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管理改进与设计两种模式的区别(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22:1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西格玛管理改进与设计两种模式的区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西格玛管理改进与设计两种模式的区别》。

第一篇:六西格玛管理改进与设计两种模式的区别

http://www.xiexiebang.com/

六西格玛管理改进与设计两种模式的区别

六西格玛管理总结了20年来TQM(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吸纳了近10年来在提高顾客满意度以及企业经营绩效方面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将质量与生产力改进的原则体现在一整套业绩与竞争力提高的管理模式中,并将六西格玛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量化方法,分析和改进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关键因素,从而减少缺陷、缩短运营周期、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实现最大收益。

这两种模式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其实施作用也有所不同,六西格玛改进(DMAIC方法)是对现有流程的改进,即针对产品/流程的缺陷产生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通过不断改进,使流程趋于“完美”。然而通过六西格玛改进(DMAIC方法)对流程的改进是有极限的,即便发挥DMAIC方法的最大潜力,产品的质量也不会超过设计的固有质量。

据调查统计,当改进使流程水平达到约4.8六西格玛水平时,就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五西格玛墙”。面对“五西格玛墙”只有靠六西格玛设计才能解决,对于新开发的产品与业务流程,一开始就采用六西格玛设计来进行预防缺陷。实践证明经过六西格玛设计的产品与流程在运行中质量波动小,六西格玛改进工作量将会大大减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六西格玛质量。正如通用电器公司(GE)实施六西格玛的先驱杰克・韦尔奇所说,六西格玛改进是引进了修理工,而六西格玛设计则是引进了设计工程师,六西格玛设计的启动应先于六西格玛改进。由此可知,这两种模式已成为企业追求卓越的左膀右臂,在企业的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六西格玛管理模式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相吻合,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并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手段、新观念,保证了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的突破性进展,为社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第二篇:六西格玛DMAIC质量改进模式解读

六西格玛DMAIC 质量改进模式质量改进模式——————55个阶段20个步骤个步骤

(摘自张智勇所著《品管部工作指南》)

六西格玛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为质量改进提供了一套逻辑性很强的结构化的严谨的流程,并将质量工具(主要是统计技术)有序地、逻辑地揉进到这一流程之中。但现在很多从事六西格玛工作的人忘记了这一点,舍本逐末,把重点放在了艰涩难懂的统计技术上面。很多的六西格玛培训,五分之四的时间在教授学员统计技术知识,而这些统计技术知识中的80%,学员一辈子都用不上,半年后就全部还给老师了。

我看过一本某质量研究院编著的六西格玛案例汇编之类的书籍,上面的六西格玛成果报告是作为范本向读者推荐的,但这些报告条理不清,逻辑混乱。有的报告中,在测量阶段列出了工作流程,在没有对这个工作流程的好坏进行分析的情况下,突然在改进阶段把这个工作流程修改了。有的报告中,在分析阶段用因果图进行原因分析,罗列了一大推末端因素,但却没有对这些末端因素进行确认,从中找出主要原因。改进阶段的措施与分析阶段寻找到的原因之间也没有逻辑上的联系。有的报告中,在分析阶段使用了FMEA 分析,但你自始至终都看不出他这个FMEA 分析对改进起了什么作用,纯粹是为了使用统计技术而使用统计技术(为赋新词强说愁)。

知名教授周孝正先生说过:一流专家是把本专业的知识让老百姓听明白,二流专家是本专业的人能听明白,别人一概听不懂,三流专家是自己搞明白了但表达不出来,四流专家是自己没明白,就别提表达了,不入流的专家是自己还没有搞明白呢,就敢胡说八道!

