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市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办法
宁波市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办法
(2011年12月2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1年12月21日宁波市人民政府令第192号公布 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企业信用水平,改善政府服务,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共享、监管、运用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应当遵循客观、规范、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依法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
社会责任评价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自主、社会参与、评价机构独立评价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企业信用体系与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
第五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全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管理工作,负责全市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共享、运用的综合管理,协助做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县(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共享、运用的综合管理工作。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或者确定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依法授权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对企业信用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实施监督、管理与服务。
工商业联合会、行业协会和其他行业组织协助推进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建设。
第二章 信息记录与共享
第六条 工商、发展和改革、财政、税务、经济和信息化、对外经济贸易、科学技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卫生、环境保护、贸易、公安、交通运输、质量技术监督、住房与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城市管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农业、海洋与渔业、水利、旅游、口岸、民政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依法授权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对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取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进行客观、准确、全面的记录,并按照《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对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实行共享。
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海事等国家垂直管理机构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可以按照约定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有关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合作。
第七条 企业信用信息记录范围包括:
(一)本市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信用信息;
(二)在本市开展经营活动的非本市企业信用信息。
本市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在本市设有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的信用信息应当与其企业信用信息合并记录。第八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宁波市行政机关共享企业信用信息目录体系》,作为全市行政机关共享企业信用信息和业务协同的基础。列入《宁波市行政机关共享企业信用信息目录体系》的企业信用信息,必须实行共享。
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对所拥有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确定可以共享的内容及共享条件,按照《宁波市行政机关共享企业信用信息目录体系》规定的内容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本单位记录的企业信用信息,并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完整、适时。
第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合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提供的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整合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与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提供的信息内容一致,不得篡改、虚构或者有选择性地整合信息。
第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企业信用信息的安全。
第十一条 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以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通过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向社会公开企业的基本信用信息。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市人民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网站免费查询企业的基本信用信息。
第三章 企业信用监管
第十二条 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本系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确定分类等级标识。企业信用等级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分为A、B、C、D四类进行分类等级标识:A类表示信用风险很小;B类表示信用风险较小;C类表示信用风险较大;D类表示信用风险很大。
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根据管理实际需要,细化规定A、B、C、D四类企业信用状况的具体内容,并逐步实现动态监管、及时更新有关企业信用信息。
第十三条 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依法授权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履行法定监督管理、检查职责时,应当结合企业信用状况实施分类管理,确定合理的监督检查频率。除法律法规和国家部门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和行业特征设置A、B、C、D四类进行监管,提高监管效果:
(一)A类管理。实施低频率管理。适用于等级标识为A类的企业。对该类企业应当减少或者免除日常监督检查,可以实行跨年度监督检查;
(二)B类管理。实施较低频率管理。适用于等级标识为B类的企业。对该类企业应当每年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
(三)C类管理。实施较高频率管理。适用于等级标识为C类的企业。对该类企业应当每年进行不少于2次的监督检查,重点监督违法失信行为的整改情况和了解依法需要关注的问题;
(四)D类管理。实施高频率管理。适用于等级标识为D类或者列入国家规定的重点监控行业的企业。对该类企业应当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或者增加抽查频率进行重点监管,及时监督违法失信行为的整改情况和了解依法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十四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个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确认的信用状况,合成确定企业的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分为A、B、C、D四类。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确定的具体办法由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另行制定、公布。
企业综合信用等级在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之间进行实时共享,并在市人民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网站及其他公共媒体上予以公示,接受公众的咨询、评议和监督。
第十五条 企业可以通过数字证书在互联网上登陆市人民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网站获取自身所有的信用信息,并可以通过数字证书产生的随机号授权他人查询本企业的信用信息。
第十六条 企业认为市人民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网站或者有关管理部门采集、保存、对外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有关管理部门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有关管理部门收到异议后,应当在收到异议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答复企业。
第四章 社会责任评价与促进
第十七条 市和县(市)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利用本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有关信用信息数据,结合企业类型、规模、所在的行业发展特点等因素,展开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
第十八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分别进行依申请评价和主动评价。
对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A类、B类、C类的企业,依据企业的申请由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对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作出评价,公布评价结果;
对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D类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可以纳入主动评价的范围,适时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第十九条 企业申请社会责任评价的,应当向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提交有关材料,并对其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条 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主要是对企业发展、劳动关系、环境关系、社会关系、组织关系、企业文化以及企业职工满意度和社会公认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评价。
