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行消费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现行消费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曾琼军 陈晓瑜
我国目前的消费税制是从1994年1月开始实行的,至今已有6年多的历史,在调节消费结构、抑制超前消费、正确引导消费方向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运行的实际效应与当初的目标效应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当扩大内需成为目前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时,现行的消费税制更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一、消费税实行价内税带来诸多问题
(1)认识上产生误解,消费税与增值税同属生产环节的流转税,增值税实行价外税,税款由消费者负担,而消费税却是价内税,使人认为由企业负担,事实上实际的负担者仍是消费者。认识上的偏差,不利于国家调控消费和分配的政策,不利于引导需求。(2)价税不分,影响价格透明度和税收透明度,消费者购买物品所付的款项无法区分价款与税款。(3)作为价内税,消费税依然存在重复征税问题,重征了增值税。(4)价内税与价外税并存,会给会计核算和统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二、现行消费税征收的税目少且拘于格式化
(1)我国目前只对烟、酒、汽车等11个税目征消费税,对许多高档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尚未征税。这导致消费税制在宏观调控上力度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如:我国目前许多高档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据报载,1997年我国VCD的总产量超过1500万台,而全国市场需求量仅1000万台左右;1998年全国VCD的总产量达5000多万台,但市场总容量不超过1500万台,而其中进口产品又占据了约20%的市场,更加剧了VCD生产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各地歌舞厅、保龄球馆、高尔夫球场、桑拿浴室、按摩房比比皆是,经营者有暴利驱动,吃喝玩乐者常常有公款作后盾,公款消费屡禁不止,而此类超前消费行为却未征消费税。(2)涉及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应税消费品也太少了,对破坏生态的恶劣行为起不到抑制作用。(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消费品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常用品或生产资料,如:摩托车、护肤护发品等,对此征税,使消费受到限制,不符合我国消费税的指导原则。
三、消费税的税率不尽合理
现行税目中护肤、护发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属于生活必需品,税率比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还高;汽车轮胎属生产资料性质,且在对其征税后还要对小汽车征税,有重复征税现象,属所征税率过高之列;烟的税率在40%到45%,与大多数国家相比,税负处于较低水平;与卷烟一样,烈性酒如白酒的过多消费会影响人体健康,且过多的生产也浪费粮食,其税率偏低,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属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其消费还会污染大气环境,税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也是较低的。
四、目前消费税的征税环节过于单一
(1)征收中生产环节难以准确确定,如原材料生产、半成品制造与加工、在产品的分装与配送,甚至涉及批发与零售的生产环节,要加以准确划分是相当困难的。(2)给偷逃税者以可乘之机,一旦生产者或进口者逃避了税收,就很难将所偷逃的税从下一环节补征回来。再次,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因为消费者是消费税的最终承担者,商品经过的流通环节越多,价税转嫁次数也越多,商品涨价也就越多,而消费税的隐蔽性特点又使消费者无从区别价税,在递层累计的基础上,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针对现行消费税制中不尽完善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将消费税由价内税转变为价外税,增加税收透明度
(1)价外税的表现形式是价税分离,消费者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负担了税收,负担了多少,不存在任何隐蔽性,既突出了间接税的性质,又有利于调节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需求方向。(2)明确体现了国家抑制某些产品消费需求的政策,如香烟,国家限制生产,又不提倡消费,对其课征高税,价税一分离,消费者一比较,价格与税款孰高孰低清晰明了,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倾向。
二、适当调整并扩大征税范围
(1)应增加对一些税基宽广、消费具有超前性质且课税后不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价高利大的高档消费品进行课税,如保健饮料、高档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皮革制品、装饰材料、美术工艺品、移动电话等。(2)对娱乐业项目如歌舞厅、卡拉OK、保龄球、高尔夫球、台球等,以及特殊服务行业如桑拿、按摩等征收消费税。虽然已对其征收营业税,但实行的是浮动税率5%-20%,再加上主观因素掺杂的成分太多,因而税率最终确定的选择度较大,无形中给税款流失开了口子。应将其从营业税范围划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相对加重征税程度,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又可限制奢侈消费行为。(3)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品的征税,如卫生筷、塑料袋等。(4)对一些已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或常用品如摩托车、黄酒、啤酒、化妆品、护肤护发品可少征或不征消费税。
三、调整部分应税产品的消费税率
对于烟、烈性酒、鞭炮、焰火、汽油、柴油等可适当提高税率,真正做到“寓禁于征”,同时,也有必要采取国际通行的办法,对含铅和无铅汽油实施税收差异,来鼓励无铅汽油的消费,保护环境;另外,针对目前我国消费疲软、生产过剩现象,政府可利用税收,一方面通过扩大征收范围以抑制盲目投资,另一方面,也可适当降低某些产品的税率,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如可适当降低小汽车、摩托车的税率,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护肤护发品、汽车轮胎甚至可以取消征税。
四、拓宽课税环节
消费税征收环节不应仅局限于生产与进口环节,还可推行到批发环节、零售环节、商品交易会现场及消费行为发生时刻,并可采取多环节并行征税的办法,以此扩大税基,增加收入。(1)增加对批发、零售等环节征收,可体现调节的目的,减轻生产企业的负担。(2)对烟、酒等某些市场需求量大、物价上涨快的行业,可多环节并行征收,以防止企业用转移利润的方式避税。(3)对金银首饰、各种高档娱乐、高档电子电器的消费行为开征的消费税,可在消费行为发生时缴纳。