现在的六西格玛领域,一流专家很少,二流专家有一些,三流、四流专家不少,60%黑带属于不入流的专家。

六西格玛的很多术语是翻译过来的,非常拗口,什么特许任务书之类,实际上把特许任务书翻译成项目任务书就好理解了。我们的一些译者,汉语的运用实在太差,翻译的东西,鬼都看不懂。

我在这里介绍一个细化的六西格玛D MA IC 质量改进模式(见表11-3),希望读者看后,能说一声这个作者不是不入流的专家,我就阿弥陀佛了。

这个“问题解决型”六西格玛D MA IC 质量改进模式包括5个阶段20个步骤(见表11-3)。并非每个步骤都缺一不可,或步骤的顺序固定不变,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比如说,当改进目标是指令性指标时,可以把第11步骤的“确定改进目标”改成“目标可行性分析”。

表1111--3 六西格玛DMAIC 质量改进模式质量改进模式 阶段 步骤 要求与说明

常用工具 ★1.确定改进项目及 理由

(1)项目要符合公司的经营方针,应是公司面临 的关键问题点。

(2)项目应以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管理、增加效益为目的。(3)要说明选题的理由。

◆顾客之声◆头脑风暴法

☆2.了解顾客或相关方的需求(1)了解顾客的要求和期望(CTQ关键质量特性),这些要求和期望是建立改进目标的起点。(2)改进目标应该高于顾客的要求和期望。◆顾客需求分析 ◆SIPOC图

☆3.标杆分析

(1)研究竞争者/绩优公司,找出建立改进目标的基准依据(标杆)。(2)应把竞争者/绩优公司作为赶超的目标。◆水平对比

☆4.确定项目中的度量方法

(1)应对目标(量化的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定义。比如说中转仓将改进目标设为进出差错率,那么就要对“差错率”的计算进行定义;就应对“差错”进行定义:比如错发一批只能记一次差错,而不能以零件的数量作为差错的数量,等等。(2)必要时,对“缺陷”要进行定义。

(3)项目中的过程指标的度量方法都要确定下来。(4)确定度量方法,可以使所有相关方、人员达成共识。

◆适合企业的计算公式 ☆5.预测改进目标与收益

(1)对改进目标进行预测。(2)改进目标要量化。(3)对改进后的收益进行预测。

◆平衡计分卡 ◆劣质成本分析 界定(D)★6.编写项目任务书

(1)项目任务书的内容包括:项目的名称、项目的目标(预测)、项目的要求、项目的收益(预测)、团队成员及其分工、实施项目的过程步骤(含各步骤的完成时间)、资源保障等。

(2)团队成员应就项目任务书达成共识。◆项目管理 ◆甘特图 阶段 步骤 要求与说明

常用工具 ☆7.绘制过程流程图

(1)六西格玛认为质量改进是通过过程的改进来达到的,在对项目的现状进行调查之前,应熟悉与项目有关的工作流程,为分析阶段的过程(流程)分析做准备。

(2)流程图的内容包括:工作中所有的步骤、步骤的顺序、源于外部的过程和分包工作、零部件和中间产品投入点、返工点和循环点、产品的放行点等。

◆流程图 ◆SIPOC图

☆8.测量系统分析(1)如果数据失真或误差很大,就有可能导致分析失效、决策失误、管理失范。所以在现状调查前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2)通过测量系统分析,可以得出测量系统是否有能力满足测量要求的结论。

◆M S A ☆9.过程能力分析

(1)只有过程能力足够,过程产出的产品才能满足技术要求。在进行现状调查之前,有必要对与项目有关的过程的能力(主要是关键过程的能力)进行调查研究。

(2)过程能力指数Cpk 计算的前提是过程受控。如果过程不受控,则说明存在特殊因素。如果过程能力不足,就应从改善普通因素入手。这样就为分析阶段寻找问题的原因指明了方向。

◆过程能力指数 Cpk 计算 ◆SPC ★10.现状调查(必要时,还需进行劣质成本分析)

(1)要弄清楚所选的项目的现状,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问题的种类、问题的特征等等。

