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质检特〔2012〕38号关于印发《“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发展规划》及相关子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 节能发展规划》及相关子规划的通知
国质检特„2012‟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各有关单位: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服务安全发展、节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推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事业发展,增强和提升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特种设备工作的安全保障作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编制了《“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发展规划》及2个子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组织认真学习,并结合当地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十二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取得实效。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主题词:特种设备
安全
规划
通知 抄送:特种设备局,存档(2)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2年1月17日印发
“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
发展规划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序 言
根据《“十二五”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专项规划》和《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编制《“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发展规划》,阐明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较为系统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特种设备安全发展规律,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制、体制和机制,科技攻关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监察检验机构和队伍的能力素质显著提升,积累了丰富的安全发展经验。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坚持全过程安全监察的基本制度、在创新中发展的工作理念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工作思路,狠抓法规标准、动态监管、安全责任、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科技支撑六个体系建设,严格市场准入,从源头抓质量安全,开展事故多发设备和薄弱环节专项治理,着力强化使用环节安全监察,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大规模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进监察和检验工作机制改革创新,“十一五”期间在注册设备数量增长约72%的情况下,事故死亡人数稳定在每年300人左右,万台在用设备死亡人数从“十 五”末期的0.97人下降到“十一五”末期的0.67人,下降31%,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在保安全的同时,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顺利起步,节能监管法规标准初步建立,节能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取得进展,节能工程及试点示范产生明显效益。积极服务装备制造、石化、电力等产业调整振兴,在抗震救灾等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全力保障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不断提升。
(二)“十二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
“十二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面临良好机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改造提升制造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加大公共安全投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这就要求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质检系统把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做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创造了良好氛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与节能减排等相关法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特种设备 安全与节能工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十二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特种设备事故率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高,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特种设备向大型化、高参数、高风险方向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对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刚刚起步,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监管基础建设薄弱,监管力量不足与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监察检验工作定位和安全责任界限不够清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企业诚信和社会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工作体系有待完善,监管方式方法还欠科学。总体上看,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更高要求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在法制、科技、管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降低风险、保障安全,提高效能、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监管模式,大力推进基于风险的科学监管,完善科学监管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重点防范 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风险,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提升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与节能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按照“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坚持以下原则:
——抓质量。质量是基础,严格生产源头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生产企业安全质量责任,提升特种设备质量水平,保障特种设备本质安全。
——保安全。安全是底线,要落实各方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依靠科技,加强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
——促发展。坚持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保障重点工程和重大活动安全。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有效降低能耗。
——强质检。坚持以战略和系统思维,推进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六大工作体系建设。继续深化行政许可改革和检验工作改革,大力推进基于风险的科学监管,改革监管体制机制,优化监管工作模式,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提高科学监管水平和工作有效性。
(三)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的总体要 求,综合考虑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2015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特种设备安全水平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显著提升。
主要目标是:
——特种设备法规标准、动态监管、安全责任、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和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政府统一领导、企业全面负责、部门联合监督、检验技术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科学监管设备的多元共治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较大以上事故结案率和重点设备监控率、严重隐患治理率达到规范要求。
——万台设备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38人以下。——推动高耗能特种设备累计节能7000万吨标准煤。
三、主要任务
(一)围绕安全发展,全面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针对事故多发易发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监管,着力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坚决遏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安全发展。
继续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安全。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提升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水平。科学实施许可和监督检验制度,提升许可和监督检验工作质量,严格市场准入。加大对生产企业持续保持许可条件、质量保证体系执行情况、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抽查力度,严格市场退出机制。加强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监管,把握好鼓励创新和保证质量安全的关系,强化设计、制造单位保证新技术、新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相关专业领域行业主管部门、权威技术机构、标准化技术组织及专家学者的技术把关作用,改进设计文件鉴定、型式试验、许可鉴定评审工作。规定制造企业在产品资料中明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要求,探索建立设计和制造缺陷召回制度。
着力加强使用环节安全监管。继续坚持全过程安全监管,同时根据事故规律,把监管重点和监管资源大幅度地向使用环节倾斜。探索建立使用企业安全管理者代表制度,规定其任职条件、职责和技术决策、指挥权。推进基于风险的企业分类监管,建立使用安全管理标准化制度,组织制定使用安全管理标准,推动企业标准化管理达标活动,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和企业诚信体系等有效对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加强动态监管、现场监察、法制宣传和绩效考核等措施,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行为,不断提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督促使用单位建立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预案及演练等制度,保证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落实到位,对重点设备实施监控,并建立重大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安全管理制度,支持建立一批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为使用单位提供安全咨询管理服务。
加强重点设备领域安全监管。推进基于风险的设备分类监管,把事故易发、多发、频发的设备和社会影响面大、敏感度高的高风险设备作为监管重点,对低风险设备逐步实现企业自主管理。研究应用基于全寿命过程失效模式的设计制造技术和基于风险的检测评价管理技术,提高本质安全性。推动生产、使用、维保单位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施对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故障监测。加大对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电梯维保单位诚信评价体系,防范作业过程伤害事故,推动建立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机制。建立大型游乐设施限定设计使用寿命、定期大修和专业维保制度,监督运营使用单位严格落实日常检查维护责任。鼓励运用条码、电子标签等手段提高对气瓶等移动式特种设备的电子监管水平。完善对压力管道、小型锅炉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监督管理。
(二)促进绿色发展,提升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水平。
紧密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同时,全面推进锅炉、压力容器中的换热器、电梯等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加快提升节能监管能力、健全节能监管工作机制、推进节能技术应用及工程 示范,促进节能降耗,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加快提升节能监管能力。健全节能监管的法规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能效测试机构与节能技术研究实验室,建立完善涵盖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节能工程、运营管理和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等领域的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企业主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典型带动的特种设备节能工作格局,全面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和检验检测各环节的节能监管工作。
加快建立健全节能监管工作机制。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全面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高耗能特种设备能耗监测节能机制。统筹兼顾设备与系统、技术与管理、设计制造与使用节能,组织开展产品能效状况普查,研究制定产品能效指标,逐步开展能效审查、能效测试、能效等级评定和节能技术改造,探索建立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限制和淘汰能效超标的高耗能特种设备使用。加强重点高耗能特种设备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定节能目标,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健全节能奖惩制度。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提高企业节能降耗的积极性,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单位开展节能设计、节能改造和节能运营管理服务,提高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各环节节能水平。
加快推进节能技术应用及工程示范。建设节能科技平台,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制造单位开展节能技术研究,加快推动节能科技进步,在设计制造、运行管 理、测试监测等方面形成一批节能核心技术。推广若干项成本低、易推广、见效快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冶金、电力、石化等典型行业建立若干个锅炉、换热器、电梯节能示范点,总结经验并加强宣传交流,完善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加快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企业广泛参与的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三)服务转型升级,提高特种设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水平,加强管理与技术服务,积极促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高新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围绕装备制造、石化、电力等产业调整振兴,依托高效清洁发电、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等领域的重点工程,实施有利于产业振兴的行政许可、检验检测等监管措施。组织科技攻关,解决共性关键重大技术难题,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按照区域和产业特点,建设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管理、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服务,促进大型电站锅炉、大型压力容器、大型成套装置等重大装备自主化,提升大型铸锻件、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保障大型石化成套装置长周期运行。保障石油、石化、电力、冶金、水利、交通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用特种设备安全,保障项目安全 顺利实施。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找准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着力支持高效燃烧、高效换热、高效保温、先进水处理、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和高能效锅炉、余热锅炉、高效换热器、变频控制电梯等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支持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锅炉、厚壁容器、超大型起重机械、新型式大型游乐设施和大型客运索道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承压设备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特种设备安全领域的应用,支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配套特种设备制造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特种设备设计、安装、维保、热处理、理化、无损检测、水处理等专业化发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合同能源管理、合同安全管理、安全责任保险等新兴服务业。
