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认识腐败
正确认识腐败,坚定反腐信心
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毒瘤,各国都非常关注。下面我们先看一下‚透明国际‛于2011年11月30日公布了2011年度全球腐败指数报告(183个国家)的相关数据。
排名前十的国家/指数得分 新西兰/9.52 丹麦/9.4 2 芬兰/9.4 4 瑞典/9.3 5 新加坡/9.2 6 挪威/9.0 7 荷兰/8.9 8 澳大利亚/8.8 8 瑞士/8.8 10 加拿大/8.7 重点:12香港/8.4 32台湾/6.1 46澳门/5.1 75中国/3.6(比去年上升3位)
垫底国家: 182 索马里/1.0 182 朝鲜/1.0 全球清廉度排行榜是由监视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腐败指数‛(又译‚清廉指数‛,英文名CPI)。以各国际组织收集的数据为依据,对各国政治家及公务员的‚清廉度‛ 按照从0(非常腐败)到10(几乎没有腐败)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自1995年起每年发布一次。
中国历年清廉指数及世界排名
年度
得分
排名
国家(地区)数 年度
得分 排名
国家(地区)数 2011 3.6 75 183 2010 3.5 78 178 2009 3.6 79 180 2008 3.6 72 180 2007 3.5 72 179 2006 3.3 70 163 2005 3.2 78 158 2004 3.4 71 145 2003 3.4 66 133 2002 3.5 59 102 2001 3.5 57 91 2000 3.1 63 90 1999 3.4 58 99 1998 3.5 52 85 1997
2.9
1996
2.50 54 1
1995 2.2 40
从以上可以看出五点:一是腐败无处不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腐败,只是程度轻重不同。二是欧美国家要清廉些,亚非拉国家要腐败些。三是民主国家要清廉些,集权国家要腐败些。四是透明国际的所谓排名到底是不是科学准确的值得怀疑。五是中国的腐败现象是严重的,不容回避的。
今天我们就相关问题与大家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腐败的基本涵义
《百度》‚百科‛有比较系统的解释。
(一)科技名词
腐败:食品因变质而产生臭气、刺激味和毒性物质的现象。
(二)汉语词语
腐败: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
(三)社会学名词
腐败: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危害: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腐败危害国家,同时也给伤害家人。人民网有专家最近指出:‚说起腐败,人们往往想到贪污,其实抢劫也是腐败的一种类型。早期资本主义列强贩卖黑奴、剥削工人、大搞全球殖民地、掠夺全世界的原材料、能源、文物,这不是腐败吗?是腐败。叫作腐败还不足以体现其恶劣,用‘奴役’和‘反人类’这些词描述更加恰当。‛腐败无处不在。它不只是公共官员滥用职权的问题,而是人们为了捞取任何不义之财而滥用职权(不一定是政府权力)的行为。另外还体现在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尽职、不作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思想颓废、麻木不仁等,这些腐败现象常被人们忽略,2
其实它对社会以及对人类发展本身危害极大。
二、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一)生产力既发展又不发达的状况是腐败产生的历史根源 腐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不存在腐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存在腐败。因此,腐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结果。在原始社会,谈不上‚腐败‛。共产主义社会不复存在。腐败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其一是私有观念的存在,其二是物质财富的相对匮乏,两者缺一不可。从根本上说,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人类要从根本上消除腐败问题,最终要靠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换句话说,腐败将长期存在于阶级社会和半阶级社会。
(二)权力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条件
权力具有公共性、资源性和代理性的特点。它决定了权力具有一个重要的内在矛盾,即权力的‚公共性‛与‚代理性‛的矛盾,或者说是权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矛盾。基于权力具有资源性和稀缺性的特点,作为权力代理者的个人,既有可能利用权力来为公共利益服务,也有可能利用权力来为私利服务。从现实意义上说,腐败是权力的异化。只要权力存在分配,腐败就不会消亡。
(三)个体需要的无限膨胀是腐败产生的潜在因素
人生存的第一要义首先是要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人之为人,其本质特点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人的需要的无限性,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它也是构成人类灾难和困惑的重要根源。
(四)私人利益的贪婪追求是腐败产生的根本动力
利益是能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和条件,或者说,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的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主体需要。由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利益的内容和形态也是多样的。有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眼前利益、未来利益;现实利益、潜在利益;直接利益、间接利益等 3
等。害处也是一种重要的利益,不过是一种负利益。不同的主体对不同的利益有不同的价值评价和排列次序。如大多数人由于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倾向于选择眼前的物质利益,除非未来的利益足够大且能确定把握得住。
三、当前中国社会腐败的基本手段和新特征
(一)当前腐败的基本手段
一是‚玩弄权术‛。腐败的基础是权力。如果身负重托者没有把权力看成是责任,看成是人民对他阶段贡献的肯定和充分的信任,反而将权力看成是淘金的大好良机,以至于玩权于股掌之间,贪欲于沦落之中。
二是扭曲‚责、权、利‛的关系。反正你给我权力我就‚玩‛,如果你监督的厉害,‚权‛也不玩了,事也不干了,虽然肥不了,但绝对饿不死。不象老百姓如果不挥锄操锨,就有可能颗粒无收,食不果腹。扭曲错位了‚责、权、利‛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三是钻制度的空子。所有的制度不可能方方面面安排的到位,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不断完善的动态管理体系,世界上没有一步到位的制度。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同一个国家在同一时代于不同的地区的其笼统制度的漏洞。而这些漏洞就成了部分人纳财进宝的通道。
四是条件的交换。某些腐败分子用活了古人所说的‚投之桃李,报以春华‛的道理。你给我钱物,我给你工程。总之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我没有吃‚亏‛,你没有赔‚本‛。终其然,皆大欢喜的结果是亏了国家,富了你我。
