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读书笔记[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21:4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读书笔记》。

第一篇:《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读书笔记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读书笔记

在本学期的专业课,人类学名著导读这门课上,我选择了《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这本书,这是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先生的著作,我在读完了这本书后,对饮食人类学的一些观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深刻的体会到了马文﹒哈里斯先生的“主位”与“客位”的研究方法的生动和实用。在本书中,马文﹒哈里斯先生正是通过运用这一方法,成功研究了世界范围内大众饮食习惯的多样性和饮食文化的灿烂多彩。并且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大家并不熟知的饮食习惯和一些长久以来被误读的饮食现象,纠正了大家的错误看法,让我们重新整理了自己对于饮食的态度,受益匪浅。也引导我们将一些正确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饮食结构引入我们自己的生活。其实在读了这本书,并且将其中的一些饮食建议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我的生活与人类学的接近(也可说是目前唯一的一次)。

一、对该著作作者的个人学术经历和基本学术观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

马文﹒哈里斯是中国读者已经熟悉的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他的《文化唯物理论》、《文化的起源》等著作在80年代就有了中文译本。他的著述十分鲜明,观点独到,视野开阔,高深而又平阔,雄辩而又详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1927---2001),大学期间于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人类学,师从查尔斯﹒维戈力,研究生期间曾前往南美的巴西从事田野工作;195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后又去过莫桑比克、厄瓜多尔、印度等地调查;1963年任该校教授,并于1963年至1966年任人类学系主任;70年代转任佛罗里达大学。主要著作有: 1964 《文化事物的本质》 • 1964 《美国种族的模式》 • 1968 《人类学理论的兴起》

• 1971 《牛、猪、战争和女巫:文化之谜》 • 1978 《文化的起源》 • 1980 《文化唯物主义》 • 1983 《文化人类学》

• XXXX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

在哈里斯的理论建树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他的主位客位研究方法和文化唯物主义理论。

• 哈里斯在《人类学理论的兴起》一书中首次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在该书以及后来的《文化唯物主义》中,他批评了包括新进化论学派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类学派的理论,力图建立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哈里斯认为,使用“客观的”和“主观的”这两个范畴来研究社会文化现象,常常会得出不恰当的结论或者引起混乱。因为一般的唯物论者会断言“客观的”就是科学的,而“主观的”就是非科学的。但是,实际研究中,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都能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即从参与者本身的角度和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考虑。

并且这两种角度都是科学的。为避免混乱,他建议使用“主位方法”和“客位方法”的概念。

借用以上概念而形成的“主位方法”的特点是,提高本地人中提供信息者的地位,将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而“客位方法”的特点是,提高旁观者的地位,将他在描述和分析中使用的范畴和概念作为最终的判断。

检验主位分析是否恰当,要看它是否与本地人承认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或恰当的论述符合。在用主位方式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力图像一个本地人那样思考和行动。而对客位分析恰当程度的检验,则主要是看它生成有关社会文化异同的原因的科学理论的能力如何,研究者使用从科学语言中得来的不同范畴和规则的解释力如何。

哈里斯认为,每一社会首先必须解决生产问题,即在行为上首先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要;因此必须有一种客位行为的生产方式。其次要在行为上解决生殖繁衍的问题,避免人口出现破坏性的增加或减少;这就需要人口在生产的方式。第三,有必要通过组织保持组成社会的各群体之间的和与其他社会之间的安全有序的行为关系。根据组织的重点是在家庭群体基础上或是在整个社会的基础上,又可以分为家庭经济与政治经济两种。最后,人类语言和符号对人类心理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出现文学艺术、科学、仪式等客位上层建筑。

这样,我们就有了生产方式、人口再生产方式、家庭经济、政治经济和上层建筑五类。将一、二类与三、四类分别合并,社会就划分为基础结构、结构和上层建筑三部分。在此之外,还有思想,如宗教、亲属关系、政治思想、神话、哲学、美学、价值观念等,这可归为思想的或主位上的上层建筑。他认为,这一部分上层建筑只能从参与者那里获得或由观察者推断,是关于行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信仰、人生观等,也就是说,前面的三部分都是行为方面的,而这一部分是思想方面的。他指出:“文化唯物主义所断定的社会文化体系的普通结构„„依赖于思想与行为的区别及主位与客位的区别。” •

文化唯物主义这样主张:客位行为的生产方式和人口在生产方式,决定客位行为的家庭经济和政治经济,客位行为的家庭经济和政治经济又决定行为和思想的上层建筑,为简洁起见“可以把这一原则称为基础结构决定论的原则。• 总而言之,哈里斯的理论观点基本上借用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同时吸取了新进化论其他代表人物的一些思想。

不过,他将人口在生产列入基本结构部分,强调它的重要性,同时又划分出结构这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他的创新。他自称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存在决定意识”的思想;但是反对唯物辩证法,主张用主位方法与可谓方法来代替它,因此,他不大同意思想的上层建筑对基础结构的反作用。他这种简单和机械的“技术——生态”或“技术决定论”的理论观点,后来遭到不少人类学者的批评。

二、对该著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陈述和总结

这本著作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译者为本书写成的中文译本序和本书的前言,第二部分是哈里斯先生通过结合饮食人类学的相关内容而重点介绍的世界上的一些鲜明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饮食文化现象,第三部分则是作者以现代人类学者的视角,通过对比创作本书的素材而对当代人类的饮食结构提出的一些倡议和调整。第一部分、前言部分

马文·哈里斯从肉食主意与素食主义的争执入手,把人类社会中由吃所引发的种种奇特现象和习俗作为解析的对象,引导读者走进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同时也促进了饮食人类学的发展。

