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示范时代 高职教育路向何方

时间:2019-05-14 22:4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示范时代 高职教育路向何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示范时代 高职教育路向何方》。

第一篇:后示范时代 高职教育路向何方

后示范时代,高职教育路向何方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3日 11:0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明中 周鸿羽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目标调适

近年来,依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但是,知识经济形态的日益成熟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理解与实施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

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局部存在偏差

在规模扩大与内涵发展的背后,一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理解还存在着滞后与偏差,表现之一是对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认识单

一、浅显。高职教育被简化为谋职的手段。什么职业热门、什么工种社会需求量大,学校就设什么专业、开什么课程,只迎合市场的短期需要,而不求长远利益,造成了职业教育过度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表现之二是在高职教育的管理运行中过分依赖市场需求导向。“职业至上”是职业教育的黄金法则。在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有利于近期市场需要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应用学科的教学与技能培训成为学校与个人关注的焦点,而人文教育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表现之三是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及评价标准认识错位,常常是以数量、规模为发展的标准,而对更深一层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生活体验的丰简、学校运作管理的好坏等,却甚少提及。

高职教育需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丰富和拓展培养目标的内涵,提高自身质量,尤其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不断调适,以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目标定位上,要在单纯的“就业教育”中注入“创业教育”的元素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就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然而市场、行业、职业、岗位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的新型岗位必须由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来开拓。因此,不能将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就业教育”简单理解为“从业教育”、“上岗教育”,而要融入“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的职业学习由一次性转向终身性、由单一性转向兼容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职业性”,高职教育还具有“高等性”,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而创业教育的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性,是以主动、创新为特征的“拓业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精神,同时加强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模式上,要将平面式的“适应性”优化为多维度的“导向性”

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来说,对市场的适应性是其生命力所在。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实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目前高职院校实行的“订单教育”则是“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它使高职教育从被动接受市场检验走向主动契合市场需求,体现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性。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订单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而狭窄,学校容易将教学重点放在日后岗位所需的有限的、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上。这样,既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未来确定的岗位可能会削弱学生当前的学习动力、限制学生的职业规划并降低对未来生活的热情。

为此,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优化“订单教育”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与推广。一种是“弹性订单”模式,学校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在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综合分析本地区及社会长远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社会需求的“虚拟订单”。高职院校在综合分析企业需求的“实际订单”和社会需求的“虚拟订单”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案。这种广义的订单也称“弹性订单”。另一种是“T”型订单模式,这是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构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T”字是对这一模式的形象表述,“一”代表知识和能力的横向拓宽,而下面的“|”则表示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一”和“|”紧密结合起来的“T”型人才,代表的是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支撑、知识全面且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通过“T”型模式的教学,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横向的拓宽、专业能力也得到纵向的深化,成为复合型的、社会急需的人才。

课程建设上,要从“以职业活动为中心”转变为“以职业人为中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课程建设中仅以职业活动为中心来设置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课程建设在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展开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及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期望与认可,要转而以“职业人”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加强职业素质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

高职教育只有从“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转向“以职业人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才能使高职教育不仅是培训“人力”的活动,更是培养“人才”的活动,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真正做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周鸿羽)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在实现规模跨越的同时,从2006年起,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标志,开始了内涵式建设。

教育改革发展及其目标实现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跨越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进行结构调整、模式转型、秩序重建,走向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进入的是回归本真、常态发展;常态发展则需进一步提升境界、积极追求。“跨越——回归——提升”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进入全面内涵发展的今天,进一步提升境界就成为了非常现实的问题。

内涵发展不仅有功能上的区分,而且有层次上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办学功能,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管理等载体。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不仅有功能上的区分,而且有层次上的或曰境界追求上的差异。

内涵发展在功能上的区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组织结构,理顺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二是自身价值追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三是拓展社会职能,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差异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满足上述三方面功能的基本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在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后,思考和追求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发展。这也是目前很多示范校和原来基础较好、内涵建设较好的院校所追求的。第三个层次是走向文化自觉,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精神文化品格。

国家紧锣密鼓、重锤响音推进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的建设,其影响和带动是全方位的。一些老牌专科院校由于瞄准升本目标而没有进入示范校和骨干校名单,但并没有影响其内涵发展,反而一直用示范校标准建设着没有示范校名称的“示范校”;而一些新升格或新建高职院校也不甘落伍,努力学习、追赶示范校。这使得整个高职教育经历了一场涉及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合作方式等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不仅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而且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汇入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与探索大潮之中。

