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行会计管理机构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现行会计管理机构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思路 作者:宫相荣
来源:《财会通讯》2005年第05期
第二篇: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改进
本文作者:吴爱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核心。但是,从现在来看,我国事业会计会计体制存在着诸多难题,不但不利于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鉴于此,本文对事业单位会计体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体制 难题
一、前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需要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现在,随着我国国有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政府单位公共办事的不停完善,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其地位也日益凸显,不光资产规模的绝对数额越来越大,并且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数字统计表现,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事业单位资产总量达3.9万亿元,中央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总量为0.93万亿元,净资产0.65万亿元。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在创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个过程中,部分单位逐步由社会性、公益性为主转向营业性、开发性为主,资金供给的自给率不停提升,同样,事业单位的会计体制改革也需要与时俱进,不停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停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的必要。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制存在的缺陷
1、核算方法存在的难题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制是根据事业单位单位设置与经费领拨关系制定的。每年财政单位按该单位预算指标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年初层层下拨,年末又层层上报经费的应用情况以编制决算,这样会使财政单位盲目的相信该单位的预算,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致使单位容易出现资金挪用、拖延支付等难题。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难题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消耗不可以从资产应用效果与利益中获得,所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制》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购置入账的固定资产在没有报废、毁损的情况下,其账面价值是不变的,直接使得的结果便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尤其在物价上涨过快时期。这种规定使得的不良结果便是容易使得资产信息的失真,虚增净资产,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可以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形,不利于报表应用者正确了解资产、净资产的应用情况,所以,很多事业单位缺乏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理念,重购置、轻办理的情形屡见不鲜,以至于账实不符,家底不清,损坏丢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无形资产核算难题
现在,各事业单位都缺乏严密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体系。大多数单位对无形资产没有入账,有少数单位即使入账,但在事业单位会计体制中,对本钱办理不重视,其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严重弱化,难以适应无形资产较为复杂的确认、计量、核算等要求。尤其当该项无形资产价值较大、应用期限又较长时,一次性地摊入“事业支出”后,既然能表现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并且也等于在账面上注销了该项无形资产,使该项无形资产游离于账面之外。
4、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部分事业单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还有部分单位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进而两种会计核算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质量大为不一样,使得各个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行比。其他方面是纵向不行比。收付实现制是按照当期实际收入数和支出数分别确认和计量的,不管是属于上期、本期或下期的,都确认为当期收入或支出,从而使得前后会计信息不行比。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体制的对策
1、增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意识
事业单位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采购意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单位实际必要来购置固定资产,并且,应创建固定资产应用体制,规定固定资产的应用行为,实现预算办理与资产办理和财务办理的有机结合;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办理单位,对整个单位的固定资产实行统一办理,统一规划、合理部署,科学分配、避免重复购置,提升固定资产应用效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增强资产办理意识,做好资产日常基础性工作,从固定资产的把采购—登记—应用—维护—报废等各个程序都认真对待,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做到账表、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2、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一是针对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事业收支核算科目,二是针对事业单位为补充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科目。这样可以让办理者与应用者更清楚的看清资金的应用去向,更方便会计的办理。
3、修正收付实现制
财政公共办理体制的配套改革还没有出台,全面推行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改革的条件还没有具备,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准确地反映单位的收支和结余。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相比应收未收的收入,应拨入实际未拨入的款项以及应支付未支付的费用全部登记入账予以反映,这样形成的单位结余更准确。
4、增加“无形资产”明细科目
“无形资产”科目反映事业单位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以及价值的增减变更。该科目的借方反映无形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无形资产价值的减少,具体表现为无形资产的冲销、出售等。该科目的期末余额为借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现在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科目下应根据本单位情况设明细科目,如:“无形资产一外购”、“无形资产一自创”;大概“无形资产一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产权”、“无形资产一土地应用权”等。经过明细科目核算来反映不一样无形资产的存量及其增减等情况。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课题(意是指我们要研究或者要解决的问题),必要咱们认真对待。
第三篇:论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缺陷及改进措施
论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缺陷及改进措施
摘要