当然,这些措施有些可配套进行,例如商业环节征税可与价外税同时实行;也有些可一步到位,如扩大开征范围和调整税率;有些则需要一个过程,例如实行价外征税,首先应多加宣传、引导,让消费者渐渐地接受这种国际上普遍流行的方法,然后逐步实施。
第二篇:现行消费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现行消费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一、消费税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税实行价内税带来诸多问题
(1)价税不分,影响价格透明度和税收透明度,消费者购买物品所付的款项无法区分价款与税款。(2)认识上产生误解,消费税与增值税同属生产环节的流转税,增值税实行价外税,税款由消费者负担,而消费税却是价内税,使人认为由企业负担,事实上实际的负担者仍是消费者。认识上的偏差,不利于国家调控消费和分配的政策,不利于引导需求。(3)作为价内税,消费税依然存在重复征税问题,重征了增值税。(4)价内税与价外税并存,会给会计核算和统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二、现行消费税征收的税目少且拘于格式化
(1)征收范围有待扩大:各地歌舞厅、保龄球馆、高尔夫球场、桑拿浴室、按摩房比比皆是,经营者有暴利驱动,吃喝玩乐者常常有公款作后盾,公款消费屡禁不止,而此类超前消费行为却未征消费税。(2)涉及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应税消费品也太少了,对破坏生态的恶劣行为起不到抑制作用。(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消费品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常用品或生产资料,如:摩托车、护肤护发品等,对此征税,使消费受到限制,不符合我国消费税的指导原则。
三、消费税的税率不尽合理
现行税目中护肤、护发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属于生活必需品,税率比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还高;汽车轮胎属生产资料性质,且在对其征税后还要对小汽车征税,有重复征税现象,属所征税率过高之列;烟的税率在40%到45%,与大多数国家相比,税负处于较低水平;与卷烟一样,烈性酒如白酒的过多消费会影响人体健康,且过多的生产也浪费粮食,其税率偏低,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属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其消费还会污染大气环境,税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也是较低的。
四、目前消费税的征税环节过于单一
(1)征收中生产环节难以准确确定,如原材料生产、半成品制造与加工、在产品的分装与配送,甚至涉及批发与零售的生产环节,要加以准确划分是相当困难的。(2)给偷逃税者以可乘之机,一旦生产者或进口者逃避了税收,就很难将所偷逃的税从下一环节补征回来。再次,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因为消费者是消费税的最终承担者,商品经过的流通环节越多,价税转嫁次数也越多,商品涨价也就越多,而消费税的隐蔽性特点又使消费者无从区别价税,在递层累计的基础上,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二、消费税改革国际经验
一、发达国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税政策的特点(一)课税对象选择 尽管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至今仍然有一些OECD成员国(如丹麦、德国)对一些日常消费品(如盐、糖、咖啡、火柴、巧克力、冰激凌等)征收消费税,但总体来看,选择特定的消费品作为消费税的征税对象,是多数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见表1)。
1.从课税对象的类别看,发达国家的消费税主要对以下几类产品征收:酒精饮料;烟草产品;矿物油、矿产品及其他能源;交通运输;环境污染行为;其他消费品和消费行为。每类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的具体征税范围则因国家而异,如美国和日本对矿物油和矿产品的征税范围就比德国和英国大得多。
2.从课税范围的大小看,发达国家的消费税可分为有限型、中间型和延伸型。有限型消费税征税范围不宽,课税对象较少,如英国,仅对酒精、烟草、烃油、车辆等征收消费税。中间型消费税范围较宽,除覆盖有限型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外,还包括奢侈消费品及一些服务行业,如美国、日本。延伸型消费税是除了上述两类包括的范围外,还将一些生产、生活资料列为征税对象,如德国。3.从税收征管看,消费税既有归属于中央(联邦)ZF的,也有归属于中央(联邦)以下ZF的。如美国和日本的各级ZF都有征收烟草税,但相比之下,消费税收入大多归属于中央(联邦)ZF。
尽管发达国家消费税的课征范围宽窄不一,但其主要课税对象都是那些会对资源环境、人体健康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产品或消费行为,因此在生产或销售环节征收消费税,可调控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将其负面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所能承受的限度内。
(二)差别税率设计
从全球范围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税的税率都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从量定额与从价定率。由于消费税征税对象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消费税的税率档次就不能同一般的货物与劳务税一样,对所有商品或劳务采用单一或少数几个税率,而需要对不同的商品和劳务适用差别税率,以保证ZF利用消费税政策调节不同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尽管各国消费税税率差别较大,但确定税率高低的总体原则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越大的产品或消费行为,适用的消费税率越高。从OECD成员国中的欧盟国家烟酒产品的消费税税率可以看出,各国对啤酒和葡萄酒税适用的消费税率都相当低,而对烟草和烈性(高度)酒适用的税率很高,几乎相当于啤酒和葡萄酒税率的几倍甚至数十倍。而从同一种产品看,各国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生活习惯等原因,税率差别也非常明显。如英国和爱尔兰的卷烟消费税每包(20支)超过4欧元,而波兰和斯洛伐克每包不到1欧元(见表2)。
二、发达国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税政策改革趋势
一方面,从征税范围看,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各国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征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消费税,将对环境有害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使消费税的课征范围由有限型或延伸型向中间型转变。目前,发达国家征收的同环境有关的消费税课税对象按污染品的物理性质可分为:对固态废弃物的征税,如固体废物税、垃圾填埋税;对液态废弃物的征税,如水污染税;对气态废弃物的征税,如一氧化氮税、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通常对产生这些污染气体的燃料,如汽油、煤炭、天然气、液化气、航空燃料等征税);对噪声的征税,如噪声税。