促进现代高新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立完备的含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科研开发、法规标准服务的特种设备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服务,做好技术支撑。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先进特种设备制造业基地。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的现代特种设备产业集群。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配合城镇化建设,做好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根据一些地区经济特点和产业优势,培育一批特种设备公共检测平台。鼓励特种设备制造业向中西部和城镇、农村转移,引导企业开发生产适应农业、农村特点的特种设备产品,做好农民工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为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创造条件。认真落实总局与各地签订的合作备忘录,大力推动质量兴省、质量兴市、质量兴企活动,做好援藏援疆工作,促进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特种设备科学监管体系。树立系统思想,围绕规划重点,全面推进科学监管体系建设,深化行政许可和检验工作改革,不断提升科学监管水平。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积极推动《特种设备安全法》立法工作进程,进一步优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体制、机制和法制,明晰各方责任,强化和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以监察环节为主,兼顾设备特点,修订完善现有规章,加快制定行政许可、使用监督管理、检验检测机构与人员管理、信息化工作和压力管道安全监察等规章。做好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所需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优化技术规范制定程序,提高技术规范制定质量,加强对技术规范的合法性审查。以规定基本安全要求和提高科学性为原则,加快技术规范的修订和完善,并逐步整合形成综合性技术规范。理顺技术规范与规章、标准的关系,建立相关标准化组织的联动协调机制,推进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与节能标准化,在各设备领域形成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坚持开门立法,逐步开展立法对社会冲击性的预评估和后评估,完善科 学决策机制,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法规解释工作。
完善动态监管体系。加强基层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建设,按照监察层级建立并不断完善安全监察工作规范体系,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协管员队伍,充分发挥质监稽查队伍的作用。加快信息化网络建设,有序整合或有效利用各地现有的电子监管网络系统,实施全国联网,实现全国监察与检验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努力实现动态监管体系对各个设备、各个环节、各个地区的基本覆盖,做到对特种设备及时登记、及时检验、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基本实现网上办理许可、告知、报检等业务。加强数据信息挖掘利用,为风险监控提供有效信息,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动态监管水平和效能。
构建安全责任体系。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责任划分方法与准则,厘清市场经济环境中各安全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界限和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积极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管理工程师、合同安全管理、责任保险、缺陷设备召回与强制报废等制度创新,加强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落实责任的机制与措施,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科学分解下达事故控制考核指标,落实县(市、区)、乡(镇)基层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责任。注重安全监察制度、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制度以及与相关行业管理制度的协调衔接,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推动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落实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一岗双责”责任。按照有限、有效原则,立足立法与监督,不断推动工作理念转变和职责调整,弥补缺位,纠 正越位与错位,突出监管重点。在发挥行业组织监督和自律作用的基础上,加强执法监督,探索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依法追究监管、检验的失职渎职责任。
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应用风险理论,制修订相关规范标准,研究构建针对不同设备、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的分类监管模式并进行试点示范。大力推广基于风险的检验,并建立特种设备事故隐患的分类体系和排查治理机制。重点围绕系统性、广泛性和重大的事故风险、管理风险和队伍风险,建立风险分析报告制度,及时进行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快速应对和妥善处置。根据行业特点,充分发挥社会应急资源作用,分级建立特种设备应急管理体系,逐步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技术支撑。依法履行事故调查职责,完善事故调查处理机制,建立四级质量安全分析报告制度,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建立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全面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综合绩效评价制度和机制。建立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评价模型和统计指标,形成固定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报告机制并试点应用,积极争取将重要的统计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考核指标体系。全面开展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和检验机构的绩效评价工作,探索建立监管 资源有效投入与合理配置的模型。探索对企业和一定行政区域、设备领域进行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开展试点并推广应用。
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紧密跟踪国内外前沿科技,畅通科技需求渠道,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组织开展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基于风险的事故预防关键技术难题,在检测监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寿命预测、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测预警、应急救援、节能技术、检测仪器设备研发等方面有较大突破,从战略高度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特种设备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以国家级技术机构为龙头,有效整合行业科技资源,建好全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完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科研试验基地和区域性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能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特检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东、西部检验检测能力差距。
深化许可工作改革。深化受理、审查、批准三分离的许可制度改革,调整许可条件,提高安装、改造、维修、维保单位许可条件,严格市场准入。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转变方式,减少、合并许可项目,缩小许可范围,调整许可分级。进一步下放许可权限,简化和规范许可程序,厘清各方责任,建立对许可机构的监督机制。继续将许可的审查工作逐步交由符合法定条件的事业单位和中介机构承担。深入研究鉴定评审工作性质,探索实施将鉴定评审前置的工作模式,规范 对鉴定评审机构、考试机构的授权和工作委托,调整对鉴定评审机构和考试机构的监督方式,提高对鉴定评审和考试工作的监管效果。完善证后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积极稳妥推进检验工作改革。明确各类检验的性质、定位、责任和实施方式,调整检验范围和项目,强化企业自检责任,完善监督检验。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进程,坚持检验机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研究全国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进一步发挥企业和社会检验力量的作用,积极培育委托检验市场,发展和规范专项检测市场,建立政府检验机构与社会检验机构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新型检验机制。打破地域限制,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促进检验资源有效利用;探索检验检测机构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检验检测机构的做优做强和集团化发展,打造“中国特检”品牌。
四、重点工程
围绕规划重点和科学监管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工程,带动规划全面落实。
(一)信息化建设工程。
构建标准统一、数据共享、及时动态、面向公众的全国特种设备“一库三平台”,即全国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库和安全监察信息平台、检验检测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金质工程”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安全监管、事故管理、检验报告管理、综合统计五大系统的安装与 应用,加快制定数据共享与交换和应用接口标准,实施监察、检验信息系统全国联网,实现监察与检验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开发特种设备分类监管信息系统和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的风险监控系统,优化全国动态监管信息化网络。统一技术标准,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移动式特种设备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维保单位对设备实施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动态监测、诊断和监控,在部分省开展特种设备物联网建设试点和示范。
(二)应急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应急管理与技术支撑体系和事故调查处理机构建设。制定全国特种设备应急管理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规划,落实机构、编制和经费,完善并有效整合事故数据库、预案库、事故调查专家库和应急救援资源库,添置必备的应急装备,形成事故应急救援技术平台和组织严密、协调有效、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特种设备应急管理支持机制。组织特种设备事故分析,应用各类设备事故预防和应急技术,有效预防事故。按照设备特点建设若干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建立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使用单位负责人、作业人员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技术培训及能力考核制度,提高事故预防和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完善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应急预案,完善各类特种设备专项应急预案指南,指导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演练。推动企业建立重点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提高应 急反应与处置能力。
(三)分类监管及示范工程。
根据特种设备的风险程度、安全状况和生产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诚信程度等因素,推进设备和企业分类监管。研究制定分类监管的基础性标准,在若干个行业领域分别制定基于分类监管的安全管理标准。选择若干典型行业和设备领域,建立若干个分类监管示范点(区),推动企业标准化管理达标活动,建立完善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并力争与行政许可、检验收费、信贷发放、税收优惠、保险费率、工商登记等事项有效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总结试点示范经验,完善基于风险和基于分类监管的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
(四)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以解决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检测与监测、应急救援、节能降耗和科学监管的紧迫、关键技术问题为主线,申请立项和组织实施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事故预防关键技术研究、快速高效先进无损检测与监测技术研究及标准与设备研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和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支撑急需技术研究和特种设备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应用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申请国家公益科研和质检科研项目,建设完善全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和科技经费多渠道投入机制,筹措科研经费,每年组织一批实用性较强的科研项目。
(五)技术机构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研究试验基地和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1至2个国家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研究试验基地,建设10个左右国家质检中心,引领行业打造“中国特检”品牌。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和技术优势,规划建设一批特种设备国家质检中心、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质量安全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和培训考试基地。持续实施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特种设备技术机构技术保障能力。
五、保障措施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创造规划实施有利条件,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环境,凝聚规划实施整体合力,推动各项任务如期完成,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实现。
(一)加强战略管理和系统工程。
加强中国特色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理论研究,把握安全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特征,找准薄弱环节和战略重点,采取战略性和系统性措施,将安全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持续推进。建立稳定的战略研究队伍和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修订的动态机制,形成战略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定并滚动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规划。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建立充分胜任中长期战略规划任务的人才资源胜任力模型,制定人才建设规划,科学指导人才队伍建设。多 层次、多渠道、多种机制地加快人才培养,努力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优的安全监察、检验检测、科技攻关、专家咨询、技术服务、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队伍,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特种设备技术专家。分级搭建行业培训教育平台,加快考核大纲、教材、题库和基地建设,创新培训方式,完成对市(地)分管局长和监察、检验人员的轮训,组织开展技术练兵竞赛活动,加速提升队伍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逐步推行检验检测人员执业化改革。发挥基层质监和安监站所的作用,支持和规范协管员队伍建设。落实企业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责任,提高作业人员的能力水平。
(三)加强经费保障能力。
建立安全监察与检验机构的投入模型和标准,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在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中加大对基层的投入。研究许可和检验检测收费机制,规范收费行为,完善检验收费收支管理,保证检验收入主要用于检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督促企业建立合理的安全投入机制,加大企业安全投入,保证重大特种设备隐患整改资金落实到位。调动社会力量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的投入。