中文摘要:财务报表是以会计账簿为主要依据,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总括地反映会计个体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理财过程的报告文件,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定期地对会计账簿资料进行归集、加工、汇总,编制各种会计报表,为有关方面提供总括性的会计信息,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会计工作。在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还不够完整,财务报告中各项目确认的原则和时点还有一些局限,因此,应对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予以拓展,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财务报表 缺陷分析 改进措施 披露信息
Abstract: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in accounting books as the main basis, to the currency as the unit of measurement,overall reflect the accounting entity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 financial status, operating results and financial process report file, is the final result of accounting.For the collection, processing, summary of accounting books data regularly, prepare accounting statements, is concerned with gener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an essential business accounting work.Rapid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 in China,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adequacy and accuracy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The current financial report disclosure of the content is not complete, the project financial report to confirm the principle and point some limitations, therefore, to deal with financial report disclosure to exp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e rapidly.Keyword: Financial statements
Defect analysis
Improvement measur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一、财务报表概述
1.财务报表的含义
财务报表亦称对外会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报告的资料。对外报表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及其他有关各方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
2.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的内容
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其中,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对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企业应当根据其经营活动的性质,确定本企业适用的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典当公司应当执行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规定,如有特别需要,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和补充。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规定,如有特别需要,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和补充。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应当执行证券公司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规定,如有特别需要,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和补充。会计报表附注由上市公司按照《会计报表附注指引》进行编制。
会计报表附注包括外币会计报表核算方法、坏帐核算方法、存货核算方法、短期投资核算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计价和折旧方法、收入确认原则、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控股子公司及合营企业、公司承诺事项(或有事项)等内容。
二、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的缺陷分析
1.财务报表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在我国的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分类上,一方面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将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分为“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和“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另一方面按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分为“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和“分配股利、利润或偿还利息支付的现金”。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只按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分类,实际操作更简单。我国这两种方法并存的现状概念上前后矛盾且不利于实
际操作。
第二,关于中期财务报表。一是准则规定采用会计报表一致的会计政策,虽然利于保证中期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但相关性大大降低,使用者无法从中期财务报表获得对报表的预测。二是中期财务报表附注要求列示面面俱到,既增加工作量又没能突出重点,对中期财务报表中季节性、周期性的信息披露规定不够详细。
第三,财务报告列报项目与国际财务报告列报的项目相比不完整,不能够全面的反应会计信息。
2.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不完整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在对外提供的信息披露上表现为不够完整,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运用统一货币计量原则提供历史信息,而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用的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管理员工的素质等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二方面不能提供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已不满足于通用的财务报告,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根据决策需要向企业提出有特定需要的有差别报告。然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仍无法提供。三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要揭示硬性资产,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可能要高出几倍,现行财务报告已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
3.报表的编制重结果轻过程,重成本轻价值
关于重结果轻过程:财务报表通常只能说明企业某一时点的理财结果和经济效益成果,而不能详尽说明企业理财的过程及经济效益实现过程,无法反映其经济内容的实现过程。比如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只是某一时点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静态状况,并不能明确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如