高职院校功能发挥存在偏差,境界追求分层明显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因受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现实政策和自身发展内在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在功能发挥上存在较明显的偏差,境界体现上分层也比较明显。

从功能发挥上看,一是组织结构创新不够,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表现在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还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高职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体制机制。二是在价值追求上,功利主义严重,偏离本真。一些高职教育变成了纯粹的就业教育,甚至已异化为现代工匠的培训中心,片面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工具化、功利化的教育模式磨灭了师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不能培育出时代所需要的目光远大、修养深厚、敬业爱岗、技能高超、富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从境界追求上看,分层也比较明显。一类是着力提升境界的院校。这类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这类院校以老牌专科学校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示范校、骨干校为主。一类是需要提升境界的院校。这类院校正在进行或刚结束资源整合,建设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在加强教育教学规范管理的同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解决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内涵建设的重点是回归本位、抓纲务实,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条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就业率。这类院校以起步较晚、中专升格院校居多。一类是需要夯实基础的院校。这类院校还处在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生存是最主要、最突出问题。这类院校主要是一些刚刚升格而且基础条件较差的民办院校。存在上述分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职院校分布的地域不同,办学主体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历史不同,所依托的行业和企业背景不同等,从而造成了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重心和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以及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境界追求取决于层次特点的自然要求,更取决于主观认识程度和努力水平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取决于其层次特点的自然要求,更取决于其主观认识程度和努力水平。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自身的规律、特点需要长时期的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逐步了解,不断总结。其中要把握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遵循社会经济基本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回归本真,注重质量的提升,创新发展和特色办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特色发展。因为发展最终体现的是人的素质的提升,是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是达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所以发展必须最终归结到一个字,即“人”的发展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高职院校真正实现内涵式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最高境界追求是以人为本、文化立校。

(作者系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李明中)

第二篇:互联网 时代高职教育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变革

【摘要】“互联网+”便是将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加高职教育必然将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教与学活动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于一身,旨在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1],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服务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重要教育形式。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高职教育的变革,其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和热议。

一、教学对象的变革

当前的高职学生多数为9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年代。电视机、计算机、游戏机、数码相机、录像机、手机等数字工具完全嵌入其成长过程中,是其学习、生活、娱乐的基本工具。网络技术、数字媒体环境,对他们的认知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有着巨大的影响。长期游走于网络环境与数据平台的他们,对电子设备、电子软件等工具的应用具有敏锐的接受能力,能多渠道快速搜集信息,善于多种任务同时和平处理,喜欢图片、声音、视频和影像资料,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视频剪辑、图片修饰的能力。尤其近年来移动技术飞速发展,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功能日益强大,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更是找到了个性发展的平台,微信,微博,QQ,MSN成了他们学习交流通讯的主要手段,更成就了他们在新媒体应用方面优于教师的显著才能。在高职教师和高职学生之间展开的随机抽样测试表明,相同时间内针对相同主题进行的网络信息搜集比赛,高职学生获取的数据量是教师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环境的变化促成了高职学生特征的变化,也带来了学习需求的巨大变化。他们期盼灵活生动的教学内容和自由多样的教学形式,希望教学能尊重个体需求而真正获得个性化学习机会,弹性安排学习进度,喜欢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碎片化学习形式。因此,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技术的产物越来越受学生的追捧,能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娱乐精神的“过关式”、“奖励式”游戏模式的训练更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加时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手段的发展已经进入综合化、开放式的阶段。

(一)单一式转变为综合式

虚拟课堂、网络教室、慕课、微课、APP在线学习等先进工具为使得传统单一课堂教学形式得以扩充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中心的,综合式教学网络成为新时代教学一个重要特征。

微课是当前流行的在线视频教学资源,制作技术成熟,老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制作,短、精、快,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双方共同受益。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它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无论地域,无论贫富,无论年龄,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来自世界名校的先进课程都可为己所用,有效改善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推动了国际化和信息化教育生态的形成。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课堂的功能开始由一揽子服务向个性化辅导转变。翻转课堂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方法。教师课前布置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抛出主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前期调查研究,课堂上则主要用来答疑解惑,讨论交流总结,有针对性地解决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效果。