(四)加强基层能力建设。
按照总局部署开展基层局能力达标活动,加强基层安全监察机构建设,重点解决基层监察机构编制不够、经费不足、装备欠缺和待遇与责任不匹配等突出问题,保持基层人员队 伍稳定。采取多种模式和灵活机制,加强各级应急管理与事故调查处理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基层监察、检验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层级管理的工作规范体系,完善基层联系点制度,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
(五)加强文化宣传工作。
落实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建设要求,加强安全节约文化建设,倡导“本质安全”核心理念,建立“生命至上、节约并重”的价值观,形成特色鲜明的特种设备安全节约文化。鼓励和支持出版发行安全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持续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的“三进”活动。建设特种设备宣传平台,建立宣传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通过举办大型专题活动和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法制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发布安全信息,力争使受众达到上亿人次。建设若干个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全社会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意识。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围绕国家外交外贸大局,加强与重要国家、地区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推动标准的国际互认,在气瓶、电梯、起重机械等优势领域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提升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支持检验机构、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特种设备产品和检验检测技术 服务出口。
(七)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定期总结、评估规划推进实施情况,及时跟踪分析和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十二五”特种设备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十二五”特种设备科技发展规划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科技工作新形势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特种设备科技发展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特种设备科技水平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阐明了特种设备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建议和保障措施,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特种设备科技工作的行动指南。本规划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质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专项规划》、《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发展规划》进行编制。
一、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涉及到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检测、修理改造等环节,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的能力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法规标准的协调一致、先进的工业基础和安全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的整体成效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科技进步的总体 状况。因此,做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必需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在用特种设备647.65万台,另有气瓶14072.73万只,压力管道73.2万公里。我国现有特种设备制造单位1.3万多家,年产特种设备60多万台、产值10000亿元左右,占国家GDP的2%~3%,特种设备制造业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种设备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安全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第10领域,特种设备安全科技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第58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优先主题。保证特种设备的质量和安全,防止和减少事故,对于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节能目前在我国尤为重要,工业节能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能源领域第1优先主题。锅炉、换热压力容器、电梯等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空间和潜力巨大,全面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对于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一五”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回顾 国家质检总局成立10年来,通过开展“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研究,使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科研基础能力和基础条件显著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在“十一五”期间上了新台阶。
第一,从研究项目层次上,从原来的课题级跃升为项目级,首次实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层面立项;从研究内容上,从原来仅限于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首次实现了八类特种设备全覆盖,并首次开展了科学监管等软科学研究,为全面探索建立特种设备科学监管技术体系打下基础。从保障能力上,新增了基于风险的检验评价、寿命评估、先进无损检测方法应用等综合技术能力。特种设备安全试验研究能力、处理和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法规标准制修订的支撑能力、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和技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从技术创新上,围绕生命线工程(长输管线、城市管网以及战略储备用大型储油罐)、石化成套装置、电站锅炉、典型机电类特种设备的安全风险分析技术、寿命评价技术和检测监测技术以及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技术,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埋地管道外腐蚀检测评价技术体系、石化成套装置基于风险的检验(RBI)技术体系、危险介质大型储罐群安全检验技术体系,开展了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检验和安全状况等级综合评价技术的研究、特种设备法 规标准体系和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支撑技术的研究工作。
第三,从团队建设上,建立了以国家级特种设备检测研究机构为龙头,以国家科技计划课题为纽带,以优势互补、自愿共赢为原则,以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应用为主要任务,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技术机构等广泛参与、团结协作、优势互补、有机结合,200多名专家为骨干组成了特种设备安全科技队伍。
第四,从推动进步上,实现了从注重安全性到安全性与经济性并重、从关注个体设备到整体考虑成套装置、从点对点的成果应用到系统性整体推进的跨越式发展,并通过强化安全节能基本要求,促进安全发展和节约发展,效果显著。
三、“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面临的形势与科技需求
(一)“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面临的形势。1.国家重大工程和特大装备建设对科技提出新要求。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的基础,随着国家天然气长输管线和燃气管网、战略石油储备库、大型煤液化装置、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等重大石化成套装置、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大型火电机组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特种设备向超大型化、高参数等方向发展。如:100万吨乙烯装置 的反应塔高度超过100米、直径超过10米,煤液化装置中的加氢反应器的工作温度达454℃、工作压力达20Mpa、壁厚达340mm、重量达1900吨,“西气东输”沿线天然气调峰用球罐容积达1万m,液化天然气低温储罐容积达16.2万m,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原油、成品油储罐单台容积为10~15万m,“西气东输二线”主干线管道的直径达1219mm、压力达12MPa,管道材质为X80高强钢,1000MW超超临界锅炉运行温度达到700℃、主蒸汽管道直径和厚度达到φ559×102mm,三峡电站单台桥式起重机起吊能力达到1200吨,造船门式起重机单台起重能力达到1600吨,三代核电吊装履带起重机起吊能力达到3600吨,起重力矩86000吨米。这些特大特种设备几乎均处于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因此对材料、设计、制造、安装、检验检测等安全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2.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特种设备安全提出新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特种设备的安全和节能状况更加关注,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在民生方面,采暖锅炉、液化石油气钢瓶、城市公用管道等承压类特种设备进入千家万户,电梯、车用燃气气瓶、大型游乐设施和客运索道等特种设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和休闲娱乐等密切相关,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模式、安全评价技术、检验检测技术和应急救援技术等提 3
33出更高要求;在工业生产方面,特种设备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对法规、标准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特种设备大型化和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对安全检测的效率、可靠性和检测技术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型石化、电站锅炉等成套装置长周期运行,对设备安全管理技术和方法、设备可靠性、在线或不拆保温层检测技术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3.国家“节能减排”形势对特种设备节能提出新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外来能源依赖性不断提高,能源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节约能源”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按照规划,202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40%到45%。特种设备节能是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节能潜力很大,是落实“节能减排”战略的重点。目前我国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总体水平不高,能源浪费较大,尤其是工业锅炉、余热锅炉和换热器的能效问题更加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仅为65%左右,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仅有60%~70%,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因此,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需求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特种设备数量的快速增长对监管方式提出新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特种设备的保有量每年以12%左右的速度快速增加,在用特种设备保有量从
2005年的374万台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648万台,五年增加了74%,但在这五年期间,安全监察人员数量增加微乎其微,检验人员仅增加了17%,监察检验力量不足与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提高监察实效,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理念提高检验效率和检验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二)“十二五”特种设备科技需求分析。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发展规划》对特种设备科技提出的要求,全盘考虑到我国目前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面临的形势,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五个方面的科技需求。
1.安全评价技术。
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是特种设备科技工作永恒的主题,而对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进行科学分类和分级,是对特种设备实行分类监管的基础。安全评价技术是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支撑,“十二五”期间安全评价技术的攻关重点是适应八类特种设备安全使用需要的基于风险的安全评价与寿命评估技术。其重点科技需求如下:
电站锅炉、起重机械和大型游乐设施的剩余寿命评估技术;
压力容器基于全寿命过程失效模式的设计制造技术; 大型成套装置基于风险的预知检测和评价管理技术; 埋地压力管道和大型常压储罐基于失效模式的检验、寿命预测与完整性管理技术;
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基于风险的检验(RBI)和综合安全评价技术。
2.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
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是发现特种设备存在隐患和缺陷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是开发适应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和监测技术发展的高效、快速检测监测技术,针对特种设备制造、安装和使用不同阶段,其重点科技需求如下:
钢板、钢管等原材料在线自动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 大型承压设备制造和安装急需的快速高效无损检测技术与设备;
电站锅炉、大型石化装置、压力管道等长周期运行急需的在线检测、监测、预警、预知和诊断技术与设备; 机电类特种设备急需的不拆卸检测、监测、预警和诊断技术与设备;
节能减排急需的检测、监测和评价技术与设备;
埋地压力管道不开挖检测、诊断技术与设备; 埋地压力管道腐蚀和泄漏内检测技术与设备。3.应急救援技术。
现阶段,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还不可避免,应急救援技术是处理特种设备事故、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国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技术十分原始和落后,基础薄弱,国家科技攻关和支撑课题层面以往从未列入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方面的研究内容,“十二五”期间急需适应不同特种设备事故特点和抢险救援需要的应急救援需求如下:
压力容器和管道泄漏带压密封技术;
承压设备泄漏与爆炸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及预案; 大型游乐设施和客运索道故障与事故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及预案。4.节能降耗技术。
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刚刚开始,技术基础薄弱,法规、标准不健全,很多方面需从头开始,首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目前需重点研究工业锅炉、余热锅炉、换热容器、电梯和起重机等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节能降耗技术,高压长输压力管道的压力能回收技术等,主要科技需求如下:
高耗能特种设备能耗指标评价方法;
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测试方法和装备; 在用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诊断方法和装备; 高耗能特种设备先进节能技术; 特种设备轻量化技术;
产品能效指标确定及测试技术。5.科学监管支撑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特种设备监管和检验力量不足与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特种设备的安全和节能状况更加关注,安全意识更加提高。因此,急需开展特种设备科学监管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对不同安全类别和级别的特种设备进行科学分级和分类,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监管,科技需求如下:
特种设备安全科学监管系统工程战略及基础理论; 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制与方法;