何筹措资金,对筹措来的资金又是如何具体加以运用的,是否及时偿还了债务等。又如,通过损益表报表使用者只能了解到企业所取得的收入是多少,至于收入是如何具体取得的,却很难了解到。这些无疑都给财务报表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关于重成本轻价值:成本、价格和价值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三个概念,但在会计核算中,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却不容易理解。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仅代表资产的存量特征,价值则代表资产的流量特征。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重成本轻价值,主要是考虑到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近些年很多会计学者提倡重价值是站在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立场上的。
4.财务报表信息缺乏可靠性和相关性
受到“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不及时”的影响,其结果是:一方面当用户得到信息时,许多会计信息已是“遥远的历史”而失去了相关性;另一方面,那些占有信息优势的人可利用信息披露的时间差而进行内幕交易,导致了投资者之间的非公平竞争,使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在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尚未解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已发生的确定性交易和事项,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其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资料,它对使用者决策的时候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较低。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之间形成的差距。但是,以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大的比重,使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相关性又分为一般相关和决策相关,一般相关就是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都视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决策相关是指财务报告使用者在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需要一些特定的决策信息。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只有在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后,才在真正意义上符合相关性原则。但相关性绝不是一个可以确指的概念,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向外界展示其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旦实际经营状况很难达到目标,企业会主动选择有利于提高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或者采取其他手段来粉饰会计报表。比如以赊购方式购买的货物,故意将年终要采购的物资推迟到下年初再购买,或将借款在年终有意偿还,等下
年初再重新借入,从而达到提高本年流动比率的目的。在会计期结束之前,企业如果意识到当期收入与利润,以使信息使用者对本企业的利润水准有较高评价。在制造业,有的企业为提高利润水准,往往采用高估期末在产品成本,低估入库产成品的成本的方法。人为操纵的结果,极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得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距甚远,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也使财务报表分析失去意义。
随着企业产权结构的不断变动,子公司购买、处理行为已不鲜见,由此引起合并范围的频繁变动。而由于合并范围政策的变化,也会引起合并范围的变动。根据这些情况,必须解决子公司变动时的规范合并处理问题,以解决当期利用合并范围的变动任意调节利润、任意改变已形成的财务状况,扭曲会计信息的行为。从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实务来看,企业集团内部转让股权这种内部交易往往金额大、可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由于在关联方之间发生,可能有失公允,甚至被大股东利用控股关系进行操纵,用以调节转移集团内部利润,粉饰上市公司业绩。
5.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列入报表的仅仅是可以利用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我们对报表的分析仅仅是分析了那些报表中所列示的经济资源,实际上,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或是受客观条件制约、或是受会计方法的制约而并未在报表中得到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源逐渐成为第一资源,作为提供生产经营信息的信息系统,会计由注重成本逐渐转向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关注。与物质资本投入不同,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不是直截了当,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深远的。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与信息产业里,拥有的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远比有形资产大。现行的财务报表无法真实的反映这种贡献。报表使用者无法通过对报表的分析来了解企业重要人才的结构、对现在经营的影响程度、对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等信息。
企业的营销网络的价值,根据会计制度方法,建立营销网络是需要发生费用的,而这些费用发生以后,都会减少企业的利润,等到营销网络建成之后,它就成为无形资产,而我们无法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了解这些资产的价值。企业的商标、专利技术等都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但是按照会计方法的谨慎性原则,这些商标的注册、专利的开发,都只是作为一个减项记录在当期的利润表中。我们无法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了解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优秀的组织管理体系、非专利的技术在目前会计核算方法下没有
被量化,无法变成报表项目。这些都是企业的财富却不能在报表中体现,它们能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通过报表分析,我们只能了解到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
6.基于会计计量的会计信息局限性
历史成本计量是指按照资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的偿还负债与其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物价变动是当今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不可改变的形势,物价变动使历史成本计价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有用性: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非货币性资产如果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会导致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相对于实际的要小。而来自销售收入的现金会被日益增加的资产重置成本所耗用,反映在损益表上,就有可能使企业的资金流动出现入不敷出的境况。
简单而言,重置成本就是指在当前的物价水平下,购买或建造出相同或相似的资产所花费的全部成本乘以该资产的成新率之后的价值。从重置成本的含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重置成本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有一些资产随着技术的进步被淘汰了,只能根据与其相似的资产确定其重置成本,然而,相似的资产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企业选择不同的相似资产确定的重置成本也会不同,这就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另一方面,成新率是需要估计出来的,估计的准确性会因为专业知识程度和经验丰富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即使是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专家估计出的结果也难免会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可变现净值一般仅在财务报告日对企业持有的存货资产作价值审核时使用。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在计算可变现净值时,存货的售价、至完工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的金额确定都需要估计,在计算上缺乏足够可信的证据,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企业实务中资产负债采用现值计量模式的情况并不多,企业会发生一些涉及到资金的分期收取或支付的经济业务,这时就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采用现值计量模式。此类业务发生涉及的是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的确认。运用现值进行计量时,是