创客运动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文化,提倡将学生当做知识的创造者而非单纯的继承者,强调将新技术手段与创造、分享、合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客观世界各种问题的探索,用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新形式的教学媒体、平台、资源、理念,互联网加时代赋予教育更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发展体验。

(二)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固定的时长,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对象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和死板。近年来,网络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工具与平台。教学变成了开放式的有机生态活动。虚拟、公开、免费、自由,这些特性使得教学脱离了传统课堂的物理限制,以网络为主的远程教育、进修教育、在线学习等活动丰富了学校教育以外的各种教育形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利用微课,慕课,实现了先进教学方式、教学经验的互相交流与探讨;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把企业实践的真实场景和操作流程等通过视频的形式真真切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学生与客观世界的距离,增加了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三、课程内容的变革

网络课程的出现,也让信息时代的高职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海量资源的实时更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得课程内容更新,更丰富,更有实用价值。传统课程受到纸质教材无法快速翻版更新的影响,其承载的内容和方法、技巧常常滞后于生产实践,有的甚至已经被淘汰了。课程学习不能有效指导实践,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保持知识技能流动的良性循环,势必会造成厌学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课程内容最根本的变革在于诸多前沿的学科内容和来自生产最前线的经验技能等能够及时更新扩充进入课程,不仅体例详尽多样,内容生动丰富,来自工厂车间、行业一线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会让很多难以用语言描摹清楚的流程、方法、技巧变得一目了然,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更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另外,在互联网的支撑下,课程开发和课程创新也更加容易,能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创造出来。

四、学习形式的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不断强大,价格一降再降,网络覆盖面积越来越广,各种APP应用越来越丰富,学习的含义与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上最新资讯,有最先进的学习资源,有最便捷的学习软件,网上冲浪的过程也是新知识被消化吸收的过程。一个网,一只耳机,一台手机,学习无时无刻不能发生,回家路上,运动间隙,就餐排队时等等,移动碎片化学习,让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得越来越随心所欲。在网络的天地间,学生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拜师世界知名教授,可以随心所欲地研究自己喜好的领域的前沿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结识到有共同目标和理想的同学,(下转第185页)

(上接第183页)更可以轻松地、多角度地观察测试,对或认识或陌生的人群作大规模的调研,甚至进行虚拟的科学实验。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习才能真正变成学生的“第一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工具,而不是驱赶学生向前的马鞭。

五、教师职业的变革

不经意间,教师职业就被信息化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角色的转化,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的再升级,都需要教师清晰认识,积极应对。

(一)注重合作与经验的积累转化,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

随着主体间性在教育界的广泛应用,师生的角色被重新定位,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正式回归,老师开始转变为课堂的辅助者和引导者。从演员到导演,从台前到幕后,教师应做好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对接。做助力学生个性舒张、才能发展的“背后英雄”,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教师的行业经验与阅历,学会放下权威,做学生的合作伙伴,跟他们一起探究学习,共同进步,这是角色转变的重要方面。

(二)注重教学设计能力,服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当今社会对高职教师的需求从数量到结构到质量都存在着一定的转变,高职教师的学历达标、实践能力过硬与行业执业经验丰富,缺一不可。在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强调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能力,即,能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异性,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和手段来实现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面对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海洋,教师与学生相比所具有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劣势将抵消其在知识层面的优势。老师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能将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结合起来,设计出适应不同层次水平、性格特征、职业需要的学生的专属培养方案以及实践能力培训计划等。换言之,未来的教师应具备引导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综合职业能力等的技术,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水平。

(三)突出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把控

1、学会运用微信、微博、QQ群等平台,实现实时互动,教学相长。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互联网加时代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形式。教师的教学辅导功能不能单纯地局限于课堂的四五十分钟内,更应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实时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当今较为热门的微信公众账号、微群、QQ群等的熟练应用以及相关功能的创新开发能力就十分重要。定期组织集体活动,比如深度讨论,视频学习,答疑解惑等等,把同学们和教师凝聚起来,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2、保持对网络资源的关注,形成信息深加工和再利用的能力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与学科有关的系列课程视频,并且绝大多数的优秀资源都是免费的。教师可以将这些视频下载并剪辑,根据自身授课需要进行重新组合、扩展和深加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时刻保持对网络开放性资源的热诚和关注,学会运用先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去挖掘构建所需资料,抓住一些生动的小细节,运用一些奇妙的想法、小火花来点燃学生一腔激情,用细节去打动学生,勾起学生想要认知的欲望,释放网络的巨大能量。

