄河大桥,沿着陇海线,一路到了西安。没换车,火车又开到了铜川。抵达铜川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第二天早上一两百辆大卡车接上他们又向延安进发,一天到达延安,再一天才到达梁家河,过了延安之后,卡车的数量越来越少,每到一个知青点就会有些车和人留下,到达梁家河的时间,几乎内有几辆车了,习近平插队有“三最”,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当年习近平来到梁家河的时候年仅15岁,15岁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个孩子,习近平却在这个艰苦的地方,磨练出了坚定的意志、锤炼出了扎实的作风。王宪平是梁家河的一个普通村民,当年就是他接习近平一行人来到村里,在接人的时候有两口特别不起眼的箱子,看着很陈旧,但搬着却是死沉死沉的,到后来他才知道那两口箱子都是习近平的,箱子里装着满满都是书,你说那能不沉吗?1969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度,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考试交白卷,得分是“鸭蛋”那是光荣,没有人上学、没有人读书,可习近平没有被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他热爱读书、他痴迷读书,在文化生活匮乏,生活环境闭塞的环境中,习近平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读书,每天下地回来,他吃完饭就看书,天黑了就点一盏煤油灯,那时所谋的煤油灯,就是在用完的墨水瓶里倒上煤油,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因为光线暗,总得凑得很近才能看,煤油经常熏得习近平脸上、鼻子上全是黑的,即便这样艰苦,习近平每天也是要看到困得不行了才睡觉。这就是习总书记的锤炼的学习作风,反观我们现在,每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环境中,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有多久没有捧起书本认认真真看一本书了?”
好了说了学风,我们再说说思想作风。思想作风是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指导思想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和特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的体现。首先我觉得应该先讲讲习近平的坚定理想信念。文革期间,家庭成分对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妈妈的69级的西航技校学生,因为家庭成分是小商,所以一直没有加入共青团的机会。这样的问题对习近平的影响更大,当年他是作为“黑帮子弟”到陕北插队的,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农村的“地、富、反、坏、右”是不能入党的,像习近平这种“黑帮子弟无论多么上进,对党多么忠诚,那入党的希望都是非常渺茫的。习近平出生自革命家庭,他对党的忠诚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他反反复复写入党申请书递交党组织,超过十余次,但因为他父亲习仲勋的所谓问题,每一次都遭到冷遇,但他没有放弃,凭着自己对党的无限忠诚,一次又一次的写入党申请书,最后在延川县委书记申易的全力支持下,习近平终于光荣加入了党组织。他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在日常劳动中得以锤炼,那个时候在农村劳动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习近平在劳动中乐于吃苦、肯于卖力,甚至比当地的村民干活还要拼命。在夯石的时候,习近平没有手套,他直接用手抓住绳子,再用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手就磨的全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他都是拼命往前冲。回头看看我们,举个身边的例子,今年高温期间因为机关大楼电器线路老化,工厂对机关各办公室的空调开放提出了要求,要求有两部空调的办公室,高温期间只能开启一部空调,但在后期检查中我们发现,还是有办公室同时打开了两部空调机。说到此我只能说,我们的作风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最后是工作作风。刚才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都听了习近平当个修坝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对他为了建坝努力说服村民,为了打坝起早贪黑的工地上,用现在的话就是“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作风而感动,他在梁家河的七年,是艰苦生活的七年,是实干肯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今天我们参与活动的大多是各单位的党小组长,党小组长是党的组织作用发挥的关键,是党联系党员带动群众的重要依助。如果说党和人民群众是血肉亲情,那是打断了骨头还的联着筋呢,骨是有党的组织脉落,筋是党的思想牵引,有了了组织脉落、有了思想牵扯,这支只连着筋骨的手臂能正常活动吗?恐怕是不能吧,而此时我们的党小组长就是一个个连接组织的肌肉束、表皮层,传输血液的毛细血管、主动脉,只有我们的党小组长发挥作用,才能将这支手臂正常的运转起来。党小组长的作用有哪些?首先是党建骨干作用,刚才说过了党小组长是党发动党员联众群众的重要依助,每个党小组长要认识到个人工作的重要性,在党建工作推进中,主动学习、认真领会、勇于实践,将促进工厂各项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二是生产推动作用,每位党小组长要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三是和谐助力作用,党小组长与党员群众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要善于发现周围同志的困难,积极给予帮助和解决,近期工厂出台的“安全维稳管理工作办法”就需要各位党小组的参与,及早发现问题,帮职工解忧,为企业助力。第四是示范带头作用,党小组长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同与普通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因此你身上有党小组长的职责,在,从一名党小组长身上就能看到一个单位、一个车间整体党建工作的精神风貌,所以每一个党小组长要在党员和群众中,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每一名同志,在促进单位和谐发展的同时,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第二篇:平中学习《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平洛镇初级中学 八年级(1)班
雍智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讲述人的回忆,再现了习近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书中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宝贵教导。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应该努力学习,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应该学习习总书记吃苦的精神,把学习搞好,把人做好。