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综合分类与分级方法; 基于本质安全的特种设备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 特种设备用材料使用性能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 支撑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安全技术规范的制定; 支撑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关键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的制
定;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特种设备科技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科技强检”的方针,大力开展特种设备基于风险的安全评价技术、快速高效检测监测技术、应急救援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科学监管技术研究,为实现《国家质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保障特种设备安全、防止和减少事故及节能降耗为目的,加强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科学监管理论和技术研究,探索特种设备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开展系统、集成的共性、关键性的安全检验与评价技术、检测监测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应急救援技术和科学监管支撑技术研究,建立特种设备科技人才培养、成果转化、设备研制、标准制定和工程应用新机制,努力实现特种设备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国特种设备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1.科技队伍门类和学科更加齐全,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人员梯队结构进一步优化,科研人员数量大幅增加。我国特种设备科技整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争取3到4个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和80个左右质检公益项目立项,对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急需技术全面开展研究,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科研成果应用明显增加,特种设备科技支撑保障能力和科学监管水平明显提高。
(四)具体目标。
1.在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技术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争取1到2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不断为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提供科技保障。将电站锅炉、大型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和客运索道的安全评价与寿命评估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国家标准,促进推广应用;压力容器基于全寿命过程失效模式的设计制造技术和大型成套装置基于风险的预知检测和评价管理技术得到突破;埋地压力管道和大型常压储罐基于失效模式的检验、寿命预测与完整性管理技术得到完善。在此基础上制定、颁布若干安全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
2.在特种设备检测监测技术方面,突破一系列关键技
术,开发一批能够进行在线检测、监测与安全诊断的仪器装备,打破国外对高新检测设备的垄断局面,制定若干特种设备检测与监测国家标准,填补国内空白,争取2到3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特种设备检测监测仪器设备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3.在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技术方面,初步建立应急平台和健全应急预案,填补国内空白,满足政府应急管理的基础需求。
4.在节能降耗技术方面,建立工业锅炉、换热容器、电梯和起重机等高耗能特种设备能耗指标评价、能效测试评价和能耗诊断评价方法,并在节能新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5.在科学监管支撑技术方面,研究和解决满足特种设备科学监管需要的共性、基础性技术难点问题,初步建立满足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科学监管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特种设备风险监控、分类监管和绩效评价方法,为建立相应的科学监管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6.在科技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以国家级检验检测科研机构为龙头,以国家科技计划课题为纽带,以优势互补、自愿共赢为原则,以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应用为主要任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技术机构、38 政府部门等广泛参与、团结合作、优势互补、有机结合的门类和学科基本齐全的特种设备科技队伍,人员数量和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7.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建设以国家级检验检测科研机构为依托,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交叉、人才汇聚的综合性国家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研究试验基地,填补国内空白,满足对试验测试、技术鉴定、事故分析的基本需求,并为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科研试验条件与平台。同时建成1至2个国家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研究试验基地,10个左右国家质检中心;以部分有条件的省级和副省级市为基础建设电梯、起重机械、低温容器、阀门、气瓶、安全阀、爆破片、安全保护装置、节能测试等多个拥有专门特色技术的试验基地,满足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推进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科研基础条件与科研仪器装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8.在科研机制创新方面,以国家级检验检测科研机构为龙头,集中行业科研资源,建立完善全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组织和吸收全国更多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参与,使国家和地方检验检测机构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科技对检验检测技术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加强。
五、重点任务
为实现本规划制定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国特种设备科技工作的重点方向和研究任务如下:
(一)开展适应特种设备发展和使用需要的基于风险的检验、安全评价和寿命评估技术研究,提高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技术水平。
重点研究任务为:
1.锅炉基于风险的检验(RBI)、安全评价和寿命评估技术研究;
2.压力容器基于全寿命过程失效模式的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3.大型成套装置基于风险的预知检测和安全评价管理技术研究;
4.大型常压储罐群基于风险的检验和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
5.埋地管道基于风险和失效模式的检验、寿命预测与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
6.电梯基于风险的检验和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技术研究; 7.起重机械基于风险的检验、寿命评估和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技术研究;
8.游乐设施基于风险的检验、寿命评估和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技术研究;
9.客运索道基于风险的检验和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技术研
究;
10.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基于风险的检验和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技术研究。
(二)开展适应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监测需要的现代检测监测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设备研制,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监测技术水平。
重点研究任务为:
1.基于电磁(涡流、漏磁、磁记忆、电磁超声、电磁感应)技术原理的非接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设备研制;
2.基于声(超声、声发射、导波、声-超声)技术原理的自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设备研制;
3.基于漏磁、电磁超声和泄漏检测技术的多功能管道腐蚀内检测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
4.基于数字射线、红外、光和电等新的检测监测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设备研制;
5.大型游乐设施、电梯、客运索道等机电类特种设备运行状态安全监测与诊断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
(三)开展适应特种设备事故特点和抢险救援需要的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建立应急救援技术保障能力。
重点研究任务为:
1.特种设备应急技术平台的研究建立;
2.带压密封技术的研究开发; 3.应急救援和保护装置研究开发; 4.应急预案研究建立。
(四)开展满足工业锅炉、换热容器和电梯等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需要的支撑技术和节能新技术研究,为节能指标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
重点研究任务为:
1.能耗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 2.能效测试方法研究和装置开发; 3.能效诊断方法研究;
4.先进节能降耗技术应用研究; 5.设备轻量化技术应用研究; 6.产品能效指标试验研究。
(五)开展满足特种设备科学监管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技术研究,为实现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研究任务为:
1.科学监管系统工程战略和理论研究; 2.动态监管数据流数据库数据挖掘;
3.基于风险的安全状况等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4.基本安全技术要求优化研究及对社会冲击性评价; 5.特种设备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全国统一的特种设备信息资源和共享交换中心的建立;
6.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监管模式与运行机制优化研究;
7.国外最新法规标准研究及分析;
8.新材料使用性能要求的研究确定和数据库建立。
六、重大科技项目
(一)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事故预防关键技术研究。本项目是“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生命线工程和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和工程示范”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项目围绕安全评价技术、检测监测技术和科学监管技术3个方面,设置6个课题,提出92项研究任务,其中56项为纵向深入、36项为横向拓展。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完善特种设备事故预防技术体系,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长效机制,为实现我国特种设备到2015年“事故率控制在0.4起/万台以下、死亡率控制在0.38人/万台以下”,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1.在埋地管道、成套装置、特殊压力容器、超超临界电站锅炉、机电类特种设备事故预防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方面,形成70项新方法(其中:形成新标准15项、安全技术规范2项),将“十一五”时期形成的15项技术标准草案完善成为技术标准,实现4种检测设备的性能提升和产品化,开发13种检测监测设备样机,技术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2.在科学监管技术方面,提出科学监管系统理论、检验
模式优化方案和5项新方法、初步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信息技术平台”、提交2项国内外技术标准比较分析报告(无损检测、材料性能试验),技术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3.稳步发展以国家级特种设备检测研究机构为基础,相关企业、高校、研究所、检验单位广泛参与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研发基地和实验研究基地。
项目的研究课题设置如下:
课题1:基于风险的埋地管道事故预防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2:基于全寿命过程失效模式的重要承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课题3:基于失效模式的成套装置预知检测及动态风险管理技术研究;
课题4:基于失效模式的超超临界电站锅炉事故预防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5 :基于风险的机电类特种设备事故预防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6 :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研究。
(二)快速高效先进无损检测与监测技术研究及标准与设备研制。
针对我国特种设备检测监测技术现状,紧密围绕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对检测监测技术的科技需求,紧跟国 44 外的技术发展趋势,开展一系列快速、高效检测、监测与诊断技术的研究,在各类特种设备检验中急需的在线检测监测与诊断技术、埋地管道检验急需的内检测与泄漏和内腐蚀监测技术、长输集输管道站场设备状态运行监测和诊断技术,机电类特种设备急需的状态运行监测和诊断技术等各个方面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建立健全我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与监测技术体系,开发研制一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仪器设备。
项目的研究课题设置如下:
课题1:基于电磁检测和电磁感应原理的非接触快速检测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设备研制;
课题2:基于声学检测原理的自动快速检测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设备研制;
课题3:大型游乐设施、电梯、客运索道等机电类特种设备运行状态安全监测与诊断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
课题4:基于漏磁、电磁超声和泄漏检测技术的多功能管道腐蚀内检测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
课题5:埋地钢质管道内腐蚀状况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
课题6: 长输集输管道站场设备状态运行监测和诊断技术研究。
(三)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和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支撑急需技术研究。
本项目一方面针对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开展适应特种设备事故特点和抢险救援需要的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其中重点开发压力容器和管道泄漏带压密封技术,承压设备泄漏与爆炸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及预案,大型游乐设施和客运索道故障与事故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及预案等。另一方面,针对工业锅炉、换热压力容器和电梯等高耗能特种设备,重点开展能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及标准研究,产品设计方案节能评价、审查方法及标准研究,在线监测、节能评价、节能诊断和调节及控制技术研究,节能监管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热工参数监测传感器技术研究,节能新技术研究开发及工程示范。
项目的研究课题设置如下:
课题1: 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和应急预案体系研究与建立;
课题2: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带压密封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
课题3:游乐设施和客运索道应急救援和保护装置研究与开发;
课题4: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状况及节能对策研究 ; 课题5:高耗能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和节能监管工作
模式研究;
课题6: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指标、评价方法及标准研究;
课题7:高耗能特种设备运行过程监测评价诊断控制技术研究;
课题8: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新技术研究开发及工程示范。
(四)特种设备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应用。本项目拟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先进传感器技术等信息传感设备,构建满足特种设备安全保障要求的约定协议,将特种设备与互联网相连接,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对特种设备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
项目的研究课题设置如下:
课题1:全国特种设备物联网体系设计与建立; 课题2:特种设备物联网感知关键技术与传感器研究; 课题3:特种设备物联网信息传输关键技术与网络研究; 课题4:特种设备物联网信息处理与诊断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5:基于物联网的特种设备风险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课题6:特种设备物联网相关标准体系研究与标准建立。
七、保障措施
