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浅谈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摘要】目前,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已发生很大变化,由以所有制和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以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为指导,由企业自行设计内部会计制度的管理体制。然而从我国现状来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薄弱,财会人员严重缺乏相关知识与技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实务与经济管理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单位在财务会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关键词】会计制度;问题与对策
所谓的会计管理体制,就是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介入会计活动,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干涉、控制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上的安排,以及据此所制定的一系列会计规范。目前我国会计群体的独立性差、不能有效抑制财务上的乱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会计管理体制自身存在的缺陷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前言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经济信息,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节约生产成本,增强赢利能力,控制经济过程,考核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从而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运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交互式,互动式的关系他们之间可通过网络传递信息,企业可通过网络了解会计信息使用
者的要求,从而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使根据不同要求提供不同会计报表成为可能。
二、现行会计制度存在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会计工作在财政工作乃至整个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发重要,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后,新会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会计诚信缺失,舞弊现象严重。会计诚信是会计行业最基本的行为规则之一。它对保障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规范商业行为的合法操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反之,会计诚信的缺失,必然会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会计信息失真,即不能准确完整及时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1)会计信息失真、造假账、伪造企业利润、逃避国家税收;(2)虚开发票。主要指多开发票进行报销,提高费用,加大成本,以达到套取现金或骗税的目的;或通过与其他企业对开发票,虚拟购销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以达到装饰经营业绩的目的。
2、涉税问题。所得税会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以及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企业在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即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而一些会计从业人员为了能得到或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经常在所在工作单位领导的授意下,采取做假账等手段帮助单位偷税漏税。
3、现行会计制度、准则存在缺陷。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非常复杂,影响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现行会计制度在资产核算过程上单纯局限于了会计形式上的事后确认,在资产核算结果上单纯注重了对账内现实资产的静态核算,这既缺乏对全部拥有或控制资产实施有效监督的全过程核算,更缺乏对预期经济利益和服务潜力实施会计监管,从而使资产的核算出现滞后、不实等弊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创新速度加快,导致许多企业、许多业务缺乏会计标准的应有规范与约束。之外,现行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日趋完善,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差别日趋明显,强求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一致,使会计核算兼顾税法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要求,不仅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微观决策价值,甚至损害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4.体制的缺陷,导致道德沦丧。在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模式中,会计人员的任免权限都在各单位,其档案、组织关系,工资报酬,福利待遇,职位升迁等自身利益的实现都牢牢掌握在单位领导人手中,领导为了自身政绩和经济利益的需要,迫使会计从业人员做假,会计人员为了生存,屈服压力有时不得不违背职业道德,提供虚假信息。在国有企业中,由于企业享有充分的劳动用工权和人事管理权,这个问题尤为突出。非国有企业,会计只是法人的工具,更是名目张胆完全用假账偷税漏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体制的弊病,作为各单位内部会计预算、执行监督、审计的主体形同虚实,不但发挥不了作用,反而成为替领导作假的帮凶。专业作假,使得外部监督、审计很难深入。
5.《会计法》对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规定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的《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任职条件,回避等可能造成会计不公的情况未做规定,对会计及其他财务人员的法律地位,法律责任等都没有明确,容易造成单位领导安插亲信或不通晓业务者从事财务工作,使财务监督徒有虚名。
6.《会计法》对财务人员违反财务规定的处理,没有严重的法律后果,不具有足够的威慑力。《会计法》和《会计基础规范》规定了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由所在单位进行处罚,在现实情况中,会计人员的作假多是受单位领导指使,要求所在单位对其进行处罚是难以实现的,而且“情节严重”作为界定标准”,通常得不到严格的执行,而是从宽处理或不予处理。这样使得财务人员敢冒违法犯罪的险而博领导之欢。如果财务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就必定引起领导不满,自身的前途和经济利益将会受到损害,权衡利弊,财务人员通常都会与单位领导联手,而不能很好地履行监督职能。
三、针对现行会计问题的具体对策
1、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强经济管理,必须严格规范会计行为,坚持在法制的轨道上充分发挥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作用。会计行为是会计行为主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按照一定的目标,依据财经法规,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应用现代会计理论、管理学原理及计量方法,形成会计信息的一种实践活动。会计行为受到会计行为主体、目标、动机和环境的影响。加强经济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工作,保证