饮食人类学对人的概括很简单,即“人是一种杂食动物”,这也是这本书反复强调的一个基点。同时,这本书也对世界上诸多的肉食禁忌,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美国人不吃马肉,印度人不吃牛肉等现象作了透彻的剖析,为宗教禁忌找到了科学的基础,因而本书中的观点是理性的,书中引用的生理学、病理学、精神医学、药学、营养学、农学、畜牧学等诸多前沿领域的文献和新成果,为本书的内容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我们可以对人类的饮食习惯发展,以及一些特殊的饮食习惯,如食人习俗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也是我们进一步了解自身所必读的一本人类学著作。

第二部分、第一章至第十章 A.第一章.好想还是好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食物总是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容易想到这些食物。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这些日常所食用的食物能够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并且我们的肠胃可以吸收和消化这些食物。虽然“人类是杂食动物”,但这并不能表示人类可以吃世界上任何一种食物,同时也说明了,世界上任何一个生物群体,他们的饮食范围其实都很窄小。

在此,援引书中的一句话“一种食物,它在滋养我们的胃之前,先要滋养我们的大脑。”也就是说,我们选择食用一种食物的原因,从人类大脑最本质的第一反应解释,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明确的给出了必要的反馈信息,即我们的身体需要它,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口味选择某种食物之前,我们的身体就已经预先计划好了我们应该吃哪种食物。

关于世界上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有迥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哈里斯也将其归因为是自然地理环境使然的因素。如在热带太平洋海岛地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热衷于食用一种叫做佛头果的水果,它美味异常,更兼有各种珍贵的营养素,但由于佛头果是严格意义上的热带水果,俄罗斯人是不会在日常生活中想到它的。同样的,美国人热衷于吃牛肉,中亚伊斯兰国家的人民不吃猪肉,古罗马帝国的人对于一种腐鱼酱情有独钟,在环地中海的许多国家的人民很喜欢吃羊肉,这与其他欧洲国家的饮食结构不一致,原因是因为,环地中海地区的旱碱地生长的植物非常稀少,而羊群在漫长的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可以把自身的肥肉含量减少到最低,并且这种羊肉的膻味也很小。因此,我们在看待一种饮食现象的时候,不要再单纯的从口味喜好的角度来评判一种食物的受欢迎程度。

同时,宗教文化因素和消费水平也是影响食物的受欢迎程度的重要因素,后者多发于发展中国家。

B、第二章到第七章:一些饮食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对比

1、肉食

其实,在第一次读到波兰1981年的“肉食危机”的时候,我是觉得有些好笑的,因为整整一个国家的人,仅仅因为政府削减了全国五分之一的肉食供应便陷入了恐慌,最后政府不得不向人民妥协,又恢复了肉食供应的正常水平。在调查这背后的原因时,我们发现,导致波兰人因为肉食供应减少而陷入恐慌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蛋白质含量在于肉食,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波兰人会因为少吃五分之一的肉食而因为缺少蛋白质昏倒,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的数据,波兰人即使在不吃肉的情况下,他们每天所摄入的蛋白质含量也已经远远超出了标准。由此看来,波兰人的肉食恐慌似乎像是空穴来风,他们产生焦虑和担忧的根本原因似乎仅仅是因为“贪欲”的不能满足。无独有偶,在一些较为闭塞的热带地区,肉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社交媒介角色:(1)、秘鲁东部的丛林村落沙拉那华人,“肉食是主食,替他的一切都是装饰”,如果男人没有找到足够全家人吃的肉食,他们的妻子甚至拒绝与他们同房。

(2)、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昆人,“即使是植物性食物非常充足的时候,他们也依然热衷于对肉食的渴望。”

(3)、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群岛的原住民即使在植物性食物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依然会利用大部分的植物性食物去喂养猪,以满足肉食的需要。

(4)、在一些部落,人们甚至可以通过肉食来加强部落间的社会纽带维系。捕猎肉食是一种社会义务,通常他们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平等,消除差别。

在上述的例子中,肉食的重要性几乎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肉食的不可或缺的程度也让人觉得难以理解。简单的说,人们获取肉食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获取蛋白质的供应,因为有N种更加健康和廉价的其他种类的蛋白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如大豆蛋白和鸡蛋。也就是说,在世界上那10%的真正意义上的素食主义者,他们在完全不吃肉的条件下也可以健康快乐的活着。因此,解释波兰人因减少肉食供应而产生恐慌似乎就只能是因为他们太喜欢吃肉,太喜欢过量的食用肉食类食物而对不能满足需求产生的一种恐慌。但这也许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原因,因为波兰人生活的地方非常寒冷,气候环境也很恶劣,他们需要比常人更多的肉食供应来满足自身营养的平衡。

尽管肉食等一系类动物类产品的确比植物类食物更加美味和营养,但是单纯的只食用肉食是会严重影响人类寿命的,看看爱斯基摩人就知道了。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应该平衡膳食结构,活得更加健康。

2、一些重要的饮食文化现象

在印度这个有着“天竺”之称的美丽国度,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其中在饮食方面,印度人不吃牛肉的习惯已经为大家所公认。在印度街头,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徜徉悠闲的牛与人共用街道的现象(其实何止是街道)。印度人对牛的尊敬和爱护,已经上升到了立法的高度,印度的联邦体制中有一部分叫做“国家政策的指导性原则”,由各邦的立法者们尊奉。条文第48款要求禁止“屠杀母牛和牛犊,以及其他产奶和驮物的动物”。在印度有两个邦—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已经通过了某种意义上的牛保护法案。

关于牛在印度所受到的如此尊崇的地位,宗教因素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在印度教中,牛是背着湿婆神降临人间的,湿婆神的坐骑就是牛;如果一个做了恶的人,在投胎转世的时候,能够有牛的帮助,那么他在地狱将会减轻痛苦;在祭祀黑天神的宗教仪式上,所有的祭品都要被涂抹一种神圣的“蜜浆”,其中成分就有牛粪。从牛这种动物几乎渗透到了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牛在印度享有极其尊崇的地位。