为确保本规划的实施,从组织管理、项目论证与申请、科研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科技体制创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实施保障:
(一)在质检总局科技司和特种设备局的领导下,以国家级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科研机构为龙头,充分吸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和检验检测机构等各方优秀科研人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组成项目工作组,开展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建议与申请、项目组织实施和验收工作。充分发挥“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专业技术委员会”、“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专家的把关和指导作用。
(二)通过“十二五”科研项目的开展,进一步壮大、优化和完善已有的科研队伍,建立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技术机构、政府部门等广泛参与、团结合作、优势互补、有机结合的门类和学科基本齐全的特种设备科技队伍。建立鼓励合作、鼓励进步、鼓励创新、鼓励成果应用的政策,保持产学研、老中青相结合的特种设备安全科技队伍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制订全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研究实验室框架体系和全国特种设备型式试验实验室框架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分批建设,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区域性的 48 实验室和型式试验机构,建立以法规标准、试验基地和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的特种设备安全研究试验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
(四)以国家级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科研基地为依托,参照国际一流水平,分步建设国家综合性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研究试验基地,满足特种设备试验测试、技术鉴定、事故诊断的基本需求,以部分有条件的省级和副省级市为基础,建设多个拥有专门特色技术的试验基地,满足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具有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模式识别、机理研究和预测预防技术研究的实力,具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实验能力,持续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推广应用。
(五)不断提高特种设备科技创新能力,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减少重复建设、增强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科研能力,促进特检事业科学发展。以优势互补、自愿共赢为原则,以国家级特种设备检验研究机构为龙头,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为纽带,以科技协作平台为依托,整合国家、省、部分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机构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设备、经费资源,搭建特种设备行业大科技的工作平台,创新科技管理、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机制,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相互合作,共同推动,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积极培养更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加速提升队伍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建立以国家
拨款为基础、以地方配套为补充、以单位自筹和企业资助为扩大规模的科技经费支撑体系。
(六)加快和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和水平,从科研项目的论证到实施都要吸收政府主管部门和最终企业用户全面参与,研究任务要针对政府开展的安全与节能科学监管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和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来设置,方法类成果力争被安全技术规范或标准多吸收、多采纳,仪器设备类成果要尽早商品化、实用化。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组织或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出国培训、考察等,了解国外技术最新进展,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广泛宣传我国具有国际水平的、有创造性的科技成果,努力推动技术和产品出口,实现科技的双向交流。
第二篇: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发展规划
“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
发展规划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序
言
根据《“十二五”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专项规划》和《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编制《“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发展规划》,阐明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较为系统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特种设备安全发展规律,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制、体制和机制,科技攻关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监察检验机构和队伍的能力素质显著提升,积累了丰富的安全发展经验。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坚持全过程安全监察的基本制度、在创新中发展的工作理念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工作思路,狠抓法规标准、动态监管、安全责任、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科技支撑六个体系建设,严格市场准入,从源头抓质量安全,开展事故多发设备和薄弱环节专项治理,着力强化使用环节安全监察,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大规模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进监察和检验工作机制改革创新,“十一五”期间在注册设备数量增长约72%的情况下,事故死亡人数稳定在每年300人左右,万台在用设备死亡人数从“十五”末期的0.97人下降到“十一五”末期的0.67人,下降31%,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在保安全的同时,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顺利起步,节能监管法规标准初步建立,节能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取得进展,节能工程及试点示范产生明显效益。积极服务装备制造、石化、电力等产业调整振兴,在抗震救灾等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全力保障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不断提升。
(二)“十二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
“十二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面临良好机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改造提升制造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加大公共安全投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这就要求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质检系统把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做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创造了良好氛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与节能减排等相关法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十二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特种设备事故率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高,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特种设备向大型化、高参数、高风险方向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对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刚刚起步,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监管基础建设薄弱,监管力量不足与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监察检验工作定位和安全责任界限不够清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企业诚信和社会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工作体系有待完善,监管方式方法还欠科学。总体上看,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更高要求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在法制、科技、管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降低风险、保障安全,提高效能、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监管模式,大力推进基于风险的科学监管,完善科学监管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重点防范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风险,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提升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与节能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按照“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坚持以下原则:
——抓质量。质量是基础,严格生产源头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生产企业安全质量责任,提升特种设备质量水平,保障特种设备本质安全。
——保安全。安全是底线,要落实各方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依靠科技,加强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
——促发展。坚持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保障重点工程和重大活动安全。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有效降低能耗。
——强质检。坚持以战略和系统思维,推进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六大工作体系建设。继续深化行政许可改革和检验工作改革,大力推进基于风险的科学监管,改革监管体制机制,优化监管工作模式,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提高科学监管水平和工作有效性。
(三)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2015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特种设备安全水平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显著提升。
主要目标是:
——特种设备法规标准、动态监管、安全责任、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和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政府统一领导、企业全面负责、部门联合监督、检验技术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科学监管设备的多元共治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较大以上事故结案率和重点设备监控率、严重隐患治理率达到规范要求。
——万台设备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38人以下。——推动高耗能特种设备累计节能7000万吨标准煤。
三、主要任务
(一)围绕安全发展,全面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针对事故多发易发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监管,着力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坚决遏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安全发展。继续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安全。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提升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水平。科学实施许可和监督检验制度,提升许可和监督检验工作质量,严格市场准入。加大对生产企业持续保持许可条件、质量保证体系执行情况、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抽查力度,严格市场退出机制。加强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监管,把握好鼓励创新和保证质量安全的关系,强化设计、制造单位保证新技术、新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相关专业领域行业主管部门、权威技术机构、标准化技术组织及专家学者的技术把关作用,改进设计文件鉴定、型式试验、许可鉴定评审工作。规定制造企业在产品资料中明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要求,探索建立设计和制造缺陷召回制度。
着力加强使用环节安全监管。继续坚持全过程安全监管,同时根据事故规律,把监管重点和监管资源大幅度地向使用环节倾斜。探索建立使用企业安全管理者代表制度,规定其任职条件、职责和技术决策、指挥权。推进基于风险的企业分类监管,建立使用安全管理标准化制度,组织制定使用安全管理标准,推动企业标准化管理达标活动,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和企业诚信体系等有效对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加强动态监管、现场监察、法制宣传和绩效考核等措施,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行为,不断提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督促使用单位建立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预案及演练等制度,保证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落实到位,对重点设备实施监控,并建立重大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安全管理制度,支持建立一批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为使用单位提供安全咨询管理服务。
加强重点设备领域安全监管。推进基于风险的设备分类监管,把事故易发、多发、频发的设备和社会影响面大、敏感度高的高风险设备作为监管重点,对低风险设备逐步实现企业自主管理。研究应用基于全寿命过程失效模式的设计制造技术和基于风险的检测评价管理技术,提高本质安全性。推动生产、使用、维保单位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施对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故障监测。加大对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电梯维保单位诚信评价体系,防范作业过程伤害事故,推动建立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机制。建立大型游乐设施限定设计使用寿命、定期大修和专业维保制度,监督运营使用单位严格落实日常检查维护责任。鼓励运用条码、电子标签等手段提高对气瓶等移动式特种设备的电子监管水平。完善对压力管道、小型锅炉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监督管理。
(二)促进绿色发展,提升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水平。
紧密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同时,全面推进锅炉、压力容器中的换热器、电梯等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加快提升节能监管能力、健全节能监管工作机制、推进节能技术应用及工程示范,促进节能降耗,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加快提升节能监管能力。健全节能监管的法规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能效测试机构与节能技术研究实验室,建立完善涵盖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节能工程、运营管理和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等领域的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企业主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典型带动的特种设备节能工作格局,全面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和检验检测各环节的节能监管工作。
加快建立健全节能监管工作机制。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全面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高耗能特种设备能耗监测节能机制。统筹兼顾设备与系统、技术与管理、设计制造与使用节能,组织开展产品能效状况普查,研究制定产品能效指标,逐步开展能效审查、能效测试、能效等级评定和节能技术改造,探索建立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限制和淘汰能效超标的高耗能特种设备使用。加强重点高耗能特种设备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定节能目标,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健全节能奖惩制度。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提高企业节能降耗的积极性,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单位开展节能设计、节能改造和节能运营管理服务,提高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各环节节能水平。