五是玩个胆大。明知是不能干的,明知是违纪的,就是要去干。侥幸心理十足,自认为‚鬼敲门‛的事情总是很少,即便有,别人不怕我怕啥!网既然能捉大鱼还没有我这小鱼漏网的小洞!
六是暗箱操作。暗箱操作就是指发生的行为游离于制度、程序、监督以外的操作。想象着凡事只有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天地不 4
懂人话,除了你我还有何人能知!忽视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只是系统工程的一个环节。忽略了你所管的工作只是某一工程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始终,只要一处纰漏,将会很难实现专家多次论证的预期结果。
七是编织腐败网络。假以名义,自己不会游泳,但在有人推着下水之前,还有充足的时间和所谓的理性找一个比自己稍谙水性、膀大腰圆之人当作救命的稻草,或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或抱着只要营盘是铁打一块,还怕你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
八是从被动腐败滑落到主动腐败。这种情况主要是心理的不平衡造成的。眼看着周围的人都开始富起来,而自己还挣扎在小康的社会阶层,而不去冷静地想想别人的钱财是否辛勤所得,迅速膨胀和一味的思想失衡变成了最根本的诱因,随之而来的是开始慢慢地收受,并将其转化成为一种恶习或者雅称于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则由被动的接受逐步过渡为主动的索取,最终养成取之心安理得,受之处之泰然,危险埋于身边。
(二)当前中国的腐败出现的新特征
1.群体化。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2.高官化。据公开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7人。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3.巨额化。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辄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2009年已基本查明涉案的3l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亿元,人均高达l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亿元,人均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亿元,人均1.4亿元。
4.期权化。‚权力期权化‛交易的是一种‚权力‛,其不直接涉及钱物,因而形式和过程隐蔽,相互兑现往往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如高薪任职、分给股权、优厚待遇等。腐败分子进行权力操作可用‚扶持企业、促进发展‛为借口,即使损害国家利益也可用‚改革代价‛遮掩,过程隐蔽,其交易方不是在职干部,甚至可能不是其本人,对象和内容都较为隐蔽。‚权力期权化‛改变了腐败获利的时间和方式,为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变现可能。
5.潜规则化。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消极的因素是滋生腐败的条件,如‚潜规则‛文化在官场流行,很多行为规则不公诸于世而是如‚黑市‛交易,公诸于世的规则,大家又不遵守。同时,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消解制度的倾向,在现实中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有‚圈子‛文化,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入围的干部争宠,不入围的干部被剔除,这种示范效果迫使大多数干部去遵从新的游戏规则。从追求庇护到跑官买官,并按照这一游戏规则提供的激励机制来作出行为选择,使正直的干部越来越难以生存。
6.国际化。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勾结,共同犯罪;有的利用国际间法律的差异,国内犯罪,国外洗钱;有的以境外商人为合作对象,在为对方牟利后,在境外‚交易‛,赃款赃物滞存境外。一些涉案的党政干部特别是关键涉案人员一有风吹草动即随时出逃。‚裸官‛问题浮出水面,暴露出以往外逃贪官贪腐时‚留一手‛(任职期间有意送妻儿出国,独自一人在国内),贪腐行为败露后立即逃往国外的腐败谋略。某些干部利用出国考察机会滞留不归的情况更是暴露出贪官风险意识的增长。
7.新型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拍卖等方面的反腐败措施比较少,导致新兴领域腐败案件频繁发生,在这些领域中,腐败呈现 6
出金融化、虚拟化特点。
8.情色关联化。现在,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与异性直接相关的腐败不可轻视。在受处分的厅局级干部中,有90%的都包养有情人,特别是一个人养多个情人或多个贪官共用一个情人。(例子略)四、九十一年来我们党的反腐决心从未改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年来的光辉历程中,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坚持反腐败始终不渝。
(一)从案件查办上看我们党的反腐决心——坚持惩治腐败,查办大案要案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对腐败始终强调从严惩处,决不手软。从我们党91年反腐败的历史看,反腐力度越来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中央苏区时期的谢步升(江西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唐达云(江西瑞金县财政部会计科科长)、左祥云(中华苏维埃大会工程所主任),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黄克功(红军旅长)、肖玉璧(陕甘宁边区某税务分局局长),再到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天津地区行署专员)——这几个人都是当时党的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有的不仅地位高,而且战功赫赫。但是党并没有因为他们有功,就对他们的贪污腐化行为‚手下留情‛,他们为自己的贪腐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正如有人为刘青山、张子善求情时,毛泽东主席所说:‚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内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共查处有贪污行为的干部120余万人,受到刑事处分的腐败分子有4万余人。‚三反‛运动有力地遏制了建国初期腐败现象滋长的势头,基本上实现了廉洁政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秉持惩治腐败的决心,依法严厉查处了一批贪污腐败的高级领导干部。据统计,近10年来,因腐败犯 7
罪被判处重刑的省部级高官有100余人。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是改革开放以来因腐败犯罪被判处死刑的省部级高官第一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是因腐败犯罪被判处死刑的级别最高的官员;原中央政治局委员陈希同(十五大前)、陈良宇(十七大前)、***(十八大前)纷纷落马,可见我们党的反腐决心之坚决。