其实印度人爱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古代印度,农耕经济普遍存在的条件下,如果一户穷苦的佃农人家能够有一头牛的话,依靠这头宝贵的牛,就可以使这家人免于无尽的剥削和可怕的破产,牛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也一直被印度人视为非常重要的财产。

其实在佛教产生之前,吃牛肉的现象在印度并非是完全不存在的,一些“高贵的”婆罗门,他们就可以在家宴上大肆的享用美味的牛肉菜肴,这种现象直到佛教产生,“众生平等”的观点广为人知,并且对印度的种姓制度产生了冲击之后,在婆罗门阶层食用牛肉的现象才被彻底禁绝。

农业生产在印度也绝不是“一马平川”,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平原在印度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因此牛的劳动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印度的农民对牛的依赖程度是可以想象的,而且,牛的特质是,吃得少,干得多,是个实干家的形象。这也很符合现代生产的“低碳”要求。而且牛除了劳动力的贡献,还有许多其他的动物产品的产出,如牛奶,综合的考虑,牛在印度可谓是一种浑身上下都是宝的神圣动物。

相反的,猪在人类饮食文化方面就是一种褒贬不

一、让人又爱又恨的动物。首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关于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的问题。很多人误认为,猪是伊斯兰教徒的祖先,出于对祖先的尊敬,因此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然而,在读完本书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问题。

同样的,伊斯兰教不吃猪肉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气候原因。由于伊斯兰教最早兴起于中亚,并且从水热组合、判断农业生产的适应程度上来说,中亚地区绝对不是农业生产的首选,这里气候高温干旱,终年缺少雨水。但是,猪的生理构造导致它自身不能散热,需要长时间的将身体浸泡在水中来降低体温。对于中亚地区的少得可怜的降水量来说的话,显然是不可能的。并且,众所周知,猪有一个生活习惯,就是喜欢用鼻子去拱,再加之由于猪是从森林中被人类驯化的,就导致猪很喜欢去拱植物,然而,前面已经说到,中亚地区的气候环境绝对不适宜植物的生长,因此,植物在中亚是很珍贵的,自然不能白白让猪去拱倒。

虽然猪肉比骆驼肉更加美味,但是猪只有在用粮食做成的精饲料喂养时才能长膘,如果只是像喂养牛羊一样用草料,猪是不能增加体重的。但是,在农业生产条件非常勉强的中亚,粮食也是非常珍贵的,在人类自给自足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更加不可能有多余的粮食去喂养猪。而且,最重要的一点,猪这种动物,除了肉食方面的价值,身上其他部位几乎对于人类毫无用处:猪奶的营养价值不能提供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猪毛不能纺织,猪皮不能用来做成衣物。综上所述,猪对于生存条件相对艰苦的中亚人民来说当真是没有用,饲养猪也是一件“出力不讨好”、得不偿失的事情。

而且,猪是一种定居性动物,可是善于经商的中亚人民则需要及时的迁徙来保证商路的畅通。如果他们饲养了大量的猪的话,那么,一群人赶着一大群猪,这场面简直是太过滑稽和匪夷所思了。

综上所述,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也就非常的合情合理了,至于他们的教规中说猪是偶蹄不反刍的、是肮脏而危险的,我觉得是没有根据的,或者是在为他们的宗教教义增加某种神秘的宗教噱头,好让他们的宗教看起来与别人的不一样,但也不可否认的是,无论禁食猪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都是很有道理的。

下面再来看看马肉的兴衰史。

首先,吃马肉的习惯源于欧洲,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但是,在“盛产”马肉的欧洲,马肉的身世也可谓跌宕起伏,经历了起起落落的过程。在石器时代,原始人类通过集体捕食马肉,对马肉大饱口福,那个时候吃马肉可谓风靡一时。随后,在公元前3-4世纪,在广阔的中亚草原上,马第一次被人类驯化了,并且这些成功驯化了马匹的游牧民族很快就将马肉列入了自己的饮食结构。在基督教诞生之前,生活在寒冷的北欧地区的人酷爱吃马肉。一直到了古罗马帝国时期,帝国的领导者为了保证对外战争的顺利进行,在帝国范围内全面禁食马肉,才使得马肉第一次减少了出现在餐桌上的几率。中世纪时期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也仍然延续了这个命令,在所有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国家内禁食马肉。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在异教徒的反抗下,这种现象才出现了改观,马肉又开始成为了人们热衷的食物,在二战之后,马肉又再次被人们所冷落了。

作为马肉本身来说,它具有极其优良的口感。因为马是一种善于奔跑的动物,他们的身上可以说没有一块肥肉,不管是老马还是小马,他们的肉质都非常的紧凑和筋道,肉质也非常的鲜美,并且马肉被欧洲人看作是非常洁净的一种肉食。因此马肉虽然几经起落,但是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人们的生活。而在这一过程中,几次禁食马肉的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马的数量来保证对外战争的顺利进行。在内燃机发明以前,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依赖于马,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骑兵的机动速度几乎对整个战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无论是罗马帝国的君王还是教皇,禁食马肉的命令当真无可厚非。

关于马的奔跑速度对于人类生活的革命性贡献,在此有必要结合书中的内容在进行进一步的论述。,马的流动性十分出色,这也是它被应用于战争的重要原因,而且,在漫长的远征战役中,马匹有时也可在后勤物资缺乏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应急的战略资源来保证士兵的战斗力。并且马的饲养成本相对较低,只要有足够的草料就可以长膘。人类对于马匹的品种改良也是不断提高马的品种优越性的重要方法,如蒙古草原的矮种马,在蒙古铁骑征服欧洲的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阿拉伯马也为伊斯兰教徒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圣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饲养足够应用于战争的马匹,为了给这些战争英雄提供精良的饲料,整个欧洲的农作物种植都发生了改变。欧洲人用麦子喂养自己的马匹,其中,北欧地区用大麦,南欧用燕麦。所以,农场主在播种时,会把自己的土地分成大小不等的三块,其中最大的一块用来种植麦子以保证马匹饲料的供应。