(2)通过现状调查,为解决问题找到突破口,为设定改进目标提供依据,为检查改进活动的效果提供对比的标准。

◆排列图 ◆劣质成本分析 ◆趋势图 ◆直方图 ◆方差分析 ◆假设检验 测量(M)★11.确定改进目标

(1)现状调查清楚之后,就要设定目标。通过设定目标,确定六西格玛团队要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也为检查活动的效果提供依据。

(2)对预测目标进行修订,制定出可行性大的改进目标。◆平衡计分卡 ◆水平对比法 ◆顾客需求分析 ☆12.过程(流程图)分析

(1)对过程(流程)进行分析,找出过程中的关键点,找出过程中的繁琐、无用、薄弱环节,为改进阶段的流程优化打好基础。

(2)通过过程分析,找出过程中的关键点、薄弱环节,为下一步的原因分析指明重点方向。

◆流程图 ◆流程优化E C R S 分析(A)★13.原因分析

(1)要把有影响的原因都找出来,尽量避免遗漏。(2)原因分析要彻底,但也不是分析的越细越好,只要分析到能采取措施把问题解决就可以了。◆因果图 ◆系统图 ◆关联图

◆相关性分析 ◆FMEA ◆方差分析 阶段 步骤 要求与说明 常用工具 ◆假设检验

★14.确定根本原因(1)找出影响问题诸因素中最大的因素。(2)用各种方法确认要因,如现场调查确认,正交试验法等。

◆现场调查 ◆正交试验法 ★15.制定改进措施(含创建新的过程流程图)(1)针对要因制订改进措施。改进措施中要使用防差错技术。(2)措施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并规定完成日期。

◆试验设计 ◆FMEA ◆防差错技术 ◆流程图 ◆质量功能展开 ★16.实施改进措施(1)按改进措施计划要求贯彻实施。(2)要做好实施过程中的记录。◆SPC ◆抽样检验技术

★17.效果检查

(1)检查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稳定。(2)若没有达到目的,则需进一步查找原因重新制订改进措施。(3)效果检查要以数据、事实来表达。◆过程能力指数 Cpk 计算

◆现场调查 ◆趋势图 ◆SPC 改进(I)

☆18.成本/效益评价(必要时,还需进行劣质成本分析)

(1)计算经济效益:(活动期间)实际效益=产生的收益(与改善前相比)—投入的费用。

(2)凡是能计算经济效益的,就应该计算经济效益,以明确六西格玛团队所做的具体贡献,以鼓舞团队成员的士气,更好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3)必要时,进行劣质成本分析,把分析结果与现状调查时的劣质成本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看有无改进。

◆劣质成本分析 ◆会计核算 ◆趋势图

★19.制定巩固措施并实施(1)对确有成效的措施进行标准化,纳入图纸、工艺、标准及制度中,以防问题再发生。

(2)当作业方式改变时,要训练员工掌握改变后的作业方式。

(3)为确保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实施,应对过程进行监控(SPC 等)。

◆SPC ◆控制计划 ◆抽样检验技术 控制(C)

★20.总结、展望与表彰(1)项目完成后,要认真进行总结,肯定成功的 经验,接受失误的教训。一般在达到目标2~3个月

后进行总结。(2)“有好报,才有好人”,为了激发大家改进的积极性,为了鼓励大家持续地参加六西格玛改进活动,企业应对做出成绩的六西格玛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3)对遗留问题经总结后转入下一个六西格玛项目。◆雷达图

注1:★表示必须的步骤,☆表示可选择的步骤。注2:常用工具仅供参考。

第三篇: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两种授权模式之间的区别

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两种授权模式之间的区别 安装windows2003的时候会碰到该如何设置授权模式的问题,不知道是该选每服务器还是每客户,也不知道具体含义,现在我就仔细说一下:

建议选择“每服务器”模式,用户可以将许可证模式从“每服务器”转换为“每客户”,但是不能从“每客户”转换为“每服务器”模式,以后可以免费转换为“每客户”模式;所谓许可证(CAL)就是为需要访问Windows Server 2003的用户所购买的授权.在安装 Windows Server 2003 操作系统时,您必须选择客户端许可模式。每个已安装的 Windows Server 2003 软件的副本都需要一个服务器许可证。另外,每个访问该服务器的用户或设备(或两者的组合)都需要一个 Windows Server 2003 客户端访问许可证。对该服务器的非授权访问不需要 Windows 客户端访问许可证,例如未经身份验证的用户浏览承载在该服务器上的公共 Web 站点。授权访问指得是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与用户或设备之间的用户或应用程序凭据交换。

有两种授权模式:

每服务器:该许可证是为每一台服务器购买的许可证,许可证的数量由“同时”连接到服务器的用户的最大数量来决定;每服务器的许可证模式适合用于网络中拥有很多客户端,但在同一时间“同时”访问服务器的客户端数量不多时采用,并且每服务器的许可证模式也适用于网络中服务器的数量不多时采用.在“每服务器”模式许可中,每个连接到特定服务器的并发连接都需要一个单独的客户端访问许可证。也就是说,这台服务器在任何时刻都只能支持固定数量的连接。例如,如果您选择具有 5 个许可证的每服务器客户端许可模式,那么这台服务器在任何时刻都只能拥有 5 个并发连接。使用这些连接的客户端不需要其他的许可证。如果组织的专用服务器只有一个用途,而大量不同的用户对其进行访问,那么它们通常偏好每服务器许可模式。例如,一台单独的专用 Extranet 服务器拥有 100 个授权访问该服务器的帐户,但是在任何时刻同时登录的用户都不超过 20 个;

每客户:该许可证模式是为网络中每一个客户端购买一个许可证,这样网络中的客户端就可以合法地访问网络中的任何一台服务器,而不需要考虑“同时”有多少客户端访问服务器;该许可证模式适用于企业中有多台服务器,并且客户端“同时”访问服务器的情况较多时采用.在每设备或每用户模式中,每个访问或使用服务器的设备或用户都需要单独的客户端访问许可证。使用一个客户端访问许可证,特定的设备或用户可以连接到环境中任何数量的服务器。例如,如果您选择具有 5 个许可证的每设备或每用户模式,那么它将允许 5 个用户或设备访问任意数量的服务器,建立任意数量的并发连接。如果组织在环境中拥有承载多种服务的服务器,这就是它们最常用的许可模式。

微软在许可数上只是给了你一个法律上的限制,而不是技术上的,所以假如你希望服务器有更多的并发连接,只要把每服务器模式的数量改的大一些即可,这个数量会限制到windows中所有的网络应用,包括数据库!

注意:

连接数和终端服务不能搞混,服务器是没有连接数限制的,XP会有,所以出了个针对更改XP连接数限制的工具.终端服务是看买的许可证,每台服务器或每个客户端的应用都是不同的,具体要看情况来选择.如果你要“填加许可证”的话那就必须先启动“License Logging”服务了,默认是禁用的(监视和记录操作系统部分(如 IIS、终端服务器和文件/打印)的客户端访问授权,也监视和记录不属于操作系统的产品,如 SQL 和 Exchange Server。如果这个服务被停止,会执行授权操作,但是不会得到监视)。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产品支持两种授权模式:

* 每设备或每用户

* 每服务器

下图说明了这两种模式:

如果您选择“每设备或每用户”模式,那么访问运行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产品的服务器的每台设备或每个用户都必须具备单独的“客户端访问许可证(CAL)”。通过一个 CAL,特定设备或用户可以连接到运行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产品的任意数量的服务器。拥有多台运行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产品的服务器的公司大多采用这种授权方法。

相反,每服务器许可证是指每个与此服务器的并发连接都需要一个单独的 CAL。换句话说,此服务器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支持固定数量的连接。例如,如果您选择具有五个许可证的“每服务器”客户端授权模式,那么该服务器可以一次具有五个并发连接(如果每一个客户端需要一个连接,那么一次允许存在五个客户端)。使用这些连接的客户端不需要任何其他许可证。