2010年12月29日,中国首次发布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其统计显示:2003年至2009年,我国各级检察院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案件24万余件。2011年6月中纪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9621件,结案13948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6517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373人。2012年1月6日中纪委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37859件,结案136679件,处分了142893人,其中,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干部777人。
这些数字有力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二)从制度建设上看我们党的反腐决心——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制度日渐完善
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反腐倡廉法制建设。1926年8月4日,我们党第一个关于反腐败的文件《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发布。1933年12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这是我们党颁布的第一个反腐法令。训令的颁布,对腐败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也使苏区的反腐败斗争有法可依。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惩治贪污条例》,规定贪污500元以上者,处死刑或者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3月,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追缴贪污分子赃款赃物的规定》。同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对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罪行,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规定了明确的处理办法,这是新中国刑事立法领域的第一 8
部重要法律条例,在以后多年的反腐败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反腐败斗争中更加突出了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1982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198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标志着我国肃贪法律的完善。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廉洁从业行为的法规制度逐步健全。1984年至198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发布了《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等。1997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这是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廉洁从政行为规范。2010年2月,试行了近13年的《廉政准则(试行)》‚转正‛。《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在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等8个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52个‚不准‛,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并充实完善了相应的实施与监督制度。《廉政准则》是一部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的基础性法规。它的出台,无疑是我们党依靠制度反腐败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据统计,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共制定了1000余件反腐倡廉法规制度。
(三)从思想教育上看我们党的反腐决心——始终注重加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
思想道德观念对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教育。
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自身建设和政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有效克服了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增强了党员干部对 9
腐败现象的免疫力。1928年4月,毛泽东针对部队受‚左‛倾盲动主义影响发生违反纪律的情况,向部队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改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防范红军内部的腐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开展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而且在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颁布廉洁政府的施政纲领,开展廉政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到1947年党员已发展到270万名。为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党中央作出了结合土改开展整党运动的决定。整党的基本方针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说服教育为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在那个特殊时代里,思想建设最重要。如果没有思想建设的保障,就等于说没有了革命的动力。
1950年下半年开展的全党整风运动,以及1951年下半年到1954年春的整党运动,解决了包括贪污腐败在内的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各种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重要思想,但始终把抓党风、抓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臵。
1982年开展了整党,收到了很好效果。1990年到1992年党员的重新登记,等都收到了较好成效。
近些年来,我们党开展了‚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等。
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的宣传教育总体部署、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今年,我们省正在开展的‚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中保持党 10 的纯洁性活动,都是有很强针对性的。
其实,在任何时候,加强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都不能丢。教育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