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营特点具体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方式、服务对象等,不同经营特点的企业对会计政策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与传统产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就会不同。由于前者的风险较大,其会计政策的适用要符合稳健性原则而后者则可考虑市场竞争的需要,适当采用一些“激进”的会计政策。会计人员是会计政策适用的主体,会计人员的适用动机决定了会计政策适用的质量。因此,规范会计行为是为了会计政策的适用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2、加强税法教育,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纳税意识按照税法规定,凡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有生产、经营活动及所形成的所得都应按规定依法纳税。要加强税法宣传教育,把税法纳入普法教育的内容,不仅在全体职工中进行学习教育,而且将其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及财会人员任职的条件之一。要充分认识到税法宣传不仅仅是税务机关的事情,应该是社会各界的份内工作。逐步树立依法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的社会新风尚,培养公民依法纳税的自觉性。从有关会计舞弊的现状来看,加快建立社会监督体系,是我国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偷漏税被查而不予处罚,减除了不法企业偷漏税的成本,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助长了不正之风。为体现依法冶税、从严执法,对于财政部门在检查中发现的企业偷漏税问题,在追补税款并征收滞纳金的同时,必须实施必要的处罚。对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发现涉及企业偷漏税款的.除
对被查企业下发处理决定外,同时还应向该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移送,提出补征税款和滞纳金,以及按规定处以偷漏税一定比例罚款的明确意见。
3、推陈出新。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是我国企业财务制度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制定并发布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其中的动因既有会计标准自身的不足,也有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促成。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第一要素,人的问题解决了,一切事情都好办,而解决“领导人”的问题又是重中之重,所以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俩袖清风,一尘不染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建立会计诚信体系的唯一法宝。
5.国务院成立会计署,制订有关会计从业人员考试、录用、再教育、职业准则、监督处罚等法规条例,各级政府成立专门用于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行政机构,独立领导。机关和事企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都从这里委派,其考试、录用、管理、工资福利待遇和职务升迁都由该行政部门考核决定,让会计从业人员从原单位脱离出来,具有完全独立的从业资格和良好的从业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会计的各种职能和作用。
6.实行财务人员轮换制。可以不定期地轮换会计人员的工作单位,随时检查其工作情况,财务人员应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工作单位财务执行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审计部门进行审查。
7.加大管理力度,严格奖惩制度。首先,审查任职资格:主要审查财务人员与派驻单位的领导之间是否存在需要回避的情况,防止会计不公的情况出现,消除财务人员和单位领导共同犯罪的隐患和故意栽赃陷害他人。其次,严格奖惩制度。对依法办事的财务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财务监督有突出成绩,为国家挽回重大经济损失的应给予重奖,作为晋升职称职务的依据。鼓励财务人员履行监督职能,提高其依法办事的积极性。对工作不胜任,与单位领导同流合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的,应严厉惩处。
8.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一是从法律和制度上明确会计人员的地位,应有的权力,监督职能和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立法机构应对该问题从法律上予以明确规定,在刑法中增加有关罪名,对违法行为以犯罪论处,避免产生仅从组织纪律方面追究责任的威慑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对财务作假的单位、部门和责任人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对滥用职权、玩忽执守、徇私舞弊、搞人情交易、放纵相关责任人的执法执纪人员也要严厉追究其纪律责任。四是完善与《会计法》相关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税法》等法律法规,使得相关法律形成一个完整的、协调的有机监督整体,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的缺陷一)根源于传统会计管理体制的不适
应性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的构建是以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为基础的,尽管它伴随着经济体制、政府行政体制、企业组织与管理体制的改革而进行了改革,但仍明显地表现出了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适应性,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单一,企业成为国家政府部门的附属。与此相对应的会计管理体制只能是高度集中的国家直接管理模式,即国家采取行政手段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直接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多样化格局的形成,传统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① 财政及企业主管部门对会计管理失控;②企业会计管理者及会计人员的权力无度;③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④会计目标的单一指向无法满足社会各利害关系人的需要;⑤基础工作薄弱、监督职能弱化、财经秩序混乱。
会计管理体系构建方面的不足从总体框架结构看,我国的会计管理体系基本上也是由法律性管制、行政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3部分构成。但是,与美国的会计管理体系相对比,我国的会计管理体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尽管我国先后颁布了《会计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更加明确的法律规范,但由于人们的法律观念淡薄,在惩处违法会计案件时存在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 象。例如,我国《会计法》颁布达14年之久,几乎没有依据本法对违法事件进行惩处的案例。