另外,移动应用程序越来越丰富了。好玩好用的软件随处可得。比如关于微课录制的软件,关于自拍和图像处理的软件,关于配音、练习发声等的软件等等,它们让教育和学习生活变得那么便捷而生动,充满乐趣。利用智能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积极学习并掌握运用移动应用程序的使用,可有效改变传统课堂的枯燥;如果能进一步学习软件开发,随心所欲地根据课程需要利用开发已有程序,则是高职教师全面深度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只有这样,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信息加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协作分享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才能有所发展,并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升刚,牛金成.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2011.09

第三篇:乡村教育走向何方

“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农村初中减

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中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随着国家叫停和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我们对教育的想象太简单对教育的理解太简单。”

研究表明: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的平原地区,撤点并校的正面效果比较明显,负面影响相对较小。而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较差的边疆地区、西部偏远农村和山区,学校撤并的幅度最大,也是流失辍学、上学远、安全隐患等问题最为突出的,受这一政策不利影响的主要是农村地区的弱势人群。

大规模的“学校进城”后,农村教育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危局。

《中国在梁庄》作者梁鸿认为,我们对教育的想象太简单,对教育的理解太简单,教育不仅仅在学校,可能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家庭、自然、社会等等。撤点并校使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单一,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单一。现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包括农村孩子在寄宿学校上学,他们的精神状况、物质状况都有问题。

过度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10省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农村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提高。

“学校应该是方便的,它应该是安全的,应该是亲和的,还应该是温暖的。”

“能走的都走出去了,留下来的是走不出去的人”。这些沉淀在最底层走不出去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的关注,就将失去受教育机会,形成“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农村教育资源配备的关注点应该是农村后20%的边缘化群体,而不是忽视或抛弃他们。做到真正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办好每一所学校。

未来的农村教育究竟走向何方?

“目前来看形成了两种判断和主张:第一种就是农村教育城镇化,小学进镇、初中进城,使所有农村儿童都享受城市化的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所长邬志辉说,与此相反的,学术界还有一种主张,就是农村儿童实现就近入学,保留和建设村小与教学点,适度发展乡镇寄宿制学校,努力提高末端教育的质量。

邬志辉表示,布局并不等于撤并。布局既包括撤并学校,同时还包括恢复、扩建,甚至还包括改变学校功能、变更学校的空间结构等等,甚至也包括对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些都属于布局调整的内涵。

“学校不仅是国家的,学校也是村庄的,也是社区的,学校应该是甜蜜的,应该是方便的,它应该是安全的,应该是亲和的,还应该是温暖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表示,学校里面进行的一切应该是村庄人自己的选择,跟村庄的生活和价值文化息息相关,不应该割裂,割裂的背后只能是离开或者是放开。村庄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校的学生认同和尊重村庄正在进行的一切文化和文明,而不是陌生、厌弃和逃离。

“用城市化的应试教育覆盖了农村教育,把农村的乡土气息全部取消了。”

“我感觉到撤点并校以后已经把孩子送上了一条生产流水线。”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卫洪认为,在食堂打饭吃,然后就是不停地考试。一直脱离生产生活的孩子怎么能承担起重新建设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梁鸿深有同感:我们现在讲农村教育的城市化不仅仅是指学校,也包括教育内容,用城市化的应试教育覆盖了农村教育,把农村的乡土气息全部取消了。“这些孩子在所谓的城市化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他自身的知识在哪里?他自身的经验有什么?他跟乡村有什么关系?我觉得没有任何关系。这些孩子的生活方式都被断掉了,而接受的是所谓的现代化的城市化的教育。”

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提出,“小规模化”、“小幼一体化”和乡村教育的混合模式,是农村教育可行的几种模式。建议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建议采取特殊政策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由国家建立专项经费,在教师配备和经费保障上采取倾斜性政策支持,探索和提升在小规模学校实行行之有效的“复式教学法”,努力提升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

第四篇:风险促生最严监管 告别野蛮生长银行理财路向何方

风险促生最严监管 告别野蛮生长银行理财路向何方

2013-04-08来源: 西安晚报

一面是资产规模的迅猛增长,一面却是产品设计与销售的问题重重,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真是又爱又恨。近日,随着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行理财产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思考,监管新政能否让银行理财告别“野蛮生长”?银行理财未来又将路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多家银行和专业人士。