另一方面,从消费税税率的改革趋势看,逐步提高危害环境和健康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的税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2001-2005年,许多OECD成员国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汽油、柴油和垃圾填埋的消费税税率。③以英国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从1996年起先后开征了垃圾填埋税、气候变化税、采石税、伦敦市中心拥挤费,并不断提高这些新税种和原有的汽车消费税、汽车燃油税等的税率。
三、改革措施
(一)将消费税由价内税转变为价外税,增加税收透明度
(1)价外税的表现形式是价税分离,消费者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负担了税收,负担了多少,不存在任何隐蔽性,既突出了间接税的性质,又有利于调节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需求方向。(2)明确体现了国家抑制某些产品消费需求的政策,如香烟,国家限制生产,又不提倡消费,对其课征高税,价税一分离,消费者一比较,价格与税款孰高孰低清晰明了,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倾向。
二、适当调整并扩大征税范围
(1)应增加对一些税基宽广、消费具有超前性质且课税后不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价高利大的高档消费品进行课税,如保健饮料、高档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皮革制品、装饰材料、美术工艺品、移动电话等。(2)对娱乐业项目如歌舞厅、卡拉OK、保龄球、高尔夫球、台球等,以及特殊服务行业如桑拿、按摩等征收消费税。虽然已对其征收营业税,但实行的是浮动税率5%-20%,再加上主观因素掺杂的成分太多,因而税率最终确定的选择度较大,无形中给税款流失开了口子。应将其从营业税范围划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相对加重征税程度,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又可限制奢侈消费行为。(3)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品的征税,如卫生筷、塑料袋等。(4)对一些已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或常用品如摩托车、黄酒、啤酒、化妆品、护肤护发品可少征或不征消费税。
三、调整部分应税产品的消费税率
对于烟、烈性酒、鞭炮、焰火、汽油、柴油等可适当提高税率,真正做到“寓禁于征”,同时,也有必要采取国际通行的办法,对含铅和无铅汽油实施税收差异,来鼓励无铅汽油的消费,保护环境;另外,针对目前我国消费疲软、生产过剩现象,政府可利用税收,一方面通过扩大征收范围以抑制盲目投资,另一方面,也可适当降低某些产品的税率,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如可适当降低小汽车、摩托车的税率,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护肤护发品、汽车轮胎甚至可以取消征税。
四、拓宽课税环节 消费税征收环节不应仅局限于生产与进口环节,还可推行到批发环节、零售环节、商品交易会现场及消费行为发生时刻,并可采取多环节并行征税的办法,以此扩大税基,增加收入。(1)增加对批发、零售等环节征收,可体现调节的目的,减轻生产企业的负担。(2)对烟、酒等某些市场需求量大、物价上涨快的行业,可多环节并行征收,以防止企业用转移利润的方式避税。(3)对金银首饰、各种高档娱乐、高档电子电器的消费行为开征的消费税,可在消费行为发
生时缴纳。
当然,这些措施有些可配套进行,例如商业环节征税可与价外税同时实行;也有些可一步到位,如扩大开征范围和调整税率;有些则需要一个过程,例如实行价外征税,首先应多加宣传、引导,让消费者渐渐地接受这种国际上普遍流行的方法,然后逐步实施。
三、消费税改革最新动态:保增长趋势下 消费税改革或出台
深化税制改革、完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是2012年全国税务工作的重点。根据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以及扩大内需的迫切性,消费税改革的推出或被提上日程。2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提出,作为扩大内需的一项举措,明年还将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合理消费。
税务专家认为,征收消费税要考虑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消费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在选择消费品征税时,必须考虑对相关产业和消费需求的影响,要符合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要求。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强,而扩大消费重在提高收入和改善预期。现行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主要包括:烟、酒、焰火、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等。
财政部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消费税在有效组织财政收入和正确引导生产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征税范围、税目设置、税率结构等方面应该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合理调整。
之前几次的消费税调整主要涉及资源类产品、汽车、白酒、化妆品、高档消费品等,调整重点是促进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合理引导消费和间接调节收入分配。调整之后,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则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综合来看,环保型企业得益最多。
刚刚闭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中国经济政策基调将为稳中求进,力图避免经济出现明显下滑。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消费成为国民经济“稳中求进”的主导力量。当前形势下,对消费税作出明显调整不仅体现了国家鼓励发展环境保护型、节约资源型、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正努力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真实写照。