(四)从党内监督上看我们党的反腐决心——不断发扬民主,加强党内监督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写在了自己的旗臶上。我们知道,权力高度集中就会出现官员的严重腐败问题。而腐败直接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进而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反腐败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切实加强党内监督。
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如何防止腐败时就曾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957年4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党要接受监督,党员要接受监督。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第二是群众的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的监督。
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和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和人民监督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得到有效的监督‛。1987年,中央纪委制定了《关于对党员干部加强党内纪律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重建了党内监督体制,初步明确了党内监督的原则、任务、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
1996年,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成功地解决党内监督问题,尤其是对高中级干部的监 11
督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制定出台了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巡视、舆论监督等10项监督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里程碑。
2005年,胡锦涛同志指出,发扬党内民主和加强党内监督,是反腐倡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反腐倡廉能力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坚持改革和创新体制,形成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当然,除了党内监督和党内民主,反腐败离不开公民参与,离不开社会监督。在监督方面,特别要重视发挥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的作用,应该为他们监督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和畅通的渠道。
(五)从反腐体系建设上看我们党的反腐决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在反腐败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要遏制腐败、解决腐败问题,光靠刹风整纪、光靠治标是不够的,必须对反腐倡廉工作进行整体部署、系统规划、统筹推进。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历程,可以看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由一开始的‚侧重遏制‛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再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直至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更好地防治腐败,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目标,即经过一段时间的扎实工作,‚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比较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基本形成,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党风政风明显改进,腐败现象 12
进一步得到遏制,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2008年5月,中央又颁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和惩治等方面,对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进行总体布局。
随着惩防腐败体系的不断完善,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五、对今后反腐倡廉的对策思考
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我们知道,人的身体都各种不同的毛病,若不及时治疗,听任发展,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同样的,腐败是一种社会疾病,如果听任蔓延,我们党和人民的政权就会被葬送。
如何标本兼治,解决腐败问题?
(一)注重教育,从思想上反腐。
腐败是从权力者思想腐败开始的。腐败的产生首先是思想的堕落,克服腐败现象必须狠抓思想教育。这是从内因入手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基础性工作,是从主观因素上根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当前,尤其要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2)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3)加强道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4)加强法制观念,使权力的运行法制化。要通过主观世界的改造,消除权力者主观腐败动机,矫正‚不满足‛、‚攀比‛、‚侥幸‛三个心理倾向,使权力主体对腐败行为‚不愿为‛。
(二)注重预防,从源头上反腐。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是要把反腐败斗争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使之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二是要随着形势发展及时制订行为规范,供广大党员干部遵守。尤其要发挥党内法规较 13
之国家法律更加及时、灵活、针对性强的优势,把国家法律不便做出规定的问题及时从党内法规的角度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这样做,既有利于监督约束党员干部行为,也有利于保护党员干部。