第二十一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具体标准按照本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的规定执行。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由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管理部门会同有关行业协会和专家起草,并应当广泛征求企业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起草完成后,按照地方标准管理有关规定报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二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对依申请评价的,分别评出不达标、达标和优秀三个评价等级。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主动评价的,分别评出不达标或者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二个评价等级。
依申请评价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等级每次的有效期为2年。每次评价等级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提出重新评价申请。
第二十三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对依申请评价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受理申请;
(二)核实企业信用状况,按管理职责分工提交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三)组织进行职工、客户满意度和社会公认度测评,按照《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提出初步评价意见;
(四)审核初步评估意见并拟定评价等级;
(五)向社会公示拟定的评价等级,征求意见;
(六)确定评价等级,向企业送达评价结果。
第二十四条 对依申请评价的,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一)发生一般以上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的;
(二)因违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而引发职工群体性事件的;
(三)发生重大恶性刑事案件的;
(四)因违反有关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而受到重大行政处罚的。
前款重大恶性刑事案件、重大行政处罚的标准,按照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自受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准予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企业可以在20日内向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申请复核。
第二十六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主动评价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在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D类的企业中选择确定拟主动评价的企业;
(二)核实企业信用状况,按管理职责分工提交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三)按照《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提出初步评价意见;
(四)按照有关规定审核初步评价意见并确定评价等级;
(五)向社会公示拟定的评价等级,征求意见;
(六)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
第二十七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可以组建评价专家组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评价专家组成员由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专家库中随机选择确定。
第二十八条 企业认为评价结果不合理或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在15日内向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申请复核评价结果。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重新组建评价专家组进行复核评价。
评价专家组应当充分听取企业的陈述,按照评价标准作出最终复核评价决定。
第二十九条 获得达标、优秀评价等级的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确认,应当降低或者撤销其评价等级:
(一)评价中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或者与评价机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致使评价情况失实的;
(二)涂改、伪造、出租、出借评价等级证书的;
(三)受到较大数额罚款、没收非法所得,限期停业整顿、吊销行政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被降低评价等级的企业在2年内不得提出评价申请,被撤销评价等级的企业在3年内不得提出评价申请。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以书面形式将降低或者撤销评价等级的决定告知企业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制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有关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公正、独立、客观地开展评价活动,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证评价质量,并接受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企业可以按照《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的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划、年度计划。
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报纸等公共媒体公开发布履行社会责任年度报告。
第三十二条 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性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制度、参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起草,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知识普及、培训、咨询等活动。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可以委托行业协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评议。
第三十三条 企业利益相关者和消费者可以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监督,举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不良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举报案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告知举报人。
第五章 成果运用
第三十四条 市、县(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监管总体状况进行汇总、分析、评估,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定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体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逐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年度报告公开发布制度。
第三十五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获得优秀、达标、不达标评价等级的企业名录和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名录。
对获得不达标评价等级的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进行约谈。
第三十六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奖,对获奖企业给予奖励。
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奖在社会责任评价等级为优秀的企业中通过公开评选方式产生。
第三十七条 对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A类或者社会责任评价等级为优秀的企业,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实施下列激励措施:
(一)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减免税收;
(二)优先享受科学技术、社会保障、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府资金补贴;
(三)在产业发展、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应等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给予适当扶持;
(四)在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项目招标中作为重要的评审因素;
(五)优先推荐、安排其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参加各类先进评比、享受有关政治待遇;
(六)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激励措施。第三十八条 对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D类或者社会责任评价不达标的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权限范围内采取下列制裁措施:
(一)依法从重实施行政处罚;
(二)取消评选相关荣誉的资格;
(三)不得减免税收和政府非税收入,不得享受各类政府资金补贴或者参与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项目投标;
(四)在产业发展、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应等公共资源配置方面进行限制;
(五)向社会发出消费、用工、投资等方面的风险警示;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制裁措施。
第三十九条 对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D类或者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金融机构可以降低其授信等级、保险机构可以不予办理除法定强制保险外的商业保险业务,并可以将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列入不良信用名单。
第四十条 有关部门组织的涉及企业的各类考核、评价,应当充分运用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结果,不得进行重复评价,不得增加企业不合理的负担。
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A类或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等级为优秀的,其评价结果应当作为评选本市创建和谐企业先进单位的主要依据。
第四十一条 国内外征信机构需要了解、评估本市企业的信用和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可以要求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提供有关企业的信用和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证明。对符合有关条件的国内外征信机构,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免费提供本市有关企业信用和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证明。
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提供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国内外征信机构评估本市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依据。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未按本办法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书面通知其限期提供;逾期不提供的,由本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或者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 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披露或者泄露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企业信用信息的;