第三篇: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编辑整理: 出纳工作内容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随着行业竞争风险的加剧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根据决策有用理论,会计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变动的资料”。应当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财务报表的目的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会计信息的质量通常也就是指财务报告的质量。鉴于此,本文拟从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改进的对策,以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第四篇: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编辑整理: 出纳工作内容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随着行业竞争风险的加剧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根据决策有用理论,会计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变动的资料”。应当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财务报表的目的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会计信息的质量通常也就是指财务报告的质量。鉴于此,本文拟从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改进的对策,以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会计一般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会计的客观性,也就是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代财务三表体系确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在市场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所以当务之急是找出问题所在,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备
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这种总结是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形式),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因而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的“增容”,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据统计,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高达50%~60%,而根据1997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其品牌价值也已达35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导致当今类似英特尔、微软之类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要高出3~8倍,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2.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传统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过时的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在英国巴林银行事件中,巴林银行直至1995年2月末倒闭时,其1994年的报告仍未实际完成,导致了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由此可见,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3.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历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喜用文字信息,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措施
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增加,国民经济无疑正走向一体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对财务报告加以改进势在必行。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拓展信息披露内容,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
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所蕴含的无穷机会与风险及以未来期间合约履行情况为立足点的特性,使传统会计束手无策。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和网络的诞生,把全球联成一个“地球村”。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运用各种检查制度成功地封锁信息的传播。这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改进信息模式。
第一,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而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也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更是“着眼于用户”的具体表现之一。
随着行业竞争风险的加剧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根据决策有用理论,会计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变动的资料”。应当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财务报表的目的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会计信息的质量通常也就是指财务报告的质量。鉴于此,本文拟从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改进的对策,以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会计一般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会计的客观性,也就是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代财务三表体系确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在市场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所以当务之急是找出问题所在,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备