但是,后来由于马匹的数量不断增多,许多欧洲国家的大量战马的饲养和保养需要花费一笔昂贵的费用,这使许多国家无力负担而败下阵来。如在法国和英国的“百年战争”中,路易十四就是因为无力负担昂贵的战马保养费用而最终败给了英国。因为那个时候的欧洲骑士需要在作战时佩戴沉重的盔甲,而他所骑的战马,不仅要负担他与盔甲的重量,还要保证在战争进行时快速的奔跑,这要求马匹的体力非常强悍并且要求持续的耐力,其中的巨额投入可想而知。

不管是因为口味还是碍于战争,欧洲人食用马肉的规律可以概括为:

当马成为战争需要的稀有而危险的物种,而其他肉食资源还比较丰富时,教会和国家禁食马肉;当马的数量多起来而其他肉食资源变得紧缺时,马肉禁食就松弛下来,马肉消费量就开始增加;但是,现在马变得稀少而其他肉食资源却变得丰富时,马肉消费正在走下坡路。

尽管看来马肉在欧洲普遍是受欢迎的,但是有一个国家是例外的——英国,英国人无论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没有过对马肉的狂热消费和偏爱。这是为什么呢?

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的海上霸主地位衰落以后,英国作为新一任的海上统治者,通过大量的海外战争和掠夺为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积累了丰厚的资本。因此,英国作为最早的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工业革命中心,早在18世纪就不再能够实现食物的自给自足,英国人的解决方法是,用他们强大的海军在境外建立了庞大的海军帝国,用强加的贸易条款使他们自己能够以低于生产输出额的价格进口食品,其中进口量最大的就是牛肉。18世纪,英国人强迫爱尔兰人为他们种植土豆以满足牛肉的供应;19世纪,英国人又控制了阿根廷的银行来满足他们的牛肉贸易。

英国的北美殖民地为他们的牛肉供应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保证。英国人的这一决策也造就了后来美国人热衷于牛肉的传统。

北美广阔的密西西比平原非常适合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每年出口玉米最多的国家。而大豆和玉米是牛长膘的上好饲料。因此英国殖民者选择北美作为牛肉的产地非常明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美国人每年食用150磅生肉,其中65.7%为牛肉,由此可见英国殖民者在改变了北美殖民地的政治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对后来的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美国人对于肉牛的饲养有着一整套科学而严密的饲养流程和规划。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在宰杀前的四个月对牛的育肥阶段。在这期间,这头牛将会被饲喂高单位的维他命、营养素、高蛋白质的精细饲料,让它在生命的最后四个月充分享受各种美食,它的体重会迅速增长,并且肉质非常的鲜美可口,这样品位的牛肉对于对牛肉情有独钟的美国人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牛肉已经深入到了美国人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他们风靡全球的肯德基和麦当劳,独特的口味吸引着无数的食客争相品尝。而其中在中国热销的各种口味的鸡肉汉堡其实并不是地道的美国风味,而是快餐公司的市场营销者们为了迎合东亚地区的口味儿研制出的新产品。在美国的本土,无论是何种快餐店的汉堡,都是以牛肉口味为主的,无论在美国肉食市场的发展历史中,冷冻鸡鸭肉曾经有过多么惊艳的亮相,都无法撼动牛肉作为美国肉食之王的宝座。

2、牛奶

作为一种重要的动物类产品,牛奶几乎成为了全世界人都争相饮用的保健品,作为补充蛋白质和钙质的重要来源。但是,真的每一个人都适合饮用牛奶吗?

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三大人种的体质人类学特征的对比,提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合饮用牛奶的一项重要指标----乳糖耐受力。很遗憾,生活在东亚的蒙古人种,也就是我们自己的乳糖耐受力差的让人沮丧,我们的体质对于分解牛奶中的一种复杂的化合物---乳糖,几乎到了无能为力的水平,并且,如果一个几乎无法分解和吸收乳糖的东亚人饮用了过量的牛奶的话,还会让我们产生腹胀、腹痛的不适感。

或许是因为体质上的不适应,中国自古以来,在中原地区根本就没有喝牛奶的习惯,中国的古代先民养牛从来就不是为了喝牛奶,在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中,也没有任何一道菜肴的烹饪需要加入牛奶为辅料,中国人喝牛奶的习惯是在近代,西方殖民者入侵以后才逐渐养成的。在三大人种中,体质最适合于吸收乳糖的就是欧罗巴人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白种人,他们的强大乳糖分解能力让他们即使是在将牛奶当水喝的非常时期都不会带来任何的不适症状。

关于饮用牛奶的原因,无非就是为了补充钙质,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牛奶的营养结构毫无特殊之处,可以用其他更加容易吸收和获得的植物营养素代替。

为了更加适合于东亚人的体质,酸奶应运而生,所以,如果大家能够正确认识到牛奶的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身体,请大家多喝酸奶。

3、宠物、昆虫与食人现象

提起昆虫,大概大家都会嗤之以鼻,没人会在正常条件下首先选择食用昆虫。在我们的印象中,昆虫肮脏、浑身都充满细菌,无论某种昆虫如何美味,我们都很难接受。但是,在世界上,就是有许多的人热衷于此,甚至是将昆虫作为主食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其实,在中国,食用昆虫的习惯古已有之,如江南的桑蚕丝产地,他们都会大量的食用蚕蛹,而且据科学研究,这些蚕蛹的营养价值非常高,食用蚕蛹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养生方法。