加快推进节能技术应用及工程示范。建设节能科技平台,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制造单位开展节能技术研究,加快推动节能科技进步,在设计制造、运行管理、测试监测等方面形成一批节能核心技术。推广若干项成本低、易推广、见效快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冶金、电力、石化等典型行业建立若干个锅炉、换热器、电梯节能示范点,总结经验并加强宣传交流,完善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加快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企业广泛参与的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三)服务转型升级,提高特种设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水平,加强管理与技术服务,积极促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高新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围绕装备制造、石化、电力等产业调整振兴,依托高效清洁发电、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等领域的重点工程,实施有利于产业振兴的行政许可、检验检测等监管措施。组织科技攻关,解决共性关键重大技术难题,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按照区域和产业特点,建设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管理、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服务,促进大型电站锅炉、大型压力容器、大型成套装置等重大装备自主化,提升大型铸锻件、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保障大型石化成套装置长周期运行。保障石油、石化、电力、冶金、水利、交通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用特种设备安全,保障项目安全顺利实施。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找准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着力支持高效燃烧、高效换热、高效保温、先进水处理、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和高能效锅炉、余热锅炉、高效换热器、变频控制电梯等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支持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锅炉、厚壁容器、超大型起重机械、新型式大型游乐设施和大型客运索道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承压设备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特种设备安全领域的应用,支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配套特种设备制造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特种设备设计、安装、维保、热处理、理化、无损检测、水处理等专业化发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合同能源管理、合同安全管理、安全责任保险等新兴服务业。
促进现代高新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立完备的含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科研开发、法规标准服务的特种设备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服务,做好技术支撑。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先进特种设备制造业基地。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的现代特种设备产业集群。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配合城镇化建设,做好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根据一些地区经济特点和产业优势,培育一批特种设备公共检测平台。鼓励特种设备制造业向中西部和城镇、农村转移,引导企业开发生产适应农业、农村特点的特种设备产品,做好农民工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为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创造条件。认真落实总局与各地签订的合作备忘录,大力推动质量兴省、质量兴市、质量兴企活动,做好援藏援疆工作,促进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特种设备科学监管体系。树立系统思想,围绕规划重点,全面推进科学监管体系建设,深化行政许可和检验工作改革,不断提升科学监管水平。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积极推动《特种设备安全法》立法工作进程,进一步优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体制、机制和法制,明晰各方责任,强化和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以监察环节为主,兼顾设备特点,修订完善现有规章,加快制定行政许可、使用监督管理、检验检测机构与人员管理、信息化工作和压力管道安全监察等规章。做好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所需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优化技术规范制定程序,提高技术规范制定质量,加强对技术规范的合法性审查。以规定基本安全要求和提高科学性为原则,加快技术规范的修订和完善,并逐步整合形成综合性技术规范。理顺技术规范与规章、标准的关系,建立相关标准化组织的联动协调机制,推进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与节能标准化,在各设备领域形成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坚持开门立法,逐步开展立法对社会冲击性的预评估和后评估,完善科学决策机制,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法规解释工作。
完善动态监管体系。加强基层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建设,按照监察层级建立并不断完善安全监察工作规范体系,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协管员队伍,充分发挥质监稽查队伍的作用。加快信息化网络建设,有序整合或有效利用各地现有的电子监管网络系统,实施全国联网,实现全国监察与检验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努力实现动态监管体系对各个设备、各个环节、各个地区的基本覆盖,做到对特种设备及时登记、及时检验、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基本实现网上办理许可、告知、报检等业务。加强数据信息挖掘利用,为风险监控提供有效信息,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动态监管水平和效能。
构建安全责任体系。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责任划分方法与准则,厘清市场经济环境中各安全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界限和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积极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管理工程师、合同安全管理、责任保险、缺陷设备召回与强制报废等制度创新,加强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落实责任的机制与措施,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科学分解下达事故控制考核指标,落实县(市、区)、乡(镇)基层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责任。注重安全监察制度、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制度以及与相关行业管理制度的协调衔接,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推动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落实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一岗双责”责任。按照有限、有效原则,立足立法与监督,不断推动工作理念转变和职责调整,弥补缺位,纠正越位与错位,突出监管重点。在发挥行业组织监督和自律作用的基础上,加强执法监督,探索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依法追究监管、检验的失职渎职责任。
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应用风险理论,制修订相关规范标准,研究构建针对不同设备、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的分类监管模式并进行试点示范。大力推广基于风险的检验,并建立特种设备事故隐患的分类体系和排查治理机制。重点围绕系统性、广泛性和重大的事故风险、管理风险和队伍风险,建立风险分析报告制度,及时进行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快速应对和妥善处置。根据行业特点,充分发挥社会应急资源作用,分级建立特种设备应急管理体系,逐步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技术支撑。依法履行事故调查职责,完善事故调查处理机制,建立四级质量安全分析报告制度,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建立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全面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综合绩效评价制度和机制。建立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评价模型和统计指标,形成固定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报告机制并试点应用,积极争取将重要的统计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考核指标体系。全面开展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和检验机构的绩效评价工作,探索建立监管资源有效投入与合理配置的模型。探索对企业和一定行政区域、设备领域进行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开展试点并推广应用。
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紧密跟踪国内外前沿科技,畅通科技需求渠道,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组织开展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基于风险的事故预防关键技术难题,在检测监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寿命预测、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测预警、应急救援、节能技术、检测仪器设备研发等方面有较大突破,从战略高度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特种设备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以国家级技术机构为龙头,有效整合行业科技资源,建好全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完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科研试验基地和区域性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能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特检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东、西部检验检测能力差距。
深化许可工作改革。深化受理、审查、批准三分离的许可制度改革,调整许可条件,提高安装、改造、维修、维保单位许可条件,严格市场准入。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转变方式,减少、合并许可项目,缩小许可范围,调整许可分级。进一步下放许可权限,简化和规范许可程序,厘清各方责任,建立对许可机构的监督机制。继续将许可的审查工作逐步交由符合法定条件的事业单位和中介机构承担。深入研究鉴定评审工作性质,探索实施将鉴定评审前置的工作模式,规范对鉴定评审机构、考试机构的授权和工作委托,调整对鉴定评审机构和考试机构的监督方式,提高对鉴定评审和考试工作的监管效果。完善证后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积极稳妥推进检验工作改革。明确各类检验的性质、定位、责任和实施方式,调整检验范围和项目,强化企业自检责任,完善监督检验。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进程,坚持检验机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研究全国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进一步发挥企业和社会检验力量的作用,积极培育委托检验市场,发展和规范专项检测市场,建立政府检验机构与社会检验机构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新型检验机制。打破地域限制,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促进检验资源有效利用;探索检验检测机构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检验检测机构的做优做强和集团化发展,打造“中国特检”品牌。
四、重点工程
围绕规划重点和科学监管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工程,带动规划全面落实。
(一)信息化建设工程。
构建标准统一、数据共享、及时动态、面向公众的全国特种设备“一库三平台”,即全国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库和安全监察信息平台、检验检测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金质工程”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安全监管、事故管理、检验报告管理、综合统计五大系统的安装与应用,加快制定数据共享与交换和应用接口标准,实施监察、检验信息系统全国联网,实现监察与检验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开发特种设备分类监管信息系统和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的风险监控系统,优化全国动态监管信息化网络。统一技术标准,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移动式特种设备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维保单位对设备实施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动态监测、诊断和监控,在部分省开展特种设备物联网建设试点和示范。
(二)应急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应急管理与技术支撑体系和事故调查处理机构建设。制定全国特种设备应急管理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规划,落实机构、编制和经费,完善并有效整合事故数据库、预案库、事故调查专家库和应急救援资源库,添置必备的应急装备,形成事故应急救援技术平台和组织严密、协调有效、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特种设备应急管理支持机制。组织特种设备事故分析,应用各类设备事故预防和应急技术,有效预防事故。按照设备特点建设若干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建立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使用单位负责人、作业人员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技术培训及能力考核制度,提高事故预防和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完善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应急预案,完善各类特种设备专项应急预案指南,指导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演练。推动企业建立重点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提高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
(三)分类监管及示范工程。
根据特种设备的风险程度、安全状况和生产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诚信程度等因素,推进设备和企业分类监管。研究制定分类监管的基础性标准,在若干个行业领域分别制定基于分类监管的安全管理标准。选择若干典型行业和设备领域,建立若干个分类监管示范点(区),推动企业标准化管理达标活动,建立完善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并力争与行政许可、检验收费、信贷发放、税收优惠、保险费率、工商登记等事项有效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总结试点示范经验,完善基于风险和基于分类监管的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
(四)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以解决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检测与监测、应急救援、节能降耗和科学监管的紧迫、关键技术问题为主线,申请立项和组织实施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事故预防关键技术研究、快速高效先进无损检测与监测技术研究及标准与设备研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和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支撑急需技术研究和特种设备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应用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申请国家公益科研和质检科研项目,建设完善全国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和科技经费多渠道投入机制,筹措科研经费,每年组织一批实用性较强的科研项目。