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这种总结是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形式),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因而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的“增容”,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据统计,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高达50%~60%,而根据1997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其品牌价值也已达35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导致当今类似英特尔、微软之类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要高出3~8倍,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2.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传统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过时的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在英国巴林银行事件中,巴林银行直至1995年2月末倒闭时,其1994年的报告仍未实际完成,导致了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由此可见,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3.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历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喜用文字信息,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措施
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增加,国民经济无疑正走向一体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对财务报告加以改进势在必行。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拓展信息披露内容,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
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所蕴含的无穷机会与风险及以未来期间合约履行情况为立足点的特性,使传统会计束手无策。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和网络的诞生,把全球联成一个“地球村”。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运用各种检查制度成功地封锁信息的传播。这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改进信息模式。
第一,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而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也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更是“着眼于用户”的具体表现之一。
第二,改进信息模式。按照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思路,财务报告应当传导的信息指标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和非企业财务信息(如经营业绩信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企业非财务信息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自然以及相关环境所产生的效应,以便为投资和购买活动提供更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报告不仅要及时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还应及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社会边际成本及其变动状况的信息。应当明确的是,财务报告制度的改进,目的在于为建立一个有效的扩大就业范围、维护雇员利益和环境资源管理体系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完整的会计信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所形成的一切财务性和非财务性信息。
2.编制实时报告,缩短报告的时间间隔,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
广大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企业未来的前途是否乐观,而预测未来的变化,单凭过去按月、按年编制的会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将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进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这并不难作到,因为由账户数据转化为财务报告数据的复杂运算过程,已被编人计算机作为算法程序,会计人员账务处理一完成,计算机就可以自动生成报表。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不再有技术上的问题。
3.改进信息披露方式,增加财务数据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所理解或十分熟悉”作为假定前提的。而这一假定前提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具有较为普遍适用的基础,因为它们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财务管理素质。而对我国的许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企业家群体来说,会计信息可能只是一堆读不懂的数字。因而,改进信息披露方式,比如可以将企业与诸如因特网之类的计算机网络联网,通过网络采取灵活的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综合及明细的会计信息,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在信息需求与使用上的差别与偏好。此外,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仍未脱离传统财务报表的形式,向使用者提供的依然主要是需由他们分析后才真正变成有用信息的数据,缺少来自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企业财务报告中,增加财务数据分析的内容,会提高现有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易读懂。至于分析的具体内容,应视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行业特点而定,但总离不开收入、费用和成本、利润及现金流量变动等主要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披露大量表外信息,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35-138.朱元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会计研究,1999,(7):9-14.熊焰韧。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报告.财务会计,1999,(9):22-24.阎达五,耿建新,戴德明。高级会议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00-320.