将资产或负债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或流出量进行折现,并将这个折现额作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进行计量。折现额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其中NPV表示折现额,NCF表示第1年产生的净现金流量,r为折现率,n表示期限。该公式表明折现额只是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结合,未来的现金流量是估计值,折现率也可以是某个随意的利率。这样,得出来的现值,不可能个个都准确并且与决策有关,这表明折现额是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和准确性要求的。
所谓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情况下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用公允价值对企业的会计要素进行列示,存在很多人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当资产不存在活跃的市场,将该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其公允价值,此时的公允价值不仅只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近似的、模糊的反映,而且还是对企业未来事项的反映,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权责发生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很难得到保证的;而且,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成熟,许多非市场因素仍然对市场起着干扰作用,各种资产价格难以真正反映其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所以即便是资产存在活跃或者相对活跃的市场,很多情况下也只能通过估计得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直接按照其交易价格确定,大量的估计误差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必然削弱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完善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的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的结构和内容(1)现金流量表结构和内容的完善。
对于筹资活动具体项目的分类应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一致,按且只按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进行分类,同时要对筹资活动定义做出相应调整。将“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分为“发行股票或其他权益性工具所收到的现金”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收到的现金”;将“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和“分配股利、利润或偿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合在一起又重新分为“偿还债务及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和“分配股利、利润所支付的现金”。
在附注中要增加以下信息进行披露:不能提供给集团使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尚未使用但能用于未来经营活动和进行偿付业务的资金,维持甚至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的现金流量信息等。
按照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思路,财务报告应当传导的信息指标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和非企业财务信息(如经营业绩信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企业非财务信息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自然以及相关环境所产生的效应,以便为投资和购买活动提供更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报告不仅要及时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还应及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社会边际成本及其变动状况的信息。应当明确的是,财务报告制度的改进,目的在于为建立一个有效的扩大就业范围、维护雇员利益和环境资源管理体系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完整的会计信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所形成的一切财务性和非财务性信息。
(2)中期财务报表的改进之处。
应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简明的中期财务报表而不是完整的中期财务报告。附注可将披露着重于周期性或季节性的成本、收入和费用,所得税的估计,重大会计变更的数据,提高预测盈利的准确性。其中要注意披露的所得税费用,应基于预计的企业全部财务的实际税率,以便给管理当局对该剩余时间的估计提供线索。若实际税率过低,意味着以后在低税率区域可能有利可图;若资本利得税比其他税种低,即未来期间可能大规模处置固定资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财务报表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
第一,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而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也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更是“着眼于用户”的具体表现之一。
第二,适当引入事项会计和数据库会计。具体运用原则:一是使用者能够按照事项重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汇总数据,并按照需求重新汇总数据;二是在收益表中对事项的描述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在设定外部变量变化的情况下,对未来发生
的同类事项的预测。
由于报表内容日益复杂化,表内已无法包容更多的信息,而表内某些信息若不加以必要的说明或补充又难以理解。因此,增加报表附表及表外附注说明将成为更好的理解报表信息的解决途径。这些附表及附注说明可能反映的信息包括:有助于理解财务报表的重要信息,采用与报表不同基础编制的信息,可以反映在报表内,但基于有效交流的原因而披露在其他部分的信息,用于补充报表信息的统计信息等。
2.加强财务报表目标理论研究
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预期达到的一种目的或结果,是一种主观性要求的体现,受人们视角的影响比较显著。无论是“决策有用论”还是“经营责任观”,都是一方面在承认会计信息应为每一类型使用者提供特殊目的的财务报告的同时,又认为具有共性的一般财务报告便足以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要,会计目标强调的是共性而非个性。可见这样的目标不能达到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的初衷。当然,实务与理论的偏差并非人们意愿所导致,而是由当时的会计环境、会计手段所限制,因此,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或然性的信息;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这一目的已成为公然接受的会计目标。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应适应新经济的特征,运用新时代的先进技术,将其确定为:一是随时向现在和潜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能满足个性要求的会计信息;二是使会计信息成为宣传企业的窗口。
3.编制预测财务报表
企业间竞争加剧、经营风险提高,预测和了解前瞻性信息对投资者、经营者及相关利益都大有好处。这种会计预测,虽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可靠性保证,但是毕竟可以克服只有会计历史信息的不足,因而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根据历史信息,考虑企业现状,采用前瞻性预测原则分别编制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利润表、预测现金流量表。必须注意的是,编制预测会计报表,也要力求规范化、提高准确性、保证及时性,并且要注意编制报表本身过程中所存在的成本控制问题,防止出现新的报表弄虚作假行为。