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系中,行政性管制主要以财政机关为主体,包括行业主管部门、审计机关、税务机关、证券管理机关、金融机关等在内的国家政府机构都或多或少承担了一定的对企业会计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管理的职责,而且管理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以财政机关为例,包括会计法律执行情况、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诸多事宜等均属其监督和管理之列。行政性管制是我国会计管理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它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保证会计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我国的这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而且事无巨细的全方位行政性管理已难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性管制在许多国家的会计管理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来看,尽管在1980年就恢复了注册会计师制度,但一直由财政部门直接主管全国的注册会计师工作,直至1989年2月20 13才经财政部批准成立了在财政部的领导下管理全国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行业组织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该协会自成立以来在注册会计师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力量薄弱,执业质量较低,更重要的是,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宏观管理体制是在财政部领导下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协助管理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法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现行的注册会计师的宏观管理
体制是财政部基于把中国注协构造为一个在其理领导之下的能办实事的专业机构,而不问于其他学术性或只起联系作用的社会组织,这样一种认识而设计的。这一体制从发展趋势看,是不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自身发展的,必须加以改进。此外,我国广大的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的企业会计人员没有建立起自律性的组织,难以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从业要求,从而实现自我管制。【参考文献】
1、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二篇: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编辑整理: 出纳工作内容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随着行业竞争风险的加剧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根据决策有用理论,会计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变动的资料”。应当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财务报表的目的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会计信息的质量通常也就是指财务报告的质量。鉴于此,本文拟从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改进的对策,以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会计一般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会计的客观性,也就是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代财务三表体系确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在市场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所以当务之急是找出问题所在,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备
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这种总结是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形式),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因而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的“增容”,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据统计,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高达50%~60%,而根据1997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其品牌价值也已达35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导致当今类似英特尔、微软之类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要高出3~8倍,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2.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传统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过时的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在英国巴林银行事件中,巴林银行直至1995年2月末倒闭时,其1994年的报告仍未实际完成,导致了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由此可见,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3.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历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喜用文字信息,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措施
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增加,国民经济无疑正走向一体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对财务报告加以改进势在必行。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拓展信息披露内容,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
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所蕴含的无穷机会与风险及以未来期间合约履行情况为立足点的特性,使传统会计束手无策。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和网络的诞生,把全球联成一个“地球村”。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运用各种检查制度成功地封锁信息的传播。这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改进信息模式。
第一,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而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也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更是“着眼于用户”的具体表现之一。