(二)伪造、更改和提供虚假企业信用信息的;
(三)使用企业信用信息进行营利活动的;
(四)对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A类或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等级为优秀的企业,未按规定采取激励措施的;
(五)对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D类或者社会责任评价不达标的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未按规定采取制裁措施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企业信用监管与社会责任评价工作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不得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下列用语的含义如下:
(一)企业信用监管,是指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依法授权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信用信息记录、信用监管评价、信用信息公示等方式,以激励、限制、惩戒等手段对企业经营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二)企业信用信息,是指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依法授权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形成的用于识别企业身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履行法定义务等信用状况以及反映与企业经营决策相关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包括基础信息、良好信息和提示信息。
(三)市人民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网站,是指宁波市人民政府设在互联网上网址为www.nbcredit.net的网站。
(四)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以及对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所应承担的各项责任。
(五)和谐企业,是指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竞争力强、履行社会责任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
第四十六条 本市创建和谐企业先进单位的评选标准参照《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执行。
第四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可以参照本办法的规定对个体工商户和有关执业人员进行信用信息管理和社会责任评价。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2012 宁波市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办法(宁波市人民政府令第192号)
宁波市人民政府令
第192号
《宁波市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办法》已经
2011年12月2日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刘奇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宁波市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企业信用水平,改善政府服务,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共享、监管、运用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应当遵循客观、规范、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依法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
社会责任评价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自主、社会参与、评价机构独立评价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企业信用体系与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
第五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承担全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管理工作,负责全市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共享、运用的综合管理,协助做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县(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共享、运用的综合管理工作。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或者确定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
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依法授权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对企业信用和履行社会责任情 况实施监督、管理与服务。
工商业联合会、行业协会和其他行业组织协助推进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建设。
第二章 信息记录与共享
第六条 工商、发展和改革、财政、税务、经济和信息化、对外经济贸易、科学技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卫生、环境保护、贸易、公安、交通运输、质量技术监督、住房与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城市管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农业、海洋与渔业、水利、旅游、口岸、民政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依法授权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对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取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进行客观、准确、全面的记录,并按照《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对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实行共享。
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海事等国家垂直管理机构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可以按照约定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有关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合作。
第七条 企业信用信息记录范围包括:
(一)本市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信用信息;
(二)在本市开展经营活动的非本市企业信用信息。本市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在本市设有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的信用信息应当与其企业信用信息合并记录。
第八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宁波市行政机关共享企业信用信息目录体系》,作为全市行政机关共享企业信用信息和业务协同的基础。列入《宁波市行政机关共享企业信用信息目录体系》的企业信用信息,必须实行共享。
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对所拥有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确定可以共享的内容及共享条件,按照《宁波市行政机关共享企业信用信息目录体系》规定的内容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本单位记录的企业信用信息,并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完整、适时。
第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合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提供的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整合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与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提供的信息内容一致,不得篡改、虚构或者有选择性地整合信息。
第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企业信用信息的安全。
第十一条 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以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通过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向社会公开企业的基本信用信息。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市人民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网站免费查询企业的基本信用信息。
第三章 企业信用监管
第十二条 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本系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确定分类等级标识。
企业信用等级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分为A、B、C、D四类进行分类等级标识:A类表示信用风险很小;B类表示信用风险较小;C类表示信用风险较大;D类表示信用风险很大。
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根据管理实际需要,细化规定A、B、C、D四类企业信用状况的具体内容,并逐步实现动态监管、及时更新有关企业信用信息。
第十三条 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依法授权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履行法定监督管理、检查职责时,应当结合企业信用状况实施分类管理,确定合理的监督检查频率。除法律法规和国家部门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和行业特征设置A、B、C、D四类进行监管,提高监管效果:
(一)A类管理。实施低频率管理。适用于等级标识为A类的企业。对该类企业应当减少或者免除日常监督检查,可以实行跨监督检查;
(二)B类管理。实施较低频率管理。适用于等级标识为B类的企业。对该类企业应当每年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
(三)C类管理。实施较高频率管理。适用于等级标识为C类的企业。对该类企业应当每年进行不少于2次的监督 5 检查,重点监督违法失信行为的整改情况和了解依法需要关注的问题;
(四)D类管理。实施高频率管理。适用于等级标识为D类或者列入国家规定的重点监控行业的企业。对该类企业应当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或者增加抽查频率进行重点监管,及时监督违法失信行为的整改情况和了解依法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十四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个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确认的信用状况,合成确定企业的综合信用等级标识。