(五)技术机构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研究试验基地和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1至2个国家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研究试验基地,建设10个左右国家质检中心,引领行业打造“中国特检”品牌。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和技术优势,规划建设一批特种设备国家质检中心、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质量安全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和培训考试基地。持续实施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特种设备技术机构技术保障能力。
五、保障措施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创造规划实施有利条件,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环境,凝聚规划实施整体合力,推动各项任务如期完成,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实现。
(一)加强战略管理和系统工程。
加强中国特色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理论研究,把握安全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特征,找准薄弱环节和战略重点,采取战略性和系统性措施,将安全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持续推进。建立稳定的战略研究队伍和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修订的动态机制,形成战略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定并滚动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规划。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建立充分胜任中长期战略规划任务的人才资源胜任力模型,制定人才建设规划,科学指导人才队伍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机制地加快人才培养,努力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优的安全监察、检验检测、科技攻关、专家咨询、技术服务、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队伍,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特种设备技术专家。分级搭建行业培训教育平台,加快考核大纲、教材、题库和基地建设,创新培训方式,完成对市(地)分管局长和监察、检验人员的轮训,组织开展技术练兵竞赛活动,加速提升队伍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逐步推行检验检测人员执业化改革。发挥基层质监和安监站所的作用,支持和规范协管员队伍建设。落实企业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责任,提高作业人员的能力水平。
(三)加强经费保障能力。
建立安全监察与检验机构的投入模型和标准,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在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中加大对基层的投入。研究许可和检验检测收费机制,规范收费行为,完善检验收费收支管理,保证检验收入主要用于检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督促企业建立合理的安全投入机制,加大企业安全投入,保证重大特种设备隐患整改资金落实到位。调动社会力量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的投入。
(四)加强基层能力建设。
按照总局部署开展基层局能力达标活动,加强基层安全监察机构建设,重点解决基层监察机构编制不够、经费不足、装备欠缺和待遇与责任不匹配等突出问题,保持基层人员队伍稳定。采取多种模式和灵活机制,加强各级应急管理与事故调查处理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基层监察、检验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层级管理的工作规范体系,完善基层联系点制度,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
(五)加强文化宣传工作。
落实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建设要求,加强安全节约文化建设,倡导“本质安全”核心理念,建立“生命至上、节约并重”的价值观,形成特色鲜明的特种设备安全节约文化。鼓励和支持出版发行安全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持续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的“三进”活动。建设特种设备宣传平台,建立宣传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通过举办大型专题活动和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法制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发布安全信息,力争使受众达到上亿人次。建设若干个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全社会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意识。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围绕国家外交外贸大局,加强与重要国家、地区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推动标准的国际互认,在气瓶、电梯、起重机械等优势领域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提升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支持检验机构、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特种设备产品和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出口。
(七)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定期总结、评估规划推进实施情况,及时跟踪分析和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第三篇:关于印发《特种设备安全“三进”宣传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质检特函〔2010〕26号)
关于印发《特种设备安全“三进”宣传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质检特函〔2010〕26号)
关于印发《特种设备安全“三进”宣传活动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特种设备安全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三进”宣传活动,是2010年全国质检系统“质量提升”活动35项重要活动之一。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规范各地宣传活动,形成整体宣传效果,我局制定了《特种设备安全“三进”宣传活动工作方案》,并经总局“质量提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审议通过。现将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实施。
二〇一〇年五月七日
特种设备安全“三进”宣传活动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总局“质量提升”活动的总体部署,结合国务院安委会组织开展的“安全生产年”活动,继续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系列宣传工作。坚持结合实际,突出针对性;坚持注
重实效,不走过场;坚持形式多样,内容协调统一;坚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三进”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特种设备安全知识,促进多元共治格局逐步形成,展现质检部门为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所做的努力及良好的行业形象。
二、活动时间及内容
(一)实施特种设备安全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百千万”宣传活动。
全国各个市级质监部门分别开展进企业、进社区和进校园活动,全国活动总数达到1000次以上,力争使20万以上群众直接受到特种设备安全教育。
5月底以前,集中开展进企业活动。可结合本地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实际情况,突出薄弱环节,在某一企业或者某一行业开展进企业宣传活动,力争以点带面,达到开展一次活动、整顿一个行业的效果。在活动内容上,重在宣传《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企业主体责任、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典型事故案例以及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年”和质检总局“质量提升”活动的有关要求。
5月底至6月中旬,集中开展进校园活动。以大型游乐设施、电梯、客运索道、液化石油气钢瓶为重点,介绍特种设备安全常识、使用注意事项、典型事故案例。以讲一堂安全课、组织开展一次青少年特种设备应急演练、发放一批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小画册、举办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
6月中旬至6月底,集中开展进社区活动。以电梯、液化石油气钢瓶、取暖锅炉等特种设备为重点,宣传安全使用常识、使用维保责任义务、举报投诉渠道和典型事故案例。鼓励创作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知识的文艺节目,组织在社区演出,丰富宣传方式。
市级质监部门要对每项活动及时进行总结,连同有关音像资料、自行设计的宣传资料逐级上报省级质监部门。各省级质监部门在每项活动结束后10日内,向总局特种设备局综合处报送活动总结、优秀音像资料和自行设计的宣传资料,以便总局提供有关中央媒体宣传。
(二)组织举办特种设备安全主题晚会。
暑假期间,总局拟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北京市举办 “为了孩子的安全快乐、为了明天”特种设备安全主题晚会。
晚会以宣传大型游乐设施、电梯、客运索道、气瓶等与少年儿童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安全为主,兼顾其他特种设备,安排知识性和互动性的文艺节目,播出工作短片,组织现场采访、抢答,披露典型事故案例,介绍特种设备立法情况等。同时,晚会反映近年来各地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重大活动场景(如抗震救灾、世博会安保工作、促进特种设备产业集群发展等),展现今年总局“质量提升”活动及国务院安委会组织的安全大检查工作的部署和实施情况。
晚会将安排各地“百千万”宣传活动中的一些优秀特种设备文艺节目参加演出。
三、宣传方式
(一)中央媒体宣传。
本方案印发后,总局及时向中央媒体发出新闻通稿,通报活动方案,以引起各地政府和群众关注,并促进其积极参加有关活动。对各地重要活动,可安排中央媒体采访报道。
(二)地方宣传。
地方宣传活动可以采取印发宣传材料(有关资料可以在总局特种设备局子网站上下载)、宣讲法规规范、现场咨询讲解、开辟报刊专栏、广播电视答问和社区专题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
(三)网站宣传。
总局和地方局要充分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在各自网站和社会网站上及时宣传“三进”宣传活动情况,其中重要的影像资料在总局网站发布。
(四)晚会宣传。
晚会当天拟请中央主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暑假期间拟商请中央电视台至少录播一次,并拟请有条件的省级质监局商请当地电视台重播1次。
四、各级质检部门的职责
(一)总局职责。
总局进行总体宣传方案设计,下发宣传工作部署文件,统一设计宣传资料,对地方重点宣传活动进行指导,组织举办特种设备安全主题晚会。
(二)省级质监部门职责。
各省级局负责组织实施本省宣传活动,统一定制所需要的宣传资料,对本省重点地市、重点活动进行指导。
(三)市级质监部门职责。
各市级质监局按照总局的部署和省局要求组织本级机关或者县级质监部门开展好本地的“三进”宣传活动,必要时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宣传活动。
五、参考宣传口号
质量提升 安全发展
认真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落实安全责任 提升管理水平
按章操作 严防事故
特种设备有危险 安全连着你我他
为了孩子的安全快乐 关注特种设备安全
拨打12365安全隐患及时除
第四篇: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安监总应急〔2011〕1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建设更加高效的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灾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做好相关规划的编制和衔接工作,制定有关保障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强化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明确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一日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
为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牢固确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215个市(地)、部分县(市、区),以及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54家中央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立了国家和区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协调机制。二是应急管理规章标准建设稳步推进。制定颁布了《矿山救护规程》(AQ1008-2007)、《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AQ/T9007-2011),以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宣传教育培训等一系列规章、标准和指导性文件,为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提供了依据。各省(区、市)制订的部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也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三是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各地区、有关高危行业企业加强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救援人员增加了40%,初步形成了国家(区域)、骨干、基层救援队伍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通过开展培训演练和技能比武等工作,应急救援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救援能力明显加强,在3.68万余起矿山和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以及汶川、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应急救援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级矿山和危险化学品救援队伍增配各类救援车辆700余台,配备个体防护、救援、侦检、通信等装备8000余台(套)。骨干队伍和基层队伍所在地方政府和依托单位加大了救援装备投入力度,部分省(区、市)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库。五是应急预案和演练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国家层面,制定颁布了事故灾难应急预案42个。地方各级政府、中央企业以及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实现了应急预案全覆盖。各级地方政府和高危行业企业经常举行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六是应急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制定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已经开始建设,部分省(区、市)、市(地)和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七是应急管理培训和宣教工作深入开展。修订完善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和宣教工作制度,制定了应急管理和指挥人员培训大纲,全国每年培训30多万人次。宣教工作内容日益丰富,宣教形式不断创新,应急知识普及面不断扩大。八是应急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各地区均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家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研项目投入明显加大,科技部下达的19个应急救援重点项目研究已经完成,在煤矿瓦斯、危险化学品等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和预测预警方面形成了一批新技术、新装备。九是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通过组织救援指战员及应急管理人员赴发达国家学习交流、参加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以及举办国际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论坛和展会等方式,加强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十二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回升向好,能源原材料市场需求旺盛,煤矿不断向深部延伸,危险化学品领域进一步扩大产能,交通运输量增大,人流、物流和车流还将持续增长,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这些都给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由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立,基础相对薄弱,还存在一些制约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尚未出台;许多市(地)和大部分重点县没有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已经建立的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经费等没有落实到位;救援队伍布局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缺乏处置重特大和复杂事故灾难的救援装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应急救援经费保障困难,救援人员待遇、奖励、抚恤等政策措施缺失;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尚未全面展开,监控、预警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高效的科技支撑,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和推广的产业链尚未形成,装备的机动性、成套性、可靠性还亟待提高;应急培训演练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总体来说,应对重大、复杂事故的能力不足,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的特点十分明显。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应急能力,为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建设更加高效的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为主线,以国家(区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体系建设、健全“一案三制”、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保障措施、落实主体责任、夯实工作基础,不断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各区域、各行业(领域)应急体系建设,兼顾近期需求与长远目标,突出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突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政府主导、落实责任。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和重点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调动各方面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社会化程度。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照事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考虑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科学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