随着行业竞争风险的加剧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根据决策有用理论,会计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变动的资料”。应当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财务报表的目的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会计信息的质量通常也就是指财务报告的质量。鉴于此,本文拟从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改进的对策,以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会计一般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会计的客观性,也就是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代财务三表体系确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在市场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所以当务之急是找出问题所在,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备
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这种总结是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形式),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因而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的“增容”,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据统计,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高达50%~60%,而根据1997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其品牌价值也已达35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导致当今类似英特尔、微软之类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要高出3~8倍,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2.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传统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过时的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在英国巴林银行事件中,巴林银行直至1995年2月末倒闭时,其1994年的报告仍未实际完成,导致了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由此可见,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3.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历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喜用文字信息,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措施
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增加,国民经济无疑正走向一体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对财务报告加以改进势在必行。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拓展信息披露内容,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
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所蕴含的无穷机会与风险及以未来期间合约履行情况为立足点的特性,使传统会计束手无策。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和网络的诞生,把全球联成一个“地球村”。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运用各种检查制度成功地封锁信息的传播。这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改进信息模式。
第一,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而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也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更是“着眼于用户”的具体表现之一。
第二,改进信息模式。按照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思路,财务报告应当传导的信息指标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和非企业财务信息(如经营业绩信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企业非财务信息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自然以及相关环境所产生的效应,以便为投资和购买活动提供更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报告不仅要及时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还应及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社会边际成本及其变动状况的信息。应当明确的是,财务报告制度的改进,目的在于为建立一个有效的扩大就业范围、维护雇员利益和环境资源管理体系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完整的会计信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所形成的一切财务性和非财务性信息。
2.编制实时报告,缩短报告的时间间隔,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
广大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企业未来的前途是否乐观,而预测未来的变化,单凭过去按月、按年编制的会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将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进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这并不难作到,因为由账户数据转化为财务报告数据的复杂运算过程,已被编人计算机作为算法程序,会计人员账务处理一完成,计算机就可以自动生成报表。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不再有技术上的问题。
3.改进信息披露方式,增加财务数据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所理解或十分熟悉”作为假定前提的。而这一假定前提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具有较为普遍适用的基础,因为它们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财务管理素质。而对我国的许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企业家群体来说,会计信息可能只是一堆读不懂的数字。因而,改进信息披露方式,比如可以将企业与诸如因特网之类的计算机网络联网,通过网络采取灵活的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综合及明细的会计信息,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在信息需求与使用上的差别与偏好。此外,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仍未脱离传统财务报表的形式,向使用者提供的依然主要是需由他们分析后才真正变成有用信息的数据,缺少来自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企业财务报告中,增加财务数据分析的内容,会提高现有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易读懂。至于分析的具体内容,应视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行业特点而定,但总离不开收入、费用和成本、利润及现金流量变动等主要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披露大量表外信息,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35-138.朱元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会计研究,1999,(7):9-14.熊焰韧。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报告.财务会计,1999,(9):22-24.阎达五,耿建新,戴德明。高级会议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00-320.