学习《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平洛镇初级中学 八年级(3)班
张 婷
近日,我校组织青年团员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让我感触很深,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向习总书记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磨砺成长进步,在读书方面做到以下内容: 要爱读书,善学习。从好几个人的访谈中,都能看到习总书记有“读书瘾”,他利用一切零碎时间读书。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努力学习,勤学善思,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把读书学习当作一个好习惯,一种生活态度。
学习《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平洛镇初级中学 九年级(1)班
王方方
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学生要要永怀感恩之心。习总书记把群众对他的点滴关心和帮助,化作干事创业的热情,心怀感恩,在破解难题中引领梁家河百姓发展生产,过上好日子。在习总书记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心系梁家河的群众,时常去看望他们。我们做人也是一样,要感恩老师、感恩父母。
学习《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平洛镇初级中学 九年级(2)班
张丹丹
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觉得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敢担当、勇担责。遇到事情推诿扯皮,遇到困难和问题怕自己说错话或者做错事被学生抓住把柄,不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而是直接推给老师,这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干部的一贯做法。如果我们学生部都这样,那我们的工作如何开展?所以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扎实工作、努力奉献,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班级环境。
学习《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平洛镇初级中学 九年级(2)班
刘江燕
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觉得作为一名学生要爱学习、会学习。首先,要爱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面多次提到习近平去梁家河插队时提的两个箱子里面全是书,而且不管多忙多累他都把读书学习放在第一位。现在的学生闲暇之余都沉迷于网络,上网、打游戏,我觉得学生还是应该多看看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其次,要会学习。
学习《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平洛镇初级中学 九年级(3)班
田娜娜
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觉得作为一名学生要肯吃苦。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从一个人的成长看,吃苦是必然过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要多吃苦、吃大苦。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
心得体会
自从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后,我努力把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普遍性、客观性真理转化为实践,深感学总书记讲话就是学真理,是早学早受益、深学深受益。坚持把“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作为约束自己的政治纪律、工作原则和实践标准,同时还应该在学习《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时学在前列、用在前列、走在前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领袖人物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员党性教育等方面的一大探索创新。我们既要将这本书当作“史”来读,更要将这本书当作“经”来读,做到经史结合,实现教育效用最大化。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领袖论的生动教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向我们展示了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风范的“黄金时期”的成长过程,以直观生动的事实,让我们深刻领会到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建立在多么坚实、多么深厚的根基之上,让我们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权威观、领袖论的科学性、重要性,让我们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运动、党的事业发展对总书记这一领袖的需要和依靠是内在的、必然的。比如,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总书记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这“三个最”与书中提到的另外“三个最”,即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怀抱,哺育成长。当年梁家河的“三个最”中已经蕴含着当今大国大党领袖“三个最”的初始密码。学习这本书,就是要通过了解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深化对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
其次,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重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总书记这一当代中国党性最强、觉悟最高”的领袖人物在青年时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学习这本书,就是要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向总书记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进而寻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强大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