目前状况下,可以借鉴美国各大公司的做法,要求上市公司在提供财务报表分析、解释的同时提供公司业绩和前景讨论以及分析,其中包括对现在已知的事项、趋势和不确定性对公司流动性、资本资源和经营业绩的重大影响的评估等,以提高财务报表的整体有用性。
4.完善财务报表披露内容
(1)注重财务报表披露内容的可靠性,相关性的高度统一。
可靠性和相关性都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质量特征,可靠性是基础,相关性是保证,但可靠性和相关性有时会出现矛盾。财务报表如果不适当地被拖延,就可能失去相关性;而为了在及时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在了解某一交易或事项的所有方面之前有可能有必要做出报告,这就会影响可靠性。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协调,做出适当的选择,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如何最佳地满足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要求。要实现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两者缺一不可。未来的财务报表不论怎么改革,只有在综合分析提供信息的费用和效用的恰当比例的条件下,达到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高度统一,才不会偏离财务会计的本质。因此,财务报表作为使用者必要的决策工具必须注重这二者的关系。
(2)提高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
在市场经济下,财务报表应不仅揭示财务信息,还应扩大对非财务信息的揭示。现行财务报表体系虽然在财务报表中揭示了大量包括定性信息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但并不是说财务会计报表充分披露了这些非财务信息,这只是借助非财务信息来辅助说明与解释财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理解运用财务信息,最终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未来的会计应拓展财务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为增加财务信息的价值服务;应将与信息使用者有关的非财务信息、预测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环境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纳入披露的范围。同时,对现行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的一些“表外项目”也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披露,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但是,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必须符合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且不能超出财务会计的对象和职责。现行财务报表仅对财务定量信息予以揭示,不能完全分析出给企业长期价值创造带来影响的具体因素。
5.发展实时报告
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企业未来的前途是否乐观,而预测未来的变化,单凭过去按月、按年编制的会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现状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因此,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势在必行。应将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活动通过计算
机网络系统反映,并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供信息使用者随时查阅,更快捷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提高财务报表及时性,有利于企业对自身管理进行实时控制,也有利于及时修正管理中的失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6.多种计量基础并用,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重
改变过去主要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计量方式,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的采用市场价值计量,使会计信息更贴近于现行价值,但并不是放弃历史成本的计量方式。两种计量方式综合使用,各取所长,使信息使用者从报表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到企业的财务情况。
除现有报表中以货币计量的信息外,还应披露其他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及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舆论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方卫华.信息化下的财务报表管理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 张彦.集团财务报告分析与评价[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3] 陈诚.浅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问题[J].绿色科技.2013,(6)[4] 杨洁.现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3,(13)
[5] 李君.浅析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3,(11)[6] 周力.浅谈企业财务报表的局限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0)[7] 吕云福.财务报表分析应注意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1)[8] 祝楠.浅谈现金流量表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市场.2013,(18)[9] 杨晨.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治[J].时代金融.2013,(9)[10] 邢彦辉.企业财务报表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9)
[11] 黄成波.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应用探析[J].金融经济.2013,(10)
[12] 杨丽霞.浅谈财务报表分析[J].财会研究.2013,(3)
[13] 宋加富.企业财务报表改进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2013,(4)[14] 李慧青.财务报表附注披露浅析[J].时代金融.2013,(2)[15] 冯猛.邹议现行财务报告披露[J].商.2012,(24)
[16] 杨庆发,吴在斌.浅析财务报表的分析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2,(32)[17] 于瑾.吃透财务报表[J].现代经济信息.2012,(21)
[18] 张咏梅.对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1)[19] 李亚敏.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研究[J].当代经济.2010,(16)[20] 吴兰.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0,(16)
第四篇:现行增值税纳税评估模型及其改进思路
调研提纲之六 如何做好增值税纳税评估模型建立工作
纳税评估模型就是通过测算企业的单位产品耗能、辅助材料消耗量、计件工资等指标参数,采用投入产出法、关键部件控制法、单位产品耗材耗能测算法、计件工资控制法等合理方法,推算产品产量或销售额的线性公式或表格。
一、既有模型在纳税评估中的运用
通过行业纳税评估,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分析行业生产经营规律和对各种要素的依赖程度,找出税务机关容易掌握并且能够据以测算企业产品产量的关键环节和要素,确定最合适的测算方法、监控周期、监控项目及采集对象,然后具体测算出每个要素指标与产品产量之间的对应系数,建立增值税纳税评估模型,成为近年来纳税评估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实践中,也总结了大量的纳税评估方法。最常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及方法如下:
(一)税负对比分析
1.原理描述
税负即税收负担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率,它比较直观地体现了一个企业实现税收的能力和负担水平。行业内全部企业的应纳税总额与课税对象总额之比,即行业税负。行业税负反映了行业内企业的总体负担水平。行业中单个企业的税负在一定时期内对行业税负的背离,造成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差异。