第三篇: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编辑整理: 出纳工作内容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随着行业竞争风险的加剧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根据决策有用理论,会计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变动的资料”。应当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财务报表的目的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会计信息的质量通常也就是指财务报告的质量。鉴于此,本文拟从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改进的对策,以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第四篇:浅析我国现行廉租房制度存在问题与政策改进(本站推荐)
浅析我国现行廉租房制度存在问题与政策改进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建立和完善住房制度是解决住房不公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关注他们的住房问题是当前住房保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廉祖房就是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的一种保障政策。近年来,虽然我国廉租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廉租房制度的比较、探索,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廉租房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廉租房制度 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障性住房政策 住房保障
一、引言
住房是涉及民生的重要内容,购买住房的支出巨大,因而,即使在最发达的福利国家,也尚未实现人人拥有完全产权的住房。这表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彻底解决国民住房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自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随着城市居民住房困难逐渐加剧,各国政府积极制定住房政策,以弥补市场机制在满足住房需要方面的不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住房政策在许多国家成为了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这一传统就使得住房政策成为了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在商品住房以外,政府的住房政策主要采取三种形式: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住房津贴。在中国,住房政策也主要是由三大形式构成,即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住房公积金。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本文的关注焦点在于中国的廉租房制度。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廉租房制度 1 英国
英国是公共住房制度的发源地,住房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英国与廉租房相关的制度主要包括建设议会住房(Council Housing)出租和房租补贴两方面。建设议会住房出租方面,英国的公共住房来源主要包括政府、私人企业和住房协会,其中最具英国特色的产物是住房协会(Housing Association)。从2O世纪开始,住房供应部门的主体地位表现为从地方政府向私有企业的转移,同时住房协会逐步接替地方政府,担负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廉价住 房和出租住房的责任。
目前英国中央政府的住房保障预算资金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拨给住房协会,作为房租补贴。因为住房协会虽然是一个非赢利性机构,但房屋维持、修缮需要大笔的费用,而公共住房低廉的租金是承担不起的,因此需要政府对其进行财政支持。2美国
美国的公共住房(Public Housing)户型多样,适合各种大小家庭的需要;分布区域也多样,既有集中建设在城中某一区域内,也有零星分布的为私人所有但接受政府补贴的住房。美国要求低收人家庭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提供其真实的收人情况以供审批,审批制度相对严格,但有审批过程过长之嫌。同英国一样,美国也是逐渐从由政府主要承担建筑公共房屋的责任到以国家控制的私营机构为主体过渡。住房补贴方面,目前美国主要采用现金补贴方式,达到规定标准的家庭只需支付其收人的30%作为租金,其他70%~1政府补 足。
可以说,美国廉租房制度的形成与其经济制度有关,通过实行廉租房市场化,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政府对低收入居民进行补贴,较少进行直接干预。3中国香港
香港政府早在1954年就开始实施公屋制度,在不同时期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策略,如“临时房屋区计划”、“租者置其屋计划”、“夹心阶层住宅计划”。香港公屋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综合配套、严格管理,特别是对入住公屋住户的资格给予严格的限定,以确保享受优惠的都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居民。房委会对轮候者的收入及资产限额进行年检,以确保限额符合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并确保申请人符合资格申请条件。另外,香港对虚报财产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一经定罪,最高可判处罚款5万港币及监禁6个月。4 日本
日本的公营住宅起步于上世纪20 年代,1921 年建造的横浜市营中村町共同住宅、1923 年建造的东京市营真砂町住宅以及清和寮都是早期的代表。二战后,东京、大阪等地的返乡者剧增,为解决住宅困难,大量营造公营住宅。以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来看,依靠国民自身的能力,保有健康生活必须的住宅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入住公营住宅是提高国民整体生活水平所不可缺的。其中1953年建造的大阪市营古市中团地,作为当时最大规模的公营住宅解决了835 户的居住问题而闻名。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公营住宅的建设出现减少趋势,2000 年以后,公营住宅的申请数量增多,但多数自治体控制新建公营住宅,而采取重建的方法应对。
三、中国廉租房政策以及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廉租房政策在国家住宅制度改革政策中是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其意义不再仅仅是出租,而是让低收入者能居有其所。以往低价的租房住宿条件都较差,而廉租房则是国家为了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问题而建造的专门用途住宅,具有浓厚的社会公共福祉气息。廉租房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出资建造后,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低收入家庭;另一种是政府给低收入者拨发租房补助金,再由低收入者自己租住入公寓社区。