系统风险促生最严监管

“‘发新偿旧’式的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隐藏着资金池期限错配的风险,随着银行理财资产规模的日益增大,这已成为一种系统性风险,银监会此次对‘资金池’和‘通道业务’的整顿非常必要,未来应该还有相关的措施和规定继续出台”,西安邮电大学金融系副主任李鹏向记者表示。

统计显示,2012年全年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35828款,较2011年增长48.41%;新发行规模达30.36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78.69%,余额已达7.6万亿元,较2011年末的4.59万亿元大幅增长,已高于我国流通中现金的总额,相当于同期我国存款总量(91.95万亿元)的8.3%,称之为“野蛮生长”并不为过。

“理财产品设计、销售、管理的信息不对称也是风险的一大来源”,李鹏表示,很多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无论是投向还是规模均不清楚,甚至连收取的手续费和管理费均不透明,这不仅损害了投资

人利益,往往也成为纠纷产生的一大来源,因此加大对理财产品投资标的以及信息披露的监管也势在必行。

风险与收益对应将更明晰

“此次‘产品的投资项目与产品一一对应’的要求,理财产品期限应该会有明显变化,此外,‘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也会让对收益与风险的层级对应更加明显”,李鹏表示。

数据显示,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122天,而85.35%的产品投资期限在6个月以下,每逢季末、年末,不少银行甚至还有不少收益较高的超短期理财产品,这就常常给人造成一种拉存款的印象。随着新政的施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数量将会明显降低,因此,投资平均期限也将明显拉长。

“随着股市的好转以及海外市场的回暖,收益较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建行某营业厅理财师表示,去年以来,不少投资于股市的理财产品取得了超过10%的收益率,而此前多年低迷的QDII理财产品也迎来了正收益,这些都极大提升了风险型投资者的信心,有利于推动银行理财市场向更多元的方向发展。短期内影响或仍有限

“监管新政的实施,短期内可能减少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但对收益率等应该不会较大影响”,建行某营业厅理财师表示,理财产品收益率虽然自去年以来一路下跌,但仍高于存款利率,而这才是普通投资者最看重的。

“很多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投资习惯,一款产品到期

就会继续购买其他产品,最看重的其实是银行的品牌”,某银行营业厅大堂经理向记者表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多为中老年投资者,资金安全才是他们最看重的,相比于其他投资渠道,银行的信任感仍无法替代。

第五篇:后开发区时代

“后开发区时代”的县域经济发展

近一段时间以来,两项工作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着力点。

一是开发区的治理整顿;二是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以清理各类开发园区为重点的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护农民利益、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更主要的是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及时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促进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而自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也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赶超的一个主要突破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更多地出于各地方政府现阶段强烈的发展需求和发展冲动。

局部和整体之间有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在大力清理整顿开发区、严格土地使用制度的宏观调控大背景下,县级政府如何找准、抓好下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如何处理好内在发展冲动与国家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诸多现实问题日益引起各级决策者的关注。本刊记者近日赶赴安徽桐城、肥东等地,对开发区的治理整顿情况及其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了解和分析,试图破解“后开发区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后开发区时代”悄然开启

开发区群雄并起、良莠混杂的战国时代即将结束,以规范、有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后开发区时代”悄然开启。这是此次开发区治理整顿的直接效果。

自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开发区依托政策和体制方面的优势,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在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和带动作用的同时,开发区的过多过滥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也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

据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在此次治理之前,我国已有各类开发区超过6000家,但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家,省级批准的也不过1019家。也就是说,将近7成的开发区不在国家规划范围之内。

这些“黑户”开发区的名称五花八门,违规操作十分普遍。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丁一轩介绍说,许多地方的领导为了追求政绩,盲目圈地搞开发园区,有的市、县甚至“镇镇建区,乡乡办园”。开发园区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或“商贸开发区”的,也有叫“工业园”、“创业园”、“软件园”或“环保产业园”的,还有称“大学城”、“影视城”的。在一些地方盲目建设开发园区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违规用地行为,主要有非法占用、未批先用、少批多用、绕过审批权限规定“零批整用”、随意更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规改变土地用途以及越权出台土地优惠政策、违规协议出让经营性土地等。比如,1998年我国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对农业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市、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只负责在获得国家或省土地管理部门批准的土地上进行项目用地的分配,为避开这一规定的制约,一些开发园区就化整为零、缩小土地面积分次上报,绕过国务院和省级土地管理部门的严格审批,最终达到其圈地建园区的目的;《土地管理法》要求先有项目,再批用地,一些开发区就采用虚报工业项目的形式获得用地额度,然后随意改变土地用途,上马容易吸收投资的非生产性项目。