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分为A、B、C、D四类。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确定的具体办法由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另行制定、公布。
企业综合信用等级在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之间进行实时共享,并在市人民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网站及其他公共媒体上予以公示,接受公众的咨询、评议和监督。
第十五条 企业可以通过数字证书在互联网上登录市人民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网站获取自身所有的信用信息,并可以通过数字证书产生的随机号授权他人查询本企业的信用信息。
第十六条 企业认为市人民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网站或者有关管理部门采集、保存、对外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有关管理部门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有关管理部门收到异议后,应当在收到异议之日起20 6 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答复企业。
第四章 社会责任评价与促进
第十七条 市和县(市)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利用本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有关信用信息数据,结合企业类型、规模、所在的行业发展特点等因素,展开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
第十八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分别进行依申请评价和主动评价。
对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A类、B类、C类的企业,依据企业的申请由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对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作出评价,公布评价结果;
对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D类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可以纳入主动评价的范围,适时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
第十九条 企业申请社会责任评价的,应当向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提交有关材料,并对其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条 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主要是对企业发展、劳动关系、环境关系、社会关系、组织关系、企业文化以及企业职工满意度和社会公认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评价。
第二十一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具体标准按照本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的规定执行。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由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管理部门会同有关行业协会和专家起草,并应当广泛征求企业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起草完成后,按照地方标准管理有关规定报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二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对依申请评价的,分别评出不达标、达标和优秀三个评价等级。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主动评价的,分别评出不达标或者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二个评价等级。
依申请评价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等级每次的有效期为2年。每次评价等级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提出重新评价申请。
第二十三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对依申请评价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受理申请;
(二)核实企业信用状况,按管理职责分工提交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三)组织进行职工、客户满意度和社会公认度测评,按照《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提出初步评价意见;
(四)审核初步评估意见并拟定评价等级;
(五)向社会公示拟定的评价等级,征求意见;
(六)确定评价等级,向企业送达评价结果。
第二十四条 对依申请评价的,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一)发生一般以上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的;
(二)因违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而引发职工群体性事件的;
(三)发生重大恶性刑事案件的;
(四)因违反有关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而受到重大行政处罚的。
前款重大恶性刑事案件、重大行政处罚的标准,按照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自受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准予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企业可以在20日内向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申请复核。
第二十六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主动评价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在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D类的企业中选择确定拟主动评价的企业;
(二)核实企业信用状况,按管理职责分工提交有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三)按照《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提出初步评价意见;
(四)按照有关规定审核初步评价意见并确定评价等级;
(五)向社会公示拟定的评价等级,征求意见;
(六)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
第二十七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可以组建评价专家组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评价专家组成员由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专家库中随机选择确定。
第二十八条 企业认为评价结果不合理或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在15日内向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申请复核评价结果。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重新组建评价专家组进行复核评价。
评价专家组应当充分听取企业的陈述,按照评价标准作出最终复核评价决定。
第二十九条 获得达标、优秀评价等级的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确认,应当降低或者撤销其评价等级:
(一)评价中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或者与评价机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致使评价情况失实的;
(二)涂改、伪造、出租、出借评价等级证书的;
(三)受到较大数额罚款、没收非法所得,限期停业整顿、吊销行政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
被降低评价等级的企业在2年内不得提出评价申请,被撤销评价等级的企业在3年内不得提出评价申请。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以书面形式将降低或者撤销评价等级的决定告知企业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制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有关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公正、独立、客观地开展评价活动,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证评价质量,并接受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企业可以按照《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的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划、计划。
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报纸等公共媒体公开发布履行社会责任报告。
第三十二条 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性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制度、参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起草,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知识普及、培训、咨询等活动。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可以委托行业协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评议。
第三十三条 企业利益相关者和消费者可以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监督,举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不良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举报案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告知举报人。
第五章 成果运用
第三十四条 市、县(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 11 对本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监管总体状况进行汇总、分析、评估,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定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体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逐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报告公开发布制度。
第三十五条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获得优秀、达标、不达标评价等级的企业名录和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名录。
对获得不达标评价等级的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进行约谈。
第三十六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奖,对获奖企业给予奖励。
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奖在社会责任评价等级为优秀的企业中通过公开评选方式产生。
第三十七条 对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A类或者社会责任评价等级为优秀的企业,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实施下列激励措施:
(一)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减免税收;