廉租房是政府的公共职能的具体化,廉租房大部分由政府出资建造,低收入者通过一定的程序,能够取得适用资格。其次,廉租房政策是中国住宅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租房是针对特殊群体的政策,对中国住宅体制的完善以及社会的安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廉租房政策的保障对象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对象家庭必须是在城市或城镇居住的低收入家庭;二,对象必须是住房有困难的家庭。此外,家庭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人拥有非农业常住户口。具体的基准由各市县的人民政府、土地局等行政机关制定。
(一)廉租房面临的问题 1.地方政府的职能不足
在增加廉租房供给的方面,价格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如廉租房的供给若增加5%,住房价格就必须下调3%至4%,同时地价贬值,这会影响到现地土地转让费的收益。对于有着利害关系的地方政府来说,就可能背离中央对廉租房政策的要求。廉租房的供给增加,会影响GDP 的稳定,对地方公务员的审核有着一定影响。明确的问责追究制度结构尚未形成,地方公务员贯彻廉租房政策的积极性也就不高了。至2006 年底,有4 地的城市、141 个县级市仍未导入廉租房机制,166 个地区的城市实际上都没有将土地收益出让给廉租房制度的建设。2.相关法律的建设基本停滞
廉租房建设在几年前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尽管确立了发展目标,实际上现在相关住宅的法案只有建设部等9 个部门在2007 年颁布的《廉租房保障办法》,可以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一系列的措施并未完备,长远的计划不够充分,再加上重要的统计系统和监督机制不够完整,要想准确地调查被保障对象的收入难上加难。这是廉租房制度的建设不够全面,准确的基础性数据不足所造成的。政府财政政策在对于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上,也受到了限制。3.廉租房供给不足
根据当前的形势和规定,廉租房的分配对象主要是城市户口持有者。廉租房适用的对象有着严格的限定,非低收入居民的家庭将不能享受此政策的优厚待遇。现在各地出台的廉租房政策大多是以保障城市和城镇户口的低保户为主,不能解决非“低保”群体的住房问题。城市中的农民工,城乡结合部被征收土地者,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又一批住房难群体。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同样是全社会的责任。廉租房的缺少使廉租房的供给受到了制约,只有扩大廉租房的受益面,才能为更多贫困的人提供安心舒适的城市生活。4.建设资金的不确定性
根据《廉租住宅保障办法》,城市和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资金,包括廉租房财政预算的支出、土地转让的收益、租金收入以及其他形式募集的社会资金等。公共基金的资金毕竟有限,社会对廉租房所捐赠的资金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廉租房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财政。
四、推动中国廉租房对策实施的建议
(一)拓展资金的收入渠道
要利用闲置资金。建造廉租房时,可以导入市场上的闲置资金来支持廉租房建设。既解决住房困难者的入住问题,政府又能利用回收的租金投入到建设中去。第二,可发行住宅建设的债券。采取发行定额债券作为融资方法,并确定一个合理的还款期限和利息,通过债券的发行,用以缓解廉租房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政府发行住房建设债券后,还必须偿还本金并支付相应利息。第三,可由民间公司建造廉租房。将廉租房工程交给民间的建筑公司,公司以公司个人的投资模式进行投资,享受低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竣工后,在特殊的经营权限内,公司提供服务给政府认定的困难家庭,有关租金由租户与政府共同承担。当特别许可到期后,全部的廉租房工程由政府引导过渡并最终接管。第四、设立一个特殊的廉租房财政资金。东部发达地区的省、市、县,只要从土地转让费中抽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就能足以解决欠发达地区廉租房的建设问题。与此相对的,中部财政资金不足的地区,应在全省范围内调节。西部落后地区则需要中央调配资金去补足。
(二)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
第一、完善有关廉租房的法律法规,是规范廉租房资金来源的必要措施。要强化住宅的建设,保证低收入家庭也能拥有不错的住房,就必须制定与之相应的法律。廉租房的建设关乎社会的稳定,必须重视起来。第二要落实有关廉租房的入住、迁出的规定。制定公示制度、个人所得申告制度、廉租房按顺序分配等有效制度。严格地对被保障方进行审查,创立合理的迁出制度结构。若受惠方的收入状况好转,不再满足廉租房保障条件时,即看作合同到期,不能再继续履行该合同。廉租房要一直保持一个既合理的动态,才能确保政府有限的廉租房资源公平而迅速地达到优化配置。
(三)建立合理的准入、退出机制
完善的廉租住房制度,关键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廉租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保障对象的确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主要包括廉租房的申请、受理、审批及轮候制度等内容。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准入标准和公正的程序是必须,如财产公示制度和审核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公众监督制度、申请轮候和特困户优先相结合等方式,严格界定廉租住房保障的对象,使廉租住房真正成为政府对弱势群体雪中送炭的民心工程。另外,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保障方式,在实物配给不足时,对符合条件的被保障者采取租赁补贴方式,及时解决被保障者的困难。同时,严防廉租住房准入过程中滥用行政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贿受贿的行政违法行为。
政府主管部门对被保障者的财产状况应该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明确财产审报制度及主动退出制机,确立诚信制度,鼓励群众举报监督,严惩转租的行为,对于不具备保障条件者,若不愿退出住房的,应当提高租金,或是视情况责令其搬出,对于采用租金补贴的应该停止补贴租金的发放。(四)建立专门的廉租房管理机构
廉租房的开发、运营、管理等专业性较强,如果完全靠政府管理,容易造成低效率、严重官僚化等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现状,可在建设部下设立住房保障司,由其领导地方建设部门旗下的住房保障科处等。应通过立法明确廉租住房管理机构的职能和义务,具体包括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廉租住房的保障标准和保障对象的具体条件、审查申请人资格、监督住房补贴和廉租住房的使用情况等。
五、结束语
如何建设廉租房制度,使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保障居民需求,又避免保障程度过高,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只有不断结合我国同情,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先进经验,才能使我同廉租房制度的建设发展朝向正确的方向,保障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周珂.住宅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㈨坂社.2008 [2]刘文静浅议我国廉租房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3)上:145 [3]李黔豫廉租房制度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廉租房制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0)上:185-186.