但是,在众多的虫类中,甲虫不适宜食用,因为它们的硬壳中有一种几丁质的物质,是人体不能消化和吸收的。而且很多甲虫也会成为传染病的携带媒介,直接威胁到食用者的健康。而且,即使在大量食用昆虫的地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该地方没有其他更加有效的脊椎类食品,也就是说,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了食用昆虫。而选择食用自己宠物的现象就更加稀少了,因为宠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生活伴侣的重要角色,如果不是在某种极端条件下,我们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吃掉自己的爱宠,因此,就不再赘述。

食人现象在世界的各大领域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鉴于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吃人无疑是血腥和错误的,是必须被抛弃和摒除的。但是在人类的社会中,总会有一些情况不同于常理----食人族。如果只是从满足生存条件的角度来看,他们与我们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是他们的选择太过残忍和不人性化,让我们难以接受,所以我们害怕他们,厌恶他们,批判他们,抵制他们,最后一定要纠正他们这种错误的选择方式,让他们走向人类的“文明”社会。

4、现代饮食的一些内容

现代人的饮食口味愈加奇特和多变,很多人的饮食结构并不健康,也不能满足日常生活中的营养需求。所以,我们需要营养分析师来帮助我们调整膳食结构和营养搭配,而且,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也要求我们有更加健康的体魄来应对这一切,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吃什么或不吃什么,要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进食。

一份健康的膳食表应该包括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肉类和蔬菜类合理搭配,在选择食物时,多考虑一些健康因素,舍弃一些口腹之欲,做到这两点,就可以让我们吃的更好。

三、以该著作的内容和观点为基础,提出至少3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结合本书作者的观点,谈谈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解 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一直屡禁不止,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商铤而走险,不顾消费者健康的生产有毒或有重大质量问题的食品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作为一个饮食人类学的专家,哈里斯先生始终坚持关怀人类的宗旨,基于这一原则,他所进行的所有研究都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认清自己而展开的。我想,那些不法商家之所以敢于肆无忌惮的作案,无非就是在钻中国的司法漏洞,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对于完善人类社会的制度漏洞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哈里斯先生的这本著作对于中国食品生产的现状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制度既不先进也不完善,这既有制度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有司法监督不力的遗憾在内。食品安全说到底是一个生产者的道德良心问题,可笑的是,这个问题恰恰是最难治理的问题,因为它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自身的自觉性,更加可笑的是,自觉性又是中国人最缺乏的品质。那么,关于如何治理食品安全的问题,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只有依赖于严刑峻法,为了尽快达到治理的效果,轻罪重罚更加有效。至于道德教育和道德工作的建设,虽然还是有必要继续开展下去的,但是如果把食品生产的整顿寄希望于此,可说是完全在浪费时间和感情。中国有很多人属于不见棺材不掉泪,没有第一个拿来开刀的人,可以悲观的认为,食品安全在中国是不可能有效治理的。

2、谈谈快餐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影响

中西方饮食差异首先是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比如欧美人喜欢较为单一的饮食,偏重于吃肉,而中国人则喜欢各种食材搭配,并且菜肴的口味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前面提到的,欧美人喜欢高热量的食物,而中国人的口味则比较清淡。这也可能是因为欧美国家的经济更加发达,他们的生活节奏更快而导致的。最直观和明显的差别在于,中西方的餐具,欧美人使用刀叉,而中国人用筷子。

或许随着欧美文明的不断传入,他们的奇特的饮食口味也让国人觉得耳目一新,口味独特的快餐与中国的餐饮市场也是相得益彰。但是,我还是那句话,由于生活自然条件的迥然不同,膳食搭配方法也不一样,适合于欧美人体质的食品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如果长期的食用不合理的膳食,不仅不能满足中国人的营养需求,更甚者,或可严重影响中国人的体质健康也未可知。

最严重的后果,当代的年轻人一味的去追求,去盲从西式快餐的口味和进食方法,很多年轻的中国夫妇几乎在工作日中不开火,而用便捷的西式外卖代替,长此以往,那些传统的中国菜肴的烹调方法便会再难普及,甚而失传,并且只是作为一些高档酒楼招揽生意的招牌或是某些烹饪比赛上的惊鸿一瞥。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和生活能力的丧失,后果还是很严重的。过快的生活节奏让现代人觉得无力负担繁琐的家务,很多练习生活技巧的机会就这样白白的流失了,很多人会以“不会做饭”为借口和理由偷懒,而选择快餐。这虽然不能说明在中餐和西式快餐中他们更加偏爱后者,但是长此以往,西式快餐便会占领他们的饮食生活。西式快餐其实是一种外国文化的载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它不断渗入国人的生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人自己应该采取适当的力度去把握,用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不要让西方的文化传播变成了赤裸裸的文化侵略。

3、简要谈谈对食人问题的看法

食人,是一种必须禁绝的现象,不论它曾经多么漫长的存在过,都是一种毫无是处的行为,它血腥暴力,反人类,不健康,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它的存在没有丝毫的合理性,吃人者,从人类生命权的角度来看,已经不再算人,更不必从法律的角度论证吃人的不合法。

诚然,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食人现象都令人遗憾的发生了,在古代中国虽不是屡见不鲜,但也是多次发生的。如在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中,由于战争旷日持久,赵国的城市中民情凋敝、物资短缺,大家不得不易子而食;在隋末唐初,也是由于连年的战乱,民不聊生,也在一些战乱区发生过普遍的食人现象,在一些补给无法及时跟上的军队中,甚至出现过将活人粉碎充作军粮的恐怖现象;明清灾荒时期,由于政府救助不力,食人现象也曾一度非常普遍。这些血淋淋的历史记载真实的再现了食人的场景,食人者也的确是在无路可走的极端条件下才迫不得已的选择了食人。这种选择的无奈和艰难我们可以体认,但是对于食人这种行为是绝对无法认可的。讨论吃人现象的行为就是一个怪异的存在,首先,吃人就是一种可怕的行为,它与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格格不入,在何种极端条件下,它都不应被允许发生。