其次是要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靠法制反腐败的基础环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果不依法办事,就容易违背人民意志,产生腐败问题。现在,依法行政是政府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准则和要求。同时,要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法规制度的实施。现在有些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的发生,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法规制度,而是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使这些法规制度成了一纸空文。要依靠法制反腐败,就必须保证各项法规、制度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
(三)注重监督,从制度上反腐。
目前,我国监督体制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要逐步改革监督体制上的缺陷,不断扩大监督的范围和力度,使权力运行过程中腐败行为‚不能为‛。尽快制定并实施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要报告本人、配偶及由其抚养的子女的家庭财产,包括大额现金、存款、有价证券、房产、汽车、债权债务等主要家庭财产。中央巡视组采取例行的抽查制度,如每年抽查1%-5%的领导干部的个人财产。对抽查发现的不如实申报的干部,一查到底,这种不确定性的威慑力比简单的惩罚措施更大。对于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须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上对其财产予以公开公布,对未公开、公布的财产,一经查明予以没收充公,并取消三年提名资格。特别要加大对中高级干部的管理力度,加强对‚裸官‛的监管。
(四)注重惩处,从办案上反腐。
查办案件是反腐倡廉的最重要一环。严格依法办理腐败案件,是赢得党心民心的重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这也是体现我们党反腐决心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们查办了一系列的大案要案,显示了我们党的反腐决心。今后要继续加大查办大案要案的力度,从而提振全党 14
全国人民反腐的信心。
六、做新时期廉洁干部
(一)谨防三句话 1.小意思,不会有事的
2.某某领导收的还多,这点钱不算什么
3.我并不要你做违法或超越职权的事,只是想请你多照顾一下 “温水煮青蛙”原理
(二)做到三句话: 1.倍加珍惜今天的拥有 2.合法取得明天的应有 3.淡定思考自己的所有
(三)牢记三句话
1.思想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记住这一条,让人不犯政治错误)2.实际工作上与县委、镇委保持高度一致(记住这一条,让人不犯工作错误)3.日常生活上与自己的家属保持高度一致(记住这一条,让人不犯生活错误)15
第二篇: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乌丙安
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优秀遗产,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现在中国已经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签约国,也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率最高、批准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界也提出,中国民俗文化大复兴的年代来到了,从口头文学、音乐、舞蹈到戏剧,还有其他民俗文化表现形式,要重新把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珍藏多年的文化瑰宝抢救出来,包括那些曾经被人们忽视的文化。
事实证明,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为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中国的民俗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多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保持了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色,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民俗文化传统正是当代文化走向大繁荣的根脉,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文化工程就充分证实了这种深远的影响。
民俗学科的“出路”
民俗文化连同研究它的民俗学在上世纪经历了漫长的“休眠时期”,所幸还有顾颉刚、常惠、容肇祖、江绍原、杨坤、杨成志和钟敬文等老一辈民俗学家不遗余力地扛起重建民俗学的大旗,也取得了众多具有奠基性的成果。但直到20世纪末,与其他相邻近的人文学科比较起来,在兴旺发达的社会学、民族学的映衬下,民俗学的客观影响依然微弱,学术地位照例偏低,它在社会学科全面发展的热烈氛围中依然遭受冷落。
本世纪初,从国际到国内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是民俗学真正复苏与崛起的升温热点。下一步,已经热起来的中国民俗学和民俗学人该如何用自身的“消耗功”,来实现把热量传给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过程,就成了目前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当前民俗学升温的切入点似乎应是加强应用研究,优先结合实际加强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丰富并完善高水平的“中国应用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最直接的学科任务就是尽快建立一整套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应用理论和操作方法,丰富当代民俗学多样化的分支学科建设。
民俗学的思考是多角度的,民俗学的出路也是多方向、多轨道甚至是放射性的。基于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工作应指向这几个方面:第一是进行各地区、各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这一工作作为中国民俗文化分布版图的重要调研活动,和民俗文化濒危状态的调研汇集到一起,将可被纳入作为国家文化战略决策依据的基本国情记忆库中;第二是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非常密切的表现形式的采录挖掘;第三是进行各类民俗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学研究;第四是对民间传承人的传统传承机制如何保护做深入调查研究。
田野作业要讲究“入乡随俗”
田野作业过程中,民俗学研究特别强调入乡随俗,这其中有两个基本点值得注意,第一个就是民俗主体,即民俗对其拥有者、承载者自发养成的文化习俗惯制体系和民间智慧的传承体系,其主体就是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在田野作业中,明确民俗主体要求去除研究者的本位偏见。因为民俗本位偏见会影响学术研究,使调查作业的观点偏离,事实可能会遭到歪曲,调查作业的评价难以准确,甚至还可能引出歧视性的后果。
第二就是要注重民俗对象。当深入到民俗环境之中时,民俗研究者是一个参与者也是观察者,这应该是自觉而不是自发的。在田野调查之前,要做好这样一个认知的准备,明确自己的双重角色。一个民俗学工作者必须要严格地控制自己,敦促自己入乡随俗。这种入乡随俗不是客串而是投入的,要让自己慢慢沉浸进去,把自己的角色转换,由客位变成主位,有了感情,才能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民俗学研究不会被取代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举世公认的热潮,使几乎所有民俗学人都不仅亲眼目睹了这场文化热力运动的进程,而且还亲身经历并参与了这项文化保护工程的实际工作,做出了颇为可观的成绩。