[4]I鸿程.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正德学院学报,2007,5(1): [5] 芦金锋.日本公营住宅的运作方法及其借鉴[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4:103-106.[6] 闫新广.我国廉租房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J].城市房地产业,2007,11:58-60.
第五篇: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改进
本文作者:吴爱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核心。但是,从现在来看,我国事业会计会计体制存在着诸多难题,不但不利于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鉴于此,本文对事业单位会计体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体制 难题
一、前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需要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现在,随着我国国有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政府单位公共办事的不停完善,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其地位也日益凸显,不光资产规模的绝对数额越来越大,并且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数字统计表现,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事业单位资产总量达3.9万亿元,中央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总量为0.93万亿元,净资产0.65万亿元。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在创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个过程中,部分单位逐步由社会性、公益性为主转向营业性、开发性为主,资金供给的自给率不停提升,同样,事业单位的会计体制改革也需要与时俱进,不停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停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的必要。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制存在的缺陷
1、核算方法存在的难题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制是根据事业单位单位设置与经费领拨关系制定的。每年财政单位按该单位预算指标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年初层层下拨,年末又层层上报经费的应用情况以编制决算,这样会使财政单位盲目的相信该单位的预算,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致使单位容易出现资金挪用、拖延支付等难题。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难题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消耗不可以从资产应用效果与利益中获得,所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制》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购置入账的固定资产在没有报废、毁损的情况下,其账面价值是不变的,直接使得的结果便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尤其在物价上涨过快时期。这种规定使得的不良结果便是容易使得资产信息的失真,虚增净资产,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可以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形,不利于报表应用者正确了解资产、净资产的应用情况,所以,很多事业单位缺乏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理念,重购置、轻办理的情形屡见不鲜,以至于账实不符,家底不清,损坏丢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无形资产核算难题
现在,各事业单位都缺乏严密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体系。大多数单位对无形资产没有入账,有少数单位即使入账,但在事业单位会计体制中,对本钱办理不重视,其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严重弱化,难以适应无形资产较为复杂的确认、计量、核算等要求。尤其当该项无形资产价值较大、应用期限又较长时,一次性地摊入“事业支出”后,既然能表现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并且也等于在账面上注销了该项无形资产,使该项无形资产游离于账面之外。
4、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部分事业单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还有部分单位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进而两种会计核算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质量大为不一样,使得各个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行比。其他方面是纵向不行比。收付实现制是按照当期实际收入数和支出数分别确认和计量的,不管是属于上期、本期或下期的,都确认为当期收入或支出,从而使得前后会计信息不行比。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体制的对策
1、增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意识
事业单位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采购意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单位实际必要来购置固定资产,并且,应创建固定资产应用体制,规定固定资产的应用行为,实现预算办理与资产办理和财务办理的有机结合;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办理单位,对整个单位的固定资产实行统一办理,统一规划、合理部署,科学分配、避免重复购置,提升固定资产应用效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增强资产办理意识,做好资产日常基础性工作,从固定资产的把采购—登记—应用—维护—报废等各个程序都认真对待,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做到账表、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2、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一是针对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事业收支核算科目,二是针对事业单位为补充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科目。这样可以让办理者与应用者更清楚的看清资金的应用去向,更方便会计的办理。
3、修正收付实现制
财政公共办理体制的配套改革还没有出台,全面推行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改革的条件还没有具备,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准确地反映单位的收支和结余。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相比应收未收的收入,应拨入实际未拨入的款项以及应支付未支付的费用全部登记入账予以反映,这样形成的单位结余更准确。
4、增加“无形资产”明细科目
“无形资产”科目反映事业单位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以及价值的增减变更。该科目的借方反映无形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无形资产价值的减少,具体表现为无形资产的冲销、出售等。该科目的期末余额为借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现在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科目下应根据本单位情况设明细科目,如:“无形资产一外购”、“无形资产一自创”;大概“无形资产一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产权”、“无形资产一土地应用权”等。经过明细科目核算来反映不一样无形资产的存量及其增减等情况。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课题(意是指我们要研究或者要解决的问题),必要咱们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