除了违规操作以外,某些地方政府的动机也与国家设立开发区的初衷渐行渐远。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学者唐健对开发区现象进行大量调研后认为: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在开办各类园区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更多地是出于自身利益的种种考虑。首先,现有的任期考核制度使地方政府过分看重GDP、引资额等“数字”指标,全民招商、层层下达招商任务仍在一些地方普遍实行。应该说,对于政绩的过分追求,构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兴办开发园区的动机。其次,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分税制框架下的中央和地方分成。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建设园区来吸引投资,增加自己的可支配收入。在理论上,政府在开发区建设中可以实现两个方面的收益,一是土地出让金;二是通过企业入园增加税收而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过度招商竞争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土地往往不能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格出售给投资者,地方政府开办各类园区实现的多是后一种形成的收益。此外,在有些地方,当地政府还尽可能地扩大开发区面积,大面积囤积土地,希望通过商业房土产开发,获得较高的收益,来弥补工业用地亏空。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各类开发园区遍地开花、无限扩大的状况,而全国区域分工和整体布局、区域产业特色、土地产出、单位土地投资强度等园区开发必须考虑的诸多因素,在建设开发区的过程中却往往被忽略了。

有鉴于此,为抑制这一轮节节攀升的开发区热,自去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接连下发文件,随后又组成五部委联合调查组,严查全国用地,对现有的各类开发园区进行了疾风骤雨般的清理整顿。

目前,此次以清理开发区为重点的土地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已渐入佳境。兵分十组、分三批进行的国务院五部委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工作,刚刚完成阶段性验收,历数一年来的艰辛工作,治理部门可谓“成绩斐然”。

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消息,截至2004年6月,除内蒙古自治区外,全国共清理出各类开发区6741个,规划用地面积3.75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3.15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全国已撤消各类开发区4735个,占开发区总数的70.2%;核减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占原有规划面积的64.3%;目前已退出开发区土地2617平方公里,复耕1324平方公里。

通过一年多的治理整顿行动,一些地区盲目设立开发区、乱占滥用土地的状况得到了缓解。而且,除了数量上的大幅撤减,还一改过去“处理事,较少处理人”的做法,加大了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来自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现土地违法案件42297件,已立案32575件,涉及土地面积21689.5公顷,其中耕地13341.7公顷。阳光总在风雨后。经过暴风雨的洗礼,开发区的发展正逐渐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相对于前一段时间开发区的过多过滥、违规操作的普遍存在,经过此次治理整顿之后,开发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相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设立开发区的初衷,由于外部环境、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变化,“后开发区时代”已经来临。

县域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有多大

此次开发区的治理整顿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各地方政府也都能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对一些违规开发区该撤的撤,该整合的整合。记者从安徽省有关部门了解到,去年下半年国务院通知下发后,安徽坚决贯彻执行,除了转发文件,还针对设立开发区过多和不规范的问题,采取了果断措施,撤消了不规范的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222个,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同时还按照土地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取消开发区管委会享有的土地管理职权,修改后的《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也已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但在采访中,记者也明显感觉到,各地在坚决执行国家政策的同时,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消除。有人认为治理整顿限制了中西部的发展,清理整顿开发区是“东部生病,中西部吃药”;也有一些地方领导则在分析违法占地低补偿标准原因时,将之归结为地方没有财力,甚至将大量违规问题的出现归结为上级规划调整不及时。

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的开发区建设普遍起步较晚。如安徽,今年是我国创办国家级开发区重大决策实施20周年,但对安徽来说,创办国家级开发区的历程只有13年,安徽省的第一家国家级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比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迟了近7年时间。同样,其他各类开发区的建设也都比沿海地区慢了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借用市场营销学上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比喻,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区好似技术已经成熟、竞争力很强的产品,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却只似初级的仿制品,技术含量低且竞争力偏弱。经过此次“一刀切”式的清理整顿,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将遭受更为严重的打击,从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特别是对于正需大力发展的县域经济来说,有人更以“遭受当头一棒”来形容。

开发区的治理整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否真的如此严重?