每服务器授权模式常常是只有一台服务器的小公司的首选。在客户端计算机可能没有被授权为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产品的网络客户端的情况下,这种授权模式对于 Internet 或远程访问服务器也很有用。可以指定并发服务器连接的最大数量并拒绝任何额外的登录请求。

如果您不能确定使用何种模式,那么请选择“每服务器”,因为您可以从“每服务器”模式更改为“每设备”或“每用户”模式,而无需任何代价。

=======================

理解安装window2003时每服务器和每客户端的区别

在安装WIN2003时,教材上都提到选择“每服务器”还是“每客户端”,教材上的解释一直不太清楚,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更听不明白了。今天干脆给微软公司打了个电话8008203800,总算搞明白了。

安装使用一套WIN2003系统需要交二份钱:WIN2003软件的钱和用户许可的钱。WIN2003的官方报价是3万多,每个用户许可是340元。下面以某公司为例说明。

设某公司有50台电脑,接成局域网,另有一台服务器安装WIN2003系统,公司用户同时访问服务器的的数量不会超过30台(同时访问是指通过网上邻居共享文件或共享打印机之类),则需要花费的钱是:1套WIN2003价3万、30个用户许可价340X30。在安装WIN2003时选择每服务器模式,用户数填30。

如果过段时间该公司还要安装另一台WIN2003系统,同时访问该服务器的用户数也有30人,则该公司还得花费:3万+340X30的钱。

以上情况公司电脑只有50台,但由于同时访问二台服务器,每台的访问人数最多有30人,所以用以上每服务器的方式来比较费钱,更好的方案是公司内部的WIN2003换成每客户模式。这样公司需要花的钱总共为:3万X2套+340X50台,而且以后公司如果再添加WIN2003服务器,也只需要一套WIN2003的钱,而不再需要为客户添加许可了,除非公司中新增用户电脑。

需要注意的还有二下几点:

1、以上面的举例中,客户端电脑是非正版与为WIN2003购买的用户许可没关系,即就算客户电脑已经是XP正版用户了,如果想使用WIN2003提供的网络服务,还得购买用户许可。

2、3万购买的WIN2003只是软件本身的价格,如果用户需要访问WIN2003的共享文件、共享打印还得购买用户许可。

3、如果WIN2003不提供用户共享之类的服务,而只是当一台WEB服务器使用,则除了花费3万购买WIN2003外,还得购买一个WEB访问许可,WEB访问许可与同时访问网站的用户数没关系。一个WEB访问许可的报价是2万多。

4、公司花这么多钱买到的用户许可并不是具体的程序或软件,而只是一个微软公司签发的许可合同,表明你公司是在合法使用软件,否则都称为D版。

当然以上讲的都是法律上的事,与技术无关

第四篇:企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两种主要模式

企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两种主要模式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一个发展的企业,在管理方式上一般都同时存在两种管理模式:运行管理模式(OPERATION)和项目管理模式(PROJECT)。企业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会阶段性的出现项目管理,可见项目管理本身的管理是在运行管理的大环境下实施的,其组织管理方式必然要受到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所以,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不同的项目组织方式,在项目管理上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项目管理组织架构这方面,我们一般认为有两种主要模式:其一是职能型,每一职能部门对应一种专业分工,或者对应一条产品线;其二是项目型,每一个部门或项目组负责一个或一类项目,其责任随着项目的开始而开始,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这种模式在建筑行业和软件外包上比较典型。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另外还有一种基于职能和项目的特殊型:矩阵型(有强、弱、平衡三种)。

在基于职能的组织模式中,也存在项目管理模式,但往往是局限在职能部门内的,当项目跨越职能部门时,既达到职能的临界点时,就是矩阵型的情况,完全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就是项目型的一种情况。

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情况的具体分析如下:

1、有一种模式是由各职能部门派协调人员参加项目,参加者向本部门领导报告,跨部门的协调在各部门派出的协调人之间进行,没有专职的项目经理,很显然,这个时候的协调员是代表部门职能经理,除了具备一定的联络员工作外还有一定的职能权力,他不是简单的联络员。这种组织方式也是基于职能的组织结构中很常见的项目组织方式,其工作效率较前者略高,但和前者一样,由于没有人对项目负责,项目组织效果很有限。但毕竟有了通过非部门领导的协调人之间的横向沟通,所以也把这种组织结构称为弱距阵结构。

2、职能型一般比较适合小型项目,而且权力上相对是比较集中。职能部门派人参加项目,参加者向本部门领导报告,跨部门的协调由各部门领导来完成,没有专职的项目经理。这种做法是在基于职能的组织结构中最常见的项目组织方式。当项目比较大的时候会出现跨部门沟通问题,这样给项目的实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一般我们都习惯于在比较小或单一化的项目中实施职能式管理。

3、平衡矩阵是较弱矩阵又进了一步,指定其中的一名协调人作为项目经理,这个项目经理一般由各部门统一协商确定或由上级总经理指定,来负责项目的管理,其他各部门委派的协调人不仅要向本部门报告,在项目过程中还要向项目经理报告,项目经理有一定的实权。由于项目经理的出现,使项目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证,有专门的人负责项目的整个实施,会大大提高项目的工作效率。

4、与平衡矩阵相比,强矩阵增加了与各职能部门平行的专门的项目管理办公室(PMO),PMO的出现也印证了一个事实,即多项目和复杂项目的管理。PMO负责企业整个的项目管理,专职的项目经理都归PMO,作为PMO的一个实权代表管理一个项目。由于有了专门的组织负责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作为企业内的一项任务长期存在,并能够不断地积累、发展。项目经理也不是根据项目临时任命,而是成为常设岗位,这样从组织上、人员上都使项目管理得到

了保障(PMO负责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临时的,PMO所指定的项目经理会负责一些连续的相关项目,所以从外面看,项目经理在PMO中就是长期负责项目的常设职位)。

5、最后一种就是我们所说的项目型,项目型更多的是有一个独立的项目管理人来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项目经理可以由高层经理指派,也可以由项目管理办公室来指派。其实不难看出,从职能到项目型,其管理的流程和复杂度一般都是增加的,伴随着结构的复杂,项目型的特点也逐渐体现出来。这种项目型的管理模式相对于职能型来说更加适合大型和复杂的项目。

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更多的说明了项目负责人的职权划分问题,基于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是最适应项目管理需要的。由于项目管理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做采纳,故而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也随即诞生,即项目化管理方式。甚至有的企业也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企业的运行,特别是在强调成本管理的企业中,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非常具体明确等问题时,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就显得尤为可贵。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其组织结构因项目的需要而定,所以一般是确定了项目后在确定用什么组织结构。除项目型外,前四种项目管理的组织方式都可能会出现在基于职能式的组织结构中,它们对项目管理的支持程度是不同的。特别是在三种距阵式结构,因其存在两种互溶的管理形式,跨越部门的项目组织与职能部门之间往往会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资源竞争、目标期望和人员配备等方面。例如在人员安排上,职能部门内被委派参加项目的人,往往需要同时兼顾原部门和项目两方面的任务,很有可能被过渡使用,时间得不到保证。在项目目标上,各职能部门总是希望更多地实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这势必会对整体项目的运作产生影响,而从整个项目的角度来说,可能更关注整体最优而牺牲部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经常遇到的这类矛盾,从根本上说,应该从项目管理的组织方式上考虑解决办法,组织方式的得当是提高项目管理的一个高效途径。在企业内部形成适应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这是企业高层领导者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能否很好的实施也是一个很大挑战。

从一般的职能式组织结构,到弱距阵、平衡距阵和强距阵,再到基于项目式的组织结构,项目经理从无到有,跨部门协调效率从低到高,项目管理力度由小到大。因此当项目涉及部门越多,涉及内容越新,涉及各职能部门利益越深,所需协调能力越强,那么就越需要采用更能有效支持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所以项目结构的选择也暗示了项目本身的一个特点。