(二)优先享受科学技术、社会保障、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府资金补贴;
(三)在产业发展、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应等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给予适当扶持;
(四)在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项目招标中作为重要的评 12 审因素;
(五)优先推荐、安排其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参加各类先进评比、享受有关政治待遇;
(六)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激励措施。
第三十八条 对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D类或者社会责任评价不达标的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权限范围内采取下列制裁措施:
(一)依法从重实施行政处罚;
(二)取消评选相关荣誉的资格;
(三)不得减免税收和政府非税收入,不得享受各类政府资金补贴或者参与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项目投标;
(四)在产业发展、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应等公共资源配置方面进行限制;
(五)向社会发出消费、用工、投资等方面的风险警示;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制裁措施。第三十九条 对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D类或者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金融机构可以降低其授信等级、保险机构可以不予办理除法定强制保险外的商业保险业务,并可以将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列入不良信用名单。
第四十条 有关部门组织的涉及企业的各类考核、评价,应当充分运用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结果,不得进行重复评价,不得增加企业不合理的负担。
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A类或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等 13 级为优秀的,其评价结果应当作为评选本市创建和谐企业先进单位的主要依据。
第四十一条 国内外征信机构需要了解、评估本市企业的信用和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可以要求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提供有关企业的信用和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证明。
对符合有关条件的国内外征信机构,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当免费提供本市有关企业信用和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证明。
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提供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国内外征信机构评估本市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依据。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未按本办法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书面通知其限期提供;逾期不提供的,由本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或者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 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披露或者泄露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 14 私的企业信用信息的;
(二)伪造、更改和提供虚假企业信用信息的;
(三)使用企业信用信息进行营利活动的;
(四)对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A类或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等级为优秀的企业,未按规定采取激励措施的;
(五)对企业综合信用等级标识为D类或者社会责任评价不达标的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未按规定采取制裁措施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企业信用监管与社会责任评价工作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不得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下列用语的含义如下:
(一)企业信用监管,是指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依法授权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信用信息记录、信用监管评价、信用信息公示等方式,以激励、限制、惩戒等手段对企业经营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二)企业信用信息,是指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依法授权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形成的用于识别企业身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履行法定义务等信用状况以及反映与企业经营决策相关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包括基础信息、良好信息和提示信息。
(三)市人民政府企业信用监管网站,是指宁波市人民政府设在互联网上的网站。
(四)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以及对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所应承担的各项责任。
(五)和谐企业,是指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竞争力强、履行社会责任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
第四十六条 本市创建和谐企业先进单位的评选标准参照《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执行。
第四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可以参照本办法的规定对个体工商户和有关执业人员进行信用信息管理和社会责任评价。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试行办法
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增强行业信用意识,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依据商务部、国资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第三条 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遵循为企业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和自愿、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四条 中国建筑业协会成立全国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研究制订建筑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
(二)研究起草中国建筑业协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关文件,包括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
(三)具体组织实施建筑业企业AAA级信用评价工作。
(四)指导分支机构开展专项信用评价工作。
(五)研究建筑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其他事项。第五条 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专家评价组。办公室设在中国建筑业协会秘书处行业发展部,是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日 常办事机构。专家评价组负责申报资料的审核、评价工作。
第三章 信用等级标准
第六条 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包括企业基本素质、经营能力及财务指标、管理指标、竞争力指标、信用记录指标等内容,按照《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见附件1)评分,其中信用记录指标按照《建筑业企业不良行为记分标准》(见附件2)进行评分。
不良行为是指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反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和执业行为规范,经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执法监督机构查实并作出行政处罚的行为。
第七条 建筑业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B、C三等五级。
AAA级:信用很好。表示受信单位诚信度很高,各项指标优秀,企业素质很高、诚信意识很强、经营状况很好、履约能力很强、社会信誉很好。
AA级:信用良好。表示受信单位诚信度高,各项指标先进,企业素质高、诚信意识强、经营状况好、履约能力强、社会信誉好。
A级:信用较好。表示受信单位诚信度较高,各项指标较先进,企业素质较高、诚信意识较强、经营状况较好、履约能力较强、社会信誉较好。B级:信用一般。表示受信单位诚信度一般,各项指标一般,企业素质一般、诚信意识一般、经营状况一般、履约能力一般、社会信誉一般。
C级:信用差。表示受信单位诚信度差,各项指标落后,企业素质低、诚信意识淡薄、经营状况不良、履约能力弱、社会信誉差。
第八条 建筑业企业信用等级划分标准为:
AAA级信用企业:企业综合得分在90分(含)以上,且评价期内不得发生《建筑业企业不良行为记分标准》中单项为10分的不良行为;
AA级信用企业:企业综合得分在80(含)—90分,且评价期内不得发生《建筑业企业不良行为记分标准》中单项为10分的不良行为;
A级信用企业:企业综合得分在70(含)—80分,且评价期内不得发生《建筑业企业不良行为记分标准》中单项为10分的不良行为;
B级信用企业:企业综合得分在60(含)—70分; C级信用企业:企业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
第四章 评价实施
第九条 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中国建筑业协会团体会员和直属会员单位中组织实施,并重视发挥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作用。其中,A、AA、AAA级信用企 业评价采取层级组织的方式。
团体会员中的市(区、县)建筑业协会可作A级信用企业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
团体会员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筑业协会可作AA级信用企业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
团体会员中的有关行业建设协会、解放军工程建设协会和有关单位可作A、AA级信用企业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
有关单位是指没有成立建筑业(建设)协会,并与中国建筑业协会商妥的归口本系统申报企业的单位。
中国建筑业协会负责AAA级信用企业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第十条 中国建筑业协会组织的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的对象是,取得相应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资质证书并已成为中国建筑业协会直属会员单位或团体会员所属会员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建筑业企业,以及从事工程总承包的其他企业。对于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不进行信用评价。对于已参加其他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信用评价的企业,原则上不再重复进行信用评价。
第十一条 建筑业企业AAA级信用评价的程序是:
(一)建筑业企业提出申请,向所在地区或所在行业建筑业(建设)协会、解放军工程建设协会或有关单位提交申报材料。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筑业协会,有关行业建设协会、解放军工程建设协会或有关单位收到企业的申报材料后,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初步审核并签署意见后,向工作指导 4 委员会办公室报送企业申报材料。
(三)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评价组进行审查。专家评价组成员从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由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和信用评价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评价组可通过现场调查、书面材料审查等方式进行审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上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四)工作指导委员会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核,并在中国建筑业协会网、中国反商业欺诈网等媒体上公示,公示期为7天。
(五)对于公示期满且没有异议的,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向社会公布参评企业信用等级,并颁发相应的标牌和证书。标牌和证书按照商务部信用办公室和国资委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规定的统一格式制作。
第十二条 申请AAA级信用评价的建筑业企业应当提供以下资料:
(一)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申请表(见附件3)。
(二)企业简介(历史沿革、经营范围、组织机构、企业诚信建设及成效等)。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复印件。
(四)企业取得的相关认证证书、获奖证书及其他证明文件。
(五)企业最新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合同、设备、材料采购、劳资、信用管理等规章制度的目录及文号。
(六)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规划或技术创新措施。
(七)近3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第十三条 申请企业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并应接受必要的现场调查和验证工作。
第十四条 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考核期为申请的前3年。对于A级以上信用企业的评价应严格执行标准并有适当的数量控制。
第十五条 中国建筑业协会组织的建筑业企业AAA级信用评价结果有效期为3年。在有效期内如果企业发生重大不良行为的,中国建筑业协会可取消其信用等级,并在中国反商业欺诈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信息平台”和中国建筑业协会网上予以公布。
建筑业企业AAA级信用评价结果有效期满后,企业可申请复评,重新确定信用等级。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如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均有权向政府主管部门和中国建筑业协会投诉。
第十七条 参评企业在申请信用评价过程中,不得有行贿、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等行为。如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取消其参评资格;对已获得信用等级的,取消其信用等级并予以公告,且2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因虚假申报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或引发 纠纷的,由参评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
第十八条 参与信用评价的人员,应遵守相关法律,秉公办事、廉洁自律。对于有影响评价结果公平、公正行为的人员,中国建筑业协会应当视其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后果,予以警告、通报批评、取消其参加信用评价工作资格等处理。
第十九条 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收费标准按照商务部信用工作办公室的有关规定执行。信用评价费用包括专家评审费、公示费、标牌证书工本费和管理费。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7年3月27日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诚信行业评价试行办法》(建协„2007‟9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湖南省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试行办法
湖南省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增强行业信用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水平,依据《湖南省建筑业协会章程》和《湖南省建筑业行业自律公约》,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用评价是指对建筑业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及意愿的综合评价。通过对企业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进行量化打分,动态化、数量化核定其信用等级,形成直观反映其信用情况的信息。
第三条
湖南省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工作(以下简称企业信用评价)由湖南省建筑业协会组织开展。企业信用评价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在本会会员单位范围内开展。凡是取得相应施工承包资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已成为湖南省建筑业协会直属单位会员或特别会员的建筑业企业均应接受企业信用评价。单位会员可自愿申请参加企业信用评价。
第五条
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机构。
(一)成立经湖南省建筑业协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的,由协会牵头,相关人员和特聘专家组成的湖南省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委员会(以下简称信用评价委员会)。信用评价委员会在协会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负责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评价工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并对企业信用等级进行最终审定。
(二)信用评价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协会秘书处,是信用评价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企业信用评价工作,负责对企业报送和采集的信用资料进行审核、计分,并提出企业信用等级建议。
第六条
评价工作按进行,评价期为评定的上一,评价结果有效期为三年。企业申请上一级信用等级的,不受有效期限制。企业信用评价实行动态管理,在三年有效期内每年进行一次年审复评。对在有效期内出现不良信用情况的企业,取消其已获得的信用等级,进行重新评定。评价过程接受社会监督,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
企业信用评价所依据的企业信息,除由会员企业自行提供外,还应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采集不良行为记录,向执法监督机构采集建筑市场检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信息。同时,根据评价需要,向工商、税务、纪检、监察、司法、银行等部门采集相关信息。
第八条
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B、C五级(建筑业企业信用等级符号见附件1)。其中,A、B、C级信用等级评价无需企业申报,由信用评价委员会直接组织实施;AAA、AA级信用等级评价由企业申报后,信用评价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九条
信用评价工作开始后,会员企业每年均应按要求填报《湖南省建筑业企业基本信息表》(附件2),同时,也可按要求对企业信用情况进行自评,并将自评结果一并上报。评价委员会根据其提供的信息,按评价标准,评定其信用等级。对不按要求填报《湖南省建筑业企业基本信息表》的会员企业,其信用等级评价直接评定为C级。
第十条
申报AAA、AA级信用等级评价的企业应按要求填报《湖南省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申报表》(附件3),并提供以下资料:
(一)企业简介(历史沿革、经营范围、组织机构、企业诚信建设及成效等)。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复印件。
(三)企业取得的相关认证证书、获奖证书及其他证明文件。
(四)评价统计报表和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各一份。
(五)纳税证明材料复印件(税票、财务损益表)。
第十一条
填报企业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并接受信用评价委员会组织的现场调查和有关审核。
第十二条
企业申报AAA、AA级信用等级评价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评价期内获得一项芙蓉奖或两项省优质工程奖。
(二)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
(三)依法依规经营,评价期内无建筑市场严重不良行为记录。
第十三条
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按照《湖南省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附件4)和《湖南省建筑业企业不良行为记分标准》(附件5),采用计分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计分为96(含)分以上,具备相应条件,可评为信用优秀的AAA级;评价计分为90-95分,具备相应条件,可评为信用良好的AA级;评价计分为80-89分,可评为信用较好的A级;评价计分为60-79分的,可评为信用一般的B级;评价计分在59(含)分以下的,为信用不良的C级。
在评价期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企业,直接评定为C级:
(一)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二)累计发生死亡3人或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三)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偷、逃、抗税或逃、废银行债务的。
(五)参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六)有其他严重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第十四条
企业信用评价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省建筑业协会发布信用评价通知。
(二)企业按要求报送有关资料,信用评价委员会办公室采集相关信用信息。
(三)信用评价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采取资料审查、现场复核、访谈等方式,对评价企业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并按相关规定计分,提出企业信用等级建议,提交信用评价委员会审定。
(四)召开信用评价委员会会议,由信用评价委员会对企业信用等级进行审定。会议须有信用评价委员会2/3以上的成员出席,并获得出席成员的2/3以上同意通过,才能形成审定意见。
(五)协会将评价结论在“湖南建筑信息网”上公示,公示期为十天。
(六)对公示期满且没有异议的,由湖南省建筑业协会向社会公布企业信用等级,并颁发相应的标牌和证书。
第十五条
企业信用评价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均可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湖南省建筑业协会投诉。
第十六条
对信用优秀的会员企业,根据《湖南省建筑业行业自律公约》中关于“行业自律奖惩”的相关条款,经协会常务理事会批准,予以相应的奖励。
第十七条