2.评估模型 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 3.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税负对比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基本上对所有行业均可适用。该方法属于综合分析法,影响因素较多,涉及税基的多个方面。因此,用该法发现企业税负异常时,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季节性因素。企业生产经营受季节的影响变化,本期进入销售淡季,造成应税销售收入降低,同时,为销售旺季准备生产,购进货物大幅增加,造成购销失衡等。(2)政策性因素。出口企业本期出口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突然增加,直接免抵税额增加,应纳税额减少,税负降低。(3)价格因素。受市场竞争影响,企业经营的货物价格本期大幅度下降,增值额减少,税负降低。(4)经营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等特殊情况。
(二)投入产出法 1.原理描述
就是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测算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结合库存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产销量、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由于测算、分析侧重的内容和角度不同,不同的行业适用的投入产出测算指标和模型不同,以及投入产出表现形式的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投入产出比、单位产品定耗的分析;按其侧重面的不同可分为原材料投入产出比、废料的产出及再利用率、单位产品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定额的分析等。
2.评估模型(1)投入产出比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评估期产品数量=当期投入原材料数量×投入产出比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应用中该模型的分析重点是:根据已确定的行业或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及企业评估期原材料的耗用数量,测算出产品生产数量,与企业账面记载产品产量相比对,同时结合产品库存数量及销售单价等信息进行关联测算,并与企业实际申报的应税销售收入对比,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
(2)单位产品定耗模型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评估期产品数量=评估期原材料或包装物耗用量÷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或包装物定额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该方法是通过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指标,评估产品实际产量和销售额,进而评估出纳税人是否存在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可以根据产品配方中的定额直接确定。单位产品定耗既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辅助材料和包装物定额等。分析应用时要灵活运用,关联分析,及时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线索和问题。
3.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投入产出法主要适用于产品相对较为单一的工业企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测算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测算分析结果,必须深入调查,从企业仓库保管、库存明细账目、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等多方面印证、分析,查找线索;(2)注意模型中指标的计量单位,特殊情况下必须进行单位换算,以免出现错误;(3)对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收购等企业可利用该法关联分析收购发票开具的真实性。
(三)单个部件控制法 1.基本原理
关键部件控制法,为投入产出法的简化与特例。是根据企业生产产品耗用的关键性外购半成品及主要零部件数量来测算产量的一种方法。如每台驾驶室需要安装两个三角窗,其出库数量除以2可测算出产成品数量。
2.评估模型
(1)测算评估期产品数量=评估期主要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品原材料使用量(2)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3)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
3.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尤其适用于产品型号较单一的企业。在用单个部件测算产量时,为增加数据的准确性,可采用同一型号产品耗用的2-3个零部件同时进行测算,或按原材料的配比关系,如单台驾驶室耗用三角窗、滑槽、以及挡板的比例为2:2:1,对照原材料出库单,查看比例关系是否正确。
(四)能耗测算分析
1.原理描述
能耗测算法主要是根据纳税人评估期内水、电、煤、气、油等能源、动力的生产耗用情况,利用单位产品能耗定额测算纳税人实际生产、销售数量,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其中耗电、耗水等数据可从电力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取得核实,相对较为客观。
2.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能耗量÷评估期单位产品能耗定额 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数量
评估期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产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适用税率(征收率)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一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3.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该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对账务核算不健全、材料耗用情况难以估算,但可从第三方取得客观能耗信息的小规模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同样适用。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l)正常的企业非生产性(办公照明、空调使用等)用电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记。但对差异额较大的,应分析是否存在隐瞒产量,少计销售收入的可能,是否存在将电转售其他企业或用于非应税项目等情况,少计其他业务收入或多抵进项情况;对需要由电费推算用电量的,应考虑扣除企业缴纳的基本电费。(2)应加强同当地电业管理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联系,核实企业用电、水量等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求纳税人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 提供电力、自来水发票复印件;或利用金税工程中供电系统的抄税信息核实。(3)在实际分析中,应选取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具客观实在性、企业不易人为改变、不易隐瞒、便于收集、纳税评估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对能耗指标的分析应用,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指标的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选用或增设辅助指标,确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系数,多个指标并用,便于发现问题和疑点。
(五)工时(工资)耗用分析 1.原理描述
工时耗用法是指在单位产品耗用生产时间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按照纳税人在一定时期耗用工时总量,分析、测算该时期内的产品产量及销售数量或销售额,并与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工资耗用是生产耗用工时反映在货币上的金额表现。
由于工时在纳税人的账面不反映,不易于收集。工时往往反映在工资上。这部分工资仅仅指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即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部分,可以在会计核算健全的纳税人账簿、凭证中直接反映。
2.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人员工时总量(工资总额)或某一主要生产环节工时总量(工资总额)-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一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3.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基本稳定,工资或工时记录完整、核算规范的工业企业。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l)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或者关键生产环节工时(工资)标准应相对稳定,相关数据应易于收集和计算;(2)参考当地同行业或规模、效益相近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便于税企双方工时(工资)标准的共同认可;(3)生产工时总量(工资总额)的所属期要与生产产品的所属期配比。