第五篇:我国转移定价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思考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国际化,跨国公司为了寻求有利的投资场所,纷纷积极地向外投资。各国税制千差万别,客观上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避税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在国际避税活动中,转移定价是最为重要的一种避税手法。对此,各国采取了相应的反避税措施,制定转移定价税制便是其中之一。所谓转移定价税制,是指按照一定原则,通过法律形式规定的对转移定价进行调整的制度、方法。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制定起步较晚,在实施中暴露出一些不完善之处。本文拟就我国转移定价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谈些个人浅见。
一、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转移定价税制源于经济特区的反避税实践。深圳市在1988年初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并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外商投资企业与关联公司交易业务税务管理的暂行办法》,实际上就是我国最早的转移定价税制法规。在此基础上,1991年我国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进行合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或者外国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这标志着我国在涉外税收管理中全面实施了转移定价税制。此后,我国在1992年9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1993年8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制定了有关的条款,从而完善了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立法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税务局于1992年10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制定发布了《关联企业业务往来税务管理实施办法》,这就大大充实了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内容。我国目前转移定价税制中对于关联企业的认定、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认定、调整方法以及调整时限问题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二、我国转移定价税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转移定价税制,无论在基本理论方面还是在具体运用上,都已和国际惯例接轨,并且在发展中国家居于领先地位。这无疑对加强经济建设,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税制建设,维护国家权益起着积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实施仅仅才起步,其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使税务机关在实施转移定价税制的过程中显得乏力。
1、思想认识问题。目前尚有许多人提出严格实施转移定价税制会损伤外商来华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影响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资金的吸收和引进工作。
2、调整方法问题。我国转移定价税制中规定了转移定价的四种调整方法和使用顺序。应当承认,前三种方法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南所规定的符合正常交易原则的可比非受控价格法、转售价格法和成本加成法是—一对应的;但对第四种方法没有作出十分明确的规定和解释,对于经合组织指南中可以借助的交易利润法也只字未提。而在我国的征管实践中,或许是出于方便和可操作性的需要,经办人员往往偏爱使用核定利润率对关联企业转移定价进行调整。这难免有背离正常交易原则之嫌。不仅如此,我国转移定价税制中对于各种调整方法规定机械的使用顺序,也值得商榷。
3、缺乏标准问题。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转移定价税制相比较,规定过于简单,没有规定各种方法的实际内容。关于劳务转让价格的调整和无形资产转让价格的调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标准不明确,致使有关人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无法从现有规定中找到相应的条款来操作。
4、举证责任问题。缺乏关于纳税人负有举证责任的条款是现行转移定价税制的主要缺陷之一。所谓明确纳税人的举证责任,其一般做法是明确规定纳税人在转移定价案件中负有举证责任,而如果税务机关裁定纳税人有转移定价避税行为,纳税人又不能提供与事实相反的证明,则按税务机关的裁定执行。由于我国尚缺乏这类条款,税务机关在实施转移定价税制时没有权威性,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外商大都采取一拖再拖、讨价还价的办法与税务机关周旋,叹苦经,讲困难,要求照顾,甚至以上告相威胁,造成税务机关调整转移价格避税业务的时间都比较长,通常需要半年甚至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