依靠科技,提升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效率,推动应急能力发展。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能力全面加强,适应有效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需要,并为其他灾害的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持。一是在法制建设方面,颁布实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及与之配套的规章、标准和政策措施,形成基本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体系。二是在机构、机制建设方面,建立完善国家、省、市、重点县以及高危行业(领域)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机构,形成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三是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标准完成国家级应急救援队建设任务,骨干应急救援队伍救援能力大幅提升,基层队伍专业水平显著提高,形成完善的国家(区域)、骨干和基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四是在应急预案与演练方面,高危行业(领域)中央企业应急预案覆盖率、备案率、培训演练率达到100%,其他达到80%以上。五是在应急管理培训方面,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指战员培训率达到100%,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应急知识培训全覆盖,应急知识普及进社区、进学校。六是在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方面,国家、省、市、高危行业(领域)中央企业应急平台建设率达100%,重点县(市、区)、高危行业地方大中型企业应急平台建设率达80%以上,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政策、标准体系。
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制定修订与其配套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与管理以及培训教育、运行保障等规章和标准。建设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经费保障、装备器材征用补偿、装备购置税费减免以及表彰奖励等政策措施。形成国家、地方、企业及社会多元化的应急体系建设保障制度。研究探索社会捐助、保险等支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途径。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
建立完善省、市和重点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加强人员、装备配置,强化技术培训,落实运行经费,制定工作制度和协调指挥程序,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救援决策水平。加强高危行业企业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落实应急管理与救援责任。
(三)理顺和完善应急管理与指挥协调机制。
完善国家、省级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和联络员制度,健全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之间、应急管理机构与救援队伍之间的工作机制和应急值守、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区域间协同应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完善事故现场救援队伍协调指挥制度。
(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
建设国家(区域)矿山、国家(区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和部分中央企业应急救援队,以及矿山、危险化学品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健全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完善队伍体系,形成区域救援能力。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各级救援队伍,实施社会化服务,发挥救援队伍在预防性检查、预案演练、应急培训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将矿山医疗救护体系纳入各地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开展化工园区、矿山企业聚集区应急救援队伍一体化示范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资质管理,促进队伍素质提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公路交通、铁路交通、水上搜救、船舶溢油、建筑施工、电力、旅游等行业国家级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配合各地公安消防部队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五)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完善政府部门、重点行业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应急预案有效衔接。规范预案编制内容,提高预案编制质量,加强预案审查,建立健全预案数据库。编制应急演练评估标准,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制度,规范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演练效果。
(六)加快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教和培训体系建设。
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型企业现有的应急培训资源,完善培训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安全生产应急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规划和考核标准。加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指战员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网络等,面向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增强全民应对事故灾难的意识和能力。
(七)推动应急救援科技进步。
坚持以应急救援需求为导向,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形成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原始研发、创造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机制。鼓励应急装备和物资生产企业、教学科研机构搞好产学研结合,加强应急救援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扶持和培育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机构和制造产业。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以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领域)为重点,优先推广应用紧急避险、应急救援、逃生、报警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强制淘汰不适应救援需要、不符合相关标准、性能不高的救援技术装备。
(八)加强应急救援支撑保障能力建设。
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选择优势科研机构,重点建设一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保障机构,加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科技研发、检测检验等能力建设。加快国家(区域)应急救援队伍大型救援装备储备,依托有关企业、单位储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和生产能力,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调运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多层次、多形式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支持有关大专院校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各类应急专家库,为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九)深化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和应用。
加快省、市和重点县以及高危行业(领域)大中型企业应急平台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强化各级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加强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深化应急平台在救援指挥、资源管理、重大危险源监管监控等方面的应用,注重通过应急平台体系,动态掌握各类应急资源的分布情况。
(十)加快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明确监控重点目标,建立健全企业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控能力。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分级分类、检测检验和安全评估。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动态数据库和分级监管系统,构建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机制。
四、重点工程
(一)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工程。
依托开滦集团、大同煤矿、龙煤集团、淮南矿业、中平能化、川煤集团、靖远煤业等企业建设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大同、鹤岗、淮南、平顶山、芙蓉、靖远队,建设14个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承担服务区域内重特大、复杂矿山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及实训演练任务。在配备运输吊装、侦测搜寻、灭火与有害气体排放、排水、钻掘与支护、仿真模拟演练、通信指挥等大型、特殊救援装备的同时,进一步充实救援力量、完善指挥系统、加强装备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健全规章制度、优化应急预案、强化培训演练、培养过硬作风、抓好综合保障,使其成为力量雄厚、装备精良、技术精湛、训练有素、能打硬仗,关键时刻拉得动、动得快、打得赢的矿山应急救援队伍。
(二)高危行业中央企业重点救援队伍建设工程。
依托高危行业中央企业重点建设60支矿山、危险化学品、油气田开采、水上搜救、隧道坍塌、旅游等应急救援队伍,配置大型、特殊专业救援装备器材,补助装备运行维护费用及演练经费,加强应急救援培训与实训能力建设,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共同形成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提高整体应对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其中,依托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中央企业,建设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北京、吉林、南京、广州、重庆、兰州队。同时建立14个区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和1个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技术指导中心。重点加强大型、特殊装备建设及机动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工程抢险装备、化学火灾扑救装备、有毒有害物质处置装备、危险化学品侦检装备、通讯指挥装备、培训演练装备等。
(三)矿山医疗救护队伍建设工程。
依托大型矿区医院或地方卫生医疗机构,分别在国家(区域)矿山救援队服务区建立21个矿山医疗救护队,并建立矿山医疗救护队与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联动机制,配置符合矿山事故院前急救需要的先进医疗救护设备,加强培训演练,提高矿山应急医疗救援人员能力素质,建设一批适应矿山医疗急救特点的专业医疗救护队伍。
(四)矿山与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工程。
地方各级政府和依托单位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队伍培训演练,全面提升骨干队伍应急救援能力。
(五)重大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发工程。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高危行业企业,结合应急救援工作实际,开展井下灾区侦测装备、井下救援机器人、矿井智能化快速救援钻机成套装备、有毒气体泄漏事故现场监测技术装备等重大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提升事故灾难应对能力,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六)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完善网络系统、应用系统、应急指挥大厅和模拟推演室等相关系统及配套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实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的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并与有关部门、高危行业中央企业、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平台相联接。依托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立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实现动态管理,建设重点企业终端,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数据采集处理、信息传输、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模拟仿真、统计分析系统,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分级管理。
(七)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选择在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资金和政策保障条件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地区,开展应急救援装备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形成以应急救援高新技术研发为引导、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应急救援装备研发、制造多行业企业集成群体。
五、规划实施与评估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领导,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相关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结合各地区、各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应急管理规划和实施方案,将主要任务和建设项目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和本单位发展规划,并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进规划落实。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外民间团体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跟踪国际应急管理与应急救援科技发展前沿动向,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应急管理水平。
(三)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监督检查,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开展考核评估,经中期评估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时,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规划发布部门批准。规划编制部门要对规划最终实施总体情况进行评估,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发布。
第五篇: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关于印发《2017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