(六)设备生产能力分析 1.原理描述
设备生产能力法是指主要生产设备在原料、动力和人员等正常运转下产出的能力。可分为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设计生产能力指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或引进的设备,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验、认可的标准性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是指设备在实际运转时的生产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有一定出入。随着各个行业国标、强制性国标及行业管理标准的出台和完善,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越来越接近设计生产能力。
2.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若干设备的日产量或时产量×评估期正常工作日或工作时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十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3.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如造纸业、水泥制造业、微粉、发电等行业。该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l)设备生产能力可从随机文件中得到。随机文件包括产品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等。产品说明书对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较为重要;(2)实地查看时要注意正确区分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和生产能力;(3)设备生产能力一般有幅度,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掌握。
二、模型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局按照市局的工作部署,不断研究典型行业生产经营规律,先后建立了造纸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批发零售行业以及汽车车身、挂车制造等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模型,制定行业管理办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但受人力基础、信息系统、指标参数以及模型本身的局限性等因素制约,模型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拿评估当检查,忽视了评估模型在评估中的运用。部分评估人员仍运用日常检查的方法,通过查账等形式进行评估,未将评估模型有效的运用到评估工作中。
(二)模型运用生搬硬套,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一纳税评估模型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在运用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应考虑到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以及其他影响因素。比如,在税负率对比分析模型中,部分评估人员忽略了影响税负率的诸多因素,在企业税负率偏离行业税负率时,未对其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单纯就税负率补税,有失评估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同时,指标的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选用或增设辅助指标,确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系数,多个指标并用,便于发现问题和疑点。
(三)基层信息系统薄弱,评估数据调取困难。在调取行业各企业相关信息时,无法生成行业税负等信息,数据调取困难,不得不求助于市局。
(四)行业指标参数有限,制约模型效能最大化。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是通过确定行业峰值来进行测算的,峰值是借用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原义是在所考虑的时间间隔内,变化的电流、电压或功率的最大瞬间值。行业峰值是指同行业、或类似行业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在相同或类似的生产经营条件下,符合正常的市场公平交易原则的所有各类指标,如: 毛利率、利润率、税负率等等,行业峰值实际上是企业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纳税评估是根据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与行业峰值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在合理的变动范围内的,就被认为真实、有效。而实际上,行业峰值是一个变动值,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似程度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的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认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以零售行业为例,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国家标准,零售业下属有9 个中类、45 个小类,如果粗放地以几个行业小类为代表,对其他行业小类就难以适用,如果要涵盖所有行业小类,进行指标的调查分析测算,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测算分析、维护调整的难度可想而知。事实上,经纳税评估测算形成的评估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企业的纳税申报是否真实,它也应该是个可变值。
(五)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影响评估效果。按照市局的工作部署,基层局每年在本辖区内选取一个行业进行评估建模,然后再将这一模型推广到全市乃至全省。由于基层局辖区内行业户数的有限性与人力、时间等因素制约,小范围内建立的模型推而广之运用,是否具有可行性这的商榷。
三、做好增值税纳税评估建模工作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夯实纳税评估的人力基础
一方面要对纳税评估人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的业务培训。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评估分析、约谈询问技巧等内容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要建立评估案例讲评制度,对优秀案例和失败案例从筛选对象、审核申报、实施评估、约谈询问、实地审核等全过程进行系统讲评,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
(二)评估指标与模型的动态修正原则
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建立后,并非一蹴而就,其预警参数须不断维护更新。因为社会环境时刻发生变化,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生产经营方式在改进,价格随市场上下波动。要保证模型在对象筛选上的准确性,就必须不断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更新公式、指标和各项数据。一成不变地固守模型加以运用,就会造成评估失真,无法作出合理性和准确性判断,造成纳税评估效率不高,也难以提高税源管理的水平。因此,由集中化、专业化的纳税评估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的统筹管理和协调管理是必要的。
(三)成立由上级局牵头的行业建模工作组 将每年由基层局负责的行业建模工作,改为由上级局牵头,抽调业务精干的税务人员,成立专门的建模工作小组,对某一个行业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的典型企业,进行评估,要求指标参数有参照性,模型切实可行,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
(四)注重增值税纳税评估建模工作的方法与程序 1.样本选择应注重可比性原则
首先地域范围上不宜过大。由于受地域因素的影响,不同地理位置的同行业可能差别很大,地域跨度越大,可比性也就越小。其次应保证一定的样本量。如果在同一区域内同行业纳税人只有一两户,那也就没有建立行业评估模拟的必要。再次应尽量选择开工投产时间基本接近的企业,否则时间不同,在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等方面差别会很大,可比性则不强。最后应选择规模适中的企业。规模不同的纳税人,其生产经营模式可能迥异,也就没有可比性。因此,在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时,应充分考虑可比性。可比性越大,数据则越有行业代表性。