企业信用评价中收取的费用包括:组织、受理考核、推荐评审的办公费、牌证制作费、媒体宣传费和管理费等。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湖南省建筑业协会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
附件1:建筑业企业信用等级符号 附件2:湖南省建筑业企业基本信息表 附件3:湖南省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申报表 附件4:湖南省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 附件5:湖南省建筑业企业不良行为记分标准
第五篇:企业信用评价
企业信用评价(目录,格式 最后一个问题)
一、企业信用评价的定义: 企业信用评价是指:由独立的、中立的专业机构,受评价对象的委托、按照“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以标准化的评价事项和内容为依据,用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对受评对象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行为、能力和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审核和综合评价,并以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结果的行为。
二、企业信用评价的意义及必要性: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承担的最重要的风险。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进行评级和度量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有效降低风险,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对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受到银行业旧体制的影响,国内开始研究信用风险评级和度量方法的时间晚于其他国家。自2000年以来,为数不少的国内科研工作者积极投入信用风险度量研究,并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此可见,对风险进行度量,对企业进行有效的信用评级已经成为现代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职能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信用风险由来已久,它随着借贷的产生而发展。对于一个贷款企业而言,其能否按时归还贷款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贷款企业不愿意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还款责任,信用风险一旦形成,银行将会因客户违约而遭受巨大金融损失。因此,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进行严格的信用评级。
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消除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银行借贷的管理效率,从而使资本市场的整体效率得以提高。
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信用评级,可以使资信良好和还款能力强的企业取得所需贷款资金从事经营活动。对于银行而言:其不仅可以拥有适合其风险偏好的标的,取得收益。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过滤资信较差和还款能力较弱的企业,从而缓释银行违约风险。
所以,对企业进行合理而准确的信用评级是相当必要的。然而,信用评级是否合理,评级结果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级方法的科学性。
三、企业信用评价的程序及等级设定
(一)企业信用评价的程序
1、公司应按照本办法组织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并确认评级结果。根据需要,公司决定是否建立“信用等级评审会"或指定管理部具体负责企业信用评级的管理。
2、担保业务部门负责企业信用等级的初评。担保业务部门要指派项目经理负责收集和初评企业的有关资料,逐个写出全面、详细的评级调查报告,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选择相应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分量表进行计算、评分,填制企业信用等级评审表,然后报同级或上级审批。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日常监控由管理部负责。
3、担保公司评审确定的企业信用等级,属内部资料,应对外严格保密,对以任何形式利用信用评级所造成的后果不负任何责任。
4、信用评级必须客观、公正,严禁弄虚作假。如发现企业弄虚作假,骗取信用等级,除撤销其信用等级外,还要采取相应的防范风险措施制裁。如发现担保公司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要追究相应的责任。
5、担保公司新受理客户时应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对与担保公司保持 业务关系的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评定,及时调整。
(二)企业信用评价的等级设定
1、信用等级分为三等九级(AAA、AA、A;BBB、BB、B;CCC、CC、C)。经初评获得A级以上信用的企业将被受理。评价结果有效期为三年。
2、评价指标:企业基本素质、财务状况、管理水平、竞争力和社会信用记录等。
3、颁发全国整规办和国资委统一的信用等级铜牌。
4、核发网站信用电子标识和电子证书。电子标识粘贴在网站首页,点击电子标识后,将显示以信用等级、网站身份信息、客服电话、“用户隐私信息保护”评估为内容的电子证书。
5、申报时间:信用评级工作常年接受企业申报。每年集中在3月份和9月份评审和公布两批。
6、评价流程:企业填写《申请表》→向企业核发《受理通知函》→企业提交《评价申报书》并缴费→征信调查→信用等级评定/评审→公示→向企业颁发铜牌/电子标识→复查。
四、企业信用评估的思路和方法:
(一)企业信用评价的基本思路是,从企业信用风险的内涵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信用评级机构的核心思想,参考国内外有关信用评级方法,对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
(二)企业信用评估的方法:
1、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信用评估标准体系。信用评估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前景预测相结合、专家分析与专业评估技术人员分析相结合。而科学合理、符合本地经济特点的评估标准体系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评估结论做到“公正、公开、公平”的前提。所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企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客观上要求设置和建立适合这种多种经济形式的企业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也就成为最重要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对现有的评估标准体系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修正,使之与信用建设同步发展。
2、健全评级组织,规范评级程序。为规范和健全评级程序,更好地发挥信用评估的作用,不断提高评估质量,公司在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和浙江省银监局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在各金融机构的支持和配合下,摸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并经实践经验行之有效的三级四层次的评级组织与程序,即:建立了金融机构(或地区)的初审委、公司专业技术分析评估师的调查分析评估、专家评审小组的审核论证、专家评级委员会鉴证终审,严格规定从企业提出申请委托评估,并签订评估合同书起,到评后跟踪监测的八个环节的评估程序。实践证明,由于有完善的评级组织和规范的评级程序,公司评定的信用等级具有专业性、广泛性和权威性。信用等级的使用价值逐步得以体现,在企业项目的招投标、金融机构贷款授信、资本市场融资或投资及企业形象宣传等领域发挥其日益显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科学评估手段,不断提高评估的科技含量。购买或者自行研制开发领先的信用评估软件,完成信用评估的基础工作、统计分析、查询监测、数据整理、信用档案等工作;建设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一方面使信用评级的前期工作基本可以利用快捷高效的高端电子技术完成,提高工作和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承担信用、信用评级和信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信用动态发布、政策推介等职责。
4、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评级可操作性。为使企业信用评级的方法体系更具可操作性,企业信用评级一般遵循简单性、可比性和公开传播性等国际惯例。简单性原则是指不论评价
过程多么复杂,但评价结果可用一个简单易懂的等级标识给出,便于各有关经济主体在与被评企业进行经济往来时清楚地了解其信用状况;可比性原则是指在同一评级体系中,各种类型的企业信用等级的解释与含义基本一致,而不用考虑货币单位、企业类型及地区的不同,从而使同一信用级别的不同企业在风险程度上具有可比性;公开传播性原则是指评级结果和评级方法要通过有关传播媒介在全球市场上公开,以使尽量多的经济主体能获得相同的评级信息。
四、企业信用评价的方法
(一)传统方法
传统度量方法是以定性分析为起点,结合财务报表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有专家系统和信用评分方法。
1、综合评判法——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种传统的评级方法。传统的信用评级方法包括以5C法为代表的专家判断法和以5C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综合评价法,包括品德和声望(Character)、资格与能力(Capacity)、资金实力(Capital or Cash)、担保(Collateral)、及经营环境(Condition)。也有些银行将信用分析的内容归纳为“5W”或“5P”。
专家系统评级方法的特点是:银行贷款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那些经过长期训练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人员所掌控,并由他们做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因此,在信贷决策过程中,信贷人员的专业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关键要素的权衡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专家系统判断法是一种综合评判法,综合评判法就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做出总的评价,属于定性分析。从信用评级本身的属性来看,企业信用评级属于一种不确定性的模糊问题,因此,综合评价法的发展趋势是与模糊理论相结合来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从而使评级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但是专家系统判断法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缺陷:如不能对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判断具有主观臆断性,带有很大不确定性;且判断具有一致性,不能区分哪些是不同类型借款人的重要的共同因素。所以在实践中,专家系统方法应配合其他评级方法一起使用,扬长避短。
2、线性模型分析法——信用评分方法
信用评分模型是传统方法中研究者最多的模型,1968年爱德华﹒爱特曼教授提出了Z计分模型(Z-score model),1977年对模型进行修正和扩展后,提出模型,由于信用评分模型使用方便、易于计算,在度量企业信用风险中使用较为广泛。
Z计分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1.0X
5式中,X1为营运资本/总资产比率;X2 为留存盈余/总资产比率;X3为利息和税收之前的收益/总资产比率; X4 为股权的市场价值/总负债的账面价值比率;X5为销售额/总资产比率。Z值越大,资信就越好,Z值越小,风险就越大。
模型包含七个指标变量:资产收益率、收益稳定性指标、债务偿付能力指标、累计盈利能力指标、流动性指标、资本化程度指标、规模指标。从模型的改进发展来看,模型的分类比Z计分模型分类的准确度高,特别是破产前较长时间的预测准确度相对较高。
3、专家系统和线性模型分析法的比较分析
专家系统和线性模型分析法(Z计分模型和模型)都属于传统的企业信用评级方法,都比较侧重于对信用风险的定性分析,方法比较简单。随着信息经济学兴起,信用风险度量逐步建立起以违约风险为核心的度量体系,而传统的企业信用评级方法缺乏对违约和违约风