民俗学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契合点,但两者之间也存在重要差异。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来看,非遗保护工作选择了民俗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等同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不可能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个比方:假定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拥有千万种货品的大超市,民俗文化遗产在这个超市里只是一部分特色货品的专柜。民俗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前,只能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程做选择。
民俗学人在遭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全然陌生的概念之前,一直从事着本学科领域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理论与实践的工作,这既是民俗学人科学性的本体工作,也是职业性的本色工作。
民俗学人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等于民俗学本体的调查研究工作,前者是有政府指定的工作目标和操作规程的,后者是有学科规范的科学研究宗旨的,任何混同的理解都是不适当的。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势必要执行政府指定的工作目标和操作规程,对于民俗学人这当然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是它却不是主要的,主要的依然是民俗学的本体研究。任何形式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都不是也不能取代民俗学自身的学科研究或学术研究。民俗学作为人文基础学科,具有持久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点上,民俗学人理应“守土有责”。(据有关资料整理)
第三篇: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的认识自己
尼采曾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纪伯伦在他的作品里讲了一个狐狸觅食的故事。狐狸欣赏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做午餐!”整个上午,他奔波着,寻找骆驼。但当正午的太阳照到它头顶时它再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于是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狐狸之所以犯两次截然不同的错误,是因为晨曦拉长了它的身影,使它错误的认为自己是万兽之王,并且力大无穷无所不能,而正午的又让它对着自己已缩小的身影忍不住妄自菲薄。
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满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至于迷失方向,才能正确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才能去迎接机遇和挑战,创造更多的成功和欢乐!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苏图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纪·哈·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第四篇: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海里,你认识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你认识你自己吗?
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不容易——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也是漫步人生的真实写照:人生在世,各自的脖子前后都挂着一个袋子,前面装的是别人的过错,而且经常摆在自己的眼前,看得清清楚楚;背后装的是自己的过错,既看不见,也不容易感觉到。
正确认识自己,就得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价。一个有理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估有一个客观的定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高估或低估。人生在走上坡路时,有些人往往把自己估计过高,认为凭自己的能耐,一切所求的东西都能唾手可得。这样的人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成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人生在走下坡路时,有些人又往往把自己估计过低,容易把困难和各种不利的条件看作自己的能力不足,自己怀疑自己,动摇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都会毁损自己,毁损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正确认识自己,就是要善待自己,不要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你可能貌不惊人,没有俊男倩女的自然条件,没有宽裕的经济,但英俊、美貌、宽裕的经济并不是成功的代名词。善待自己就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也不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要做到扬长避短,把自己的心境调节到最好,把自己的行动发挥到最佳,做到愉快地生活,乐观地工作。
正确地认识自己,就是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人在职场,要懂得扮演好自己应扮演的角色,要懂得学会做自己该做的事。尤其是——对于职场某些规则你可以不认同,但不能不遵守规则,更不能“我行我素”。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蠢?有人是这样定义的:做该做的事就是聪明,做不该做的事就是愚蠢。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认准这样一条道理:有个人主观臆测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要陷于个人主观臆测不能自拔而没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如果把现在的工作做好,那人家就会肯定你,如果现在的工作做不好,什么都不是。