组织结构本身所具备的特点不止于此,项目管理能够发展到今天也正印证了其潜在的价值。与传统的管理相比,项目管理有很多特点,组织架构的模式作为其中之一,它体现的是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和项目部门的一种协调方式。项目本身的需求是组织结构的前提。企业运营管理和企业项目管理在管理上可以独立,但是本身项目管理在运营管理中存在。在项目组内部,其组织结构一般都尽可能采取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这是项目管理的特点所决定的。企业的运行管理具有稳定、重复的特点,而项目管理则具有临时、独特、逐步优化的特点,因此项目管理过程也往往具有其独特性和未知性。这就更需要面向目标的管理,要让项目的参与者都充分了解项目的目标,并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项目有关信息在项目组中需要充分地共享,力争做到透明化。这与传统企业的层级组织结构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是项目管理在管理文化上与传统层级管理的最大差别。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对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突破和发展,并走出了属于中国的特有的发展道路。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区别,就要把它们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要用唯物史观来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辩证区别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科学评价,是一个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有的在斯大林在世时,神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的在斯大林去世后,完全否定其所有的历史贡献和作用。然而,对苏联模

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处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类似战时共产主义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要求,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依靠自身 的力量,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和经常性的社会动员及政治思想工作,既保持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又得以在特定的时期内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它曾经有效地调动苏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二战后,它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工业基础,也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同时,它又包含了一系列缺陷和弊端。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没有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其缺陷和弊端就日趋突显出来了,阻碍了其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一个崛起、强盛、衰变、崩溃的过程。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把斯大林以至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只能使苏共和社会主义的形象受到损害和歪曲,为反共和反社会主义的各种势力提供口实和良机”!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它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起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正如邓小平

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

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发展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与个性;“社会主义”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是普遍性与共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在于它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独特的道路,是史无前例的;也在于它有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主义模式的所有制结构;还在于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条件,“人口多,底子薄”就是在人文条件方面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一般指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期,由列宁开创的、斯大林奠基的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政治、经济体制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几个重要特征:在所有制方面,坚持单一的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其他经济成份不能并存,并认为越大越公越好;在经济运行方面,坚持产品经济,否认商品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运行体制,否认经济手段,排斥市场经济;在管理方面,实施高度集中的管理,国家机关和中央各部门由上而下地管理和控制地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生产、供给、销售等全部经济活动;在政治生活方面,把马克思探讨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延续到社会主义时期,这是一个创新,但政治上始终过度集权且延续到经济领域;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并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都看成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和结果,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愈是取得胜利,阶级斗争就愈尖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排斥市场、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的体制。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经济体制方面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几乎全部归国家所有;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国家主要用行政手段来协调经济,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依靠各级行政组织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在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化,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破除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对公有制的认识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突破,我国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具有单一性———单一的公有制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及生产力低下且发展不平衡、小生产者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以全民所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的单一化的公有制结构,完全排斥其他经济成分,实行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排斥市场调节的方式管理社会经济生活;在分配制

度上,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过于强调平等,甚至往往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视为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如邓小平所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

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封闭性与僵化性。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僵化性与封闭性特点,它无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事实,盲目自大,排斥资本主义,商品、人员、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无法自由流动,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严重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也极大地限制了东西方国家经济贸易的规模,从而实际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拉大了与西方的发展差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了历史上中国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挨打的教训,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苏东国家处理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教训,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一球两制,竞争共处”的事实,作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新判断,放弃了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政策,采取了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2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到了21世纪初,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国家 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对外开放使中国充分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不断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实现后发优势。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备战性特征明显。