2.数据来源的外部性原则
现有的案头分析资料是以税务机关内部的“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为主,进行同行业对比分析。这种方法固然也能发现一些疑点。但由于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报送的资料,如果企业数据不真实,或者同行业都利用同一或类似方法规避税收,就很难发现问题了。因此采集、掌握、运用外部数据来进一步测算企业真实的生产能力凸显重要。
外部数据包括企业的账面外信息和来源于企业外部的第三方信息。企业的账面外信息虽然也是来源于企业,但它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主要包括经营管理方式、生产经营规模、内部控制制度、技术指标、生产标准、质量体系、价格信息、人员变动、产销量、成本核算、费用、能耗、物耗等各类与纳税人生产经营有关的涉税信息。第三方信息可分为户籍类信息、税种类信息和综合类信息三类。户籍类信息主要包括工商、国(地)税、质监、科技、卫生、教育等部门提供的与税务登记相关的信息;税种类信息包括国(地)税、海关、建设、公路、水利、市政、房产、土地等部门提供的涉及税款征收的有关信息; 综合类信息主要包括财政、统计等部门提供的宏观经济信息和其他信息等。
3.简要、科学、精确的原则
尽可能采用直线线性方程模型,这样可以避免制作过程中的繁琐化倾向。选准企业的关键环节和因素,注意产品损耗率。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残次品等损耗现象,因此在建立纳税评估模型时必须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观测、计算、评估,或者向经验丰富的工人询问产品损耗率。
4.多种方法、程序的总结
(1)经验总结法。第一步,掌握政策依据和掌握政策规定的一般规律;第二步,收集归纳总结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作经验;第三步,确定行业、税种或特定事件的关键节点;第四步,对一般规律和实际应用经验进行抽象;第五步,验证。
(2)数据归纳法。第一步,确定要建立模型的行业;第二步,确定信息采集的样本量;第三步,确定采集数据方式和内容;第四步,信息采集和数据归纳;第五步,分析抽象;第六步,验证。
(3)专用工具法。第一步,确定要建立模型的行业;第二步,确定信息采集的样本量;第三步,根据数据模型建立的具体应用范围,确与数据模型关联的数据采集项目;第四步,信息采集和数据归纳;第五步,运用专用工具进行抽象;第六步,验证。
第五篇:浅析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几点问题
浅析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几点问题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针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和设想。
关键词 现行预算 会计制度 弊端
一、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结构不合理。
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形成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预算对资源的集中程度很高,分配带有浓郁的共给制色彩,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以预算收支为中心进行核算的预算会计体系。
现行预算会计基本上以会计报表的方式提供财务报告信息,各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独立的一套会计账户组织和会计报表体系,各自独立地反映政府财政资金流程中其中的一个环节,他们之间无法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与汇总;财政总预算会计无法提供合并的政府整体财务报告。虽然我国的预算会计方面基本上是采取了“准则+制度”的模式,但是我国目前还是没有一套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而且各会计发布机构分离。例如税收会计由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国库会计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其他分支会计由财政部发布,这就使得我国预算会计体系从发布机构开始就注定“三国鼎立”的情况。三者使用的是不同的会计科目记录着不同的财政交易,其中总预算会计只记录拨款交易,行政和事业单位只记录发生在本单位内部的交易。从中产生的最大问题的是总预算会计不可以实时记录发生于各个单位的财政信息。不能从财务的角度去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情况。
预算会计准则没有统一的规范、发布机构分离,不能从财务的角度去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情况。虽然这和以前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现象类似,但是 2006年国家就已经统一了企业会计制度的行业规定,预算会计制度却仍处于探索阶段,预算会计准则的不合理性就这样显现出来了。
二、预算会计制度缺乏灵活性。
由于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20世纪制定的,随着我国在2001年11月10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政府的职能也在随之改变而改变,公共财政制度也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在这些变化面前,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显得过于死板和教条化,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没有办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如在投入预算管理中,由于对预算资源的投入受到严格管制,支出使用者缺乏管理的灵活性,使用者只需要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用去理会现实所要求的绩效,这就使得管理者和决策者很难对支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考核和评估。这就需要我国结合当今的经济发展情况,积极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经验,来建立一个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管理水平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三、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
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
现阶段是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的转换,它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透明高效率的公共财政体系,但是我国现在执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导致核算过于简单、财务报表内容过窄,无法反映财政的实际情况,没有披露国有资本的安全情况、养老金、失业金等的使用和安全以及各级政府在其他财务方面的受托责任的信息,会计信息的失真所带来的后果可是十分严重的,而且也没有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信息相关的报告。不仅如此,报表中结构和会计科目设置还不科学,这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
四、收付实现制度不合理。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要,然而收付实现制度虽然实现以收抵支的核算目的,但却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难以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实质和全貌。比如说,由于收付实现制规定受到了钱就应记作收入,并且不管这钱是否属于当期收入,也不管这笔钱是否属于当期收入,就会使地方财政为了扩大政绩,将未实现的收入通过预收方式变成当年的财政收入,把提前缴税变为可能,容易出现‘寅支卯粮’的现象。又比如说,由于在收付实现制下,没有收到钱就不记入收入,这就可能出现地方财政为了减少下年征收。再比如说,收付实现制下,政府和单位未支付的购货款不作支出,这就可能出现政府大量的超前、超额消费,造成预算约束的无效,最终导致政府行政行为的低效率。在实践中,政府操纵收入和支出的例子也不少见,如1998年收付实现制下的香港政府通过股票投资组合干预股市而取得的未公开收入,就被作为现金转化成一般性收入。
收付实现制的财务风险高,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同时收入和费用之间不对称性,不能充分认识行政事业单位绩效与发生的行政事业成本之间的关系,不能准确进行成本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对于整个财政、事业资金的管理和业绩考核都是相当不利的。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政府的债务被隐藏了,政府的财务状况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产生不良后果就是: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和造成国家平衡现象,对宏观经济决策和市场运行产生错误导向,不利于政府防范和化解政府风险,给财政经济的持续、正常运行带来隐患。