我自己对食人现象持有的态度是全盘否定,对于这种反人类的行为除了厌恶和反对,没有其他要表达的看法,对于那些热衷于讨论食人现象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或是在何种条件下可以食人的行为,我觉得荒谬的不能理解。

第二篇:语言教案《好吃的食物》

语言教案《好吃的食物》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人每天都要进食,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食物 2.用连线的方法将小动物与食物进行匹配 3.萌发品尝各种食物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记录单

2.小动物(兔、狗、猴、羊、熊猫)和食物(胡萝卜、骨头、桃子、青草、竹子)的图片和卡片、小朋友和食物(米饭、蔬菜、瓜果、肉类等常见的食物)图片、小乌鸦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小乌鸦请吃饭),依次出示兔、狗、猴、羊、熊猫的图片;

2.引导幼儿将小动物与食物进行匹配(教师操作); 3.引导幼儿知道人每天都要进食,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食物(出示小朋友);

4.引导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将小动物和食物进行匹配 5.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操作,检查对错;

四、活动延伸:

吃饭时鼓励幼儿吃各种食物

第三篇:好吃的食物正式教案

活动名称:大班数学:好吃的食物

活动目标:

1.通过简单测量、比较、操作和游戏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与容量的大小关系。2.通过幼儿探讨、迁移活动,知道正确估算的简单方法。

3、培养幼儿能按规则进行游戏,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通过简单测量、比较、操作和游戏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与容量的大小关系。通过幼儿探讨、迁移活动,知道正确估算的简单方法。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用:托盘、一次性水杯(小号)15个;记号笔;操作记录表(人手一份);枣、板栗和花生米每组各一碗;

2.幼儿游戏用:大、中、小号杯子(每4人一组,每组一个水杯);蚂蚁仓库每组一个(2升饮料瓶减去瓶口制作);花生米每组各一小盆;场地上贴好红色、黄色、蓝色标记;各队记录单一张;红、黄、蓝记号笔3支;

3.教师展示用:托盘一个(三种食物、小纸杯一个、幼儿操作记录单一张)、画好三块格子的黑板1块;游戏统计表1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向全体幼儿出示三种食物,引起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样的食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它们吗?

2、教师出示托盘,逐一拿起托盘中的食物,问:“这是什么?这个呢?(栗子还有一个大名叫板栗)那这个呢?

二、基本部分

(一)通过简单测量、比较、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与容量的大小关系(同样大的杯子,装不同的食物数量不同。大的食物装的数量少,小的食物装的数量多)。1.教师出示枣、板栗和花生米,提问:

1)、出示小杯子,“这是一个小杯子,想一想如果在这个小纸杯里装满大枣,大约会装多少颗?”幼儿猜测。

2)、“要是在这个杯子里装满板栗呢?大约会装多少颗?”幼儿猜测。3)、“那如果还是在这个杯子里装满花生米呢?”幼儿猜测。2.教师介绍记录单及操作的要求。

1)、教师交代操作要求::“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猜测,那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在后面桌子上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请小朋友一会自己动手去试一试。”

2)、“后面每个托盘里都有一张记录单,看一看记录单上的两种食物是什么?然后取相应的食物装满杯子,数一数是多少颗?把结果记在记录单上。”

3、幼儿进行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1)、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错误。

2)、对不会数的幼儿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数。

4、幼儿相互说说自己记录的结果,教师和幼儿进行个别交谈。

5、教师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结果。

教师:“小朋友刚才用同样的杯子装满了不同的食物,结果是怎样的呢?谁愿意来说一说:“你选的是哪两种食物?它们分别装了多少颗?”

(叫几名幼儿到前面来,展示自己的记录单,然后将记录单贴在黑板上)

6、幼儿分组张贴记录单,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装满一样的杯子,食物需要的数量却不同呢? 1)、“现在请选大枣和毛栗子的小朋友把记录单贴到黑板上来,看一看,装满同样的杯子,毛栗子和大枣谁装得多?为什么?(这个环节要多提问幼儿)

小结:从这些记录单上,我们发现装满同样的杯子,因为毛栗子小,所以装的多,枣大,所以 装的少。

2)、“下面,请选毛栗子和花生米的小朋友把记录单贴在黑板上,我们看一看,装满同样的杯子,毛栗子和花生米谁装的少?为什么?”

小结:这次我们在记录单上发现,装满同样的杯子时,毛栗子大,所以装的少。花生米小,所以装得多。

3)、“请选择枣和花生米的小朋友把记录单贴在黑板上,我们看一看,还是装满这个杯子,枣和花生米谁装的多?谁装的少?为什么?(让孩子说完整装满同样的杯子时,枣大,所以装的少,花生米小,所以装的多。)

4)、“那用这三种食物来装满同样的杯子时?谁装的最少?为什么?谁装的最多?为什么? 5)、总结:小朋友们通过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就发现装满同样大的一个杯子,不同食物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大的食物装的数量少,小的食物装的数量多。

7、迁移:那小朋友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装满那个杯子,比花生米放得还要多?为什么?(小米,因为小米小)那再想一想,还有哪种食物比枣放得还要少?为什么?(核桃、小橘子,比枣大)

小结:小米、大米、绿豆、红豆它们都比花生米小,要装满这个杯子它的数量会比花生米多。核桃、圣女果、小橘子都比枣大,要装满这个杯子它们的数量就会比枣还要少。

(二)游戏:通过’小蚂蚁运食物”的游戏,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与容量的大小关系(不一样大的的杯子装同样的食物,大杯子装的多,小杯子装的少)。