苏联在“世界革命论”思想的指导下,仍停留在战争与革命的思维里,固守僵化的思维模式。这种备战型发展模式,一切从备战需要出发,经济工作服从于战争需要。对内,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对外,加紧军备竞赛,展开在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苏联是被扩军备战拖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曾在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影响下,作出了“时代主题仍是 战争与革命”的判断,“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围绕备战进行,大搞”三线” 建设,致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领导人 在对时代主题进行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和平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 逐渐上升为时代主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 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最为迫切的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据此,中国政府确定 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并要求今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 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邓小平指出: “抓住时机,发展 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加速生产力发展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中国国 情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全国“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基础、发展战略、政治文化体制诸方面,也 不同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在理论

基础上,苏联认为计划经济的程度越高越单一越好,排挤商品市场经 济,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我们在一个相 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工业化发展战略上,苏联以在短时期内使经济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作为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三步走”战略。在政治体制上,苏联名为联邦制国家,实际上成为单一制国家;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强调民主集中制,强调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强调集体领导。在文化体制上,苏联采取中央严格的集中控制和过多的行政干预,使文化教 育处于严重的封闭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是世界文明多样性政策,强调 在多样性的文化生态中构建和谐文化,以和谐文化促和谐社会。四 总结

本文认为,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科 学态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处在资本 主义包围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类似战时共产主义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 时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要求,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 高度集中的计划和经常性的社会动员及政治思想工作,既保持社会主义的稳定发 展,又得以在特定的时期内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它曾经有效地调动苏联的 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 史功勋。二战后,它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工业基础,也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同时,它又包含了一系列缺陷和弊端。当时代主题由 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没有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其缺陷和弊端就日趋突显出来了,阻碍了其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尽管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 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采用正 确的改革措施,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苏联 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前者是在继 承了后者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发展而来的。作为苏联模式社会 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

基石。五参考文献 [1] 杜光:普世价值:一个时代性的重大课题[J].炎黄春秋,2009,(1).[2] 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12-29(1).[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4.[5]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3-12-27(2).[6] 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12-29(2).[7]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8,(1).[13] 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12-29(3).[14]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15] 薛汉伟: 《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当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16] 杨承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体比较分析》,《红旗文稿》2004年第19期。[17] 宋士昌、孔静珣: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苏联七十多年社会主义的历史沿革》,《当代世 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年第4期。[18] 陈国新: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19] 俞良早: 《 “稳定”的取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俄罗斯中亚 东欧研究》2004年第6期。![20] 周新城: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辩析》,《学术探索》2004年第8期。[21] 程又中: 《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下载六西格玛管理改进与设计两种模式的区别(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西格玛管理改进与设计两种模式的区别(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券商模式与托管人模式的区别

    券商模式与托管人模式的区别 本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及墨菲金融,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曲佳讯、皮皮虾快跑曲佳讯,某保险公司资管中心 从事估值清算工作在此再次感谢曲佳讯的投稿与建......

    PBL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区别(精选)

    PBL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区别 [摘 要] PBL教学模式在我国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更符合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关键词]......

    一汽与上汽两种竞争模式的比拼

    一汽与上汽两种竞争模式的比拼以一汽为代表的传统国有汽车企业集团的领导地位正在逐渐被以上汽为代表的具有现代公司架构和国际化视野的企业所取代。 2006年,上汽集团汽车销......

    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也谈“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 《中国质量认证》2003年第5期刊发的《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以下简称《改进》)一文认为,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统称为改进,持......

    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整合的探讨.

    格玛管理模式后,该公司平均每何建立日本的汽车工业,成为亟 一、引言 年提高生产率12.3%。90年代中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丰田英二和随着中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期,通用电气开始......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面对正向我们阔步走来的信息时代。杰克.维尔奇有一句名言,“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也在他新近出版的《大抉择》中说:“美国不......

    一般管理与领导的区别

    第十五篇车间主任领导力提升第一章车间主任的权力和影响力权力类型一般管理与领导的区别关于管理与领导,历来有不少争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的区别日益凸显出来:职能不同关于......

    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经营与管理的区别1.经营是市场功,管理是内功,要外抓市场,内抓企业。 2.具体内容不同:经营指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管理指制度管理,机制管理,企业文化。 3.搞好两者的关键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