要想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明智的自己,最需要的是心静。在静中可以燃烧自己,也可以释放自己。心静就是一种境界,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一、客观的自我认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因为它真切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迷人景色而流传千古,如果细心揣摸一下,这首诗也包涵了对社会、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在认识自我的问题上,又何尝不是一个美妙的注脚呢?古往今来,人们想了解又最难了解的正是自己。“认识自我”是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难题。中国不是有句成语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吗?古希腊戴尔波伊神托所的入口处不是矗立着“认识你自己”五个醒目大字的石碑吗?其实,所谓“自我认识”,就是作为主体对自身的认识,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尊心、自信心等等。自我认识是由主观的“我”(I)对于客观的“我”(me)的理解和觉察。自我认识在交往活动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盲目冒进,结果弄得鸡飞蛋打(别人也可能认为他自命不凡、自命清高、骄傲自大,不愿同他交往)。也有的人过于自卑,对自己的评价低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因而畏首畏尾,萎靡不振,一事无成。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做出一些有损他人利益的举动。如果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的确是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交往者的。所以客观的自我认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了解自己的需要是自我认识的主要任务
对于自己需要情况的评判是了解自己的重要尺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看成是五个层次的金字塔,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我评价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对于需要情况的评判,有助于你了解自己的需要,并有助于你从较低的需要层次向较高的需要层次迈进。需要是激发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的推动力,人的任何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因此了解自己的需要水平是自我认识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自我认识的主要途径
(一)自我开放有助于认识自己
如果一个人离群而居,把自己锁闭在自我心灵的小圈子里,他就不可能得到
友谊和友情,也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因此自我开放是认识自己的前提条件。当然自我开放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应该没有自己的隐私。而且自我开放也有个地点、对象的问题。如果你在大街上当众披露自己的个人隐私,别人一定觉得你神经有毛病;同时你也不会对这些搬弄是非、喜欢把你的事张扬出去的恶人开放。一般是向彼此比较了解、知道对方情况的知心朋友倾吐个人的心事。
(二)通过别人的态度认识自己
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作为一面心理镜子借以认识自我。正如心理学家柯里所说:“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别人是肯定你、尊重你还是否定你、怠慢你?是乐于和你交往还是故意和你疏远?这是不难察觉的。如果是前者,那就说明你有一些令人愉悦的优点应加以发扬;如果是后者,说明你有一些令人讨厌的缺点,应赶快改正。但是别人的态度只能作为参考,难免会有歪曲、夸张、偏爱、成见和缺乏了解等原因,因此不妨与更多的人接触,那样对自己可以了解得更真实些。
(三)与别人相比较认识自己
马克思说过:“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在自我认识的形成中经历了一个“社会比较过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结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难免把自己与其他的社会成员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形象,有比较才有鉴别。与自己生活圈子内的人相比较,往往会限制自己的视野,使人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因此还要常常与历史上的圣哲、英雄、学者相比;与外地的同行相比,这样可以使自己看到“山外有山”,发现差距,从而激发向上的力量。
(四)通过工作和学习成果认识自己
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才能,有人擅长书画;有人精于琴棋;有人具有高超的组织能力;有人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现实生活要求我们主动参加活动,通过活动的结果发现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心理潜能,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通过活动的结果发现自己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克服弱点扬长避短。
四、培养自信心、自控力和自尊心是认识自我的主要目的在交往过程中,自信心、自控力和自尊心等三种心理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三种优秀心理品质在自我认识的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使人冲破害羞的屏障,主动与人们结成友谊;只有具备自控力,才不会过于顶真,为区区小事而得罪朋友;只有形成自尊心,才能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荣誉,做一个高尚的交往者。
(一)自信心及其培养,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只有自信,才能使人自强不息,不达目的不罢休。而自卑只会使人自暴自弃,无所追求。建立自信心是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需要,是我们交往成功的前提条件。自信心的形成有三个途径:成功经验的获得、客观环境的期望和评价(尤其是权威人士的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自控力及其培养,自控力又叫自制力,是人们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一种能力
自控力是坚强意志的一种表现,有自控力的人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伟大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意志。”自控力在交往中主要表现是能够用理智和意志的力量去驾驭冲动的消极激情。要培养自己的自控力必须做到明理、适时奖惩、宽容、自制、转移和自警。
(三)自尊心及其培养,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荣誉的心理品质
自尊心在交往过程中表现为能恰当地看待自己,不卑、不亢,爱惜名誉;同时能够尊重别人,但不容自身的人格受到侮辱。要形成和培养自己的自尊心,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培养自尊心必须做到以下三点:要有知耻之心、要学会尊重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散步与一个乞丐间有一段精彩的对白)、要激发上进心,努力充实、完善和丰富自己(不甘落后,奋发进取)。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交往的实践中重视认识自己,有一天能够乐观而愉快地对自己说:我能告诉你:我是谁!