第三,这是一本关于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论的权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是一本总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做群众工作的教材。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堂党的群众工作精品课程。学习这本书,就是要学习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我认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认真研习、领会精髓、把握要义。一是要深刻把握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统一;二是要深刻把握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的统一;三是要深刻把握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实践特质与理论特质的统一。
一、要善于从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学习领悟总书记的“思想历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从大视野、大环境、大格局来认识理解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从源头上深刻理解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二、要准确认识深厚思想根脉。七年知青岁月,为总书记提供了一个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原点(人民群众实践),在诞生毛泽东思想的地方(延安),在孕育邓小平理论的时间(文革结束前夕),系统进行实践、学习、思考,从而实现思想发展的宝贵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要自觉认同绝对思想权威。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总书记的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
总之,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要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 “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要把思想养分与精神养分结合起来,既要了解总书记重要思想的起点和源头,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又要注重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精神养分,以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政绩观,为公安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二0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第四篇:从《梁家河》中学习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从《梁家河》中学习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近期我认真读了《梁家河》,就从这本书入手讲一下我的感受。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的生活需要奋斗,这就需要激发我们广大干部的干事热情。新时代我们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作为年轻干部更是如此。《梁家河》讲述了青年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就是一个年轻干部在黄土地上的担当和作为。
担当就是扎根农村,脚踏实地。1969年习总书记作为知青被分派到梁家河,梁家河有60多户、200多口人,一条小河从村子中间穿过,村民们散居在小河两边依山而建的窑洞里。窑洞外是满目峭立的黄土山,到晚上能看到的最大平地也不足100平米,简直就是山顶洞人的生活。城市与农村的差别,繁华与贫困的对比,开放与封闭的分裂,给他第一年的插队生活蒙上了重重的阴影。之后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回到北京又回到梁家河,再见到他时,像是换了一个人。他主动表示要扎根农村,斩断归途。由被动到主动,习近平真正体会到了团结群众的意义,由此他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农村的环境差,跳蚤满地,厕所又脏又臭,也没有条件洗澡,这些他都一一克服。干活更是从不“撒奸儿”,在农闲的冬季打坝,炸掉冻土、掏土、推车拉土、夯土,相当艰苦,手上磨出老茧。这些都被百姓看在眼里,纷纷称赞“好后生!”同时,他还给青年人理发,当游泳教练,眼里没有高高低低,看不起谁,真正成为梁家河的一分子。
作为就是敢想敢干,知行合一。习近平当选为梁家河党支部书记后,为村里办了不少好事,他敢想敢干,不畏艰难,在实干中掌握真知。一是在梁家河沟口打了一座水坠坝。这个计划一出来就遭遇到实质性问题,沟口有村民的祖坟,涉及到村民的利益。他从管理村里红白事的“总管”黑子入手,让黑子出面游说村里长辈并在最终获得成功,之后找水利部门,查水文资料,制定施工标准,带头抢着干累活重活,最终把打成了坝。二是建沼气池。他亲自到四川去考察学习,确定有可行性之后向群众宣传,着手实验。建的过程并不顺利,难题一个接着一个,都被他以实干精神一一化解。当点燃沼气升起一尺高的火焰的时候,“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被打破。之后他又办起了铁业社、缝纫社、磨坊、菜园,带领社员打了一口甜水井,开设扫盲班组织大家学习,受到大家一致称赞。他遇事不怕事,爱学习勤思考,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那么,新时代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到新担当新作为? 我想首要的一点就是不忘初心,践行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想着群众,事事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其次,练就过硬的本领。习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终身学习已经到来。
最后,大胆突破,勇于试错。青年习总书记之所以能在梁家河有所作为就在于他的敢想敢做,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在实干中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最后的最后,套用书中一句话:XX这个地方,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必将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我准备好了。
第五篇:从调查数据看作风建设
从调查数据看作风建设
在坚持中见常态 向制度建设要长效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4-15 06:45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的情况如何?人民群众对改进工作作风是否满意?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还存在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今后应从哪些重点方面进一步努力改进作风?