险的认识,理论基础薄弱,难以令人信服。
线性模型分析法都依赖财务报表的账面数据,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定量分析,不似专家系统只对信用风险进行定性分析,但是我觉得其定量分析的比较浅显,只是进行简单的线性分析,所以它其实仍偏向于对企业风险的定性评估。其次,线性模型分析法克服了专家系统评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二)现代企业信用评级模型比较分析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业务出现多元化趋势,投资银行和信托业务的开展使得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增强且风险的内涵不断扩大,促使银行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新一代金融工程专家在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起了许多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的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并应用到这一领域。
1、现代企业信用评级模型总体分析
现代企业信用评级模型以KMV(credit monitor model)模型、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模型、麦肯锡(McKinsey)公司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和瑞士信贷银行(CSFP)的Credit Risk+模型为代表。毫无疑问,这些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发展正在对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一个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新模式正在形成。
这些现代风险度量模型各有特点,展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1)建立了以违约风险为核心的信用风险度量体系;(2)大量引入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度量信用风险;(3)尽可能多地考虑外部影响因素。
但是,上述模型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多数模型正态分布的假设难以真实反映信用风险的实际分布,实际上,长期债务可以依据其优先偿还顺序、有否担保、有否契约、能否转换等来区别不同的长期债券,因而造成违约的确定的不准确,使模型产生变量不准,需要寻找符合信用风险分布特征的数学模型代替;2.信用等级转移矩阵的数据来源和全面性仍然受到挑战;3.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影响因素未能在计量模型中充分反映;4.现代度量模型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持。如,KMV模型需要一个较为充分的违约数据库作为支持。
对现代企业信用评级模型进行总体分析之后,我们有必要对单个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众所周知,KMV模型与Credit metrics模型是目前国际金融界最流行的两个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下面,我们就以这两个模型为例,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2、信用监控模型(credit monitor model):KMV模型
KMV模型的主要思想是:利用期权定价原理对风险债券和贷款进行评估由股权价值及其波动率推出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率。它是以EDF(预期违约频率)为研究的核心手段的模型。
KMV模型是对传统信用风险度量的一次革命。首先,KMV模型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的信息,对所有公开上市的的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其次,这种方法的数据来源于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信息,而非企业的历史账面资料,应此,它更能反映企业当前的信用状况,使预测更及时、准确;再次,KMV模型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
但是,该模型也有其固有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模型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的EDF进行计量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会计资料信息或其它指标;2.该模型假设企业的资产价值成正态分布,而在实际上,会有所偏差。
3、在险价值方法:risk metrics 模型和Credit metrics模型
1994年,J.P.摩根推出了以VaR为基础的风险矩阵(risk metrics),1997年,又推出了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模型——信用矩阵(Credit metrics)。
由于VaR方法能够简单清楚地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又有严谨、系统的概率统计理论作为依托,因而得到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
但是这一方法也存在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现在的市场价值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因为大多数贷款并不进行交易。第二,我们没有时间序列数据来计算,即现在的市场价值的波动率。对于一些可交易资产的收益采纳一种正态分布的假设之多只是一种粗劣的近似,如果这一近似的方法运用于分析贷款价值的可能的分布就更加粗劣了。
由此,J.P.摩根公司推出了信用矩阵(Credit metrics),旨在对贷款和私募债券这样的非交易性资产的价值和风险进行计算。
我们既不能观察到贷款的市场价值,也不能贷款价值在所关注的时期内的波动率,但是我们可以利用1.可得到的借款人的信用评级;2.下一评级发生概率的变化(评级转移矩阵);3.违约贷款的回收率;4.债券或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差价和收益率就有可能为任何非交易性贷款或债券计算出一组假象的P和,并随之计算出个别贷款和贷款组合的VaR值。
同时,还应注意贷款的价值并非对称正态分布,信用矩阵有两种VaR的度量方法:基于贷款价值正态分布的度量方法和基于贷款价值实际分布的度量方法。
六、企业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企业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信用评级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二十多年来,我国信用评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由于历史短、发展不规范以及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评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与国际信用评级业相比较,我国的信用评价业还存在以下待解决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信用评价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分散,目前还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或部门、行业性的法规来保证实行,只是在《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等有所涉及。而在美国除了1933年的《证券法》等确立信用评价业的法律外,在1960年至1980年的20年间又陆续出台了《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等17项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
相比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信用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我国急需建立信用评级法律体系,从各个法律层次,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等展开立法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完善基础性法律体系框架,建立强制性推广信用评级结果的法律以及约束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评级标准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一系列法规。
2.企业征信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形成了一个以银行为主体,各征信公司起辅助作用的社会征信体系,该体系无论从制度建设和实际操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企业资信数据基本上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阻碍企业征信业的发展,且征信企业缺乏权威性,导致企业资信调查报告难以真实、准确、完整地描述被调查企业的资信情况。另外,我国征信机构从业人员较少,且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我国征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发达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我国市场经济信用状况来看,完善我国征信系统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使信用数据开放,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建议一方面要鼓励信用中介机构注重自身信用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行业数据库,待时机成熟时,可将自建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结构共享,为我国信用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3.信用评级方法不统一
由于我国的信用评级业务尚未设立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各评级机构之间缺乏横向联系
和交流,其评级原则和方法体系也无统一规定,各机构都有自己的评级体系。在评级方法、评级指标、信用级别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随意性很大,使得我国的评级标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导致评级结果比较混乱。如在企业债券评级方面,存在同一债券在两家不同的评级公司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级别,又如在企业信用评级方面,对信用优等企业,有的设置AAA,AA,A级,有的则设为一级、二级、三级。
4.指标体系设置不科学
我国企业信用评级的结论不完全依赖对其财务状况的分析和判断,同时还结合行业发展、管理者素质等因素的分析,总的来说对企业信用状况的评价较全面,但指标设置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只考虑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中的近两三年的净利润增长情况。若企业近几年有连续稳定的增长业绩,则计算结果与现实相符,若企业经营结果不稳定,那么计算结果则失去其经济意义。
5.缺乏对评级结果的检验工作
要检验评级标准设置的合理性和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必须对不同信用级别企业实际的违约率进行统计分析,跟踪检测有关财务指标的发展趋势。但由于我国企业信用评级时间不长,历史数据积累不够,跟踪检验工作滞后不到位,未能对影响信用等级的重大变更及时披露。鉴于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以上问题,我国应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培育评级市场,利用政府部门对信用评级行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使潜在的市场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此外,要加快建立信用评级行业协会,强化评级机构的自律意识,从而确保评级机构客观性和独立性,提高评级质量。
(二)企业信用评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