2011年10月28日
第五篇:正确认识自己(本站推荐)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正确认识自己》,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 说活动设计理念
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一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对自我的关注持续增强。由于该阶段个体尚未形成统一的自我概念,因此他们的自我评价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特点。一方面可能因为一件事、一个人就对自己充满信心甚至过高评价自我,另一方面可能因为他人的一句话就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鉴于此,引导初一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特别是理性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 说教学目标
心理团辅课旨在借助团体内部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习得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更好地助人自助。以此为基点,依据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划分,本课教学目标设置为: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掌握正确评价自己的方法;树立正视自我,理性的自我评价态度和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心理团辅课的宗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及学生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重点设置为:掌握正确评价自我的一些方法。难点为:正确评价自我,既接纳自己的长处,也接纳自己的不足。这种设置的原因是,方法是行为的指导和先行者,因此,我将正确评价自我的方法设为了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和心理咨询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空有方法的理论,但在意识层面不能接纳自我,尤其是自我当中的限制和不足,导致他们在评价自我时的极端化倾向,鉴于此,我将全面接纳自我作为了难点。
四 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团辅课常见的几种教学方法,包括: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体验法、讨论分析法和游戏参与法。
其中,创设情境法、案例教学法和游戏参与法均重在创设一种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更好地开放自我,参与课堂。
多媒体教学法主要在于应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故事、音乐等,从而更好地协助生生、师生互动,实现广泛地立体化教学。
互动体验法重在将心理训练、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介绍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一些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旨在通过教师对小组和学生的问题进行澄清和情感反应等,引导学生更好地自我表露、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
五 说教学流程
按照团辅课的常规流程,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阶段:
(一)暖身阶段
舞蹈《we will we will rockyou》引入,具体内容为:学生两两猜拳,从鸡蛋-小鸡-小鸟-猴子进化成人。
活动目的:破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一步自我开放。
(二)转换阶段
活动1:我是谁?请学生在纸上写下12个我是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结果分析。目的: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我。
活动2:心理知识卡片——乔含窗口。
目的:以专业的角度补充心理知识,说服力强,更易于被学生认同和内容,而乔含窗口的介绍,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周围他人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自己。
活动3:他人眼中的我。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依次谈谈自己心中对某位同学的认识,注意,谈论时先谈优点,再谈建议。态度要真诚,语言要委婉,不能进行人身攻击。接下来,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当成员夸奖自己时心情如何,针对自己的不足提建议时又有何感受,自
己心中的我和他人心中的我是否协调,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目的:鼓励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开放自我,交流心声,初步认识到他人尤其是同伴是帮助我们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一面重要镜子。
(三)工作阶段
活动1:故事《五个手指的对话》。故事中五根手指各自标榜自己的长处,认为自己都是最棒的,其他手指可有可无。
目的: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根手指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一步升华使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学会正视自己,全面接纳和评价自己。
活动2:心理知识卡片——归因风格。
目的:通过介绍归因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到归因风格也会影响到个体能否正确评价自我。
活动3:归因风格测试与练习。首先,将课前准备的归因风格测试分发给学生,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作答。其次,用PPT展示评分细则和标准。请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测试结果。第三,向学生出示一组关于不良归因的案例,请学生对案例中主人公的归因风格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看完案例后的感受。
目的: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风格,有意识的纠正自己的不良归因。
活动4:心理知识卡片:语义分析技术。
目的:通过介绍语义分析技术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评价自我和他人时要做到详细、具体。
活动5:再次出示活动三中的案例,请学生采用语义分析技术,讨论案例中的主人公哪些语句是不合适的,怎样的表述才是正确评价自己。
(四)结束阶段
学生代表总结本次活动的感受与收获。
目的:帮助学生梳理、内化团体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