让我们通过河南、云南、杭州等省市的调查数据,看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大多数群众认为作风有“明显改进” 但省直单位和基层存在差异
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多不多、程度重不重,作风改进怎么样,群众看得最清楚、心里最明白。
日前,河南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省政府纠风办)会同河南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调查,收集分析了30.68万份样本资料,发布《2014年河南省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状况分析报告》。在8325名问卷调查被访者中,97.6%的人认为身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改进,其中5889人选择“明显改进”,占总数的70.7%。
在调查中,87.2%的受访者认为公款大吃大喝明显减少。此外,公众选择公款旅游、大操大办婚丧喜庆、违反工作纪律、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等问题明显减少的比例也较高。
来自云南省“群众评议省直机关作风”的调查结果也反映出这一变化。在有85万人次参加的网络调查中,92.89%的群众对各省直单位改变作风、转变职能、提高效能、建设机关队伍等方面感到“满意”或“较为满意”。
杭州市开展的全市作风建设情况民意调查显示,认为作风建设“成效显著”的占57%,认为“较有成效”的占36%。
公众对干部工作作风问题减少的感知,表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逐渐在党员干部群体中落到实处。
对此,群众最有发言权。“有些豪华酒店,过去上千元一斤的海鲜不见了,过去不敢进、吃不起的高档酒店,如今放下身板,以实惠的价位向市民频频招手。”这是郑州市民小王在接受问卷调查时吐露的感受。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溪南社区刘惠英老人说,这两年党员干部开会不进“馆子”,年底不买“节礼”了。反之,我们的福利待遇提高了,我发现光是每月的养老金就提高了200元。
纪检干部的切身体会也印证了这种变化。河南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孙玉会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突出问题确实少了。去年暗访的时候,一个晚上能查到一二十张发票、几十辆公车,现在一晚上只能查到二三张发票、四五辆公车。”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对河南省省直单位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省辖市、直管县。据对18979人的现场问卷调查显示,对省直单位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表示“满意”的被访者比例达74.9%,对省辖市、直管县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表示“满意”的比例为53.9%,低于省直单位21个百分点。48.7%的被访者认为省级党政机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力度最大,而选择市级、县级、乡级的比例相对较低。
一些问题顽疾仍存且形式更隐蔽 办事拖延群众最反感
作风有改进,但“四风”作为多年顽疾,树倒根在。比如,公款吃喝问题依然不少且形式更隐蔽。一些党员干部不敢公开大吃大喝了,但吃喝从高档餐馆向内部食堂、小饭馆、农家乐、私人会所、企业转移。还比如,有的公车不敢私用了,但私车公用,用公家钱养私车,违规行为更加隐蔽。
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509起、处理2076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228人。
河南省的《分析报告》也体现出这一点。对下一步需要加大力度查处哪类违规违纪问题,54.4%的被访者选择了“收送节礼、红包”,50.5% 的选择“公款大吃大喝”,50.2% 选择“违规配备使用公车”。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日渐深入,一些攻坚点、难点也透过调查报告浮出水面。在河南的《分析报告》中,有部分受访者认为,官僚主义问题在某些省直单位较突出,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提拔任用、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问题在一些地方仍较突出。
这表明,一方面,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有目共睹;另一方面,整体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尚有差距。对此,要保持头脑清醒,充分认识“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四风”问题的病原体并没有销声匿迹,顶风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重压之下花样翻新,必须坚决防止反弹。
据河南省调查分析,在8325名问卷调查被访者中,68.2%的被访者认为当前慢作为、办事拖延、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突出,已成为老百姓反感和诟病的问题。
同样,杭州在调查中,有65.33%的群众对党员干部相互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的作风最不满意。
这种“为官不为”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重视。公众对行政机关人浮于事、庸懒散拖、推诿扯皮等现象十分不满,应该成为今后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多策并举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 重在健全机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同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其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党在人民群众心中形象。
河南的《分析报告》表明,在2014年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考核问卷调查中,公众对省直单位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满意度高于省辖市、直管县,群众对一些基层单位问题反映比较强烈。
如何解决这一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孙运锋表示,要加强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使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能够及时得到制止纠正。4 要畅通监督渠道,建立健全基层信访网络体系,确保群众能多途径对作风问题进行监督和举报。
对此,一些省区市也积极探索实用管用的举措。青海省采取“下沉一级”扩范围的方法,将监督检查范围延伸到各市州所属县区市及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乡镇、街道、基层站所和服务行业、执法单位等。河北省则在继续狠抓省市纠“四风”工作的同时,以县以下为重点,加大明察暗访、执纪监督力度,向下传导压力。
在河南的《分析报告》中,60.9%的被访者认为“监督机制不完善” 是制约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最主要因素,在所列多项指标中位居第一。同时,40.6%的被访者选择了“规章制度不健全”,选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惩罚力度不够”的比例均为41.9%。
改进作风根本上要靠制度、靠规矩。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常态化将重点从六个方面推进:着力推进作风建设源头防治常态化、宣传教育常态化、监督检查常态化、执纪问责常态化、巡视巡查常态化、考评考核常态化。
同样,西藏自治区制定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系列配套制度,并完善了基层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制度,狠抓协作、举报、公开曝光等机制。吉林省纪委探索纠正“四风”常态化机制,通过落责任、勤检查、严处理、真追责、多通报、勇创新、定规矩推进作风建设落地。
据了解,河南省委将今年确定为“主体责任落实年”,以主体责任的落实统揽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工作。强化“一案双查”,对‘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案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同时,将推进作风建设巡视巡察常态化,持续开展作风建设常规巡视,着力发现党员干部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来源:2015年4月15日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