1、“这么多好吃的食物还引来了小蚂蚁,它们最喜欢吃花生米了。它们想把这些花生米运到它们的仓库!可是,它们的力气太小了,小蚂蚁想请小朋友帮它们运。这就是小蚂蚁的仓库,看一看仓库有几个?(三个)一会,你想帮哪只小蚂蚁运,就站在地上相对应的标记后面。现在请小朋友把凳子轻轻的摆放好,然后站好队。(幼儿站在红、黄、蓝标记后)。

2、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看一看,小蚂蚁拿来三个杯子,让你们用杯子帮它们运花生米,杯子的大小一样吗?那我们今天就要试一试,用三个大小不一样的杯子,来帮蚂蚁装满仓库,看要运多少次才能把仓库装满?”(发杯子)现在,老师就来告诉你们游戏的规则:一个小朋友一次要运满满的一杯,把花生米倒进仓库后,一定要记住在记录单上画个圈。这样,我们最后数一数圈,就知道每组运了多少次。记住:杯子一定要装满,运一次就要记录一次。开始。(教师指导幼儿相互合作)

3、幼儿游戏,教师督促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4、观察游戏统计表,交流游戏结果。

“好,我们把仓库装满了,那让我们一起看看你们每一组的记录单,数一数红队运了多少次?黄队运了多少次?蓝队运了多少次?那为什么红队运的次数最少?(杯子大,为什么用大杯子运的次数少呢?杯子大装的花生米是多还是少呢?因为杯子大装的花生米多,所以,红队运的次数最少)那哪个队运的次数最多呢?为什么?(因为蓝队的杯子最小,装的少,所以运的次数最多,也就最慢)

5、小结:通过游戏,我们发现同样的食物装满不同大小的被子时,大杯子装的多,运的次数少。小杯子装的少,运的次数多。

6、提出问题,引起幼儿进一步思考:那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三个队都用小杯子运,有什么办法也能帮小蚂蚁很快装满仓库,你有什么办法?

三、结束部分:到底还有什么好办法呢?让我们回去和好朋友商量商量。我们休息一会儿吧。(带幼儿出教室)

第四篇:常识教案--好吃的红色食物

常识教案-好吃的红色食物

设计思路:

颜色使世界美丽,也能美丽幼儿的心灵。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对五彩缤纷的颜色十分喜爱。为了满足幼儿探究色彩秘密的好奇心,也为了熏陶幼儿的美感,我们预设了“彩色世界”的单元综合课程。由此展开一连串的色彩游戏,教室成了一处彩绘的“颜色花园”。在这个课程单元中,孩子们不仅扮演“教室的装潢者”,他们更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寻找颜色的活动中。我们旨在帮助幼儿成为色彩世界的探究者。发现哪里有颜色?想象颜色是怎样跳舞的?展开幼儿视觉与感觉的色彩之旅。在这次的“好吃的红色食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也只是和幼儿一同来布丰富的色彩环境,通过幼儿自发地寻找红色食物,品尝红色食物,绘画红色食物来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红色,了解颜色也是有生命的,有趣的。

设计意图:

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是一种全新的活动,对于我们来说,还缺少如何开发和实施这种活动的思路和方法。但这次去上海学习参观,我们看到了上海市许多幼儿园,在不长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也使我们提高了认识,可以说是受益非浅。探索型的教育活动,其实就是一个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索,学习,交流的过程。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的水平来看,也许有一些老师会认为,很多预设和生成的课程,往往更适合大、中班的幼儿。其实,并非如此。小班的幼儿虽然不能熟练地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是他们的表情、动作、绘画、想象更能表达他们眼中的五彩世界。在进行寻找各种色彩的过程中,孩子们开始细心观察周围事物,还发生很多新的兴趣焦点。一天,君君小朋友在晨间游戏的时候,始终对一辆红色的小汽车爱不释手,谁都不肯给。可大家却都想那辆红色的玩具汽车。第二天,红色汽车在菁菁的手里,君君去要,可是菁菁也不给。我以为君君的任性脾气肯定会强抢,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却始终围着菁菁转,并没有抢。只是菁菁走到东,他也到东,菁菁到西,他也到西。又过了两天,我发现教室里一下子多了许多红色的汽车,还有其它红色玩具。我还发现孩子们,在吃苹果的时候会挑红的;画画的时候会用红的;衣服也更爱穿红的了。于是我们就生成了“好吃的红色食物”的活动,希望能够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颜色也会说话,颜色也是很有趣。

活动流程:

一、以小红帽引入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二、激发幼儿帮助小红帽寻找红色食物。

三、与同伴一起分享各种红色食物。

四、给红色食物涂上红色的外衣。

五、交流找红色食物、吃红色食物、画红色食物的一系列感受。

延伸活动:

“好吃的绿色食物”自制“水果图书”等。

设计思路:

颜色使世界美丽,也能美丽幼儿的心灵。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对五彩缤纷的颜色十分喜爱。为了满足幼儿探究色彩秘密的好奇心,也为了熏陶幼儿的美感,我们预设了“彩色世界”的单元综合课程。由此展开一连串的色彩游戏,教室成了一处彩绘的“颜色花园”。在这个课程单元中,孩子们不仅扮演“教室的装潢者”,他们更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寻找颜色的活动中。我们旨在帮助幼儿成为色彩世界的探究者。发现哪里有颜色?想象颜色是怎样跳舞的?展开幼儿视觉与感觉的色彩之旅。在这次的“好吃的红色食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也只是和幼儿一同来布丰富的色彩环境,通过幼儿自发地寻找红色食物,品尝红色食物,绘画红色食物来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红色,了解颜色也是有生命的,有趣的。

设计意图:

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是一种全新的活动,对于我们来说,还缺少如何开发和实施这种活动的思路和方法。但这次去上海学习参观,我们看到了上海市许多幼儿园,在不长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也使我们提高了认识,可以说是受益非浅。探索型的教育活动,其实就是一个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索,学习,交流的过程。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的水平来看,也许有一些老师会认为,很多预设和生成的课程,往往更适合大、中班的幼儿。其实,并非如此。小班的幼儿虽然不能熟练地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是他们的表情、动作、绘画、想象更能表达他们眼中的五彩世界。在进行寻找各种色彩的过程中,孩子们开始细心观察周围事物,还发生很多新的兴趣焦点。一天,君君小朋友在晨间游戏的时候,始终对一辆红色的小汽车爱不释手,谁都不肯给。可大家却都想那辆红色的玩具汽车。第二天,红色汽车在菁菁的手里,君君去要,可是菁菁也不给。我以为君君的任性脾气肯定会强抢,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却始终围着菁菁转,并没有抢。只是菁菁走到东,他也到东,菁菁到西,他也到西。又过了两天,我发现教室里一下子多了许多红色的汽车,还有其它红色玩具。我还发现孩子们,在吃苹果的时候会挑红的;画画的时候会用红的;衣服也更爱穿红的了。于是我们就生成了“好吃的红色食物”的活动,希望能够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颜色也会说话,颜色也是很有趣。

活动流程:

一、以小红帽引入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二、激发幼儿帮助小红帽寻找红色食物。

三、与同伴一起分享各种红色食物。

四、给红色食物涂上红色的外衣。

五、交流找红色食物、吃红色食物、画红色食物的一系列感受。

延伸活动:

“好吃的绿色食物”自制“水果图书”等。

第五篇:《好吃的食物》主题活动反思

主题名称 好吃的食物

活动时间 2009、9、30 主题环境的创设

这一主题主要认识各种糖果,蔬菜及水果,在认识的同时知道他们的营养,颜色及食用方法。所以我们根据这一主题中的内容在主题版面中布置了幼儿比较熟悉,平时常见的各种糖果,蔬菜,水果的实物及图片,让幼儿更清楚,明了的来学习!主题进行的方式

我们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做一做,图一图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一主题!在每次午餐的时候向幼儿较少午餐的名称,并认识吃的什么蔬菜,吃水果的时候,向幼儿介绍水果的名称,颜色,味道及食用方法(剥皮,不剥皮)。通过家长的配合(请家长在家中及时向孩子渗透有关食物的知识)在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本主题的教学活动!共同培养孩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一日活动中主题内容的渗透

在一日活动中的早点,午餐,水果及下午点的时候来渗透有关主题的知识内容,提醒孩子知道它们的名称,颜色,营养,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一只手扶碗,一只手拿勺,轻轻的,慢慢的,一口汤一口菜一口馒头,细细嚼,慢慢咽。让孩子知道不挑食,不偏食身体才会帮!主题目标的完成

通过在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中的引导,提醒与复习,孩子们的用餐习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孩子都能很好的使用勺子自己吃饭,而且不挑食,不偏食,不撒汤,不撒菜,吃得桌子上,衣服上,地面上也是越来越干净,只有几个年龄稍小点的孩子还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如:杨敏康,桑浩成,桑雅婷,桑中军等,这些孩子需要我们与家长交流,双方共同来给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家园合作

我们请家长在家中帮幼儿准备好一个碗,一个勺,给孩子充分锻炼、练习的机会,适时的给与幼儿正确的指导与评价,让幼儿能得到充分的锻炼,通过家园双方的努力,孩子们进步了许多,现在,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好的,无需别人的帮助就能做到!主题内容的延伸

在幼儿园的三餐活动中及在家中,孩子都会有练习、展示的机会,相信孩子真的长大了,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是吃饭,还有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子等,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大家的事情帮着做”!

下载《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读书笔记[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读书笔记[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中班主题《好吃食物》主题环境创建(合集)

    主题环境创建 墙面名称 :好吃的食物 墙面说明:墙面参与形式 在主题环境:好吃的食物中,先收集了孩子们喜欢吃的一些食物,然后再通过收集的过程中认识进行了分类,分成了:蔬菜类、水果......

    幼儿园小班歌曲教案:好吃的食物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好吃的食物。了解其丰富的营养。 2、初步学会歌曲《好吃的食物》 活动准备: 牛奶、三明治、汽水、冰激凌、馒头、烧饼、豆浆图片各一张。 粘贴......

    中班主题教案:好吃的食物主题计划

    文档仅供参考 好吃的食物主题计划 主题活动计划(第14~18周) 班级:中一班主题名称 主题目标 好吃的食物 1、了解几种常见的食物,逐渐喜欢吃各种食物 2、通过认识食物的种类和......

    世界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世界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世界未解之谜读书笔记1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富有科学知识的书,更是一本神奇的书。之前我在新华书店中看到过它,充满了一肚子好奇心的我很想知道它......

    《中国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未解之谜》,读了一半,我就深深的被他吸引住了,现在我想把它推荐给大家。《中国未解之谜》这本书共分为六章113个谜题,分别从大自然、动植物、人类、历......

    《中国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中国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未解之谜》,读了一半,我就深深的被他吸引住了,现在我想把它推荐给大家。 《中国未解之谜》这本书共分为六章113个谜题,分别......

    《西游记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西游记未解之谜》是一本非常值得回味的书,很多人会觉得作者在胡说八道,没有一点的实际依据,但是假如没有往深究,也得不到那些理论。作者是看得够深,够彻底,才能够分析的头头是道......

    世界未解之谜读书笔记

    世界未解之谜读书笔记15篇 世界未解之谜读书笔记1 今日,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世界未解之谜,其中有一篇有是这么写的几亿千万年后太阳就会消失停止转动。这个消息真可怕所有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