在安徽前不久排出的经济“十强县”中,肥东县位列第九位。这一结果令很多人感到非常吃惊,因为在熟悉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人的印象中,肥东县的经济发展并不十分突出,在全省所有的县市区中最多属于中等水平。是什么原因使肥东县的经济发展在近几年发生飞跃?

“开发区的发展和建设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肥东县副县长凌明向记者介绍说。

这其中,合肥龙岗综合经济开发区的作用最为明显。据凌县长介绍,合肥龙岗综合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1月经合肥市政府批准成立,2001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建区以来,龙岗开发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进一步显现。2003年龙岗开发区共引进项目23个,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亿元,完成税收7824万元,分别占全县的36.7%和26.5%,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2002年9月,经合肥市政府批准,肥东县规划建设了

肥东新城经济开发园区。2003年,该开发区共引进项目35个,其中工业生产性项目32个,上市公司2家,实际到位资金3.05亿元。通过短短一年多时间的发展,肥东新城经济开发区也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在这次开发区的治理整顿中,肥东县只保留了这两个开发区,撤消了撮镇和龙塘两个乡镇工业园区,圈而未用的2300多亩土地得到了恢复耕种。

“开发区的治理整顿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有利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从当前来说,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凌明副县长对此次清理整顿的影响进行了相当理性的评价。

他进一步分析说,这种不利的影响最明显、最直接的有两个:一是对招商引资的影响。由于土地冻结,招商来的项目不能安置,因此原定的一些招商活动只能推迟甚至取消。今年上半年,肥东县新引进项目123个,同比下降30%;总投资13亿元,同比下降55%。二是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影响。由于土地冻结,例如像总投资10亿元的安徽国际护理学院等对县域经济具有很强带动性的大项目,由于建设用地不能及时报批,造成项目不能开工,从而使一些既定的主要经济指标难以完成,也影响了肥东的经济发展速度。

相比于肥东,桐城市此次对开发区的清理动作更大。据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汪建中介绍,桐城原有各类开发园区13个,在治理整顿中,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予以撤消、整合处理。对5个乡镇自行命名的规模小、发展方向不明确、无机构、实际为城镇功能分区的开发区,予以摘牌,不得再冠以开发区的名称。1个经桐城市政府批准,但规划不切实际,缺少产业支撑的开发区,予以调整。重点支持和发展省级民营经济开发区和部分中心镇的工业园区。汪建中局长分析说,撤消部分乡镇自行设立的开发区并不会对桐城的经济发展造成多大影响,因为这些开发区大都是无机构、无人员、无土地的“三无”园区,是各乡镇为了招商引资的便利而空挂的一个牌子,撤消与否都不会有什么作用。这次整顿突出的影响关键是在于土地的冻结上。比如在省级的桐城民营经济开发区二期土地审批上就遭遇“卡壳”。该开发区第一期规划土地面积已基本开发完毕,正准备规划第二期,相关材料也都报到有关部门。随着此次整顿中的土地冻结,二期用地没被批准,这样对于该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制约。还有一个突出的影响与该市的市情有关。桐城市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较快,数量也很多,民营企业上缴的税收更是占了75%,但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支撑牵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几乎没有。由于中小企业受到规模和投资额的限制,不能进入省级的民营经济开发区,而乡镇的一些工业园区又被撤消,使得民营中小企业没有了投资的平台和载体,许多投资项目也被迫停止。对于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桐城市来说,这一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之惑

清理开发区、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是出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是现阶段为了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采取的必要措施。由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有差异,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各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将不可避免。但这并非是限制各地的发展或是停止发展。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来说,目前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在这种机遇与矛盾并存的外部环境之下,关键是各县级政府要把握住加快发展的主动权,趋利避

害,尽量降低宏观调控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县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现实来看,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至关重要。

一是开发区的治理整顿与提升水平之间的关系。经过整顿,大部分违规的开发园区都被清理,但基本上每个县市仍保留一到两个建设较好的开发区。对这些保留下来的开发区应倍加珍惜,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土地的产出率,使之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肥东县在这方面先行了一步。据该县副县长凌明介绍,肥东县以此次清理整顿为契机,进一步规范了保留下来的开发区的发展。其一,科学规划。治理整顿期间,该县从有关单位协调部分业务骨干,认真做好龙岗、新城两个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县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做到三规合一。同时,为了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新城经济开发区的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4平方公里压缩到7平方公里。其二,准确定位。治理整顿期间,肥东对两个开发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龙岗开发区按照综合经济区的定位,重点引进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力、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知名企业入园投资,进一步巩固“对外开放的窗口、市场经济运作的示范、县域经济的增长极”的地位。新城开发区则按照“制造加工业的配套区、县域工业的聚集区、新兴的物流商贸区、建设发展中的新城区”的功能定位,加快发展。其三,创新体制。对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能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按有关政策规定,该下放的行政审批权下放,该上收的上收,进一步健全开发区内财政、土地、建设、税务、工商等工作机构,建立县直部门定期到开发区现场办公制度,为进区企业提供一条龙、全方位服务,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环境,构建开发区发展的体制优势。

二是开发区与工业园区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务院有关文件反复强调,分散的乡镇企业应向工业小区集中,这也促使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积极措施,促进新增投资或新办的乡镇企业集中到乡镇办的工业园区。这需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乡镇企业极度分散的格局。但在这次整顿中,大部分的乡镇工业园区均被清理,乡镇企业的集聚存在一定的困难。桐城市对此的感受颇深。桐城市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较快,塑料制品、羽绒制品、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块状经济也在一些乡镇初步形成。在目前的环境下,乡镇块状经济的进一步壮大同样受到一定的限制。

针对这种矛盾,该市发计委主任潘来兵提出“不要面子要里子”之说。即对于这种乡镇块状经济必须要进一步培育,因为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如果有好的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当地政府应进行妥善安置,但不一定要挂开发区的牌子,可以纳入乡镇发展的整体规划来考虑,作为乡镇的一个功能区来发展,来聚集民营中小企业。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当地的块状经济,也能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三是工业发展与项目选择之间的关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桐城、肥东两地的领导都不谋而合地表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仍是进一步加速工业化的发展和深化。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要振兴县域经济,把工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工业化为核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确实是一条捷径,毕竟“无工不富”已成共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发展工业,必须要有工业项目,必须要有投资,必须要有发展的空间,在当前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在土地使用和银行信贷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如何正确识别和

选择质量好、技术含量高、产品成长性好、带动力和竞争力强的工业项目,则是当地决策者需要精心研修的一个课题。

诚如肥东县副县长凌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以清理开发区为重点的土地市场秩序整顿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是对发展的限制,而是对发展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县市来说,当前面临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仍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快的问题。经过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和协调,可以引导县域经济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有利于其可持续和长远发展。这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来说,或许是一个最大的机遇。

下载后示范时代 高职教育路向何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示范时代 高职教育路向何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后考研时代

    后考研时代 每年临近下半学期期末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在图书馆、自习室看到大批拼命学习的人,其劲头丝毫不亚于那些顶着夏日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们。没错,他们就是考研大军。同样,......

    后“千亿”时代

    后“千亿”时代 无论是恒大进入一二线城市,还是继续驰骋在三四线,恒大有自己的绝招,中央集权管理和标准化运营模式。在这一模式运行下,从2006年销售不到20亿,到2012年接近千亿,飞......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将走向何方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将走向何方 ——严介和 ——严介和 严介和:一方面我们的祖国 60 华诞来临之际,回想起红色之山,胜利之山就是井冈山,恰恰在我们国 家产能严重过剩,尤其......

    高职教育

    身为职业院校,如果教师的动手能力都不强,又怎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如果连职业教育的特色都逐渐消失,那毕业生将只是‘大专生’的复制,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 是......

    后机场时代,何去何从?

    珍惜和尽量利用好城市既有的老机场资源,保留老机场的民用航空运输功能应该是未来的理智选择。 后机场时代,何去何从? 朱文川(发表于《决策》杂志2014第2期) 【案例】 如今的合肥......

    示范教育

    冠县职业教育中心 关于加强示范教育、警示教育 的内容 近年来,我校把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作为推进我局基层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创新方式,突出重点,三个结合,有力促进了我局......

    独家观察 特朗普时代,中美关系将走向何方?

    独家观察特朗普时代,中美关系将走向何方? 思响哥写在前面的话 2016年大选将在美国总统选举史上留下非常特殊的一笔。一位无任何公职、无任何从政经验、无任何外交政策经历的地......

    高职教育心得

    …………心得体会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科学教育的活动就是其中之一,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